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85|回复: 0

明末佛教研究第四章明末的居士佛教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 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一节绪言
  
  佛教在中国,自从宋室南迁(西元一一二七年)之后,渐渐式微,尤其经元朝蒙古族的统治(西元一二八○─一三六七年),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虽曾做过沙弥,并未把佛教特别重视,以致到了西元一四二五至一五六七年的百余年间,佛教的人才奇缺,势力不振,直到明末的万历年间(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始有复苏的气象。此乃由僧侣人才的出现和居士佛教的活跃而来。
  
  从居士人才的考察而言,明末的时代,极为隆盛,清朝的彭际清(西元一七四○─一七九六年)所编的《居士传》(注一),共计五十六卷,自三七至五三卷,为明代居士的传记,其中只有四人是万历以前的人,其他的有六十七人的正传及三十六人的附传,均属于万历年间以至明朝亡国期间(西元一五七三─一六六一年)的人物。也可以说,当时的中国佛教,既有了僧侣人才的辈出,也有了居士人才的陪衬,所谓红花绿叶,正因为有了许多杰出居士的护持三宝,僧侣佛教也显得非常活跃。
  
  明末的居士,以他们的社会地位而言,大多数属于士大夫阶级,以读书而为官吏,乃是当时唯一的最好出路。由于他们是为考试官吏的资格而读政府指定的儒书,所以他们的思想背景,是站在儒家的立场,甚至有人受了朱熹(西元一一三○─一二○○年,宋朝的儒家大学者)学说的影响,原来是反对佛教的。信佛之后的居士们,大多仍出入于儒、释、道三教之间,往往以儒家的孔、孟言论来解释或说明佛教的经典。有人把学问分成二门,一为经世的,一为出世的,儒为经世之学,佛为出世之学(注二)。另外有些居士,以儒者的基础,学长生不死的仙术,再转而学佛(注三)。因此,明末居士的思想,富有儒释道三教同源论的色彩,是无法否认的事实。此在当时极负盛名的几位佛教僧侣的著述中,也可看到同样的倾向(注四)。
  
  以地理的分布言,明末的文化中心,随着政治势力的消长而向南方迁移,明末的名居士,大多出生于黄河以南尤其是长江以南,北方的居士甚少(注五)。当时的儒家学术的中心也在这个区域。特别是王阳明(西元一四七二─一五二八年)学派的活动,给佛教的影响很大。中国的儒家学者,不论是激进派如朱熹之徒,或温和派如王阳明,在基本观念上,都是不赞成佛教的。但是王阳明的思想,取自佛教者不少,故到他的第三代学生之中,也有好几位杰出的人物,在发扬儒家教义的同时,信奉佛教,传播佛法了(注六)。
  
  佛教之所以能够吸引读书人或士大夫来信奉它,主要的还是由于学术研究的公开,中国史上虽曾有过禁止佛教与摧毁佛教的政治行为,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那是几次极其短暂的事件而已,儒家虽站在反对佛教的一边,却未以政治手段来压制佛教。因此,不论你赞成或反对,均有自由研究佛教及阅读佛书的机会。在明末的居士之间,最受重视的佛教经典,有《金刚经》、《阿弥陀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心经》、《圆觉经》、《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六祖坛经》、《五灯会元》以及《大乘起信论》等。最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居士之中,除了诵经、念佛、参禅之外,也重视持咒,最流行的咒文是〈准提咒〉,且有结社持诵它的风气(注七)。
  
  事实上,当时的中国佛教界,就是流行着禅、净、密、律等诸宗合一的思想,当时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蕅益智旭大师(西元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年)(注八)。迄目前为止,中国佛教仍然受着这一倾向的支配;不像日本的大乘佛教,主要的虽从中国传入,他们的各宗之间是保持着严密界限的。近世的中国佛教则不然,禅宗寺院的僧侣可至律宗寺院求戒,任何一宗的僧侣均可修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也可持诵密宗的咒文。因此,明末的居士们,大多是他们自己接触到了佛教的书籍及修行方法,进而访问当时的高僧,求取更深入的认识和体验。
  
