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98|回复: 1

[大德开示]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六集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8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六集


我们再看下面一句,「既兴信心」,既然具足了坚定的信心,下面最要紧的一个条件就是发菩提心。有信心一定会成就,一发菩提心决定成佛,可见得成佛的关键在发菩提心。比如说我们举净土法门来说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有信心一定可以成就,发菩提心必然是上品上生,不发菩提心是带业往生,只要你有清净信心就可以去的。菩提心实在是真难发,所以菩提心是佛心,菩提心是真心。我们在前面给诸位都讲过很多了,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我们再说的方便浅显一点,菩提心是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我们想想,我们的心待人处事是不是平等的?要做到怨亲平等,冤家对头跟你亲爱的人,在你心里头一律平等,没有差别的。这是菩提心的相,很难很难。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是菩提心。我们的心里头还有爱好、还有嗜好、有偏爱,这不是菩提心。世间法都不爱了,还爱佛法也不是菩提心。为什么呢?心不清净。什么都不爱了,还爱阿弥陀佛也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决定的清净心,绝对的平等心,真正大慈大悲,这个心一发就成佛了,叫作初发心的佛。
《华严经》里面一品经文,《初发心功德品》,赞叹发菩提心的这个人的功德,十方诸佛来说都说不尽,无量无边。这些话不是鼓励我们的,是事实。为什么?菩提心是真心,真心就是真如本性,无量无边,确实是说不尽。十方诸佛都说不尽他的功德,那我们哪能说的尽,可是这个真心是人人本有。除去了垢染菩提心就现前,这一发心就成佛。菩提心之后无修无证,修无修修,证无证证,念无念念,这些前头意思都讲过了,在此地就不要重复了。
我们把注解念一遍就可以了。「此第三十六章,展转明难得之事以深警人,」这是警惕我们,「令勿失良缘也」。我们今天的缘分和学佛的机会,正像《开经偈》所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事情你忽然遇到了,遇到如果当面错过了,那实在太可惜了。「不达无修无证,岂名真正发菩提心?不发真正菩提,岂名信心?不兴信心,岂名遇道?」我们要遇到道侣,遇到真正善知识一定要自己有信心、有至诚之心,你就有机会遇到善知识了。「既不遇道,值佛何益?」生在佛世没有遇见。「既值犹不值,则中国犹之边方。既中国不异边方,则六根具犹不具。既六根具犹不具,则男子亦非男子。既男子不成男子,则人身何异恶道。静言思之,可不发菩提心,急悟无修无证之要旨乎?」注解里面句句话都是勉励我们,这样难得的良言我们得到了,就要下功夫,要珍惜不要轻易的放过。再看底下一章。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注解:「此第三十七章,深明心近则近,心远则远,而不以形迹论远近也。」这是我们亲近佛陀,佛陀已经去我们三千年了,如果你心净,那佛还在你的身边没离开。心不在道,释迦牟尼佛在你面前也不行、也无济于事。这是特别教我们注重在道心,不重在行迹。「金口诚言,重戒若此,末世弟子,奈何弗思!」「末」是指末法,末法去佛三千年。在迹象上来说很远了,佛距离我们三千年,如果要论心就很近,为什么呢?清净心是一不是二,论心则没有距离。这是劝我们要好好的多多的想一想。怎么样才叫作亲近佛呢?遵守佛的教诫,佛的教诫里面入门一定要从戒学下手。昨天我给诸位讲过了,戒定慧有次第又可以圆融,次第和圆融要同时修学。在事上我们要次第学,在理上要圆融学,这叫真正学佛。
学佛人要记住,今天大家最感到困难的一个问题,困难不克服没法子入佛道,从哪里做起呢?从不妄语做起,诸位想想能做到吗?不打妄语、不欺骗人,要从这里做起。常常欺骗人,骗人、骗自己,这怎么行?这不能入道。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佛之不能成就,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举个例子,我们道友当中很多做生意的,听了我讲经来问我,「法师,我们不妄语生意不能做,今天做生意统统是妄语」。这是不懂得佛法,如果打妄语真的可以赚钱,佛菩萨大慈大悲一定在经里面教我们「你们要多打妄语」。打妄语不能赚钱,你赚钱是你的福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打妄语赚来的还是命里头所有的,这个妄语不就冤枉打了吗?不打妄语也赚得来,打了妄语还是那么多,没有增加一点,这就是冤枉。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为什么呢?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何必要骗人呢?
