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09|回复: 1

文言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3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蔡礼旭老师: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三集)  2010/10/3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33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们,大家下午好,午安!我们接着上一次上的「祭十二郎文」,这是有关叔侄之间的情感,是韩愈哀悼他的侄子十二郎的一篇祭文,在八十六页。前面文章主要提到,描述韩愈小的时候跟这个侄子相依为命,他们韩氏的两代人,就剩他们两个人了。在孙字辈就剩十二郎,在子字辈就剩他而已。所以整个家道是非常的衰败,是比较形影孤单的一个状况。后来又叙述到,他们在成人之后,三聚三别,都没有能够团聚在一起。所以韩愈先生也很努力,在工作积累因缘,能够把他的侄子,还有他的一家人,召来一起共聚。正规画这样的发展、努力这样的发展的时候,他这个侄子十二郎就去世了,只有二十多岁而已。所以在这么突然的一个噩耗到来,韩愈先生在祭文当中也流露很难接受。他觉得自己年龄比较大,应该是他先走,怎么会是年轻的先走?而他的哥哥韩会很有德行,怎么他的孩子没有能够得到他父亲的庇荫?所以在思惟这些事情,就非常感叹人生的命运。这是我们上一次讲到的。韩愈先生还感叹,死后假如还有知的话,那分离的日子就不多了;假如死后是无知,那悲伤日子也不会太久了。这都是在极度伤悲当中流露的情感。

  我们接着八十八页看下一段文。这一段文还是在怀疑十二郎是不是真的死了?到底是什么原因?怎么可能这么年轻就死了?其实人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往往这个事情会在脑海里一直回荡,想不通。所以韩愈先生就说到:

  【汝去年书云。】

  『书』就是写信来,来信说到:

  【比得软脚病。】

  『比』是近来,最近得了这个病。『软脚病』一般是因为有脚气、有湿气,缺乏维他命B,就比较可能会得这样的病,当然也是在比较潮湿的地方,比较容易得。

  【往往而剧。】

  『往往』就是常常,感到症状很厉害,病的症状。所以这个『剧』就是加剧、厉害的意思。结果回信的时候写到:

  【吾曰。是病也。】

  这种毛病:

  【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江南一带比较潮湿,得到的人也比较常见,所以就没有觉得是太严重的事情,没往心里去。结果韩愈先生心里想,应该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

  【未始以为忧也。】

  『未始』就是未尝,未曾觉得这个很严重,不认为这个病很严重。接着他说: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呜呼』是很悲伤。难道、竟然是因为这个,『以此』就是这个软脚病,难道真的是因为这个病,『而殒其生乎』,「殒」就是死了,死亡。这个『生乎』还是怀疑,难道真的是因为这个病就死了吗?会这么厉害吗?

  【抑别有疾而致斯乎。】

  『抑』就是或者,或者『别有』,其它的疾病,才会『致斯乎』,就是到死的这个地步。这个「斯」当如此,当已经殒其生,就是死亡。这个斯其实跟上一句很有关系,而殒其生乎,所以下一句是「而致斯乎」,其实就是致殒其生这个情况。所以这些不能接受十二郎已经死了的想法一直在那里盘旋,怎么可能会是这样?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

  可能十二郎最近写信给韩愈先生是六月十七日。

  【东野云。】

  『东野』是韩愈先生的朋友,叫孟东野(孟郊),这也是当时候一个著名的读书人,也是诗人。「东野」告诉他:

  【汝殁以六月二日。】

  『殁』是死去,死去的日子是六月二号。

  【耿兰之报无月日。】

  『耿兰』是韩愈先生的仆人,他报回来的情况也是说十二郎去世了,但并没有指出时间。接着讲:

  【盖东野之使者。】

  大概是孟郊派去的使者。

  【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没有问十二郎家里的人,没有问清楚什么时间去世的。

  【如耿兰之报。】

  『耿兰』回来报告情况。

  【不知当言月日。】

  也不知道要说明日期,应当要说明日期才好,他也没有讲。

  【东野与吾书。】

  他心里想到,可能是这个朋友『东野』,『与吾书』就是写信给我,写与我的时候。

  【乃问使者。】

  在写的时候,问去的这个仆人、派遣的人,问他,十二郎到底是什么时候死的?

  【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使者可能,这个『妄称』就是随便回答他罢了,就是随便回应一下而已。所以这个死期都还搞不清楚是什么时候。

  【其然乎。】

  是这个样子吗?因为这都是他的推断,是不是这些情况?

