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20|回复: 2

心声录第二部分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2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黄念祖老居士心声录》

心声录第二部分



心经略说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
同于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
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
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
括了首尾这两部分,玄奘、罗什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
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尾两部分所占的百分数过大,为了重点突
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分,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
菩萨众俱。尔时婆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
波罗蜜多深妙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尔时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观自
在菩萨摩诃萨言」。佛的聚会在王舍城灵鹫山,很多大比丘大菩萨都在左右,佛
入了深明法门三昧。这时观自在菩萨也正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微妙之行,这
时就照见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皆是空幻。这时舍利子(即舍利弗)依仗佛的加持,
乘此威力敬问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若欲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习?
舍利弗代我们大众而问,所问非常切要。我们如果现在想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
的人应该怎样修习呢?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寿命具足舍利子言。(这里就肯定
了,是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的话。近代中日的著者,有人根据《大般若经学观
品》中,世尊所说有与本经几乎全同的文句,就主张《心经》也是释迦牟尼佛说
的,《心经》的首尾乃是后人所增添。此说不敢苟同。佛说与《心经》一致,正
表佛佛道同,且古译中有首尾居绝对多数,西藏经本亦有首尾,焉可都看成妄作
。且古德对经文极为尊重,妄以己意编造经文,实为戒律所不许也。且流通分中
复有世尊赞叹印证观音所说之文、殊不应全看成是伪造。)
乙、流通分(结尾),观世音菩萨说咒之后对舍利子说:「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
行深妙般若波罗蜜多。」于是「婆伽梵」(就是世尊,就是佛)释迦牟尼佛从三
昧起。出定后就告圣观自在菩萨说:「善哉!善哉!」两个善哉重复说,表明世
尊非常赞叹。佛又说:「善男子如是如是。」(善男子,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来证明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话,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是世尊由衷的无以复加
的证明与赞叹。我国唐代禅宗祖师证明人的开悟时说,「如是,如是,汝如是,
余亦如是。」这就是以心印心。「如汝所说(就像你所说的),深妙般若波罗蜜
多应如是行,一切如来亦皆随喜。」佛证明了,深妙般若波罗蜜就应该这样做。
一切如来都欢喜赞叹,都跟你一样做。释迦牟尼佛说话后,「寿命具足舍利子、
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及诸眷属、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一切世间皆大欢喜、宣
赞佛旨。」最后舍利子、观世音菩萨和他们的眷属(道友弟子)、天人和会中的
天龙八部、阿修罗等,和一切世间的修学道众,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无法形容的
超越一切世间所有的安乐和欢喜。所以叫做大欢喜。向佛礼拜辞去,大众感受佛
恩,感恩便要报恩,于是便宣扬赞叹本人所亲闻的般若妙法。把从佛所听到的向
具有根器的人传播,这才是真的恭敬。
   二、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我们念诵这部经,是玄奘大师蒙一位神僧亲授的本子。经过是这样的:他和唐太
宗李世民很相知,李世民很敬重他。他感觉到有些经典翻译不够好,他想再去印
度找原本对证一下。但是李世民觉得大师是国宝,不愿他冒这么大的风险,所以
不肯放他出国。用现在的话,他就偷越国境,私自出国的。出发时约有三百多人
随从,但因他又没有得到国家的批准,所以困难重重,回国时跟着的人几乎死光
了。可见是十分困难的。途中走到一个地方,他正赶路,突然听到有人呼叫的声
音,他找到一个庙,看到一个人生病了,长了一身癞,正在呻吟。他就给他医治
,本来他要赶路去取经,但有人要死,不救不符合本心,就把自己取经的事暂时
搁下,照顾这病人。这个病是传染的,他也不管,一直照顾他。他把这个病人照
顾好了,病人感谢他,就送他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大师就一路念这个经。
念经免难有很具体的实况。一次走到一个河边上看到很热闹,正是外道婆罗门举
行祭祀的时候。婆罗门有九十五种外道,有很高的,也有很低的,有很原始的,
甚至是很野蛮的。这种外道就是野蛮的,他们相信河神,并且每年拿一个活人扔
到河里,就像中国的河伯娶妇一样,都是极端迷信。这时玄奘大师碰到他们,正
是他们举行祭祀,而且已经指定了一个人,要把这个人扔到河里去。这个人有家
眷,他要与家里人死别。自己也哭,家里人也哭,正在这极度悲伤的时候,突然
看见一个外国人(玄奘大师)来了,就决定把这个外国人送到河里祭祀。家属都
很高兴,把玄奘大师用绳子捆起来,要把他往河里丢。他这个时候看到大众无理
可喻,也就无话可说了。只是有个要求说:「我们出家人都要修行,要念经的,
你们送我祭神,我也没有办法,你们让我念念经好不好?我死之前想念念经。」
大众说:「好吧!你念吧!」他拿起《心经》就念。念到第三遍时,天地变色,
飞沙走石。这些人害怕了,忙说,这样的人我们不能得罪,赶快把他放了,并且
给他磕头。于是玄奘大师非常感谢给经的和尚,等他取经回来,循原路去找,不
但这个和尚没有了,就是当初那个庙也找不到了。于是就更感觉当初所遇不是世
间的凡人。这是《心经》到玄奘大师手里的经过。玄奘大师翻的是这部经,我们
念的也就是这部经。玄奘大师得到神僧传授本经,一路消灾免难,证明《心经》
威力无穷。般若妙力不可思议,更重要的是显示了经中般若妙义无上尊贵不可思
议。
以下步入正文,我还不是正式讲经,只是宣说一下我对《心经》的点滴体会。
   三、经题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常念的《心经》的经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括号中的「摩诃」,见余译,
「摩诃」就是大、多、殊胜三方面。意义很多,往往就不翻了。「大」不是大小
的大,就是说这个道理是极其究竟,彻底,离开我们世俗的相对的这些概念。这
是一个绝对的大,不是对比。这个火炉和房子比,说房子大。房子和楼比,它又
小了。世间上哪有什么大小,小的就是大的,大的又是小的,都是相对的,这个
大不是比较的,是绝对的,「多」「胜」也都是这样。
「般若」也是梵文。我们可以把摩诃般若翻成大智慧。这都很勉强,因为翻成我
们的话表示不足。翻成智慧就很容易和汉文的智慧这个名词相混。我们常说的智
慧,再说就是聪明,再一混变成伶俐。世上这种聪明伶俐成了智慧了,恰恰相反
。世智辩聪是我们学佛的八种障难之一,跟聋子瞎子神经病是一样的,成为学佛
的障难呀!这样混淆就失掉了原文的意思。经中的智慧,是一种怎么能够了悟实
相,契入证入实相的智慧。实相是什么,我能够悟,我不但能够悟,而且能够证
。也可以这样说,实相就是佛的知见。所以《法华经》说:「十方的如来,唯以
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只是为了一件大事,一个大的因缘,所以出现于世
。什么事?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要向众生开显佛的知见,宣示佛的知见
。众生听到这些开示就能开悟明了佛的知见,入佛知见就契入、证入。众生本来
是凡夫的知见,所以大事因缘是什么呢?告诉我们什么是佛的知见,我们就从我
们的知见逐渐的,有的快,有的慢,快就是顿法,慢就是渐法,把我们原来的知
见舍弃了,换成了佛的知见。般若是什么呢?就是这样的智慧,你能够明了,了
解,悟到佛的知见是什么,然后就做到、证实到佛的知见。说句很粗俗的话,佛
