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70|回复: 0

幸福成功的根基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9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锺茂森博士: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二集)  2008/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51-0012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是最后一堂课来学习《弟子规》。请接着看「泛爱众」这一章,从第二十句看起: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这是讲的对下属之道。『婢仆』是婢女和仆人,现在我们可以解释为下属、下级,或者是我们的晚辈,或者是我们的学生,总之是身分、地位都比我们低的这类人。我们应该对他怎么样?我们要『身贵端』,我们的身体行为要端正。为什么要端正?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社会里面都应该扮演三种角色:一种是君,一种是亲,一种是师。所谓「君亲师」,君是领导、上级,他的责任是领导他们、带领他们;亲是父母亲,就是把他们当作儿女一样的看待;师就是老师,就是做个好榜样,这样教导他们一起学好、做好人。我们要教导他们必须自己要行得正,所以「身贵端」。一个企业的领导他如果要领导好这个企业,首先自己要有品行,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自己做得正,我们的下属看到了必定是向我们学习,敬佩我们;如果我们自己没做到,心口不一,或者是言行不一,这样就很难服众。不仅是要对下属如此,对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君亲师的责任。比如说一个企业的员工,他在他的岗位上就可以做君亲师,他这个岗位里他用他的行为带领大家,这是做君,他对自己的同事非常关怀照顾,很有爱心,这就是做亲,常常用圣贤之道把做人的道理为人演说,演就是自己表演,做好榜样,说就是把它介绍给大家,这就是做师。所以不管你是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都可以也都应该做君亲师。

  这里这句尤其是对领导而言,待下属之道要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慈就是仁慈,宽就是宽厚,不可以太过苛刻要求,应该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我们看到南京有个公司他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曾经到过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去听「幸福人生讲座」,听完之后很感动,也带着自己的下属员工们都来听课,决定回到自己的企业里要落实君仁臣忠。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就是领导对下属要有礼敬,要爱护他们,那下属必定是对领导忠诚。所以董事长和总经理两个人就决定每天最早到班,在单位门口向每个员工鞠躬来迎接他们,上行下效,员工们也就变得彬彬有礼,互相之间也就能够鞠躬。当我们身子弯下去鞠躬的时候,那种礼敬人的心就随之油然而生。所以身体动作帮助我们生起这颗心。

  领导也对员工很关怀,所以员工他们也就体贴领导。比如说在往常公司饭堂里面总会有大家挤队打饭的情况,大家都不讲礼貌,而且吃完饭都很多的浪费,泔水桶里面都装得满满的剩饭剩菜,差不多每个员工吃饭都会留下很多饭菜,不爱惜企业的财富,不爱惜粮食。大家去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学习以后,员工们也就自发自觉的在打饭的时候排队,非常的整齐,很规矩,而且互相礼让,绝不争队。吃饭之前也都会念感恩词,「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领导的恩德」,吃完饭总是把碗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他们打饭的时候就想到要吃多少就打多少,所以浪费的现象就完全没有了,泔水桶就没有那些剩余的饭菜,最后连泔水桶都撤掉。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到公司领导他必须自己身体力行,传统文化是要我们自己去做的,我们自己做到了,这才能够感化别人,感化自己的下属。那个公司现在真的是和乐融融,员工们能够常常关心领导,领导关心员工,甚至员工之间都能互相关心他们的家属、体恤家属,这是学习《弟子规》以后他们公司上下得到的好处。家和万事兴,一个公司能够如此和睦,他的事业一定得到很好的发展。请看下句: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这是讲我们对人要讲理,不能够以势压人,如果是仗着自己的权势,或者仗着自己家里有钱,或者是自己有地位来压服人,虽然他被你这种威势所压制,但是他的心里并不是服的。怎么样才能让他服?一定要把道理摆明,我是符合道理的,晓之以理,这样他才能够佩服,他才能做到心服口服,『方无言』。我们看到在海南省海口监狱,他们这些监狱的领导们都认识到传统文化对改造服刑人员那种喜人的效果。海南省司法厅的副庭长以及监狱局局长张发同志就率团到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去学习,回到他们的单位就要求干警们都来学习《弟子规》,不仅是会念、会背,而且要求条条要做到,再用《弟子规》去教导这些服刑人员,尤其注重孝道。监狱里面的服刑人员当读到《弟子规》「入则孝」这一章,听到中心派出的老师讲的课,个个都感动,知道对不起父母,决心重新做人。

