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86|回复: 0

第六章亲仁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2018040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5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钟茂森博士弟子规研习报告》

        第六章 亲仁     


   
        如果我们这一生真正希望修德立业,成就圣贤的人品,学佛的人祈求这一生了生脱死,往生净土,这都是大的事业,成就这个大的事业,老师、善友非常重要。这一章讲“亲仁”,真正有仁德的人,他们有智慧、有爱心,可以帮助我们这一生达到我们成圣成贤的愿望。“亲仁”这一章分成四则。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这里讲,我们大家都是人,不仅是人,而且我们看一切众生,其实本性都是相同的。《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不仅是人,众生之初,都是性本善的,都有像佛讲的“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性所变现的众生,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具足自性。所以我们跟佛菩萨、跟圣贤人本来没有两样。     
   
        现在为什么说“类不齐”呢?《三字经》讲“性相近,习相远”,习性让我们就分类了,有的人真正成了圣贤,做了正人君子,有的人却变成凡夫俗子,变成小人,甚至恶人、罪人。佛讲的六道众生,上至天道,下至地狱道,这个“类”真的不齐。不齐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烦恼习性,这个烦恼习性,佛统称为两类: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执著。我们有妄想和执著,所以类不齐,妄想越多,执著越重,这个类就越差。六道里最差的是地狱道,那是妄想执著最严重的,完全迷失了本性,不知道自己本性是佛啊。     
   
        我们看看,世间到底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了解本性是佛呢?了解本性是佛,对于自己进德修业一定要有信心,我们对自己进德修业信心不足,为什么呢?了解不透彻,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最关键的是深信自己真的有佛性,而且具足佛性,一点都不少,没有比释迦牟尼佛少。     
   
        我们可以打个比喻,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像,好庄严,光明灿烂,那我们呢,我们其实也是佛像,跟这尊释迦牟尼佛的像长得一模一样,就像同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佛像一样。制佛像的地方只用一个模子,制出好多好多的佛像,所以制出来的佛像肯定是一样的。我们跟释迦牟尼佛不同的,就是我们这个佛像还包在那个模子里头,还没有把模子打开,包在外面的很多草皮,把它包得严严的。为什么?因为还没有定型。要知道,我们本性是佛,里头都是一样的。外头就是多了这么一层,多了一层什么呢?这些模子、烂草皮之类的东西,你把这些一去掉,就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了。所以恩师总是提醒我们,要放下。妄想执著就是模子,就是外壳,把它们放下就是了,并不需要从外求。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确实不多,所以圣贤人少,《弟子规》讲:“流俗众,仁者希。”流俗就是凡夫俗子,他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最根本的宇宙人生真相就是这一条,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对这一条要深信不疑。凡是对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信心,对进德修业,一条一条做起来认为很难,信心不足的,是因为他不明白真相,不明白释迦牟尼佛讲的这条。     
   
        儒家也讲这条,释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没见过面,他们讲的都是一样的,见解也相同,证明这条真的是真理。所以如果我们对这个没有信心,进德修业就疑疑惑惑,不敢向前。甚至因循、怠慢,久而久之,自己就真的变成流俗之众、凡夫俗子了。这很可惜啊!本来是可以成为仁者,可以成为圣贤,就是这一条障碍了我们,不肯去作圣贤。所以想要做圣贤的人太稀少了,如果不是我们的恩师为我们苦口婆心这么多年的教导,我们也不明白,这一生也都会成为流俗之众。现在有幸遇到了明师,这个明是明白的“明”,不是名气的“名”,名气大不大不是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我们的老师是不是真正的明白人。恩师讲的经教深入浅出,再深的理,他能让我们听懂,因为他是真懂了,才能说得出来,我们听了就有受用,所以这样的仁者,我们应该亲近。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一个真正的仁者,他是有圣贤品格的人,一般人见到他都生敬畏之心,为什么呢?因为他“言不讳,色不媚”,说话非常正直,有时候也没有忌讳,是这样就说这样,完全不会说一些花言巧语,或者是故作掩饰,像《维摩诘经》里讲的“直心是道场”,他这个正直之心,处处都是直下讲出来的,有时人家听了不一定好听,但是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的善知识,讲出来的话,虽然听起来好像不好听,可是要真正去接受了,那就能提升。     
   
