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37|回复: 2

[其它] 贰、白话解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18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四书老子选粹白话解》

贰、白话解


 一、大学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
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白话解: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说:「大学是孔子留传下来的书,是初学者进
修德行的门径。」到如今还能够看出古人作学问先后次序的,全靠这本书的存在
;至于论语和孟子,研读的顺序应在其后。学习的人必须从这本书学起,那就差
不多不会有错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白话解:大学所讲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天赋所具的灵明德性(明明德)
;在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才德日新(亲民者新民也);在精益求精
,达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白话解: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然后心志才会有定向;心志有定向,然后心
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心不妄动,然后才能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
能思虑周详、处事精当;能够思虑周详,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白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
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白话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一定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
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念(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念,必
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
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自己不正确的观念
(格物)。总合「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三纲八目。
 格者:正其不正,修正、改正也。
 科学的学庸:「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解:经过一番穷理尽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
无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动念皆是真诚无妄(意诚);起心动念
真诚无妄,自然存心端正无私无偏(心正);身心端正无私,自然会好好的修养
德行(身修);能够修养德行身体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齐);家庭
经营得和睦又井井有条之后,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
道之后,才能进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白话解: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如果根本的修身都
乱了、都做不好,却想要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首要的修身、齐家看得
不重要,反而去高谈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从来没有会成功的。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白话解:商汤在他盥洗用的铜盘,刻上铭辞自我勉励说:「假使能够把今天所
习染的污垢洗净自新;就应该天天求自新、求进步;然后继续不断的努力,去涤
除污染,使自己一天比一天更进步。」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
人交,止于信。
 白话解:为人君的(领导者、主管),要做到仁爱;做人臣子(部属)的,要
做到敬业;做子女的,要孝顺父母;做父母的,要慈爱子女;与他人交往,言行
要守信用。
 君有如现代的领导人、主管,臣如部属、员工。
 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白话解:诗经上说:「文质彬彬的君子,他治学修德的功夫就像治骨角、治玉
石一般,不断的切磋琢磨,希望精益求精。」像治骨角般的切磋,是说明他研究
学问的功夫;像雕琢玉石般的琢磨;是说明他自我要求,力行存养省察,敦品励
行的功夫。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白话解:所谓诚意,就是不欺骗自己。
 不欺人是存心忠厚,不被人欺是聪明,不自欺能够诚实的面对自己,才是大丈
夫。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白话解:一个人内心真诚,必定会表露在外表上。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
必定更为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白话解:曾子说:「一个人独处时,就好像有十双眼睛在注视着你,十只手在
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峻可畏啊!」
 所以君子不欺暗室,与上文慎独意义相同。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白话解:有钱人,可以用财富来装饰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则是用美德来润
泽自身,因为内心坦然宽大平和,身体自然舒泰安稳。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白话解:所谓「修身在于正心」的意思是说:愤怒的时候,心就不平正;有恐
惧的时候,心就不平正;有贪图爱恋的意图时,心就不平正;有忧患的时候,心
也不得平正。
 喜怒哀乐爱恶惧等七情,皆使人心受到种种不同程度的影响。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白话解:如果心不专注,受到情绪的支配影响,就会变成:眼睛看着东西,却
像没有看到一样;耳朵听着声音,却像没有听到一样;口里吃着东西却不知道是
什么味道。
 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白话解:俗话说:「人们通常都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缺点(坏处),也不了解
自家的禾苗已经长得很硕大。」
 中庸说:心有所偏,则不得其正,当然见不到事实真相。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白话解:心里确实有这个念头,诚心诚意努力去做,虽不一定符合目标,但距
离理想也就不远了。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
谓 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白话解:为人君的(领导者),能够力行仁爱,做为家庭的表率,久而久之,
将会影响全国人也跟着行仁;为人君的(领导者)能够力行谦和礼让的美德,日
子久了,也会影响全国人兴起谦和礼让的风气;如果为人君的贪婪暴戾,日子久
了,全国人民也会跟着犯上作乱。它的影响就是这样大。这叫做:「一句话能把
事情破坏,一个人也能安邦定国。」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白话解:有德行的领导人,必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要求别人行善;必
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过错,然后才能指正别人的过错。
 子曰:「己身正,不令而从,己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
,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白话解:我厌恶上司以不合理的态度对待我,我也不以那种态度对待我的部属
;我厌恶部属以不合理的态度对待我,我也不以那种态度对待上司;相同的道理
,我厌恶在我前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我也不做那些事,去对待在我后面的人
;我厌恶在我后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我就不做那些事,去对待在我前面的人;
我厌恶在我右边的人所做的恶事,我就不会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左边的人身上;我