  当时对于居士界影响力最大的,是云栖袾宏大师(西元一五三五─一六一五年)(注九),他的思想背景是属于华严宗的,而他极力主张「参究念佛」,原则是禅和净土并重并修,但仍侧重于念佛法门。所以当时的居士们,以念佛为主要的修行法门。同时由于云栖袾宏是中国佛教史上,提倡戒杀、放生运动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高僧,所以当时的居士之中,组织放生会,撰写有关放生理论的文章,设置放生池的,大有人在。此与现代西洋人士的保护动物运动的主旨,颇有不同,保护动物是基于人道主义的同情心;戒杀和放生则除了是出于同情心之外,尚有因果报应的信仰原则在内。
  
  印度的大乘佛教思想,在「空、有、真常」的三大系统,传到中国的,也有三大系统。到了明末时代,「空」的思想未见发扬,唯王阳明的第三代学生李卓吾(西元一五二七─一六○二年)是以空宗为归的(注一○),而他所见的空,不过是理论的禅,中国禅宗的根本立场,是属于「真常」的系统。因为明末的禅宗学者,大多流于虚浮圆滑的空谈理论,当袁中郎(西元一五六八─一六一○年)初与李卓吾接触而进入佛门,后来发觉此种空谈,不切实际,很容易由于空谈本源清净的佛性,或者仅知道一些如诃佛骂祖的公案而不实际修行,结果便形成了否定因果的外道邪见。袁氏因李氏而信佛,后来袁氏则极力提倡净土的念佛法门(注一一)。有宗的思想,在明末时代,也很晦暗(注一二)。说得更明显一点,明末的佛教界,不论僧俗,是以念佛法门为修行的主流,禅的修行乃居于次要的位置,禅的精神却是明末佛教支柱。不论净土与禅,均属于「真常」的系统。
  
  明末的居士之中,也有富于道教色彩的人物,例如袁了凡其人,是由于云谷法会禅师(西元一五○○─一五七九年)的接引而入佛教,他的「功过格」思想也与佛教因果报应的观点一致,但他积十年的岁月,行三千善功,目的在修成道教的仙人,也在佛前发愿,求诸佛及圣贤们赐给他神丹或仙草,使他在此世间活得更长一点,以便救度众生(注一三)。类似这种思想,分明是以道教的神仙信仰为基础而来修学佛法的。
  
  明末的居士们,并没有他们的独立组织,来作为他们的宗教活动的机构。结社修行(注一四),也不过是约集了数位同道,在一处定期修行,并不对外活动。所谓放生会(注一五),也不是组织,仅是将这个名目来向人筹款,购买生物释放,或凿一口池塘来给人家买了水族类生物来放养而已。居士们除了通常的修行之外,对于贫苦者的救济、狱中囚犯的教化(注一六),尤其当他们在担任地方官的时候,注意减税(注一七)、减刑(注一八),以及兴建便利民众生活的设施。
  
  不过,明末的中央政府并不理想,凡是忠贞耿直之士,往往会遭到杀身之祸。所以明末的居士,死于政治迫害的也有好几位,例如李卓吾以七十六岁高龄,被逮后,自杀死于狱中。周景文(西元?─一六二六年)被宦官魏忠贤(西元?─一六二七年)处死。事态较轻的,则有被革职归故乡的,也有自动以疾病作借口而辞职隐居的。到了明朝灭亡,清朝政府势力南下之时,又有好多正在做官或刚退官而忠于明朝的居士们被难身死(注一九)。故也可以说,除了由社会文化的自然发展,而有了若干儒家及道教学者,转入佛教,另外两个显著的原因,应该是:1.由于宋明儒家的抬头,给了佛教的大刺激,所以有云栖袾宏、紫柏真可(西元一五四三─一六○三年)、憨山德清(西元一五四六─一六二三年)、蕅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年)等杰出僧人,被后人称为明末四大师的出现,使得士大夫阶级的读书人,向心于佛教。2.由于中央政府的腐败,使得人民体会到生命财产的没有保障,故以佛教的因果观来解释他们的命运,并且求于此身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可能是居士佛教在明末时候,蓬勃发达的几个主要因素。
  
  现以《居士传》卷三八至五三所列明末诸居士做研究的资料依据,从不同的各种角度,加以分析与整理,作成统计式的报告。(见本章第二节)
  
