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46|回复: 2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五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8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们所思所学所修的这些功德,为什么?都为了觉悟,菩提就是觉悟。我不为别的,绝对不是为自私自利、不是为名闻利养,我是为觉悟。我是为得到一个圆满的德行、道德,为这个来修行的,为这个来学习的。所以「定能上证佛果」,你决定能成佛。佛果是佛法最高的学位,像大学里面的博士学位一样,这最高的,第二个学位是菩萨,第三个学位是阿罗汉,是为了取得这个学位。「所有功德,决不唐捐」,唐捐是损失,是消失掉,你所修的这个功夫,你从功夫当中所得到的,你决定不会失去;换句话说,你肯定会有成就。唐捐两个字就是底下讲的损失、消灭,这是中国古时候的术语,现在叫损失、叫消灭。
「道绰大师此语」,上面这一段话是道绰大师说的,「直截道出菩提心之功用,超出情见,微妙难思」,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他讲得太好了,讲得清楚、讲得明白。下面黄念老,「兹引密宗《菩提心论》以为佐证」。念老一生学佛,不但在显教上有成就,他在密宗里下的功夫很深,他参过禅,真的是古人所讲的显密圆融,宗教俱通。这是在家菩萨,不是普通人,学养的功底非常深厚。《菩提心论》上有这么一段话,「此菩提心」,跟大乘讲的菩提心是一桩事情,「能包藏一切菩萨功德故」。从初发心到等觉,一切菩萨所修的功德都不离菩提心,都能够长养菩提心,能够圆满菩提心,菩提心是自己的真心。
「若修证出现」,你要不修,菩提心不会出现。你要没有证得菩提心,菩提心的功用你就享受不到。所以你要修,你要证。怎么个修法?日常生活当中,我用真心过生活,我不用妄心,妄心是虚情假意,也就是真诚心,我们中国俗话说老实,老实非常接近菩提心。人要忠厚老成,忠厚老成的人他用真心,你骗他,他不知道,他相信,结果谁吃亏?被骗的人不吃亏,骗人的人吃亏了。被骗的人老实,老实人永远不会吃亏。这些事跟理我们很冷静的去观察思惟,你能体会得到,老实人永远不会吃亏。为什么不会吃亏?你看他的德行、他的智慧天天增长,他的业障天天在消除,他怎么吃亏?我们中国古人讲「吃亏是福」,有道理!吃亏的人有福报,吃亏怎么?业障消了,德行智慧增长了,他吃什么亏?骗人的人吃亏了,欺负人的人吃亏了,他造作罪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菩提心之功用,焉可思议》)


...《菩提心论》以为佐证」。念老一生学佛,不但在显教上有成就,他在密宗里下的功夫很深,他参过禅,真的是古人所讲的显密圆融,宗教俱通。这是在家菩萨,不是普通人,学养的功底非常深厚。《菩提心论》上有这么一段话,「此菩提心」,跟大乘讲的菩提心是一桩事情,「能包藏一切菩萨功德故」。从初发心到等觉,一切菩萨所修的功德都不离菩提心,都能够长养菩提心,能够圆满菩提心,菩提心是自己的真心。
「若修证出现」,你要不修,菩提心不会出现。你要没有证得菩提心,菩提心的功用你就享受不到。所以你要修,你要证。怎么个修法?日常生活当中,我用真心过生活,我不用妄心,妄心是虚情假意,也就是真诚心,我们中国俗话说老实,老实非常接近菩提心。人要忠厚老成,忠厚老成的人他用真心,你骗他,他不知道,他相信,结果谁吃亏?被骗的人不吃亏,骗人的人吃亏了。被骗的人老实,老实人永远不会吃亏。这些事跟理我们很冷静的去观察思惟,你能体会得到,老实人永远不会吃亏。为什么不会吃亏?你看他的德行、他的智慧天天增长,他的业障天天在消除,他怎么吃亏?我们中国古人讲「吃亏是福」,有道理!吃亏的人有福报,吃亏怎么?业障消了,德行智慧增长了,他吃什么亏?骗人的人吃亏了,欺负人的人吃亏了,他造作罪业,他将来果报在三途。所以一定要晓得细心去观察,不一样。
修证出现,则能「为一切导师」,你就会做社会大众的榜样,你能够引导社会大众断恶修善,离苦得乐,一切大众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菩提心之功用,焉可思议》)