厌恶在我左边的人所做的恶行,我就不会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右边的人身上。这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就是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絜矩:指审度法则而不违理。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白话解:看见贤能的人,不能推荐举用,或是虽然推荐举用却不肯优先,这是
怠慢轻忽的行为;看见坏人不能黜退、拒绝他,拒绝之后又不能疏远他,这种行
为是错误的。
 命,郑玄云:「当作慢。」程子云:「当作怠。」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
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名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白话解:所以君子必先谨慎修好品德。有品德才会有人民拥护,有人民拥护才
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能生产财富,有财富才能供应国家的用度(教育与国家建
设等)。品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轻视品德的修养,重视财富的聚敛,无异是
与民争利。所以,如果君主(领导者)的财富聚集了,人民反而会背离(失去民
心);君主分散财富以利人民,民心就会聚集在一起,向着君主。所以,如果你
以不合理的言辞待人,别人也会用不合理的言辞来对待你;财富如果以不正当的
手段夺取,也会以不合理的方式挥霍一空。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
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白话解:喜好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好的,这叫做违反人性,灾祸必然
降临到他的身上。因此治理国事的君子,必有修己治人的法则,那就是忠诚、信
实才能得民心;骄傲、奢侈、放逸、随便,必将失去民心。
 「?」、『菑』皆古灾字。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白话解:富国裕民有一个重要的法则:从事生产的人多,坐食俸禄的人少;生
产的速度快,财货耗用得慢;这样国家的财富就能经常保持充裕了。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白话解:有仁德的人,运用财物帮助他人,自然得到众人的拥戴,不仁的人,
利用身分地位搜刮财富,终必招来亡身之祸。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白话解: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以利为利,即是以利为目标,孟子说:上下交征利,国危矣!以义为利,即是
以义为目标,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大学选粹.白话解 终
二、中庸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
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
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
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白话解:程伊川先生说:「不偏于一边的叫做中,永远不变的叫做庸;中是天
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这一篇中庸,是孔门传授的心得法要,孔子之孙子
思,恐怕年代久了,传授会有误差,所以把它写成书,传授给孟子。这本书,开
始时祇说一个道理,中间分散为万般事体,最后又汇归到一个道理上。这个道理
展开来可以?满天地四方,归纳起来可以收藏在隐密的方寸之间。它的意思无有
穷尽,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善于读书的人,仔细思量,用心研究,如果能体会
出心得,用在做人处世上,就是一生也受用不尽啊!」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自然的本性形成的各
种规范叫做道;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行为,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自然轨范的正道
,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正道
了。
 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存心无私无我,是道也。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也。
 白话解: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是很
慎重不敢随便。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细微的事物,也是
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是特别谨慎,不使欲念在隐微
中滋长。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
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内心是平静没有偏斜的,称之为
「中」;如果感情发动时,没有过与不及,像音乐都能合乎节奏,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遵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
理推而极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
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依着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
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
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自私自利,没有顾忌,无所
不为。」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
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白话解: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认识过了
头,自以为是,以为不足行;愚笨的人,因为不能理解而不能行。中庸之道不能
阐明、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过头了,以为不足以知(不必再说了
);才能差的人根本做不到,又不肯设法求知。就像人们没有不饮食的,却很少
能够真正知道其中的滋味啊!。」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
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有大智慧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很浅
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涵意。把别人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
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
中道,实施在人民身上,这就是舜之所以被称为大智慧的缘故吧!」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白话解:孔子说:「颜回做人处世,能谨守中庸之道,无过与不及。领会到一
个好的道理,就奉持在心中,而且守住不失。」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
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白话解: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的强
呢?还是『北』方人的强?还是『你』所谓的强呢?用宽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
能忍受无理的欺侮而不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安于此道。至于披铠甲,卧
枕刀枪,战斗到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人的强;那些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所
以君子能与人和平相处,却不随流俗移转,这才是真正的『强』啊!」
 君子之道,肇端乎夫妇。
 白话解:君子做人的道理,从建立良好的夫妇关系开始。
 有夫妇始有家庭,有家庭才有父母儿女与兄弟姊妹等亲属关系,然后再扩展到
朋友与君臣(长官与部属)等社会关系,因此家庭和乐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家庭
