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96|回复: 1

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南无阿弥陀佛2018052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4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周泳杉老师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弟子规十二集》

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弟子规  周泳杉老师主讲  (第九集)  2010/5/31  台湾台北县汐止市拱北殿  档名:55-026-0009



  诸位法师,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们,大家早安!我们延续上一次我们讲到「谨」的最后面,上一次我们分享到: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特别我们说明到,这个『斗闹场』,过去是在市集,在人多的地方,现在即使是在乡野、在深山里头,我们都有可能把全世界各地的「斗闹场」藉由两条线引到我们家里,这个叫防不胜防。过去把门关起来就与世隔绝,在很深山的地方干扰也比较少,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所以我们生长在现在这个社会,一定要有更高度的警觉。换句话说,在「谨」这一条,我们分了六个大类的生活方方面面要守礼、要谨慎的地方,从作息、仪表,还有饮食、衣服,乃至于到容止威仪,还有待人处事接物,这几个大类方方面面都能够谨慎,都能够守礼。而在与人、事、物接触的过程当中,第一个考虑到的是修养自己,成就自己,第二个还要考虑到不能够为外界所污染,一方面是我们自己做好的样子来影响社会大众,另外一方面,不能被外面坏的样子给我们干扰,给我们造成污染,这就非常的重要。所以在这一条,「接物正则」,我们把它分做一个是修养自己,一个是防止污染,这个脉络我们给大家做参考。

  在这里再次的跟大家补充,这次我们所发的这个科会的资料,这个是末学个人的心得体会,不是标准答案,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个不是标准答案,换句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主要科会是让我们便于学习,就是一篇文章这么长,我们怎么学?所以首先你看,李夫子就按照《论语》的次第,入则孝,出则弟,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就分成七个段落。你看,所以古人在写文章或者是在讲话,非常的注重次第。这有两个方面,第一个修养自己,我们前面讲到要定。古人念念定,临终安得散乱;今人念念散乱,临终安得正定?所以定的表现就是次第。写文章亦复如是。这是对于自己的。对于他人?有次第的表达能够让人容易摄受,进而容易落实,换句话说,次第的彰显能够让我们在平常学习的时候容易落实,有章法。因此在接物正则这里末学是这样分,但是是不是一定是这个样子?不是的,每一个人的看法角度不一样,可能把它分类或者是归纳的方式都不同,所以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我们看到古德在学习经教的过程当中,也都是采取这样子的一个方法,帮助自己学习,也帮助在讲解的时候社会大众能够比较抓住纲领。

  下来就是「待人箴规」,有接物当然就有待人。日常生活当中不外就是处事待人接物,待人他这里也是很纲领性的提出几条,要谨慎的态度。末学先念一遍: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这几句话讲的就是我们平常在跟人接触的时候,有哪几个态度是比较需要谨慎的。我们这几天这样讲下来就发现到,李夫子在写《弟子规》,他实际上就是把中国五千年的家规做集大成,把儒家的思想融会在这一千零八十个字里面。文章很短,要表达的意义很深广。所以我们一定要切记,不能只执着在这个文字,他这个文字表达只是表达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与人接触万境交集,这么多境界现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抓住纲领。像『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这个虽然只是描述一个人要进门的时候先敲门,或者是走入一个厅堂的时候,生怕在这个堂上的人会突然被我们吓到,所以必须要出一点声音,让里头的人有警戒,知道有人要进来。虽然这一条讲的是这个态度,但事实上我们就了解到,这个态度背后的心态是什么?要学那个心态。换句话说,那个心态我们具足了,不管将来是在任何的场合,这个心态就能够应用得上去,不一定是入门的时候或者是上堂的时候,不一定的。所以末学这里就想,接众要诚、要笃,这个笃就是厚道。我们为什么进人家的门要先敲门?厚道,让人有所防备,让人感觉到舒服、感觉到尊重。别人怎么才能感到尊重?诚恳,这个诚恳的态度就非常的重要。所以李夫子在这里虽然讲这一条,但是我们就知道,我们学的时候学什么?学真诚、学诚恳,再来,学笃实、学厚道。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常跟大家分享的,这个礼,谨慎的态度就是礼的态度,自卑而尊人,把自己放低,把别人抬高,把别人的地位抬高,不管自己是什么身分,对待下属一样的,自卑而尊人,慢慢的我们恭敬、真诚还有厚道的心就提起来了。自卑而尊人的人他能把对方放在心里,放在心目当中,所以他能做到这个态度。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这个已经从内心的态度表达出来他的言语,从他的言语当中表达出来。什么态度?对应恭谨,跟人家应对的时候非常的恭敬、非常的谨慎。那么多的境界,李夫子就用这一句话来做代表。人家问我们的时候,我要对答要以自己的名字来对答,不是吾,不是我,人家远远叫我们,「你们是谁?」「我」,我是谁?没人晓得。所以为什么态度不够谨慎?都来自于平常的训练,我们对自己的要求,真诚心、还有恭敬心、笃实的态度不够。所以举这一条,不能只是死在这一条,一定要把它扩大,这个方方面面的态度我们就谨慎,言语就谨慎,这条是讲言语。