...。
修证出现,则能「为一切导师」,你就会做社会大众的榜样,你能够引导社会大众断恶修善,离苦得乐,一切大众的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密严国土就是极乐世界,密宗里所说的叫密严国土。密宗的大日如来就是阿弥陀佛,名称不一样,一个人。「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此地讲的佛事,经典上说的一定要懂得,不是经忏佛事,不是超度亡灵,佛事是教学、是教育。佛是智慧、是觉悟,我们求智慧的事情、求觉悟的事情,叫做佛事。佛菩萨天天给我们上课,每天示现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那叫佛事。他的日常生活是佛事,他的工作是佛事,他待人接物是佛事,没有一样不是佛事。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能搞错了。真的是一念圆满成就一切功德。
「菩提心之功用,焉可思议」。前面这一段第一段讲菩提心的功用,菩提心的大用、作用真不可思议。菩提心每个人都有,你得要把它发出来,每个人都有,现在为什么没有?现在被物欲掩盖,你有自私自利、你有名闻利养的心,你贪图五欲六尘,你有七情五欲,这个东西把菩提心盖住了。怎样能发菩提心?把这个东西去掉。去掉很难,但是你要一年比一年淡薄,你淡一分,这个菩提心就透一分,你淡两分它就透两分。菩提心是光明的,这些东西是黑暗的,黑暗减一分,光明就透一分。如果你真有能力、真有决心一下断掉,那就成佛了,有例子。释迦牟尼佛在毕钵罗树下入定,彻底放下,人家这个厉害!妄想分别执着279
一下就断掉,他成佛了。在中国的代表,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给我们表演的,释迦牟尼佛表演这一套三十岁,惠能大师给我们表演的时候二十四岁,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上山砍柴的樵夫。
大家疏忽了!从根做起
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第396集(净公上人)
      东方的学术,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人完全接受,这是中国人智慧。汤恩比赞叹,中国古人心量大,能够包容异族文化,就是指的佛教;而佛法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这是汤恩比...(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菩提心之功用,焉可思议》)


...学到它的真东西,你学的是假的。真东西是什么?根。根是什么?儒家的根《弟子规》,大家疏忽了;佛家的根《十善业道》,那么薄薄的一部小经,谁瞧得起?那是根,你看经典上打开,「善男子善女人」,讲根;道家的根,《太上感应篇》。这个东西如果今天普及到全世界大家都来学习,社会能不能救?能救!你拿那些大经大论不能救,念着好听的,做不到,从根做起。我跟他们上课一小时,时间虽然不长,把他们的观念改正过来了。中国传统求的是智慧不是知识,你们今天求的是知识不是智慧,不一样。
只要有这一念起来,阿弥陀佛就走了
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第398集(净公上人)
    「次者引《净土论》」,《净土论》就是《往生论》,「谓菩提心,即愿成佛度生,摄取众生往生净土之心。此心初看似较前心易于发起,实亦不然,盖以净土往生法门,实为难信之法,信心未生,何能发心?」昨天我们学到此地,这是一段,而且非常重要。修净土,这一生唯一的希望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对于往生的道理、方法不清楚,这一生就免不了280
要空过。像这样的机缘在过去无量劫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曾经遇到过,遇到过怎么样?太大意,疏忽了,把机会错过。经无量劫到今天又遇到,这一生再错过又要经无量劫,无量劫轮回生死之苦,说不尽!如果我们了解事实真相,不愿意再受轮回苦报,我们下定决心在这一生当中希望成就,不希望再等下一次,这个几句话就非常重要。一定要发愿成佛度生,要发这个心...(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只要有这一念起来,阿弥陀佛就走了》)