教育更是一切教育的枢纽(关键)!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白话解: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
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白话解: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是
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做到言行一致呢!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
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白话解: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贪慕本分以外的
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
该做的事;处在夷狄未开化的环境,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境遇,
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知足守分、乐天知命,故能随遇而安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白话解:君子上不埋怨天,下不怨恨他人,所以君子能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
,做好本分的工作,等候天命(机会)的到来;小人却冒险去妄求、希望得到非
分的利益。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白话解:孔子说:「射箭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身过来(
回头)检讨自己,看看自己还有那些地方没有做好。」
 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白话解:君子之道,好比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处,一定要从
低处开始。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
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白话解:鲁哀公问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都记
载在典册(竹简或木牍)上面。当他们在位的时候,一切政治措施都得以依照理
想来推行;他们一过世,他们所推行的政治措施就日渐废弛。由此可知以人推行
政治,在使政教快速推行;利用土地种树,在使树木快速生长。施政的道理就像
蒲苇快速生长一样,只要不违反本性,是很容易见到成效的。」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
,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白话解:所以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而得人才的方法,在于领导者能修养
自身,以德行感召人才来归附,修身必须依据道(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法则)为准
则,修道,要发挥仁心,使人人和谐相处。所谓仁,就是人性的表现,以爱自己
的亲人为最重要;所谓义,就是合宜的行为,以尊敬贤德的人最为重要。亲族之
爱因关系亲疏而有差别,尊重贤能之士也有程度高下的等级,礼就由此而产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
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
一也。
 白话解:天下人普遍共同遵守的大道有五种,当其力行实践时,必须具备智、
仁、勇三种内涵。我们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姊妹、朋友的交往,这五种
关系,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伦常大道。而智慧、仁爱、勇气是人人都必须具
备的三种德性,当它实行时,就是一个『诚』字贯穿在其中。
 要五达道通行,必须要三达德合一。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
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白话解:五伦与智、仁、勇三达德以及诚的道理,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了,有些
人是经过学习才知道的,还有些人则是经过困苦的磨炼才明白;等到明白以后,
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这些道理,有些人是心安理得的实行,有些人是因为有
利益才去做,还有些人则需要勉强才会去做;一旦做成功了,结果也都是一样的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白话解:孔子说:「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智慧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
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耻的事而不为,就接近勇了。」
 知耻者,能拒绝羞耻事,不做羞耻事,诸恶莫作,故近乎勇;如果能再接再厉
,为所当为,众善奉行,即是真正的「勇」者!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
 白话解:豫者预也。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
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遭遇到困难挫折
;行动前先有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
明白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
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白话解:要广博的学习,详细的求教,慎重的思考,明白的辨别,确实的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学了,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
,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把道理想通,绝不
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清楚明白,绝不终止;不做则已,既然
做了,不做到确实圆满绝不终止。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白话解:别人学一次就会了的,我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的,我就
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这样做,虽是极笨的人,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
人,也一定会变得坚强。
 学习,透过不断的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个性,甚至改变一生!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
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矣。
 白话解:天下唯有至诚恳切的人,能够彻底明了自己的本性;能够彻底明了自
己的本性,才能彻底明了人类的本性;能够彻底了解人类的本性,就能彻底了解
万物的本性;能彻底了解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万物;能赞助天地化
育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三才者天、地、人。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
所以成物也。
 白话解:诚,是万事万物的本末终始;不诚,就虚妄无物了。所以,君子把诚
看得特别宝贵。「诚」,并不是成全自己的人格就算了,还要能够成全万事万物
源于自然的本性。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
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
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白话解:君子要恭敬地奉持自身本具的德性,同时要讲求学问,致力于道体的
广大(尊德性),尽心于道体的精微(道问学),虽然极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
的遵循中庸之道。温习已知以增进新知,存心敦厚而尊崇礼节。所以在上位时不
会骄傲,在下位时也不会背叛作乱。当国家政治上轨道时,他的言论可以振兴国
家;当国家政治紊乱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身。诗经上说:『既明理又有
智慧,可以保全其身。』就是这个意思吧!
