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60|回复: 1

汉字入门刘克雄教授主讲(第二十六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3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刘克雄教授主讲汉字入门三十二集》

汉字入门  刘克雄教授主讲  (第二十六集)  2015/8/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6-181-0026



  教授:昨天我们下课,我们唱了放学的歌,里面提到我们回去不要游戏,先把今天功课再温习,你们温习了,碰到什么问题,现在提出来。

  学生:老师,向老师请教,学生们昨天在复习的时候,发现「四声之异者」。形声字的有四种声音,它的古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上、去、入,和现代汉语的四种声调阳平、阴平、上声、去声,这些都不太了解,可不可以请老师举例子为学生们介绍,并且说出来它们之间的关系,谢谢老师。

  教授:四声,平、上、去、入:

  板书:

  在宋齐梁陈,梁这个时代,有个叫:

  板书:沈约

  沈约,他才发现我们古代字音有这四声的分别,这四声就是平、上、去、入。至于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是如何分别,不知道同学们备有一本林老师的《声韵学通论》没有?

  板书:声韵通论

  里面就说得清楚。历来各家对平上去入如何的区别,说得比较清楚。简而言之,这是古代的四声。后来语言、字音是随时间在渐渐的变化。到现在的普通话,北方的读音,你们同学的地区比较广,以北京地区为中心,上至东北,下至西南,这种普通话当时又称之为官话。

  板书:官话

  我们上次曾经提过,现在所谓的标准国语是怎么来的,还记得吗?他们投票。投票定出来的标准国语,真的标准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只能说投票以一票之差定了北方音,北京话。现在我们说四声,注音符号现在都是根据北京话来定的。现在北京话里面,也就是说,在台湾说是国语,在大陆说是普通话,是一个东西。它所分的四声,第一声、第二声:

  板书:

  以前的三声,上声属第三声。

  板书:

  以前的去声,属第四声。

  板书:

  注音符号:第一声,一般声调它不标;第二声这样();第三声这样();第四声这样(),大家都熟悉的注音符号。那同学们会问,以前的入声怎么就消亡了?原因,从古音里面的四声渐渐演变到现在的北方音,它入声就分到:

  板书:

  它就分到前面的三声里。现在的第一声、第二声是原来的平声,平声因为字数比较多,所以就分成阴平、阳平。

  板书:

  平声字字数多,就分成阴平、阳平,只是把它分成两部分,本身毫无区别。记得,阴平、阳平本身毫无区别,只是原来的平声字字数太多,把它分成阴平、阳平。所以现在的第一声、第二声,大体上跟这个阴平、阳平是比较接近的。

  板书:

  所以,现在国音里面的四声,第一声、第二声、三声、四声,并不是古代的平上去入,这个表就很清楚了。

  我以前曾经也跟同学们说过,声调跟作诗讲平仄,是息息相关的。

  板书:

  我这漏了一个字,《声韵学通论》。《中国声韵学通论》,作者就是林老师(林景伊、林尹先生)。同学们能够备有这本书,那有关声韵方面,在里面就可以查。譬如我们课本里面,最后引的四十一声纽,就是从这里面摘录出来。

  诗里面声调讲平、讲仄。

  板书:

  月落乌啼霜满天:

  板书: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脚)。「月落」三声、四声。在现在的国音里面,从这划开:

  板书:

  三声、四声属仄声,一声、二声属平声。「月落」是仄仄,「月」第四声,「落」也是第四声,所以它是仄仄。乌啼,「乌」:

  学生:平。

  教授:「啼」:

  学生:平。

  教授:「啼」,第二声。「乌啼」属平声,月落乌啼()没错吧?上次我们介绍过诗的平仄,一开始两个仄声,接下来两个字要跟它相反,两个仄接下来就两个平;再接下来两个字又跟它相反,它两个平,它又两个仄。记得吗?不记得就不及格,因为这个是将来你学作诗,是一个最基本而非常简单的原则,你再把它忘了就很可惜。

  再说一次,「月落」仄仄,「乌啼」平平。先两个仄声的话,接下来的两个字就跟上面两个字相反;再接下来,第五六跟三四又相反。「乌啼」是平平,接下来应该两个仄声,「霜满」,这个「满」没有问题,「满」是第三声;「霜」呢?「霜」是第一声是平声。

  板书:

  也就是作者张继,枫桥夜泊,他的平仄这里就不对了。真正按照规矩,那就是两个仄、两个平、两个仄,然后押韵。他这里为什么该仄的时候,他用个「霜」?很高兴同学还记得,为着不拘束我们的性灵,作诗,你的性灵不是太受拘束,所以有个方便之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再看这个不合规矩的「霜」,属第几个字?