  下面「慎意防过」,从意识再延伸到行为,从自己的意念头上面谨慎,谨慎到行为,防止过失的行为。我们看,『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个就是已经从意念上升到行为。这里讲到的是戒不与取。与就是别人赠送给我们。什么叫不与?就是别人没有说要给我们,而我们就怎么样?就拿了,那个取就是拿,人家没说给我们,我们就拿了,这是这一条。没有说要给我们,而我们自己取来,这个态度叫什么?叫偷盗。他并没有说价值多少,没有。譬如说我们临时需要一张纸,我们看到别人桌上有一张纸,我们就怎么样?就把它拿过来,然后我就开始用这张纸。虽然它的价值很低,但是已经怎么样?已经不与取了,已经偷盗了。

  这个古人态度都非常的谨慎,在元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许衡,许衡这个人他是非常有德行的人,因为朝代在末世的时候是比较乱的,于是有战争,他们几个读书人就逃难。逃难的过程当中有好几天没有吃东西,肚子很饿。结果到了一个,等于说是逃难的时候有到这种没有人的这种村庄里面,就看到有一棵梨子树,上面结的果实结得很好,结果很多的人就上去,因为肚子饿,就摘了很多的梨子下来就开始吃。可是吃的过程当中有人就发现许衡没有吃,就告诉他,你也吃一个。许衡说我不吃,这个是有人家种的,我没有问过人家,我怎么能够随便吃?他说这个是无主之梨,无主,他说这个梨是不属于任何人的,因为现在乱世,大家逃难,哪还有什么属于谁的不属于谁的?他就说,梨无主,吾心岂无主哉?这个梨没有主,但是我的心还有主,我还可以做主。当我们看到这些故事,都非常的佩服,为什么?你看这些读书人念念都做得了主。我们就想想看我们做得了主吗?我们看到好吃的,做得了主吗?看到财富现前,看到美色现前,我们做得了主吗?他做得了主。你看这是读书给我们莫大的利益,它提醒我们,我们要做主,如果我们不做主,我们心就随着境转动,人一生得不到自在。但是这一关很不容易。就是因为难,所以我们需要熏习,需要修学,需要提醒,需要观照。这个是不与取。

