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17|回复: 0

[其它] [净土社区]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7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19701.html
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济群法师访谈录
梦度:
       阿弥陀佛!法师您好,我们《净土》编辑部的成员早就听到法师的大名,这次听说您到江西来弘法,非常欢喜。我们想围绕“菩提心”来向法师请教一些问题,希望法师能够慈悲开示。
  
济群法师(以下简称法师):

       近年来,我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佛法修学的基础的建设。菩提心教法,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净土宗,我不是很有研究。作为汉传佛教的一大宗派,净土宗普及范围极广,几乎家喻户晓。但不容乐观的是,净土宗的信仰也存在不少问题,这是我们今后需要特别加以重视的。概说菩提心
  梦度:像我们一个普通的学佛人,从凡夫地怎么样能够发起菩提心,然后怎么样护持这个菩提心,一直到成佛,这种次第您能不能简单的给我们开示一下。

  法师:学佛,首先要对轮回苦、三恶道苦有深刻认识,这是每个学佛者必须具备的认知。否则,学佛往往是停留于表面,无法深入。对于轮回及恶道苦的认识,是学佛的重要因缘,也是出离心生起的基础。若是缺乏出离心,便很难舍弃对世俗的贪著,菩提心自然也就发不真切。

  发起出离心之后,有两种导向,一是导向个人出离,一是导向菩提心。过去,我们往往将出离心和菩提心对立起来。事实上,两者并不矛盾。当我们因轮回苦而生起出离心,同时想到六道一切众生在轮回中受苦,本着对众生的悲悯,希望带领他们一起出离,这样的心就是菩提心。

  发菩提心,首先要了知其心行特征。菩提心有利他、无限等特征。“利他”,即利益众生;“无限”,是指它的作用范围。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我们愿意利益的,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而发菩提心,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这才是关键所在。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发愿,发愿利益一切众生。之所以要不断发愿,是为了不断提醒自己,使这一愿力得到巩固。除了以观修强化愿力外,我们还要通过布施、持戒等菩萨行,来完成行菩提心。

  但我们要知道,无论是愿菩提心还是行菩提心,都属于世俗菩提心,能否进一步得到升华,离不开空性见的指引。若不能证得空性,了知诸法实相,菩提心将永远停留于世俗菩提心,无法上升为胜义菩提心。

  我们所熟悉的《金刚经》,也是关于菩提心的修学指南。经中,佛陀一方面不断告诉我们去庄严国土、利益众生、广修布施,但同时又反复提醒我们通达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提醒我们要不住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还提醒我们以无所得的心来修一切善法,了知一切都是因缘假相,即不住于空也不住于有。不住于空,便不会偏空;不住于有,便不会落入凡夫心。所以说,具备空性见,正是提升菩提心的关键所在。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梦度:阿弥陀佛,谢谢法师,您把菩提心的教法简单的系统的总括了一下。下面我们一步一步细致的讨论菩提心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觉得发菩提心很难,因而产生退缩情绪。您觉得发菩提心是不是很难?难在哪里?
 
  法师:发起“我要利益众生”这一念并不难。人的一生有无数愿望,如“我要吃饭”或“我要买房子”等等。从某种意义而言,愿菩提心的心行特征也是同样,只是所缘改变了,变成了“我要成佛”,“我要利益一切众生”。所以,无须将愿菩提心想得太复杂,太高深,这是首先要了解的。

  当然,困难也是存在的。难就难在,这念心生起后,面对不同众生和种种考验时,能否将这念心落实为具体行动。当我们在房间里观想“我要利益一切众生”,是很容易做到的,因为此时并不涉及具体的所缘对象。但在生活中,会有很多违缘和逆境,如果愿心不坚固,就很难经受住现实的考验考验。

  另一个困难在于,使这念愿心相续不断。以前有句话,叫做“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发心也是同样,发一念愿菩提心不难,难的是发长远心、坚固心,难的是尽未来际地保持这一发心。  梦度:我给您举个现实的例子,有些学佛人啊,在做回向的时候,“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的时候,他会下意识的想,我把功德的一半回向给众生,一半留给自己,可见仅仅发个利益众生的心也不容易。

  法师:这种情况,主要还是知见有问题,尚未认识到菩提心的利益。如果真正能认识到菩提心的利益,我想一定不会吝惜把功德回向给众生,因为那正是帮助你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你会不愿意吗?