  在监狱里面,有一位庐江文化教育中心自愿来教学的张老师,这位张老师为了跟监狱里的服刑人员更好的互动,就决定住进监狱,跟服刑人员们一起作息、一起生活,自愿坐牢。在监狱里面跟这些服刑人员讲课,对这些服刑人员都非常礼敬,真的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有爱心。有一天他讲课的时候,座下有两个服刑人员可能因为一些矛盾,竟然在课室里面吵起来,甚至打起来,旁边站着的干警正准备上去制服他们,这时候张老师马上向干警和全体的服刑人员鞠躬、道歉,他说都是我自己讲课讲得不好,才让他们不专心听课,起了冲突,也让大家受到影响。张老师立即向大家道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样的行为立即就引起课室里所有服刑人员的鼓掌,大家佩服,大家被张老师的这种真诚所感动,所以学习《弟子规》也就非常认真。后来张老师因为他的父亲患了重病,病危,张老师要离开监狱回去照顾父亲,大家晓得张老师他是义务来讲课的,他没有什么收入,所以服刑人员们都主动自发的捐款,有的人捐几十块,有的人捐几块、几毛,这样捐起来,凑足了好几万块钱给张老师他父亲寄过去,张老师的父亲接到监狱里服刑人员的捐款都非常感动。你看用爱心、用真诚来对待服刑人员,服刑人员也受感动,真的每个人都有好善好德之心,他们犯罪都是因为一时胡涂,从小缺乏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会造成一时胡涂的事情,而如果能够通过圣贤教育是可以把他们教好,可以把他们变成好人。

  很多监狱的领导们都会抱怨说服刑人员非常难改造,而且服刑期满之后到社会上很有可能又犯罪,又会被关进监狱里。所以教育一定要懂得用理服人,不是用势服人,用强制的那种手段很难起到好的教育效果。真正用传统文化把道理讲清楚,而且像海南监狱这样的领导们、干警们,他们自己学、自己做到,他们讲的这些道理服刑人员才真服。如果说服刑人员是社会上最难教化的都能教化好,那还有什么人不能教化好?我们真正知道每个人本性都是善良的,所以人一定是可以教得好的。第五章「泛爱众」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下面请看第六章「亲仁」,这一章是讲要亲近仁德的人,亲近有智慧的圣贤君子。我们这一生希望能够得到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业,甚至进德修业,成就圣贤的人品,亲仁就非常重要。在学习的道路上必须要有良师益友。「亲仁」这一章可以分四条,第一条是: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这一条是讲我们都是人,『同是人』,但是每个人他的习气不一样,所以他们的类别就不齐,总是凡夫俗子居多,而真正仁德君子很少。要知道,做为人,他们的本性都是一样的,这里讲的『类不齐』不是讲本性,而是讲他们的习性。《三字经》里面讲得好,「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本来的面目都是善的、本善的,跟圣贤没有两样,本性虽然相同,但是习性可能不一样,『类不齐』是从习性上来讲的。从本性上讲大家一样,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是讲性善,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像尧、像舜那样的圣贤。既然本性上我们跟尧舜圣贤没有两样,为什么又会有类不齐的现象?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三字经》讲的「苟不教,性乃迁」,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圣贤教育,原来的本性就会被蒙蔽,不良的习性就会增长。我们了解这个状况就会有信心,什么信心?我们是可以做圣贤,因为我们本性跟圣贤一样,换句话说,我们本来就是圣贤。现在不是,是因为我们有习性,只要通过学习改造自己,可以把习性放下,放下之后本性就现前,那就成圣成贤。所以我们很有信心,每个人真的都可以成圣贤。

  因为在现代社会圣贤教育非常衰微,伦理道德大家都不讲求,因此人们受的污染就很严重,造成的结果就是『流俗众,仁者希』。「流俗众」是一般凡夫俗子,那种心无大志,每天都是为着自己的衣食、饮食男女、自私自利而活着的,这叫流俗。「仁者」是什么?仁者就是没有私心,真正大公无私的人,他把一切人、一切众生看成是自己,这种是仁者,这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我们本来是一体的。所以一体的这种观念是正确的,自私自利的观念是错误的,它不符合宇宙客观规律,不是宇宙人生真相,是人错误的妄念。有这种错误的妄念必然人生就会痛苦,就会有诸多不顺,一般大众真的都是生活在痛苦烦恼之中。仁者完全没有私心,跟宇宙万物同体,他是乐,孔子说的「乐而忘忧」,真的是乐。很可惜我们没有受到教育,观念错误,让我们很冤枉去受这些苦恼,所以就不能不学习圣贤教育。我们非常感恩古来的圣贤为我们开显本性的本善,告诉我们这条恢复本性的道路,所以我们要亲仁,我们要亲近这些圣贤,向圣贤学习。