  所以我们接下来看,也是一个读书人的故事,有一个读书人叫罗伦,他后来考上状元,我们叫罗状元。罗伦他也是有一次进京考试的时候,他就带了一个随从一起进京考试,结果走到半路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盘缠好像不太够,就跟这个随从说,我们盘缠不太够,我们可能要节俭一点。这个随从就讲,他说主人你不用担心。他说为什么不用担心?他说我在半路捡到了一枝金钗,这个金钗我们把它典当了之后我们不就有钱了吗?结果罗伦一听到这个话,平常人听到这个就说赚到了,这个正好可以解决我们的困难,罗伦不然,他立刻脸色变化,一惊,就说你这个是什么时候捡的?这个仆人看到主人的这个眼色,就不敢说谎,就说五天以前我在某某村的某户人家门口捡到的。他说我们回去,掉头回去。这个随从就说为什么要掉头?离你进京赶考的时间已经很赶了,我们已经走了五天,掉头回去还得五天,再走到这里,一来一回就是十天,离你考试的时间,因为一般人都是提前进京,然后安顿下来之后,心情安定了,进考场能够比较好的发挥,就劝主人说,你的功名要紧。主人不以为然,罗状元心里就只有想着,这一个丢这个钗子的人,他就在想,拥有这个金钗的人家必然是大户人家,而大户人家一定用了很多的奴仆,而这个奴仆一定在他不小心的时候把这个金钗给掉了,如果这个奴仆掉了这个金钗,主人一定会追究责任,最后你看付不出这么庞大的金额,这个奴仆性命可能就会堪虑。

  果不其然,他们回到这个村庄的时候,他们才晓得,就是后来把这个金钗还回去的时候才晓得,原来在这个五天的过程当中,确实这个奴婢她在侍奉这个女主人的时候,不小心这个金钗掉到了脸盆,然后把脸盆那个水往外一泼的时候,连这一个金钗一起泼出去了,掉到外头去了,因为不晓得里面有金钗,所以当然泼水的时候也没有注意,就把它泼出去了。主人就以为是这一个奴婢偷了这枝金钗,所以对这个奴婢百般的责问、逼问,甚至于要把她送到官府去问罪。这个奴婢本来就在想,今天晚上要上吊自杀,因为这笔钱太大了,再找不到那我就一定要上吊,要不然我没有拿性命来抵大概也抵不上。再来,另外一头,是这个男主人也责怪自己的妻子,责怪自己的妻子,以为是这个妻子是不是拿去哪里送给人或者是丢掉了之类的,也责怪这个妻子。这个妻子也很委屈,也想要上吊。你看一枝金钗关系着两条的人命!

  而罗状元并不认为,你看过去我们的考试是三级的考试,秀才、举人,然后再来就是进士,秀才、举人跟进士,这三级的考试。一般三级的考试,每一年举行一种,换句话说,每三年才会轮到一次,今年考进士没考上,还要怎么样?再等三年,它不是年年考的。那大家就想到,十年寒窗等的就是什么?一举成名,等的就是这个。可是罗伦完全没有把功名放在心上,他只是想到什么?不与取,不可以不与取,即使是捡到的,这一定关系到人命。他回去之后,没想到把这个金钗送回去之后,救了两条人命。大家想想看,两条人命比较重要还是中状元比较重要?这个是需要,我们没有读圣贤书不会做这样的判断,末学告诉大家,不会做这样的判断,读了圣贤书之后才懂得这样的价值判断,才懂。

  各行各业其实现在都需要这样的教育,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现在有卖假货的,食物当中掺妨碍人体健康的这些东西,我们就晓得,这个就是没有这样的价值判断。罗伦他做到了。结果进京赶考他赶上时间了,但是时间非常的紧迫。而他中途不是盘缠快没有了吗?他是写字画、卖字画解决盘缠的问题,然后赶快进京考试,结果一举就中了状元。我们看到他没有损失,换句话说,他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你看一个人为了道义他愿意牺牲自己,可是我们看到他成就了。这个就是愿意吃亏,不与取我们看到的两个例子。

  再来,『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这个是什么?「息妄守诺」,这是对人应该有的态度,跟人家借东西要不要借据?不用借据。古人一句话就是借据,一诺千金。这个是我们古人一个也是典故,这个是季布,季布一诺,古人就是说这个季布他一个承诺,即使是一千两黄金给他,他都不愿意卖掉这个承诺,当然一千两黄金这是比喻,再多的钱,他不愿意把这个承诺给卖掉,就是一句承诺。这个我们看到很多,古人确实是这样。我们现代还看到,华人的社会看到。末学在庐江的时候遇到一个老人,这个老人他把他的书,他小时候小学的书都保存得很好,小学的教科书,我们去看他很欢喜。他小学的那个教科书末学真的觉得编得太好了,有一本教科书是在教孩子怎么写信的,那整本都是写信的。它怎么编排呢?它上面有画图案,插图,因为给小朋友的,下面的信,我们这样翻开来,这一面是文言文,这一面是白话文,就是把那一封信用文言文写出来,然后另外一面用语体文,用我们的白话文写出来,非常的有深度。末学看了看都觉得很惭愧,这个我们现在博士班的学生写不出来,可是是当时,这个老人六、七十年前学的,小学学的就是这个。我们现在大幅度的程度都退化了,教科书确实也是一个关键,编教科书很重要。