  学生:五。

  教授:第五。一三五可以不论,最好是能够按照原来的规则,万一找不到合适的字,可以让你自由,免得你削足适履,明白吗?让我们的性灵不至于太受严格的拘束。

  我上次又说过,律诗当中那四个句子是两个对联,对联是相当的麻烦,平仄跟作诗一样,两个仄、两个平,接下来两个仄。词性要一样,第一联用了形容词第一个字,第二联也该是形容词;你用了名词,第二联也应该是名词。所以是词性相同,而这种对句作完了以后是非常漂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千古的名句。

  板书: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是一个对句,看二四六,第二个字,落「霞」,平声;秋「水」,仄声。「与」、「共」是连接词。孤鹜,「鹜」,仄声;「天」,平声。齐「飞」,平声;一「色」,仄声。这是平仄一正一反,一正一反,让你朗读的时候是抑扬顿挫,是铿锵有声。然后,「落霞」是名词,「秋水」也是名词;「与」、「共」同是连接词;「孤鹜」对「长天」,「齐飞」对「一色」,词性相同,平仄相反。这是作对句,我们举王勃《滕王阁序》为例。

  上次我们曾经举白乐天的《钱塘湖春行》一首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下一联,「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个对子也对得很好。我们现在说,作诗讲究平仄,平仄的原则上次我们说过,现在等于是复习。上次也举了这个例子,「月落乌啼霜满天」;为什么这个字(霜)该仄声,他用平声?我们也说过,一三五可以让你自由。

  刚才同学问的是四声问题,古代的四声跟现在的四声分别在哪里?

  板书:

  这里我们画了一条线,现在北方音的四声完全没有入声字,它入声字分配到前三声里面。比如「月落乌啼」这个「月」,你现在读起来是第四声,实际上它是道地道地的入声字。杜甫怀念他的老友李白:

  板书: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怀念他的老友李白。分析它的平仄:

  板书:

  落月满屋,犹疑照颜,「屋」是平声吗?

  板书:

  根据这个分析,「屋」是第几声?

  学生:第一声。

  教授:第一声,那当然是平,是吧?答错。何以故?你把韵书翻开,「月」、「屋」它都是在入声韵。所以,因为北方的音已经完全没有入声字,所以作诗的时候往往会犯这个错误。房屋的屋,你一读是平声,第一声;你以为是平声,其实它本来是入声字。如果你会闽南语,你会客家话,会广东话,那也许就方便一点。屋,告诉我读什么?房屋的屋,房屋就读ㄅㄤ ㄡˋ,屋就读ㄡˋ。所以入声字是一发就收,ㄡˋ,一发就收,它无法拉长,无法延长。平声字可以延长,延长之后它的韵不会变。

  上次我们这还举过,譬如东西南北的东,我好像还耍了一次花腔高音。东…这个韵没有变,东…可以拉长。房屋的屋,它是一发就收,它不可能拉长。如果像刚才那个花腔,你填词作曲填一个屋,那叫那个歌唱家他到最后就ㄡˋ、ㄡˋ、ㄡˋ,他不可能唱,这之所以词曲的平仄要比诗讲究得严格的原因,它要适合歌唱。明白吗?

  学生:明白。

  教授:这是说到古代的平上去入与现代的北音一二三四,由于入声已经分到前面三声里面,譬如「月」,月亮的「月」也是入声字,它分到第四声;房屋的「屋」是入声字,它分到平声第一声去。像这些地方是让北方的朋友们,作诗碰到一些小麻烦。有没有办法克服?很简单。想不想听?

  学生:想。

  教授:好简单,你手上有《广韵》吗?没有,最好有一本。如果没有《广韵》,你学作诗最少有一本《诗韵集成》,不然你怎么知道用韵?

  板书:

  还有个更简单的办法,中华书局出版的一本《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出版的,它后面附有简单常用的韵目、常用的字,平上去入。那是少之又少了,但是你可以翻到,一翻「屋」,它原来是入声,差点害我把它搞错,以为是平声。所以你如果备有这本《唐诗三百首详析》,它附在后面的,有个简单的韵书,很容易查到。最好有这本《诗韵集成》,那里面一翻,把入声字翻开一对照,「屋」、「月」这都是入声,你就不至于把它误以为是平声,清楚吗?