  【其不然乎。】

  还是不是这样?所以面对十二郎的去世,在精神上还没有很能够接受、很能够稳定下来。接着下一段主要谈到的是安慰死者的心。我们接着看经文讲到:

  【今吾使建中祭汝。】

  他派遣『建中』去祭奠十二郎。『汝』就是祭祀你的意思。

  【吊汝之孤。】

  『吊』是指吊唁,去慰问死者的遗族。『孤』就是他的遗族,主要的还是他的后代,他的儿女。

  【与汝之乳母。】

  因为十二郎才二十多岁,他的乳母还在,这是长辈,也都是要非常关注、关心。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彼』就是指韩愈的这些亲人。『有食』,「食」是指食物,延伸就是他们假如能维持生活。「彼有食」就是有得吃、有得维持整个生计的话,『可守以待终丧』,可以守到丧期结束。然后『则待终丧』,等到这个丧期守完之后,『而取以来』,就是把他的这些亲人再接到他这里来一起住,他来负责照顾。因为考虑这些亲人心情也是很哀悼,也是有可能希望能够把这个丧守完。

  【如不能守以终丧。】

  如果他们的生活能力不行,不能守到丧期结束,现在生活就已经很难维系的话。

  【则遂取以来。】

  『遂』就是马上,立刻把他们接过来。

  【其余奴婢。】

  其它这些仆人。

  【并令守汝丧。】

  可以叫他们把丧期守完。

  【吾力能改葬。】

  我的能力假如能够让你,这个『改葬』主要就是让死者能够回葬到自己的祖坟。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兆』就是坟地的意思,祖坟。

  【然后惟其所愿。】

  『然后惟其所愿』,然后才能了却我的愿望。因为内心对十二郎已经觉得很多的亏欠、很多的遗憾,人都已经去了,希望尽自己的力量,最后能让他改葬回自己的祖坟。所以安死者不要担心他的家人,最后也能圆他落叶归根这样的一个愿望,这是安死者的心。接下来整个就讲到韩愈先生的一个心情。说到:

  【呜呼。】

  『呜呼』是悲伤的一种感叹。

  【汝病吾不知时。】

  你生病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情况,我不了解。

  【汝殁吾不知日。】

  你死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日期。

  【生不能相养以共居。】

  你活着的时候我们不能,这个『相养』是互相照顾,『共居』是共同生活在一起,所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

  【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死的时候,『殁』是死的时候,又不能够抚摸着你的遗体,『尽哀』就是表达哀痛。死的时候又不在身边。

  【敛不凭其棺。】

  『敛』是大敛,亡者要入棺木,这些至亲站在棺木旁看着他入殓。这个『凭』就是靠近。

  【窆不临其穴。】

  『窆』就是棺木埋葬入到墓穴里。棺木埋葬入墓穴黄土中,我又不能亲自在现场,他人都不在。

  【吾行负神明。】

  『行』是指自己的行为、品行;『负』是对不起神明。感觉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对不起神明。

  【而使汝夭。】

  使你短命了。这是自责自己。

  【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

  又觉得自己『不孝』,十二郎是晚辈,他没有照顾好,感觉对祖先,甚至于对十二郎的父母有愧。因为是十二郎的母亲亲自把韩愈先生抚养长大,韩愈先生很小父母就不在了,他的婶婶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他又没有把她的孩子照顾好,他很内疚。『不慈』,因为他是叔叔,他也觉得不够慈爱。因为我「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还是生活在一起。『以生』,这个「以生」就是能够生活在一起一辈子到老。这个生是指生活在一起到年老。

  【相守以死。】

  不能生活在一起,又不能互相照顾到死。现在又变成: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

  天涯海角,这是形容相离已经非常遥远了,天人永隔,一个生,一个死。所以:

  【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

  活着的时候身影不能跟我的形体生活在一起。这个『相依』是互相依靠。

  【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死的时候,你的魂魄又没有到我的梦里来相会。『相接』就是来相会。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实』就是实在;『为之』就是我造成的。会变成这个样子,实在是我造成的,我的过失。『又何尤』就是又能怨谁?「又何尤」就是没有人可以怨,只能怨我自己。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曷其有极』是《诗经》当中在「唐风.鸨羽」这篇里面有一句这样的诗句。《诗经》的「唐风.鸨羽」,这个字念保,里面提到「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这是「曷其有极」的出处。而在这里,韩愈先生讲到『彼苍者天』,其实是向着苍天在述说,「苍天!曷其有极」。其实这个极就是那种极限,感觉到这件事情,就是十二郎去世了,他很难承受,觉得这个打击太大了,自己真的不知道能不能熬得过来。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从「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到「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用了十一个「不」字,从这里也感觉到,韩愈先生对自己的自责,跟觉得愧对十二郎。