...轮回生死之苦,说不尽!如果我们了解事实真相,不愿意再受轮回苦报,我们下定决心在这一生当中希望成就,不希望再等下一次,这个几句话就非常重要。一定要发愿成佛度生,要发这个心,我决定要成佛,我决定要帮助苦难众生,这就是所谓度众生。我要发愿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净土法门介绍给这些有缘众生,他们一生才能成就。人生苦短,几十年寒暑一弹指就过去了,只有到晚年才有深刻的警惕。我活了八十五年,回忆童年就像在昨天一样,真的,一弹指八十多年过去了,人还有八十年吗?不可能。明白这些事实真相,你就真正会掌握时间,勇猛精进,这种殊胜的机缘不能再失掉。
  这个文里面,说到发愿成佛度生,好像比起《净土论》前面讲的三种菩提心来得容易,前面讲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个地方只讲我愿成佛、我愿度众生,其实愿成佛度生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一点都不假。所以他说实际上也不然,为什么?净土往生实实在在是难信之法,难信,你还没有能够真的相信,你怎么能发心?这说明发心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但是我们看到,许多这些乡下农村的阿公阿婆,一劝他念佛他真相信,说西方极乐世界好,他真的就想去,就发心去了,往生的时候瑞相稀有,弥陀来接引,他真的往生!这什么回事情?我们要明了,这个不偶然,不是农村里每个阿公阿婆都能往生,也是千中一个、万中一个。这是过去生中曾经修学这个法门,功夫都很不错,临命终时一念之差没去得了。这一念之差就是情执难断,舍不得家亲眷属,只要有这一念起来,阿弥陀佛就走了,不再接你。我们修净土的人要注意到这一点,什么时候放下?平时就冷淡,...(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只要有这一念起来,阿弥陀佛就走了》)


...读《圣经》的,读《新旧约》的,读《古兰经》的,要把他一生所学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肯定也能得生。这才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愿力的功德,他不分任何宗教。所以往生一个绝对的条件,我们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无论修什么法门,无论修哪个宗教,只要修到清净心就能往生,心净则佛土净,不一定要念阿弥陀佛,不一定要念《无量寿经》。法门殊胜无比,广大无边,你看它包容,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只要你心地清净善良,你想到极乐世界统统都收,平等对待,没有高下之差。所以一切诸佛赞叹,那我们就联想到一切天神赞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相信诸佛也会跟着赞叹,他也是光中极尊,诸神之王,净宗不可思议。
「由是可知,发菩提心,持佛名号,虽兼修余法,亦得名为一向专念。」这个一向专念,我们现在深深体会到,就是一个方向专求净土,这就是一向专念,无论修学什么法门,我只是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哪个法门都行,都能成就我们的清净心,善心善愿。「但多门兼修,总未若一门深入」,这是念老的话,这是真的。因为一门深入,他心专,容易得念佛三昧,他跟净宗圆满的相应,那就是我们一生受持,莲池大师一生受持的是《阿弥陀经》,这什么原因?《无量寿经》的版本太多,不方便,特别是在古代要找五种原译本不容易,连王龙舒那样的身分地位都没找到,他会集只有四种本子,《大宝积经.无量寿会》他没有看284
到,所以不是容易事情。古人那个时候经书都是手抄本...(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幽溪大师,一生修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等忏无虚日》)


...一心不乱,真诚到极处,这个心是佛心,事一心都做不到,这是理一心。是事一心,是理一心,是功夫成片,都在这个时候遇缘不同。他有这样殊胜的成就,所以至顿,顿到极处了。顿是顿超,没有次第,从博地凡夫就提升到地上菩萨,这叫至顿。五逆十恶,这是决定堕地狱的,而且是无间地狱,这极重之罪。临终十念即得往生,叫带业凡夫,带极重罪业的凡夫,你看顿齐补处,他往生极乐世界跟补处菩萨平等,这是至圆,圆满到极处。这几句经文把持名念佛的功德说尽了,有这么多的好处,这是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找不到的,真正是圆顿到了极处。