 倍者:背也。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及其
身者也。」
 白话解:孔子说:「愚笨的人偏要自恃才能(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偏爱自作
主张(独断专行);生在现今的时代,偏要恢复古代的作法;这样的人,灾害将
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夫子之意为应尊重当代的礼法制度,勿擅作更改。)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无不持载,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不覆
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
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白话解:孔子远宗尧舜之道,一脉相传,近则取法周朝文王武王的典章制度;
上法天时的自然运行,下合水土生成之理。譬如天地之无所不载,无不覆盖;譬
如春夏秋冬四季之更迭运行,如日月之交替照明。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
月运行,四时更替而彼此不相背逆。小的德行,好比河川分流,长流不息;大的
德行,如根深叶茂,敦厚化育,无穷无尽。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道理啊!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
与入德矣。
 白话解:君子待人的道理,看来很平淡,却不会使人讨厌;看来似简单平易却
有文采,虽然温和却不失条理;见彼而知此,见外而知内,见微小而知显著,能
明白这样的道理,就可以入道德之门了。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白话解:君子只求自我反省时没有过失,能无愧于心。君子让人赶不上的,恐
怕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能洁身自爱吧!诗经上说:「君子独居在屋内深处
,也能无愧于心。」(君子之戒慎恐惧无时不然,心地光明磊落亦无处不然。)
大学.中庸选粹.白话解 终
参考数据:大学微言.南怀瑾   四书广解   蒋伯潜
     四书读本 高政一   大学中庸今注今译 宋天正
                大学中庸精注 

三、论语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白话解:孔子说:「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学习修身养性与福国利民的学问,又能
够适时的温习、体验、反省,渐渐的进步了,自有会心之处,不是很令人欣喜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与我切磋学问,不是也很快乐吗?当自己的道德
学问有成就时,即使旁人不知道,也没有丝毫埋怨的念头,这不正是一个君子的
风范吗?」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学习过程,先要自得其乐而后方能与人同乐。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白话解:有子说:「一个能孝顺父母,又能友爱兄弟姊妹的人,却存心喜好冒
犯长上,那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却喜好作乱的人,就更不会有
了。一个关怀世道人心的君子,必定很专注、很用心于根本的事情,根本建立好
了,仁道自然因此产生。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应该是仁的根本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解:孔子说:「刻意说出甜蜜中听的话,又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那样的
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缺乏诚意,不是真心之故。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白话解:曾子说:「我每天常常以三件事来反省自己。替人策划事情,有没有
尽心?和朋友相交,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师长传授的学业和道理,有没有不纯
熟、没做到之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白话解:孔子说:「做一个学生,在家应当孝顺父母,出外应该恭敬长上,做
事须谨慎,说话要诚信,对众人要平等友爱,特别应该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此修
行还有余力,再去追求书本中的知识学问。」
 (德智体群美五育,德育是根本最重要,故居首位。)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白话解:子夏说:「一个人,能移转爱美之心,去尊敬贤能的人;侍奉父母能
尽心尽力,肯贡献个人心智来报效国家;和朋友交往,能严守信义诚实不欺,这
样的人,纵使他谦虚的说没有读过书,我也必定肯定他是一位很有学养的人。」
 『贤贤易色』另解:娶妻重德而轻色(明夫妇之伦)。
 又论语别裁:色是态度、形色。指能尊敬学问道德好的人,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向他学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仪尊严,不受人尊敬
;肯向学就不至于顽固、粗俗、简陋。行事当以忠信为主;不要和品行操守不好
的人为友;如果发现自己有了过失,不要害怕去改正。」
 按钱穆先生注:「虽然无友不如己者;只是我心常见,人之胜己,故友之。」
或曰:不要结交和自己志趣不相同的人为友。
 论语别裁:一个人如果不自重,没有信心,就没有威仪,他的学问是不稳固的
(学养无法在危乱时起作用)。又「无友不如己者」: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应该
尊重别人如同尊重自己。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白话解:曾子说:「亲人过世时,如果能够遵守礼节来办理丧葬事宜,对于亡
故已久的祖先,仍能经常追思怀念,那么风俗民情必然趋向敦厚善良啊!」
 论语别裁:「慎终追远」「终」是结果,「远」是远因。即一个人想要有好的
结果,就要有好的开始(修好因才能结好果)。大家明白这个道理,社会道德风
俗自然都归于忠厚了。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
 白话解:子贡说:「老师是温和敦厚的、善良的、恭敬的、节俭与谦让的。」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
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白话解:有子说:「礼的运用,贵在能中和。先王传下来的道,以礼为最美好
,不论小事大事都是依礼的精神而行。但也有行不通之处,这个时候如果只知道
要『和』,只想以和为贵,一味的用『和』,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行的。
 即礼的中和作用有一定的限度,过与不及都须调整。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白话解:有子说:「与人相约应该守信,但所约定的事必须合乎义理,才能实
践兑现。对人恭敬,必须合乎礼节,不卑不亢,才不致于被人轻视侮辱。如果他
所亲近的是值得亲近的人,那么这个人就值得尊敬和效法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矣。」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饮食不强求温饱,居处不强求安逸,勤勉任事,出言
谨慎,又能常向德行学问俱佳的人请益,以修正自己的行为,能这样子可以算是
好学了。」
 君子志在圣贤,不在物质生活的安饱。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者也。」
 白话解:子贡说:「虽贫穷并不谄媚,虽富有也不骄傲,这样的人,老师以为
如何呢?」孔子回答说:「可以算不错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而能知足常乐,虽
富贵仍然安份守礼的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白话解:孔子说:「不必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按钱穆先生注:「求他人的了解是求其在他,君子求其在我。不知人则无法祖
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故知人是进德修业所必须。」
《为政第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白话解:孔子说:「诗经三百首,可以拿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
有邪念。」
 心为根本,心无邪念即心正,心正则身正,言语行为皆正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白话解:孔子说:「用政治来教化人民,用刑罚来管理人民,这样子做,人民
只想到如何免于刑罚,不会想到是不是可耻。用德行来教化人民,用礼来管理人
民,人民不但守法知耻而且能改过向善。」