  我们读这个祭文读到这里,确实感觉到很伤悲。而其实,人这一生不可能避免死亡,大家有没有见过不死的人?不可能!所以人生的苦当中就有一个爱别离苦。这个别,死亡,一般的人觉得是永别,觉得很苦。那谁这一生没有遇过生死离别?所以很多的人在面临人生的生死,有些人就会去找答案,人死后会去哪里?可能就走上修道的路了。就像三千多年前,印度的王子悉达多太子,他看到人世间生老病死的状况。其实,人终究要面对这些事情,他没有搞清楚,人生怎么可能明白、可能快乐?所以十九岁就去求道了,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谓如何离苦得乐。有一些人,他是走入宗教去寻求答案。所以,其实面对生死这个问题,是每个人都会要面对的。

  诸位学长,你们都心理上准备好了没有?不管是面对他人的死亡,还是面对自己的死亡。大家心里会不会想,今天怎么讲死?今天本来就讲死,而且说实在的,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别讲这个话题了,别讲了。别讲就解决问题了吗?所以人生不知道在忙什么?忙到最后,很多重要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就胡里胡涂又走了,也不知道去哪了。所以在人生忙、盲、茫。忙着去干什么?死!这句话很有哲理。为什么?人从生下来只有一件事情没有停过,就是走向死亡。是!哪个人不是往那个方向走?所以如何不死,这就是人生的大问题。如何了解生死?这个大家随各自的因缘,可以从佛教里得到答案,或者您有信其它的宗教,也要赶紧把它搞明白。说实在的,人知道死后要去哪里,他的心才真正能安!他走的每一步,他没有担忧、没有恐惧!你看很多癌症病人,一知道自己有癌症,就活不了多久。为什么?吓坏了,突然不能接受,心情更不好,恶化。假如他不怕死,「得癌症了,那我有好地方要去了」,结果反而死不了。所以人生这个问题早点搞明白,随时都不担心无常的到来。

  我在教小学以前,跟陈真老师学习,她那个时候教书也是三十多年了,今年已经是四十三年了。她去年初,癌症末期,大肠癌。然后她得到躺在医院,所有亲朋好友没办法接受,太突然,都很伤心,反而是她在那里劝人家,「你们别哭了,没事」,她自己不担忧死的问题。然后她的侄子就怕她,就走了。她不怕死,来就来了。她侄子不希望她走,然后就赶紧打电话给我,她侄子觉得我几句话可能可以劝陈老师就别死了,他就赶紧跟我联系。我一开始接到电话的时候,因为陈老师她父母都九十多岁了。所以我一开始听的时候就觉得,她的父母,应该是她的父母。结果传来的话说,不是,就是她本人。我也吓了一大跳,就到医院去看她。而确实,她面对这个癌症的时候,一点恐惧都没有。

  结果开完刀,没有化疗,开始自己调养,调养了几个月就好了。去年初得癌症末期,到了去年的九月,又上讲台教书了,又教了一年。今年七月,我们还请陈老师在台湾向教育界的这些老师讲课。我就是跟陈老师讲,妳还有任务,妳不能死,这些这么宝贵的经验,妳这么走了,怎么行?来来来,回来回来。所以一调养好身体,这个缘分就出现了。然后陈老师觉得,这个ㄅㄆㄇ(玻、坡、摸)是整个华文的正统,现在的汉语拼音都是用abcd,这个念不出来的。所以她在过年后九号,会到马来西亚来,我们就请她把ㄅㄆㄇ(玻、坡、摸)的课程给我们讲一遍。另外,她说好不容易来马来西亚一次,另外就班级经营再给我们讲一堂课,然后再安排第一线老师有任何教学上的问题,大家都可以提问。不用担心,什么问题都能问,因为现在孩子真是情况不少,老师教书四十三年,你们不用担心,问不倒,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

