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92|回复: 8

达摩难陀长老:法句经故事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法句经故事集

马来西亚 达摩难陀 长老 著
周金言 译

作者介绍
据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报道:达摩难陀长老出生于1919年3月18日,家乡在锡兰南部。他在马达拉的基宁村一间学校受正规教育。
  由于文化的影响,年幼时,他便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位出了家的舅父,成为他的精神导师。他的母亲是个非常开通及虔诚的佛教徒,虽然长老是个长子,但,母亲却鼓励他出家。母亲还说:“如果你结婚,只能照顾到家人而已;若出家成为法师,就能照顾到无数的众生。”
  长老12岁时,依 Venerable k.Dhammaratana Maha剃度出家、在Venerable N.Sarananda Maha 座下成为沙马内拉。当中接受寺院的训练直到29岁受具足比库戒。为了更了解佛法,所以就进入哥伦维也华丹那佛学院及其他著名佛学府深造,随后7年,他专心研修梵文、佛教哲理、巴利文合经典。
  26岁考获学院语言、哲学和巴利文经典研究文凭。
  曾获得印度兴都大学奖学金,到该大学深造,主修梵文、兴都文和印度哲学,经过4年的专精研读,获得大学颁发印度哲学硕士学位。后来,回返锡兰建佛学院,实现说法度众的心愿,还出版佛教月刊给予村民阅读。
  33岁那年,长老获得维戴加拉学院院长选派,前来马来西亚十五碑锡兰佛寺服务。
  1962年。长老就在十五碑佛寺成立佛教弘法会,其目标是研究佛法和推广佛教文化,鼓励、促进和发展佛教真理和慈悲观以及培育宗教和平及认识。
  1970年,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成立,长老鼓励佛教弘法会青年组,大马锡兰佛教会青年组也加入马佛青总会。
  同时马佛青总会也邀请长老为宗教导师,为佛青和佛教徒提供宗教资讯服务。
  长老到过东西方国家弘法。他拥有东方研究大学,那兰陀大学、兴都大学所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
  60年代,长老是马来西亚宗教联系机构的活跃成员。
  长老也是筹组各宗教谘询理事会的创办人之一。
  目前,长老共有五十本著作,分别销售到世界各地,其中一本《佛教徒的信仰》已译成中文版,共出了九版,此书在国内流传极广,几乎成为大马佛教徒的生活手册。
  
编注: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
  沙马内拉:巴利语sàmanera的音译。是指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持十戒之男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saràmaneraka音译为“沙弥”、“室罗摩拏洛迦”等。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北传曾译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
   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第一品 法句经故事集正文
1 导读
  佛陀在领导僧团的四十五年中,出于对世间的慈悲和对人类幸福的关怀,不停地弘扬他所证悟的佛法。佛陀忠诚的随行弟子阿难尊者具有超凡的记忆力,曾经恳求佛陀为他重述他未曾听闻过的佛陀说法。阿难尊者说他知道佛陀八万四千次说法。当然,也有其他弟子从一开始就亲近佛陀,因此也虔诚、忠实地记录佛陀的说法。
  这些多闻弟子们明白正确记录佛陀说法和说法因缘的重要曆史意义,因此佛陀入灭三个月后,他们召集了僧团中尊贵的阿拉汉比库诵出并结集佛陀所有的说法,方便佛法的弘扬,并避免后人误解、扭曲和修改佛法。
2 口耳相传的传统
  佛陀的说法由僧团中一代又一代的弟子口耳传诵下来,直到西元前八十年锡兰才第一次以巴利语将佛法形诸文字。比库们公开複诵佛陀的说法,以避免错误或误用其它的词汇。
  留传下来的不只是佛陀的教诲。佛陀在世时北印度人的生活和想法也被生动地留传下来。这些人包括国王、大臣、王子、婆罗门、农夫、外道、贱民、强盗、官吏、银行家、妓女、丈夫、妻子、情人、和儿女等。他们和现代人一样,都有著相同的弱点:贪、瞋、痴、嫉妒、懒惰、傲慢与愚痴等等。早期的佛教徒也很温顺、慈悲为怀、虔诚、聪敏、慷慨与奉献。
  【法句经/故事集】生动活泼地描述了佛陀。佛陀在家信徒包括国王,如频婆娑罗王和波斯匿王;富翁如给孤独长者;妓女如丝蕊玛和一大群的平民,如理发匠、金匠、驯象师、特技演员、奴隶、猎人、渔人、园艺专家、屠夫、纺织工人和船民等。很多人从佛陀的教诲中受益良多,有些人则一无所得,依然故我。
  【法句经/故事集】的故事触及人类的真实情感而感人肺腑。这些情感包括悲悯:如波她卡娜在一连串的事故中,丧失了所有的家人;幽默:有位比库出家剃度好几次,头因此光亮的就像“磨刀石”;罗曼史:难陀王子思念出家时遗弃在家的新娘子;阴谋诡计:如外道雇请妓女控告佛陀与她私通,又如摩醯提利的阴谋得逞,而害死佛陀信徒的皇后;政治:佛陀住在卢奚多河两岸的亲戚因为灌溉用水的争执而淮备兵戎相见;戏剧张力:迭瓦达答(提婆达多)三番两次挑战佛陀,终于以悲剧收场。
3 佛陀的慈悲
  当然,也有许多人反对佛陀。佛陀的表弟——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曾经三次谋害佛陀不果。也有其它宗教的负责人控告佛陀与人私通、传播邪说,而企图破坏佛陀的名誉。但佛陀仍留在人间,一如不受污染的莲花,莲花也在佛教中象征纯洁。佛陀在世间,但不落世间。
  佛陀的慈悲无远弗界。佛陀与清道夫、女奴交谈,接受最谦卑的人的供养。有一次,甚至接受一位婆罗门吃剩的菜饭,因为那是该婆罗门谦恭和虔诚的供养。佛陀曾经与众多不同的宗教师深入对话,讨论宗教上深具争论性的议题,如创造神存在与否,灵魂理论,神力,动物祭祀,苦行,典礼仪式和终极救赎等问题。这些深入的对话和讨论丰富了佛陀的说法。佛陀也因此理清了众多争议性的观念,外道们至今仍对这些观念议论不休。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师。现代社会上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可以从佛陀的教法中获得改进教育的方法。在佛陀一生的确切记载中,我们找不到佛陀对无法理解或不愿理解佛陀说法的人动怒或失去耐性。佛陀也未尝苛责别人。佛陀的耐心、宽容、无尽的慈悲和悲悯的智慧无人能及。
  【法句经/故事集】的第一句法句说人心要为所有的作为—不论是善或恶负责。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ESCO)的人权组织章程序言回应了佛陀的说法:“人心引发战争,所以护卫和平的信念也必须在人的心中建立起来。”
  佛陀具有一些超凡卓绝的能力,使他比其他的宗教师更伟大。他能够使最敌对、倔强、愚笨或意志脆弱的人奇迹似的改变心意和态度,这是因为佛陀具有超凡的能力,可以透视人的过去世,而人的过去世会影响今生的因缘。例如,佛陀明白一位年轻比库因为多生以来都是金匠,所以无法修习苦观,只能观想美丽的东西,佛陀就给他一朵金色的莲花,他因此能够迅速系念在前,心无旁鹜地精进修行。另外有一次,当佛陀在说法的时候,闻法大众中有人仰望天空,有人以手刮地,有人用手摇树,而不专心听讲,佛陀明白这是由于过去世时,他们分别是星象学者、地底下的动物和猴子的因缘造成的。第一位体认到有效的教诲,必须奠基于认清听者的性向和心理状态的人,就是佛陀。
  佛陀对不同的弟子从不使用相同的教诲方式,在这方面而言,没有任何的宗教师可以与他匹俦。
  佛陀总是依听众的年龄、气质、个性、身份或心理状态而应机说法。佛陀曾经延迟说法,直等到一位饥饿的牧牛人吃饱饭后,才开始说法,因为佛陀明白饥饿的人无法集中精神听闻法。有时候,佛陀甚至对发问题的人故意保持沉默,因为佛陀明白他的回答只会使发问的人更困惑。如同在任何的团体中,都有不同资质的人,有的人特别聪慧,如舍利弗,他们可以体会阿毗达摩(论)中最深奥的佛法,另一方面,慈悲的佛陀则利用不同的方法教导愚笨的弟子,例如他要周利般兔比库面向东方而坐,同时在搓揉干淨的白布块时观想心灵的污垢。另外,当积撒.苟答弥因为丧子而悲痛逾恒,请求佛陀赐药救治她的儿子时,佛陀要她先去向村子里未曾有人逝世的家庭乞讨芥末种子,她遵照佛陀的话遍寻整个村子,都无法找到一户从来没有人逝世的人家,这时候,她才恍然觉悟到死亡原来是人生无法避免的必然结果,一如以下的法句所述:“不请自来,不告而别,来来去去,有什麽值得哭泣呢?”
4 伟大的经典
  肩负续佛慧命的早期弟子们效法佛陀的教法。因此结集的经典中有处理佛教心理学的阿毗达摩(论),它适合聪慧的人。也有佛陀长、中、短说法的经典,大部分的弟子都可以从研读这些经典中,明白佛陀大部分的说法。法句经是这些经典中的第五部分,也是最后的一部份。法句经所汇集的佛陀说法(法句)最适合广泛的读者,其中的故事比之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诗词和小说创作都不遑相让。(三藏中的律是专门规范僧团比库和比库尼的戒律)法句经和本生谭(佛陀过去世的故事)毫无疑问地是宗教史上最为人传诵和引述的经文。几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化、风俗和思想都多少受到法句经的影响,整个东南亚,尤其是泰国、缅甸和锡兰,法句经的故事是母亲哄婴孩时最喜爱的题材之一,多闻的比库也一再引用法句经的故事去指导、鼓舞、激励各阶层的人。无数的人在关键的时刻,心中因为浮现法句经故事而不说谎、不杀昆虫,不散播谣言、去除邪见、不做非分之取;如果世间人在面对贪、瞋、痴时,能展现慈悲与智慧,那麽法句经绝对功不可没。
5 佛陀的足迹
  佛陀把他的证悟和成就归功于他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这种体认超越所有的人,佛陀曾经对一位病人指出,引导人证得究竟解脱和涅槃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
  佛陀的弟子,同时也是最早期弘扬佛法的法师们效法佛陀,教导人们修习三学,这些佛弟子们善用法句经和故事来教导不同性向和才情的听众。法句经也是弘法的法师淮备题材时,方便、优秀的参考资料,即使直到今日,讲演或著作讨论佛法的人,若不引用法句经,将很难适当的表达佛法。
  佛陀从未宣称发明或创造他所教诲的法,如同所有过去过去诸佛,佛陀涤除使人无法证悟究竟真理的无明,并向人指引这些方法。因此,他的法句所说的真理也可以在其它宗教的经文中发现,Roy C.Amore的《两位大师,一种道理》一书中有如下的叙述:“任何人阅读耶稣在山顶上的训诫(马太福音5—7),必然会想起这也是简洁精要的佛陀法句”———玛上座:《佛法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佛陀的道德教诲和耶稣在山顶上的训诫有极大的相似之处”——B.H.Streeter:《佛陀与耶稣》“爱你的敌人,祝福下诅咒的人,造福怀恨的人,别人若打你的左脸,也转过你的右脸给他,把外套赠与偷窃它的人,把东西赠与开口请求的人等,这些耶稣的教诲也是佛陀身体力行,并且教诲的戒律”——Dr.S.Radhakrishnan:《东方宗教与西方思想》薄伽梵歌和Thirkural梵文和坦米尔文的古老印度著作。薄伽梵歌是古老的文学著作,而Thirkural大约在西元前完成,这两本著作都包含很多法句经所传达的真理。
  可以说,法句经触及所有人类的心灵深处,并且是全人类共有的思想宝藏,它超越了狭隘的宗教派系,是一本献给全人类的经典。
6 神话、传奇或言过其实
  对形成【法句经/故事集】的文化环境熟悉的传统佛教徒而言,阅读、理解或重视【法句经/故事集】毫无困难,但现代读者,尤其是不具有亚洲宗教背景的人,也许会怀疑【法句经/故事集】的真实性。这些现代读者可能发觉有些故事无关紧要、重複,甚至天马行空,不著边际。勿容置疑地,有一些【法句经/故事集】的故事不免于神话、传奇或言过其实,但阅读【法句经/故事集】的最佳态度应该是保持开放的态度,多注意其中所蕴涵的道德意义和所要传达的讯息。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发现印度》一书中也认为人们浪费太多的时间去探究故事的真实性,他建议人们应该理解故事背后所要传达的意义。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哈姆雷特就曾经对贺瑞修如是评论道:“天地之间的东西比你的哲学想像还多。”佛陀所说的法句才是【法句经/故事集】重要的部分,抽离这些法句,所有的故事都变得无意义,这些故事只是说明佛陀在何种情况下说这些法句而已,我们不应该过度怀疑这些故事的真实性,而应该考虑这些故事对虔诚接受法句的人所能造成的心理冲击。举例而言,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这些故事如何使读者产生道德上的羞耻心、道德畏惧,如何避免仇恨、贪婪、嫉妒和欲望等。在传统佛教国家中,人们在年幼时听闻法句经故事是塑造个人人格与培养爱心、悲悯、慷慨大方和宁静等良好德性的有效方法。就此意义而言,即使抱持怀疑心态的人也会同意法句经故事确实值得欣赏,不论其是否真实。以下几个章节,我们针对几项可能会使对佛法没有相当认识的一般读者造成困扰的问题提出解释。
7 供养
  对这些读者而言,第一个问题可能就是书中经常提及,信徒对佛陀和众多比库所作的供养。他们也许会问,为什麽很少提到对穷人的供养呢?佛陀认为供养困乏的人是值得赞歎的布施。佛陀也鼓励如此做。在佛教的其它经典里,有非常多的故事告诉我们,供养贫穷和困乏的人多麽重要。慈善家、同时也是佛陀信徒的给孤独长者就是奉行佛陀如此教诲的其中一位。给孤独长者的字面意义就是“喂养贫穷的人”,在家信徒供养僧团,使他们能过著清淨高尚的生活,善尽其教导佛法的职责,就等于在续佛慧命上尽了襄赞之力,所以供养护卫佛法的人比供养贫穷的人更有功德。因此,佛教的在家信徒除了供养贫穷的人,更要供养宗教修行人士,使他们能努力达到清淨,并且服务别人。正信出家,追求精神发展的人不会积极考虑个人的需要,因此,这是在家人的职责。因此而言论,在家信徒也在较广的层面上共同参与推动精神的活动(如弘法与修行等)。传统上,比库在接受供养食物和其它必需品后,会向供养者讲解佛法,使他们理解佛法,开发智慧。佛教徒的理想是照顾贫穷的人,使其幸福,并且护持修行的人,提供修行的环境。佛陀并不要求人们只供养佛教比库,而应供养任何尊贵的、心灵脱超、诚挚并且教导正见的人。【法句经/故事集】记载有一次信徒因为出家比库犯戒,而不再供养这些比库,直到他们纠正错误为止。供养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供养的人信心坚定,清淨供养给具有同样清淨心的人。
  【法句经/故事集】主要记载佛陀创建的僧团行事。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对每一位慎重追求解脱生命轮回的人而言,正信出家是重要的第一步。也因此,一般而言,佛陀的教诲都是针对与他有密切关系的僧团成员。人们也可能感到困惑,为什麽有那麽多的法句经故事提及比库的袈裟。【法句经/故事集】有一则故事叙述比库们讨论迭瓦达答得到布料供养的故事;另外一个故事提及一位比库过度执著与袈裟,竟然往生成一只躲在那些袈裟内的昆虫。我们在阅读这些故事时,应谨记在心,这些都是发生在二千五百年前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的事情。当时,有很多的人出家修行,也都依赖一般人慷慨地供养生活必需品,因此,要得到布料的供养并不容易,而修持较差的人看见修持较好的人得到这些难得的供养时,心生羡慕之情,毋宁是很自然的现象。只有阿拉汉完全不在意他们所得到的袈裟是否昂贵,甚至于是否得到任何的供养。
8 不同的个性
  我们必须对记载早期佛教史的人士大表赞歎,他们公正如实地记录那些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比库尼)——仍是众生的言行举止,而不曾加以合理化或神圣化。根据这些记载,有的比库自负、贪婪、不道德、犯邪淫、嫉妒、傲慢、轻浮、愚笨、心胸狭窄、残暴、模棱两可、无理。但佛陀通通允许他们加入僧团,大部分的人也在佛陀的教诲之下,痛改前非,但有些人仍自行其是,无法珍惜他们解脱的机会。无论如何,佛陀不轻视或谴责他们。只有完全解除贪、瞋、痴的圣者(阿拉汉)才是完满的人,才能免于责难。
9 瞬间开悟
  从来没有研读过佛教经典的读者,在阅读【法句经/故事集】时,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
  佛陀怎麽能轻而易举的让人转变心念?那位特技演员怎麽可能站在竹竿上时,就证得阿拉汉果?一位杀人凶手怎麽可能只听到佛陀说:“我已经停止,是你自己尚未停止。”就平静下来呢?为什麽会有人在瞬间证得阿拉汉果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生死轮回有相当的了解。众生必须善根福报俱足,才能值遇佛陀。遇见佛陀的人大致上已经累积了很多的功德,而且证悟阿拉汉果的因缘即将成熟,所以佛陀只是在最关键的时刻,破除他们的馀惑。事实上,他们与佛陀出生在同一时代就不是件偶然的事。经过累世的修学,他们已经有足够的善业资粮,并且热切渴望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他们当然也要忍受过去世的恶业,出生为诸如麻风病人或盲人,生活在困苦、邪恶的环境下。这些不健康和不愉快的际遇在很多情况下反而是他们得遇佛陀,证阿拉汉果的机缘。
10 特殊的能力
  佛陀能完成这些心灵淨化的事迹,是因为他具有诸佛或解脱圣者的特殊能力。他心通就是其中的一种。唯有具备这种能力的佛陀才能直觉地指出障碍人们证悟究竟真理的困扰。佛陀也是大医王,因为他像所有的名医,在开具药方之前必定先找出真正的病因。病因若能够尽早找出来,越能够快速治愈。佛陀明瞭每个人的身心状况,因此可以针对每个人给予解脱生死轮回的正确方法。这就是问什麽在关键的时候,几句简单的话就足以使听者具有正见,或了解生命的实相。我们也应该明白,根据阿毗达摩(论),一个思想只持续不到一秒钟的时间,所以经由佛陀的引导,从无明变成明也是快速无比的转变过程。
11 心智成熟无年龄限制
  有些人可能会困惑为什麽年纪很轻的,甚至只有七、八岁的沙马内拉,能够在剃度时就证得阿拉汉果。我们也有从生死轮回的角度来理解这问题。大家都很清楚像贝多芬或J.S.Mill具有比同年龄的孩童更为惊人的才华。Christian Heinecken 1721年出生后几个小时就能开口说话,一岁时能背诵圣经,二岁能回答任何有关地理的问题,三岁能操法语和拉丁语四岁时研习哲学,不到五岁就去世。
  两岁时就能读写的美国天才William James Sidis 八岁时就能说法语、俄语、英语、德语、部分的拉丁语和希腊语,十一岁时向一群教授讲授四度空间。
  佛法认为这些人在累劫以来就累积了这些潜力。而在今生,就像莲花,一旦浮出水面,受到阳光照耀时,会马上绽放,这些人在获得适当的机缘时,潜力会马上成熟而证得圣果。所以证果与生理年龄无关,而是累劫以来修行的结果。
12 证悟后马上死亡
  也有人可能会怀疑为什麽在某些故事中,有人在证得阿拉汉果后不久即去世。要解释这问题,仍要从佛陀超凡的能力去探讨。佛陀往往在明白某人的生命即将消失之际,前去拜访他们,使他们有机会证得涅槃。这类有戏剧效果的故事较易流传下来。事实上,有无数的众生,如佛陀的亲生父亲便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明白佛法,并且平淡无奇,不具任何戏剧性。
  佛陀为什麽不利用超凡的能力防止这些人去世呢?佛陀确实防止亚育瓦达那的死亡。但那是因为佛陀明白他的业力仍然足以维持他的生命,只是当时面临夭折的威胁而已。在其它情况下,佛陀明白其他人的业力即将消失,佛陀只能帮助他们证得圣果,不再轮回。佛陀并没有亲自使他们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只有自己才能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佛陀只是指引解脱的方法而已。佛法认为生死轮回并不是生命的理想,无馀涅槃是佛教的最终目标。所以证得圣果之后入灭不被认为是悲剧或不幸的事。
13 因细微的事故而证悟佛法
  有人怀疑为什麽某些细微的事故也被记录下来,例如一些比库向佛陀抱怨有几位比库穿著木拖鞋而制造噪音。甚至有人请教佛陀,装满沙石的车子为什麽在公牛的拉拽下,绳索会断裂呢?佛陀每次都利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故来阐述较複杂的观念。
  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故说明某些比库的天真无邪和佛陀无以伦比的耐心。佛陀经常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问题,然后一步一步地去除他们的愤怒和无明。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的发现有些比库非常单纯、不做作。他们真正希望能找到答案,解决困扰他们的问题。对聪明的人而言,这些问题也许微不足道,但对这些比库而言,却关系重大。佛陀从不忽视任何真诚地想要追求真理的人。另一方面,有些聪明的比库也会请教佛陀微不足道的问题,因为他们知道佛陀会为了大众的法益而趁机解释更深奥的佛法。
14 看不见的精灵
  【法句经/故事集】中还提到山洞精灵、树灵、恶鬼、丑陋的妖怪、龙、饿鬼等超自然的现象。毫无异义地,在纯粹物质或世俗教育环境下成长的我们会鄙视或者否认这些看不见的精灵。但我们必须再一次开发心胸,承认今日的科学已经开始体认到“天地之间存在的东西,比我们知道的还多”。除非科学能够证据确凿地证明或否认,否则最好还是承认我们的宇宙知识还十分薄弱,距离完全明白宇宙实相仍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15 奇迹和宗教
  对大众而言,抽离奇迹的宗教令人无法想像。世间的所有宗教都记载著某些事情,以证明他们的创始者具有神通,如渡水而过,同时在不同的两个地方出现等等。佛教也承认奇迹,但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一很大的区别:奇迹不是神力造成的。根据佛陀的说法,任何修习禅定的人都可能发展心灵力量而创造奇迹。因此【法句经/故事集】中的阿拉汉创造各式各样的奇迹: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複制众多的糕饼,朱腊般他嘎尊者化身无数,苏那虽然只有八岁,却有能力为佛陀和众多比库创建一座精舍,而谶摩可以凌空而飞,佛陀本人也展现“双料奇迹”,分别从两个鼻孔中放光和水,全身散发六色祥光,分身,听见并理解昆虫哭声的涵意,创造一朵金色莲花,并变现一位美女的老,死,直到溃烂。但所有这些奇迹不是用来显示神的力量,而是要协助众生明白事实的真相。
  佛陀曾经多次运用神通力,使某些东西出现或消失,闻法的人因此可以集中精神;或者使发问的人忘记发问,直到佛陀认为时机成熟才发问。在这些例子里,佛陀只是运用超凡的力量,协助众人证得解脱而已。佛陀特别教诲某些弟子不可使用奇迹来平息争端,佛陀告诫他们,这种做法与雇请歌舞女郎兜售商品无异。
16 为何要出家
  在很多的佛教国度里,人们认为放弃世间生活而正信出家是值得赞歎的行为。【法句经/故事集】中,记载著很多出家的人——年轻的、年老的,富翁或穷人,男人或女人都有。虽然有些人赞歎他们,但有些人却怀疑他们抛弃家庭,让家人在困境中自求多福的作法是不负责任的自私行为。【法句经/故事集】中记载很多、妻子和订有婚约的人因所爱的人出家修行而陷入不幸之中。讨论此一问题时,让我们先考虑一句法句,该法句是针对仍然不明白世间无常的人说的:“我有儿子,我有财富,无明的人因此认为他们的安全无虞(译注),事实上,其身尚且不为己有,更何况儿子和财富呢?——第62句法句
  由于无明而系缚世间,使我们有了自私的欲望,这些欲望让我们执著于所谓的亲人。如果我们明白这些亲人在过去生中可能是无数众生的六亲眷属,在未来生中也会是其他众生的六亲眷属时,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将会明白执著于亲人,不过如同想要从镜子中取像般的不可得。
  出家的理由很多,有些人为了轻松的生活;有些人为了追随已经出家的心爱的人而出家;有些人则为了逃避不幸。这些人并不是正信出家。对真正想寻找生命意义的人,在明白生死轮回的道理后会放弃世间生活,而正信出家。这种出家不是逃避,他们清楚,想要真正解脱苦痛必须放弃所有的执著。这不是自私,反而是一种牺牲,毕竟没有人会因为自私的念头而放弃一切。也许在他们下定巨大决心出离世间时,执著于自我的人会有短暂的痛苦。但每个人的解脱都必须自己去追求。执著世间生活,只会延迟解脱的来临而已。
  恶业及污染都是自己制造的,不作恶业及清淨行也是自己造作的,清不清淨全在自己,别人无能为力。——第165句法句
  一如波她卡娜和积撒.苟答弥的体认,死亡终究会使我们与心爱的人分离,唯一的解脱是证入涅槃,这时候自我的幻觉会彻底地被摧毁,而不用在生死轮回中再度相见,并且在来世死亡的时候再次痛苦分离。为了达到究竟解脱,必须踏出第一步,一如医生的手术,第一步也许很痛苦,但却是必须的:
  不管利益他人福祉的事多麽重大,也不可疏忽自己的究竟目的(涅槃),确实明白以后,要下定决心成就它。——第166句法句
  本法句中利益他人的福祉不是指物质上的福祉,而是精神上的解脱,这种解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出离世间而证得。锡兰Kelaniya大学的基督教文化教授Dr.        Anthony Fernando在他的著作《佛法与基督教》中如此说道:“基督教学生也许会对已婚人士离开妻子和孩子而出家修行的作为感到惊异。但我们必须从当时的社会传统去探讨此一问题。结婚一段日子后,弃绝世间生活而出家修行是印度社会认可的行为。根据印度理想,追求完美的人必须把生命规划成几个阶段。首先做禁欲的学生,然后结婚,最后出家修行或当隐士。根据这种普遍为人接受的印度传统,佛陀的作为毫不怪异。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在印度的家庭系统中,亲友之间的连系非常强烈,因此离开妻子和儿女并不等于抛弃他们。他们的父母,公婆和叔叔姨母们会照顾他们的。”嘲笑比库剃除三千发丝而出家的人也许可以在他们短暂的幸福来源——财富,心爱的人,或权势消失之际前去礼拜,并要求赐福。但只有祥和、单纯的环境,简单的生活,弃绝所有贪欲的人才可能找到真正的慰藉。强烈执著世间欲爱的人无法领略真正的解脱。在长老偈中,比库和比库尼用赞美歌表示他们内心在证得真正的幸福后,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法喜。受到他们鼓舞的人也追随他们的方法,而享受到相同的喜悦,这种喜悦和我们凡人误以为永恒,但实际上却短暂的幸福截然不同。真正弃绝世间生活的人不仅能领会生命的真正自由,也才能真正为别人做更佳的服务。弃绝世间的生活是唯一能根绝贪、瞋、痴和其它精神污垢,并且引领至安详生活的方法。
17 阿拉汉果
  人为什麽要经曆如此多的努力,去证得阿拉汉果或圣果呢?因为他们明白,根据佛陀的教诲,人的最终目的是要究竟、彻底地摧毁造成生死轮回的原因,生死轮回会不断地带给人哀愁和痛苦。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涅槃。即使往生天界也只是短暂的曆程而已。天神早晚也会死亡,而再度轮回。佛陀认为证入涅槃和过世间生活的方法绝然不同。经曆世间生活,并发现其不美满的人会弃绝家庭、束缚、财富和权势,而且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悔意。
18 关于法句经
  法句经总共有四百二十三句,这些巴利文的法句是佛陀大约在三百零五个场合为了众生的法益而开讲的。这些法句因为文辞高妙,而且有助于塑造未来佛教徒的生活而被搜集记录下来,这些法句根据主题分成二十六品。西元五世纪的伟大论师觉音尊者曾经为传统法句经和专有术语的解释加上大量的注解,他同时也附上佛陀说者这些法句的故事,补充说明佛陀说这些法句的时空背景和对听闻者的影响。一般相信,大部分的故事从佛陀时代以来就已经流传下来了。
  法句经第一次翻译成欧洲文字是在西元1855年,由丹麦著名的学者Victor Fausboll完成的。他把法句经和注释家的注释一并从巴利文翻译成拉丁文。1860年Weber翻译的德文版完成。1908年第一次的英文版翻译(Max Mueller)完成。除了从巴利文翻译以外,1878年和1883年也出版翻译自中文和西藏经典的英文版。当然,必须注意的是,这些中文和西藏经典本身就译自巴利文和梵文经典。
  有心人可以从【法句经/故事集】和注解中收获良多,透过爱和智慧的追求,一定会在这些古老但曆久弥新的【法句经/故事集】中找得到希望的讯息。锡兰Kelaniya大学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系资深教授Oliver Abeynayake在他的著作《小部阿含的义理和曆史研究》中说:“巴利文的法句经包含二十六品和四百二十三法句。这些法句也可以在其它的经典中发现,如:长部阿含,中部阿含,相应部阿含,增支部阿含,自说经,如是语经,长老尼偈,大品经和小品经。相应部阿含和长老偈经中的偈语常出现在法句经中,而弥兰王问经和导论也有很多法句经中的法句。与【法句经/故事集】中的偈语相类似的说法也出现在如下的梵文经中:弥勒经,大林间奥义书,大事,百喻经,Uttaradyayana,马哈婆罗多,摩奴法典和本生鬘中。”
  法句经在锡兰受到高度的重视,被认为是神圣的经典。一般要求沙马内拉在受具足戒之前必须背诵所有的法句——如果不能的话,至少必须熟记部分法句。
19 有关本版本
  本版本为适应无法直接阅读巴利文的现代读者而略做修订。罗马拼音被用来书写巴利文时,也为了方便发音,而把巴利文加以分段。较长的名字基于相同的原因而分成二或三部分。原始的故事也经过重新修订,去除其中冗长的重複部分和怪异的参考资料。有些不需要的资料则舍弃不用,另外针对现代读者无法立即理解的法义,则添加一些可以澄清观念的注解。但无论如何,所有的修订都确定不会扭曲原来的精义。作者小心翼翼地保留这些从佛陀以来就遗留下来的神圣法句的原始法义。希望进一步了解这些法句故事的读者可以阅读《佛教徒史传(Buddhist Legends)》,该书的翻译文句比较接近原始巴利文。
  本书的主要英文参考资料有:
  法句经(翻译),Ven. Narada译,1963年。
  法句经和故事(翻译),Daw Mya Tin,缅甸三藏协会出版,仰光,1986年。
  佛教徒史传(Buddhist Legends),三册,Burlingame,E.W,哈佛东方丛书(英国巴利圣典学会于1979年複印)
  【法句经/故事集】深入地阐明佛陀说法的道德和哲学意义,读者不可只因为熟读这些精辟的法句而满足,必须一而再,再而三的诵读法句和故事,加以思考,从而领会其中的教诲。这些有趣且富有教化的法句清楚描述佛陀的伟大之处:精神饱满、慈悲和智慧具足的老师,随时淮备要教导别人。所有这些尊贵的法句都可以被每个人在经过正确的思虑之后,于日常生活中加以奉行。
  “法句经不可以像一般书籍的泛泛阅读,然后搁置一边,”Narada尊者说:“必须一再阅读,而在需要的时刻作为教化、激励和慰藉的最佳指引。”如此做的人,才可以正确无误地宣称,一如法句所述:“啜饮法义的人喜悦过日子。”
                                         达摩难陀上座(K.Sri.Dhammananda)
                                                  佛教伽蓝
                                                  吉隆坡 马来西亚
                                                  1988年五月三十日
                                                  佛曆2531年卫塞节
  