的思想(当然佛不是想,这是打比方的话),成了你的思想了。不是一个勉强的
,这个事情就像要追随一个领袖,要把领袖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那你就自然
地、忠实地接受领袖的领导。现在要比这个例子更深一步,是知和见。佛之所知
,佛之所见,把佛的知见转成了我们自身的知见。而佛知见是我们本有的,只是
我们现在是迷惑了,所以成为众生知见。般若就是这样一种智慧,不是一般的聪
明。你能拿诺贝尔奖金,你能写出多少好文学作品,都不是般若。
般若一体而有三义: 实相般若, 观照般若, 文字般若。 实相般若是观照
与文字的本体,实相不是有相,不是无相,不是非有相,不是非无相,不是也有
也无相,永离一切幻妄的相。可是体性不空,?为诸法作相,具足过恒沙等等性
德的妙用。六度万行都是本性所具所起。 观照般若如实相之本体而起照用,照
时仍是寂然不动。 文字般若如实显示本体与观照。以上三者即三即一。实相是
观照与文字的体,观照是照实相照文字,文字是表达实相同观照。学人从文字般
若入手,而起照用。一旦契悟,入于实相。实相是体,文字是相,观照是用。
「波罗蜜多」是梵文。可以译为「彼岸到」和「度」(即六度之度)。生死岸中
很苦,这一生变人道。不信佛的人来生保持人身不容易。你要是儒家,仁、义、
礼、智、信这五种都具足;或在佛道里要守五戒,若不达到这个水平,人身保不
住。信佛的人很少。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有信,这也是稀有的人。既然稀
有,就是说来生能变人的人很稀有,所以很苦。变畜生,落汤的螃蟹在锅里活活
地蒸死。鸡、猪、羊等等动物,都得被杀。并且子子孙孙注定了都是被人吃的。
谁愿意自己的孩子被人吃,但猪等就注定了。变成鬼就更苦了,鬼比动物还苦,
喉小腹大,口中吐火不能饮食。重罪的鬼判入地狱,鬼在地狱中是极苦的,一日
之中生死千万次。六道中比人好点是修罗。阿修罗很聪明,很能干,很有神通,
但是他心不纯,不善,他忌妒。另一类是皈依正法作护法,是好的。还有一类忌
妒释迦牟尼佛,总想破坏。怕人皈依释迦牟尼佛减少了自己的群众。这类阿修罗
忌妒障碍,破坏佛法,死后堕地狱。六道中最高是天界,外道想生天,但生天还
是在六道里头。外道以生天做为解脱,佛教以生天看成堕落。因为本来是佛,你
现在跑到天界里去了,没出六道,早晚一天要转入三恶道,很可悲。不能以眼前
的幸福认为问题都解决了。未出六道早晚还会变猪、变狗、入地狱,所以在六道
中同处于堕落。这是此岸。(是指生死六道轮回这一边)。诸佛以大智慧,勇猛
修行,觉悟正道,永离苦趣,证入涅盘,这是彼岸。一切都寂灭了,寂灭就得到
真实的乐。所以佛菩萨是常乐我净,所以涅盘是彼岸。中流就是烦恼流。为什么
我们度不过去?烦恼无尽就度不过去,能越过这些烦恼就到彼岸了。到了彼岸,
就是从生死这一岸到本自无生也就无灭、常乐我净、寂灭为乐、圆满无碍的境界
称为彼岸。「波罗蜜多」原来直译为「彼岸到」,现翻成「到彼岸」。所以摩诃
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心」,经题中「心」字的涵义有两个:一个是中心,心要与核心的意思。佛说
般若二十二年,佛说法一共四十九年,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足见般若的重要。
经中说:「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盲,般若为导(又云般若
为目)。」般若经很多,《大般若经》六百卷,而这个经最短只有二百多字,如
同般若中的心,心是中心的意思,核心和心要的意思。例如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心
。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经》是般若经典
的核心,所以称为《心经》。二者,心是指明当人的本心,人人都有一个真心,
但我们现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盖。现在这个我是个妄我,不是真的我。我们
现在不实,我们在上当受骗。我们的真心,释迦牟尼佛在成佛的那一剎那就说: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任何一个众生,不但在座的你我
,任何一位,就说飞的苍蝇,小小的蚂蚁,以至于作为地狱中的鬼都有和佛一样
的智慧,和佛一样的德相。这是我们的本心,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的那个心就是我
们的本心,是我们的妙明真心。这一点是我们学佛的最要紧的信念和基础。要相
信自己的心。这是释迦牟尼佛成佛时说的第一句话,对于这一句话不相信,虽能
信佛说的其它的话,你就没信到根本上,而是信到一些枝叶问题上。要相信这个
心。佛接着说:「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有这个心,为什么你没有佛那
么大的功德和神通妙用?就因有妄想、有执着,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所以就不
能证得。所以我们的一切经典,一方面显明这个真心,叫你恢复你的本心。一方
面是帮助你扫除这些妄见,去掉这一切妄,你本有的真就自然显现,所以跟道教
不一样。道教叫九转丹成,炼丹,修婴儿,一次又一次的尸解,要修出一个什么
,证出一个什么来。佛教是说我们本来就是,众生只是错了,只是睡着了,正在
作梦,种种颠倒。你把梦醒了,叫醒你,一醒就完事了。「如梦幻泡影」,在梦
中被老虎吃了,何须找人帮助打老虎,只要拍醒你就没事了。本来没有老虎嘛!
就是这么个事。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都有本心,我们的修行方法也就是如此,
不是真的把老虎赶走,赶走老虎干什么?老虎是虚妄的,你梦里才有老虎呢,你
醒了之后明白了,原来是个梦。所以这是般若之心,所指是我们的真心。
这个「心」字在《金刚经》中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如是生清净心」,
「应生无所住心」。在《观经》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上两经中的「心
」字,即是本经经题中的「心」字。蕅益大师在《心经释要》中说:「此直指吾
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三般若也」。既然我们当前一念介尔之心就是三般若
,足见一切般若经典和一大藏教无非显明当人各各的自心。而《心经》正是一大
藏教的核心,所以直截了当称为《心经》。大师又说:「实相般若……达此现前
一念即实相。」「观照般若……照此现前一念即实相。」「文字般若……显此现
前一念即实相。」「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只是一心。此理常然,不可改变
,故名为经。」大师开示精妙绝伦。《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
当人本心与佛无别,若能了达现前之念即是实相,亦即了达当人之心即是佛心,
心佛两者毫无差别。若能了达即是实相般若。若能观照现前一念,虽是水上生波
,但全波无不是水,凡有动念何非实相,这即是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只是显示本
体与照用,显明当前一念即实相。
「经」。「经」是通名,「般若波罗蜜多」是本经独有之名,称为别名。经的涵
义是贯摄常法。贯通古今(贯),广摄一切(摄),此理常然(常),永为法则
(法)。可见经题概括很深的意思。古云:「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意。」有智
慧的人看见经题,这个经的全部意思也就知道了。
   四、经文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这是大士的两个名号。《普门品》是观世音
菩萨,正好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昨天来了一位核电站的朋友,他母亲信佛很虔
诚,常念观音。他开飞机突然发生障碍,在很危险的时候就听见有人告诉他,你
应该如何如何操作,他完全照着做,结果平安降落。所以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
庇护我们一切苦难中的众生。这人的妈妈念观世音菩萨得到观世音大士的加被。
大家只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功德都不可思议。哪怕平时不念佛的人,在急难之
中,临时抱佛脚都有用。你只要肯念,就会有明显的感应。我们这莲华精舍有一
个同学,他是留学生,从美国回国不久,结婚了。一次坐飞机,觉得今天的飞机
很不平稳。等一会儿就看见驾驶员从驾驶舱的门里出来了,向大家宣布:「今天
飞机的机械出了故障,我没有本事使飞机到达目的地了,所以大家你们各自决定
吧!愿意跳伞的就跳伞,愿意如何的从便,总之我是没有办法了。」说完了,他
就回到他的驾驶舱。全舱的人先一听很意外,思想还没转过来,等思想一转过来
一片哭声,命在旦夕。这个留学生说,当时第一念是知道这事危险了,但心里想
的倒不是自己怕死,第一想到的是新婚的爱人和孩子。我死了他们怎么办,刚结
婚,孩子还小,先动了这一念。再动一念是什么呢?他突然想到,我们中国不是
说有菩萨吗?当时他的思想活动就是这样,一听这话知道是要死,首先想到老婆
孩子很可怜,再一想中国有菩萨,就念起观世音菩萨来了。他虽然不信,可是在
这种生死关头的念,往往比平常在佛堂里念要恳切。只是一片求救的心,念着!