  学生:清楚。

  教授:我们中国的汉字,一个字一个音,字音里面又分平上去入。所以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在这些文学作品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应用我们汉字特有的一字一音的声调,而作成平仄抑扬顿挫的韵文,是最优美的一种作品;又很工整,譬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诗经》开始,就有很多优美的作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多美,现在让你来作,你也作不过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你譬如《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利用我们汉字声音,单音有平上去入的分别,竟然让我们朗读起来声调是那样的优美;文辞,字面上的文辞也那样的优美。同学们应该有个问题,我讲到这你应该有个问题,妳提:

  学生:现在一个字一个音,譬如说丨(ㄍㄨㄣˇ),它有三个音,引而上行读若囟,引而下行读若退,还有丨ㄍㄨㄣˇ,它有三个音。普通字降ㄐㄧㄤˋ、ㄒㄧㄤˊ,同一个字有两个音?

  教授:好,这个是应该提的问题,容往后一点我再讲。刚才我要同学们想的问题,我是说,我们韵文的鼻祖,《诗经》怎么有声调那么优美?文辞那么优美,声调也那么优美,难道这不是一个问题吗?四声是谁发现的?

  学生:沈约。

  教授:沈约是什么朝代?

  学生:梁朝。

  教授:《诗经》是什么朝代,相隔多少年你想。《诗经》的作者现在是不可考。那我们说《诗经》的作者,难道他预先看到沈约说的平上去入的四声吗?不可能。那怎么会他的平仄用得那么好?我要你们想的是这个问题。

  学生:因为自性流露。

  教授:请再说一次。

  学生:自性流露出来的东西,是完美无缺的。

  教授:再大声一点。

  学生:自性流露出来的东西,是完美无缺的。

  教授:前两个字,妳说什么?

  学生:自性。

  教授:字句?

  学生:自性。

  教授:自性。

  学生:就是佛性。

  教授:佛性,有道理。我们用两个字:

  板书:天籁

  这是天籁!到了沈约他才归纳分析出,我们的文学作品里面有这四声。实际上最早的文学,它并不是先有四声,然后按照它来做。如果是这样的话,恐怕就不会有像《诗经》、《楚辞》,那样像天籁那么美的作品,就会受到什么?平仄的约束。也就是到了唐代近体诗,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个原则要记得。

  我们中国文学的发展,它不是凭空的,它都是有那种自然的趋势,发展到了六朝的时候,汉末六朝时候,中国的文学可以说发展到造极的地步。梁,昭明太子他喜好文学,他编辑的一本书,他选的叫《昭明文选》。

  板书:昭明文选

  季刚先生命林老师熟读,最好背诵。林老师几乎整本能背。他也要求我,《昭明文选》一定要熟读。我顺便提供给各位做参考,最好你如果喜好我们的中国的文学,要备有这本《昭明文选》。六朝时候,他们崇尚唯美文学。

  板书:唯美

  字句雕琢锤炼,希望它做到最完美。这种要求对一个如果才华不够的人来说,那是非常难以做到。我想同学们一定熟读过《滕王阁序》,王勃的《滕王阁序》读过吗?《古文观止》就选的有「滕王阁序」。因为这种骈文,我们说它是骈文:

  板书:骈文

  骈就是对,两句一对,两句一对。整篇文章是这样对下来的,《滕王阁序》就是这样。要讲究骈对,通篇文章都是这样做下来,「落霞与孤鹜,秋水共长天」,整篇文章都是这样做出来,这是骈文。美则美矣,但是难以做到上次我说的,「文以气为主」。

  板书:气

  曹丕《典论.论文》,他说「文以气为主」,曹丕提出来的,文章以气为最重要。骈文因为要讲究对仗,所以一般的作者做起一篇骈文就显得堆砌,不是一气呵成,显得堆砌。所以有人形容,这种不能以气来统御整篇文章的骈文的作者,他的作品前人做一个比喻,像是七宝楼台很漂亮,炫人眼目,可是拆下来不成片段,没有内容。这之所以到唐代韩昌黎(韩愈)大声疾呼的原因,他说这种骈文害人,尽是在里面雕琢、堆砌,所以他要恢复古文。所谓的古文是对骈文而言,骈文以前的那种文体韩愈称它为古文,像什么?《左传》、《史记》这些都是极好的古文。在韩愈大声疾呼,一时紧从的就有柳宗元,一直到宋初的欧阳修,后面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我们称它什么?古文,几个?

  学生:八个。

  教授:算来,算我听,哪八个?韩愈、柳宗元,这属于唐代,到宋以后,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八个,古文八大家。由于骈文很容易造成那种堆砌的毛病,才华不够的就会被人诟病,「你只在堆砌文辞」。我们之所以称王勃以及骆宾王,说他是唐初,几个?