  我们现在想想,自己是仁者还是流俗众?如果自己还是自私自利,还是一天到晚为自己打算,那就是流俗众。想当仁者难不难?不难。孔子曾经说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说,仁远吗?我要当个仁者难吗?不难,「我欲仁」,我想要当仁者,我想要行仁道,仁道就在眼前,观念一改,就从流俗众变成仁者,关键是我们要放下错误的观念和知见,常常能提起圣贤的教训,这正念。比如说我走在路上刚想吐痰的时候,痰到了嘴边,马上提起正念,我不可以吐痰,要爱护环境,就把痰咽下去或者吐到自己的纸巾上去,这就是「斯仁至矣」,你想行仁,就在这一剎那你就是仁者。又比如说我走在路上看到那个广告的画面很污染,或者是在家里看网络,网络上都是那些污秽的画面,马上就停止,就不看,也不去想它,这就是「斯仁至矣」。又比如说你刚刚想发脾气想骂人,气到了嘴边之后马上把它咽下去,这就转变了。看到不义之财,不应该要的钱,刚想起个贪念,立即把它压下去,这就是行仁道。甚至小到我们坐在椅子上,如果身体坐姿不正,脚可能在那儿晃动或者是想把脚放在一个凳子上,用脚把那个凳子一勾勾过来,这些懒散的动作,我突然想起来不可以这样做。《弟子规》教我们要坐有坐相,想到这里的时候立即就把姿势放正,这就是行仁道。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提起正念,这叫「欲仁」,你真的想要行仁道,仁并不遥远。

  什么是仁?孔子的学生颜回曾经问过孔子,「颜渊问仁」,什么是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什么叫仁?把自己的那些坏毛病、坏习气克服住,不让它起现行,而去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礼代表一切古圣先贤的教诲,能够恢复自己的本性本善,这叫仁。孔子接着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这说得好,我们一天能够做到克己复礼,能够遵守圣贤教诲,天下归仁,我们就能够影响天下人。从我们家人开始,家人受到感化,到我们的单位里面的人,单位的人受感化,渐渐的一个小区,乃至一个国家,乃至世界,都能受感化。古人教导我们,要治国平天下从修身开始,修身以后自然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叫天下归仁。自己行仁道这是自己的事情,为仁由己,不是靠人的事,这是自己的事,求自己,这怎么会难?求人难,求自己这就不难,关键是自己肯不肯干,肯干这就不难。