高雄有一个同修,学佛的年轻人做生意,他很如法,他就是老老实实、绝不打妄语。他给我讲他生意做得很好,虽然是小本生意做得不大,他到银行借钱的时候,无论借几百万、几千万,他马上就能借到,人家相信他、他不打妄语。我说你这样做就对了,完全照佛的教诲去做,该是你的跑不掉,不该是你的用手段欺骗人也得不来,,相信这个道理。我教给他,他自己做老板,开了个印刷厂,对待你的员工就要跟对待自己一样,要做到「利同均」。我们接一个生意买卖赚多少钱的时候,我们大家平均分配,你待员工跟自己亲人一样,员工也把你当做自己亲人,你的事业将来一定有前途,要发达,为什么呢?整个团结成一体。你要看到员工你不是我的人,我该给你多少就给多少,其它的利益都没有,这个不行。员工家里有疾病的时候,额外要供给他,他家里要有什么婚丧事情,都得要尽心尽力去照顾他,跟照顾自己一样。这就是菩萨经商,在商场里面行菩萨道。我说你只要本着这个道理,依照佛法去做,你将来就是佛教里面所讲的「大商主」。一生诚敬、不绮语,这一个人做了很好有成就,可见得不欺骗人并不是不赚钱,不欺骗人还很赚钱。他最近听说,南部让我讲《圆觉经》,他发心印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赠送给听的人。所以学佛要从不妄语开始。
人能不妄语就不会做坏事,为什么呢?心里存的不是好事才打妄语,心里头没有恶意、没有恶念,他为什么要打妄语骗人呢?那只有一个现象神经不正常,神经正常的人不会做这事。大家要晓得,学佛的人第一要紧的事就是修诚、修敬,从诚敬入门。别人欺骗我们,我们晓得不是不知道,如果不知道叫迷惑,知道而不与他计较,他下一次再来欺骗我们还是让他骗。不是说他来骗我,我晓得了我不让他骗,这样不好。恒顺众生,他来骗我就让他骗,再来骗还让他骗,为什么呢?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就是这个修法。道安法师他能做到这一点,他老人家故去之后,听说他的债务有好几百万,钱到哪去了?都被人骗跑了,他晓不晓得?晓得。我有一次到他那里去的时候,正好有一个人刚刚离开。他就告诉我,「那个人很聪明,他来骗我的钱骗了好几次,今天又来骗一次。」我说「你给他没有」?给他了。晓得,不是不晓得。这个人骗过我了,他今天来了,我不要理他了不是这样,他还是很欢喜,他说「你要多少啊?」,他就说我怎么怎么苦,需要多少的时候。道安说那都是假话,要钱是真的,「好好好我给你,你去吧。」这是个学佛人,吃不吃亏呢?不吃亏。几个人能晓得这个道理呢?几个人能晓得这个功德呢?这些全都是佛学戒行当中,我们要学。这就是学放下身心世界,这就是学一心不乱,在种种境界里面、种种复杂人事里面自己的心清净光明一切明了,这就是慧,如如不动、不起分别,这就是定,这就是在境界里面修定修慧,三学具足。
底下是蕅益大师引了一段公案,「《僧祇律》云」,我们念一遍,这个故事很容易懂。波罗脂国有两个比丘,这两个人结伴从波罗脂国舍卫城,来闻讯释迦牟尼佛。在半路上就害渴了,找不到水,「中路渴乏无水」。这个时候就遇到一个井,一个比丘看到井,用桶在水深的地方打水,水打上来了就喝了。另外一个比丘仔细一观察,这水里面有虫,他就不肯喝。那个饮水的比丘的渴解了,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喝这个水呢?这个比丘就答道,「世尊制戒,不得饮虫水故」,释迦牟尼佛的戒条里有一条,不可以饮有虫的水,所以他守戒,就是渴死了我也不饮水。「彼复劝言:『长老但饮,勿令渴死,不得见佛』。」你还是喝好,你要是渴死了就见不到佛了。「答言:『我宁丧身,不毁佛戒。』遂便渴死。即生忉利天上。」这是宁愿持戒而死,不愿破戒而生。这是诸位一定要记住的,守戒死了、破戒生了,破戒生了有没有占便宜?没有占便宜。而守戒而死的人,真是占了大便宜了,他到天上去了。人间苦,天上乐,离苦得乐是真的。