念着!他就看见观世音菩萨现身了。他就大声喊说:「大家不要哭,你们哭没有
用。」他就把自己看到的事情一说:「我已经看见观世音菩萨了,决定是有,我
们大家一块儿念。」这时大家一想,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没有别的道路,大家
就念吧!所以全舱就都念了,念着念着,大家不知念了多少时间了,就都一心去
念了。念得很诚,很专一,也很自然,渐渐觉得飞机平稳了。很平静,很平静,
大家闭着眼睛不知道,只是一心的念。忽然接飞机的人把舱门打开来接他们了,
到了!大家喜出望外,飞机已经着陆了。而驾驶舱的门不开,别人把驾驶舱打开
,看见开飞机的人昏死过去了,他穿的飞行服都汗透了,当然有医生急救了。他
睁开眼第一句话,「你去问后舱的人干什么来着?今天我是绝对没有办法把飞机
着陆了,不知他们做什么了。」机场人问客人:「你们在后边干什么哪?」他们
说:「我们在念菩萨。」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所以《大乘无量寿经》说:「若
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很多很多证明,有许多事
情甚至超过古代的《观音灵感录》。我知道得很多,但没有时间去写,因为有更
重要的事情要做,要把这些写下来,可以写很厚的一本书,都是很直接的,不是
辗转道听涂说的。
本经大士名号是「观自在」。「观自在」表示观照般若已经自在无碍了。再者,
观什么呢?先师夏老说:「观自,身体是自否?那是假的。」所以要观真我,即
是观自性,自家的主人翁在不在,是不是在做主,是不是被妄心所蒙蔽。夏师又
说:「如不知观自己,不知自在不在,则不能算入门。」「菩萨」全名是菩提萨
埵。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合起来是觉有情。把菩提萨埵简化称为菩萨。所
以看见名字就知道,不但自利更要利他了,不是自了。蕅益大师说:「智契实相
则自利满足,智宣文字则利他普遍,故名菩萨。」这是能行般若波罗蜜的人。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前面说了,在法会上释迦牟尼佛入定,观世音菩萨也在行很深的般若波罗蜜多。
「深」就是深浅的深。加一「深」字就分别于小乘也能修习的通(天台宗通教指
大小乘相通之道)般若,而是只有大乘才可以明白入手的般若。唯有大乘行人才
能信受奉行,所以称为深般若波罗蜜。在修行深般若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
。「照」即观照般若的照。「蕴」是蕴藏,遮盖的意思。我们刚才说了,人人有
佛性,为什么佛性不显呢?就是因为这五样给遮盖住了。五蕴是色、受、想、行
、识。色蕴是物质这方面,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
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西都是色蕴。受蕴,例如,我们现在看见了风扇,看见
有一个东西,这个就是色蕴。我们一看,脑子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
作用,来领纳乐境(乐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乐境(舍受)。想蕴就是种
种思想,当内心与外境接触时所引起的思想活动,如了解、联想、综合与分析。
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
例如上述风扇转动发声,人最初只听到声音,随即知道是声音,这是耳识,同时
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风扇转动所发的声音,这就是意识。意识是了别,这
个了别的念头相续不断,似水长流,前浪后浪滚滚不停就叫做行蕴。所以行蕴以
迁流为义。至于受蕴,当听悦耳顺心之声就欢喜,听到刺耳违心的声音则烦恼,
所以它以领受为义。受想行识四蕴属于心的,因为心、身两方面心上的障碍更多
。所以五蕴里,四个说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个色蕴是有关物质方
面的。五蕴都遮盖我们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
「照」,无心就叫做照,有心叫做想。我们也念《心经》,也能讲经,法师也能
说五蕴皆空,但是他并没有度一切苦厄。因为他不是照,他是有心叫做想。观世
音菩萨他是照,他能照见五蕴皆空。照的意思是离开我们的妄念,像镜子照东西
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根头发也不会给你照错,毫发不爽。但是镜子没
有分别,没有爱憎,不留痕迹。照相的底片照了一张,再按一下就不行了,留了
痕迹,再照就照重了,就毁了。镜子没有这样的事,你照一千次、一万次,都是
一点儿也不会错的。它就是无心。你这个「相」,东西没来的时候,它不会来迎
接你,你东西走了以后,马上就不再留一点痕迹。这就是它没有取舍,没有爱憎
,也不是说白种人我就多照你的优点,黑种人我就不照你的优点,都没有分别。
它无心,无心所以清楚,这就叫做照。也就是观照般若。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
皆空」,蕅益大师说:「五蕴无不即空假中,四句俱离,百非性绝,强名为空耳
」。也就是说,五蕴没有任何一蕴不是空谛、假谛、中谛。提出五蕴皆空,这是
空谛,但有五蕴的假名,这是假谛,两方面合起来,即空即假,便是中谛。因之
它们也就离开了「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这四句。既离开
了四句,便自然不堕百非。现称之为空乃勉强之说。实际应说是第一义空。
「度一切苦厄」,苦是痛苦,厄是穷困疾厄。苦有各种各种的苦,基本的,人生
有八种苦,生、老、病、死,都是苦。在母胎的时候很苦,出生与刚降生的时候
都很苦,这是生苦。等到老了,跟老年人谈谈,也就要诉苦了,美国人说,儿童
像在天堂,老人像入牢狱。这儿有病,那儿酸了,这儿疼了,吃东西也不行了,
听东西也费劲了,行走也困难了,甚至脑力也衰了,好多年青时所能享受的,这
时候都享受不到了。老是一苦。死是一苦不用说了,说我难受得要死,那就是说
死是最难受的。佛说:如活的乌龟,你把它的壳儿扒下来;一只活的牛,你把它
的皮剥下来,人之死所受的痛苦是难免的。还有病苦,「病来方知健是仙」。可
见一生病便不是神仙而是受罪了。在生老病死四苦之外,还有怨憎会苦,这个人
就是跟我有意见,怎么也不行,偏偏碰到一块儿,或做你的上级,或做你的朋友
,做你的邻居,甚至于成为你的眷属。为什么有的人离婚?这是怨憎会,与别人
都很好,就是这两个人要吵,这是很苦的一件事,怨憎相会。有的人一生怨憎相
会,所碰到的都是不如意,到处都有人事问题,到处很苦恼,非常苦。这是八种
苦中的一种,「怨憎会」,相怨相憎,偏偏相见。有的人最好不见,偏偏天天见
面,偏偏要来找毛病。这是怨憎会,人生不免,知道这个我们就心平气和了。「
爱别离」又是一苦,你最喜欢,
 楼主| 发表于 2018-4-22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最爱的人偏偏要别离,所以生离死别,死别当
然是最后一次,但是生离的情况大家都会遇到,相爱的人偏偏要别离。「求不得
苦」,不管是谁,你总会有一件事是你要求而求不到的,例如成吉思汗,他那么
大的武功,什么敌人都被他打败了,他想求的事情还是求不到。他想求不死,找
多少道士,最后给他做了个结论,这不死是不可能的。求不得苦,终有求不得的
。一个根本的苦是「五蕴炽盛」,色受想行识这五种东西荫盖了你,它很盛,使
你的妙明真心不能显现,因此你有烦恼,这是苦的根本。所以称为八苦,八苦交
煎。
观自在菩萨在修习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时,以般若妙慧观照五蕴,了达五蕴并非
实有,当体即空,又不是空无,乃是第一义空。于是「度一切苦厄」,使自己身
心出离分段与变易两种生死的苦因和苦果,也令全法界众生同出生死的苦因苦果
(根据《心经释要》)。初机听到这话,不易信受。自度生死还易信,怎么能令
法界全体众生同出生死呢?应知菩萨发心,便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修耳根圆
通「寂灭现前」时,便得两种殊胜,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证
入了三无差别的本心,自心与众生无别。所以自身心出生死,众生同出生死。般
若妙用难思,这就是波罗蜜多。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在首尾三分俱全的译本中: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的人应当怎么修习呢?他提
一个问题。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所提的问题,所以首先称他的名字,舍利子。
由于关键是「照见五蕴皆空」,所以首先要谈五蕴和五蕴皆空。五蕴头一个是色
蕴,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五蕴之中以色蕴是空最不好领会。色是看得见的,摸
得着的,听得到的,这样一些能感受到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现在听到「色即是
空」就不能理解。明明有个风扇在转,可以看得见,有声音听得见,有风吹到自
己身上,明明是有,为什么说是空?众生颠倒就在这个地方。风扇是在这里,但
当体即空。它虽在这里,但它就是空。不但佛法,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这样说:「
物质是由于人类的错觉。」爱因斯坦又说:「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场。」磁有磁场
,电有电场。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已经证实人体有场,人的身体能形成一个场,像