现前怎么个放下法?
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第405集(净公上人)
「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极乐彼岸者,则赖菩提心以为导引」。菩提心就好像指南针一样,我们现在要出生死苦海,就是六道轮回。这是一定要认识清楚的,我不想再搞六道轮回,我这一生真的想离开。为什么?没有这个认知,你对这个世间放不下,虽然想到极乐世界,去不了,必须把这个世间放下。什么时候放下?现前就放下,不要等我临命终时再放下,来不及了。现前怎么个放下法?就像我们旅行一样,我们在旅途,住宿的地方是旅馆,你把这个地方当作旅馆来看待,就放下了。我离开,明天上路,这个地方一样都带不走,这旅馆的。天天作如是观,念念作如是观,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没有牵挂、没有顾虑,你走得自在、走得轻松。这种修学的方法非常重要,自己有一定的方向。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我们的方向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现前怎么个放下法?》)


...,中辈往生的是平等心现前,下辈往生的是清净心现前。心不清净不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多都不行,这是我们修净土,希望这一生永远脱离轮回,不再搞这些玩意,真正求生净土,就不能不知道。

  信阿弥陀佛,依教奉行
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第408集(净公上人)
「于此五浊恶世,无佛之世,能见彼佛」,就是你能够见到阿弥陀佛,「实是希有」,这四句话从果上说的。什么样的因缘你能见到?下面四句是讲缘,「全凭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思议力」。这是缘,阿弥陀佛给我们做增上缘,我们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我们修持名念佛这个法门,这样的缘才感得。有缘当然还有因,这个因更重要,缘是信阿弥陀佛,因是信自己。「复因行者发菩提心」,求往生的这个人他发了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就像前面蕅益大师所说的,真信、真愿,真相信、真愿意求生极乐,这个信跟愿太难太难。我们要认真的问一问,我们有没有信?没信;我们有没有愿?没愿,信愿都没有了。不要自己以为有信、有愿,许许多多人都蒙在鼓里,自以为有信、有愿。李老师当年教训我的,我也说了好几遍跟大家分享,我是出家两年才受戒,但是我出家就开始讲经教学。受戒之后,佛门的规矩要去谢老师,我的老师是李炳南老居士,这个出家身分就去拜老师,李炳老是我的亲教师,用佛门的话来说,就是他是我的和尚,和尚是亲教师。我到台中慈光图书馆,我还没进门,在门外面,他在里面看到我,看到我手指着我,好大的声音叫:你要信佛,你要信佛。叫了好多声,我都呆了,我不信佛我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信阿弥陀佛,依教奉行》)


...了,阿弥陀佛有愿,念佛人有感,就是有求,求佛菩萨来接引,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这个应的缘跟因,前面我们学过,感应的因,来应的因是自性。《还源观》上自性清净圆明体,这个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是因,真因。缘,缘是弥陀的本愿,是我们自己求阿弥陀佛加持的这个念头,这都是缘。所以现相就现前,现相是果。这个现相「即自即他」,即自是自性,自性变的;即他,阿弥陀佛的愿力。「无虚无实」,无虚是自性,无实是现相。这个相不是真实的,为什么?那个相不永远存在,剎那之间就没有了,你到极乐世界去了。
中辈往生的七个条件
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第410集(净公上人)
中辈往生这七个因缘,就是七个条件,「一者,发无上菩提心」,跟前面上辈三品完全相同。由此可知,发菩提心是往生先决条件,凡是往生的,没有一个不发菩提心的。菩提心,用蕅益大师的解释就好懂。蕅益大师的解释很简单,真信,一点怀疑都没有,真信有阿弥陀佛,真信有极乐世界,真信依照阿弥陀佛的教诲,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我往生,这叫真信。真信接着是真愿,我愿意在这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世界还有留恋吗?没有了。有留恋的,那就是佛在经上讲的富贵学道难。富贵人觉得这个世界还不错,还很美好,不愿意离开。所以佛教弟子,教他什么?教他吃苦、教他持戒,一生严持戒律,生活非常困苦,他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世尊末后这二条教戒是给弟子做逆增上缘,好事!生活愈苦愈好,愈苦你会愈精进,你会愈发愤,你对这个世间就愈不会留恋。吃得太好,穿得太好,居住太好,不想走了,这地方不错,极乐世界虽然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中辈往生的七个条件》)