  注解
  
  《居士传》撰于西元一七七○至一七七五年,整整五个年头,其资料之百分五十系根据佛教的史传,余则别征一般的史传、诸家文集、诸经序录、百家杂说,统一写作而成列传五十六卷,详其入道因缘,成道功候,俾有志者,各随根性,或宗或教或净土,观感愿乐,具足师资。其编写宗旨,具见于篇首的「发凡」。此书被收于《卍续藏》一四九册。在明末的居士之中,依据《居士传》的资料,即有十二位具有儒家理学的背景,赵大洲的《二通》,将儒学称为「经世通」,佛学称为「出世通」,阐述他的儒佛会通的思想(《居士传》卷三九)。另有以孔孟之说解佛经者,如薛元初(《居士传》卷三八)及陶周望(《居士传》卷四四),甚至有一位朱白民氏以《四十二章经》及《佛遗教经》乃是佛门的《论语》(《居士传》卷四八)。
  

 第二节明末居士的地理分布表
  
  省别人数人名江苏31严敏卿、殷时训、陈近祼、顾清甫、管登之、焦弱侯、瞿元立、王弱生、王宇泰、董元宰、袁了凡、赵凡夫、刘玉受、王孟夙、丁剑虹、朱白民、庄平叔、黄子羽、钱伯韫、吴瞻楼、王先民、陈用拙、周景文、姚孟长、徐成民、蔡惟立、黄介子、黄蕴生、张大圆、蒋虎臣、严拭浙江17陆与绳、唐体如、戈以安、郝熙载、吴大恩、朱元正、虞长孺、庄复真、鲍性泉、陶周望、唐宜之、朱兆隆、黄元孚、闻子与、马邦良、虞僧孺、陶奭龄湖北6钧伯敬、袁伯修、袁中郎、袁小修、金正希、熊鱼山河北4朱纲、刘通志、杜居士、崔应魁江西4王道安、杨邦华、曾端甫、黄元公安徽4薛元初、程季清、孙叔子、吴用卿四川3赵大洲、黄平倩、刘长倩广东2杨贞复、骆见于河南1郭大林湖南1蔡槐庭云南1周楚峯福建1李卓吾不详3张爱、温月峰、李生合计78从上面的统计表,可以明白,明末的居士,集合十二个省籍,总共七十八人,以江苏省的人数最多,其次是浙江省,可知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也是中国佛教的舞台,是以江南的江浙两省为重镇。另外尚有一位江苏籍的钱牧斋谦益居士(西元一五八二─一六六四年),竟未被《居士传》的作者列入,他与明末四位大师的关系也很接近(注一),可能是由于在他殁后百年,乾隆皇帝将钱谦益的著作,列为**,他的名字也被从清代所著的史书中抹除,《明史》之中,未为其立传,却在卷三○八列传一九六〈奸臣列传〉周延儒与温体仁的传记中,记述了不少有关于钱谦益的资料(注二)。
  
  《居士传》所列明末的居士们,既以江苏及浙江两省的人为中心,当时的中国佛教,也是以江浙两省最繁荣,乃至迄于清末明初,中国佛教的著名寺院数量与僧尼数量,仍以江浙两省居其首位。
  
  再看这些有名的居士们,多半是有功名的士大夫阶级,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力很大。
  
  注解
  
  钱牧斋作〈八十八祖道影传赞附三大师传赞序〉有云:「余与(袾宏、德清、真可)三大师宿有因缘。」(《卍续藏》一四七.四九九页D)
  
  钱牧斋作《楞严经疏解蒙钞》卷首之一,曾提及智旭之名,又在《灵宗论》卷五之二收有蕅益智旭致钱氏的两通书信。有关钱牧斋的资料研究,参看圣严着《明末中国佛教の研究》第一章第五节第七项。