磁石一样在空间就形成一个场。如要把废铁拿回来重化,就把收到很多很多废料
用电磁铁一吸,其中铁就吸上去了,这样就把铁挑出来了。为什么能把铁挑出来
?因为有个磁场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宇宙间只有场和物质这两种东西。」
底下他又补充一句:「实际只有场,物质不过是场里场强特别高(能量特别强)
的地方。」所以就把目前人类头脑中,有物质存在的认识给否定了。再看所有的
物体,不过是一百多种元素,氢、氧等等,种种的化合而成了千变万化的种种物
质。一切原子不过是带负电的电子,带正电的质子,还有中子所形成的。所有这
些颗粒都带有二重性,一重是波动性。声音有声波,光线有光波,无线电有无线
电波。所以无线电、电视,我们为什么能收到?就是通过电磁波。发射台把携带
节目的电磁波输送到我们这里,就在我们这一小间房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
地的节目,都是电磁波的作用。波你抓不着,看不见,闻不着,一点物质性都没
有,但是有很大的作用。它把千万里外的足球决赛让你看见了。另外一重是颗粒
性,颗粒性就是说,能量集中的地方称之为颗粒。那么就没有什么叫物质的。现
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不只是佛教徒的语言,也成了科学家的语言。在
高级试验中,把粒子打破,可以得到比电子小多少万倍的东西,新的家族,许许
多多种类的子。试验当中,你把它们封闭起来,有时有些「子」忽然间就没了,
就变空了,另外有的「子」就是在空之中又可以生出来。宏观世界宇宙也证明,
有的天体在崩溃,有的天体在新生。可以从空变成有,也可以从有变成空。所以
我们从现代科学来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比过去容易了。过去我们老认为
,它是明明白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怎么说它是空,实际它当体就空。这些是
木头,木头不过是元素,元素不过是电子、质子、中子。电子、质子、中子,不
过是二重性,二重性就是波动和能量,没有什么叫做木头。木头就没有了,木头
空了。这个是金属,金属还是一样,它不过是电子、质子、中子,它有二重性,
波动和能量,这个金属的概念也没有了。所以现代的第一流的大科学家,他们在
研究佛法,一种是想从佛法中对科研的方向找到一点启示。再一种就是他们在试
验中观察到的一些新的现象,他们认为不可思议,已经突破科学的领域,科学已
有的规律对现在科学试验所发生的现象解释不了,他们想从佛经上找到一些启发
,以求得解释。这是一个崭新的形势,所以我常说:这是世界文化大飞跃的前夕
。同时,计算机的发明解放了人脑的劳动。过去瓦特发明了蒸气机,可以代替人的
体力,起了工业革命。现在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的脑力,计算机可以替你查数据,给你
计算,我写了一部书,简体字翻成繁体字,很麻烦,通过计算机去翻就会很快,电
脑代替人的脑力劳动,人就可以做别的事情。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时代。
我们还回到「色即是空」上,这个地方从科学上说,东西根本就是波动和作用。
能量就是作用,不是什么都没有,有这种动。再做个比方,这个试验谁都可以做
。今天晚上回到家里,你把电灯都关了,你点一枝香,你把香拿来旋转,就看见
一个亮的圆圈出来了。你要是按8字形转,就出现一个8字。从前演节目,把火棒
点起来,可以出现各种花,哪里有这些东西?可是你看到这些东西。实实在在就
是一个点着了的香头,一个点,它在动。所以佛说这一切物质如旋火轮,一个火
在旋转,成了一个轮子。实际上没有这个轮子。所以只是一个东西的动相。现在
我们全是动相,我们不要以为桌子是在静止,桌子的每一个每一个小原子通通都
在动,原子中的电子在乱动,忙乱极了在那儿动。桌子本体也在动。我们人呢?
你我也在动,有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人坐在地上,地球在转,转一圈八
万多里,你在动,桌子也动!一天转八万里,都在动。地球自转一圈八万多里,
而且地球围着太阳也在转。太阳围着它的中心也在转,这个中心也要围着它的中
心在转。到哪个中心找到头,不知道。实际是不可穷尽的,一切都在动。本来没
有东西,只是动,动中感觉有。一根香一动就出来圈了,没有这个圈,这是一种
错觉,认为它是个圈。这就能解释「色即是空」。
再说,所谓这一切东西都是因缘而生,有种种条件,这些条件凑出来的,就形成
这么个东西。例如水因风在吹动,水面上产生了波。波就因有水有风而出现的,
它没有固定的「自性」。风停波息,波又回复成水。这个譬喻说明,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水代表第一义空,中道和本有的妙明真心。波代表色。从水中生出了
波,说明「空即是色」,波又回归于水,说明「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四句为什么要重复,有个说明:第一句是对凡夫说的。因为凡夫执
着这些物质的东西是实有,所以告诉你是空。破除你这样一个执着。小乘证了空
,他就执着空,空成了你执着的东西,空也就同于色,故说「空即是色」。第三
、四两句,两者完全是一味的,是对菩萨。菩萨本来如此。这一切本来是不二的
,所以「维摩诘经」直指不二法门。我们把色跟空看成是对立的两个东西,是色
便不能是空,是空就不能是色,这是形式逻辑。菩萨是圆融无碍、色空不二。
色所产生的东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的也都是空,接受也就不存在了;所引起
的想当然也是虚妄的;于是表示思想迁流的行蕴也是虚妄的;那些了别当然也是
虚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一
个精简的笔法,否则每个都有四句: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
。一直到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亦复如是」概括了
好多文字。
说五蕴皆空,但不可以产生断灭见。消除这些相,正是显本性。打个比方说,如
果你来参观故宫博物馆,这里许多器件都是金的,我就告诉你说:这些东西都是
一样的,都是金的。这句话是成立的。我又告诉你,这个是金子做的塔、佛像、
坛城,彼此都是不一样的,当然这话也成立。刚才说一样的是我,现在说不一样
的也是我,可是这两句话都对。因为金子代表性,性则相同,事相就有千变万化
。性是一样的,这就是佛性。佛性、妙明真心、实相,这些都是名词,这些名词
不同,说的是一样的事情。这个佛性也可以拿磁性做比方。一个带电的电线放在
磁场里它就要旋转,这是电动机的原理。眼前的电风扇就是电动机,电风扇一开
就动了。另外,你要是在磁场里安装一个旋转的线圈,它就要生电,就是发电机
的原理。所以磁场的作用很大,产生作用的是磁性,但是你要找出这个磁性是找
不到的。磁铁有磁性,但是找磁性就不可得。通过磁性,可以理解人的自性(佛
性),但你要找是找不着的。人人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正由于我们的自性,我们
的本心啊,而这一切事相都是从本心本性所显出来的,并无实体,所以说五蕴皆
空,唯有一心。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
想、行、识。
大士再唤舍利弗,并进一步开示说,所以五蕴诸法,当下的本体就是真空实相(
空相)。以上面所举两例来说明:  风静波停,满池清水,波表事物,水喻空相
。 金杯熔化,杯空金在。杯表诸法,金喻本体。两喻是同样的,水与金都是譬
喻我们的佛性。我们的妙明真心,这是不生不灭的。把金子造成一金杯,金没有
变化,而金杯出生了。把金杯再熔化,于是金杯没有了,灭了。好像金杯有生有
灭,可是金杯的本体是什么?只是金并无别物。金表真空,所以「杯」当体就是
空。杯成时,金也没有生,杯灭时,金也没有灭。所谓生灭只是众生于无生无灭
之中妄见种种生灭而已。五蕴如水上之波,本身就是水。看见波动,实际只是水
动。水表空性,故可喻明五蕴即是空相,本自「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满天是云,黑暗的时候,太阳并没有脏。既然没有脏,也就没有
什么要恢复干净,它本来就是如此。进一步说,一切万物都从本以来是清净的。
众生以分别心来看万物,认为太阳为净,乌云为秽,其实乌云与太阳平等,有什
么秽浊。再者,以烦恼等为伪,真心为净,其实烦恼由于妄念,妄念源于真心,
如水生波,波全体是水,并无别物。水喻真心,波喻妄念,若论本体,妄即是真
,有什么垢净。
「不增不灭」,我们的本性在做众生的时候显不出佛的智慧。好像阴天看不见太
阳了。虽一点也看不见,但不是没有太阳了,太阳还是在。等到雨停了,太阳就
出来了。正下雨时,太阳没有减少,晴了天,太阳也没有增加。真空实性连增减
都没有,还有什么生死,还有什么生灭?这个东西减少减少,减少到零,那就灭
了。根本不减少,哪有什么叫灭。
这一切诸法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末后综合前文,指出真空本
性中,本来没有五蕴。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十二个名为十二入(或十二处),也就是前面的五蕴。因众生根器不同,乃有
侧重点不同的种种方式的说法。眼耳鼻舌身是色蕴,意就是受想行识四蕴,这六
样称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眼睛所对是色,耳所对是声,鼻所对是香,舌所对
是味,身所对是触,风一来,吹到身上很凉快,是一种触觉。前五个眼耳鼻舌身
,这是属于身的,还有属于心的,意是第六个,这六根代表我们身内的。外境就
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法」字是一切事物,有形的、无形的、道理、概念、