  学生:四杰。

  教授:对,唐初四杰。四位杰出、了不起的作家,唐初四杰。骆宾王,在《古文观止》也可以看到一篇文章《讨武曌檄》,讨伐武则天的一篇檄。檄是什么?誓师文字。徐敬业兴师要讨伐武则天,骆宾王作的一篇誓师起义的文章。这种文章用骈文来写,你说有多难。但是由于骆宾王是位才华盖世,所以在他写来(同学们可以翻开《古文观止》看):「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骈文,作得那样理直气壮,因为要誓师去讨伐武则天。这是说骈文不容易作,要作得有气势。再就是王勃,我们提过他的《滕王阁序》。上次我们讲过吗?《滕王阁序》。

  这说到四声,同学们刚才提到的四声。古时候的四声跟现在的四声的分别,然后我就附带的提到古代四声没有被发现之前,诗经、楚辞、汉代的乐府诗、汉代的古诗为什么那么好?要同学们想它是怎么回事。归纳出来,是种天籁。都是千锤百炼以后,虽然没有平仄来约束他们,他们能够知道这样才会优美。刚才这位同学问的是这个问题吧?现在清楚?

  学生:老师,还有问题可以问吗?

  教授:可以。

  学生:在课本的三百六十七页,老师讲到声韵毕异者。譬如「需」字,需它的声母是而,它的声母是「ㄦˊ」的音。老师讲过声母和形声字的声子它的读音音、韵完全不同,是因为做为声母的字是无声字,无声字多音,但是后来丧失了多音之道,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通过「需」的音来推论「而」还有一个音也是念ㄒㄩ呢?

  教授:这个「需」,我们课本上已经把反切分析过。声来说,声母与声子,一个是日纽,一个是心纽;韵来说,一个是一部,一个是四部。所以声母与声子之间,「需」跟「而」这两个字是声、韵都不同。原因何在?那就是我们说过的无声字可以多音。「而」这个字,它本身是无声字。由它衍生、孳乳的形声字,像这个「需」,这个字音「ㄒㄩ」跟「ㄦˊ」,现在看来是毫无关系。那由于「而」本身是无声字,它可以多音,也就说明需这个音目前看来像是不合形声字造字的道理。而实际上可以看成什么?

  板书:  ㄦˊ  ㄒㄩ  需

  「而」本身是无声字,现在我们看到它的声子「需」,它跟声母的字音毫无关系。我们可以设想「而」本身有这两音,一个是ㄦˊ,声母现在的读音;一个它还有ㄒㄩ这一音,也就是:

  板书:

  这本来是两个因人、地、时不同造的字。读音一个读ㄒㄩ,一个读ㄦˊ,字形一样,所以后来:

  板书:

  这两个字形一样,字音不同,它衍生的声子(需)保有它的声音ㄒㄩ。现在因为我们只看到上面红的那一部分,这部分已经失去了,所以我们会怀疑。现在明白吗?跟我们举的例子「妃」这个字是一样的。

  形声字里面声母与声子声、韵不同,完全不同的,都是这个原因,都是季刚先生发现的「无声字多音」产生的后果。还有问题吗?

  学生:有。

  教授:还有问题。

  学生:在三百七十七页,老师在昨天讲「叚」这个字,第一个字的「叚」是可以做第二、三、四、五这个字的声母,所以后面的字都是念ㄒㄧㄚˊ,所以第一个字也是念ㄒㄧㄚˊ。但是我们在查《说文解字》段玉裁先生的批注当中是查的是ㄐㄧㄚˇ,学生们也发现,如果第一个字这个「叚」字旁边加一个人字旁,就是假借的「假」,是否学生就可以认为第一个字它本来也有两个音,一个是ㄐㄧㄚˇ,一个是ㄒㄧㄚˊ?

  教授:ㄍ和ㄐ的变化,记得吗?见纽,我们特别说到,我们《说文》书上,上面标的注音符号是ㄐㄧㄚˇ,然后我就说到它是ㄍ和ㄐ的变化,这个不能够把它当作无声字多音,它是ㄍ、ㄐ的变化。弄清楚?

  学生1:老师,但是这里是ㄒㄧㄚˊ,是ㄐ和ㄒ的音。

  学生2:老师,她说的意思就是说,第一个字是叚,它的声母是ㄐ,然后后几个字从叚(ㄐㄧㄚˇ)得声的,它有的声母是ㄒ,所以学长她不太清楚,它是不是也属于无声字多音。但这里是迭韵。

  教授:不是,我明白妳问的问题了。第一个声母(叚)我们读它为ㄒㄧㄚˊ,后面这些字都是从叚得声,那妳查出来的注音有的是注成什么?