  梦度:法师,那您给我们讲讲,发起菩提心有什么功德利益?

  法师:当我们真正生起“我要利益一切众生”的这一愿心时,功德已是无量无边。须知,成佛正是靠这念心去成就,而非其他。成佛并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而在于心行的改变。当然,这念愿心有深浅之别。如果菩提心发得纯粹、准确、圆满,按《华严》的见地,初发心即与三世诸佛功德同等。

换言之,我们发起的这一念心,和成佛所成就的心并不是两个东西,那该有多大的功德?《菩提道次第论》也说到,一念愿心发起时,已超过阿罗汉的功德。原因也在于,其心行特征和佛菩萨的心行特征是一致的。

  学佛的关键有二,一是舍凡夫心,一是成就佛菩萨品质。我们之所以是凡夫,原因就在于凡夫心,由此成就现有的凡夫品质、凡夫人格。佛菩萨之所以成为佛菩萨,原因就在于圆满了悲、智两种品质。我们靠什么走出凡夫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都可以通过发菩提心来完成。因为菩提心具有化解凡夫心的力量,同时,无上菩提也是来自菩提心的圆满成就。所以,菩提心功德之大,实难以语言穷尽。

  梦度:现在有些声闻乘人,包括我在内,觉得我们为什么要成佛啊?就做一个声闻自己求得解脱多自在啊,成佛还要度化众生,多累人啊,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

  法师:我们的每种行为,都取决于现有的心行基础。从凡夫心行而言,往往觉得成佛、度众生、行菩萨道很累、很麻烦。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的慈悲心、平等心力量还很弱。当我们还不习惯帮助他人时,哪怕做一点利他的事,都要和自身固有的习气做斗争,就象逆水行舟,是艰辛而又容易退却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发菩提心,要利益众生呢?或者说,为什么要找这个麻烦呢?从我们自身修行来说,一切众生虽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必须通过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才能圆满开发这一生命宝藏。声闻虽也证得空性,证得根本智,却不是究竟彻底的圆满。

佛菩萨的品质有二,一是大悲,一是大智,两者相辅相成。成就圆满的智慧离不开大悲,而成就圆满的大悲则离不开空性。二者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在显现上有悲和智的不同作用。若是悲心不曾圆满,便不能究竟证得空性。反之,若是不具备空性见,悲心也是有限的而狭隘的,因为这种悲心是通过无明和自我呈现出来的。修习菩提心,正是帮助我们打破这种无明和自我。一旦冲破无明,证得空性,就能将这念慈悲心无限扩大,成为力量巨大的相续。所以,利益众生固然有些“麻烦”,但这种“麻烦”是来自我们自身的障碍。若不去努力克服,修行必然无法成就。

  若能成就佛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利益众生就不再会觉得辛苦,觉得麻烦。因为佛菩萨并不是有心去做,并不是有挂碍地、着相地做这一切,而是由悲心推动着,自发、自觉地利益众生,永不疲厌。

  梦度:菩萨种姓的人在一些因缘的促动下可以生起菩提心,现在有些声闻种姓的人,很难生起菩提心,那么这个“跳跃”应该怎么样对治?