抽象的、具体的,一切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法。在此是指我们不见、不闻、无香、
无味、无触时,自己内心所缘的境界。这些境界实际是前五尘留落的影子。例如
去年曾上泰山观日出,此时回忆旧时的景象,心中所念只是旧时泰山日出的影像
,这就是法尘。就是我们意的对象。属于外境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前面说了五蕴
皆空,第一个是色蕴空,色空,所以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都空了。前五尘都
空,它们的影子法尘当然也就空了。再有,五蕴受想行识都空了,那当然我们的
意也就空了。所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加六尘,这两个
是相对的,互相起一些联系,这十二样东西称为十二入,十二入皆空。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句话代表十八界皆是真空。界是界限,区别,种类。例如可把人区别为政界,
军界,商界,教育界等。十八界的界正是此意。眼等六根成六界,色等六尘又成
六界,眼识到意识是六识,又成六界,共成十八界。其中能取是六根,所取是六
尘,根尘和合发起六识。例如一个设备,手能触及机体,启动开关,眼能看到屏
上的形像色彩,耳能听到语言音乐,意根生意识能起综合作用,而认识这是一部
彩色电视机。所以依眼根而能了别色尘的是眼识,依耳根而能了别声尘者是耳识
…依身根了别触尘的是身识,依意根而能了别法尘的是意识。一般称眼到身是前
五识,意识是第六识。眼看见色,内有镜头,外有要照的对象。人是活物,还有
识的作用,不是简单的照相机,这是眼识。耳朵听见声,耳和声,耳是根,声是
尘,能了别的还有一个耳识。所以六根六尘再六个识就称为十八界。(十八界是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
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经中指出:「无眼耳鼻舌身意」,内无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外无六尘。
「十二入」都无了。因为根尘都没有,识又从何发生呢?所以十八界也空。就是
把有关「人我」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这些东西让你理解了,这些都是空。你
不外乎内有六根,外有六尘,再加上你识的作用,总之这一切过去我们都认为这
个是我,是真实的,《心经》告诉你这一切皆无。在真实的法性之中,这一切都
是虚妄所显之相。如水上之波,正波动时,波整体是水,即是真空,所以说都无
。让你破除人我。(第六识是分别一切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
么是坏;什縻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第七识(末那识)是执我
,老执着一个我。这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个我,想保持自己,种种思想一
来,都有个我,不知不觉都从我字出发,这就是第七识的作用。第八识称为藏识
,叫做阿赖耶识,一切档案都储存在里面。眼耳鼻舌身相当于摄像机的镜头,把
在外的东西摄收进来,从第六识第七识传达到第八识,即阿赖耶识。这一切都储
存了,也就是种子,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是真正代表你的,所以去后来先
。死的时候,身体都坏了,眼耳鼻舌身都没有作用了,第六识也就不行了,第七
识也不行了,还有第八识最后从身体离开,这人就是真的死了。我们不说灵魂,
我们说第八识。我们佛教没有断见,也没有常见。所以就高于其它一切的宗教和
科学。阿赖耶识是档案室,大家现在听我说的许多话,脑子里增加了许多新的档
案,档案里增加了新材料,跟刚才不一样了。你跟刚才是相似,不是刚才那个我
了。天天增加新的东西,所以是相似相续。它因为相似,所以不是常,不是老不
变。但它又相续,所以就不断。不断不常、相似相续是阿赖耶识,即八识。现在
我们只谈前六识。)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上面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都无,破人我执,叫做为凡人法。从「无无明亦无
无明尽」起,破法我执,叫做为圣人法。从无明到老死叫做十二因缘,是缘觉主
要所修之法。其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
,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互相
依赖而有,有此法才有彼法。经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从因
缘而起的法则,例如「老死」,为什么有老死?就是因为有生,有生就必然有老
死。推到源头则是由于无明,正是由于无明,生死不已。要破除这十二因缘,只
要其中一处灭,就一切都灭。这是缘觉的法执,也叫做法我,破此法我,故说十
二因缘皆空:《金刚经》说得很好:「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
法。」大家要知道,佛说的一切法,就是拿船做比喻,因为你要渡河,没有船不
行,所以佛告诉你这些法。但是上了岸还要这些船做什么?所以「渡河需用筏,
登岸不需舟」。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教
导我们,破除十二因缘的法执。十二因缘相互联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也
是包括我们怎么出轮回的办法。轮回不已就因这十二件事情相续不已,所以要修
行,断这十二因缘。「无明」浅说很容易理解,就是胡涂愚痴、障碍你明白真理
。深一点说,不了达真如一相,妄生分别执着,就成了无明。无明是我们生死的
根本,愚痴是最大的障碍。无明就胡涂,胡涂后就颠倒,颠倒就会造业,造业就
是行。第二个是「行」。以上就是过去生中我们所作的因。过去生中我们一直是
胡涂造业,驱使阿赖耶识堕入母胎,一念看见父母的情况,一动淫念就跑到胎里
去了。这就是今生生命的开始,这是「识」。在胎里慢慢长大,还不能形成一个
人,这是在胎中身心渐发育之位,已有受想行识等名字,这是心法,所以叫做「
名」。还有眼等,这是色法,所以全名是「名色」。第五「六入」。眼耳鼻舌身
意,这六根都慢慢成长起来了,就是快出胎之位,叫做「六入」。第六「触」。
出了胎之后,便与六尘相接触。在两三岁的时候,对外界的事物只是接触而已,
他没有什么思维和领略。再大一点,到了六、七岁就能领略一点,也会说话了,
很多事情都知道了。第七「受」。六、七岁便对事物有苦乐的感受。 至 这一
段就是今生的开始,是我们从过去生中所得的果,是前生决定的。所以小孩有的
聪明,有的不聪明;有的听话,有的不听话,这一切由于过去所造的业,通过识
而带来的。第八「爱」。既能领受,便贪爱种种美妙事物。十四、五岁的时候就
有强盛的爱欲之心,于是今生又迷惑了。第九「取」。成年之后,对所爱之境贪
求不息执着追取。不仅仅爱而已,必要得到就是取。爱和取是现在我们所生的迷
惑。为什么你要喜欢这些?本来是空,这是错觉,你偏偏要喜欢。本来是不垢不
净,你偏认为它清净美好。妄生分别,妄自取着,爱和取就是现在的迷惑。底下
第十就是「有」。由于有爱有取的烦恼,做种种的业,定招有当来的果报。  
 三支是现在所作之因,要招来生的果。 「生」。既造种种之因,来生定又于
六道四生之中受生。 「老死」。出生之后当然还是要老死。这二支就是来生的
果。这十二因缘修的时候,你从某个地方一截断,你或从爱取断,或从无明照破
,让它不是这样相续不已,使这种东西不是老按这种规律支配你,那么你就出离
生死了。缘觉修的法就是如此,确实可以了生死,可以成为辟支佛,是小乘的极
果。若是大乘菩萨就能了达十二因缘,三世循环、一切境界、因果名目都是水上
之波,如梦如幻,故曰:「无无明」乃至「无老死」。举出首尾二支,则其中十
支皆可概括。经中又说:「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是破法执,本
无无明,再说尽或不尽都成戏论。「乃至」两字同样是带过其中十支。
再者,进一步体会「无无明」的深义,在佛将入涅盘的时候,入种种境界,入种
种禅定,入种种空间去找这个无明,找无明找不到,于是说无明不可得。无明要
是不可得,无明都没有实性,无明就没有了,这是《涅盘经》中,世尊,大悲慈
父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开示。入种种禅定,种种境界所得的结论,就是佛找无明实
性不可得。「无无明」,所以这是顿法的关键。你要对这个问题体会很深,根本
没有无明,你又本来成佛,你跟佛还有多少距离?所以是有顿(剎那成就)、有
渐(须三大阿僧祇劫),就看你自己的根器,你能信多少。大家想想是不是。释
迦牟尼佛告诉大家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是因为无明,就因为妄想执着成为众生
。但是无明实性找不到,譬如是作梦,梦见老虎吃你了,或者跟一个美女谈恋爱
,这种种惊吓,种种欢喜,梦一醒全没有了。所以只要醒醒,梦就完了,不须把
老虎赶掉,请大家捉老虎,用不着呵。日本有个笑话很好玩,一个人愚痴,他作
梦(日本人很喜欢喝酒),梦中得到一瓶很好的酒,他马上要吃酒,酒很好,要
烫了吃才好,于是叫他的老婆给烫一烫。就在叫老婆烫酒的时候,他忽然间醒了
,醒了一想是个梦,很遗憾,酒没吃成。早知道如此,不烫就吃就好了。哈哈…
…很可笑,众生就是这样。实在是作梦,这一切都是空的。梦中有老虎,根本不
存在,大梦一醒,原来自己安卧在席梦思的床上。一切现成,本来是佛。所以永
明大师说:世尊涅盘时关于无明不可得的开示,众生应拿骨头做笔,皮做纸,血
当墨来书写报恩。大乘经中说:菩萨要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方才究竟成佛。为什