  看到这个教科书我们很欢喜,于是想跟这个老人借出来影印,把它印下来,我们也想要保存一份。他就告诉我们,他说这个很宝贵,现在已经都绝版了,可能市面上你要找也都很难找到。我们看到老人这么样的珍惜这个书,我们就想给老人安心,于是我们就讲,要不然这样子,老伯伯,我们给你写一张借据,我们印完之后我们尽快就拿来还。没想到这个老伯伯一听到借据这两个字他就生气了,他说你把我看成什么人,我借你们东西还要借据?你看我们侮辱了人家,一不小心,我们不懂得礼,就侮辱了人家。这一辈的人确实一诺还是千金的,为什么?小时候受过这种教育。

  借人物如果没有还,会不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末学告诉大家,绝对有影响。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张元,这个张元养了一头驴,这头驴脾气非常的拗,怎么说?所有的人接近牠,牠一定会踢人。你知道有些驴子踢人踢得可严重,脾气很拗的一头驴子,谁骑牠,牠都把人家摔到地上,一骑上去就把人家摔到地上,是这样的一头驴,张元家的驴。可是张元的家人,大大小小的家人骑牠的时候牠都非常的温驯,驴子非常的温驯,牠会认人。可是有一天,说也奇怪,张元家来了一个客人,姓杨,这个杨姓的客人,因为听说这个驴子脾气很拗,他就想说我来试试看,他不信邪,试试看,来骑骑看。没想到这个杨姓的这个朋友一骑到这个驴子上的时候,说也奇怪,这个驴子很乖,很温驯,而且还载着这个杨姓的友人骑了二百八十里的路,很远,二百八十里很远,就骑去了。到了目的地的时候已经天黑了,这个杨姓友人他就找了一个旅馆,跟这个张元父子就投宿在这个旅馆里面。睡觉的时候,那天晚上就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黑衣人来找这个杨姓的友人,跟他讲说,杨先生,明天拜托你再骑二十里。他说为什么?他说因为我上一辈子欠你三百钱,就像我们现在讲三百块钱,欠你三百块钱,一里路用一块钱来折抵,你今天骑了二百八十里,我还欠你二十块,如果现在你不骑我的话我就还不了,那这笔帐永远都在,都记着,所以拜托你明天再骑二十里。这个杨某就觉得奇怪,没遇到这种事,醒来的时候就看看这个驴子,确实,好像这个颜色很像昨天梦到的这个人穿的这个衣服的颜色,索性也就相信了。他在梦里面还问他,问他一个什么?问说你欠张家多少?这个驴子就告诉这个杨姓友人说,不可说,不可说,我欠张家太多太多了!所以你看张家的大大小小骑牠都没事。

  结果隔天早上他就依照这个驴子的这个请求他就去骑了,果不其然,到了正好二十里的地方,这个驴子兽性大发,就把这个杨姓友人给摔出去,正好二十里。可是距离他要到的目的地还有十里路,怎么办?于是这个杨姓友人就拜托这个驴子,他说拜托你,因为我还有十里路,你要让我自己走路那也很久,要不然这样子,我用十钱,就是十块钱,买草料喂你,就很诚恳的跟牠商量,你让我再骑十里路,好不好?说也奇怪,这个驴子居然答应了,他就买了十钱的草料给这个驴子,吃完之后,他又骑了十里路。大家就要了解到,借人物,及时还,否则后来要不要还?末学告诉大家,赖不掉的。