  法师:人确有不同种姓之分,但我们要知道,种姓也不是绝对的,而是在无尽生命相续中形成的。有些人悲心较弱,觉得自己断烦恼、证涅槃即可,无心旁顾。佛世时,就有这类倾向个人解脱的定性声闻,现在也大有人在。让这部分人回小向大,当然有些困难。

  至于不定种姓者,可从两方面多作思维。一方面,忆念六道中有无量众生正在受苦,过去生,他们曾和我们互为父母兄弟姐妹,我们如何忍心独自出离,弃他们于苦难而不顾呢?多想想这些六亲眷属,能够帮助我们激发慈悲心。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若不利益众生,不发菩提心,修行是不能圆满的。事实上,如果我们只是想着自己解脱,我执都很难破除。那些总想着自己、特别在意自己的人,很容易产生烦恼,因为我执是烦恼之源。而菩萨道的修行,正是在利益众生的过程瓦解我法二执。若我们总想着别人,就没有更多时间考虑自己,我执自然会逐渐淡化。以自我解脱为目标的修行,固然可以通过戒、定、慧化解我执,但若方法不得当的话,总想着自己,正是修行的一大误区。

  我们常常会听到诸如此类的言论:自己尚未修好,怎能去度别人?这也是很多人不想利益他人的重要理由。乍听似乎很有道理,其实却似是而非。虽然我们目前的能力还有限,但不能因此连利他心都放弃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我们暂时没有能力说法度众生,但仍有许多力所能及的事可做,可以创造各种帮助众生学佛修行的善缘。须知,利益众生正是最好的修行方式之一。

如何使菩提心不退转
  梦度:在我们念佛人的这个群体里面,很多人是处于这种心态,我念佛念得很安心啊,自己求往生就好了,干嘛还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去利益别人啊,这种想法很多的,所以我们感觉到菩提心的教法对很多念佛人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这也是我们到这儿来向法师请教菩提心问题的一个很主要的动机所在。

   再问一个问题,当这种菩提心已经发起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去修行,让这种菩提心相续而不退转,请法师开示。

  法师:确实,有不少人觉得念佛即可,何必发心利他。这一想法有其特定的心行基础,他们感觉自己是业障凡夫,没有能力救度众生,不如赶紧出离,赶紧从火宅中逃出来。声闻乘的修行,就属于这类发心。念佛人中,也有不少是这样的心态。

  但我们要知道,净土法门属于大乘佛教。菩提心,正是大乘不共于二乘的关键所在。大乘与小乘的根本区别,主要是在发心,而不在于什么法门,甚至不在于什么知见。我时常感慨,大乘佛教已经变得不大不小,已经没多少大乘的味道了!很多人学的是大乘,但发心是小乘,行为上甚至连人天乘都做得不到位。

  《普贤行愿品》是净土宗重要的依据经典。依普贤行愿修净土法门,临命终时,因这种大愿的推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受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接见,随后即往十方国土说法度众生、成就佛道。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关于往生的问题,客观上,通常强调的是阿弥陀佛的悲愿;从主观上,通常强调的是信愿行。但是,我们以什么和阿弥陀佛相应?这一信心建立的基础又是什么?归根结底,离不开我们的心念。我们有怎样的心念,是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

这一念和阿弥陀佛是否相应,决定了我们能否往生;而相应程度的深浅,则决定了往生的品位。若临命终时出现的是对五欲尘劳的贪恋,这一念便会将我们导入轮回。若虽能念佛而相应程度很低,那么往生品位自然也就很低。反之亦然。

  而普贤行愿的修行,每一大愿,都是对佛菩萨心行的模拟。换言之,依普贤行愿修行,就是在向佛菩萨的心靠拢,靠得越近,相应程度就越大。当我们临命终时,这一和阿弥陀佛、诸佛菩萨相应的心行,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直接推动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我们的心与阿弥陀佛的心无二无别,弥陀自然会在我们心中显现,这种相应是最彻底的相应,是没有来也没有去的。

  我们靠什么消除障碍往生的因素?正是心的内在力量。发菩提心,是学习并成就佛菩萨的心。以这样的心行念佛,既能帮助我们瓦解凡夫心,更能提高往生品位。而没有强大愿力的信,是没有力量的。当我们念佛时,若无相应的心行基础,往往会成为单相思,这也是很多人念佛不得力的原因所在。如果这种信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建立在正念、正见的基础上,必将增加往生的保险系数。所以,我们要抓住往生的根本力量,这点非常重要。

  梦度:通常人们认为发菩提心是利益众生,念佛则偏重于自修自利,二者似乎矛盾。如何才能将发菩提心与念佛结合起来呢?