在佛戒里面有开缘,戒是可以开的,诸位一定要记住,开缘绝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而开的。为度化众生可以开戒,那不叫破戒,要是为了自己,这决定不可以,这一点大家一定记住。戒律是一部很大的学问,一定要细讲,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制定这个戒条因缘是什么?为什么制定的?依据什么样的理论?这个戒条要如何来受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有什么样变通的方法来持戒?都得要懂得。开遮持犯必须要懂,不懂得就做不到。像波斯匿王的夫人,把八关斋戒统统破尽了,为了救一个人,斋戒统统破尽。波斯匿王一怀疑,就问释迦牟尼佛,佛给他说,夫人不但没有破戒,还具有无量功德,为了救人,舍己为人不叫破戒。这个比丘完全是自利,不是为人,是为了自利饮有虫之水,他破了戒,所以这是破戒、不是开戒。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
他生了忉利天了,「天身具足。是夜先到佛所。」他生了忉利天之后,也没有忘记去看释迦牟尼佛,于是就先见了释迦牟尼佛。「礼足闻法,得法眼净。」听佛说法,凡是见到佛一定听佛说法,那么他得「法眼净」。法眼净也是一个成就,对于邪正是非都能够辨别,不会有迷惑这就叫「法眼净」。「饮水比丘,后日乃到」,饮水的比丘没死,他慢慢走第三天到了。「佛知而故问」,佛不是不知道,故意问他,你从哪里来?有没有人陪你到?是不是结伴而来的?这个比丘就把路上的事情报告出来。佛就说了「痴人!」愚痴,「汝不见我」,你没有见到我。「谓得见我」,见到的佛身相。「彼死比丘已先见我」,那个死的人到忉利天,忉利天人先来拜佛,这个比丘后来的。「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摄诸根,虽共我一处,彼离我远,彼虽见我,我不见彼。」这是佛的教诫。什么叫「放逸」呢?就是我们现在的随随便便,凡事不太认真,就叫放逸,不认真、不负责就是放逸。懈怠是懒惰,不肯精进、不能摄诸根,这样的人虽然一天到晚在我面前、在我左右,也是距离我很远很远。他自以为见到我了,而我不见彼。这个「见」是讲道,从道上讲相距太远,身虽然是近,道太远。
「若有比丘,于海彼岸,能不放逸,精进不懈,敛摄诸根,虽去我远,我常见彼,彼常近我。」这就真正能够受持佛教戒之人,纵然在海的对面,这是讲去的地方很远很远,但是他能够信佛,能够接受佛的教训依教奉行,对于修学认真、负责、精进、如理,他能够收摄六根。这样的人身形虽然距佛很远很远,心行与佛无二,没有两样,身虽然远,心近。心净是真清净,身净是假清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是假的。这样的人是佛常常见他,他也常常亲近佛。诸位要懂这个道理就明了,释迦牟尼佛去我们三千年,阿弥陀佛去我们十万亿佛国土,我们的心清净、我们的心专一,与释迦弥陀真是把手同行。如果不相信佛的话,不能行佛之道,一天到晚都是在身旁也没有用处。这一章提醒我们心要像佛的心…30:40感觉跟佛的行为没有两样,顶要紧的就是修心。再看下面一章。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的问意是对一个出家沙门问的,人的命能有多久呢?「间」是间隔,人的命能存在多久呢?数日之间。大概没得吃、没得喝,大概总要好几天会饿死,数日之间。「佛言:子未知道。」你不知道事实真相,那么又问另外一个人,「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这个人死也不过是吃一顿饭饭食之间,比前面就进步很多了。「佛言:子未知道。」你还是不晓得事实真相。「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人命确实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是第二世了。