  学生:假借的假。

  教授:假借的假。

  学生:对,假借的假,旁边是一个人字旁,这边也是跟叚(ㄒㄧㄚˊ)同样的字,段玉裁先生注,旁边这个字(叚)也是读ㄐㄧㄚˇ,所以学生就不太了解了。这个字(叚)是段玉裁先生注的时候念ㄐㄧㄚˇ,它组成形声的字,这个字(假)也读ㄐㄧㄚˇ,但是另外一个体系里面,我们看书上,那里是ㄒㄧㄚˊ,由它组成的字,其它字也是念ㄒㄧㄚˊ。所以这个是ㄐ的音(叚)变成ㄒ,老师昨天讲的是ㄍ变成ㄐ的。

  教授:ㄐㄧㄚˇ、ㄒㄧㄚˊ。同学们翻开后面那个切语上字表的前面,有发声部位,同学们先把这两个字叚和瑕的反切给查出来,看它是什么声纽。很高兴同学们热烈的提出这些问题,可见同学们是真正在用心,现在写在黑板上我就看得很清楚了。

  板书:  有读ㄒㄧㄚˊ,有读ㄐㄧㄚˇ、这(瑕、鰕)都读ㄒㄧㄚˊ,这个(叚)读ㄐㄧㄚˇ,同学的问题是怀疑它(叚)是不是无声字,有个音读ㄒㄧㄚˊ,有个音读ㄐㄧㄚˇ。首先无声字的原理,声母、声子之间声韵都完全没有关联,才叫无声字多音,这个先弄清楚。现在看看它是无声字吗?它不是,它不是无声字多音。只是发声部位起了一点变化,ㄐ、ㄒ,之所以我要同学翻开四十一声类表前面的那个发声部位表,那ㄐ、ㄒ。「乎」在哪一纽?匣纽。「乎」在匣纽。(叚)这个注音在我们的书上注成ㄐㄧㄚˇ,我们说过它是见纽,应该是什么?ㄍ,是吗?我们又说过,ㄍ容易变成ㄐ。所以我们书本上本来应该是ㄍ,它注成了ㄐ,音变了。这个问题没问题了吧?

  再看这两个,ㄐ和ㄒ。古音发音里面,ㄐ、ㄑ、ㄒ都同属什么?

  学生:齿音。

  教授:齿音。同发音部位,有的只有发声送气的不同,因此它很容易变。很容易由ㄒ变成ㄐ,由ㄐ变成ㄒ。上次曾经要同学们读唇音的ㄅ、ㄆ,试试看:

  学生:ㄅ、ㄆ。

  教授:再读ㄐ、ㄑ:

  学生:ㄐ、ㄑ。

  教授:一个是发声,一个是送气。ㄐ是发声,ㄒ,ㄐ、ㄑ、ㄒ,ㄑ是送气,ㄒ呢?它还是发声。所以ㄐ、ㄑ、ㄒ同是齿音,它容易变化。所以由ㄐ变成ㄒ这是很容易的事。所以可以读ㄐㄧㄚˇ,可以读ㄒㄧㄚˊ,韵还完全一样(ㄧㄚ)看到吗?现在清楚了吧?好。

  刚才休息的时间,在外面有这位同学在旁边,听到有种我们常常听到的鸟叫,咕咕咕,咕咕咕,听过吗?

  学生:听过。

  教授:在这四周到处叫。那是什么鸟?

  学生:布谷鸟。

  板书:春鸠鸣何处

  这个鸟(鸠),我们一般说牠是布谷鸟,实际上就是这个鸠。韦应物的诗,「春鸠鸣何处」。这是韦应物:

  板书:韦应物 苏州

  我们又叫他韦苏州。他也属自然诗派,跟王、孟同可归到自然诗派。你看这个诗多么好,「春鸠鸣何处」。你们听到这到处在叫,咕咕咕,咕咕咕。正好这位小同学在旁边,我说你听到吗?他说听到了。我说叫什么鸟?他不知道。我说你查一查这个句子(春鸠鸣何处),查出来了,韦应物的一首诗里面的一句。

  我们班上这位最小的同学,你不要看他年纪小,他学得很好。我说这个鸟牠叫做鸠,他眼睛眨一眨,忽然说,我知道了,广东话这个九读ㄍㄠˋ,也是这个鸟在那叫,告告告、告告告。快鼓掌。不要看他年纪小,已经真正学到了,能够应用,知道这个鸠原来就是牠那鸣叫的声音。那鸣叫为什么不叫啾啾啾、啾啾啾?因为它古音就读ㄍㄠˋ,告告告、告告告,ㄍㄠˋ。

  我们讲过苏东坡跟王安石说的是九只鸟,说过吗?没有说过。想不想听?