...响他,这就是我们想出一个一条龙学校这个办法。老师要装,要装得很像;老师要装不像,学生就教不出来。老师要装扮得很像,他很吃力、他很辛苦,但是功德不可思议,真正是救了中国传统文化。让正法已经灭掉再把它复兴起来,正法久住这个功德无量无边,那一条龙里头老师都是佛菩萨再来,他不是凡人。我们真心去求,必定有感应,真正能够让社会恢复到安定和平,也就是大多数的人重视戒律,重视社会安全超过个人的利益,这个事情才能做得成功。如果都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一,社会安全是其次的,国家安全是再其次的,这个恢复就非常困难。因此佛陀教育在现在比什么都重要,佛陀教育好在哪里?佛陀教育是把众生的利益摆在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大菩提心。自己学好了,学好了为什么?是为帮助众生的,自己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没有智慧,怎么能帮人?四弘誓愿头一条是愿,后面三条是完成这一愿。断烦恼是成就德行,学法门是成就学问,成佛道是成就圆满的智慧,都是为了第一愿。这大乘可贵,只有真正学佛的人,真正契入大乘,才有这么大的心量,舍己为人。                      297
戒律是活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
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第411集(净公上人)
    底下「彭际清居士曰:故知净土资粮,全凭功德。功德之基,莫先持戒。以戒净则心净,心净则土净故」。这个道理讲得好,这几句话是真理。确确实实戒净,戒清净,心净了,心净则佛土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为什么这个戒持不了?》)


...常重要。我们要搞真的,要求最圆满的,假的不搞,真的不是究竟圆满的我们也不搞。
下辈往生的三个因缘
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第413集(净公上人)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这个三辈往生,我们要特别留意学习,为什么?我们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这两品经文,二十四跟二十五,讲的是方法,用什么方法可以去。上、中辈的条件我们不能具足,下辈是肯定可以做得到的。下辈往生有三个因缘,你看条件愈来愈简单了,中辈是七个因缘,这只有三个因缘。「一、发菩提心,二、一向专念,三、至诚愿生」,真想去,不是假的。应不应该去?决定应该去。你要是留恋娑婆世界,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肯定是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
    我们虽然是得人身,生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遇到灾难,什么灾难?我们把本性丧失掉了,人性丧失掉了,把良心丧失掉了,把道德丧失掉了。换句话说,二千五百年前,左丘明着的《左传》里头有句话说,「人弃常则妖兴」。这三个是常道,如果就文字上来说,常是五常,五常是仁义礼智信,我们今天无智、无礼、不仁、不义、不信,这五个都没有了。五个都没有了,人连畜生都不如。现在不但是连畜生不如,连鬼都不如,鬼里面修行的很多,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真正往生到极乐世界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下辈往生的三个因缘》)


...我们是不是这个心?是不是这个愿?如果是这个心、是这个愿,我相信,你,古人讲的这句话,心安理得。你的心安了,为什么?理明白了。倒过头来,理得到了,你心一定安。心安,我为什么强调这个心安?这世间灾难与你不相干了,大家有灾难,你没有灾难。为什么?你已经取得西方极乐世界,灾难如果现前,你非常欢喜到极乐世界去了。前面我们学得很多,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念头一动,阿弥陀佛就知道了,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就来接引,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所以「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这十六个字是我们能不能往生的关键。如果具足,这四句就是保证书,你说多重要!
      这就是《观经》里面的至诚心与回向发愿心。这是讲菩提心,菩提心的体,至诚心,自受用深心,他受用的是回向发愿心,与《观经》的菩提心相应。「且三辈往生咸云」,三辈往生都说,「当发无上菩提之心」。「是故《净影疏》曰,然此三辈,人位虽殊」,求生净土的人善根福德因缘不一样,千差万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辈九品也不一样,品位不相同。「至欲往生,齐须发心求大菩提,专念彼佛,回向发愿,方得往生」,这是完全相同的。这是我们必须要具备的条件,真正想往生,一定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什么?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真信、真愿,真信,不怀疑;真愿,你就能真放下。放下什么?娑婆世界的林林总总、点点滴滴全放下了,不再干涉了。
     尤其是在往生的时候,往生的时候如果一念放不下,你就去不了。谁能保证自己在临命终时真放下?平常说得很好,临命终他真放不下。所以说放下,他不是真的,是假的。真的要平时去练,现在就干,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中、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一定要看得淡薄,知道什么?知道这个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物质现象它的根源是意念,意念是精神现象,意念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有还归无,了不可得,你为什么不放下?不放下你...(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下辈往生的三个因缘》)