第三节明末居士的功名地位表
  
  功名人数人名进士第一2焦弱侯(焦竑)、朱兆隆进士30王道安、黄元公、赵大洲、黄平倩、严敏卿、殷时训、陈廷祼、王弱生、王宇泰、董元宰、丁剑虹、周景文、姚孟长、蔡惟立、张大圆、蒋虎臣、严拭、陆与绳、虞长孺、陶周望、马邦良、蔡槐庭、杨贞复、钧伯敬、袁了凡、袁伯修、袁中郎、袁小修、金正希、熊鱼山举人2刘长倩、王孟夙诸生11杨邦华、顾清甫、管登之、袁了凡、刘玉受、朱白民、黄介子、唐体如、郝熙载、朱元正、唐宜之儒生1王先民秀才1黄蕴生隐士1杜居士国子监1殷时训右都御史1王宇泰礼部尚书1董元宰刑部主事1李卓吾知府3瞿元立、李卓吾、管东溟知县2袁了凡、钱伯韫中官1张爱以上表可见,共计七十八名居士之中,竟有五十位是功名中人,此仅限于《居士传》的资料所见,若另以他项史料来作进一步的查考,可能另有新发现。如今所见的明末诸居士,只有二十八位,不知其功名地位,然据《居士传》的取舍标准而言,他们也绝不是白丁。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似乎是《居士传》的作者对明末居士佛教的一个默契的要求。

 第四节明末居士与僧侣关系统计表
  
  僧名人数亲近僧侣的居士姓名
  
  云栖祩宏
  
  1535-161524王道安、严澄、戈以安、孙叔子、唐体如、郝熙载、蔡槐庭、虞长孺、黄平倩、鲍性泉、陶周望、唐宜之、王平仲、王弱生、王孟夙、丁剑虹、朱白民、黄元孚、闻子与、黄子羽、陈用拙、周景文、马邦良、庄复真
  
  紫柏真可
  
  1543-16034陆与绳、董元宰、马邦良、陈伯贞
  
  云谷法会
  
  1500-15793顾清甫、鲍性泉、袁了凡
  
  憨山德清
  
  1546-16233顾清甫、闻子与、朱白民密藏幻余2瞿元立、董元宰
  
  闻谷广印
  
  1566-16361王孟夙高原明昱1王宇泰
  
  一雨通润
  
  1565-16241王先民
  
  鹤林大寂
  
  ?-16301陈用拙散木1鲍性泉(案:散木即是曹洞宗东越云门寺住持湛然圆澄)
  
  雪峤圆信
  
  1571-1647
  
  博山无异
  
  1575-16301程季清
  
  自平法主
  
  蕅益智旭
  
  1599-16551程季清
  
  汉月法藏
  
  1573-16354蔡惟立、刘长倩、黄元公、熊鱼山
  
  大树弘证
  
  1588-1646
  
  问石弘乘
  
  1585-16451刘长倩顶目弘彻1588-1648
  
  密云圆悟
  
  1566-1624
  
  径山通容
  
  1593-1661
  
  无明慧经
  
  1548-16182黄元公、黄介子庐山宗宝1金正希灵岩继起3金道照(女)、张大圆、熊鱼山华山蘗庵1金道照(女)(案:蘗庵即是熊鱼山出家后的法号)灵隐巨德1金道照(女)
  
  硕机弘圣
  
  ?-16581张大圆大博行干1602-16731蒋虎臣
  
  以上所举二十八位僧侣的名字之中,以莲池大师云栖袾宏的影响力最大,有二十四位居士,受过他的指导教化。他不是一位做研究工作的佛教学者,而是一位涉猎三藏经典并且兼通儒道之学的修行者,重视律仪,鼓吹《梵网菩萨戒本》,却对律藏未作精到的探究。教理源出华严宗的系统,也未有独到见地的著述。行持以西方的弥陀净土的法门为指归,着有一部《阿弥陀经疏钞》而被后代的净土宗徒尊为莲宗第八代祖师,同时又提倡「参究念佛」,主张禅净合一,集有《禅关策进》一书,对于中国明末以来的禅林行者,有极大的影响。从他所作《竹窗随笔》一书,可以看出袾宏的学殖丰富,兼理内外、老庄乃至天主教,护教弘法之心非常急切。又从他所辑的《缁门崇行录》一书,可以看出,袾宏重视缁流的实行实修,远过于对经教的理论钻研。着重实际生活中的威仪细节,细入牛毛,也着重对于忠君报国、待人接物、济物利生、因果报应、修持感应等信念的阐扬,可谓不遗余力。唯有这样的一位大师,始能受到当时众多居士的崇敬和亲近,若仅以学问、艺术及事业为专长的僧侣,不会得到居士群的拥戴,最多将之视为方外的朋友而不会为之心折。仅重于禅修或持戒念佛的僧侣,虽受尊敬却不会被居士们奉为指迷的良师。唯有像莲池大师这样的高僧,始能受到众多士大夫居士们的亲近承教。因此,袾宏的佛教思想及其修持观念,便成了明末居士群的主要标榜,此一趋向直到清末民初,历久不衰。
  