这一章是告诉我们人命无常,千万不要认为我现在还很年轻,我后来的时间还很久,还在为来年着想,还得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的事情,这都叫迷惑颠倒不了解事实真相,所谓是「黄泉路上无老少」。寿命是怎么回事情呢?好像我在此地也给大家讲过,引业与满业。在唯识里面就常常讲到,寿命就是属于业力,这是一定的,我们身体的寿命是业力支持的,而业力是前生的造作,前一世造的因,这一世得的果报,所以这个果报是一定的。有的人力量强大寿命就长,有的人力量薄寿命就短,真正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寿命长短也是有定的,一分一秒都不差的。世间看相算命的,真正高明的就能算得很准,他为什么能够算得准呢?因为有业力,所以他落在数上,才能算得准。你们看看《了凡四训》,那个孔先生算命真高明,就能断定他的终身,引、满二业都算的一点不差。满业是我们今天讲的福报,他的一年有收入多少财富,他的官爵升到什么地位,算的一点不错,哪一年升官、哪一年得财富、哪一年遭遇什么,清清楚楚,一点都不错。命是有,不是没有,命就是这样引、满二业来的。虽然命是有一定的,但是佛法不是宿命论论,为什么呢?这两种业都可以改变的,所以命运虽然决定有,可是命运可以自己主宰的。佛法里面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没有福报,可以求得福报,我短命可以求得长命,一定能求得到的。但是你求要懂得理论、懂得方法,如理如法是有求必应。不懂道理又不晓得方法,这个求得就不相应,不会有感应,所以理与法很重要的。
我也给诸位讲了,我命里头没有福报,但是我现在非常有福报,这是学佛之后懂这个道理,修得来。我短命,那么现在照我命里头算的,我现在已经延长不少年了。我的命只有四十五岁,我今年五十五了,就多活了十年,这十年是修来的,这确确实实一点都不错。我那个时候出家发心学佛,也就是因为寿命太短了,所以我们的修学非常认真。为什么呢?晓得寿命不长。把自己修学都定在四十五岁以前来成就,我们同参有三个人法融法师、明演法师还有我一个,三个人的命运都相同,都是没有福报、短命,都是过不了四十五、六岁。我们非常相信,想想很有道理,不应该有长寿,也不应该有福报,所以三个人很认真的修学。那两个人果然,一个四十四岁往生了,一个四十五岁往生,两个先后都走了。我四十五岁那一年,在基隆大觉寺灵源老和尚结夏安居,请我讲《楞严经》。在讲经的时候得了重感冒,病了一个月,我也没找医生,天天念佛,晓得寿命到了,该走的时候了,一心念佛。可是到一个月以后,病又好了。我到台湾来,三十多年没害过病,我跟耿先生认识了三十一年。没有走,就弘法了。诸位要晓得那两位同修专门修自利,我是修利他,一出家就弘法利生。四十五岁时候害了一场重病,重病也没有请医生,也没有住医院,所以医院也没有我的病历。