  学生:想。

  教授:王安石学问很大,当宰相,又变法。学问固然很大,他又是古文八大家之一,可是他喜欢说解文字,他喜欢臆说。他有一次碰到苏东坡,他跟东坡说:「东坡,你这个坡字是土之皮也。」东坡听了愣在那里,他说:「我这个坡是土之皮也。那请问荆公(王荆公),那水波的波应该是什么?」王安石不假思索:「水之皮也。」东坡说:「那请问荆公,这个字(滑)呢?」

  板书:滑

  滑呢?荆公(王荆公)他一下无言以对。你说东坡非常的刁钻,难道水有骨头吗?东坡还不饶他,他说:「根据荆公这样说解,我现在才恍然大悟。」王荆公瞪着眼睛听:「你恍然大悟什么?」我现在才明白,这个鸠是九只鸟也。这下把王荆公也弄胡涂了,他说这怎么说?东坡说:「荆公,你难道忘了吗?《诗经》里面有两句说」:

  板书:尸鸠在桑 其子七兮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王安石说:「我怎么会忘了,我当然知道。可是只有七个,不是只有七个吗?」东坡说:「连爹带娘,所以九个。」这是鸠,这成为笑话。所以文字,同学们没有翻《说文》,千万不要臆说,自己想当然耳,就会变成九只鸟也。如果同学们还有疑问,我希望你多提出来。现在我们先回到课本,在课间下课你都可以随时来问,好吗?

  下一个字我们就看「凡从戋得声之字,皆有小义」。树师妳读一遍。

  学生读诵:凡从戋得声之字,皆有小义。(王圣美说)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右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
 楼主| 发表于 2018-9-3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歺(ㄜˋ)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1、戋,《说文》:「贼也。从二戈。」《周书》曰:「戋戋巧言。」《易.贲(ㄅㄧˋ)》:「束帛戋戋。」按:戋合二戈会意,两戈相向,相互争斗,必有伤残,故戋引申有小义。

  2、浅,《说文》:「不深也,从水,戋声。」段注:「按不深曰浅,不广亦曰浅。」《玉篇.水部》:「水浅也。」按:小水为浅。

  3、贱,《说文》:「贾少也。从贝戋声。」《玉篇.贝部》:「价少也。」按:贝指钱币,引申为价值,表示价值之小者为贱。

  4、笺,《说文》:「表识书也。从竹戋声。」按:《慧琳音义》:「小笺也。」按,竹简之小者谓之笺,今称便笺。

  5、諓,《说文》:「善言也。从言戋声。」《集韵.先韵》:「諓,浅薄貌。」按:《汉书.李寻传》颜师古注:「諓,小善也。」皆有小义。

  6、栈,《说文》:「棚也。竹木之车曰栈。从木戋声。」按:栈就是小木棚,又如「栈道」,表示小的道路。小的旅社为「客栈」。

  7、线,《说文》:「缕也。从纟,戋声。」《淮南子.要略》:「中国之不绝如线。」高诱注:「线,细丝也。」《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线就是细小的线。

  8、饯,《说文》:「送去食也,从食,戋声。」按:饯为送别时的酒食,离别伤感,食之甚少。

  9、践,《说文》:「履也,从足,戋声。」按:足履物上,则物被残伤,引申有小义。

  10、溅,《集韵》:「水疾流皃。」水疾流溅起的小水花。

  11、残,《说文》:「贼也。从歺戋声。」按:伤残则小。

  12、琖(盏),《说文》:「玉爵也。夏曰琖,殷曰斝(ㄐㄧㄚˇ),周曰爵。从玉戋声。」按:玉爵是一种小的酒杯。

  教授:好。我们举的这十二个从戋得声的字,凡从戋得声,都有小义,这是王圣美提出来的。我们找了这些例子,同学们可以继续再找,可以补,从戋得声还能找到哪些,看看它是不是一样的都有小义。

  上次我们说过,了解到形声字声多兼义,如果把形声字的变例去掉,那季刚先生就说声必兼义,像这些我们举出来的从戋得声这些字都兼有小的意思。前面从水、从金,这些水和金是指它的类别,形符。形符是指这个形声字的类别,声符是字音兼字义。前面我们说的,像从句得声的多有曲的意思,也举了一些字。比较难理解的有一个,太炎先生举的第三个,什么字?翻过来看。第一个,太炎先生说的,凡从半得声之字,多有分的意思。我说比较难以理解的,是他举的这第三个字,哪一个?