  怎么干?下面颜回继续问:「颜渊曰,请问其目」,请问老师,我要行仁道有什么纲领,要注意些什么,怎么行法?夫子怎么回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原来行仁怎么个行法,这四条,不符合礼的,我们说跟善不相应,跟圣贤教诲不相应的,我们不要去看,我们不要去听,我们不可以说,更不可以去动,不可以去做,这叫克己复礼。非礼的东西是我们的习气,我们要把它克制住,克制住了,非礼的自然就复礼,就跟礼相应,这就跟本性本善相应。即使是在一个人的时候,暗室屋漏当中也要克己复礼,这是真正仁。孔子讲「为仁由己」,这是自己干的事情,别人在场不在场,看到我还是没看到我,我都是一个样,在暗室屋漏中也不愧对自己的良心,所以非礼勿动。动不仅是身体在动,心也不能动,那些恶念、贪念、淫念、瞋恚的念头、怨恨的念头、嫉妒的念头、高下的念头、傲慢的念头、对圣教怀疑的念头都不能动,这叫非礼勿动。真正能够这么做的,这就跟圣贤不远了,真的仁远乎哉?不远矣,不会远的。所以克念作圣,把自己的恶念、不善的念克服得住,这就能够做圣人。颜回听了之后,他真的是好学,听到善言立即行动,他说「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回」这是颜渊自称,颜回我并不聪明,但是我一定要按照夫子的教诲去做,这是一个真正的弟子的态度。我们来看第二条: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这是讲果然是一个真正的仁者,就是有圣贤品格的人,一般人看了反而会敬畏他,甚至会害怕他,一般人就是流俗众。为什么会敬怕他?因为他『言不讳,色不媚』,他言语绝不会讲那些客套话,那些忌讳的话,或者是阿谀奉承的话,他不会去说,就是不会讲那些花言巧语,花言巧语叫绮语。他一即是一,二即是二,说话实实在在,绝对不会打妄语,绝对不会故作掩饰,不会说心口不一,所以有时候真的讲起话来直言不讳。他的脸色、他的容貌不卑不亢,绝对不会显示出谄媚巴结或者奉承的样子,这是仁者的行为。为什么他会这样做?因为仁者的心清净,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对任何人无所求,他就不会有巴结人的念头,他所说的话都是利益大众,利益大众的话不一定是好听话。古人讲「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真正忠言可能不是好听的,但是听了之后能够接受,能够照做就有好处。一般人跟仁者在一起受不了,觉得仁者这个人怎么这么难相处,都不懂得客气,所以对仁者也就敬而远之。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要亲近仁者,别的人他不敢亲近仁者他就不能提升,我们必须要亲近仁者,这样我们的品德学问才能够提升。下面就讲到为什么要亲近仁者。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亲近这位仁者,这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必定是使我们得到很多的好处,什么样的好处?总的来说就是『德日进,过日少』,道德学问一天天的进步,自己的过失愈来愈减少,这是有无限的利益,真正让我们能够这一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一定是富贵的生活,但是一定是快乐的生活,快乐是从哪儿来?有德的人快乐。像颜回贫穷到极点,他也是不改其乐,这什么?他有德。所以德重要!成圣成贤也就是修德的圆满,这个利益绝对是无限的,不是一般凡夫俗子可以想象得出来的。我们如果知道亲近良师益友有这么多好处,我们怎么样才能够亲近得?这要讲跟这些良师益友相处要有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态度?就是要有至诚恭敬心,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有恭敬心才能够受教。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都强调恭敬心,像佛家有一本经叫《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就告诉我们如何对待老师,经文上讲「为人弟子,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这是讲做一个弟子(学生),不可以对老师轻慢。什么叫轻慢老师?不仅仅是说对老师言语态度上轻慢,即使是表面上对老师很恭敬,行礼作揖,端茶倒水都很殷勤,但是老师的教诲不能够依教奉行,那就是轻慢其师。因为老师代表道业,我们尊师重道,如果不重道就是不尊师,老师所讲的这些圣贤教育,我们要每天反省,每天努力修学,这样才能够对得起老师。对于道德的人不可以有恶意,什么叫恶意?毁谤的念头,瞧不起他,批评他或者是嫉妒他,甚至要陷害他,这些都是恶意,这是大错特错。应该把这些老师、这些有道德的人看成是什么?看成跟佛一样。佛门弟子是把佛当作最尊的,老师跟佛的地位平等,你看看,这是对老师的那种恭敬心。对老师的恭敬一定是表现在好学,勇猛的改过迁善,不是表面的客气、殷勤。有智慧的人、老师能看得出来,你不是真干的,你不是真学的,他也就不会教你,他就走了。所以我们想亲仁,亲近有道德的、有学问的老师,必定是把老师的教诲不折不扣的去落实,这才能够让老师常住在这里,否则老师不求名不求利,如果你不是真学的,他住在这里有什么用?他就走了。这是告诉我们事师之道,事奉老师最重要的就是有恭敬心、有好学的心。

  我们要选择老师要怎么选法?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想要成就道业,知道老师非常重要,我们就要知道选择一个真正有真才实学、有道德学问的老师,这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们选择这位老师一定也是要用圣贤教诲去观察他,看他是不是真做到,还是只是说一说。如果只是会说不会做,也可以把他说的来学习,因为他说的没错,也可以帮助我们;当然就不如找一位能说又能行的老师。一旦找到老师,要对老师有坚定的信心,这个信心非常重要,我们之所以能不能够成就,关键是在于对老师的信心、对自己的信心。对老师我们要真正选择我们由衷佩服的人做老师,如果我们对他不佩服,说明他跟你没有缘分,你也不可能对他的话不折不扣的去落实,这时候这个老师总会介绍你,跟你谈话知道你最敬佩哪个老师,他会介绍你去那个老师那里学习,跟你讲你跟那个人有缘分。为什么?因为你言语之间透露出你对他的百分之百的佩服,所以你能够在他的会下成就。是不是老师的品学方面有差异?不一定,就是因为你对那个老师有十足的信心,哪怕他的品行不如这个老师,但是你能在他的会下成就,可见得信心非常重要,对老师的信心。对自己的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本来跟尧舜一样本性本善,我也是可以学得好的,我也可以成圣成贤的,这个要有信心,这样学问道德一定能成就。老师看到学生真正有恭敬心,他就肯教,会把他毕生的学问毫无保留的教给他,而在老师传法之前必定是有一段时间考验这个学生,看他能不能够接受这种道、这种法。