  法师:关于发菩提心有三种不同方式:一是先帮助别人而不考虑自己(牧童式发心);一是和大家共同前进(船夫式发心);一是先充实自己再帮助别人(国王式发心)。

  是否发心,衡量标准并不在于我们所做的是什么,不在于个人修行还是度化众生的事业。如果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修行,那么念佛一样也是在发菩提心。

  若是只为自己往生而念佛,属于出离心;若是为带领一切众生往生极乐而念佛,就属于菩提心。我们每天要这样提醒自己,告诫自己为一切众生而修行。在生活中,随份随力地帮助他人。只要心中时刻装着众生,就是在发菩提心,就是在强化佛菩萨的悲愿。

  梦度:那么随着愿力的强化,这种愿菩提心成就的标志是什么?

  法师:愿菩提心成就的标志,就是对众生的悲心是否强烈,是否真实,是否圆满。如果这种“我要救度众生”的悲心非常迫切,迫切到像独生儿子生病那样,不顾一切地想要解救他,这种愿力就是符合标准了。略谈空性见
  梦度:我们在发起了强烈的愿菩提心后,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空性见? 

  法师:任何宗派的修行都需要通过正见来完成,如禅宗所说的“即心即佛”,便是极高的见地。净土宗比较强调信愿持名求往生,似乎并不特别重视见地这一部分。事实上,净宗的祖师大德们是将正见融于修行中。如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包含着极为高深的见地,只是未特别加以强调。

  空性见的获得,首先应通过闻思获得相关理论。或是通过般若系经论,如《般若经》、《中论》、《百论》等,获得般若的空性见;或是通过《圆觉经》、《楞严经》等,获得属于如来藏体系的见地;或是通过《辩中边论》等唯识经论,获得唯识的中道见;或是通过阿含典籍获得无常、无我的正见。总是,通过对某一宗派或某些经论学习,获得契入空性的正见。

  当然,仅仅闻思还不够,关键是将其落实为心行力量。这就需要明眼人的引导、指点,将闻思正见真正转变为心行力量,成为破除我法二执的利器。我法二执乃凡夫心建立的基础,如果没有正见指引,我们就不知该舍弃什么,修行自然难以奏效。

  梦度:从闻思理解了这种见解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进一步引发空性见,又应该怎么做才能如实了达诸法的真实相?

  法师:首先,我们要了解,通过什么样的正见来完成自身修行,是通过唯识见、中观见或是其他?需要选择一种与自己比较相应的见地。确定之后,在善知识指导下学习相关经典。

  其次,在闻思过程中,不断深入,获得精确的正见。对见的掌握,开始可能认识得很肤浅,也可能认识中有偏差。如何进行调整?藏传佛教是通过辨经来进行。人的认识往往存在误区,会有拖泥带水的成分,辨经会使问题暴露出来,通过相互探讨或请教师长予以解决。

  第三,通过禅修使见落实于心行。若是没有禅修和实证体验,停留在闻思层面的正见是很肤浅的,而禅修获得的,才是实际的心行体证,是语言不能抵达的境地。

  梦度: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至诚的发愿菩提心来悟入空性呢?

   法师:仅仅通过愿菩提心,恐怕是不行。愿,是一种意愿,仍属于世俗心,通常情况下是不行的。

  但也不能排除这个可能,通过极其强烈的愿力直接契入空性。但这需要在特定因缘之下,在大善知识的引导之下,比如佛世时,还有隋唐时期的那些禅宗大德,以特殊方便将学人直接引入。但这种因缘殊胜稀有,同时,学人必须对善知识有极大信心。

  梦度:那么一般的人呢,是需要通过禅修止观证入实相吗?