  明末的居士们,多半是与某一位高僧之间有关系,也有几位居士和数位同时代以及两代的高僧之间有酬对。当然,未见于《居士传》的明末其他僧侣,未必即与这些居士们之间没有来往,但他们对于当时的士大夫阶级的居士们,并未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力,当是可想而知的事。

第五节明末居士与明代理学家的关系
  
  明末居士,有两大类型:一类是亲近出家的高僧而且重视实际修行的,另一类则信仰佛法、研究经教却未必追随出家僧侣修学的读书人。第一类型的暂且不提,第二类型的居士,大抵与阳明学派有关,所谓左派的阳明学者,便是理学家之中的佛教徒,而且这一批居士对明末佛教的振兴,有其不可埋灭的功劳。现在根据《居士传》所见的资料,列表介绍他们的姓名及与理学家的关系如次:姓名与理学家的关涉《居士传》李卓吾其学不守绳辙,出入儒佛之间,以空宗为归,于时诸老师,独推龙溪王先生、近溪罗先生,尝从之论学。又尝与耿天台、邓石阳,遗书辨难,反复万余言,抉摘世儒情伪,发明本心,剥肤见骨。卷四三管志道管登之名志道,太仓人,学者称东溟先生,为诸生,笃学力行,隆庆初知府蔡公建中吴书院,以登之为师。(管氏乃是王阳明的第三代,其关系为王阳明-王心斋-耿定向-管志道)卷四四杨贞复贞复早岁读书白门,遇建昌黎允儒,与之言学有省。允儒者,近溪罗氏弟子也。其后贞复官京师,近溪适至,遂受业称弟子。时执政者不悦学,近溪遂南归。贞复叹曰:『吾师老矣,今者不尽其传,异时悔可及乎?』乃移疾归,依近溪以卒业焉。卷四四陶周望与同官焦弱侯,相策发,始研求性命之学。已而请假归,过吴江,与袁中郎论学三日。上剡溪,谒周海门,参叩甚力。每自抚膺曰:「此中终未稳在。」一日读方山《合论》,手足忭舞,语弟奭龄曰:「吾往者空自生退屈也。」海门尝致书诘其所得。卷四四殷时训名迈,号秋溟居士,应天人也,早岁肆业南京国子监,与江西何善山游,闻阳明王子之学,又受教于司业欧阳南野。卷四二焦弱侯初弱侯师事耿天台、罗近溪,已而笃信李卓吾,往来论学,始终无间居,常博览群书,卒归心于佛氏,天台尝引程子斥佛语以相诘,弱侯复之曰:「伯淳斥佛,大抵谓出离生死、为利心。……」卷四四瞿元立元立受业于管东溟,学通内外,尤尽心于佛法。卷四四严澄师事管东溟,传其学。既又与瞿元立参究宗乘。卷四○袁中郎初学禅于李卓吾,信解通利,才辩无碍,已而自验曰:「此空谈,非实际也。」遂回向净土。卷四六蔡惟立惟立少好阳明子之书,万历四十七年成进士,授杭州推官,寻迁礼部主事。崇祯初由主客郎中,出为江西提学副使,发明良知之学。卷五一金正希初好阳明、近溪之学,为文洞达原本。卷五二以上所举见于《居士传》的记载的,共有十一位,另于《居士传》中有传,却未提及系理学家出身者,例如赵大洲贞吉居士,乃是王心斋的再传、王阳明的四传,他是徐樾的学生。并在《明儒学案》之中,即录有赵大洲贞吉先生的学案。他在当时的儒士之间,拥有很高的影响力。另外又有陶周望、焦弱侯、金正希等三位居士,也在《明儒学案》中可以读到他们的事迹和学术思想的介绍(注一)。
  
  从以上的表中所列,见到的理学大家的大名,除了已成佛教的居士之外,共有王阳明、王龙溪、罗近溪、耿天台、邓石阳、黎允儒、周海门、何善山、欧阳南野等人,也就是说,明末的这几位居士,与理学家的渊源特深,尤其是与阳明学派的关系最为密切。
  