...「及诸菩萨、阿罗汉」,梦见了。「其人寿命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与诸菩萨、阿罗汉,翻飞行迎之」,看到梦中那个境界现前,他看见了,这个时候不是作梦。他看见,别人看不见,看见前两天作梦那个境界现前,这是真的佛来接引他。
     上辈是这样的,「中辈亦同,梦见彼佛,往生先兆」,这是一个人念佛功夫成就了,往生的预兆,首先是梦见。「临终来迎」,临终的时候佛来迎接。「本愿胜益,故俱应有」,阿弥陀佛曾经发的愿,十方世界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会来迎接他。佛没有妄语,所以任何一个人临终,佛一定来接引。这桩事情我们在初学的时候怀疑,为什么?经上讲得很清楚,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都劝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十方世界每天到极乐世界的人,这不说每天,每个小时、每分钟,到极乐世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世界太多了。每分钟不知道有多少人往生,阿弥陀佛要去迎接来得及吗?会不会有一、二个漏掉的,我们唯恐漏掉。这一点你要放心,要有信心,阿弥陀佛那个头脑比计算机灵光多了,一个都不会差错,一个都不会漏掉。
      前面我们读过,从法身,法身是真身,变现出无量的应身,从应身,每个应身又变现成无量的化身。应身、化身跟真身是一个身,应化身跟真身无二无别。你临终时可不要去问,佛你是化身还是应身?你就去不了,佛就不见了。我们什么心态?完全看作真身,不要有任何疑惑,不要有分别、不要有执着。如果连起心...(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下辈往生的三个因缘》)


...大小、善大小,各个不相同。念佛往生,没有往生之前有差别,往生之后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就没有差别了,这又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我们真的想去,那你就真的要相信,你要相信这部经是真经,夏莲老给我们会集的五种原译本,这个本子就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稀有难逢。五种本子不好读,他把它一整理、一会集,这一本就是最完善的本子,读这一本,五种原译本全都读到了。黄念老的注解引用了一百九十三种经论,古大德的这些注疏,我们读他这个注解,这一百九十三位大善知识对本经的学习心得、分享报告我们全都得到了。多稀有、多难得,能不珍重吗?决定往生,一定要依这个注解,这个会集本的注解,然后这一句弥陀名号,就保证我们这一生圆满成就。
菩提心没发出来,闻法不透
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第414集(净公上人)
那我们今天听到这部经,都能够理解,现在我们所差的,菩提心没发。菩提心为什么没发?虽听经没有契入境界,就是没有能够百分之百的听懂,只能听到几分之几。果然听到的是百分之百,没有不发菩提心的。菩提心一发,超越十法界,就是法身菩萨。所以这个法门,佛教里面的大乘,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用哲学的话来说,「知难行易」,放下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放下了,成佛了,惠能大师半夜三更在五祖方丈室里头放下了,放下就成佛。你要是问,惠能大师所证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差别?说老实话,一点差别都没有。只要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就真放下,那就是佛境界。生净土,决定生实报土,他不在方便,不在同居。所以善导大师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不能把它说死了,不能把它说定了,它是活活泼泼的。
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为什么?每一个人都有自性,贤首国师所说的「自性清净圆明体」是共同的,是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下辈往生的三个因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有一种法菩萨应离。所谓欲贪。善男子。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瞋怒。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愚痴。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我取。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疑惑。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憍慢。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懈怠。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惛眠。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爱着。善男子。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com/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net/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19 01:08 , Processed in 0.17929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