 孔子以为「礼治」优于「法治」,然礼治、法治不可偏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白话解: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一生研求学问,三十岁时能运用所学的道
理,以立身行事,四十岁时能通达一切事理,没有疑惑,不为邪说所动摇。五十
岁时能知道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所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心里不再会起伏不
平。七十岁时能随顺心里所想的去做,一切随缘自在,却不会踰越规矩法度。」
 按钱穆先生注:「天命」指人生一切当然的道义与职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
『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
之以礼。」
 白话解:孟懿子向老师请教孝道,孔子说:「不要违逆。」有一天樊迟为老师
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回答:『不要违逆。』」樊迟说:「
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作子女的应当依礼来奉侍,父母过
世了,要依照礼节来埋葬,依照礼节来祭祀。」
 礼,贵在心诚,不重形式(亦非不要仪式)。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白话解:孟武伯问孝道。孔子说:「做子女的应当谨慎持身不妄为(洁身自爱
),让父母亲无所忧虑,只担心你是否生病而已。」
 按钱穆先生注:孝子,唯疾病不能自主使必无。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
乎?」
 白话解: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人讲的孝顺,以为能养活父母就算尽孝
道了。但是狗和马,一样都是人们养的,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的心,养父母跟养
狗、养马又有什么分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白话解:子夏问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最难得的是保持和颜悦色。如果
只做到:家里有事时,由子弟来服务操劳;有好的酒饭,请长辈先享用,这样就
算是孝顺了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白话解:孔子说:「不断地温习所学,并从中领悟出新的道理来,进而追求新
知,开拓知能的领域,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按钱穆先生注:温故必求知新,能学然后能教。
子曰:「君子不器。」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一件器具,只限于一种用途。」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白话解:子贡问老师:如何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先把事情做好,然后按照
他所做的来说。」
 行在言前,言随行后。说一丈不如行一尺。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对待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平等,一点都不徇私;小人则
徇私相结合,这样就不能够普遍平等对待了。」
 徇私:依循私情不公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白话解:孔子说:「只是勤求学问而不用心思考,则会迷惘,无法明白究竟;
仅是空想而不肯勤学,造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将一无所得。」
 钱穆先生注:学而不思,不深辨其真义所在,必致迷惘无所得。思而不学,则
事无验证,疑不能解,将危殆不安。故『学与思』当齐修并进,不可偏废。仅学
不思,容易迷失自己;仅思不学,亦是把自己封闭孤立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白话解:孔子说:「偏执一端的用功,是有害的。」
 学问当求全体之融会贯通,不可偏执一端。中庸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白话解:孔子说:「仲由啊!我教你的你知道吗?你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
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指不懂的事,不要硬充自己懂,强不知以为知。  女,汝也。
 论语别裁:判为:「诲,女知之乎?」。诲者教育、教诲也。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白话解:孔子说:「多听别人说,把你觉得有疑问的保留在一旁,其余的部分
也要谨慎的说,这样过错自然就减少了;多看别人做,把你认为有疑问、不安的
地方放在一旁,其余的部分也要谨慎的去实行,能这样做,就很少有后悔的事情
了。」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白话解:孔子说:「不是他的祖先却去祭拜,这是谄媚。遇见道义上应当做的
事,却不肯做,是懦弱没有勇气。」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白话解:孔子指责季孙氏说:「大夫使用天子八佾(八八六十四人)的舞乐,
这种僭越放肆的行为他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事他不忍心做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节对他有什么意义?有什么
用处?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音乐对他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用呢?」
 古时礼、乐不分家。
 论语别裁:仁是孔学的中心,故不仁是指「没有中心思想。」一个人如果自己
不省悟,文化与艺术(礼乐)对他有什么用呢?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
戚。」
 白话解: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的问题太有意义了。依礼而
言,与其过于奢侈浪费,宁可节俭朴素。丧事,与其过于注重形式上的繁文缛节
,宁可内心哀戚些好。」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不与人争,如果一定要争的话,那就只有在比赛射箭
的时候了(古时有射礼)。比赛前,双方互相作揖敬礼,请对方先登射堂(台)
;比赛完毕后,又互相作揖敬礼才退下;胜负已定后,胜者请败者饮酒,像这么
有风度的竞争,才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之争。」
子入大庙,每事问。
 白话解:孔子进入太庙(鲁国祭祀周公之庙),对每件事,都要问清楚,虚心
向人请教。
 不耻下问,不懂就问,是虚心,也是好学的表现。何况在太庙之中,有关祭祀
的大事,慎重了解其中细节是有必要的。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白话解:鲁定公问:「君使唤臣,臣事奉君,该如何呢?」孔子答说:「君使
唤臣能合乎礼,臣事奉君自然会尽忠了。」
 君有如现代的领导人、主管,臣如部属、员工。一个领导人能爱护、尊重自己
的部属,部属自然会忠心耿耿的对待领导者。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白话解:孔子说:「诗经 关雎那一篇诗,有欢乐但并不至于过分,有悲哀、伤
心但并不至于悲观。」
 可贵在恰如其分。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白话解:孔子说舜那个时候的韶乐:「十分的美,又十分的善。」讲到周武王
时的音乐:「十分的美,但是没有达到十分的善。」(舜以大孝受尧帝之禅让,
是尽善,武王以兵力革命,故非尽善。)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白话解:孔子说:「在上位时不能宽厚的对待部属;行礼时心中没有敬意;遭
遇丧事时也毫无哀戚之意,这种人还有什么可看的呢?」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乡村或小区应该具有淳朴、忠厚、仁德的风气才算美
好,如果选择居家住所,不晓得去选择风气淳朴善良,有仁德的地方,哪里称得
上有智慧呢?」
 论语别裁:「里仁」象征学问的中心在如何自处。(自处之道)
 全句解: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我们的学问、修养,没有处在
仁的境界,就不算是有智慧的成就。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
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白话解:孔子说:「富有和尊贵,是人人都希求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手段取
得,就不应该享有它。贫穷与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来改
善,就应该安之若素无须逃避它。君子如果离开仁(丢弃仁),那里能称得上是
君子呢?君子没有片刻之间(短如一顿饭)违背仁德,匆促急遽时如是,困苦流
离时也如是。」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白话解:孔子说:「一般人的过失,总会偏向跟他的个性一样的类型,只要观