么此处又说「无无明」?这可用一个比方来说明。水(喻佛)与冰(喻众生)都
是氢二氧,毫无分别。可是水无碍,放在任何形状的容器中都能适应。冰就有碍
,处处都不能适应,原因只在水已凝结成冰。毛病只在凝结(结字很巧,恰恰就
是结缚的结字),于是就有碍了。可是请你找出这个「凝结」是什么?不可得。
「凝结」譬喻无明,众生因有无明就有碍了。可是无明不可得。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叫做四谛法。含义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话又是倒装的。因
为有集才有苦,修道才能灭。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苦谛。一切可以招引
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集谛。一切苦恼永远消灭叫灭谛。
一切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修了能灭除苦恼的叫做道谛。谛是真实不颠倒之义
,人道的八苦在「度一切苦厄」处,已经介绍过了。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
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苦这么可怕,我们要消掉苦的因,苦的因
是烦恼、造业。由于这些因,就要受到苦果,为除苦的因所以要断集。烦恼、造
业种种恶因不出现于我们的心、身、口,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怎样才能
灭苦,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等等圣道,即是道谛。声闻乘行人,厌
苦乃断一切苦因,羡灭尽烦恼之乐而修道,以此为法是即声闻的法执。大乘菩萨
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是梦中事,
醒来之后就没有这些事。当体全空,只是一心,本来无苦无集,醒来就是,无道
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阿罗汉修的四谛法也破了。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无智」。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
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
痕迹。第七是执我,末那识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
样,一切都同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2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
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
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
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修行道路上的事情
。真正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
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如来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
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又《破空论》
说:「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祇是一心。」般若者,殊胜大智能,只是一心
,智如波,心如水,水上生波,全波是水,只是一心,故曰「无智」。
「无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所谓新成只是恢复
原来的本有。若有新得,就会有所增。(原是一百,又得一,应为一百零一),
经中前已示明「不增不减」,若有所得,就会有所增,便与经意相违。故《金刚
经》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以无所得故」的
含义。
这里从西藏本补充一句做为参考。「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就
怕你落空,一切都无,流于断灭。
「菩提萨埵」这一句的衔接,在中国、日本皆有两种。一种是菩提萨埵紧接前文
做为结束,成为「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一种是放在后头做为
开始,藏本译文正是这样。西藏跟印度相接,彼此间的大德往返很容易,两国的
往来很频繁。所以很多经典是到了西藏,没有传到大陆,还有好多经典到了西藏
,西藏就翻译了,中国没有翻译的也不少。所以现在大家对于西藏的佛教很重视
,它有一些经典是大陆、其它国家所没有的,印度也没有了。还有一些它已经翻
译成藏文了,而别的国家还没有翻译的。西藏还有个特点,他们翻的东西也是求
准确。比如《阿弥陀经》,鸠摩罗什翻译,六方佛赞,东、西、南、北方,上、
下方。真正的原来的梵文本是十方佛赞,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角,
都有很多佛在赞。玄奘翻译的就是十方佛赞,和西藏翻译的相同。至于「菩提萨
埵」连接下文,日本宏法大师也正是这样主张。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菩提萨埵」就是菩萨,因为是无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就心无罣碍。若
老存有所得心,就走不上般若的道路。要有所得,就有所求了,有所求就有所为
,那么都成了有为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不是般若了。
所以就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处。这个般若,是大家行所不能到的
地方。你要行到,必须把有所得的心除得一乾二净才可以。这个地方我们就很清
楚了,菩提萨埵是以无所得故,因为无所得故,你就无求无为。你无求无为才能
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时时观照眼前的万事万物当体就是空。如梦中物,梦中见老
虎真实是有,要咬自己,而其实完全是虚妄,用不着害怕,对于一切都应这样对
待。时时处处长久地这样观照熏习,到纯熟时就能够对境无心,妄念不起,这是
自然的不起,不是强之使无也。若离妄念还有什么牵罣障碍。故经曰:「心无罣
碍」,也就自然「无有恐怖」了。
无有恐怖,就自然「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动。颠倒者,
凡夫有四倒,二乘有四倒。凡夫的四倒是把不净的当干净的,把无常的当作常,
把没有我的当作有我,把苦当作乐,这是凡夫的四倒。
凡夫的四倒为: 以不净为净:明明是一些很脏的东西,大家看它很干净,实际
都是些很污秽的东西。人就是一层皮好看,揭掉一层皮,恐怕谁都不愿摸一摸,
都是些血肉模糊,到处都是虫子,这只是一个行走的厕所,哪里会干净?哪里会
美丽?凡夫就觉得美好清净,这是以不净为净。 以苦为乐:这个世界一切都是
苦,没有享乐,顶多只有一点点的享乐,如刀口上的一点蜜,很锋利的刀口上一
点儿蜜,舌头一舔,刚尝到甜味的时候,舌头就破了。这就是八苦交煎。可是大
家不觉悟,乐此不疲,在里头终日忙碌,为衣、食、金钱、恋爱在那战斗、拚命
得很苦。 以无我为我:一切本来无我,哪里找一个我?镜子里看看,当年的我
不知哪去了。谁都是一样,一切一切,老朋友一见面都变成头白面皱了,哪个算
是我呢?而这个我是个主宰的意思,而自己焉能主宰,都是业缘牵引,以无我为
我。 以无常为常:一切事情都是无常,偏把无常当作常,这是凡夫的颠倒。本
来时时都在转变,转眼间都变化了,无常,什么都在改变。人生百岁,便把一百
年认为是无穷无尽,拼死在那营谋。这是凡夫的四倒。阿罗汉也有四倒,到了菩
萨是常乐我净。
阿罗汉的四倒为 阿罗汉认为一切都无常。他又颠倒了,菩萨是常。 阿罗汉认
为世间不净。但常乐我净、清净本然,极乐世界一切都清净。阿罗汉以净为不净
,又一倒。 阿罗汉证人我空,可是菩萨是真我,妙明真心,常乐我净嘛!阿罗
汉有我说无我,又是颠倒。 以乐为苦。阿罗汉知苦断集,而菩萨境界,慈悲喜
舍,是喜。常乐我净是乐,皆大欢喜。到了大乘境界,皆大欢喜。二乘境界不得
其乐,只是执苦。这是二乘的颠倒。
《心经》是文字般若,体会其中深奥妙义,而起观照。五蕴皆空,一切不可得,
反复熏习,渐渐入于无为,远离凡夫四倒、阿罗汉四倒、种种颠倒见,并且远离
梦想,梦想即是妄想。观照纯熟,妄想自然不起,一念不生,这就叫做究竟涅盘
。阿罗汉所证只是人空,没有证法空,只是有余涅盘。大乘则人法俱空,证无余
涅盘。涅盘之义是寂灭或翻圆寂。涅盘有三德: 法身, 般若, 解脱。因般
若才能从无量烦恼中得到解脱,而成解脱德。至于法身德,也须般若德才能恢复
本有的法身。迷时不知,智光明照才能显现。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但是菩萨依般若而修,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
高无上之正觉。十方诸佛从最初发菩提心,中间行菩萨道,直到最后成佛,没有
不是以般若为先导,所以般若称为诸佛之母。「阿耨多罗」可译作「无上」。「
三藐三菩提」译为「正等正觉」。合称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所证的最高无上之果