  学生:胖。

  教授:「胖」字。这个「胖」字,怎么有分的意思?那是因为我们现在对胖这个概念,已经形成了你固定的概念,认为是这样子才是胖的意思。实际上,《说文》说什么?「半体也。」就是祭祀神明所用的牺牲(牛羊猪)的半体,一半的牛羊猪,这叫胖。《说文》里面还有一解:「一曰广肉」,我们现在说的大胖子、小胖子这个胖,应该是从这一曰来的,广肉。

  好,接下来看第七,「从力得声之字,多有条理之义」。

  学生读诵:凡从力得声之字,皆有条理之义。(段玉裁说)(段注「力」下曰:「人之理曰力。故木之理曰朸(ㄌ一ˋ)。地之理曰阞(ㄌㄜˋ)。水之理曰泐(ㄌㄜˋ)。」)

  1、力,《说文》:「筋也。象人筋之形。」按:力是人用力时,经络鼓起,肌理分明。

  2、朸,《说文》:「木之理也,从木,力声。」

  3、阞,《说文》:「地理也,从阜,力声。」按:地之纹理曰阞。

  4、泐,《说文》:「水之理也。从水,阞声。」《周礼》曰:「石有时而泐。」按:水之纹理曰泐。

  教授:这是从力得声,找了这些例子。接下来第八:

  学生读诵:凡从奇得声之字,皆有偏义。(段玉裁说)(段注「齮(一ˇ)」下曰:「按凡从奇之字多训偏。)

  1、奇,《说文》:「异也。一曰不耦。从大从可。」按:异乃特别不同之称;凡物大则异于常,异于常则偏也。

  2、畸,《说文》:「残田也。从田奇声。」段注:「残田者,余田不整齐者也。」

  3、踦,《说文》:「一足也。从足奇声。」按:一足则偏也。

  4、倚,《说文》:「依也。从人奇声。」按:人倚物则体偏。

  5、齮,《说文》:「啮也。从齿奇声。」《汉书.田儋传》颜师古注:「齮,侧啮也。」按:啮,即今之啮字,表示咬、啃。按:啃物则不全,有偏义。

  6、掎,《说文》:「偏引也。从手奇声。」《汉书.叙传上》颜师古注:「掎,偏持其足也。」

  7、觭,《说文》:「角一俛(ㄈㄨˇ)一仰也。从角奇声。」按:角一俯一仰则偏也。

  教授:这是从奇得声。《段注》它说,凡从奇声的字,多有偏义。接下来看第九:

  学生读诵:凡从仑得声之字,皆有条理之义。(段玉裁说)(段注「仑」下曰:「凡人之思必依其理。伦、论字皆以仑会意」)按:「仑」读作「ㄌㄨㄣˊ」,发「ㄌ」音时,舌头打转,故「仑」为声符的字,多有圆转义,再引申为条理之义。

  1、仑,《说文》:「思也。从亼册。」按:「亼」表示集中编排之义,「册」指简册,编排简册要有条理次序。

  2、伦,《说文》:「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按:仑,有条理之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种人伦的条理是需要人人遵守的。

  3、论,《说文》:「议也。从言仑声。」段注:「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按:议论之辞必须有条理次序。

  4、轮,《说文》:「有辐曰轮,无辐曰辁。从车仑声。」按:车轮圆转义是从「ㄌㄨㄣˊ」声而得。

  5、沦,《说文》:「小波为沦。从水仑声。」《诗》曰:「河水清且沦漪。」按:「沦」,即水一圈一圈圆的波纹。如王维的《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教授:好,这个字以前我们也说过:

  板书: 仑

  「仑,从亼册。」亼是个指事字,用三个线条表示集合在一起。编辑简册是把它串在一起,是需要有次序、有条理,所以「仑」引申为有次序、有条理。之所以有这种意思,是由于仑本身的字音,它发声,ㄌㄨㄣˊ这个发声是先民们他们造字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发这个字音的时候:

  板书:ㄌ

  舌头在打转。所以用它来表达圆转的意思。所以:

  板书:轮 沦

  都读它为ㄌㄨㄣˊ。由发声,有圆转,然后赋以字音,车轮、沦涟,再引申为:

  板书:伦

  有条理,圆转就有条理,车轮滚动,它有条理、有次序,所以引申条理、人伦。

  板书:论

  论说。语言,把一个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意思,你需要有条理、有次序说出来,称之为论。在这里我们举的这些,都可以很清楚明白的看出声义如何?

  学生:同源。

  教授:同源,声与义密切的关系。接下来看第十:

  学生读诵:凡从辰得声之字,皆有动义。(段玉裁说)(段注「?(ㄓㄣˋ)」下曰:「与口部唇,雨部震,手部振音义略同。)

  1、辰,《说文》:「震也。从乙匕。厂声。天时也。从二(ㄕㄤˋ)。二,古文上字。」按:震有动义。

  2、震,《说文》:「劈歴,振物者。从雨,辰声。《春秋传》曰:「震夷伯之庙。」段注:「引申之,凡动谓之震。」

  3、振,《说文》:「举救之也。从手,辰声。一曰奋也。」段注:「采芑传曰:『入曰振旅。』振鹭传曰:『振振,羣飞皃。』七月传曰:『沙鸡羽成而振讯之。』皆此义。」按:段氏所举《诗经》诸例,皆有动义。