(译注)了参法师的《南传法句经》,Narada Thera  Venerable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的译本皆作:愚人如是担忧。

第一品 双品
瞎眼的阿拉汉
  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
  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导,
  若人造作身口意恶业,必定受苦报,
  一如牛车紧随牛的足迹。(偈1)

有一天,盲尊者迦丘帕喇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问讯。当天晚上经行时,他意外踩死一些昆虫。第二天早上,精舍的其他比库前去找他时,发现这些昆虫的尸体,他们认为尊者犯了戒,就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佛陀首先问他们是否亲眼看见尊者踩死这些昆虫,他们回答说没有。

佛陀就劝告他们:「正如你们没有亲眼看见他杀生,他也看不见这些昆虫;再说,身为阿拉汉,他没有杀生的念头,所以并没有犯戒。」

他们接著问佛陀,尊者的眼睛为什麽会瞎掉?佛陀就以下面的故事来说明业力的影响:

迦丘帕喇的某一前世是医生,却故意使某个女人的眼睛瞎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该女人答应迦丘帕喇,如果能够彻底治好她的眼病,她和儿子愿意做他的僕人。但后来她却害怕真的变为僕人,就向医生撒谎,说她的眼睛愈来愈坏,而事实上,却已经完全痊愈了。医生很清楚她在骗他,所以为了报複,就给她另一付药方,终于使她的眼睛完全瞎掉。

由于这罪行,这医生在往后很多世都是瞎子。

佛陀接著说,恶业会跟随造业的人,就像车轮尾随牛的足迹一样。

 

备注:
  1.「法 」(dhamma)有多重意义,此处指的是业(kamma) 或代表行 (cetana) 的业,或任何伴随道德或不道德的意识而来的心理状态。本品的法指的是不善法(邪恶的心理状态),若没有心的作用,不会生起任何心理状态,所以说心是所有善恶心理状态的先导。
  2.行:最重要的心理状态。佛:「行即是业。」
  3.心是所有作为的先导,是实行和衡量所有行为的主要因素。


何必妄想
  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心是所有造作的主脑,
  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
  人若造作身、口、意善业,
一定有乐,如影不离形。(偈2)

玛塔侃达理是个年轻的婆罗门,他的父亲非常吝啬,从来不布施。即使玛塔侃达理是独子,但身上所带的首饰也是父亲为了省钱,而亲自打造的。所以当他患了黄疸病时,他父亲也不请医生来治病,终于使他病入膏肓。他父亲知道他快要逝世时,叫人把他抬到走廊去,以免来家里的人看到他父亲的财富。

当天早上,佛陀出禅定后,透过神通看见玛塔侃达理躺在走廊上。所以当佛陀与弟子到沙瓦提城去化缘时,就走到玛塔侃达理家门口,向玛塔侃理放光,吸引他注意。这时候的玛塔侃理非常脆弱,所以看见佛陀时,只能向佛陀表白信仰佛教的心意,但也因此获得一些幸福感,而这就足够了。当他内心充满对佛的信心而逝世时,便往生至三十三天。

当他在三十三天看见父亲在墓地为他哭泣时,化身恢複原来的形像,出现在墓地,向父亲说他已往生三十三天,并劝请父亲亲近佛陀、布施并且听佛说法。他的父亲便遵照他的话去做。

佛陀说法后,有人就问,人可不可以只在心灵上信仰佛法,而没有任何慈善行为,也不持戒,就可以往生三十三天吗?佛陀就请玛塔侃达理现身,玛塔侃达理于是从三十三天下来,亲自向他们说他已往生三十三天了。听完他的话后,大家才确实相信玛侃达理只因为内心皈依佛陀,就获得往生三十三天的荣耀。

听完佛陀说法,他父亲从此明白佛法,并把大部份的财富布施出来。



  备注: 此篇是佛陀在不同场合说法,用来说明善恶业不可避免的业报。人会受到过去和现在所作之业的影响,而在现在或未来适当的时机受此业报。人必须为自己的幸福和悲惨,负大部份责任;人为自己造作天堂或地狱;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只有人才能拯救自己。佛法教导世人要自我负责,也主张因果报应。人造作业,会受业报。但仍有解脱的可能。


报複的苦行者
  人的内心若抱持:
  「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无法止息。(偈3)

  人的内心若没有:
「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就能止息。(注)(偈4)

帝沙是佛陀的表弟,晚年出家为僧。

他喜欢假装自己是长老比库。如果来访的比库得到他的同意,为他服务时,就很高兴。但他却不尊敬真正的长老比库,也时常与年轻比库争吵。如果有人说他的行为不如法,他就哭闹、生气,非常不满意,并且向佛陀抱怨。佛陀对他的情形了然于心,所以每次都劝他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时不要记恨,因为只有不记恨才能消除恨意。

佛陀说:帝沙不只是今生才如此顽固,前世的时候也很固执:帝沙的某一前世是顽固的苦行者,名叫提婆喇,由于误会,而诅咒一个非常神圣的宗教师,虽然国王劝他向该宗教师恳求宽恕,但他悍然拒绝。国王最后只好以武力迫使他向该宗教师恳请宽恕。
  
备注: 佛陀经常教诲弟子不可以报複,即使受到激怒也要随时随地修习忍辱。佛陀赞歎那些尽管有能力报複,但忍辱并且原谅他人辱骂的人,在整部【法句经 / 故事集 】中,佛陀多次受到他人严厉的批评、辱骂和攻击,但佛陀仍忍辱如常。忍辱不是脆弱或失败的表现,而是伟人坚定信念的表征。

累劫以来的仇恨
  世间的怨恨无法止息怨恨,
  唯有慈悲可以止息怨恨,
这是永恒不易的古法(注) (偈5)

从前有位信徒的太太不能生育。她害怕因此受到丈夫和婆婆的歧视,就亲自为丈夫安排,选择再纳了一妾。但前后两次,当她知道妾怀孕时,却在饭中掺药而使妾两次都流产。第三次有喜时,这妾就刻意隐瞒她,但她后来还是知道了,并且如法泡制,妾因此再次流产,并且因而丧生。弥留之际,妾发誓要报複她和她未来的儿女。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从此展开。

后来,这对妻妾曾经投胎转世成母鸡与猫、牝鹿与母豹。今生,一个投胎转世成沙瓦提城一位贵族的女儿,另一位则变成食人妖怪。有一天,食人妖怪拼命追赶贵族女儿和他的婴孩,当贵族女儿知道佛陀正在揭达林给孤独园说法时,他就逃到佛陀的身边,并且把婴孩放在佛陀的脚下,接受佛陀的保护。食人妖怪却被挡在外面,无法进入。后来食人妖怪也被传唤进去,佛陀向她们两人劝诫,说她们两人的前世是彼此仇恨的妻妾,因为互相怀恨,以致于往后的几世里,不断地迫害对方的子女,佛陀告诫她们,恨只会增加更多的恨,唯有友谊,相互体谅及善意才可能化解仇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就在佛陀的劝诫下,尽释前嫌。

佛陀接著要贵族的女儿把小男婴交给食人妖怪,但她担心男婴的安全,而迟疑了一会儿,但出于对佛陀的虔诚和信心,她听话地把男婴交给食人妖怪。食人妖接过男婴后热切的爱抚和亲吻婴孩,就向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一会儿,又把男婴还给贵族的女儿。

从此以后,双方尽释前嫌,同时善待对方。

  注:佛陀和弟子共同遵守的永恒不变之法。


憍赏弥诤论不休的比库们
  明白「诤论使人毁灭」的人, 停止诤论。
昧于这种道理的人,诤论不休。

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使憍赏弥的比库们诤论不休。有些比库跟随精通律(vinaya )的法师,其他的比库则跟随精通法(dhamma)的法师,双方诤论不休。他们甚至不听佛陀的劝解,但佛陀知道,他们终究会明白这样是错误的,所以就离开他们,单独到森林的僻远静处结夏安居 (注1)。(安居时曾经有一只大象和猴子照顾佛陀) (注2)。

憍赏弥的信徒明白佛陀离去的原委后,拒绝再供养这些比库们,比库们才明白他们的愚昧,而相互和解、修好。但信徒们要他们承认,是他们的错误,才造成佛陀离开憍赏弥,否则不愿再像从前那样尊敬他们。信徒们要他们恳请佛陀宽恕,但佛陀已经离开 了,当时又是安居的中期,所以那一次的安居,比库们过的很辛苦、惨淡。

安居结束后,阿难和众多比库就去找佛陀,并且向佛陀表达他们的悔意,同时保证他们已经明白所犯的错误,恳求佛陀回去。佛陀也就回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去。精舍的比库看见佛陀时,就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认错。佛陀告诫他们说:生命是无常的,大家必须停止争吵,言行举止也不能像永远不会死亡般。

 





 备注:
  1. 结夏安居 (vassa),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雨安居。
  2. 曾有记载说明该猴子如何照顾佛陀的有趣经过:当该猴子看见大象照顾佛陀时,它也决定要效法大象,为佛陀做些服务。有一天,猴子在树丛中荡来荡去时,发现有一蜂巢,它就把蜂巢所在的树干折断,取下蜂巢,并将它放在树叶上,献给佛陀,佛陀接下好意后,猴子就躲起来,观察佛陀是否吃蜂蜜,却发现佛陀并不吃蜂蜜,猴子就过来拿起蜂巢,前后翻转,想要找出为什麽佛陀不吃蜂蜜的原因,结果发现蜂巢中有些昆虫的蛋,它就把这些蛋拿开,然后,再献给佛陀。佛陀终于吃蜂蜜了。


马哈迦罗比库和小迦罗比库的命运
  人若追求色身欲乐,不知摄护诸根,饮食不知节制,懈怠不知精进,必定为波旬 (注1)所毁灭,如同风吹弱树。
  人若观身不淨,摄护诸根,饮食节制,正信(注2)精进,
则魔不能加以摧毁,一如风吹山石。(注3)

马哈迦罗和小迦罗兄弟俩都是生意人,有一次在外旅行做生意时,他们听到佛陀的说法,听完之后,马哈迦罗就虔诚地出家为比库,小迦罗虽然也出家,但却没有坚定的信念。

出家后,马哈迦罗很努力地在墓地禅修,并观照身体的变化和无常。最后深入止观,证得阿拉汉果。相反地,小迦罗对心灵的训练与提升没有兴趣,时时惦著感官的乐趣。

后来有一次,佛陀和众多弟子,包括他们两人,停留在尸舍婆的森林里。这时候,小迦罗未出家的妻妾们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小迦罗以前的家,小迦罗因此先回家去安排佛陀和比库的座次等事,他的妻妾们便趁机说服他还俗。

第二天,马哈迦罗的妻妾们也邀请佛陀和比库到马哈迦罗以前的家,她们希望也能像小迦罗的妻妾们,劝劝马哈迦罗还俗。供养完后,她们就向佛陀请求让马哈迦罗留下来表示随喜,佛陀答应了,就和其他比库先行离开,而留下摩迦罗一人。

到达村子门口时,比库们就向佛陀说,他们担心马哈迦罗会像他的弟弟一样,被妻子劝解而还俗。佛陀回答说,他们两兄弟是不同的,小迦罗沉溺于感观乐趣,内心脆弱。相反地,马哈迦罗脱离感观的束缚,精进,坚定,对、佛、法僧迦的信仰十分强烈。

佛陀说内心脆弱的人屈服于诱惑,而坚强的人则不为所动。

  备注:
  1. 波旬:佛法中的波旬有五种意义: (1)五蕴 (2)造作 (3)死 (4)烦恼 (5)魔波旬。在本篇中指的是「烦恼」。
  2. 信:基于智慧而对佛、法、僧的信仰。佛法中没有盲从迷信。人不可能基于不合理的信仰而接受任何事情。
  3. 本篇是佛陀针对出家人的说法。读者应注意,佛陀对出家人和在家人的生活要求不同。