  像当时战国末期,有个年轻人叫张良,张良他是韩国宰相的儿子,贵族,但是韩国被秦国灭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张良就很想要报复,年轻人气盛,想要去行刺,但是没有能够成功,结果就逃跑了,跑到现在江苏省这个地方,有一天在桥上遇到一位老者,这个老者见到张良,这个老者是个高人,看到张良来了,故意把鞋就踢到桥下的水里,就跟张良很不客气的说:「年轻人,你帮我把那个鞋子捡上来。」张良一看这个老人家这样说话,也很同情他,一个老人,他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古人因为有孝道的根基,他就能够尊敬老人。于是张良就下了河边把鞋子捡上来。捡上来以后老人就把脚一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一看,这老人家真够跋扈的,又想想对老人要有恭敬心,不要见怪,于是就给他很好的穿上鞋子。结果老人看了张良这种举动,很满意的笑了,他说:「孺子可教也。」这个年轻人还是可教的,受教,为什么?因为他有恭敬心。于是就跟他讲说,我有一个大法传给你,五天以后咱们在这桥上等候,天亮的时候你一定得到。五天以后,张良天刚亮就来到桥边,发现老人已经在那等候,老人很生气的对张良说,你怎么跟老人家约会都迟到,今天不能传给你,五天以后咱们在这个桥边再见面。于是五天以后,这时候张良天没亮就来了,来了以后一看,老人家已经在那里等了,结果老人家又要把他撵回去,说五天以后你再来。结果五天以后,张良干脆晚上就不睡觉,半夜就到桥边在那儿等,结果等了一段时间,天没有亮老人就来了。这时候老人家点头说,好,我现在就传一部《太公兵法》给你,姜太公的兵法,你读了这本书以后,你将来可以推翻秦朝,定国安邦都没问题。张良接受了这部宝书以后回去就认真的学习,后来辅佐刘邦推翻了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建立了汉朝大一统的天下,也为自己的国家、人民雪耻。

  你看看,亲近老师要有那种恭敬、谦卑的心,这种心才是受教的心,如果对老师轻慢或者是没有信心、不恭敬,这种人就接受不了大法。不管学什么,都要有这种心,这个心就是恭敬心和信心,还有谦卑的心,这三大要素都要具足。这个亲仁不仅是包括亲近仁德的人,也包括亲近圣贤教育,这个仁也代表仁道。孔子曾说,「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讲君子哪怕是在衣食住行、日用平常之间,都没有违反仁,换句话说,他时时刻刻都不违背仁道,这叫真正亲仁。造次就是在急促匆忙的时候,颠沛就是流离颠沛的时候,都没有违背仁道,这是真正君子。真正行仁道的人,他就绝对不会造恶。孔子说,「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立志行仁道的他哪会做坏事?还有做坏事的时候,还有起恶念的时候,这就还没有真正行仁,真正志于仁,立志行仁,都没有。所以我们要检查自己有没有真正生起亲仁的志愿,有这个志愿,真的时时刻刻都会检点、都会反省,用圣贤教育来反省自己。底下这句讲: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如果不亲近仁德的人,不亲近圣贤教育,那就有很多的害处。像古人也讲,三日不读圣贤书便面目可憎,那是古人,现在一日不读圣贤书就面目可憎,一天如果不学习讨论圣贤的教育,恐怕烦恼习气就会起来,又会造恶,所以良师益友不可以远离,圣贤的经教不可以不学习。怎么学习?我们现在庆幸有高科技,有这些网络设备,我们大家可以就在家里面,在自己的计算机荧屏面前,大家就一起学习讨论,在电视机前一起探讨如何进德修业,这也是互相做良师益友。我们在这里讲,讲得不对的,远方的朋友就来电子邮件告诉我们如何改进,这些都是切磋琢磨,这很好的事情。即使是在这样的一种污染的社会里面,我们也能够得到圣贤教育的喜乐。如果不学习、不亲近良师益友,底下讲的,就会出现什么害处?『小人进,百事坏』。什么是小人?就是追求世间名闻利养,搞自私自利,胸无大志,对圣贤教育他并不想要学习,这是叫小人。小是因为他心量小,他的心量只有他自己,这叫小人。什么叫大人?大人是心量大,真的心怀天下,心里面装着宇宙一切的众生,他忘了自己,这是仁者。《易经》上讲,「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如果不亲近仁者,必定是亲近小人。人都是一类类的聚起来的,我们如果不好学,不肯深入学习圣教,那就跟仁者愈来愈远,就会跟小人在一起,最后自己也不知不觉成为小人。这个我们要很警觉,亲近仁者还是亲近小人全在自己,这是从因上讲。从果上讲,亲近仁者必定能够得到幸福人生,必定有成功事业,必定最后作圣作贤。亲近小人最后的结果是痛苦,痛苦人生,是懊恼、是失败,做人做得很失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12:38 , Processed in 0.14641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