  而这个生死的问题,我在这里也不是二、三句话讲得完,大家可以就自己的因缘好好去了解,说实在的,花不了太多时间,得赶紧了解什么是生死。其实死就像换一件衣服一样,没那么恐怖。但问题是你换衣服要会换,你要愈换愈庄严的衣服,你不能换成猪皮去了、牛皮去了,那就麻烦了。一个人会换衣服要眼光好才能换得好,所以一个人死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当然他走的路就好。但是,大家想一想,现在人临终的时候清不清楚?找不到几个清楚的,都胡里胡涂。甚至于老年得痴呆症,就已经胡涂了又生病,生病的时候假如严重,临终都很难意识清楚。

  我们印象当中,自己小的时候,身边一些长辈都没有生病,睡着睡着就走了。好死,下一句,好超生!超就是愈来愈高的境界。现在临终的时候都是胡涂、迷惑,都生病,那就不理想了。所以人要好死,要常常练功夫,你就不会对死恐惧。什么时候练?每天躺下去就说「我死了」,那你面对死亡一点都不恐惧了。哪个人有把握你躺下去明天可以爬起来?这很难讲,得随时自己不恐惧死亡。你不要今天回去躺下去,你自己心里想就好了,不要喊很大声,不然你家里人说,你在讲什么?不要把我出卖了,我是跟你们商量,人怎么样时时提升对生死不恐惧。我们接着看最后一段讲到:

  【自今已往。】

  就是从今以后。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无意』就是不留恋这个世间,因为至亲离去,觉得人生苦短,好像没什么值得留恋的。

  【当求数顷之田。】

  他想能够经营,『数顷』就是几百亩田地。

  【于伊。颍之上。】

  他想找在伊水、颍水这个地方的田地来耕耘。

  【以待余年。】

  『待』就是度过,以度过自己往后的余年,最后的这段人生路。

  【教吾子与汝子。】

  好好教育好你的孩子跟我的孩子。其实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古人虽然很悲痛,但是面对自己人生的责任,还是念念不敢忘承先启后的本分,而且也要尽一分对亡者的心意,尽心尽力照顾养育好他的后代。

  【幸其长。】

  『幸』就是希望他们好好的成长、懂事。

  【成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这个『成』,当然就是把这些女孩教育好,让她长大成人。『待』就是等待她们出嫁,都找到好的归宿。我觉得我最后的日子,最重要的就是把这些事做好而已。而确实,韩愈是非常用心教育了十二郎的后代。十二郎得后代,长子考上进士,比他自己的儿子好像还早考上,后来韩愈的儿子也考上进士。所以韩氏后世还是兴旺起来了,十二郎的二儿子后来是继承家业。所以接着说到: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言』就是话语总有说完的时候,『穷』就是完的时候,而这个情感的哀痛,『不可终』就是没有终结。

  【汝其知也邪。】

  你能了解吗?你能知道我现在的心情吗?

  【其不知也邪。】

  还是你不能知道我的心情?

  【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就是很哀痛。

  【尚飨。】

  就是享用祭品,请亡者享用。这篇文章总共有「汝」,汝就是指十二郎,就是你的意思,总共用了四十二个汝字。所以是流露作者对十二郎的那分情,也流露没有办法接受他去世的这个事实。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得到,古代是非常有家族的观念。就是时时能把家族的发展,能把家族后代的一个未来,常常放在自己的心上。就像范仲淹先生,他飞黄腾达之后,照顾整个家族几百口人。他就说到,我能够做到这么大的官,那都是祖先的福荫,我假如享了这个福而没有照顾整个家族,那我无颜去见自己的祖先。

  我们来看几则叔侄之间的这一分友悌之情。我们翻到五十三页《德育古鉴》的中间这一段。

  【王僧虔。携诸子侄到郡。】

  这个王僧虔先生,这个『携』就是带领着;『诸』就是指众,很多,不是一个、两个,是好几个。所有的这些孩子跟侄子,叫『诸子侄』。『到郡』,可能是要去谋发展。有这个机会了,所以带他们到郡里。

  【兄子俭。中途得病。】

  半路的时候哥哥的儿子『俭』生病了。

  【僧虔为之废寝食。】

  『废』就是不吃不睡,其实就是担心、照顾到忘了吃、忘了睡,废寝忘食。

  【诸人或慰谕之。】

  身边的亲人就安慰他,你不要这么担心。结果:

  【僧虔曰。昔马援。子侄之间。一情不异。】

  《诫兄子严敦书》,这是马援先生写的。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对自己的侄子跟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两样,甚至更照顾自己的侄子。『一情不异』,同样的、平等的。