  所以我们有这个谨慎的态度,你看我们怎么?我们不欠人家。那我们欠人家的呢?这一生要怎么样?要干脆一点,还的时候要还干脆一点。所以我们东西掉了要不要报警?要不要去登记,去做案子的登记?不用了,就了掉一笔,了了!真的,无债一身轻。别人欠我们的呢?不要了,我们一笔勾消,为什么?如果我们还要他还的话,那我们还要再来跟他纠缠不清,因为还来还去总不能还到公平,很难找到像那头驴子那么清醒的,很难,总是有时候,要人家还,我们给人家要就多要了一点,将来那一点还要再来还,扯不清,来来回回扯不清。这个事情不要再干了。所以这一条,我们就要待人处事接物绝不占人便宜,绝对没有一个占人便宜的念头,这个态度就是谨慎。我们「谨」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进到「信」篇。

  这个「信」在《弟子规》里面相当重要,为什么说重要?因为口为祸福之门,这是一个层次,另一个层次,更深了,李夫子在这个信篇特别用大概超过一半的篇幅来告诉我们,信不仅仅是言语,因为言为心声,言语是心的声音。为什么言语会谨慎?因为内心明白,因为内心觉悟。大家就知道了,根源在哪里?在我们自性的觉迷。人为什么说话伤害人?为什么说话颠三倒四?因为内心迷惑颠倒,智慧不开。所以这个信在这里就分成两个层次,丁二是「启信明德」,用两个来说明,戊一是「善言养德」,最重要是那个德,由善言来养德,戊二是「信道修德」。这个脉络很重要,一个是由外而内,你看言语是展现在外的,言语谨慎自然道德就修养,我们由迷入觉就走这一条路线,这个是从枝末上下手。从根本上下手,我们叫直截了当,叫做信道修德,直接就从根本下手。就像把一棵毒树砍掉,不是从叶子开始摘,不是的,直断其根,从根本上去,这个是信道修德。它分成这两个层次,我们先讲浅显的,容易明白的。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我们先看到这里。这四个段落,这四段话讲的就是四种言语的态度,守住这四种言语的态度我们称它为信。大家注意,这个信是一个会意字,旁边一个「人」,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言」,我们讲人言为信。用现在的白话文来讲,叫做人话,信是什么?这个人讲的是人话。换句话说,如果违背了这四条,这个人讲的是不是人话?不是人话,很多人讲「这个人不讲人话」,那这个人讲什么话?讲鬼话,鬼话连篇。他既然讲鬼话,那他能算人吗?所以你看信这一个字,一看到这个字我们就提起高度的警觉,为什么?因为我们还想当人,不要不把自己当人看,那确实对自己是很大的侮辱。所以他守住这四条。

  第一条戒妄语,『信为先』,不是骗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戒妄语,他不愿意说骗人的话,不愿意说这个话。所以我们看,司马温公曾经说到,他说我一生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没有,如果说你说我一生有什么过人之处,他说没有,但是有一条,没有愧对自己,就是我尽这一生所做的任何事情,没有不可以对别人说的,我没有辜负过任何人。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他的学生就请教司马温公,他的学生刘安世请教司马光先生,他就讲,他说我们人一生要修养德行要从哪里开始做起?司马温公就告诉他,从不妄语开始做,从不妄语这一条开始守,一个人的德行就开始慢慢增长,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一条。