察他所犯的过失,便可知其人心中有没有仁了。」
 论语别裁:「党」,乡党也,即社会人际关系如朋友等。
 全句解:一个人会有过错,社会关系的影响往往很大。看到别人的过错而能自
我反省,就可以启发自己仁德的修养。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白话解:孔子说:「如果能在早上听到人生大道,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
,就算是晚上死了,也了无遗憾!」
 大道难闻,今生能闻、能行,可谓死而无憾矣!
 毛子水先生注译:孔子说:「如果有一天能听到『天下太平』的消息,就算是
马上死去也无遗憾!」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白话解:孔子说:「有志之士,既然存心在道,就不应贪求享受,如果还以粗
糙的衣服和简陋的饮食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讨论共事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心中想念的是德行的增进,小人心中想念的是田产、
财富的增加。君子立身行事常常想到不做违法的事(遵守法律),小人立身行事
念念想到如何获取利益。」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白话解:孔子说:「如果放任自己依据个人的『利益』来行事,必将招致很多
怨恨。」
 有利无义故多怨!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白话解:孔子说:「不要忧虑得不到职位,应该忧虑自己有没有担任那个职位
的才能。不要忧虑没有人认识我,应该注重自己有没有值得别人认识、了解的才
德。」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白话解:孔子说:「参啊!我平日所讲许许多多的道,实在可以用一种道理来
融会贯通啊!」曾子回答说:「是的。」孔子出去以后,同学们问:「老师说的
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所说的道理,不过是『忠恕』罢了。」
 钱穆先生注:忠恕之道即仁道,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及人之心谓
之「恕」。孔子亦自言:「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白话解:孔子说:「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和小人谈事情
,他们只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存心不同故。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白话解:孔子说:「遇见贤德之人,就想跟他学习,向他看齐;遇见不贤的人
,要能够反省自己,我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白话解:孔子说:「服侍父母,父母如有不对的地方,应当委婉劝谏规过向善
;父母不接受时,依然要保持恭敬的心,不可以违逆,等待机会再劝;虽然如此
忧心操劳,内心却一点怨恨也没有。」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白话解:孔子说:「古人不随便说话,因为怕说了自己做不到,那是一件可耻
的事呀!」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对自己想要说的话,十分慎重,显得有点迟钝的样子
,做起事来却十分勤快敏捷。」
 郑玄注:「言欲难,行欲疾。」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白话解:孔子说:「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孤立无助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亲
近你,与你同行。」
《公冶长第五》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
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白话解:孔子对子贡说:「你与颜回哪一个比较强?」子贡回答说:「弟子哪
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听一个道理,能悟出十个来,弟子听一个道理,只能悟出两
个。」孔子说:「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钱穆先生注:闻一知十,指听闻一部分即能明白全体。闻一知二,指闻此知彼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白话解: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材不能再雕刻,污秽肮脏的土
墙不能再粉刷,我对于宰予还有什么好要求的啊!」孔子又说:「从前我对人,
是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如今我对人,是听了他所说的话,还要观察他
的行为。这都是由于宰予,我才有这样的改变!」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
也。」
 白话解:子贡说:「我不要别人把不合义理的行为,加在我身上,我也不要把
不合义理的事加在他人身上。」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
 钱穆先生注:「不义」不加诸于人,可以操之于我;不欲人加之于我,操之在
人,故说「非尔能力所及」。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白话解:子贡说:「老师的学问文章,是可以听得到的;可是有关人性的本源
与天道,就很难听到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白话解:子贡问老师:「孔文子这个人何以能追『谥』(封)为文呀!」孔子
说:「他既聪明又好学,不认为向地位比他低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或向才学
不如自己者请教)。这就值得称为『文』了。」
 书经曰:好问则裕。又德学俱佳的人,死后追封称「谥」或作「谥」。
子谓子产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
民也义。」
 白话解:孔子称赞郑国大夫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为人的道理,立
身谦恭有礼;对长官诚敬谨慎;有恩惠于民,使人民生活安定,各得其养;使用
民力能合乎时宜(不能影响农民的耕作)。」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白话解:孔子说:「晏婴(晏子)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相处越久,对人越恭
敬有礼(敬意不衰)。」
 敬-是维系友情长久之要诀。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白话解:季文子这个人,遇事总是要经过三次思考然后再做。孔子听到了说:
「再一次思考也就够了。」
 按钱穆先生就左传所载,季文子为人行事,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多思转为
多私,不足称道。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白话解: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人不惦记着以前不愉快的事,所以心里很少
有怨恨不满。」又云两人:「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另解:「伯夷、叔齐对于过去曾经对不起他们的人,并不怀恨在心,所以和别
人之间的仇怨就很少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
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白话解:颜渊、子路侍立在老师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子、马匹、衣服、皮衣与朋友共同享用,就是用
坏了,也没有怨恨、遗憾。」颜渊说:「我希望不夸耀自己的才德,不张扬自己
的功劳。」子路说:「我们也想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希望老年人能
得到赡养,朋友之间能诚信相待,少年人都能得到适当的照顾。」
 另解:「无施劳」,自己认为劳苦的事,不交给别人。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白话解: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当他发现自己有过失时
,能够在内心里责备、检讨自己的。」
 修行不过是「知错、改过」而已。
《雍也第六》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白话解: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学生当中哪一个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
「有个颜回是最好学的,他从来不把怒气发在无关的人身上,并且不会犯同样的
过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白话解:孔子说:「真是贤德啊!颜回。只吃一箪饭,只喝一瓢水,住在陋巷