  【邓攸于弟之子。更逾所生。】

  这个『逾』就是超过了。这个『邓攸』是晋朝人,他带着自己的儿子跟弟弟的儿子逃命,两个孩子都小,眼看着他们就逃不掉了,所以邓攸就跟他太太商量,说要保两个儿子恐怕很难,我看只能保一个,逃命才逃得成。而且跟他太太讲,我弟弟已经去世了,等于这个儿子是他弟弟血脉的独苗,我们的孩子以后可以再生,但弟弟已经人死不能复生了。所以自己的太太就忍痛放下了自己的儿子。我们看古人这种情义实在让人动容,这个事例不是一个、两个。

  包含在春秋时候有个妇人。以前的妇人没有到学校去识字的,但是以前的妇人都有家道的承传,都懂得忠孝节义。结果刚好齐国军队追赶,她逃命,抱着两个小孩,她看追兵那么近,觉得根本逃不了了,就把手中一个孩子放掉了,继续跑,结果还是被追上。这齐军就问她,他说这两个孩子跟妳什么关系?她说,一个是我的儿子,一个是我哥哥的儿子。齐军就说,那个扔下来的就是你哥的儿子?她说,不是,那是我儿子。留儿子是私心,哥哥就剩这个儿子了,没有这个儿子他没有办法传宗接代,我不能把我哥哥的儿子扔下。齐军听完很震撼,一个女子都这么深明大义,这个国家不可以欺负,马上军队就拉回去了。一个女子的这种道义,化解一个国家的战争。结果后来鲁国国君知道了这个事情,就封这个女子叫鲁义姑。她的道义救了鲁国,而且称她「鲁义姑」,用鲁国当她的姓来称呼她。

  而我们感佩历代圣贤人他们的一个心境,就是看到这些古代的好榜样,他们就记在心上效法,「圣与贤,可驯致」。文天祥先生小的时候进入到孔庙里面,看到列的历代有德行儒生的神位,他年纪不大,就告诉自己,这一生假如不能像他们一样,那就白活了。很小就是志在圣贤。所以僧虔就讲到:

  【吾怀其心。不异古人。】

  我效法古人的这些德行,向他们看齐。

  【亡兄之嗣。】

  这个『嗣』指后代。他哥哥已经去世了,就这个儿子。

  【岂宜忽诸。】

  怎么可以不重视?怎么可以忽略掉?

  【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

  假如我这个侄子还没有办法把他治好,这个『不救』就是不能转好、不能把他救好的话,那我当下就要回去了,『回舟』。『谢职』,「谢」就是推辞,这个官我不当了,我也得先把我这个侄子的病治好再说。所以古人面对亲情、至亲,当下就能把高官厚禄完全放下,想都没有其它的念头。古人一生保留了他天性的情义,不会因为年纪大、官位大、财富多,染污了他的天性。

  我们看「二十四孝」里面,这个庾黔娄先生他去当官,突然身体非常不舒服,他马上想,一定是家里有事,父母有情况。都还没确定是不是真的有情况,马上就把工作给辞了,毫不吝惜,赶紧赶回去,果然他的父亲生重病。结果当下那个医生,因为他很急于了解父亲的病情,就问,我的父亲病情能不能好转?医生看他这么悲切,就跟他讲,你可以尝尝父亲的粪便,苦的还比较有救,甜的就救不了。当下他就尝了。就是这个孝子心中时时放着父母,没有想自己,更不可能去嫌弃什么。不假思索,马上急于了解父亲的病情,结果甜的,病情比较重。当晚又向天祷告,折自己的寿命,希望父亲能活下去。古人那种孝行,都在他这些行持当中流露出来。所以孝悌是人的天性,不为这些外在的物质所污染。

  而我们反思,现在的人有钱了、生活富裕了,父母得了重病,管都不管,好像赚钱第一大,这个就是被世间的欲望所污染。其实只要提不起孝悌,人就不可能真正打从内心的快乐,那种快乐都只是物质的刺激而已。为什么?良心有愧的时候就尝不到那种痛快了,所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快乐就尝不到。

  【兄子寻愈。】

  『寻』就是不久之后,就痊愈了。所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这分至诚感动上苍,这个孩子很快病就好了。我们接着来看五十五页,这五代时候的一个读书人:

  【张士选。幼丧父母。依叔以居。】

  靠着他的叔叔生活。

  【恩养如子。】

  养育他,对他的恩德很大。养育他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一点都没有分。

  【叔生子七。】

  他的叔叔生了七个儿子。

  【祖产未分。】

  结果他祖上的财产还没有分。

  【叔曰。】

  他的叔叔对他讲。

  【吾当与析产为二。】

  这个祖上的财产应该分成两份,一份给你父亲的,一份是给我的。结果这个张士选:

  【选请分为八。】

  他那个时候才十七岁左右,年龄这么轻,心里面都是装着什么?装着叔叔的恩,装着兄弟的情。这七个兄弟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重义轻利。

  【叔固辞。】

  他这个叔叔不简单,这个『固』就是非常坚持推辞,不行不行,分两份。结果张士选:

  【选固请。】

  他也很坚持,请他的叔叔能接受。最后他坚持,他叔叔没办法。

  【卒如选言。】

  『卒』就是最后,就照他的意思分八分。

  【选年十七。入京应举。】

  『应举』就是去考功名,十七岁就去考功名。

  【同馆二十余辈。】

  他住的那个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8-2-23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候应该聚了很多考生,二十多人。

  【有术士遍视之。】

  这个『术士』应该是懂算命的,算命的可能都精通《易经》,精通《邵子皇极数》,就像了凡先生里面的孔先生,会算。真的有人很精通,算得很准,这是高等数学,连国家的运势都算得出来。像刘伯温这些高人,都留下来一些书籍,都算到现在的情况,都还没离开他推算的。大家有没有去算过命?有。准不准?准。那你白修了,算命还能让人算准,那代表我们还没跳出命运。所以读书人知书达理,乐善好施,还不能跳脱命数,那就该检讨了。所以「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就是人心量没有办法扩大,没有办法放下自私自利,所以改不了命。只要能放下自私自利,绝对改命。所以改习为立命之基,一个人能不能改命,看哪里?他的习气去掉多少。不是说学了多少、做了多少好事就一定能改命,这个习气还是要去掉,习气不去掉,每天乱发脾气,功过相抵!「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一把火就全烧掉了,怎么会有功德?

  我们有多少功德要先想一个问题,上一次生气什么时候?假如是刚刚,就全烧光了。刚刚开车来,有一个人不守规矩,气死我了,一路在那里骂,那就已经烧光了。包含贪心不去掉、傲慢不去掉、嫉妒不去掉,这个功德、福德积不起来。所以一个人学贵自知,实质上要看自己习气去掉多少,这才是真功夫。有没有改命,自己知道。改了命,愈走愈顺,作梦,飞步太虚,在天上飘,梦到孔子来给你讲课,人改命了会有吉祥;或梦吐黑物,脏东西吐出来了。假如愈学愈觉得愈来愈胡涂,还做恶梦,做好事还被人家骂,真衰,狗咬吕洞滨,不识好人心;或者动不动就我不行,我没能力,自暴自弃。这个就是没有改掉习气,在退步了。所以学习时时要看看自己的状况,不能学得胡里胡涂的。这个道士、这个术士就跟他讲:

  【曰。南宫高第。独此少年。】

  只有这个十七岁的少年考得上。这个『南宫』是指礼部会试,礼部相当于现在教育部。这个『会试』就是决定是不是考上进士。

  【诸同馆斥之。】

  其它的这些同学听了很不服气,用言语跟他探讨。这个『斥』就有一点不高兴,跟他理论。其实我们看这一段,人家说这个年轻人会考上,其它读书人马上不服气,难怪他们没考上。「见人之得,如己之得」,心胸要大一点。袁了凡先生这一点做得好,他去考试好几次,好多年才一次机会去考进士。他在《了凡四训》当中提到,几次一群人一起去考,结果看到同乡那个年轻人特别谦虚,他就给旁边的人讲,这次我看是他考上了。旁边的朋友说,何以见得?你看人家这么谦虚,对我们这些年长的人这么恭维,给我们端茶、倒水,谁比得上他的谦虚?谦受益,天地鬼神都会保佑他,果然是他考上。你看人家了凡先生,一点都不嫉妒,还挺明白的,考得上的人看得出来。所以:

  【术士曰。文章非某所知。】

  你们的文章写得怎么样,这个我不知道。

  【但少年满面有阴德气。】

  你看这个年轻人,这么小的年纪,阴骘纹就不少,就是积阴德之后呈现在脸上的一个相貌。

  【揭榜。果独成名。】

  果然是他考上了。这一段是叔侄之间的情感。

  接下来作者提到:

  【士选诚贤。】

  这个张士选先生,『诚』就是实在,实在是很有德行。

  【叔亦古君子也。】

  他的叔叔也是不简单,有古人的君子之风。

  【读之。觉一家和气蔼然。】

  读了之后,觉得他们家一家非常的和乐,可以感受得到。

  【反似被士选大占了便宜。】

  意思就是说,张士选把财产让出来,世人从相上看好像吃亏了,事实上吃亏是福,他积了大阴德。而且我们相信他这七个兄弟,看到他这样的一个德行,彼此这一代人更加的团结不分彼此,他这一让,可能他张家的兴旺就让出来了。留与儿孙做好样子看。这整个悌道,从法昭禅师的这一首偈流露得非常的深刻,「同气连枝各自荣」。这一段大家可以翻到四十二页,我们看《读书录》,这个书里面讲,「法昭禅师偈云:同气连枝各自荣」,都是连着父母、连着祖先的手足,不可分彼此。「些须言语」,也有另外是「些些言语」,意思都一样,「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这一句我们成年人念起来特别有感觉,现在都市化时代,大家都忙,兄弟姐妹要相聚,一年没几次。所以一聚,你的白头发多了几根,岁月催人老。所以接着讲,「弟兄同居忍便安」。所以亲人相处,包容、忍耐非常重要。每天相处,哪有不稍微有点摩擦,不可能!但能包容、忍耐,「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我们又有后代子孙,他们又各为兄弟姐妹了。所以我们现在做好了,留与儿孙做好样子看。

  有个对联讲到,「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自己好的德行风范,成就孩子好的人格,他那颗心就种大福了,百世。你的风范,百世的后代都效法,他们都去力行、去耕耘,那你真是造福百世的后代。刚刚我们看到这一段,之后下一段我们接着看:

  【扈铎早孤。事伯父如所生。】

  他父亲早亡,他伯父养他的,所以他事伯父如自己的亲生父亲。

  【伯老无子。】

  他的伯伯老了,没有儿子。

  【铎为买妾。】

  他尽力的帮他伯伯找了一个太太。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人特别重视这个责任。

  【伯卒。】

  他伯父去世了。

  【遗腹生一男。】

  『遗腹』是指父亲去世了儿子还没出生,还在胎中,这叫遗腹子。『遗腹生一男』,他这个伯母生了一个男的。

  【铎诫其家谨视之。】

  这个算是他的弟弟,他非常用心的教育他这个弟弟,因为这个弟弟要传他伯父的家道。

  【自处户外。中夜审察。不敢安寝。】

  对于整个家里面的安全,他都非常仔细去负责,有时候晚上都不怎么敢睡。

  【弟有疾。】

  他弟弟生病了。

  【铎夜祷北辰曰。】

  他弟弟生的病可能比较重,他半夜祝祷、祈祷,对着北辰说到:

  【吾父子可去一。勿丧弟。】

  他自己也已经有孩子了,他对上天讲,你假如要夺走一个人的命,可以夺我,可以夺我的儿子,不能夺我弟弟的命。然后:

  【使伯父无后也。】

  不能造成我伯父断后。

  【弟竟愈。】

  所以这几个例子我们都看到,确实是感动上苍。接着,女子对待自己的侄子,也是如同亲生,这个例子也是很好。

  【昌化章氏。兄弟俱未有子。】

  这个章氏兄弟,兄弟结了婚都还没有孩子。

  【其兄抱育族人子。】

  他的哥哥先去抱了一个同族的后代来养。

  【未几。】

  没有多久,他哥哥的太太怀孕了。『未几』就是没多久,他的哥哥就有了个孩子。

  【弟偕妻请曰。】

  这个弟弟带着弟妇到他们家里来。

  【嫂既生子。盍以所抱与我。】

  嫂嫂既然已经生了个儿子,可不可以把那个抱来的同族的孩子给我们?他哥哥找太太商量。

  【兄以告妻。妻曰。未得子而抱之。】

  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孩子,抱养了这个孩子。

  【甫得子而弃之。】

  现在自己有了,又要把他给丢弃、给别人。

  【人谓之何。】

  人家会怎么说我们?那把这个孩子当什么?意思就是抱来的时候已经当亲生的了,怎么可以说给就给?