谁有得到黄色布料供养的资格
  人若不能远离贪欲,无法克己,不诚实,没有资格穿著袈裟 (注1)。
人若远离贪欲,善持戒律,克己,诚实,有资格穿著袈裟。

有一次,佛陀的两大弟子——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离开沙瓦提(舍卫)城到王舍城去。抵达之后,王舍城的人邀请他们和其他的比库,一齐接受早餐的供养。这时候,有人捐出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布料给这次供养大会的主办人,并告诉他们,如果经费短绌,就把它卖掉。如果不缺,就把它供养给他们认为最值得拥有它的比库。由于不缺经费,所以他们决定把这块布料供养给比库。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只是偶尔到王舍城,所以他们觉得把它供养给该城居民的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尊者较为恰当。他们因此错误的地把它供养给迭瓦达答(提婆达多)。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把布料做成出家袈裟,并且穿在身上。后来,有位比库从王舍城到沙瓦提城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向佛陀提及这件事。佛陀说,这不是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第一次接受不应该得的布料,佛陀接著说以下的故事:

迭瓦达答的某一前世是猎象人。那时候,在某处森林里,住了很多的大象。有一天,他观察到这些大象在看到独觉佛 (注2)时会下跪,他就偷偷拿了一件黄色袈裟的上半部,遮住自己的头和手,并且手执长矛,在大象经常出入的路上等它们。这些大象果真出现了,并且误以为他就是独觉佛,而下跪行礼,因此被它轻易地一一加以猎杀。

这时候,出生为象群领袖的菩萨发现象群的数目愈来愈少,就决定到象队后面去调查。它小心奕奕地避过猎人的长矛,并用象鼻缠住猎人。但当大象正淮备将他摔死在地时,却惊觉到他身上穿的黄色袈裟,一阵犹豫之后,终于饶他一命。

猎人利用黄色袈裟的遮掩去猎杀大象是错误的,也是败德的行为,他不应该利用袈裟来骗人。

佛陀以这个故事说明,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甚至在某一前世时就曾经误用黄色的袈裟。

  备注:
  (注1) 袈裟是弃绝世间的外在象征,比库的袈裟加以染色是为了使其不具任何价值。本法句的袈裟是一双关语,如果内心不清淨,则光靠外表的象征也没有任何意义。佛陀在另一个场合中,曾说内心清淨的人,不管外表如何,才是真的比库。(参考第142偈)
  (注2) 独觉佛与佛一样都是自行证悟四圣谛,并且断除所有烦恼的人,但独觉佛并不教导众生。独觉佛在佛不出现世间时出现。


了解正法甚难
  误认非法为正法,误认正法为非法,
  抱持邪见的人,永远无法了悟正法。
  正法就认定是正法,非法就认定是非法,
具足正见的人,了悟正法。

优婆提舍和拘律陀是王舍城的两个年轻人。有一次在观赏戏剧表演时,明白世间的幻相,因此决定寻求解脱之道。他们首先亲近城里的苦行者删闍耶,但不久之后觉得他的说法不够究竟,就离开他。两人协议谁先找到正法要通知另一人后,就分道扬镳,到全国各地区去寻找解脱的正法。但经过很久的探访,仍然找不到正法,只好又回到王舍城。

有一天,优婆提舍偶然听到马胜比库念诵:「诸法因缘起」,当下就证得预流果,并且遵照两人的协定,去找拘律陀,告诉他说自己已证得预流果了,并为他念诵「诸法因缘起」的偈语。拘律陀听完这偈语后也立即证得预流果。然后他们想起以前的老师删闍耶,两人就去找他,并告诉他说:「我们已经找到可以指引究竟解脱之道的人,佛陀已经出现世间了,正法已被发现了,僧团也已经成立了,走吧!让我们一齐去找佛陀!」但删闍耶拒绝了。

优婆提舍和拘律陀就和他们众多的弟子一齐出发去找停留在竹林精舍的佛陀,并加入僧团为比库。拘律陀是摩嘎喇那的儿子,所以别人就称呼他作马哈摩嘎喇那,而优婆提舍则被称为沙利子。马哈摩嘎喇那在出家后第七天就证得阿拉汉果,沙利子则在第十四天之后才证得阿拉汉果。他们两人就是佛陀的二大弟子。

他们也向佛陀转述删闍耶的话:删闍耶说,他已经是众多弟子的老师,若再成为佛陀的弟子,就像大口瓶变成小水杯一样。再说,只有少数人是聪颖的,大多数人则是愚昧的。他认为聪颖的人应追随佛陀,而愚昧的人可以跟随他。

佛陀说,删闍耶的傲慢使他不能如实知见正法,他误以非法为正法,所以永远不可能证得正法。

  备注:
  马胜比库的偈颂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


难陀为了女人修行
  贪欲占据不知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滴进屋顶损坏的房子。
贪欲无法占据善于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无法滴进屋顶完好的房子。

有一次佛陀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这时候,他的父亲淨饭王不断派人来请他回国,佛陀就与一大群阿拉汉弟子一齐返国,抵达迦毘罗卫城时,佛陀向亲戚们说毘输安呾萝王子本生谭,第二天他进入城内,并念诵以「人应觉醒,不应精神恍惚」开首的偈语。淨饭王听完这偈语后,就证得预流果,后来,抵达王宫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让王子以为佛陀一定见过沙咖天帝。为了确认,他就问佛陀。

佛陀回答道:「马哈利!我确实认识沙咖天帝,也知道他为何成为沙咖天帝。」佛陀就告诉马哈利,身为诸天王的沙咖天帝的某一前世是摩卡拉村子一位名叫玛伽的年轻人。他和三十二位同伴从事很多的社会公益活动,如铺路、建公共休憩房舍等,一生中并奉行七项义务:

1.奉养父母、2.尊敬长者、3.言语温顺、4.不背后说人闲话、5.慷慨大方、不贪婪、 6.实话实说、7.不动气

由于玛伽在那一生中具足无数的善业和正确的德行,所以往生为沙咖天帝。」


智慧之火
精进的比库,害怕放逸而勇猛精进,
犹如大火,烧尽一切结。

有一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就到森林里去禅修。虽然努力修持,但却只有非常小的进展。他感到沮丧、挫折而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希望佛陀能给他进一步的指引。路上,他遇见熊熊大火,于是就跑到山上去观察火势。正当火势漫延时,他突然领悟到,就像火烧毁一切东西,究竟智慧也会解除生命中大大小小小的束缚。

这时候,佛陀明了这比库的意念,就放光,出现在比库面前,告诉他:「你现在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继续努力吧!就如大火烧毁一切障碍,系念在前的比库解除所有的结 (注)。」这比库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正念现前,思考佛陀的告诫,不久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

备注:
有十种结(束缚):身见、疑、戒禁取、贪、瞋、色爱、无色爱、慢、掉举和无明。前五项称为五下分结,较轻微,后五项则称为五上分结,较严重,一旦证得预流果,则解脱五下分结中的前三项,其馀二项则在证得一来果时,会减轻,但证得不还果时,才会涤除殆尽。
五上分结则只有证得阿拉汉果后,才能予以涤除。


知足的比库
精进的比库,唯恐放逸,
所以不容易堕落,而趋近涅槃。

尼珈玛西提舍出生在沙瓦提(舍卫)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并且在当地长大。出家之后,他过著非常简单的日子。化缘时,他就到原来亲友居住的村子,并随缘接受人家的布施。他避免参加大的仪式、庆典,甚至给孤独长者与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举办的大型布施,他也没有参加。

其他比库渐渐议论纷纷。他们指责他只接近亲人,而不喜参加大型布施等等。这些比库并且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就召唤他来,让他自己解释。他说虽然他常回故乡,但只是去化缘,而且只要有足够的食物,不管食物可口与否,他就离开。听完他的解释后,佛陀当著其他比库面前称赞他。佛陀也告诫比库们,需求少,知足的过日子符合所有圣者和佛陀的教诲。同时,所有的比库应效法尼珈玛西提舍。佛陀进一步叙述鹦鹉王的故事:

从前,鹦鹉王和很多的子民住在恒河岸边的无花果树林里。后来,无花果全被吃光了,所有的鹦鹉也就离开林子。只有鹦鹉王留下来,但不管剩下来的东西是嫩芽、叶子或树皮,他都很满足。沙咖天帝知道这件事后,想测试鹦鹉王的德行,就运用神通力量使无花果树枯萎。然后,和皇后一起变化成鹅,来到无花果林,问鹦鹉王何以不离开年迈、枯萎,无法再长出大量果实的无花果树呢?

鹦鹉王回答道:「我没有离开,是出于感激的心。只要有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命,我就不会背弃这树林。」

沙咖天帝大受感动,就恢複并且透露自己的身份。同时,从恒河中取水,洒在无花果上,使它们恢複生机。



第三品 心品
无法控制心念的弥醯
心念飘忽不定,难以制服,
智者调伏心念,一如工匠使箭笔直一般。

人心如同被丢弃在地上的鱼,躁动不安,
所以人应该远离贪爱。

弥醯比库有一次在化缘后返回精舍的路上,看见一处美丽、舒适的芒果园。他认为是禅修的好地方,就请求佛陀答应他去那里禅修。佛陀要他过一阵子再说,因为佛陀明白光凭对一个地方的喜欢,无助于他的禅修。但弥醯急躁难耐,一次又一次的恳求,最后,佛陀只好答应他。

弥醯就到该芒果园去,并且坐在树下禅修。虽然整天禅修,但心意纷乱,所以毫无进展,傍晚时分,他就回精舍,向佛陀说他一直受到各式各样精神烦恼的干扰。

佛陀告诫他,就是因为心容易受到刺激而且易变,所以应随时随地,以恰当的方法控制内心。弥醯正念现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诲后,证得初果。


能够洞察他人内心的女士
心难以调御,轻浮躁动,随欲流转;
智者应该调御心,调伏的心令人安乐。

有一次,六十位比库分别从佛陀处得到禅观的题目后,到一座山脚下的村落去禅修。村长的母亲玛蒂迦玛塔,供养他们所需的食物,并且为他们兴建一座遮雨蓬,方便他们在雨季时仍然可以停留在村落里。一天,她请求这些比库指导她禅观。他们就教导她禅观身体的三十二相,并从中去理解色身的无常变化和我执的虚幻。她非常努力的禅观,因而比这些比库更早证得三果,并且具有超凡的神通力量。

透过她的天眼通,她明白这些比库尚未证果,也知道他们都有证得阿拉汉果的潜力,但需要足够的食物,因为脆弱的身体无法使心发挥最佳的功能。所以她提供他们营养的食物,由于有营养的食物和正精进,他们因而正念具足,而证得阿拉汉果。

雨季结束后,他们就回去揭达林给孤独园,佛陀当时正驻锡在那里。他们向佛陀报告 说他们身体健康,而且环境良好,也不用担心食物不足的情形。他们也说玛蒂迦玛塔明白他们的心念,而提供非常营养的食物给他们,这些食物在维持色身健康是必要的,而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精神专注的重要因素。

有一位比库听他们说起玛蒂迦玛塔的所作所为后,决定也要前去该村落。所以他在 得到佛陀给予的禅修禅观指导之后,就到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供给他想要的一切东西,当他想要某些东西时,玛蒂迦玛塔就亲身带这些东西前来给他。有一次,他用完食物后,请教玛蒂迦玛塔是否真正能洞察别人的心念,她不直接回答,却说:「能明白他人心念的人,其言行举止是如此如此的。」这时候,这比库想到:「如果我像一般众生有不纯淨的念头,而她也真的能洞悉他人心念的话,她一定会鄙视我的。」有了这种想法后,他对玛蒂迦玛塔有种莫名的害怕而决定回揭达林给孤独园。他向佛陀报告说,因为害怕玛蒂迦玛塔会侦测到他内心不纯淨的念头,所以无法继续停留在该村落。佛陀告诫他,只要专注在一件事上,那就是调伏内心。佛陀要他再回该村落去。但不可胡思乱想,只要专心禅修就好。这比库就再度回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一如供养前次比库们一样地提供他食物,使他能够心无牵挂地禅观。所以,在短短的时日后,他也涤清心念而证得阿拉汉果。


智者应护持自己的心念
心念随著欲望流转,非常微妙,难于察觉,
智者应该防护心念,使其安住,才能获得安乐。

从前沙瓦提城有一位银行家的年轻儿子,向到他家化缘的比库请教,应该如何做才可以解脱生命中的苦难。那位比库告诉他把钱财分成三部份:一部份投资做生意,另一部份做家庭支出,最后一部份做慈善。他遵照比库的话去做,然后,他又问比库下一步要如何做。比库告诉他,第一要皈依三宝、守五戒,第二要守十戒,第三要出家修行。他也一一奉行,最后也出家。

出家为比库后,一位教师教他阿毗达摩(论),另一教师教他戒律,但他却觉得要学得东西太多了,戒律又太严、太多,又没有足够的自由。它因此认为世俗生活比较好。由于有这样的怀疑与不满,他觉得鬱闷,疏忽职责,同时日渐消瘦、羸弱。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告诫他说:「如果可以控制心念,就没有什麽事情需要再控制了,所以努力摄受心念吧!」


心念容易飘浮不定
心念无色无相,纷遝而至,神游虚空,是识的基础,
能够调伏心的人,解脱魔障。

僧珈逻仕达是沙瓦提城的一位长老比库。他的妹妹生下儿子时,以他的名字为名。这男孩后来也出家为比库。有一次这年轻比库停留在某个村子的精舍时,有人供养他两件袈裟,他决定把其中一件供养给长老比库——他的舅舅。

结夏安居以后,年轻比库就去找长老比库,并把袈裟供养给长老比库。但长老比库说自己的袈裟已经足够了,所以加以拒绝。年轻比库多次恳请,但长老比库坚决拒绝。年轻比库因此十分伤心,认为舅舅不喜欢他。他甚至觉得既然舅舅坚定拒绝与他共享必需品,他最好还是还俗,过世俗的生活。

从那时候开始,他的心念纷飞,思绪紊乱,心中想著:还俗后,就卖掉袈裟,买只母羊,然后快速生育,就有足够的收入,娶妻生子,他再携带妻小搭车去探访舅舅。他甚至想到在路途上,他会告诉妻子,由他来照顾孩子,但她却要他驾车,不要管孩子的事,而他坚持要照顾孩子,就去抢孩子,结果孩子却掉下车子,被轮子辗过,他非常忿怒,拿棍子要打老婆。

其实,这时候,他正用扇子帮舅舅搧凉,但由于胡思乱想,而不小心打到长老比库的头。长老比库明白年轻比库的心念,就告诉他:「你自己不能打老婆,怎麽来打舅舅呢?」年轻比库十分惊讶,局促不安地想立刻离开精舍。但长老比库却设法带他去见佛陀。

佛陀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很仁慈的告诉年轻比库,人心旁鹜不定,即使是遥远的东西,心都能够加以胡思乱想。所以人应努力使自己从贪、瞋、痴三毒中解脱出来。


心猿意马的比库
心不安定,不了解正法,
信心又不坚定的人,智慧不能成就。
心无贪欲,也没有瞋恚,

同时超越善与恶(注1)并且精进修行的觉者(注2),
毫无恐惧。

从前,沙瓦提城有一个人在森林里寻找走失的牛时,突然感觉十分饥饿,就到村子的精舍去。精舍里的比库就给他一些食物吃。吃的时候,他突然想到既然每天勤奋工作,还不够温饱,那麽出家或许不失个好主意。

所以,他就恳求比库让他加入僧团。出家后,他尽责守分,同时因为有足够的食物,不久就长胖了。过了一阵子,他却厌倦外出化缘的日子,就还俗了。又过了一些日子,他却又觉得世俗生活艰辛,所以二度出家。但不久,又还俗。由于意志不坚,所以断断续续的出家、还俗六次。人们就称他为「质多沙利子」(意思是心意不坚定的人)。而在这期间内,他妻子也怀孕了。事实上,他六次出家都不是想脱离世间,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已。所以,不论身为比库或在家居士,他都不快乐。

后来,有一天,他进入卧室时,碰巧看见妻子正在睡觉,而且大声打鼾,张开的嘴巴也流出口水。看见妻子这个样子时,他明白身体不淨的道理,并且如是思考:「我几次出家半途而废,就是因为迷恋如此德行的妻子!」当下他拿著黄色的袈裟,第七次到精舍去。一路上,不停的念著「无常」、「苦」,而证得初果。
到达精舍时,他再度请求加入僧团。

「我们无法再接纳你!几次剃度下来,你的头已经像磨刀石了。」比库们拒绝他的请求。

但他坚决地请求,最后,比库们又起了怜悯心,让他再度加入僧团。过了几天,他就证得阿拉汉果了。

后来,比库见他这次出家这麽久,感到惊讶,就问他原委,他回答说:「我以前会还俗,是因为仍有执著,但现在一切都过去了。」

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从前质多沙利子的心意不够坚定,而且不了解佛法,但他现在已经是个舍弃所有执著(注3)的阿拉汉了。」

备注:
1. 阿拉汉超越善恶,所以阿拉汉的作为不落善恶范围。这不是说阿拉汉无所事事 。相反地,阿拉汉积极任事,而且一无私心,所作所为都为了引导别人走向修行的道路。一般认为阿拉汉的作为是善的。但阿拉汉的行为不会为自己创造善报。阿拉汉仍然要承受过去所做业的业报。阿拉汉不作新业,阿拉汉的所有作为称之为「无记(KIRIYA)」,而不是业,所以从道德观点而言,不会产生效应。阿拉汉如实知见,所以不落因果律。
2. 此处的觉者指的是阿拉汉。阿拉汉并不是不睡觉。他们不论清醒或睡眠时,都是精进的,因为阿拉汉永远具足正信,精进,正念,正定和慧等五种德行。
3. 也许有人会问质多沙利子是否不应该抛妻离子?但我们必须从曆史的角度来理解,佛陀时代的印度,能舍弃世间出家为比库,被认为是相当尊贵的行为。同时,在当时的社会架构下,比库家里的其它成员也乐于照顾他的妻子儿女,因为比库出家修行,已经做了重大的牺牲,更何况他的修行目标是要成为圣人。


身体发臭的比库
人生苦短,
此身不久将意识全无地躺在地上,
一如无用的木材。 (偈 41)

普提珈塔提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努力禅修,但却生起病来。身上首先长满小疔,然后变成大的伤口,后来这些伤口破裂开,他的袈裟受到脓血的玷污,而变得黏腻腻的,身体也开始发臭,因此获得普提珈塔提舍的称呼,意思就是发臭的提舍比库,其它的比库因此弃他于不顾。

佛陀知道他悲惨的状况,也预知他马上就要证得阿拉汉果了,就到他停留的火边去,并且亲自烧了一些热水,然后到他躺著的地方,抓住床沿。这时候,其他比库才聚集过来,佛陀就叫他们把他抬到外面去洗涤身体,同时也一并洗涤、晒干袈裟。这时候,他的身心焕然一新,就系念在前。佛陀站在床头,告诫他说,生命消失时,身体就像木头一样,一无是处,而被放在地上。佛陀说法后,他就证得阿拉汉果,不久之后,也入灭了。佛陀要其它比库将他火化,将骨灰纳入浮图中。

有人请问佛陀,普提珈塔提舍比库的身体为何会发臭,佛陀说普提珈塔提舍比库的某一前世是个残酷的捕禽人,经常设陷阱捕捉鸟类。抓到之后,就折断鸟的翅膀和脚,防止它们飞走。由于这些恶业,所以今生身体发臭。

佛陀最后说:「比库们!你们出家为比库,父母无法照顾你们,若不彼此照顾,谁会照顾你们?请记住,谁看护比库,就等于看护佛陀!」


骚扰比库的精灵
人应该明白色身像陶器般脆弱,
而妥善护卫心,一如护卫坚固的城市;
并且以智慧破除魔障,勤习止观,但不可执著 。

沙瓦提城里的一群比库分别获得佛陀给予的禅观指导后,就到离城很远,一处适合禅修的丛林去禅修。原先林子里的守护精灵觉得,如果比库们要停留在林子里,那麽它们就不适合栖息在树上。它们也认为比库只会停留一夜,所以就离开树上,到地面上来。

但过了十四天,比库们仍在林子里,它们猜测比库们可能要在此结夏安居。果真如此,它们就被迫要在地面生活一段时间,因次决定发出鬼般的声音,制造恐怖的景像来吓走比库们。从此以后,它们有时候幻化成有身体无头,或有头无身体的鬼魅等等。比库们非常气愤,就离开林子,回城里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淮备任何的武器,佛陀要他们再回去,但要预先淮备好适当的装备。佛陀就教导比库们《慈经》,这就是适当的武器装备。

佛陀告诉比库们要诵读《慈经》,并把善意散播给林子里所有的众生。对任何众生也不可心生瞋恨或心怀恐惧。比库们就回到原来的林子,并且遵照佛陀的方法做,精灵们得到善意心念后,立即展现欢迎的诚意,不再干扰比库的禅修。他们欣然留在地面上,林子里因此一片和谐安祥,不再有鬼嚎、魅影的情形。比库们也可以禅修观身,而明白人身脆弱无常的道理。

牧牛人难屠
错误的心念 (注),比任何敌人或仇家的伤害更深。

难屠替一位富翁看顾牛只,虽然只是个牧牛人,但他尽可能存钱。有机会,他就到富翁的家去,也因此有些机会能够遇见佛陀,并且聆听佛陀说法。难屠也曾邀请佛陀到他家去,但佛陀却说时机尚未成熟,所以并未答允。

过了一阵子,有一次佛陀和众多比库突然改变行程,要到难屠家去,因为佛陀了解,难屠正确明白佛法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接连好几天,难屠都很恭敬地接待并且供养佛陀和比库们。最后一天听完佛陀的说法后,他也证得初果。当天佛陀和众多比库要离去时,他更亲手拿著佛陀的钵,送佛陀一程之后,才顶礼回家。