  4、?,《说文》:「动也。从足,辰声。」

  5、娠,《说文》:「女妊身动也。从女,辰声。」《春秋传》曰:「后缗(ㄇㄧㄣˊ)方娠。」按:妊娠表示怀孕,胎儿在母腹中蠕动。

  教授:好,这是从辰得声。段玉裁说「皆有动义」。我们把这群字找出来,看出确实从辰得声,都有动义,一再的说明同音同义,声义同源。明白吗?好,下一个字,「多」。

  学生读诵:凡从多得声之字,皆有大义。(段玉裁说)(段注「卶(ㄔˇ)」下曰:「凡从多之字训大。」)

  1、多,《说文》:「緟(ㄔㄨㄥˊ)也。从緟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緟夕为多。緟日为叠。」段注:「緟者,增益也。故为多。」按:数量多则表示大。

  2、卶,《说文》:「有大庆也。从卪多声,读若侈。」段注:「大庆,谓大可贺之事也。」

  3、哆,《说文》:「张口也。从口,多声。」段注:「《小雅》:『哆兮侈兮。』毛曰:『哆,大皃。』」按:哆表示口张得很大。

  4、移,《说文》:「禾相倚移也。从禾多声。」段注:「《表记》:『衣服以移之。』」注:「移读如禾泛移之移。移犹广大也。」

  5、垑,《说文》:「恃也。从土多声。」段注:「恃土地者,自多其土地。故字从多土。」按:土地多则有大义。

  6、侈,《说文》:「掩胁也。从人多声。一曰奢也。」《公羊传何休注》:「侈,大也。」

  教授:这是从多得声,多有大的意思。我们这里只引了些《说文》,或许同学们可以从其它像《广韵》之类的书,你或许能够增补。接下来看十二:

  学生读诵:凡从皇得声之字,皆有大义。(段玉裁说)(段注「锽」下曰:「按,皇,大也,故声之大,字多从皇。」)按:皇为喉音,凡喉音多有大义。

  1、皇,《说文》:「大也。从自王。」段注:「始王天下,是大君也。故号之曰皇。因以为凡大之称。此说字形会意之恉。」按:皇字金文作「」,像人头戴冠冕,至高无上的大王。

  2、喤,《说文》:「小儿声。从口皇声。《诗》曰:「其泣喤喤。」段注:「啾谓小儿小声。喤谓小儿大声也。如离骚鸣玉銮之啾啾,诗锺鼓喤喤。」

  3、瑝,《说文》:「玉声也。从玉皇声。」段注:「谓玉之大声也。」

  4、锽,《说文》:「钟声也。从金皇声。」按:锽为大的钟声。

  教授:这里面我们引到这些从皇得声的字,它都有大义。而究其根本,为什么从皇的字多有大的意思?原因,皇是喉音。有同学已经跟我说出来了,喉音都有什么?大的意思。这里面我们引的有一个段注,第二个段注,他说小儿小声叫什么?「从口秋声。」啾,跟我分析下声韵,皇是喉音,啾呢?

  学生:齿音。

  板书:ㄐㄑㄒ

  教授:啾是齿音。所以从皇得声多有大义,原因是皇声是喉音。啾,小儿小声,它为什么有小的意思?原因,黑板上我写了,这是齿音。齿音为什么有小义?我曾经要你跟西洋的大力士怎么样?跟他比声音,你要设定这个条件,他就活该了。你设定他,你读齿音,我们两个来比声音,看谁大小。齿音是无论如何发不大的,所以齿音的字多有小义。这里段玉裁说,啾,小儿小声。像这个问题,你要彻底弄清楚,不久的将来,各位同学都是要弘扬传统文化的前卫的尖兵,你要说得清楚为什么皇有大义。如果你的学生问你:《说文》:「从金皇声。钟声也」;段注说:「声之大,字多从皇」,如果学生提出来这个,他问为什么?你说当然,不然你再看喤、瑝、锽、煌,它都是大义。他一查果真是大义,他觉得这个老师真厉害。这还不行,他万一问你为什么这群字都有大义?你就跟他说彻底了,喉音都有大义。他再看到:老师,这个啾为什么是小的意思?你也要跟他说得清楚,齿音。他如果还不信,怎么办?有个办法,你说,好,我们两个比声音,你跟他设定一个条件,他就会清楚。

  我们先唱歌,我起头,一二唱:「功课完毕要回家去,先生同学大家暂分手,我们回去不要游戏,先把今天功课再温习,明朝会好朋友,明朝会好朋友,愿明朝齐到校无先后。」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07:29 , Processed in 0.12109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