  第二条『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这个告诉我们,说话不在多,话不在多,在什么?在于利益听话的人,在利益交谈的对方,在利益他,不在多。再来下面,「惟其是,勿佞巧」,告诉我们什么呢?要就事论事,不在说话多么的动听,多么的美妙,不在这里,换句话说,就是真诚,不是耍嘴皮子,不是讲求言语的美丽、言辞的丰富,不是这个,不是的。所以这里上面写「戒绮语」,这个绮是什么?其实这个绮,我们知道这个布,比较贵重的布它绣的这个花边都很漂亮,那个花边就是这个绮,这个绮就是花边,就是那个很好的布料的花边。所以绮语就是指的花言巧语,就是我们孔老夫子说的巧言,巧言利口,指的就是这个,把话说得天花乱坠。那问题来了,话说得天花乱坠好不好?不一定,为什么?其实如果这个人他是讲利益众生的言语,那绮语也没有关系。可是往往讲绮语的人不是这个存心,佞巧的人不是这个存心,他是什么存心?他是采取欺骗或者是蒙蔽,或者是要操控别人的这个动机,都有这些动机存在,想要骗取别人的称赞还有名利,都有这些动机。换句话说,我们学这一句话一定还是要从根本里面去学,再问我们自己,有没有欺骗别人的动机,从这里学。如果我们是一片真诚,那么还要注重我们的什么?修辞,为什么?希望别人在听我们这一片真诚之语的时候也能够不要产生误解,这就不是绮语了。所以这一条很重要。但是我们现在社会上很容易犯这一条,怎么说?我们打开电视,很多综艺节目就犯了这一条,这个我们要远离。

  「话说多,不如少」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一个人寡言很重要。《易经》里面告诉我们,「吉人之辞寡」,吉人,就是那个吉祥的吉,这个人很吉祥,什么意思?这个人事业成功、家庭美满、身体健康,这个人吉祥。吉祥的人他的特征是什么?寡言,吉人之辞寡,他的词汇、他的言语很少。「躁人之辞多」,浮躁的人他表现出来的就是什么?言语很多,一刻都静不下来,东家长、西家短。我们从他的言语当中就观察到他内心的状态是什么状态?浮躁不安,像炽盛的猛火一样烧个不停,这个从他的言语就看出来。所以古人也说到,他说「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水到了平地的时候它就不流动,水会流动一定是这个地不平。换句话说,人为什么会想讲话?心不平,不平则鸣。可是心不平,末学告诉大家,对自己伤害很大。中国人的学问修养,修养什么?心平气和,修养这个,这是中国的学问,我们要牢牢的记住这个核心。《中庸》里面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个是修行的纲领。换句话说,七情,一般人放纵七情是走迷惑颠倒的路线,修道人他七情要把它做什么?做调和。中节,什么叫做中节?就是七情五欲发出来的时候不过度,最好不发,但是要发要能够知道中节,中什么节?礼节,中礼节,节度,有节度。修养到了某一个阶段的时候,展现出来的就是心平气和,那就是「话说多,不如少」。

  下一句,『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个是戒恶口,话不能够粗暴,我们现在讲的言语暴力,不可以,不要从言语当中去伤害别人,从言语当中想占对方的便宜,这个都伤害自己的德行,伤德了。

  再来,『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个是戒两舌。什么叫两舌?不是说这个舌头有两个,不是的,这两舌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讲挑拨离间,在甲这一个地方讲一种话,在乙那个地方又讲另外一种话。目的在哪里?目的在让甲跟乙两个人的感情受到影响,分裂他们的情感,中伤他们的情感,这个是两舌,挑拨离间。大家要了解到,这一个现象也经常的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存在,存在在我们生活当中。

  这四种言语的过失都伤害我们的德行,严重伤害我们的德行。所谓「祸从口出」,为什么口会出祸?口不但会出祸,而且会挑起战争、争端,
 楼主| 发表于 2018-5-24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因为犯这四种过失。没有这四种过失这个口讲出来的话,我们说口吐莲花,他吐出来的就是莲花,为什么?远离这四种过失。所以大家就知道,这四种过失严重,十分的严重。怎么做到能够把这四种过失降低?寡言,总一句话,从寡言下手。当然我们下面讲到「信道修德」,那个是更深层次的,从我们内心的起心动念就把虚妄的那一念给止住,这个是更深层次的,但是如果我们要开始修养这四条的时候,唯一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少说话,甚至于可以采取止语。在修行的道场我们可以发一个牌子挂在身上,「止语」,就学止语,这个有莫大的好处。

  这四种言语通常人为什么会犯?因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为了伤害别人取得自己的利益,这个是他的目的。因此我们如果能够时时刻刻的把别人放在心里,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损己利人,也能够克服或者是降低这四种言语的过失所带给我们的伤害。我们这一节课就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09:26 , Processed in 0.14941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