就在这时候,一位难屠长期仇敌的猎人射死难屠。走在后面的比库发现难屠的尸体后,赶上来报告佛陀:

「因为您的莅临,难屠作了大量的供养,并陪您走了一段路,才会在回家的路上为人射死。」

佛陀回答道:「比库啊,不管我来不来,由于以前的业,难屠都难逃死亡。所以大家应了解,错误的心念比敌人和小偷伤害人更深,对抗危险的唯一保障是正确的心念。」

(注)指十种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 两舌、恶口、绮语、悭贪、瞋恚和邪见。

变性人
善念 (注)的法益,胜过父母亲朋的爱护与照顾。

梭儒亚是一位富翁。有一次,他与一个朋友带著一群僕人搭乘华丽的马车前去沐浴。当时,马哈咖吒那尊者正在整饬衣服,淮备入城化缘。梭儒亚瞥见尊者金色的皮肤时,内心想到:「这比库如果是我妻子多好。或者我妻子的肤色能像这样就好了!」不久,他发现自己的性别神秘的变了。他感到非常的羞耻,而决定离开故乡。这时候,身为女儿身,他用刻有名字的印章向一群淮备前往怛刹尸罗城的人恳请,让他搭便车。这时候,他的亲朋好友到处找他,却遍寻不著。

到达怛刹尸罗城后,那群人中有一个人就向当地一位年轻的富翁提及同来的女性—— 梭儒亚,年轻的富翁发现梭儒亚十分美丽,而且与他的年龄相当,就与他结婚,梭儒亚也因此生了两个儿子。其实,当初身为男子时,他已经有两位女儿了。

有一天,故乡一位富翁的儿子,也是梭儒亚的老朋友来怛刹尸罗城。梭儒亚就请他来家里,这人感到十分讶异,因为他根本不认识她,就问她是否认识他。她回答是,并垂询她亲朋好友的近况。这人告诉她,有一位富翁神秘失踪的事。这时候,她才向他透露她就是那位失踪的富翁,并且把自己因为看见比库时心中升起错误的念头,性别因而改变,以及与此地年轻富翁结婚的来龙去脉告诉他。这人劝他向马哈咖吒那尊者请求宽恕。

马哈咖吒那尊者于是被请来接受供养,供养后,她被带到尊者面前来解释一切原委,并恳请尊者宽恕。

当尊者说完:「起来吧!我宽恕你!」之后,梭儒亚马上恢複男人身份。这时她丈夫说:「朋友!既然你是这两个男孩的妈,而我是他们的父亲,他们真的是我们的儿子,所以你可以继续住在此地,不要沮丧!」

梭儒亚回答道:「朋友!我首先是男子,后来变成女人,现在又变回男人;同样地,先是两个女儿的父亲,最近又是两个儿子的母亲。一生中经曆过这两次性别的转变后,我已经厌倦世俗生活了,我现在要出家为比库,并在尊者指导之下修行。以后照顾孩子就是你的责任了,请不要疏忽了!」

说完之后,梭儒亚拥抱、亲吻两个男孩,然后把他们交给他们的父亲而出家了。他也向那位协助他找到尊者,并且得到尊者宽恕之后有机会出家,而从事生命中最终目标——止息所有苦痛的年轻人致谢。

马哈咖吒那尊者于是帮他剃度,使他成为比库,他于是努力修行,后来,又跟随尊者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

后来,人们常问他究竟比较喜欢两个女儿或亲生的两个儿子。他说比较喜欢亲生的儿子。但人们经常问及这个问题,使他感到非常困惑、羞愧,就单独一人精进修行,并且观身无常。不久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同时具有非凡的智慧和神通。人们再问同样的问题时,他就说自己对任何人都没有执著。听他这麽回答的比库们却不相信他的话,就向佛陀请教梭儒亚两种不同回答的涵意。佛陀说:「梭儒亚现在的回答和以前不同,是因为他已经证得阿拉汉果,没有任何的执著。正确的心念带给他的喜悦,不是身为父亲或母亲能够做到的。」

(注)指十善念:布施,持戒,修禅定,恭敬,作事,回向功德,随喜功德,听法,说法,正直见。
第四品 华品
观身
谁能如实知见六道轮回,谁能如实知见三十七道品,
一如技艺精湛的花匠,精挑细选花朵一般 ?
学地比库(注)如实知见六道轮回和三十七道品,
正如技艺精湛的花匠,精挑细选花朵一般。

一群比库随从佛陀到一个村落之后,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傍晚时分,这群比库聚在一起讨论当天的行程,尤其是山形地势等。他们讨论到底是平地或山峦起伏,是泥土地或沙地,红土或黑土等。这时候佛陀来探视他们,知道他们谈论的话题时,佛陀告诫他们:「你们所谈的山川地势等,是身外的环境,你们最好观身,并努力去了解其中涵意。」

佛陀接著说:「透过观身,比库可以了解世间、诸天与地狱,也可以明白奥妙的佛法就像园艺专家精心设计的花园。」

这些比库听闻佛陀的说法后,正念现前,专心思考佛陀地教诲,终于涤尽内心所有的烦恼,证得圣果。

(注)学地比库:已证初果,但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


观身如镜的比库
人应该观色身如泡沫幻影,
摧毁爱欲,脱离生死轮回。

有一次,佛陀停留在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时,有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到一处森林里去禅修。

他虽然很精进,却进步不多,因此对自己不满意,并且想道:「我要回去,请佛陀另外给一个比较适合我气质的题目。」想完之后,他就出发回揭达林给孤独园。

途中,他遇见海市蜃楼,仔细思惟之后,他明白这种现象不过是水的幻影而已。人的血肉之躯同样也只是生老病死的幻像,实际上无我。他当下继续禅观海市蜃楼的幻像。后来,他又到阿致罗筏底河边洗浴,洗完后坐在河边的树下休息时,看见飞溅的水花泡沫时,他明白血肉之躯的无常。

这时候,佛陀在揭达林给孤独园中,看见他的情形,就放光,向他说法:「比库!你的观念正确,继续保持下去,能够观身如水花般无常,幻影般无我是很好的事。」

佛陀告诫后,这比库就证得阿拉汉果。


琉璃王报複释迦族
采集诸花卉,心生染著的人,沉沦生死,
一如洪水冲走沉睡的村落。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希望与释迦族缔造姻亲关系,就派遣使节到迦毘罗卫城,请求与释迦族的一位公主结婚。释迦族的王子们不想冒犯巴谢那地王,就答应他的请求,但他们却送给他一位美丽的女孩,而不是公主,这女孩是马哈男与一婢女所生的。不知情的巴谢那地王立这位女孩为妾。后来,这女孩生下一位王子,并且命名为琉璃。王子年满十六岁时,被派去拜访外祖父马哈男和释迦族的王子们。他受到某种程度的款待,但所有比他年轻的释迦族王子都事先被送到一个村落去,以避免向王子致敬。过了几天,王子一行人折返回国。王子刚动身没多久,一个女僕就被传唤来用牛乳清洗王子坐过的地方。这女僕一面工作一面呢喃道:「这是那个婢女的儿子坐过的地方。」这时候,一位被王子派遣回来拿东西的随从偷听到她的呢喃,就去向王子报告说,王子的母亲茉利夫人事实上是婢女的女儿。

王子知道真相后,极端愤怒,发誓有一天要毁灭所有的释迦族人。后来他当了国王,果真发兵攻打释迦族,并把除了马哈男身边的人和少数一些人以外,其他人都格杀殆尽。事后,他和军队在返国的途中驻扎在阿致罗筏底河床。当天晚上,河的上游地带暴雨倾盆,暴涨的河水如万马奔腾地把他和军队一齐冲入大海。

听到这两件悲惨的事故,佛陀向众比库解释,他的亲人——迦族的王子们在前世曾经在河中用药毒鱼,所以今生才会集体丧生。

至于王子和他的军队,佛陀说:

就像洪水冲走所有沉睡中的村民一样,死神带走所有迷恋感官享乐的众生。


往生三十三天的女信徒
采集诸花卉,心生染著,
又无法厌足贪欲的人,沉沦生死。

葩倜扑姬喀枯玛莉是沙瓦提城的女信徒,十六岁时就结婚了,并且育有四个儿子。她很有德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喜欢以食物和其它必需品布施修行的人。她经常到僧团精舍去清洗房舍,装满所有瓶罐的水并且做其它的杂事。她知道自己的前世是三十三天王的妻子之一,同时 ,她还清楚记得她是在所有的人都到花园摘花嬉戏时往生到人间的。所以,每次供养比库或做其它的功德时,她都渴望将来能往生三十三天,再做三十三天王的妻子,一如前世般。

有一天,她生病去逝了,并且正如她热烈期望地往生三十三天,成为三十三天王的妻子。由于三十三天的一天等于人间的一百年,所以她再往生三十三天时,三十三天王等人还在花园里玩,几乎忘了她的存在,所以当她再度加入时,三十三天王问她一早上都到那里去了,她告诉他,自己已经到人间走一回了。

这时候,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葩替扑姬喀枯玛莉去世的事。佛陀说:

生命是短暂的,人还未能满足感官欲望时,死亡已经夺走人的生命。


吝啬的富翁
智者进入村落时,就像蜜蜂入花丛,
只知采蜜,不伤害花卉和色香(注)。 (偈49)

王舍城附近的萨卡罗村子里住著一位吝啬的富翁,他的名字叫做憍尸罗。有一天,富翁与太太要烘焙一些糕饼,但为了避免与别人分享,所以就在房子的最顶层秘密烘焙。

当天早上,佛陀透过神通,知道富翁夫妇即将可以证得初果,就派遣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到富翁的家去,并且交代尊者在中饭之前把富翁夫妇请回精舍。马哈摩嘎喇那于是运用神通,一眨眼就到达富翁的家,到达之后,他就站在窗子外面。富翁请尊者离开,但尊者不予理睬。最后,富翁告诉太太:「做个小糕饼给他,打发他走!」富翁太太就拿了一小面团,放在烘盘上,但面团却胀大起来,并充满整个烤盘。富翁认为一定是太太用了太多的面团,所以就亲自另外拿了一块小小的面团,放在烘盘里,但面团也一样胀大,试了好几次,不管用多麽小的面团,他们就是无法如愿地烘焙出很小的糕饼。最后,富翁只好叫太太从篮子里随意取出一块给尊者,但当他太太正要拿出糕饼时,所有的糕饼全粘在一起,无法分开。至此,富翁对糕饼倒尽胃口,就把整篮的糕饼都送给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尊者这才向他们谈有关布施的佛法,他也向富翁夫妇说,佛陀和其他比库正在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等他们,富翁夫妇便带著糕饼随尊者去见佛陀,并用糕饼供养佛陀和比库们。供养之后,佛陀宣讲布施的佛法,富翁夫妇两人因而了悟佛法。

(注) 注释家对本法句的解释略有不同:
达摩难陀上座认为这句法句的意思是说:智者不伤害村民的信仰、慷慨和财富;
Narada 上座则认为是:不造成任何人的不方便;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 尊者则说:智者入村落化缘时,也提供世人做功德的机会;
了参法师在《南传法句经》的翻译则未加任何注解。


不要理睬他人的诅咒
沙瓦提城里有位富有的女士,是裸形苦行者——潘谛格的信徒。她的强烈信仰,使她对待潘谛格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她有很多的街坊和朋友都是佛陀的信徒。这些朋友经常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听佛说法。每当她听到这些朋友称赞佛陀时,她也想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听佛陀开示,但几次都被潘谛格阻止。

既然无法亲自前往,她就要儿子去请佛陀到家里来接受供养。她淮备了特别的食物,供养之后,佛陀宣说随喜。第一次听到佛陀用宏亮的声音宣说奥妙的佛法时,她的身心充满喜悦,并不自觉的喊著:「说的好!说的好!」

隔壁的潘谛格听到她喜悦的呼喊声时,想道:「她不再是我的弟子了!」他愤怒地走出他的房间,向她和佛陀诅咒,并且一路诅咒地离开她家。

这件意外使她十分尴尬、羞愧,再也无法专心听佛陀说法。佛陀劝诫她不要理睬那些诅咒和恐吓,应该正念现前地观照自己的善恶行为。

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证得初果。

不探查他人过错,不管他人已作、未作,
只应该察觉自己做了什麽事,什麽事尚未作。


应该礼敬谁
人若不能奉行自己所说的善语,
无法得到善果,
就像美丽但毫无香气的花朵。 (偈51)

人若奉行自己所说的善语,
必得善果,
像美丽又芳香的花果。 (偈52)

沙瓦提城的佛陀信徒乔塔帕哩已经证得二果。有一次,他正在揭达林给孤独园听佛陀说法时,巴谢那地王突然也来了。乔塔帕哩没有起身,因为他认为若起身,可能会被认为是向国王,而不是向佛陀表达敬意,国王却引以为侮辱而非常愤怒。佛陀知道国王心中的不满,就向国王赞歎乔塔帕哩的德行及对经藏的娴熟。佛陀的解释让国王释怀,并对乔塔帕哩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来,国王再次遇到乔塔帕哩时,请他为两位妻妾教导佛法,乔塔帕哩委婉的拒绝,并建议国王请佛陀另外派比库担任这份工作。佛陀就指定阿难固定到王宫,向皇后玛莉咖夫人和行雨夫人说法。后来,佛陀问阿难,两位后妃的进展如何,阿难说,玛莉咖夫人认真修习,但行雨夫人却不专心。

佛陀说,只有专心、敬谨、认真修行,并且精进奉行的人,才能得到佛法的法益。


最虔诚的女信徒
人应该作种种善事,
如同众多花朵可以制作很多的花圈(注)。

维沙卡的父亲陀难闍那是跋提的富翁,她的母亲是须摩那德咪。她的祖父泯兔则是高沙喇国最有钱的五个人之一。她非常年轻的时候,佛陀曾经来过跋提。当时,她的祖父带她和她的同伴去听佛陀说法,听完之后,他们全都证得初果。

长大后,她嫁给沙瓦提城另一位富翁弥迦罗的儿子富楼那凡达那。结婚当天,她父亲告诉她做一个尽责的妻子要遵守十条规章:

1.不可以把家中的火拿到屋外。
2.也不可以把屋外的火拿入家里。
3.借东西给那些愿意借东西给别人的人。
4.不借东西给那些不愿意借东西给别人的人。
5.不管对方是否也有雅量借东西给别人,都可以借东西给对方。
6.愉快的坐。
7.愉快的吃。
8.愉快的睡。
9.照顾火。
10.尊敬家神。

这些条文的意义如下:
1.火代表谤诽,为人妻子不可以向他人诉说丈夫和公婆的坏话。他们的缺点和家庭争论也不可向外人道。
2.为人妻子也不可以听东家长西家短。
3.借东西给有借有还的人。
4.不可借东西给有借不还的人。
5.对穷困潦倒的亲朋,即使不还,也要借给他们需要的东西。
6.为人妻子见到公婆时,当起身敬意,不应坐著不理。(对其他长者亦然)。
7.公婆丈夫照料妥当后,妻子方可进食,也应该确保僕人受到妥当的照顾。
8.这不是说为人妻子可以尽情睡眠,相反地,为人妻子入睡前,应确定所有门窗都已关好,僕人也已善尽职责,同时,公婆丈夫已经入睡后才安心休息。
9.公婆和丈夫应视之如火般的谨慎照顾。
10.礼敬公婆和丈夫一如家神。

有一天,她的公公弥迦罗正在进餐时,有一位比库到他家门口化缘,弥迦罗完全不予理睬,她看见这情形,就对比库说:「请尊者原谅!我公公只吃陈腐的食物。」这时候,她公公听见她这麽说,非常生气,就要她离开这个家。她不愿意离开,反而请当初结婚时,她父亲派遣陪她过来夫家,方便她日后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可以谘询的八位长者前来仲裁。长者们来到后,她的公公告诉他们:「我用金碗吃饭时,她却说我在吃陈腐的食物,由于这种犯上的行为,我要赶走她!」她解释说:「当我发现公公完全不理睬站在门口化缘的比库时,我在心里想:『既然我公公这一生从来没有做任何的功德,他不过是享受过去世的福报(陈腐的食物)罢了。』所以我才说:『我公公只吃陈腐的食物。』这样的说法难道错了吗?」

最后,这八位长者认为她没有犯错。她于是说,身为一位对佛法有绝对信心的人,她无法留在对比库不表欢迎的家庭中。她又说,如果不能邀请比库到家里来供养,并做其它布施,那麽她就要离开这个家庭。她公公因此答应她所有的要求。

第二天,佛陀和众多比库就被邀请前来接受供养。正要供养的时候,她请她公公一起来供养,但为他所拒绝。供养之后,她再次请公公来听佛陀的开示,她公公也觉得不应该再拒绝,但他修苦行的师父却不让他去。结果她公公只好在布幔后面听佛陀说法。听完之后,她公公的善业成熟,就证得初果。他因此非常感激佛陀和她,并宣称她就像他的母亲一般,也因此,人们称呼她为鹿母(因为弥迦罗的意思是鹿)。

后来,她生育了几位儿女。当年结婚的时候,她父亲曾送她一件镶有珠宝、价值连城的外套。有一天,她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觉得这件外套太沉重,就脱下来,用围巾包好,交给僕人保管。但这僕人却粗心大意地把它遗落在给孤独园。她要僕人回去找,但告诫他:「回去好好找找看!如果阿难尊者已经找到了并且收起来,就不可以要回来,我要把这外套捐献出去。」阿难尊者当时负责保管所有信徒遗留下来的东西。但阿难尊者不接受她的好意,她便决定义卖这件外套,把所得的款项捐献出来。但没有人能出得起适当的价钱,所以她就自己买下来,并用这笔款项兴建东园鹿子母讲堂。

讲堂捐献仪式完成之后,当夜她召集家庭所有的成员,并告诉他们,她所有的心愿都已完成了,接著她就绕著讲堂走,同时唱颂偈语。这时,一些听到声音的比库以为她在唱歌,就向佛陀报告。「她是不是精神错乱了?」他们问佛陀。

佛陀解释道:「今天,她已经完成累世以来的愿望,也由于这种成就感,她才会这样心满意足,而用唱诵偈语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她决没有精神错乱的现象。累世以来,她就是个大布施者和积极提倡佛法的人。」

佛陀接著说,莲华上佛时,她有个朋友是主要的女信徒和赞助者,她在羡慕之馀,也发愿希望能具有同样的德性,所以在一连七天供养该佛和众多比库后,她发了最诚挚的愿望,希望在未来世能成为未来佛的主要女弟子和赞助者。

莲华上佛就运用神通,观照未来,得知她在未来世会实现她的愿望,所以就授记她的愿望会实现,后来的咖沙巴佛也为她授记。

佛陀最后结论道:「维沙卡在前世强烈渴望做善事,并且确实完成很多善业。就像花艺专家利用一大片的花来制作很多的花圈。」

(注)本法句的意思是说,人可以出于正信和慷慨的财施来完成很多善业。
阿难尊者的疑问
花香、檀香、多伽罗香与茉莉花香都无法逆风飘香,
只有具足戒行的人,名声飘送四方。 (偈54)

檀香、多伽罗香、莲花香与茉莉花香,
诸香中,戒香为最上。 (偈55)

一天傍晚,阿难尊者独自静坐时,想到一个问题:

「草木花根的香从来都是顺风飘散,不能逆风送香,难道真的没有香气既可以顺风飘送,也可以逆风送香吗?难道没有弥散全世界的香吗?」

佛陀回答道:「阿难!若有人皈依佛法僧三宝,守五戒,慷慨布施,不吝啬,这种人真正具有德行,值得赞歎。他(她)的声誉会四方传播,不管住在那里,所有的比库、婆罗门和居士们都对她(她)赞歎不已!」


沙咖天帝供养马哈伽沙巴尊者
多伽罗香和檀香的香气微弱,
戒香最佳,甚至香飘诸天。 (偈 56)

马哈伽沙巴尊者出定(注)后,到王舍城的贫民区去化缘。他化缘的目的是希望提供机会给一位穷人,让他能够经由供养出家人而获得大功德。这时候,沙咖天帝也期望能够供养马哈伽沙巴尊者,就与妻子乔装成贫苦的老纺织匠,到王舍城来。当马哈伽沙巴尊者到达他们家门口时,他就用饭和咖哩装满马哈伽沙巴尊者的钵。当马哈伽沙巴尊者闻到咖哩的香味时,他明白供养的人不是凡人,而是沙咖天帝本人。沙咖天帝因此承认自己的身份,并且告诉马哈伽沙巴尊者,说自己也很可怜,因为没有供养任何人的机会。说完话后,他向马哈伽沙巴尊者礼敬,然后夫妻两人就离开了。

这时候,佛陀在精舍里看见沙咖天帝夫妇两人离去,就告诉众多弟子有关沙咖天帝供养马哈伽沙巴比库的事。弟子们想不出来,沙咖天帝怎麽会知道马哈伽沙巴尊者出定,而且知道这正是供养马哈伽沙巴的好机会?他们因此向佛陀请教。

「像马哈伽沙巴比库这样有德行的人,名声四处远播,甚至天神也知道。也因此,沙咖天帝亲自前来礼敬。」佛陀如是回答。

备注:指「灭尽定」,涤除精神污垢的圣人可以透过意志力量暂时止息意识的流转,精神活动全部止息,呼吸甚至也停止,这时候,圣人没有任何的危险。诸佛、独觉佛和阿拉汉在生时证得涅槃究竟法喜的期间即是「灭尽定」。

自杀时证得圣果
魔波旬不知持戒严谨、不放逸、智慧解脱的人往生何处。 (偈 57)