  法师:闻思的见,若是不落实于止观,只是知识性的概念,没有多大力量。只有通过止观,闻思的见才能落实于心行。观,又须以止为基础,否则很难从平日混乱的心态中走出来,既观不起来,更无可能由此契入空性。

念佛与止观
  梦度:那么念佛人在修学当中怎么落实止观呢?

  法师:现代人念佛,多倾向于持名念佛,以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和对娑婆世界的厌离为前提。在此基础上,专注地、系心一处地念,就是止观。(编者注:蕅益大师《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云:以念佛及菩萨。不生妄想分别。即是止行。了知诸佛菩萨。有大神通巧便。能救拔我及诸众生。即是观行。

所以修止观时。设见佛菩萨形。知是魔事。不生取着。今念佛菩萨时。设更别商止观。大似骑牛觅牛矣。)

  但现实是,多数人念得没有力量,原因何在?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轮回及三恶道的苦认识不足。

我们每天能有多长时间念佛?念佛之外又在念着什么?很可能,我们每天以一个小时念佛,却以十几个小时修凡夫心,修贪心、嗔心,修各种执着。两相抵消,念佛自然就难以见效。

如果真正意识到轮回苦,出离心极为真切,各种世俗心念就不会对我们构造多大影响。相应地,念佛的力量便随之增强。所以,观轮回苦非常重要。此外,是通过学习大乘经论,了知一切是空、无常、无我的,是如幻如化的,这些知见也能帮助我们淡化世俗心。

  另一方面,要不断忆念佛菩萨的功德。“阿弥陀佛”不仅是名号,更是万德庄严,是无量的慈悲、智慧,是无量的解脱、自在。我们要不断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由此生起强烈的信心和依赖感。以一心皈投的虔诚来念,这句佛号才能真正产生力量。所以,念佛人最好有一定的教理基础,以此增强对阿弥陀佛的信心。

菩萨行
  梦度:我们这种愿菩提心,如果已经比较强烈了,很自然的就要进入下一个阶段,进入菩萨行的阶段,您能不能概括的讲一讲行菩提心的内容? 

  法师:行菩提心,即菩萨行,主要内容为六度四摄。发起愿菩提心之后,进一步要修菩萨道,这需要受菩萨戒、行菩萨行。菩萨行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没有菩提心的菩萨戒,是没有灵魂的菩萨戒。而没有菩提心的六度四摄,与人天善法并没有多少区别。

  同时,菩萨行又能帮助我们完成菩提心。实践菩提心的过程中,必须超越种种世俗心,超越我法二执。我们发菩提心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人看着顺眼,那人看着不顺眼,怎么才能平等对待他们呢?行菩萨行,会面临很多类似的矛盾。因为凡夫心是不平等的,充满贪嗔痴的,这就是检验菩提心的时刻。
  我们修布施时,是否对一切众生都能生起布施心?是否所有东西可以无条件地布施给众生?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是我们不愿施舍的,那说明还不具备平等心;如果还有一样东西是我们舍不得施舍的,那说明还有悭贪在作怪。可见,行菩萨行能将发心中夹杂的世俗心逐步清扫干净。当我们对一切众生都能生起布施心,对所有东西都能布施而无不舍时,布施的修行就圆满了。

这并不是说,对一切众生都能实际地修布施,那恐怕是无法做到的。只要面对每个众生都能生起慈悲心,都愿意修布施,就说明心中已经不存在障碍布施的烦恼。所以说,菩萨行能够帮助我们成就菩提心,圆满菩提心。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com/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net/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com/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net/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印光大师-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orde ... =%E5%8D%B0%E5%85%89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soft.ctfile.com/info/IU599850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20 00:50 , Processed in 0.22381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