的小屋之中,别人是忧愁得难忍其苦,颜回!仍然自得其乐。真是贤德啊!颜回
。」
 箪:竹制的圆形盛饭器。瓢:以瓠瓜(葫芦)剖成两半的盛水器具。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
 白话解: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讲的道,实在是能力不足啊!」孔子说
:「能力不足的人,顶多是半途而废,至于你现在则是画地自限,还没有开始做
,就认为自己办不到。」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白话解:孔子说:「对于一种学识,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
又不如参与它,而乐在其中的人。」
 譬如饮食:知之不如食之,食之不如饱之。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白话解: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高深的道理;中等资质以
下的人,难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只能谈浅近的道理。」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白话解:孔子说:「智者的喜好像水,仁者的喜好像山。智者常动,仁者常静
。智者常乐,仁者常得高寿。」
 按钱穆先生注:水性活泼流通无滞碍,智者相似故乐之。山性安稳厚重,万物
生于其中,仁者性与之合,故乐之。
 论语别裁断句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的快乐,像水一样,悠
然安详,活泼泼的;仁者的快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智者的乐是动态
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态的像山一样。智者是常乐的;仁者是长寿的。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白话解:孔子说:「真正有仁德的人,想要自己立足于社会,就会顾虑到别人
的利益,协助别人也能立足于社会;想要自己将来通达有前途,也会想要帮助别
人也通达有前途。能就近取自身为例,为别人设想,可以说是行仁的路径与方法
了。」
 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设想,进一步做到「己之所欲
,施之于人」,诚所谓「兼善天下」是也。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白话解:孔子说:「我只传述前人的文章典籍,不创作新说;相信古人,而且
喜欢传统文化;私底下,可以把我比做商朝的老彭吧!」
 老彭乃商朝贤大夫,好述古事。或曰:老,是老子;彭,是彭祖,二人讲传统
文化,皆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态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白话解:孔子说:「对于学问,我只是默默学习把领会记在心里;勤学而不厌
倦;教人也不厌倦,除了这三点以外,我有什么呢?」(此为孔子自谦之语。)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白话解:孔子说:「品德不用心修养,学问不勤敏研求,听到义理时,不能努
力学习效法,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又说:「过则勿惮改。」知错能改,善莫大
焉!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白话解:孔子说:「立志行道于天下,固守德行修养不间断,与人相处不违仁
,优游于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之中。」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我是不会去开导他
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他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
,我是不会再次教他的。」
 本章重在启发学生,要有心向学用心学习,有学习动机,能自动自发,学习才
能事半功倍。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白话解:孔子告诉颜渊说:「国家如果用得到我,我就出来,把治国平天下的
大道推行于世(兼善天下);用不到我时,就将这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藏之于
身(独善其身)。只有我与你能做到这样啊!」
 子路说:「如果老师率领三军打仗时,是谁与老师您一起呢?」
 孔子说:「空手与虎搏斗,不顾危险;不借用工具,徒步渡河,至死也不悔悟
的人,只是凭着血气之勇,我是不会同他在一起的。一定要遇事小心谨慎,能事
先策画,而有成功把握的人,我才愿意和他在一起。」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白话解:孔子说:「富贵如果可以求得来,就是作执鞭的低贱工作,我也愿意
做;如果不可求(求不到),还是顺从我自己的喜好。」
 郑玄注:富贵不可求而得之也,当修德以得之。此言有命亦有道。
 按:了凡四训谈改造命运,皆明指「富贵、功名」都是修来的。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白话解:孔子说:「吃粗米饭,喝白开水,弯起手臂当枕头睡,乐趣就在这当
中啊!不合义理而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般。」
 原来人生的快乐并不需要靠物质,不需要虚伪的荣耀,重要的是自心的充实与
安乐。只要能心安理得,就能自得其乐。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白话解:孔子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五十岁以后学易经,把易经学通之后
,人生就不会有大过了。」
 按钱穆先生注:古文论语的「易」指周易。鲁论的「易」字写作「亦」,只是
何必五十岁才学易,故以「亦」字为正确。则原文应断句为:「五十以学,亦可
以无大过矣。」白话解:孔子说:「再给我几年,让我学到五十岁,也就不会有
大的过失了。」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
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白话解:楚国大夫叶公问子路:「你们的老师孔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子路没有答复。回来后向老师报告。孔子说:「你何不回答他:『他的为人,
一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学习到有心得的时候,心里感到非常快乐,把一切
忧虑全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你何不这样说呢?」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白话解: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知道一切道理的,我只是爱好传统文化,喜
欢研读古圣先贤的智慧,又很勤敏用功,努力求来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
 白话解:孔子平日不说:怪异、好勇斗狠、违法乱纪、鬼神迷信等四件事。
 (因为这些事会使人观念偏差,产生迷惑,误入歧途。)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话解: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选择好的榜样来
学习;不好的,就作为自我反省,改正的借镜。」
 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白话解:孔子以四种涵养教人:一是阅读文章典籍以增广见闻,二是培养修齐
治平的德行,三是存心忠厚,保全天良,四是做人真诚信实。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奢侈浮华,就会逾越礼节,显得过分而不谦顺
,如果过分节俭,就会显得简陋草率;两相比较,与其不谦顺而凌人,宁可简陋
一些。」
 按钱穆先生注:固陋病在自己,不逊则凌人。孔子重仁道,故谓不逊之过失更
大。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洞彻人情事理,自然心胸开朗光明正大,坦然自在;
小人自私自利,患得患失,所以常怀忧惧。」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白话解:孔子平日待人,态度温和却不失严肃;外表有威严,但是性情平易近
人并不凶猛;对人恭敬合礼,心里又能保持从容安详。(此言孔子之修养,所谓
有诸内而后形诸外。)
《泰伯第八》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白话解:诗经 小雅篇说:「要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潭旁边,好像走在薄冰
之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
 诸葛武侯一生唯『谨』,因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白话解:曾子说:「读书人心胸不可以不宽大,志气不可以不坚强,因为他要
担负重责大任,而且要走的路又很远。他以弘扬『仁道』为己任,这个责任是不