瞿低迦尊者有次在马嘎塔国仙人掘山边精进修习清淨和止观,正当他证得禅定时,却生病了,而影响他的修行。尽管如此,他仍然努力修行,但每次有所进步时,都被病魔摧毁殆尽。这种情形前前后后发生六次。最后,他决心要证阿拉汉果,即使因此丧生,也在所不惜。下定决心后,他毫不休息的精进修行,最后甚至决定自杀(注),以苦痛做为禅观的对象。他就用刀割自己的喉咙。这时他全心观苦,心无旁骛而在逝世前证得阿拉汉果。虽然苦痛降临时难以集中意志,但他却表现出超强的决心和意志。

魔波旬知道瞿低迦入灭后,想知道他究竟往生何处。但遍寻不著,他就化身成年轻人,前去请教佛陀。

佛陀说:「明白瞿低迦往生何处对你没有任何意义。他已经究竟解脱精神烦恼,证得阿拉汉果,不再轮回了。魔波旬!你的能力不足以知道阿拉汉入灭后往生何处。」

备注:「自杀」是否恰当不在本故事讨论的范围,因为瞿低迦已经涤除所有的贪爱,而且证得阿拉汉果后,世俗的道德不再具有意义。


供养智者,测试其智慧
如同美丽馨香的莲花可以在路边的废土堆中绽放,
究竟圣者的弟子以智慧照耀无明众生(注)。

沙瓦提城的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是好朋友。尸利掘是佛陀的信徒,迦罗发谛那则是苦行者耆那教的信徒。耆那教徒一直敌视佛陀。迦罗发谛那在耆那教徒的怂恿之下经常向尸利倔说:「跟随佛陀有什麽好处?来吧!追随我的师父吧!」听多了,尸利掘就反问他:「你的师父究竟有什麽义理?」迦罗发谛那回答说:他的师父们无所不知,智慧具足,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且洞悉别人的心念。尸利掘就邀请他们到家中来接受供养。

尸利掘想测试耆那教徒是否真的能知过去、现在与未来,并具有他心通。所以事先挖了既深且长的壕沟,并在其中填满污秽物,座位也不怀好意地预先安排在壕沟上。同时,淮备了很多用布片和香蕉皮覆盖的瓮,使人误认其中装满米饭和咖哩。耆那教徒来他家的时候,他要他们依序进入,并站在个人的位子上,然后同时坐下。这时候,脆弱的绳子应声而断,所有的耆那教徒都掉落污秽的壕沟中。尸利掘就嘲笑他们:「如果你们真的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怎麽会不知道别人的心念呢?」所有的耆那教徒都又惊吓又尴尬的落荒而走。

事情发生后,迦罗发谛那自然对尸利掘十分愤怒,好一阵子两人互不言语。后来他决定回敬尸利掘。有一天他佯装怒气已消,请尸利掘代为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前来接受供养。尸利掘就去邀请佛陀,他向佛陀报告自己曾经“款待”耆那教徒的经过,他也表示很担忧这次的供养可能是迦罗发谛那的报複,所以他请佛陀审慎考虑是否要前去接受供养。

但是佛陀透过神通,预知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都将证得初果,所以就接受邀请。迦罗发谛那也挖了填满煤炭的壕沟,并用蓆垫覆盖。第二天,佛陀和比库们抵达迦罗发谛那的家。当佛陀踏上草垫时,草垫和煤炭奇迹般的消失了,而车轮大的莲花却大肆绽放,佛陀和比库们就坐在莲花座上。

迦罗发谛那看见这种奇迹时,非常惊讶,他向尸利掘说:「好兄弟!帮帮我吧!由于报複的欲望,我已经犯了大错,我邪恶的陷阱并没有影响到佛陀和众多比库;我没有淮备任何食物,厨房的锅子也是空空的,帮帮我吧!」

尸利掘要迦罗发谛那再到厨房看看。迦罗发谛那一到厨房,赫然发现所有的锅子都装满了食物。他惊讶不已,但也十分快乐,心情为之一宽,就用食物供养佛陀和比库们。供养之后,佛陀就诵随喜,并且说:「无明众生缺乏智慧,所以无法领会佛法僧的殊胜,他们就像盲人。相反地,有智慧的人眼光睿利。」

佛陀接著次第说法,迦罗发谛那也专心听法,喜悦渐渐盈满身心。听完佛陀说法后,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都证得初果。

从此以后,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恢複友谊,同时积极护持佛陀和比库们,并且捐献钱财来弘扬佛法。

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比库们纷纷议论莲花从煤炭壕沟绽放出来的事,佛陀说这种奇迹不是第一次发生,佛陀因此叙说迦提罗树炭火本生谭。

<备注>
佛法不谴责任何人。因为即使看来最差劲的人,也只表示他(她)的崇高德性暂时隐伏不现而已,一如莲花生长在污泥中。
第五品 愚品
巴谢那地王迷恋他人妻子
对失眠的人而言,长夜漫漫;
对满心忧鬱的人而言,路途遥远,
对佛法一无所知的愚人,生死轮回漫长。

巴谢那地王有一天在城里巡视的时候,在路上看见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伫立在她家门口。刹那间,国王就迷恋上她,而想要占有她。他探听到她是位已婚妇人,就派人要她的丈夫到宫中来服务。后来,更派她的丈夫去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地底下去搜集一些莲花与红土,而且在当天傍晚以前赶回沙瓦提城,以供国王沐浴。事实上,国王居心叵测,企图在她丈夫无法于规定的时间内返回时,予以杀害,然后横刀夺爱。

这女子的丈夫匆忙之际拿著她淮备好的餐盒后就出发了。在路上,他与一位出门在外的旅客共享食物,后来他又向河中洒米,同时大声说道:「河的守护神灵和天龙们,巴谢那地王派我去摘取一些莲花和红土。今天,我已经和旅人共享餐点,也喂养了河中的鱼,现在我和你们分享我今天所做善业的功德。请送我莲花和红土吧!」一位神灵听见他的话,就示现成一位老人,送他莲花和红土。

当天傍晚,国王唯恐他真的淮时回来,就叫人提早把城门关了。妇人丈夫回来时发现城门已经上锁了,就把红土黏在城门上,花插在红土上,然后大声说话:「城内的人,请帮我作证,我今天淮时完成任务,国王却无理的想杀害我!」说完话后,他就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寻求佛陀的慰藉与保护。

当天晚上,国王欲火中烧,无法入眠,脑子里想的尽是明天要如何杀死妇人丈夫而占有妇人。子夜时分,国王听见奇怪的声音,大吃一惊,居然不知该怎麽办,皇后玛莉咖夫人就劝国王去请教佛陀。佛陀于是告诉国王,过去佛时,有四个人因为在世时累积邪淫的恶业,所以现在地狱中受苦,发出这些诡异的声音。国王听完之后,明白其中的含意,知道自己的行为邪恶及造作恶业的可怕,他下定决心,不再迷恋他人妻女。

「毕竟是这样迷恋他人妻女的欲望在折磨我,使我彻夜无法安眠。」他如此自忖著,然后向佛陀表白:「我现在才明白对失眠者而言,夜是多麽的长。」这时候,站在旁边的妇人丈夫也说:「佛陀!这一整天奔波下来,我也才了解,心有牵挂的人,旅程多麽漫长。」经过这件事后,二人都获益良多。佛陀因此说:「轮回对不了解佛法奥妙的痴人而言,真是漫长!」


顽强不驯的年轻沙马内拉
如果找不到比自己更有德行或相当的人为友,
宁可独居,也不要与愚痴的人为伍(注)。

马哈伽沙巴尊者停留在王舍城时,有两位年轻沙马内拉追随他修习。其中一位恭敬、服从又尽责。另一位则付之阙如,每当马哈伽沙巴尊者告诫他不可疏忽职责时,他总是觉得受到非常大的侮辱。有一天他到马哈伽沙巴尊者的一个信徒家去,骗他们说,马哈伽沙巴尊者生病了,他们就交给他特别的食物,请他拿回去给马哈伽沙巴尊者吃。但他在半路上就吃掉这些特别的食物。事发之后,马哈伽沙巴尊者为这件事告诫他时,他非常生气。第二天,马哈伽沙巴尊者外出化缘时,这顽强、愚蠢的年轻沙马内拉留在精舍里,竟然打破所有的锅子,并且放火烧了精舍。后来,王舍城来的一位比库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马哈伽沙巴尊者最好独居,也不要和造成这麽多问题的愚人共处一室。

(注)智者出于慈悲心,希望改善愚人的情况时,可以与愚痴的人来往,但不可反而受其污染。


吝啬富翁的命运
无明的人以为:
「这是我儿子,这是我的财富。」
所以安全无虞(译注);
事实上,
此身不为己有,更何况儿子和财富呢!

阿难达是沙瓦提城中非常富有的人,但却吝于布施。他常常对儿子牧拉斯里说:「不要自以为有钱,我们不应该花钱,反而要更努力累积财富,否则,财产会日渐减少。」他甚至在屋里埋藏了五瓮的金币,但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告诉儿子埋藏的地点。

富人死后,往生到离沙瓦提城不远的乞丐村。从他投胎的母亲开始怀孕起,所有乞丐的收入就减少,他们认为其中一定有个不祥的人,就逐步过滤,最后判断这怀孕的妇女就是祸首,她于是被驱逐离开村子。后来这妇女生下一个丑陋、人见人厌的儿子。每次她单独外出乞讨,就能得到与从前一样多的施舍,但若带著儿子一起乞讨时,就什麽也得不到。所以等儿子长大后,她就要儿子单独外出乞讨。当他走到他前世的房子时,他前世的孙子们看见他丑陋的外表时,心生恐惧,就叫僕人把他赶走。

这时候,也在城里化缘的佛陀看见这件事情,就叫阿难前去请牧拉斯里(乞丐前世的儿子)前来一谈。佛陀告诉牧拉斯里,这年轻的乞丐实际上是他前世的父亲,但牧拉斯里不相信,佛陀就叫乞丐去挖出那五瓮金币,牧拉斯里这才相信。此后,他就成为佛陀虔诚的信徒。

译注:了参法师的《南传法句经》 Marada Thera 及 Venerable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 的译本皆作:「愚人如是担忧」。

如何分辨愚痴的人
自知愚痴的人,其实是聪明的人。
愚痴却自以为聪明的人,真正是愚痴的人。

有一次,两位小偷与一群信徒,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听闻佛陀说法。其中一位专心闻法,所以马上就了悟佛法。另一位却不用心,反而到处偷取信徒的钱财。佛陀说法后,两人回到第二位小偷的家,这时候,他嘲讽不偷钱的小偷:「是呀!你很聪明,但你没有钱买东西来煮!」不偷钱的小偷听到同伴的话,自忖道:「他多麽愚蠢,居然自认聪明。」不偷钱的小偷就和一些亲朋到给孤独园,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佛陀说:愚人若自知愚昧,基于这份自知,至少可认为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不自知,反而自认聪明,就真的是愚痴的人。


不能领悟佛法的痴人
真正的痴人虽然终身与智者为伍,仍然无法领悟佛法,
就像汤匙不知汤的滋味。 (偈 64)

优达夷比库喜欢坐在讲经说法的讲台上。有一次,一群来访的比库误认他也是学养丰富的比库,就向他请教五蕴,但优达夷却无法作答。因为他对佛法一无所知,来访的比库们讶异于居然有人与佛陀共住,却对心、五蕴与六根如此无知。

佛陀向他们说:「真正的痴人虽然终身与智者为伍,仍然无法领悟佛法,就像汤匙不知汤的滋味。」


智者领悟佛法
聪慧的人,虽然只与智者短暂相处,但能很快领悟佛法,
就像舌头明辨汤的味道。 (偈 65)

有一天,波婆城的一伙年轻人与一位妓女在林子里嬉戏,后来在稍事休息的时候,妓女偷拿他们的首饰而逃走了。他们就在林子里到处找她,却遇见佛陀,他们于是停止寻找,留下来专心听佛陀说法。听完后,他们就出家,加入僧团并追随佛陀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在精舍里,他们持律严谨,后来当他们听闻佛陀讲解《无始相应经》时,全都证得阿拉汉果。

当其他的比库谈到这些年轻比库这麽快就证得阿拉汉果时,佛陀解释说,聪慧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他们都行为不检,无所事事。

有一天,比库们互相讨论这群人难以驾驯的行为:「在鞞兰若时,由于饥荒,他们还相当恭敬有礼,举止也合乎规矩。现在食物充足,他们就行为不检了。」

这时候,佛陀听见众人议论的话题,就说:「愚痴的人在诸事不顺遂时,满心哀愁,神情沮丧,一旦事事如意时,则又雀跃不已。这就是愚痴人的特性;智者则不因生命中的得失而动摇心志。」


解脱要靠自己
智者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或别人的利益而造作恶业,
智者也不会为了求子、财富或谋国而造作恶业,
真正的智者不应该以非法手段追求成功,
唯有如此,才是有戒行、智慧、正直的智者。(偈84)

昙弥夫妇住在沙瓦提城。有一天,他告诉怀孕的妻子说,他想出家修行,他妻子请他等孩子出生后再出家。孩子诞生后,他又向妻子重提这件事。她又要他等孩子会走路时再出家。他自忖道:「要求妻子同意我出家是无益的,我应该自己努力,解脱轮回的苦痛。」心意已定后,他就迳自出家为比库,并且依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精进修行,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几年后,他回到里,向妻子和孩子传授佛法。他的孩子也因此出家并且证得阿拉汉果。这时候他太太心想:「既然我丈夫和孩子都出家,我最好也出家修行。」就这样,她也出家修行,同样证得阿拉汉果。

有一次,在比库聚集的场合,有人告诉佛陀关于昙弥出家修行并引导全家人修行也证果的事。佛陀说:「比库们!智者不会为了追求自己或别人的利益,而造作恶业以获取财富与成功。相反的,智者只知理解、奉行佛法而自行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人只能自己努力,解脱生死轮回,而无法依赖别人。」


只有少数人证得涅槃
到达彼岸(涅槃)的人少,其馀的人都在此岸徘徊。 (偈85)

信受奉行佛法的人,去除贪欲,
可以到达难以抵达的彼岸。 (偈86)

有一次,沙瓦提城有一群人集体供养众多比库,并安排其中一些比库们彻夜说法。但听法的观众中有些人无法熬夜,早早就走了,有些人虽然整夜坐著听法,但大部份的时间,却无法集中精神,只是半醒半睡的度过。只有少数的人专心闻法。

第二天,比库们告诉佛陀昨天的事,佛陀说:「大多数的人都执著世间,只有少数的人能到达彼岸(证得涅槃)。」

佛陀接著提醒比库们要时时警觉,正念现前,只有自觉精进学佛法的人才能究竟解脱烦恼,证入究竟喜悦的涅槃。


从黑暗趣向光明
智者远离贪爱,以涅槃为目的,
不作黑法(注),勤修白法,
追求凡人不喜欢的寂静、出离与涅槃。
智者割舍欲爱,无所执著,涤除心中所有的烦恼 (偈87/88)

正念现前,修习七觉支,同时去除一切欲爱的人,
烦恼已断,今生就能证得涅槃。 (偈89)

在高沙喇国结夏安居后,一群比库向佛陀请教禅修的事宜。佛陀就告诫他们要放弃欲乐和对世间的执著,如此才能趣向涅槃。

备注:「黑法」:即十种恶业。


第七品 阿拉汉品
佛陀和名医耆域
不再生死轮回,不后悔,
解脱一切,自由自在,
断一切系缚(注1) 的人(注2),
没有任何贪欲。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曾经多次试图谋害佛陀。其中一次是自灵鹫山顶上推下大石,企图砸死佛陀,但巨石堕落下来时,撞到山崖。破裂的碎片打中佛陀脚的大姆指。佛陀因此被人护送至耆域在芒果园内的精舍 (注3)。名医耆域为佛陀敷药并且包扎伤口。之后,耆域就进城去治疗其他的病人,但答应在傍晚前赶回来,将包扎拆掉。当天晚上,耆域要回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提早关了,而无法回去照顾佛陀。这令他很懊恼,因为包扎若不及时拿掉,病情会加重。

当天晚上,佛陀判断耆域无法回来,就要阿难协助他把包扎拿掉,却发现伤口已经痊愈了。第二天早晨,耆域赶回来时,问佛陀昨天晚上是否感觉剧痛和不舒服呢?佛陀回答说:「耆域!证悟成为佛陀以后,我就具足随时都可以止息苦痛和忧愁的能力。」佛陀接著解释解脱圣者的心性。



(注1)有四种系缚:贪、瞋、戒禁取和见取 。
(注2)即阿拉汉 。
(注3)精舍启用典礼之后,耆域就证得初果。佛陀在他的建议之下,吩咐比库要适当 运动,如打扫和走路等。《耆域经》记载佛陀对食肉的看法,该经就是佛陀对耆域的说法。


阿拉汉不执著
正念现前的人精进修行,如同天鹅飞离沼泽,
他们不乐在家 (注1),而正信出家。(偈91)

佛陀和众多比库有一年在王舍城结夏安居。安居结束前约两星期的时候,佛陀预先告诉比库,安居后要离开王舍城,要比库们预做淮备 (注2)。有些比库便开始缝制新袈裟并加以染色,有些人则洗涤旧袈裟。但当比库们看见马哈伽沙巴尊者也在洗袈裟时,心中想著:「王舍城里里外外有非常多信徒仰慕马哈伽沙巴尊者,并且供养一切所需的物品。这种情形下,马哈伽沙巴却要追随佛陀,离开他们,这样做对吗?」

十五天后,在离去的前夕,佛陀认为可能有一些供养典礼仪式、比库剃度和丧礼等事情,所以比库全部离去是不恰当的,因此决定要一些比库留在王舍城,并要马哈伽沙巴留下来带领他们。马哈伽沙巴尊者及其它几位年轻比库就因此留在王舍城。

听到马哈伽沙巴尊者要留下来的消息时,其他比库就说:「果然不出我们所料,马哈伽沙巴尊者要留在王舍城。」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你们认为马哈伽沙巴是执著王舍城的信徒和他们的供养吗?你们错了!马哈伽沙巴是奉行我的指示才留下来的,马哈伽沙巴不执著一切事物!」

注1:阿拉汉行脚各地,而不执著特定的地方,因为阿拉汉没有“我”和“我所”的观念。
注2:诸佛会事先通知比库们,是否会与他们一同外出化缘,如此,比库们才有时间淮备。

储藏米穀的比库
阿拉汉不积聚 (注1),进食时如实知进食的意义 (注2)。

阿拉汉以解脱为修行的目的,解脱即是空、无相 (注3)。

阿拉汉不轮回,如同鸟在天空飞,踪迹不可觅。 (偈 92)

贝拉斯沙尊者到村子里去化缘后,在回精舍的半路上,稍事停留并且吃完供养的食物。然后,他又回村子去化缘,直到化到足够的食物,他才返回精舍去,把米穀加以干燥,然后储藏起来。这样子,他就不需要每天都去化缘了,所以每隔几天,当他出禅定时,只要把预存的米重新泡水后就可以再吃了。其他比库对他储藏食物的做法很不以为然,就向佛陀报告。佛陀明白,其他比库若也跟进贝拉斯沙的做法,就会泛滥误用,所以禁止比库们储藏食物。佛陀更忠告比库们要保持简单纯朴的修行生活,不要有任何的物质束缚。

至于贝拉斯沙本人,一来他储藏食物是在不可以储藏食物戒律制定之前,再者,他这麽做,不是由于贪心,而是想节省时间来禅修,所以佛陀就宣称贝拉斯沙是无辜的,不必接受处罚。佛陀更进一步解释说,阿拉汉不储藏任务东西,同时,阿拉汉进食时,具有正确的观照。

注1:积聚有二种:「业」和「四食」的积聚。「业」积聚会使人不断轮回。而「四食」积聚虽是生命的必须,但可能妨碍精神修持。
注2:根据论,阿拉汉在进食时,应正念现前,具足三种食观:
1. 知遍知: 确实明白食物的意义。
2. 审察遍知:确实明白食物的卑微。
3. 断偏知: 灭尽进食的欲乐。
注3:涅槃是苦的解脱。因为不再贪瞋痴所以也称之为「空」,而不是说一无所有或一切断灭。涅槃是积极的,超越凡俗的境界,无法用世俗的文字加以叙述。涅槃是无相的,因为不再有贪的形相。阿拉汉在生前就证得涅槃而领略涅槃的喜悦。说阿拉汉死后仍然存在或不存在都不正确,因为涅槃既不是常见也不是断见。涅槃时,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而且,除了爱欲之外,没有任何寂灭。阿拉汉在今生即证得涅槃而领略无上的涅槃喜悦。


阿奴卢塔比库和女天神
  阿拉汉的诸漏已尽,不执著饮食,阿拉汉以解脱为修行的目的,解脱即是空、无相。
阿拉汉的行境如鸟飞过天空,无迹可寻。 (偈 93)

阿奴卢塔比库有一天在找寻废弃的布料来做袈裟,因为他的旧袈裟已经破损不堪了。女天神闍邻尼——他前世的妻子看见他正在找布料,就找了三块好布料,放在垃圾中比较明显的地方。阿奴卢塔因此找到这三件布料,就带回精舍。佛陀和众多比库也回到精舍,一起帮他缝制袈裟。

这时候,闍邻尼也化身成年轻的女子,到村子来。当她听说佛陀和比库也来到精舍,协助阿奴卢塔缝制袈裟时,就鼓吹村民用美味的食物供养,结果供养的食物比实际需要的超出很多。其它比库看见多馀的食物,就说:「阿奴卢塔应该要他的亲朋和信徒供养足够的食物就好了。当然了,他可能想要炫耀他有这样多的信徒!」

  佛陀劝诫他们:「比库们!不要以为阿奴卢塔向他的信徒要求供养米粥和其它的食物。他什麽也没有要求。今天早上,这些过多的供养,是一位天神鼓吹的结果。」


沙咖天帝敬重马哈咖吒那尊者
诸根寂静的人,如善御者驯服的马匹;
没有我慢和欲漏的人,诸天也仰慕。 (偈 94)