        “色不媚”,就是他对任何人都不会奉承,不会有谄媚,为什么呢?因为他真正做到了与人无争,与世无求,像恩师那样,他真的对这个世界没有一丝毫求的,他不要钱,不要物,也不要道场,他是一生“三不管”的法师,“不管人、不管事、不管财”,他什么都不管,只管什么呢?只管教学。所以他对任何人都无所求,当然就不会谄媚,不会巴结奉承人。做事情的时候,众生有福报,这个事情自然做得成,如果事情做不成,那是众生没福,恩师也绝对不会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什么事情都放在心里,多辛苦啊!想到成败得失,那就是自己折磨自己。     
   
        所以我们观察一个人,从他的言、色,从他的面相、举止、谈吐,来看这个人是不是仁者。真正仁慈的人,有道德学问之人,真的“言不讳,色不媚”,真的是心口合一,心地光明正大,绝对不会去攀缘。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我们为什么要亲仁呢?因为亲近善知识,会得到无限的好处。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德日进”,每天道德学问提升。“过日少”,过失会越来越减少。因为我们每天向善知识看齐,向善知识学习,在善知识身边是最大的福报,能得到无限的好处,福报智慧每天都会增加。所以恩师现在决定留在香港,讲《华严经》,真是香港人莫大的福报,能亲仁,无限好啊!     
   
        恩师今年八十一岁了,能在世间有多少日子呢?我们希望恩师常住,但是人总有无常的那一天,有这样一个因缘,一定要抓紧机会,努力地向善知识学习。所以我们恩师讲经的时候,每天都要来听。如果善知识在的时候,我们忽略了,掉以轻心,没有认真学习,有一天善知识走了,那我们就会非常的懊悔。     
   
        亲仁,要做到什么样子才算是真正亲近善知识呢?这也是心态的问题。要亲近善知识,《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就这样教导我们:“为人弟子,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作一个学生,对我们的老师不能轻慢,怎么叫轻慢呢?老师说的我们不能依教奉行,那就是轻慢其师,不一定说我们在态度上对老师轻慢,当然那是很严重的轻慢,甚至还讲老师的过失,那就是造罪业了。我们自己真正愿意认真学习的,老师就能在这里常住,有一天我们不想学习了,老师就走了,他不会在这里捱下去,这么辛苦,我们还不尊重他,不听他的教诲,那么呆在这里做什么?     
   
        怎样才是师父的好弟子呢?要对师父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不能有丝毫疑惑。所以古人劝导我们从师,找你最佩服的那个人,你就拜他为师,这就对了。要是你对他不是很佩服,你就不要拜他做老师,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会下你也不能成就。为什么不能成就呢?因为你对他有疑惑,没有十足的信心,他讲的话,不能对你产生很大的作用。     
   
        一切法由心想生。佛陀灭度以后,有一位老太太,她很想得到佛的舍利,每天都在祈求,有一天他儿子去外面做生意,可以有机会请到舍利,所以这个老太太就叫儿子一定把舍利带回来,儿子答应了,结果因为做生意忙就忘了,没有实现诺言,觉得很后悔,所以决心下次一定记得带舍利来。第二次去,又是太忙忘掉了,走在回来的路上,才忽然想起,母亲叫我请一个佛舍利,我又忘了请,太对不起自己的母亲了,怎么办呢?正好看到人家在路边卖狗肉,他就买了一颗狗牙,回家骗他妈说:“妈,我给你带来佛牙了!”他妈妈一听,非常高兴,非常恭敬地把这颗狗牙供奉在她的佛龛上。然后就礼拜,非常诚心。结果拜着拜着,就看到那颗牙放光了,狗牙都能放光,有这样的感应!为什么能有这样殊胜的感应呢?其实这颗狗牙在老太太心目中就是佛牙,那么这颗牙对她就起到佛牙的作用。所以佛牙、狗牙都放光啊,关键是你心里想的是什么。     
   