这就是说明了,我没有求寿命、没有求长寿,寿命自然延长的。物质生活的福报我没有求,但是也不缺乏。我求的是弘法、求的是经典,在从前经典非常不容易得,不像这些年印刷术发达了,到处都可以看到佛经。我学佛的时候台湾印佛经的只有三个地方,台中的瑞成书局、高雄的庆芳书局、台北市一个佛经流通处,而且数量都很少,我们想要的东西都没有。我那个时候就是一心一意求经典,我想看的这些书只要心里动个念头,就会有人送我,有求必应,我很有信心。所以我今天手上这些书本都是非常珍贵的版本,这个本子印给你们,这个原本五百年前憨山大师木刻的版本,我现在憨山大师的本子,明朝的版本大概还有四十多本,这个是非常珍贵的,我现在自己的书都是很好的版本。心里一动念头就会有人送来了,有求必应。这些方法都是章嘉大师教的,章嘉大师告诉我不求人,一生都不要求人,什么都是佛菩萨给你照顾好了,求佛菩萨。因缘到了该什么时候给你什么安排,都是恰到好处,所以我很自在,什么事不操心、心清净,清净就放光明。对于因缘果报自己的、他人的、世间的、出世间的,都清清楚楚。这是讲寿命是一定的,一定可以延长。福报是一定的,没有,可以求得。你要懂道理、要懂方法,你就能得大自在。这地方主要就是说这个道理,人命很无常,在呼吸之间不可怀疑。
我们常讲「乘愿再来」,乘愿再来的人的寿命是愿力不是业力,我们凡夫是业力。菩萨不是业力,把这个转了,转成愿力。什么时候转呢?现在就转,不是死了以后、往生西方之后再乘愿再来,当然也是乘愿再来。现在也可以乘愿再来,我这个寿命已经到了,可是我还是要发愿普度众生,真正有这个能力、真正是这个心,这个身体还留在世间。为什么呢?满你的愿。而且对于这一个地区的众生也真的有缘分,如果没有缘分了、缘尽了,虽有愿力没有化缘了,他也走。愿力是永远无尽的,所以乘愿再来的人没有寿命,他的寿命就是众生肯不肯接受教化。肯接受教化的,他就住世继续教化众生,不肯接受教化,那他就到他方世界去,因为他方世界还有很多众生跟他有缘的,他要到别的地方去。这个就不是业力,这叫愿力,所以大家要发愿。
我在台中亲近李老师的时候,替李老师翻译的张居士,身体很不好,一看就是短命相。所以李老师就常常劝他,「孩子你要发大心,要弘法利生」。发大心、弘法利生就是把业力转成愿力,业力生死就没有了,就变成了愿力。愿力的生死,身住世就自在了,愿意住多少年就住多少年,愿意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一点都不错,所以他没有寿命,你们想想多自在。这个事情不是给诸位说说而已的,是事实,而且每一个人都能办得到。我在每一个地方讲经都真诚的劝大家,要认真的修,「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学佛这是那是多年来证明了,确实是有求必应,我心里的愿求从来没有一次没求到,佛菩萨真对得起我们。你要是不明理、不如法你去求,你求得到的都是偶然的不是真求来的,你命里头有。所以有人天天拜佛求,求不到,我不要拜佛,我心里动个念头就能得到。可见得如理如法是多么的重要,学佛不能不明白道理,唯有佛法当中才能得大自在。我们要发心,现在就要发心,要转命运,现在就要从业力转变成愿力。不能等待,等待以为我的寿命还有多久,靠不住,一定要晓得人命在呼吸之间、人命无常。
底下这一段解释里头有一段故事,这是一段公案也很好懂。「一期色心连持不断,名为命根,乃依本识种子假立,非有实法。」这几句话是解释寿命的意义、寿命的真相,可是这几句话要细细给诸位说,牵涉到唯识学里面相当的深度的理论,这个将来有机会在唯识里面再来研究讨论这个问题,我黑板上给诸位提的也是唯识里面的解释。寿命不是真实的,在《百法》里面它是属于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众生迷惑不晓得事实真相,以为是真实的,哪里晓得它是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里面第一个是「得」,第二个是「命根」。凡是不相应行法一定是遍计所执性,完全虚妄的。