有一次,结夏安居结束日,正是月圆的日子。沙咖天帝率领众多天神前往维沙卡兴建的东园鹿子母讲堂向佛陀顶礼问讯。僧团中的马哈咖吒那尊者因为在遥远的阿槃提结夏安居,所以尚未返回精舍。其他人就为他保留了空位子。当沙咖天帝以鲜花和素香向佛陀顶礼问讯时,看到保留给马哈咖吒那尊者的位子,他说多麽希望尊者也在精舍里接受他的礼敬。这时候,马哈咖吒那尊者突然出现,沙咖天帝欢喜异常,立刻献上鲜花致敬。

比库们对沙咖天帝崇仰马哈咖吒那尊者的举动大受感动,有些比库则认为沙咖天帝偏心。佛陀就向他们说:「天人敬重所有克制欲乐的人。」


比库控诉沙利子
阿拉汉犹如大地,耐心具足,若受人刺激,也不愤怒;
阿拉汉虔诚坚定,一如因陀揭罗 (注1);
阿拉汉内心安祥清淨,如无污泥的池塘,不再生死轮回。

结夏安居结束时,沙利子(舍利弗)正淮备与其它比库一同外出。有位对沙利子怀有怨懑的年轻比库却向佛陀抱怨说,沙利子辱骂,鞭打他。佛陀就请人召请沙利子来解释,沙利子不辩别自己的清白,却说:「世尊!坚定持戒并且观身的比库,若有对不起其它比库的行为,怎麽可能不道歉,就迳自出外去呢?我像大地一样,花卉绽放时,没有任何喜悦的感觉,垃圾与粪堆积在上面,也不愤怒。我也像门垫、乞丐、断脚的公牛一般,对污秽的血肉之躯感到厌恶,不再执著于它。」

沙利子谦虚地说完之后,犯错的年轻比库深感愧疚,承认自己指控沙利子的错误。佛陀建议沙利子接受年轻比库的道歉,免得年轻比库将来受业报。年轻比库就恭敬地恳求沙利子宽恕。沙利子也诚挚的原谅他,并且重述如果自己有任何不对的地方,也请他能原谅 (注2)。

所有在场的比库都赞歎沙利子,佛陀说:

「比库们!像沙利子这样的阿拉汉不怀任何愤怒和瞋心。如同大地和门柱一样的耐心、宽容和坚定,他的内心永远祥和、清淨。」

备注:
1. 因陀揭罗,是在大门中间安放一坚固的石头,作为关门时放门橛用的。另一种说法认为它是沙咖天帝的柱子,在进城的地方安立一大而坚固的柱子,以象征因陀罗(印度守护神)之所在。
2. 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目犍连)尊者是佛陀的两大弟子,佛陀指派他们担任僧团的指导人,佛陀建议所有的比库尊敬他们如同父与母。


一眼失明
阿拉汉的身口意清淨;
阿拉汉智慧具足,究竟解脱,究竟寂静,
不受生命中的得失左右。

有一位七岁的男孩,由于父亲殷切的盼望,而出家为沙马内拉。剃度之前,男孩先得到一个禅观指导。剃度时,他专注禅观,也因为这禅观和前世的善业,剃度之后,他就证得圣果。

后来,帝沙尊者在沙马内拉的陪同下,出发前往沙瓦提城,淮备向佛陀顶礼。

半路上,他们暂宿某一村落的精舍。当天晚上帝沙入睡后,沙马内拉却彻夜坐在帝沙的身边未眠,只在接近清晨的时候,稍为睡卧一会。

第二天一大早,帝沙认为该是摇醒沙马内拉的时候了,于是用扇子摇醒小沙马内拉。但不幸的,扇柄却打伤了他的一只眼睛。小沙马内拉急忙用单手遮住受伤的眼睛,出去打水,淮备给帝沙尊者洗脸,并清洗精舍的地板等。

但当他单手捧水给帝沙时,尊者告诫他,服务别人时,应该用双手。这时候,尊者才发现小沙马内拉的一眼已经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失明了。刹那间,尊者明白小沙马内拉实在是一位高贵的人,他深感歉疚,谦虚地向小沙马内拉道歉。但小沙马内拉告诉他,这既不是尊者错,也不是他自己的错,而是业报。小沙马内拉更请尊者不要因此难过,但尊者却无法忘怀这件不幸的意外。

后来,他们继续上路,终于抵达佛陀停留的沙瓦提城揭达林给孤独园。佛陀知道路上所发生的事,就说:

「阿拉汉不与人动气,阿拉汉克制感官的冲动,内心究竟宁静、安祥。」



只靠信仰无法证得涅槃
阿拉汉自证涅槃而不轻信;
阿拉汉不再生死轮回,不再造业,
断除所有的贪欲;阿拉汉是无上士。 (偈 97)

某一村子的三十名比库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礼敬。佛陀知道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请沙利子来,并且在他们面前问沙利子:「沙利子!你相信观身能证得涅槃吗?」

「世尊!关于观身而证得涅槃这件事,我并不只因为信仰佛陀 (注) 就相信这种说法,只有未亲身证得涅槃的人才会接受别人这种说法。」很多比库不明白沙利子话中的涵意,而在内心想著:「沙利子至今尚未放弃错误的见解,直到此刻,他仍未信仰佛陀。」

佛陀就解释说:「比库们!沙利子的意思十分清楚:『他承认观身可以证得涅槃,但他接受的原因,是由于他个人的亲身体证,而不只是因为佛陀或其他人如是说的关系。』事实上,沙利子信仰佛陀,沙利子也相信善恶业报。」

(注)佛教中的信仰来自对真理的正确认知和了悟,而不是因为害怕神或者追求情感的满足,当内心不再动摇时,才是真正的信仰。佛教不认可盲目的信仰和狂热的宗教信仰。


沙利子尊者最小的弟弟
不管是村落或林间,平地或丘陵,
阿拉汉居住的地方,一切安乐。 (偈 98)

离婆达是沙利子(舍利弗)最小的弟弟,也是兄弟中唯一没有出家的人。他的父母根据当时的习俗,急著要他赶快结婚。所以在离婆达还很年轻时就安排他和一年轻女子成亲。婚礼当天,宾客中有位高龄一百二十岁的女士,离婆达看见她时,就明白世事不离生、老、病、死的变化,于是决定像长兄沙利子一样出家。他就离开家庭,直接到一处有三十位比库的精舍去。而沙利子已经事先请求这些比库,如果离婆达提出愿望时,就让他成为沙马内拉,离婆达因此顺利成为沙马内拉。

这些比库给离婆达一个禅修的题目,他于是离开精舍到遥远的林子里去禅修。结夏安居结束时,离婆达就证得阿拉汉果。这时候,沙利子请佛陀允许他去见离婆达,佛陀说他也要去。所以,佛陀、沙利子、尸婆离和诸位比库就一齐前去探视离婆达。

这段路程很长,而且路况不佳,人烟也很少,但天神们供应了所有的必需品。离婆达知道佛陀要来,也预先安排。他运用神通,为佛陀造了一座特别的精舍,并为其他比库安排适当的居处,使众人在停留期间能够安住。


诱惑比库的妓女
林野寂静处,世人所不爱;阿拉汉远离欲乐,欢喜安住林野寂静处。

有一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修题目后,到一处老旧的花园去禅修。当他正在禅修的时候,一位生性多疑的女子也来到这里。却见四下无人,只有一位比库结跏趺坐,就想到:“我要使这比库心思迷惑!”她于是走到比库面前,反反複複地把自己的内衣退下,穿上;弄散头发,四处摇曳再予以系好;而且鼓掌,放声大笑。因为她的放浪形骸,使得这比库全身思绪起伏,激荡不已。

        “这究竟是怎麽回事?”他迷惑了。

        这时候,佛陀在精舍里,心中记挂著这位比库禅修的进展,就透过天眼而看见那女子的邪恶行为正困惑著该比库。佛陀透过神通向该比库说:“比库!追寻欲乐的所流连的地方没有喜悦可言。没有激情的人所聚集的地方则充满喜悦!”佛陀并且放光,示现在比库面前,向他说法,这比库因此证得阿拉汉果。


第八品 千品
行刑者的命运
诵毫无义理的千句话,不如诵一句有法益的话,
听闻之后,可以使人寂静。 (偈 100)

坦巴达提卡担任政府行刑者的任务届满五十五年后正式退休。在担任行刑者之前,他曾经是一名小偷。退休后有一天,他到河中去沐浴,并且携带特别的食物回家。回家后,正要享受这份美味时,却看见刚出禅定的沙利子站在门口,这时候他心里想著:「我这一生,都在行刑处决小偷,现在我应该供养这位比库。」所以就邀请沙利子进入屋内,并尊敬地供养食物。

供养后,沙利子向他说佛法。但坦巴达提卡却无法集中心思听讲,因为他的心思受到过去担任行刑人时种种往事的干扰。沙利子明白他的困扰,为了导正他的心念,就机敏地问他是否出于愤怒、仇恨而行刑?或只是执行公务而已。坦巴达提卡回答说,他只是接受国王的命令,自己没有任何杀人的恶意或愿望。

「既然如此,你有何罪过可言!」沙利子说。

沙利子的说法让坦巴达提卡内心较为宁静,就请沙利子继续说法。这时,他专心闻法,更具耐心与理解力。闻法后,他恭送沙利子走了一段路,然后独自回家,但却意外丧生。

当天傍晚,佛陀抵达比库的聚会时,比库们告诉佛陀有关坦巴达提卡的恶讯,并请问他往生何处。佛陀说,虽然坦巴达提卡今生造恶业,但后来领悟佛法,所以往生都西答天。比库们却怀疑,一个造做恶业的人,怎麽可能只听闻一次佛法后,就获得如此殊胜的法益。佛陀向他们解释说,时间长短不是问题,如果能够正确理解的话,即使一句法语也可以带来莫大的法益。


证阿拉汉果最快的方法
诵毫无义理的千句偈语,
不如诵一句有法益的偈语,
听闻之后,使人趣入寂静。 (101偈)

一群商人共同搭船出海,不幸发生海难,除了一人以外,所有人都丧生了。这唯一活命的人抓住一片木板,最后漂流到输帕罗卡港。上岸后,他用一片树皮遮住身子,坐在人们可以看得见的地方。有些过往的行人给他食物,有些人则以为他是圣者,而向他致敬。另外有人给他衣服穿,但他却不接受,因为他害怕穿上衣服以后,人们会降低对他的敬意。同时,有些人认为他是阿拉汉,他也就自以为是阿拉汉。因此,人们称呼他「婆醯迦达如斯亚」。

大约在这时候,他某一世的朋友马哈布拉玛看见婆醯迦误入歧途,觉得引导他回正道是自己的责任,所以在晚上时候,马哈布拉玛就去找婆醯迦,并告诉他:「婆醯迦!你还不是阿拉汉,更重要的是,你还没有成为阿拉汉的德行。」婆醯迦听完朋友的话,抬起头来:「是啊!我必须承认,正如你所说的,我不是阿拉汉。我现在明白自己犯了大错。但是,究竟在这世间上,谁是阿拉汉?」马哈布拉玛就劝告他去沙瓦提城,请佛陀助他一臂之力。

婆醯迦明白自己犯了大错,非常沮丧,就直接到沙瓦提城去见佛陀。后来,他看见佛陀和比库们正在化缘,就很恭敬地跟上去,请求佛陀教他佛法,佛陀告诉他,现在正在化缘,不是说法的时间。

「尊者!没有人了解你我生命中的危险,所以请教我佛法吧!」婆醯迦继续恳求。

佛陀知道婆醯迦的程度无法了解佛法,而且,婆醯迦刚才长途跋涉,骤然得遇佛陀,内心正雀跃不已,所以无法立刻接受佛法。佛陀不愿在这种情况下立即向他说法,而希望等他内心平静下来时,再向他说法,他也才能心领神会。但婆醯迦仍固执的恳请,佛陀只好站在路上对他说:

「婆醯迦!当你看东西的时候,就只看见那件东西;听声音的时候,就只听见那声音;闻、尝、触任何东西时,就只是闻、尝和触那东西;想事情时,就全神想那件事情。」

婆醯迦如法奉行,同时因为全神贯注,他的过去善业现前,而证得阿拉汉果。他于是恳请佛陀允许他加入僧团,佛陀要他先淮备三衣、钵和比库必备的东西。但当他出去筹备的时候,却被一只动物攻击致死。后来,佛陀和比库进食完毕后,在路上发现婆醯迦的尸体。佛陀要比库们把他的尸体火化,把遗物供养在浮图中。

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佛陀说婆醯迦已经证入涅槃。佛陀并且说婆醯迦是最快证得神通的人。比库对佛陀的说法感到困惑,就问佛陀,婆醯迦在何时、如何证得阿拉汉果。佛陀说:「婆醯迦在路上听我说法时,就证得阿拉汉果。」比库却怀疑怎麽可能只听几句法语就能证得阿拉汉果。佛陀说:「法句或说法时间的长短与证果快慢无关。」


嫁小偷的富家女
唱诵毫无义理的百句偈语,
不如唱诵一句法句,
听闻之后,使人内心宁静。 (偈 102)

在战场上战胜百万雄狮的人,
不如克己者,
才是最尊贵的胜利者。 (偈 103)

拘达娜是沙瓦提城里一位富翁的女儿,一直过著平静、深居简出的日子。但是有一天,她看见一位将要被处决的小偷时,刹那间就爱上他了。从此以后她拒绝吃饭,除非能嫁给他,否则她也不愿活下去。

拘达娜的父母只好向国王的官员行贿,换取小偷的生命,然后将她嫁给他。虽然她非常爱他,但他却只爱她的财富。有一天,他说服她把所有的首饰装戴在身上,然后告诉她,他想供养山灵,答谢它们在他生命危险的时候拯救他。说完后,他就带她往山顶上走去。但是他们抵达山顶时,他却说要杀了她,以便占有她的首饰。她恳求他只拿走首饰,而饶她一命,但他悍然拒绝。这时候,她明白若不除去他,自己非死不可,所以必需谨慎、机智应付。她于是告诉他,既然他们只能再相处几分钟,她想最后一次向他顶礼,说著,她就绕著他缓缓的走,并趁机从他的背后把他推下山去。

住在山顶的天神目睹整个事件的过程后,鼓掌赞许她的作为,并且说:「不只男性有智慧,女性也能具足智慧,并且在今生今世就展现智慧!」

经过这件事情后,她不想再回家了,就把所有的首饰挂在树上,然后一个人到处流浪,也不知道究竟该到那里去。后来,她碰巧来到女游行外道居住的地方,就成为她们其中的一员。她们教她所有的诡辩技巧。由于聪颖,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全掌握其中的诀窍。这时候,这些女游行外道就告诉她四处去云游,她们也告诉她,如果有人能够回答她的所有诘问,就拜此人为师。从此以后,她就到国内所有地方去云游,公开向所有的人挑战。很多著名的人士接受她的挑战,但没有人驳倒她。

最后,她来到沙瓦提城。进城之前,她一如往常,把一只树枝插在一土堆上,公开挑战所有人。沙利子尊者接受她的挑战,她询问沙利子非常多的问题,而沙利子也一一加以解答。问完之后,轮到沙利子发问,他只问她一句话:「“一”是什麽?」(注1) 她却张口结舌,无法回答,就央请沙利子解释它的涵意。沙利子建议她先出家为比库尼,她也信守诺言地服从沙利子的建议,正信出家为比库尼,并且精进奉行沙利子的教导,而在几天之内就证得阿拉汉果。

后来,有些比库针对此事请教佛陀:「拘达娜比库尼真的可能在只听闻少许的法义就证得阿拉汉果吗?」

佛陀说:「比库们!不要以多少来判断法义,一句法义比一百句毫无意义的言语更发人深省。」

注1:众生只需要一件东西来维持生命:食物 。


赌博的得失
信受奉行佛法的人,去除贪欲,可以到达难以抵达的彼岸。
克服自己,胜过征服他人;
天神、乐神、魔波旬或梵天都无法战胜克己节制的人 (偈104/105)

有一位婆罗门告诉佛陀:「尊者,我认为你只知有法益的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无益的事一无所知。」佛陀说他也了解无益且有害的事。佛陀就列举六种会消耗财产的行为:

(1) 太阳高挂了才起床 (2) 疏懒成性 (3) 残暴 (4) 沉溺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尤其指酒) 而昏醉迷糊 (5) 在惹人怀疑的时间内,独自在街上闲逛 (6) 邪淫。

佛陀接著问这婆罗门如何维生,婆罗门回答说以赌博维生 (注)。佛陀再问他输赢情形,当婆罗门回答说有输有赢时,佛陀说:「在赌博中获胜,无法与克服烦恼的成就相比。」

备注:在《败亡经》中,佛陀说赌博是造成人堕落的原因之一。


往生梵天的方法
与其百年间每月供养成千上百的祭祀,
不如顷刻之间供养修行的人,
如是供养,胜过百年的祭祀。

沙利子的叔叔是一位婆罗门,有一次,沙利子问他,有没有做过任何的功德。他的叔叔回答说,他每个月供养裸身的苦行者,希望将来能往生梵天。沙利子告诉他说,他的老师们并不了解往生梵天的方法。说完后,沙利子更引领叔叔去见佛陀,并请求佛陀开示确实可以使人往生梵天的佛法。

佛陀向沙利子的叔叔说:「供养一汤匙的食物给真正的圣人,比你供养那些不值得供养的人更好。」


火祭不究竟(注)
在林中火祭百年,不如顷刻之间供养修行的人,如是供养,胜过百年的火祭。(偈107)

沙利子的侄子是一位婆罗门。有一次,沙利子问他,有没有做过任何的功德。他的侄子回答说,他每个月都在火祭中牺牲一只羊,期望将来能往生梵天。沙利子告诉他说,他的老师们一直给他错误的教法,他的老师们根本不知如何往生梵天。

然后,沙利子引领侄子去见佛陀,佛陀就教他确实可以往生梵天的佛法,并告诉他说:「顷刻之间,顶礼真正的圣人比火祭牺牲一百年好。」

注:「火祭」在当时的伊朗和印度相当流行。部份人认为火是神祇之一。有些人认为透过火祭,他们可以讨好神祇,而得到赐福和保护。另外,动物祭祀和在恒河中沐浴也很普遍。佛陀是当时唯一指出这些方法都是无益的宗教师 。


用动物祭祀的婆罗门
世间人为追求功德,
而在节庆时布舍与供养,
所得到的功德,
不如礼敬圣者的四分之一。

有一次,沙利子问一位婆罗门的朋友,有没有做过任何的功德,他朋友回答说,他长久以来都提供大量的祭祀牺牲,希望来生能往生梵天。

沙利子告诉朋友说,他的老师们一直教导他虚幻的希望,他的老师们根本不知道往生梵天的方法。沙利子就引导他去见佛陀,请佛陀教他往生梵天的方法。

佛陀说:「婆罗门,即使仅是顷刻间顶礼圣者,也比整年度所供奉的大大小小祭祀牺牲,要来得好。」


佛陀保护男孩
经常礼敬年高德劭的人,四法增长:
长寿、美貌、幸福和力量。 (偈 16)

从前,有两位隐士共同居住在一起,并且一起修习苦行多年。后来,其中一位还俗,并且结了婚。当他的儿子出生后,他们夫妻两人便带著儿子去拜访仍在苦行的隐士。这隐士看见他们时,对他们说:「愿你们长命百岁!」但却对男孩不说任何好话。他们十分困惑,问隐士为何对孩子保持沉默。隐士告诉他们这孩子只能再活七天,虽然他无法拯救孩子,但佛陀可能有办法。

他们就带著孩子去找佛陀。当两人向佛陀顶礼问讯时,佛陀也只说:「愿你们长命百岁!」而无言以对他们的孩子。佛陀知道男孩来日无多,为了防止孩子夭寿,佛陀吩咐他们在家门前搭起帐蓬,然后把孩子放在蓬内的床上。佛陀也派遣几位比库前去念诵「护经」(注)七天。第七天,佛陀亲自来到帐蓬,天神们也来了。这时候,一只恶魔也在门口等待机会要夺走男孩的生命,但众多天神继续来临,恶魔只好后退,让出位子给天神们,结果,它只能站在离男孩很远的地方。

那天晚上,比库们彻夜念诵护经,男孩也因此获救。第二天,男孩被人家从床上抱起来向佛陀致敬意,佛陀对男孩说:「愿你长寿!」有人问佛陀,这孩子能活多久,佛陀说一百二十岁。因此人们就称呼这孩子为亚育瓦达那(意思是长寿的孩子)。

男孩长大后,和他的朋友和信徒在国境内到处参访。有一天,他们抵达揭达林给孤独园时,园里的比库们认出他来,比库就问佛陀说:「有没有办法使众生长寿?」

「尊敬崇仰老者和智慧与德行兼备的人,可以让人得到长寿、美貌、幸福和力量。」

注:「护经」是宗教偈语或经,如《慈经》或《宝经》,常常被唱诵以求保护,防止受伤害。


沙其卡沙马内拉的奇迹
若长命百岁,但破戒,放逸,
不如持戒,修禅定一天。 (偈 110)

有一天,三十位比库各自从佛陀得到禅修的题目后,到远离沙瓦提城的一个大村落去。这时候,茂密的森林中有一群抢匪要用活人去供养森林的守护灵,他们就到林子里的精舍去,命令比库们交出一位比库,做为祭祀的牺牲。每一位比库,不管年龄大小,都愿意牺牲,其中有一位小沙马内拉沙其卡,他是受沙利子指派前来的,虽然仍是稚龄孩童,但由于累世以来积聚了众多善业,他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他透露说他的老师——沙利子预知这次行程会有危险,所以特意安排他陪同其他比库一起来,而且他应该随抢匪去。其他比库听他这麽一说,虽然很勉强,但他们对沙利子深具信心,便同意由小沙马内拉随抢匪去。

抢匪的祭祀淮备就绪后,抢匪头目就高举著剑,朝小沙马内拉重重击下,小沙马内拉这时候正在禅定中,结果剑不仅没有砍伤小沙马内拉,反而弯曲变形。头目就另外换一把剑,再砍下去,这次整柄剑向上直弯,也同样不能伤到小沙马内拉的一根汗毛。这两次的异常现象让抢匪头目震惊不已而放下剑,并且向小沙马内拉下跪,请求原谅。其他抢匪全都讶异不已,也一齐认错。他们要求能够追随小沙马内拉修行,小沙马内拉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小沙马内拉就在这些新比库的陪同下回林子的精舍去,其他比库看见他回来都很高兴,也松了口气,大家就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他们的老师沙利子礼敬。之后,他们去见佛陀。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即使长命百岁但犯下抢夺、偷盗或种种罪行,生命就毫无意义;德行具足的活一天比污秽的百年岁月更有价值 。」


乔达那尊者和抢匪们
若长命百岁,但愚痴、放逸,
不如具足智慧且修禅定一天。

乔达那尊者从佛陀得到禅观的题目后,到森林中去禅修,并且证得圣果。证得圣果后,他出发回精舍去向佛陀顶礼问讯。路上,他停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就坐在石板上,而进入禅定。这时候一群刚打劫村子的抢匪们也来到他休息的地方。他们误以为他是个树桩,就在他身上周围放置他们抢夺来的赃物。第二天,天亮时,他们才发觉原来他是活生生的众生,但他们却又错以为他是恶魔,吓得想要急忙逃走。

乔达那告诉他们,他只是位比库,不是恶魔,请他们不要害怕。抢匪们对他的话感到讶异,就请他原谅他们误认他是树桩的错误,他们也决定出家修行。

乔达那就在他们的陪伴下回到精舍,并且向佛陀报告事情的经过。

佛陀告诫他们:「如果长命百岁,但是无明,尽做傻事,也是无益的人生;现在你们都已经明白佛法,变得有智慧了,所以,当一天有智慧的人比长年无明的人更有价值!」

这些新出家的比库从此信受奉行佛陀的教法,努力成就自己的道业。


自杀时证得圣果的沙帕达沙
若长命百岁,但怠惰,精神不振,
不如一天的精进。 (偈112)

从前有一位比库对自己无法证得圣果感到十分沮丧,同时觉得还俗既不恰当也是件羞耻的事,所以他认为自行结束生命比较恰当。他就把手放进装有毒蛇的罐子,但罐中的蛇没有咬他,这是他以前的善业保护他的缘故。后来,他又拿刀片企图割喉自杀,但当他把刀片放在喉咙的时候,他回想起自己今生做为一位比库,在修行时所证得的清淨时,他的身心充满喜悦。他接著超脱这份法喜,转移心念至智慧的培养,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他回到精舍时,其他比库问他去那里了?他回答说他企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又问他,既然如此,他现在怎麽又在这里呢?