是很重大?至死方休,这段路程是不是很长远呢?」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白话解:孔子说:「为政者可以指导人民怎么做,却无法使每个人都知道为什
么要那样做。」
 因为理解程度不同之故。
 按:本章常遭误解,以为人民只要叫他去做即可,不必告诉他为什么,因此误
认为孔子有有愚民思想。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白话解:孔子说:「如果有人拥有像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德,假使他既骄傲又吝
啬,其余的,就不值得一看了。」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要笃信真理,还要好学不倦,弘扬仁道要
至死不渝。危险的国家不可进入,混乱的国家不可居住。国家政治上轨道时,应
该出来为国家服务,好好表现;天下无道,政治混乱的时候,就要隐居退出官场
。国家政治清明时,仍然贫穷卑贱不能有所作为,那是可耻的;国家政治混乱时
,反而居高位又富有,那也是可耻的事。」
 按:本章常遭误解,以为「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是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是
逃避、不负责任的行为。经查春秋时,孔子所言:危国、乱国均指他国而非本国
。他国已乱不可居住,他国已危,情势难以挽救,故曰『不可进入』。读书求学
最怕一知半解、望文生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误人误己不可不慎!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参与策划那个职位所管辖的事
。」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白话解:孔子平日很少谈论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却常常称许「命」与
「仁」。(孔子所赞同者为知命依仁。)与:赞许也。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特别强调「论语言仁(仁的作用)最多,言命亦不少
,并皆郑重言之。」 利者:或曰个人之私利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白话解:孔子绝对不做四件事:一、不臆测未来,二、不武断、不偏激,三、
不固执成见,四、不自私自利,不坚持本位主义。
 毋意:朱注及论语别裁解为「作人处世不坚持自己的主观意见」,即从善如流
也。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白话解:孔子说:「我真有学问吗?我实在没有什么学问啊!如果有一个没有
知识的人,很诚恳的来问我问题,我没有办法依他的程度答复他时,我也只是就
他所提的问题,从正反两方来问他,一步一步的诱导到问题的源头就是了。」
 鄙夫虚心向学,孔子善教,如叩钟使自鸣。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
人。」
 白话解:颜渊长叹说:「夫子之道,我越仰望越觉得它崇高;越钻研越觉得它
坚实;看看好像在前面,一下子忽然又在后面,其高深是无法估计的。幸好老师
善于教导,总是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诱导啊!」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白话解:孔子想要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九夷那么落后,文化又闭塞,怎
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可以用德行去感召教化,怎么会落后、
闭塞呢?」(九夷:东方蛮夷之邦)
 可见君子自处、自行化他的功夫到家。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白话解:孔子在河边感叹的说:「过去的岁月就像流水一样,白天、晚上不停
的流,一去不复返。」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岁月不待人,及时当努力。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白话解:孔子说:「我从来没有见过,爱好德行能像爱好美色(含物欲、嗜好
)一般的人。」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白话解:孔子说:「譬如挑土去堆山,只差一竹笼(畚箕之类)土就可以完成
,却停止不做了,这是我自己停止不前的啊!又譬如填平一块地,虽然才倾倒一
竹笼的土,如果我能持续向前日积月累,终有成功之一日,这样不停的前进,也
是我自己决定的啊!」
 为学与行道,不论停止或前进,皆在己不由人。若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所谓
有恒为成功之本,学者当自强不息。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白话解:孔子说:「年轻人的潜力是可畏的(不能轻视、小看),怎知道他将
来的成就不如现在这些人呢?但是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是没没无闻,没有作
为,那就没什么可畏的了。」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白话解:孔子说:「率领三军的主帅,声威虽然雄壮威武,仍有被劫夺的可能
;匹夫一人虽小,若能立志,谁也夺不成。」
 三军之勇靠人,坚守其志则在自己,其志坚定不能动摇,故谓志不可夺。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
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白话解: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富贵人家穿着华丽的皮衣站在一起,
能不感到羞耻,没有自卑感的,只有子路了!诗经卫风雄雉篇上说:『内心坦荡
光明正大,不嫉妒、不贪求,有什么行不通的呢?』」子路听了,从此经常诵读
此诗,希望终生不忘。孔子说:「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只是一个过程,只守住
这句话,怎么能够算是很好了呢?」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白话解:孔子说:「要到天气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与柏树,依然保持青翠
不凋谢。」
 后凋亦解为:最后凋谢。松柏旧叶未谢,新叶已萌,不但能支撑残局,更能孕
育生机。
 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白话解: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心无疑惑;有仁德的人,心无忧虑;有勇气
的人,心无恐惧。」
 智者明理,因为他通达一切事理,处世清楚明白故不惑;仁者悲天悯人,无私
无我,没有敌人,故不忧;勇者见义勇为,直道而行,故不惧。
《乡党第十》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
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
酒无量,不及乱。
 白话解:(厌者餍也。不厌,不饱食之意也。)饭不因为煮得精致而饱食,菜
(肉)不因为烹调得很细致美味就吃很多。米饭因久味道变了,鱼烂了或肉腐败
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也不吃。煮得不熟或太烂了都不吃
,不是吃饭的时间不吃。切肉不照规矩切不吃,调味品不适合不吃。桌上肉品虽
多,但吃肉的分量不要超过米饭五谷。饮酒虽然没有限制数量,要适可而止,不
能喝醉、不能藉酒装疯、不能闹事是必须遵守的原则。
迈向健康之道的饮食观
一、依据欧美先进国家医学报导:营养过剩与营养不均衡、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情
绪因素是疾病的主要成因,而高脂肪与肉食更是致癌的主要原因;预防胜于治疗
,迈向健康之道应从饮食习惯的改善着手。
二、肉类生产过程,常使用荷尔蒙(增长剂以促进发育)与抗生素(防止群聚感
染),对人类健康危害甚大!
三、各种精致食品经常过度加工,含有各种化学添加物,吃了容易致病,甚至致
癌,要少吃,最好不吃。(如精致蛋糕与饼干等各种点心)
四、饮食健康之道在简单与自然,凡是当地、当季生产的食物既营养又健康,常
吃五谷饭,多吃青菜、水果,必能确保健康。
五、肉类属于酸性食物,有害健康,建议少吃,最好不吃。

食不言,寝不语。
 白话解:吃饭时不交谈,就寝时不说话。
 吃饭时要专心吃饭,不要讲话,以免口沫横飞,传染病菌不卫生;老人家吃饭
时讲话,容易噎到;睡觉时不要聊天,以免影响睡眠。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白话解:季康子送药品来问候,孔子拜谢后接受了,并告诉使者说:「我不完
全知道药性前,不敢试服。」
 医生对症施药,是专业的行为,病情或有类似,各人体质却大不相同,故亲朋
好友之间,不论介绍或赠送药品均应审慎为之,不如推荐良医,方为上策。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白话解:孔子家的马房遭受火灾,孔子退朝回来知道后,急着问:「有没有烧
伤人?」没有问马。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20 07:03 , Processed in 0.15821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