  【且新生安必可保也。】

  而且这个刚生出来的孩子,还没有能保证以后能够健康成长。可能古代生活的条件不是那么理想。

  【弟请不已。】

  结果他弟弟又一次接一次来请求。

  【嫂曰。】

  这个大嫂讲:

  【重拂叔娣意。】

  这个『拂』就是拂逆、就是不顺,不顺着他们的意思,就是反着他们的意思,而且是每次都拒绝他们,好像在人情上觉得过意不去。既然小叔、小婶这么坚持:

  【宁以吾生子与之。】

  不能不顾及他们的一个感受,那这样好了,把我亲生的给他们。这一般的人做不到!

  【娣不敢当。】

  这个『娣』就是指妯娌比较小的是娣,不敢接受。

  【嫂曰。子固吾子。】

  这个儿子固然是我生的。

  【为侄亦犹子也。】

  他现在给妳做儿子是我的侄子,侄子跟儿子不也一样吗?不能分!当妳的孩子是我的侄子,同样我都如同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所以给妳也没关系。

  【何异之有。后二子又各生二孙。】

  这两个儿子又各生了两个孩子,子孙六人全部考上进士。一个家族出个进士就不得了了,他们家居然包了六个。不简单在哪?你看他上一代这么有情义,不分彼此,而且是他章家的媳妇这么有德行。从这里大家悟到什么?娶一个好的太太旺三代,整个家都旺起来。假如不是这样的德行,大家想一想,不吵架都难,这个事就不知道要吵多久。而我们看古代这些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包含对自己的侄子、侄女,非常关爱的人,其实都是孝子。

  我们看二十七页,这个读书人叫薛包。《弟子规》讲,「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因为这分孝心一定可以感觉到,父母非常挂念这些孩子跟孙子,他一定会要安父母的心,尽力去照顾,哪怕父母都走了,他的心一点都没改变。

  【薛包。汝南人。父娶继母。憎包分出。】

  他这个后母不喜欢他,把他赶出去了。

  【包日夜号泣不去。】

  那个『号泣不去』,我们都感觉到,这个读书人那种从婴孩跟父母之间的天性都没有改变。你看孩子犯错你打他,他愈抱愈紧。

  【致殴扑。】

  就是打他。

  【不得已。庐舍外。】

  自己在乡里建了个房子。而且:

  【旦入洒扫。】

  白天都去帮忙父母家里做打扫。结果扫的时候:

  【父母又逐之。】

  又不让他扫。

  【乃庐里门。】

  刚刚是住在家里外面,现在父母可能看到他会生气,他就稍微搬远一点,在乡里的门边住下来。而且:

  【晨昏问安不废。】

  还是都回来请安。

  【积岁余。】

  差不多一年左右,『岁』就是年。就这种至诚做了一年,「人之初,性本善」,父母还是被他的诚心感动。

  【父母悟而命还。】

  就是他的孝心。我们接着看四十五页。

  【薛包,事父母至孝,及父母殁。】

  父母去世了。

  【诸弟求分财异居。】

  他的弟弟跟这些侄子要求分财产,不要住在一起,『异居』。

  【包不能止。】

  他阻止不了。

  【奴婢则引其老者。】

  这个大家族里面有一些佣人,他就找那些比较老的、比较没体力的。然后说,他们跟我在一起久了,我使唤他们比较熟了,这些老的就给我。

  【器物取其朽败者。】

  这些日常的用具就要那些用得最破烂的、最久的。

  【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

  『素』就是我向来,我平常用得很习惯,用它们我比较自在。

  【田产取其荒芜者。】

  分的田地跟房屋,找比较差的,比较不好的,荒芜的。

  【曰。吾少时所治。】

  这个我小的时候都跟过我,跟我有感情,我就要这几块地了。

  【心意所恋也。任弟所愿分之。】

  弟弟他们欢喜的就让给他们。

  【后诸弟数破其产。】

  弟弟都破产了。

  【辄复赈给。】

  还是不记这些不愉快,还继续救济他这些兄弟跟后代。你看孝子一定尽悌道。后面有句很有意思的,「妙在俱与诸弟以可受,绝不矫廉求名」。这个故事里面,薛包体恤人情非常细腻,心很柔软,给人台阶下,自己都要这些不好的,然后还不显得自己清高,还要说,这是我用习惯的,让人好像接受的不会不自然。所以读书人时时都是委屈自己,低调去处理这些事情,不要发生亲人之间的一些不愉快。而且也不刻意显得自己清高、有德行,去压到自己的亲人。我们现在学点道理了,生怕身边的人不知道,好为人师可能就起来了。所以他们这些心境值得我们效法。

  这一节课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09:48 , Processed in 0.13501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