「出息虽存,入息难保,况刹那刹那念念生灭,非沉思谛观,岂能知之!」这是心要清净,心里定的人才能够观察到,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底下是一个小故事,一段公案我们把它念下来。「昔」是讲过去,西域有一个国王,不信佛法,他就问一个祖师,问他说「吾见外道种种苦行,尚不能折伏淫心。」这是他见到的外道修苦行,虽然修种种苦行,淫欲的念头还是断不了。「而今沙门四事如意」,这个「沙门」是学佛的,佛弟子四事供养都不缺乏,「岂能断烦恼耶?」烦恼怎么能断得了呢?要说能断烦恼他不相信,他说得很有道理,我们今天的状况我们也不相信,我们问问自己,自己也不相信。「祖师曰:『王试取一狱中必死罪人,满器盛油,令其手捧,用四屠人出刃随后。若能一滴不失,便赦其罪;若倾一滴,随手斩之。同彼游于四衢。王更尽出宫女音乐,遍处歌舞,试问罪人何所见闻。』」这个故事很浅,含义很深。这是教这个国王,你在死囚里头已经判了死刑的犯人,你找一个来,他自己也晓得他已经判死刑了。你叫这个死囚捧一锅的油,锅油是满的,你叫他捧着走。告诉他,这个油如果是一滴都不漏,我就赦免你的死罪,如果要滴了一滴立刻就杀掉。后面派了四个刽子手拿着刀监事他,滴一滴马上就砍了。带他到哪里去?带他到热闹的街道上去游行,看看他会不会滴下。这个街道的两旁,国王把宫中的美女又唱歌、又跳舞,各处去表演,叫他从这个路上经过,然后回来的时候,问问这个人问他在路上看到些什么。
国王就答应做一次实验,「令一罪人手捧满油,遍历四衢」,「四衢」就是十字路口,最热闹的所在。「女乐丛中。一滴不堕,因赦其罪。」果然油捧得很稳,一滴都没有漏出来,赦了他的罪,赦他罪后就叫过来问他,在路上你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罪人说「我于尔时,唯恐一滴油堕,白刃加颈。故惟见手中之油,更无他见闻也。」他在路上游行了半天,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为什么呢?一心就专注在油上,唯恐一滴掉下来,命就不保了。诸位晓得这就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楼主| 发表于 2017-12-8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心专在一锅油上,就只知道这个油,其它什么都不知道了。
这就是说明了沙门修道要专心。虽然事事如意,只要你能专心就能入道,心若不专、心若旁骛纵然是苦行也不能入道。所以佛教给我们不修无益的苦行,佛要我们修一心,净土里面所讲的「一心不乱」,《华严》所讲「一真法界」,就是讲的一,《维摩经》里面教给我们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诸位要是成就,就是要专、要一。我们今天学佛的人以及学佛的道场,所缺乏的就是专一,所以看不到结果,修行的人多,没有见到结果,道理就在此地,能专、能一一定能有结果。像他这个,他是专一,所以他得到结果了,国王赦了他的罪,他获得自由。我们一个学道的人要真正修一心不乱、修往生极乐世界,难道连这个罪人都不如吗?我们要用罪人这个心来念「阿弥陀佛」,一天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弥陀经》里面讲了若一日到若七日。佛七七天打下来了,往生的消息都没有,为什么原因?不专!虽然在这里念佛,心里还想东想西,牵肠挂肚的事情一样也没有放下,七日之中也见、也闻,有什么用处呢?没有用处。佛不骗人,你参禅七天开悟难,学密七天成功也难,念佛七天往生是真的,哪一个法门能够有这个法门快呢?后头这一段我们自己稍稍看一看,明天我们再念。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17:24 , Processed in 0.21216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