。至于以前一直讲「无得」,此处突然出现佛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正显中道,无
得之得,才是真得。得而无得,佛不作是念,认为自己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密咒为什么称为密,因它的奥义不是众生的思惟所能了达。般若也正是这样,「
众生之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此两者都是不可思议,所以用咒来形容
赞叹般若。故云《心经》的深般若即是「大神咒」,因为同具无比的妙用。「大
明咒」,因同具智光普照之相。是「无上咒」,因都是以实相为体。是「无等等
咒」,般若与咒同是一心,无有一法能同此心相等,此心能等同一切诸法,令它
们同归实相正印。故知咒与般若都能「度一切苦厄」,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
诃。
以前经文是显说,观自在菩萨指出般若即咒,此处经文是咒,乃是密说,指示咒
即般若。所以本经显密圆融不可思议。即有言说又有离言说。可是无言说中,正
说般若妙法,有言说中,正含无边密义。所以蕅益大师说,此咒「正以不翻为妙
」。
总之咒最好是不解释,因为你解释,只是把咒中无量的意思中说出一两个,反而
是局限了。你现在要体会本经,从有说到无说,从显到密,到离开一切思想,离
开一切含义,就更殊胜。所以不需要解释。因为它巧妙就是从有说的文字到无说
,从可思议到不可思议,从显到密,如果你把它翻出来,通通变成可以理解的东
西了,它的密意就消失了。禅宗往往单提一句无意味的话头,也就是离开你现在
这些思想、这些道理,叫你体会你本来面目,你的本性,你本来的妙明真心,所
以密咒同样也是如此。

   五、《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这是先师夏莲老讲《心经》时的一句宝贵开示,现在引用做为本文结语,正是画
龙点晴。修行无论哪一宗,都必须以般若为导引,才能直趋觉岸。般若有三:(
一)实相是体(二)文字是相(三)观照是用。从文字起观照,从观照入实相。
可见从闻法到证果之间,所依的只是般若的照用。这个照用不是局限于道场佛堂
之内,而是根据自身领会,贯彻到一切日用(办公、管家、待人接物、饮食起居
、运动游戏等等)当中,使人们记得、认识、了悟五蕴皆空,诸法空相,而自然
离开罣碍恐怖,颠倒梦想,自然渐入大觉之路。道理不再多说,只举一个有趣的
事例,一小则日本的故事,可以做为参考,结束今天谈话,也就说明我们只要有
智慧在心中,就可以免除很多烦恼。
日本有个一休和尚,很小就很聪明。在他八、九岁时,一天他的师父出去了。他
就在玩,跑到方丈室,看见师兄在那儿哭,师兄比他大几岁,哭得很伤心,他说
:「我们是学禅的人应无所怕,不应该哭,你哭什么呢?」师兄说:「你不知道
,我这儿不得了了,师父就是这个盒子最宝重,从来不许我看、不许我动,不知
什么东西?我就想看,想动。今天师父出去了,我就把这个盒子偷偷打开来看,
是件瓷器,我不小心给摔了,师父回来我怎么办呢?我今天实在没有办法了,只
好哭了。」一休说:「你不要哭了,说是我摔的。」师兄说:「那我对不起你,
你要受责打怎么辨呢?」两个都是小孩,最后商定,今天师兄应得的馒头给一休
吃,让一休承认瓷器是他摔的,他拿着一包碎瓮走了。师父回来了,问一休:「
在干什么?又在玩?」答:「没有,我在参禅呢!我参究问题,我在用功。」师
父问:「你参什么?」一休说:「我参一切都无常啊!究竟有没有一个人能够不
死呢?如果能够,有什么办法可以达到呢?」师父笑了说:「咳,胡涂啊!没有
。都是无常,没有例外,哪有一个人老活,没有的事情。」一休又问:「噢,是
这样。人是这样,东西呢?」师父说:「东西也不能常存,法是一样的,都是无
常,没有一样东西常有的。」一休又问:「是这样,咱们最心爱最喜欢的东西要
坏了呢?」师父说:「那也没办法,一切都是不能常存的,时节因缘到了它就要
坏,那有什么办法。」一休交出一个布包说:「师父,这儿就有一个时节因缘到
了,坏了的东西。……」师父看了也就一笑了之,没话可说。所以我们心中如果
有智慧,碰到忍耐不住或舍不得的事情,也就很平静。从这小事,我们可以体会
观照般若的妙用。我们在生活中,根据这些道理对待一切事物,那么我们就会比
凡夫,比其它不学佛的人减轻很多烦恼苦痛。如果在烦恼苦痛中,这位日僧可能
大发脾气,打这孩子一顿,这便是恼害众生。由于一休提醒了一切无常,这样一
来,老和尚就只好一笑了。这很自然,这就是观照的作用。
我们谈到很深的般若之心,因为六百部的《般若经》可以浓缩为一部《金刚经》
五千字。五千字的《金刚经》可以浓缩为一部《心经》二百六十字。所以这一部
《心经》就代表了六百卷的般若,是如来一代时教的精华,摄无不尽。
  (先师夏莲老继续发挥说:一部《心经》可再浓缩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
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几句可再浓缩成「观自在菩萨
」五个字。再浓缩就只是一个「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经全入一个「照」字,是
多字入一字,是一多相即。一个「照」字开展为六百卷大经,正是「破微尘出大
千经卷」,大千经卷中每一字又含无量经卷,是重重无尽。所以般若功德不可说
、不可说。普愿有情般若为导,净土为归,「南无阿弥陀佛」。先师又说:「这
句佛号即是真般若,这是最秘的核心」。)
《金刚经》一滴
以一九八七年在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一、小引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
,是殊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望。我们在华盛顿
一起研究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今天这一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我很快要回北京去了
。今天所要谈的《金刚经》中自己所体会的一点点,只能说是大海中的一滴,不
能说是讲经。
《金刚经》对我来说,佛恩是十分深厚,把我从黑暗无知的牢狱中,挽救出来,
顿入光明无际的宝山。我的家庭世代奉佛,我童年最喜绕佛,曾于北京广济寺释
尊成道日,绕念圣号直达次日凌晨。但稍长到学校读书之后,接触到新思想,例
如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产生一些影响,但更主要的则是看到来来往
往的佛教界知名人物,从他们的言行可以看出,世俗的缠绕毫不少于常人,甚至
有过之而无不及。妒嫉障碍,钩心斗角,争名好利,排除异己,一样也不少。于
是我十分怀疑,这些人久修多少年,为什么一点也不脱尘俗!于是产生一个错误
的结论,认为佛法无益于人,直等到十九岁,大学三年级时,寒假考试结束,不
想再看书,又无事可做,于是找到母亲的一部有批注的《金刚经》和一部《灵魂
论》,每本厚约一寸,我一夜之间读完两书,在读经时,产生了空前的稀有情况
:如闻惊雷,醒人长梦;如沐春风,身心调适;如饮甘露,遍体清凉;如闻妙乐
,顿忘俗味。当时只感觉一阵阵清凉与光明,自头至足,?灌全身,一夕之间二
三十次,其殊胜安乐不是言语所能形容。这才恍然明白,不是佛法辜负人,而是
人辜负佛法。这才端正了自己对佛法的认识。当时体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经中的核心。凡夫下手最好是持名念佛,但当老实念去,便可望暗合经中妙谛

   二、三般若
这些年在佛教中,自己的体会是: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做
为前导,以净土做为归宿。(般若是梵文,在华文中没有确切适当的辞可翻,勉
强可译为大智慧,以别于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因为没有般若,没有大智慧,看
不清道路,不知道方向,找不到归宿,这样去修持,就所谓盲修瞎练。修持的归
向,当如华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中之王,普贤是华严长子,求生
极乐世界,正是引导六道众生,同归极乐。再从当代情况来看,不管你修什么,
如果说希望在这一生内解决问题,若不求生净土,那就不可能了。不管哪一宗,
想在这一生出生死,愿意今生出轮回,你又不求生净土,那就要落空。我们当前
这个地方的道场叫莲华精舍,是密宗,共同的愿文是同生极乐。所以不管哪一宗
,都要以净土做为归宿。
在菩萨道场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
若。前五度如果没有般若,只是单纯的布施、持戒、禅定,这样的五度不能成为
波罗蜜(波罗蜜应译为彼岸到,我方语法则为到彼岸。生死是此岸,了生死是彼
岸。)因为前五度如盲,跟瞎子一样,有般若才是有目。所以六度之中,般若极
重要。六度都因有般若才能成为波罗蜜,这就是般若的重要性。
般若,若分而言之,则为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三个般
若像(伊)( )字的三个点,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超出众生的情见。粗浅说
来,人们所看的大乘经论,以及所听的同类言论,这都属于文字般若。从文字般
若的启发使人体会了佛法的深意,成为自己思想的定盘星,来看待身心内外一切
事物,而更主要是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就称为观照般若。在观照般若之中,一
旦突然了达契悟自己的本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证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
是般若的本体。实相就无相无不相。无相者:没有青黄赤白,长短大小,任何形
像;不是有相,不是空相,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亦有亦无,离开了这四句,?