「我本想用这把刀子割喉咙,但我现在已经用智慧的剑斩除所有的烦恼。」他说。

这些比库就向佛陀报告:「沙帕达沙自称在企图自杀时证得阿拉汉果,千钧一发的时刻,可以证得阿拉汉果吗?」

「有可能,对精进修习止观的修行人是有可能的。刹那间证得阿拉汉果是可能的,甚至当比库经行时,脚尚未踏下去之前,都有可能证得阿拉汉果!」佛陀说。

(注) 证阿拉汉果纯粹是心灵精神的层次,与世俗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无关。


家破人亡的波她卡娜
若长命百岁,但不知世事生灭的实相,
不如如实知见生灭法的一天。

波她卡娜是沙瓦提城中一位富翁的女儿,十分美丽,父母又对她爱护有加。但她却爱上家里的一位男僕,和他私奔到离沙瓦提城很远的一个村子去。后来,她怀孕了,当分娩日子快到的时候,她好几次请求丈夫允许她回家生产,但她丈夫每次都害怕遭到他丈人的毒打而拒绝她的恳请。有一天,她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悄悄出发回娘家去。但是,她丈夫却追上她,请她回家去,但她加以拒绝。这时候,她分娩的时刻到了,就在附近的草丛中产下一子,然后与丈夫一起回家。

她再度怀孕的时候,也希望回家生产,但丈夫也加以拒绝。产期快到了,她只好又悄悄地带著大儿子,出发回沙瓦提城的娘家。当丈夫追上她时,她产前剧痛加速,即将分娩,这时候天又下著大雨,丈夫急忙去找了个较稳当的地方。当他正在整理场地时,却被一条剧毒的蛇咬到,当场死亡。这时候,波她卡娜已经生下孩子。第二天,她四处寻找丈夫,却发现丈夫的尸首,她内心非常悲伤,认为丈夫的死都是自己害的,而十分内疚,就继续回沙瓦提城找父母。

但由于下了一整夜的雨,溪水上涨,她无法一次带二个儿子过河,就把大儿子安置在河这岸,先带初生婴儿渡河,并且把他放在对岸,然后自己再渡河折返这岸。当她正在河中央时,一只在婴儿上空盘旋的老鹰,以为婴儿是块肉,波她卡娜急忙大声嘶喊,想吓走老鹰,但老鹰仍然俯冲直下,夺走她的婴儿。而在这岸的大儿子听见母亲在河中喊叫,以为母亲在叫他,就自行迈向河中,但不幸地被强烈的河水冲走。波她卡娜一天之内丧夫又连丧二子。

她放声恸哭:「小儿子被老鹰夺走,大儿子被河水冲走,丈夫被毒蛇咬死。」然后她遇见一位来自沙瓦提城的人,她泪眼盈眶的打听她父母的消息,这人告诉她,昨晚的暴雨使她父母的房子全部倒塌,她父母和唯一的哥哥全部罹难,并且已经火化了。听到这悲惨的消息,她彻彻底底地崩溃,完全疯了。甚至不知道身上的衣服已经掉落地上,身子半裸,仍然满街狂奔,嘶声哭喊:「可怜的我啊!老天啊!」

这时候,正在揭达林给孤独园讲经说法的佛陀看见她在外面,就运用神通使她前来加入听法大众中。当人群看见她走过来时却想阻止她前进:「不要让这疯女人进来!」但佛陀制止他们。当她走到可以听见佛陀说话的距离时,佛陀告诉她控制自己的心念,使心平稳下来,等她回神过来,才蓦然察觉自己的裙子不见了,就安静的蹲下来,并接下别人递来的一布块,遮掩自己。她接著向佛陀诉说她不幸的遭遇——两个儿子、丈夫、父母和唯一的兄弟全都罹难的经过。

佛陀安慰她:「波她卡娜,不要恐惧!你已经安止于一位可以真正保护并指引你的人了,在过往的生死轮回中,你为儿子、丈夫、父母、兄弟所流过的眼泪已经够多了。」佛陀进一步向她说《无始相应经》(此经讨论无穷尽的生死轮回), 这时候她如释重担而渐渐平稳下来,佛陀又说,人不应该过度担忧逝世的人,反而应该清淨自己,精进努力,俾能证入涅槃。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波她卡娜明白生命的无常,而对可以引领人们解脱生死轮回的佛法建立信心。

从此以后,她就出家为比库尼。有一天,她用壶中水洗脚,当她第一次泼水时,水只向前流了一下子就消失了;她第二次泼水时,水比第一次的时候更往前流动了一段距离,才消失不见;而第三次泼出去的水流动的距离更长,当她看著这三次的泼水所造成不同的流动情形时,恍然明白众生生命的三个阶段(前世、今生、来世)。这时候,在揭达林给孤独园的佛陀透过神通,知道她的想法,便放光,告诫她:「波她卡娜,你的想法正确,你已经确实明白五蕴的实相了,如果有人长命百岁,但却不明白五蕴无常,苦、空的道理,也是枉费一生的。」波她卡娜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死而複生
若长命百岁,但不知非缘起法的涅槃,
不如一日一夜彻底明白非缘起法的涅槃。 (偈 114)

积撒.苟答弥是沙瓦提城的人,因为身材苗条,所以人们称呼她积撒.苟答弥。后来,她嫁给一位年轻的富翁,也生了一个儿子。但她的儿子却在刚学会走路时因故去世了。她为此痛苦逾恒,就抱著儿子的尸首,到处请求人家,能不能救救她的儿子。人们认为她已经疯了,但有位智者,看见她可怜的样子,就决定送她去见佛陀。

这位智者告诉她:「你应该去见佛陀,他有你想要的药,去吧!」她就去请求佛陀给她可以救活儿子的药。

佛陀知道她心思紊乱,便答应救活她的儿子,但要她先到村子里,去找从未有亲人去世的人家要一些芥子来。她心想有救活儿子的希望,一下子兴奋过头,没能仔细思量佛陀话中的含意,就挨家挨户的问。每户人家都很乐意帮助她,但她就是找不到一户从没有亲人去世过的人家。天色渐渐向晚时,她才明白不只她有亲人过世,而且,她也知道死去的人比活著的人还多。她的态度因此变了,不再执著于儿子的尸首,她也明白佛陀已经教导她最珍贵的道理:有生就有死。

她埋葬完儿子后,就回去告诉佛陀,找不到一户从没有亲人去世的人家。佛陀说:「苟达弥!你不可以错误地以为只有你的儿子丧生。现在你已经明白,众生都会死亡。众生欲望尚未满足之前,死亡就夺走人的生命。」

积撒.苟答弥明白生命的变化和无常之后,决定放弃世间的生活,便请求佛陀允许她加入尼僧团。佛陀就送她去尼僧团,并要尼僧团接纳她成为比库尼。

她非常勤奋,经常正念现前,察觉自己的修行职责,并且精进修行,去除烦恼。

一天夜晚,她点燃油灯,并且在距离油灯不远处坐下,然后集中心念,观察火焰。她发现火焰明灭不断,这时她心中如此想到:「一如火焰明灭不断,世上一切众生也都如此,生灭不断(有人生,有人灭),只有证得涅槃的人才不会生灭。」

这时候,佛陀在揭达林给孤独园透过神通,明白她的修行进展,就放光,劝诫她继续禅观诸法无常,并且说:「若长命百岁,但不知无为法的涅槃,不如一日一夜彻底明白涅槃。」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就证得阿拉汉果。


疏于照顾母亲的子女
若长命百岁,但不知究竟正法,
不如得见究竟正法一天。 (偈 115)

沙瓦提城中有对夫妇,生育有几位儿女。这些儿女都结婚了而且一家和乐。后来,丈夫去世了,他的妻子巴户普提卡没有分财产给儿女。他的儿女想要分财产,就告诉她:「母亲,现在父亲已经过世了,你拥有家产有什麽用呢?我们难道无法照顾你吗?」他们一再地向母亲如此表示,巴户普提卡也相信他们会照顾她,就把所有的财产分给儿女,一丝一毫也没留给自己。

分完财产后,她先到大儿子家去,但不久,大媳妇就抱怨:「你就知道到我们家住,好像分给我们两份财产似的。」她就到二儿子家去,但同样的事情也发生了,她只好一个儿子接著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接著一个女儿的家到处去,但没有任何一位儿女愿意长期照顾她,也没有任何一位儿女尊重她。

她也因为对儿女十分失望,而出家为比库尼。她明白自己晚年才出家,不能放逸,必须利用生命中剩馀的时光好好修行,所以,她日夜修习、禅修。佛陀从揭达林给孤独园透过神通,明白她的修行情况,就放光,劝诫她:「即使长命百岁,但若不修习、奉行佛法,则生命毫无意义。」后来,她正念现前,如法奉行佛陀的教诲,而证得阿拉汉果。

(可参考故事「父亲与不肖的儿子们 」)



第九品 恶品
一位穷苦婆罗门的慷慨奉献
行善要趁早,并且要制止心,不要去作恶,
若迟疑,则心易于造作恶行。 (偈116)

沙瓦提城里有一对夫妇,他们只有一件外套,所以夫妇两人无法同时外出。因此,太太白天去精舍,先生就利用夜晚前往精舍。有一天晚上,先生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整个人法喜充满,心中强烈地想把这件唯一的外套供养给佛陀。但是他明白,如果供养出去,他们夫妇两人就没有任何外套了。他因此犹豫不决而迟疑著,就这样,初夜和中夜过去了,后夜来临时,他在心里告诉自己:「如果我再迟疑下去,就要失去断除世间苦的机会了。我要立刻供养这件外套。」他于是把外套放在佛陀的脚下,并大声叫著:「我战胜自己了!我战胜自己了!」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也在听法的群众中。当他听到这些话时,就派人去调查原因。在得知这是那位婆罗门供养佛陀外套时所发出的声音时,他说这不是平常人可以做得到的事,值得赞赏。国王就要手下送一件布料给这婆罗门,奖赏他虔诚的信仰和慷慨供养。不过,这婆罗门把国王赏赐的布料也供养给佛陀。国王因此又赏赐他两件布料,这婆罗门也同样的把它们供养给佛陀,不管国王奖赏几件布料(每次都是上一次的两倍),他都全数供养佛陀。最后当国王赏赐他三十二件布料时,他在国王的要求下,留下一件给自己,另一件给太太,其馀的三十件全部供养佛陀。

国王接著说,这婆罗门真正做到难舍能舍的事,应该给予更适当的奖赏。国王就派人回宫中拿来两件非常昂贵的天鹅绒地毯,将它们赏赐给这婆罗门。他用这些地毯做成两件覆罩,其中一件供养给佛陀。后来,国王再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看见婆罗门供养佛陀的覆罩时,心里十分高兴,又赏赐这婆罗门一番。

其他比库知道这婆罗门的事情之后,就问佛陀:

「为什麽这婆罗门所做的善业,现世就立刻得到报应呢?」

「这婆罗门如果初夜时就供养,那麽他所得到的奖赏会更多。但他是在后夜才供养,奖赏就少了。一个人若要布施,应该马上做,若迟疑,回报既慢且少。更有甚者,可能甚至就不布施了,毕竟人心容易做恶业。」


克制性欲
人若已经作恶,切忌再犯,不可沉溺其中,
不知自拔,恶贯满盈时,必定受苦报。

        从前有一位比库名叫斯亚沙卡,他对修行出家的生活不满意,并且有**的习惯。当佛陀知道他的行为时,告诫他不要做会导致他远离清淨修持的行为。佛陀也因此制定比库不可沉溺于感官享乐的戒律。佛陀说这种行为要加以谴责。

        “这种行为会使人产生痛苦。”佛陀说。


女天神照顾马哈咖沙巴尊者
人若已造善业,应持续做善业,
善业多必受乐报。 (偈 118)

有一次,马哈咖沙巴尊者停留在毕钵离穴洞中,并且入禅定长达七天之久。当他出定后,希望提供机会给一个人,让他能够供养刚出定的修行人,就在这时候,他看见一位年轻的女子正在煮食物,就站在她门口化缘。年轻的女子看见马哈咖沙巴尊者时,满心欢喜,她恭敬的说:「尊者!希望我这谦卑的供养,能够使我明白究竟真理。」马哈伽沙巴尊者接受她的供养后,向她说随喜:「希望你的愿望能够实现。」

后来,她被毒蛇咬到而丧生。她往生为三十三天的天神,拥有天神的一切荣耀。她知道自己所以能往生三十三天为天神,是因为供养马哈咖沙巴尊者的关系,所以十分感激他,便决定继续做善事,使福报能持续下去。她每天清晨都到精舍去打扫周边环境,把水壶装满水,并且做其它的工作。马哈咖沙巴尊者刚开始的时候以为是年轻沙马内拉的服务,后来,他发现竟然是一名女天神在做这些工作,就劝她不要再来精舍,避免别人说闲话。听完马哈咖沙巴尊者的话后,她非常生气,哭泣著向尊者恳求:「请你不要毁了我的福报!」

这时候,佛陀听见她的哭声,便放光安慰她说,虽然善事非常重要,但身为年轻女子,单身来精舍服务并不值得鼓励。


给孤独长者与守护精灵
造作恶业的人,在恶报未成熟时,可能享乐,
一旦恶报成熟,则承受恶报。 (偈119)

造作善业的人,在业报尚未成熟时,可能受苦,
一旦业报成熟,则享受善报。 (偈120)

给孤独长者是揭达林给孤独园的捐献者。他不仅乐善好施,同时也是佛陀的虔诚信徒。他每天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三次,向佛陀顶礼问讯。清晨的时候,他会带著米粥前去,白天的时候带适当的食物,夜晚的时候,则是医药和花。后来,他的家道中衰,但由于对佛法有信心,他不受贫穷影响,每天继续供养。一天夜晚,住在他家的守护精灵在他的面前现身,告诉他:「我是守护精灵,长久以来你一直供养佛陀,从不为自己的未来打算,现在才会如此穷困。此后不要再供养佛陀了!好好照顾你的事业,再做一个富翁吧!」

给孤独长者听完守护精灵这些话后,就要求它离开他家。因为他的修持非常好,这守护精灵无法抗拒他的要求,只好离开,但却无处可去,想回去,又怕给孤独长者。只好去找沙咖天帝,沙咖天帝建议它做件善事,回报给孤独长者,然后,请求他原谅。沙咖天帝接著说:「有些商人向给孤独长者借贷,至今未还,他的祖先也埋藏了很多的财富,但却被冲入海底,还有一些无主的财富藏在某某地方。去吧!把这些财富全找回来,塞满给孤独长者的家!」这守护精灵照著沙咖天帝的话去做,给孤独长者就又发达起来了。

当守护精灵告诉给孤独长者,它的所作所为后,给孤独长者允许它回来他家,并且带它去见佛陀,佛陀告诉他们两人:「人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无法享受善业的善报,也没受到恶业的报应,但善恶业报迟早总会成熟的。」


粗心大意的比库
不可小视恶业,不要以为「我不受恶报」,
要知道,点滴之水也可充满水瓶;
同理,愚痴的人虽然少许少许作恶,
但必定会有恶贯满盈的一天。

有位比库每次从精舍拿卧榻、长凳或小凳去使用后,就把它留在外面,任其日晒雨淋。其他比库谴责他的粗心大意时,他就反驳:「我又不是故意的!况且,也没有多大的损坏。」所以,他依然故我。

佛陀知道他的习性后,就请他来,并告诫他:「比库!不可以这样子处理事情,你不应该轻视恶行,即使它非常微细,如果变成习惯,小小过失也会变成大错!」


供养少的富翁
不要轻蔑善业,不要以为「好处轮不到我」,
要知道,点滴之水也可以充满水瓶;
同理,智者虽然少许少许作善业,
必定会积聚一身的善业。

从前,沙瓦提(舍卫)城中有一男子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大受感动,决定信受奉行。在那次的说法中,佛陀劝人不仅自己要布施,更要劝导他人也布施,因为如此,所获得的功德会更大。这男子就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第二天到他家接受供养。他接著告诉每户街坊邻居,明天要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希望他们能随份供养。这时候,有一位名字叫做毕拉潘达卡的富翁,看著这男子家家户户去穿梭时,心里咕噜著:「这讨厌的家伙!怎麽不估量自己的能力,独自供养比库就好了,却要央求大伙儿跟他一齐供养呢?」所以他就要这男子拿钵来,然后放进一些米、奶油和蜂蜜。这男子把富翁供养的这些东西单独放,不和其他人的供养品混淆。富翁不晓得为什麽他的供养品要单独放,他怀疑这男子如此做,是要别人知道身为富翁的他,却小气地只布施这麽少的东西,好羞辱他,所以就派人跟著去看个究竟。

这男子把富翁布施的东西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玛莉咖皇后想出一个计划。她请国王兴建一座盛大的帐蓬,帐蓬中间,摆设十只装满各式各样檀香和香水的船,再淮备几百只驯服的大象为比库撑白伞,同时,提供饮食服务的是公主。百姓们没有公主、白伞也没有大象,就无法继续和国王竞争了。当一切淮备就绪之后,供养的无遮大会正式展开。进食之后,国王把大会所有的东西都供养给佛陀。

国王的两位大臣也在现场,其中一位大臣非常高兴,赞歎国王能够如此慷慨布施佛陀和众多比库,他也认为只有国王才能举办无遮大会,并且把功德与所有众生共享。总而言之,这位大臣非常高兴国王能举办这无人能比的布施。相反地,另一位大臣则认为国王不过是在浪费财富而已,他认为众多比库应供后,就会回精舍睡觉。

进食后,佛陀环视所有参与大众,也知道第二位大臣的想法。佛陀明白,如果再说冗长的随喜,第二位大臣会更不满意,所以出于对他的怜悯,只说了简短的随喜,就回精舍去了。但预期佛陀会用更长的时间表示谢意和随喜的国王,对佛陀简短的随喜感到失望。国王怀疑自己是否遗漏了什麽事情,因此决定前去请教佛陀。

佛陀看见国王来时,告诉国王:「伟大的国王!你应该高兴能够举办无人能比的布施大会。这种布施的机会难得,每一佛住世时,只有一次这样的无遮大会。但你的一位大臣却认为是一种浪费,一点也不赞同这样的布施大会。如果我说较长的随喜,他会更加不满意,而造作更多的恶业。这就是我的随喜如此简洁的原因。」佛陀接著说:「国王!愚人不知随喜别人的布施,因此会堕落到比人间差的境界。智者随喜他人的布施,也因为这份珍惜,他们分享别人的功德,而往生天界。」


给孤独长者儿子的故事
预流果比大地的统治者、往生天界的人和一切世界主更有价值。 (偈178)

克拉是给孤独长者的儿子。每当佛陀和弟子们到他家时,他都避不见面。给孤独长者担心儿子若不能改变这种心态的话,将来不知道要变成什麽德行。给孤独长者就以一百个金子利诱他前去精舍,守一天的戒。他去了,但不听任何人说法,而且第二天一大早就回家。给孤独长者要给他佳肴,但他却开口要钱。