  以上诸位儒者身分的居士,有的是与僧人做朋友,比如李卓吾尝剃发、去冠服、居禅院,出家而不受戒,后来再度被冠服,恢复儒士身分(注二)。金正希延请庐山宗宝禅师,礼之闭关,相对作《断五欲说》(注三)。瞿元立与密藏及幻余二位僧侣之间的关系,乃是为了筹刻《径山藏大藏经》而结合的道友(注四)。不过也有的是以儒者身分师事僧侣的,例如陶周望晚年参礼云栖袾宏莲池大师,受菩萨戒(注五)。蔡惟立去官家居时,往来邓尉,参三峰的汉月法藏,有省,而作〈三顿棒颂〉云:「原来佛法无多子,三顿三拳已较多,悟去即今便一掌,错向高安参老婆。」(注六)
  
  注解
  
  《重编明儒学案》卷二七「泰州学案三」收有「赵大洲先生贞吉」的事略,并附其所作〈克己箴〉一篇(国立编译馆出版,正中书局印行)。
  
  《重编明儒学案》卷二八「泰州学案四」收有「陶石篑先生望龄」的事略,并附其所作「论学语」三条。
  
  《重编明儒学案》卷二九「泰州学案五」收有「焦淡园先生竑」的事略,亦录其「论学语」七条,其第七条即引《净名经》语谓:「某往日看世人无一当意,然只是心未稳妥,非干人事,《净名经》云:『仁者心有高下,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若真能致中和者,岂有不位之天地,不育之万物哉!」
  
  《重编明儒学案》卷四一「诸儒学案八」收有「金正希先生声」的事。《居士传》卷四三(《卍续藏》一四九.四七五页A─B)。《居士传》卷五二(《卍续藏》一四九.四九八页A)。《居士传》卷四四(《卍续藏》一四九.四八○页B─C)。《居士传》卷四四(《卍续藏》一四九.四七七页C)。《居士传》卷五一(《卍续藏》一四九.四九五页B)。

第六节明末居士的修行分类
  
  明末的中国佛教,大抵是学与行并重兼顾的,在行持方面以禅行及净土行为主流,净土行者尤占多数,持咒、诵经、礼忏则为副行,但也有人禅净兼修,也有人是先参禅而后专精于净土念佛的。现举其人名及其所修的法门,列表如下:
  
  禅行者12人殷时训、朱元正、杨贞复、陶奭龄、朱兆隆、董元宰、程季清、刘长倩、黄元公、黄蕴生、金正希、蒋虎臣净土行者28人严敏卿、杨邦华、孙叔子、朱纲、郭大林、刘通志、郝熙载、杜居士、吴用卿、张爱、陈廷祼、虞长孺、黄平倩、鲍性泉、唐宜之、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丁剑虹、黄元孚、闻子与、吴瞻楼、王先民、陈用拙、骆见于、周景文、马邦良、黄元公之母修念佛三昧者6人王道安、陆与绳、唐体如、蔡槐庭、焦弱侯、王孟夙禅净双行者5人严敏卿、严澄、陆与绳、顾清甫、朱白民先禅后净土者8人王道安、虞长孺、鲍性泉、陶周望、焦弱侯、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
  
  其他尚有由学道家而入禅门,又从禅门转入念佛行者,庄复真便是一例。又有儒道释三教并修兼重,则为管志道、赵大洲、王弱生、曾端甫等人。又有以儒家为基础、以道家为附从、以佛教为究竟者,则为袁了凡等辈。另有从修道家长生之术而修念佛三昧者则如朱白民等。
  
  由于宋以后的禅宗流于泛滥不拘,没有一定的准则作为修持的依凭,徒逞口舌机锋之能,与实际的宗教修养了不相关,所以初接触时,确有与人以清新活泼之感,处之日久,若无真明眼人指导,又无恒心苦参十年、八年的工夫,禅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晚近以来的中国佛教徒,多以仰信弥陀愿力,祈求往生西方净土,从宗教修养及宗教心理而言,这是正确和正常的现象。
   第七节明末居士所依用的经论疏钞等佛教文献
  
  佛教的三藏教典,虽称浩瀚,被历来的佛教徒们所常用常讲和注释的,却并不这么多。从《居士传》的记载之中,见到明末居士们所常用并且被普遍、重视的,仅有两种,那就是《金刚经》、《楞严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11:25 , Processed in 0.09983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