        我们对待老师也是同样的道理,对待老师有十足的信心,你把老师当做佛一样看待,对你来说他就是佛,就好比佛在世,跟正法时代一样。所以不必叹息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其实末法、正法也是你心想而成。当你把老师当做佛一样看待,《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中佛就是这样教导阿难的,对待善知识,就如同对待佛一样,这样的真诚、恭敬、信任,确实他就是你的佛,你就因他而得度,所以这些都是态度的问题。     
   
        师父讲过一个古代传法弟子的例子。古时候有一位老和尚讲经说法,会下有一个弟子很喜欢听经,对老师恭敬得不得了,但是老和尚对他没有好脸色,见到他就骂,还要把他赶出去,不让他在这个课堂里听经,结果这个人就躲在外面窗底下听经,骂都骂不走。后来,老和尚传法了,别人问他传给谁?老和尚说:去外面,门外窗下蹲着的那个人,把他叫过来,就传给他。为什么传给他?因为他真正是对老师有十足的恭敬真诚,骂都骂不走,这种人堪受大法,他是个法器。浅薄的人,不是法器,他对老师没有信心,甚至轻慢,不恭敬,那怎么能够传承大法呢?所以印光大师叮嘱我们,样样都是从恭敬心中求来。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这里讲,如果我们不亲近善知识,不亲近明师,不亲近善友,那就会有很多的害处。为什么呢?古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就面目可憎了。现在应该是一日不读圣贤书,就面目可憎了。如果一天不受圣教的熏习,那就是受烦恼的熏习,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一小时不受圣教熏习,那就是受烦恼熏习。我们想想,假如“不亲仁”,不亲近明师、善友,不学习经教,那真的是烦恼习气日增,最后真的是面目可憎了。所以会变成“小人进,百事坏”。小人为什么会进呢?这也是你自己感召的。所谓物以类聚,你跟他是同类的,自然就感应到一起来了。所以我们想远离小人,亲近善友,自己首先要向善,每天学习经教。学习经教就是亲仁,你读佛经就是亲近佛,你听恩师讲经就是亲近恩师,哪怕恩师不在身边,你每天都能见到他,他就在电视机里头,那是他的化身,千百亿化身。你在家里,随时打开电视机、打开电脑,化身就进到你家里来了,随处祈求随处应,每天听经,这叫亲仁。假如不听经,你每天在师父旁边,那也不能说是亲仁。为什么呢?师父的教诲我们没有依教奉行,师父在的时候我们粘着师父,师父走了,我们马上又往下堕落了。最后“百事坏”,做什么事情都难以成功,进德修业就很难。     
   
        现在我们要懂得远离小人,小人在哪里呢?说句不好听的,电视里的不健康节目,这些报刊、杂志里的画面,乃至走在街上见到的引人邪思的广告画面,都是小人,我们要远离它,保持心地清净,自然与善相应。     
   
        我们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这里,因缘也很殊胜,每天能够共同学习,所以非常希望大家都发心讲课,讲课也就是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不是说在这里当老师,我们没有资格当老师,我们只是在这里当学生,讲坛是成就我们道业的平台。讲课不一定要在摄影机前,可以大家定时一起学习、讨论。我们也可以共同收集一些讲课的资料,讲课的资料最好是用现代的,大家都熟知的材料,包括一些善恶、因果报应的,还有伦理道德、孝道的资料,你把这些事实讲出来,把理也分析出来,通过这样学习,自己就能提高。这样下去,我们就成为一个善的团体,每天听经闻法,这是善友相依,我们在这里就叫亲仁。恩师回来之后,我们每天来听经,听完经以后,一些不明白的问题大家还要一起讨论,就越来越明白,然后注重力行,这个道场就是正法道场。大家在这里团结和睦,持戒修善,这就是和合僧团,真正出现这么一个和合僧团,世界就有救了,佛法就能够兴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16:44 , Processed in 0.14299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