离一切相。为什么又说实相无不相?因为实相虽远离一切幻妄之相,体性不空,
?为一切诸法作相。也即是说?能显现一切相。蕅益大师《破空论》说:「实相
非福,而为一切福德之聚。实相非慧,而为一切慧行之本。」实相是般若的本体
,怎么能够证入本体呢?我们要从观照般若入手。观照两个字,《心经》中说得
很清楚。第一个是观字,密宗叫观想,想就比较粗,观就比较细。「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字,即观照的照字。照字
和想字就更不同了。有心叫做想,无心叫做照,「观照」就应该如「观自在」之
观,「照见五蕴皆空」之照,这才是真正的观照。《破空论》曰:「如理而照,
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理是本体,如实相般若是实际理体而起照用。如珠
发光,光是从珠本体而生,发光是照用,珠之发光,先照自体,这就是「如理而
照」之义。光照本体,不必安排,没有造作,没有举动,自然而照,故曰「照不
异寂」。也就是虽在照用之中,而本体仍是清湛不动,照用与寂灭没有分别。文
字般若浅近说来,那就是大乘经论中,有关于般若的文字啊,言论啊,所有这些
都是文字般若。引申一步,就如《破空论》说:「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
字般若。」「如理」就是后文中「如如」之义。经云「如何为人演说,如如不动
」。如如中第二个如字,是真如,是实际理体。说法时要如同真如而说,这正是
此处「如理」两字。如同真如的本体,来表达寂灭的妙谛。这就是「如理诠寂」
。在了达时,自心仍是寂然不动,这是「寂诠」。这个「寂诠」正是本体的照用
,故曰「寂诠即照」。这就是说,所表达的是真如的本体,能表达者,正当表达
时,仍是寂然无动,全由本体的照用,这叫做文字般若。可见文字、观照与实相
般若,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是从实相般若本体所显现出
来的。所以实相般若就是文字般若与观照般若的体。文字般若表达的内容,就是
要表达实相般若与你如何去观照。观照般若所照的就是文字般若与实相般若。三
般若说是三,而实际又是一体。虽然是一体,而又可分别为三个。所以是即三即
一,微妙难思。
文字般若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它是从实相般若所流现,而这个文字所告诉你的,
是如何进行观照,证入实相。文字般若虽然可生起观照,而证入实相。但我们不
可认为文字般若就是实相般若,更不可认为了达经文便已契悟实相。《金刚经》
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大乘无量寿经》说:「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法华经》说:「是法非思量分
别之所能解。」可见实相般若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学人也无法从意识分别中
真实理解实相般若的真谛。文字般若的重要性,在于指示门路,指示如何去观照
,如何去认识实相。所以一切经论,文字言语,都是作为一个指路牌。例如昨天
我们去开会,在指路牌上写着:「华府佛教会」,如果没有这些指路牌,到的人
可能更少一点。这是指路牌的重要作用。但是,你不能认为那个指路牌所在之处
就是「华府佛教会」。这是一个很好的比方。指路牌告诉你方向,你要依着方向
去找,文字般若正是如此。佛经上说「因标指月」。茫茫太空之中哪里是月亮啊
?经文里用文字告诉你。现在本室之内,拿灯当作月亮,我用手指着它说:「这
个是月亮。」这就是标指一下。文字般若就起这样的作用。昨天如果到处都没有
贴着「华府佛教会」,那我们也找不到。可见标很重要。所以不可以弃指求月。
若不要这些指示去求月亮,那茫茫华盛顿很难找到佛教会。所以指出方向,你就
可以看到。不可以弃指,不要它。这些文字,经典,我们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我们更不可以「执指为月」。我用手一指,这个是月亮。你就误认我的
手是月亮。你看到我的手,就以为看到月亮了。一般人多是这样。执着所看到的
手,误认为就是所愿见的月了。这样的话,不但是看不到月亮了,并且还生出一
个极大的错误,以为月亮是我手这个样子。所以学习般若要从文字、经典之中得
到方向去观照,专精勤久,一旦相应,方能契入实相,仅在文字上得了一点理解
,就以为是实相般若,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见实相。
   三、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本经总题。「经」字是通名,佛所说都称为经。「经」字前
的七个字,本经独有,这是别名。开头「金刚」两个字是形容词,称赞般若如金
刚。金刚是喻,金刚有不同的解释,但涵义是一样的。现结合实际,金刚即印度
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金刚石做的刀子可以裁玻
璃,硬度最高。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它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
。以这个金刚石做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
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爱见所侵犯。金刚能裁
切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永明大师《心赋注》说
:「夫般若者是诸佛之母。故净名经颂云『智度菩萨母,能生一切导师』。所言
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之性耳。」因为诸佛皆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
为诸佛之母。自心,自性清净心与实相般若,真如实相,中道等,只是一法的不
同名称。般若是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心赋注》又说:「离
此一心别无殊胜。」又「此一心,大中大,上中上,圆中圆,满中满,实中实,
真中真,了义中了义,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佛正法正行中
,此心为最」。所以经中释尊宣说:本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
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有为福德不
是般若,也不是波罗蜜。相似般若,名为般若,但不是波罗蜜。本经是般若是波
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
   四、离相修善
菩萨全名是菩提萨埵,华意是觉有情,也就是度众生。经里说:「我应灭度一切
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经中说我应该灭度一切众生
,这是我们发的心,不但是有此心,而且要实践要落实。「灭度一切众生已」,
众生都灭度了,这个愿已经成就了,可是怎么样呢?经中说:而是没有一个众生
真实灭度了。这就很奇,要度一切众生,而这些众生已经得到了灭度,可是没有
一个众生是真实灭度了。这就不是凡夫而是通达般若的菩萨度生的境界了。所有
众生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彻底都灭度了,为什么又说,没有一个众生真实
灭度了呢?这就因为释迦牟尼佛得道的时候,第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
慧德相。」一切众生本来就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啊。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
啊。那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现在成了佛,他只是恢复了本来而已,他不是
得到什么,变成什么,制造成了什么,变换了什么。他不增不减,只是恢复他的
本来。那么你这个度生的人做了什么贡献?他只是恢复他的本来嘛。再者,一切
众生既然同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即是同具如来的法身。我与一切众生既是同此法
身,本来同体,一体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20:18 , Processed in 0.15760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