第二天,给孤独长者告诉他:「儿子呀!如果你能背颂佛陀的一首偈语,我给你一千个金子。」他就再度前往精舍。佛陀也向他说法,但知道他不是要诚心要学习佛法,纯粹只是对有钱兴趣而已,就用神通,使他无法牢记任何偈语。克拉只得重複练习背颂偈语,也因此,终于了解佛法的真实涵义,而证得初果。

第二天清晨,他跟随佛陀和众多比库到他家化缘,但心中却想著:「但愿父亲不要在佛陀面前给我金子。我可不想让佛陀知道我纯粹是为了钱,才遵守戒律。」

给孤独长者供养完佛陀和众多比库后,就拿出千个金子,要他收下,却出乎意料地被他拒绝。给孤独长者告诉佛陀:「世尊,我儿子已经改变他的念头了。他现在表现得非常尊贵。」他进一步告诉佛陀,如何利诱儿子去精舍学佛法的事。

「给孤独长者,你的儿子已经了解佛法比转轮圣王、天神或婆罗门的财富更有价值。」佛陀如是说。


第十四品 佛陀品
向佛陀求婚
已经证得无上智慧的佛陀,三毒尽除,世间所有欲爱不能再诳惑他;
佛陀不受系缚。------179/180偈

        古卢国的婆罗门摩醯提利夫妇有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儿,求婚的人不断,他明白告诉他们还不够资格娶他的女儿。一天清晨,佛陀透过神通知道他夫妇二人证得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就出发到他经常火祭的地方。摩醯提利一眼瞥见佛陀时,当下认定佛陀就是他女儿要许配的对象。他便央求佛陀在原地稍事停留,然后急忙跑回家去叫妻子和女儿来。佛陀于是到附近去休息。摩醯提利一家回来时,只见到佛陀的足迹,但他的妻子说留下这种足迹的人已经涤除所有的感官欲望。尽管妻子的看法如此,他还是毫无畏惧地找到佛陀,并向佛陀提及要把女儿许配给他。

        佛陀拒绝他的提议,并且叙述自己刚究竟证悟成佛时,魔波旬美丽无比的女儿们如何诱惑他,佛陀说:“想要诱惑解脱贪爱、执著与激情的人是无效的,因为这种人不为任何诱惑所动。”

        佛陀继续说:“波旬美丽无比的女儿们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心中都毫无感官欲望。

        你女儿究竟有什麽特殊之处呢?我甚至连碰触的兴趣都没有。”听完佛陀的一席话后,摩醯提利和他妻子明白其中的涵意,而对佛法有正确的信念。后来,他们都加入僧团为比库和比库尼,最后两人都证得圣果。他们的女儿却深深感受到佛陀的羞辱,发誓要找机会报複佛陀。



佛陀从三十三天返回世间
修习禅定(注1),欢喜涅槃寂静,正念正觉的佛陀,诸天也敬爱。------181偈

        有一次,佛陀在沙瓦提城时,接受外道的挑战,而展现了双料神通(注2)。事后,佛陀到三十三天教授三个月的阿毗达摩(论),往生都西答天的摩耶夫人也来听佛陀说法。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摩耶夫人、众多天神和婆罗门都证得初果。

        这时候,舍利弗尊者在沙瓦提城结夏安居,佛陀指示舍利弗向其他比库讲解阿毗达摩。舍利弗尊者便利用三个月的结夏安居期间教授完整部的阿毗达摩。

        结夏安居即将结束时,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到三十三天去面见佛陀,佛陀告诉他,预计于安居结束后的月圆之日回到人间。并会降临舍利弗尊者安居的山卡沙市。

        十月至十一月之间的月圆之夜,佛陀身上放出六道祥光,降临山卡沙市。许多天神和婆罗门陪伴佛陀返回人间,舍利弗尊者则率领大众欢迎佛陀,大众懔然赞歎佛陀返回人间的盛大辉煌。舍利弗尊者向佛陀顶礼问讯后说:“世尊,我们从来未曾目睹或想像过如此壮观盛大的荣耀。事实上,世尊!你为天,人和婆罗门所喜爱、礼敬!”

        “舍利弗啊!天人确实敬爱所有具足究竟智慧的诸佛。”佛陀如此回答舍利弗。
    注1: 此处的禅定指的是止观。
        注2: 请参考导读的说明。

龙王和他的女儿
人身难得、生活难、得闻正法难、诸佛出现世间也难。----182偈

        龙王(注)伊罗卡帕塔,在咖沙巴佛时,虽然是一位比库,却不够理智,念念不忘犯过的错误,所以往生成龙。他有一位极端美丽的女儿。由于龙具有化身成人形的能力,所以他公开宣称,若有人可以回答他女儿所提的问题,就可以娶她为妻。因此,每个月两次,她都化身为人,到公众场所唱歌跳舞,并且提出她的问题。很多人尝试回答她的问题,但都不正确。

        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一位名叫优塔罗的年轻人,可经由这些问题而证得初果。但优塔罗已经出发,淮备前去回答她的问题。佛陀便赶忙拦下他,告诉他问题的正确答案,优塔罗听完佛陀的答案后,果真证得初果,那龙女的欲望也完全消失了。但他仍然前往说出正确的答案,以脾益他人,他与龙女的应答如下:

        问题1:谁是统治者?回答:掌握六根的人是统治者。

        问题2:德行不足的人可否称之为统治者?回答:德行有缺陷的人不可称之为统治者,毫无私心的人是统治者。

        问题3:什麽样的统治者没有德行的缺陷?回答:毫无私心的统治者没有德行的缺陷。

        问题4:什麽样的人可称之为愚痴?回答:追求感官欲乐的人。

        听完所有正确答案后,龙王的公主继续请问有关感官欲望、后有、邪见、无明和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优塔罗遵照佛陀的教导一一回答这些问题。

        这时候,伊罗卡帕塔龙王明白佛陀已经出现在世间,就央求优塔罗带他前去面见、顶礼佛陀。他向佛陀叙述自己往生成龙的缘由。佛陀向他解释,人身难得、佛陀难遇、佛法难闻。佛陀说法完毕后,很多舍利弗的弟子证得阿拉汉果,大众中也有很多人证得初果。

        (注)龙是佛教和印度文学中著名的神话动物。它们住在地底下,具有创造奇迹的力量,类似中国文学中的龙。

佛陀的教诲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诸佛教。(偈183)

诸佛说涅槃至上,忍辱是最高的苦行,
伤害他人的人不是出家人,压抑他人的人也不是沙门。(偈184)

不诽谤,不伤害他人,严守戒律,
饮食知节量,僻静处独居,勤修增上定(注),是诸佛教。(偈185)

有一次,阿难尊者请教佛陀,过去诸佛的佛法是否和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一样?佛陀回答说,所有诸佛的佛法都是一样的,佛陀马上背诵过去诸佛在说法时所开讲的一些偈语。

(注) 「增上定」:八定。


不知足的年轻比库
即使天上洒落金币,也无法满足欲望,爱欲是乐少苦多。
明白这种道理的智者,甚至对天界的欲乐也不企求,
佛陀的弟子希望能灭尽爱欲。 (偈 186 / 187)

有一次,揭达林给孤独园的一位年轻比库被他的老师送到别的精舍去学法,他的父亲却在这时候逝世了,并且留下一些财产给他和他的弟弟。等他给回给孤独园时,他的弟弟告诉他父亲的死讯,和父亲留给他的财产。一开始的时候,他说不需要这份钱财。可是后来,他觉得还是过世俗的生活比较好,因此,他对出家修行的日子渐渐不满意,而日益消瘦。其他比库于是说服他去听佛陀的忠告。

这心中不满的年轻比库告诉佛陀,如果拥有父亲给他的钱,他可以过很舒适的在家生活。佛陀忠告他,世人是不知足的,甚至具足大量珠宝财富的君王也一样。佛陀接著告诉他顶生王的故事,顶生王是四王天和三十三天的圣王,享受这两处天神的尊崇。有一次,他在三十三天住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希望自己是三十三天唯一的统治者,而不要与沙咖天帝共同治理。但他无法达成这个愿望,所比当下变老,衰弱不堪,不久就逝世了,天神是非常脆弱的众生,一旦屈服于强烈的爱欲刺激,他们很容易毁坏。

听完佛陀的劝诫,年轻比库决定继续留在僧团中,精进努力求解脱。


祀得皈依三宝
人在面临危险时,会去寻找很多的保护,
如山岳、森林、园苑、树神和神舍。
但这些都不是安隐的保护,也不是最佳的保护,
如此的保护无法使人脱离诸苦。 (偈 188/ 189)

皈依佛法与僧团的人,可以透过智慧明白四圣谛:
苦、集、灭和灭苦的八正道。这才是真正无上安全的皈依和保护。
如此皈依的人,可以脱离诸苦。 (偈 190/ 191/ 192)

祀得是马哈高沙喇王的国师。马哈高沙喇王是巴谢那地王的父亲。马哈高沙喇王逝世后,祀得放弃所有的财产,离开家里,成为苦行者。他和他的弟子们到靠近盎嘎国,马嘎塔国与古卢国三国边境附近的地方住下来,当地附近有一只凶猛的龙。祀得经常向弟子和这三国家的人民说:「礼敬森林、山、公园和树木,如此,你们就可以解除生命中所有的苦痛。」

有一天,佛陀透过天眼,观察到祀得和他的弟子们,而且知道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佛陀就派遣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先去向祀得和其弟子说法,佛陀本人随后也会前去说法。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到祀得居住的地方,他请问他们可否借宿一夜。首先,他们加以拒绝,后来却答应了,但指引他去龙住的地方。这只龙非常敌视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和尊者展开一场斗争。最后,龙终于臣服了,而卷起身子,伸出头来,像雨伞般护持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表示对尊者的礼敬。第二天一大早,祀得和弟子们前来观察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的命运如何,当他们发现龙已经驯服,温顺地以头保护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时,都大感惊讶,他们也因此向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礼敬。

这时候,佛陀也来了。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陀顶礼问讯,然后告诉众人:「这是我的老师--最尊贵的佛陀,我不过是伟大佛陀的一位谦恭弟子而已。」听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这麽一说,先前对尊者驯服龙的能力留有深刻印象的人对佛陀的能力更感讶异。

佛陀告诫他:「祀得,人民受到危险的威胁时,会前往山上、森林、花园、公园和树木去寻求庇护,但这些地方无法保护人们。只有依止佛陀,法和僧团的人才能从世间苦解脱出来。」

佛陀说法完毕后,祀得和他的弟子们证得阿拉汉果,他们也都加入僧团为比库。当天从盎嘎国,马嘎塔国和古卢国前来礼敬祀得的弟子看见祀得和他弟子们都身穿比库的袈裟时,感到困惑,而在心中想著:「究竟谁的法力较强?我们的老师祀得或苟达马呢?一定是我们的老师法力较强,因为是苟达马前来这里找他!」佛陀知道他们心中的念头,祀得也认为他应该去除他们心中的猜测,所以,他就向佛陀顶礼问讯,然后说:「世尊!你是我的导师,我不过是你的一位弟子而已。」经过他这麽表白,这些人都明白佛陀的超凡卓绝。

最高贵的人
圣者极难得,不是每个家族都能生出圣者,
但圣者出生的家族和乐兴旺。(偈 193)

阿难尊者有一天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我们的老师--佛陀告诉我们,纯种的大象只生长在参达塔和优萨陀种中,纯种马只生长在信度种中,纯种牛只生长在优沙帕种中。事实上,他只告诉我们有关纯种象、马、牛的事,但却未提及最尊贵的人到底生长在何处?」

经过一阵思考后,阿难尊者就前去请教佛陀这个问题。

佛陀回答他:「阿难!最尊贵的人并不生长在某一特定的家庭中。但,最尊贵的人生长的家庭,一定快乐兴盛。」


幸福是什麽
诸佛出生在世间令人喜悦,佛法在世间弘扬令人喜悦,僧团和合令人喜悦,比库持戒令人喜悦 。 (偈 194)

一群比库在讨论「幸福是什麽?」的问题。他们明白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解释也不同,所以他们说:

「有人认为拥有国王般的财富和荣耀就是幸福。但有人则认为感官乐趣才是幸福,更有人认为得尝美食才是幸福。」

正当他们在讨论时,佛陀来了。佛陀明白他们讨论的话题后,说:

「比库们!你们所说的那些喜乐无法使人解脱苦。在这世间上,幸福的来源是:佛陀出现世间,听闻奥妙佛法的机会和比库们和谐相处。」


尊敬值得尊敬的人
供养值得供养的人--诸佛、诸佛弟子
和克服执著、邪见与傲慢,远离诸忧患的人;
供养寂静、心无畏惧的人,功德不可衡量 。 (偈195)

佛陀有一次和众多信徒前往巴拉纳西,而在路上遇见一座供奉精灵的神舍,离神舍不远的地方有位婆罗门正在耕种。佛陀瞥见婆罗门时,请他前来相见。婆罗门来的时候,向神舍礼敬,而没有向佛陀礼敬。佛陀说:「婆罗门,你礼敬神舍是对的。」

佛陀的话使婆罗门心情愉快,佛陀眼见婆罗门处于有利的身心状况之下,就运用神通,在空中示现咖沙巴佛的金色浮图塔。佛陀更向婆罗门和信众解释有四种人值得建立浮图塔:佛、独觉佛、圣者弟子和转轮圣王。佛陀也指出有三种塔:(1) 装遗骸的骨塔、(2) 供奉肖像或模仿肖像的肖像塔、(3) 供奉袈裟、钵等遗物的遗物塔。菩提树属于遗物塔。佛陀强调要礼敬值得礼敬的人,佛陀说法后,这婆罗门就证得初果。咖沙巴佛的浮图塔一连七天在天空中示现,人潮不断前来礼敬,第七天结束后,浮图塔消失了,而为一座石头浮图塔取代。



第十五品 乐品
为水争吵
众生满怀憎恨,佛陀不憎恨,
众生满怀憎恨,佛陀安住不憎恨。 (偈197)

众生种种烦恼苦痛,佛陀不烦恼苦痛,
众生种种烦恼苦痛,佛陀安住不烦恼苦痛。 (偈198)

众生贪求欲乐,佛陀不贪求,
众生贪求欲乐,佛陀安住不贪求。 (偈199)

释迦族的咖毕喇瓦土城,和拘利族的拘利城紧临卢奚多河两岸,两个城市的农民都用卢奚多河水灌溉。有一年,发生大旱灾,他们的米穀和其它的农作物都受到威胁,两岸的农夫都想把河水引到自己的田里。拘利城的农夫想把水改道,引导河水来灌溉他们的田地,但咖毕喇瓦土城的农夫加以抗议,他们认为如果拘利城农夫的计策得逞,那麽他们的田地就没有水灌溉,农作物就不可能成熟。

双方都想独占河水,因此都怀有瞋恚和恨意。两个城市农人间的争吵像野火般,蔓延开来,而传到双方统治者的耳里。两边都找不出妥协的办法,就淮备战争,用武力解决。

佛陀知道他在河两岸的亲戚们正淮备战争。为了他们的安宁和幸福著想,他决定加以阻止,就一个人单独到河的中央。两岸的亲戚看见他时,都把手上的武器放在一边,向佛陀礼敬。佛陀告诫他们:「你们不应该为少量不具重大价值的水大动干戈,伤害彼此更有意义的生命。你们为什麽要采取这种不道德的作法呢?今天,如果不是我在这里的话,你们的鲜血现在已经像河水般淌满地上了。你们怀抱著恨意过日子,而我对任何人都没有恨。你们的道德感薄弱,而我德行清静。你们自私为己,敌意增长,而我没有丝毫的自私心态。」双方听完佛陀的劝诫后,对于自己的愚痴感到羞耻,一场流血战争因此得以幸免。


魔波旬影响村民,使他们反对佛陀
佛陀愉快安住,没有种种烦恼疑障。如同光音天,佛陀以法喜为食。------200偈

        有一次,佛陀透过天眼,明白潘卡沙拉村落的一群少女证得初果的机缘快要成熟了,他就在该村落附近停留下来。有一天,这群少女在河边沐浴完毕后,回到她们的村子,而这时候,佛陀进城去化缘,但村民由于受到魔波旬的影响,并没有任何人供养佛陀。

        佛陀在回程的路上遇见魔波旬,魔波旬当下问佛陀是否得到足够的食物。佛陀明白是魔波旬影响村民不要供养他的,佛陀就说:“你这邪恶的魔波旬,造作这种恶行是愚蠢的。”魔波旬对佛陀的话充耳不闻,他心中想著,如果能诱惑佛陀再次进城去化缘,而再次接受村民的奚落、侮辱,会是很好玩的事,所以就开口道:“你一定饿了,回村落去吧,你一定会得到供养的。”

        这时候,这群少女刚好也抵达现场,她们向佛陀礼敬、问讯。魔波旬当著她们的面,讥笑佛陀:“啊!笱达玛,既然你今天早上没有得到任何的供养,你一定感受饥饿的剧痛吧!”

        “魔波旬啊!我们即使得不到任何食物,也要法喜充满,如同光音天一样,只生活在禅定的喜乐中。”佛陀如此回答他。



胜利使人产生恨意
胜利造成憎怨,落败的人生活在痛苦中,
内心祥和的人舍弃胜利与失败,和乐安住。------201偈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和阿迦答沙都王战争时,连吃三次败战。阿迦答沙都王是宾比萨拉王和韦提希皇后的儿子。韦提希皇后则是巴谢那地王的妹妹。巴谢那地王因为战败,而十分沮丧,感到羞辱,一时悲从中来:“多麽丢脸啊!连乳臭未干的孩子都战胜不了,我还不如去死好了。”由于懊恼沮丧,他拒绝进食,整天赖在床上。佛陀知道巴谢那地王意志秃丧,就告诫众多比库:“比库们,战胜的人,敌意和仇恨增长。败落的人痛苦,而且意志消沉。”后来,巴谢那地王知道佛陀告诫弟子的话后,明白从事战争的双方都没有胜利可言,因此坚定地信任佛法。



欲望之火
没有任何的火比得上贪欲,没有任何的罪过比得上瞋恚,
没有任何的苦痛比得上五蕴,没有任何的喜乐比得上涅槃。------202偈

        一位新娘结婚当天,她的父母亲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前来接受供养。新郎看著新娘子忙出忙外,帮忙淮备供养的食物时,心中非常兴奋,而无法照顾佛陀和比库们。佛陀领会到新郎的心情,而且也知道新郎和新娘两人正确了解佛法的机缘已经成熟了。

        因此,为了暂时去除新郎的情绪执著,并转移他的注意力,佛陀就运用神通,使他看不见新娘子。由于看不见新娘子,新郎全心专注在佛陀身上,也更虔诚。佛陀就告诉他:“年轻人,欲望之火是所有火中最猛烈的,生气和愤怒最邪恶,没有任何的疾病比得上五蕴的重担。涅槃寂静是最究竟至上的喜悦。”

        谨慎思考佛陀的教诲后,新郎和新娘子两人都正确了解佛法。佛陀于是淮许两人再次相见。但这时候,两人已经没有爱的渴望了,因为他们已经明白世间的实相。



佛陀和一位饥饿的人
饥饿是最大的疾病(注 1),五蕴是最大的苦痛,
智者如实知见这种道理,而证得究竟喜悦的涅槃。 (偈 203)

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阿拉维村里的一位穷人证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就前往该村。但当天,这穷人出去寻找走失的公牛。这时候,村子的人已经开始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佛陀进食后,村人淮备听佛陀说法,但佛陀却要等那穷人。穷人终于找到他的公牛,就跑著回来向佛陀礼敬。但他又疲累又饥饿,佛陀知道还有食物,所以就请村民先拿食物给穷人吃(注 2)。等到穷人吃完饭后,佛陀才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说法,一直说到四圣谛。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这穷人证得初果。

后来,佛陀和众多比库回揭达林给孤独园。路上,比库们十分讶异于佛陀会要求村民先给那穷人吃饭,然后才开示说法。佛陀听见他们的话后,便告诉他们:「比库们!我来阿拉维村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向那穷人说法,因为我知道他具备有正确明白佛法的能力。如果他饥饿难耐,饥饿的痛苦可能障碍他理解佛法,他一早上都在找走失的公牛,所以非常疲累,非常饥饿。比库们!毕竟,没有任何疾病比饥饿更难以忍受。」

注1:一般的疾病只要有适当的药就可以治愈,但饥饿却要天天加以治疗。
注2:本故事说明佛陀不只关心众生的精神心灵,也及于物资方面的考量。

饮食要节制
健康是最高的福报,知足是最好的财富,
最可信赖的人就是最好的亲友,
涅槃是最究竟的喜悦。 (偈204)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有一天吃完早餐后,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他当天吃太多的咖哩肉饭,所以在听闻佛陀说法时,精神不振,不断打瞌睡。

佛陀就劝诫他:「国王!进食应适量,身体才会舒适。」国王接受佛陀建议,从此以后奉行适量的饮食,身子因此比往昔轻盈,情绪愉快,也比较健康。

佛陀在国王向他叙说改善的情形时,告诉国王:「国王,健康是非常的福报。」


尊敬佛陀的方法
已经领会寂静独居安乐的人,
已经领会法义而喜悦的人,
不再恐惧,而且远离邪恶(见)。 (偈 205)

有一天,佛陀宣称四个月后,他就要证入般涅槃。听到这件消息后,很多尚未证果的比库感到很伤心、很沮丧,茫茫然不知道该怎麽办。他们就紧紧跟随在佛陀的身旁。但提裟尊者决心要在佛陀入灭之前证得圣果,所以并没有整日跟随佛陀,反而到僻静的地方去精进禅修。

其他比库不了解提裟尊者,就向佛陀说:「世尊!提裟尊者似乎并不尊敬您,他只晓得做自己的事,而不知来世尊身边听法。」

提裟尊者说:「我只是加紧努力精进,以便在世尊般涅槃之前能证圣果而已,这也是我未到世尊身边的唯一原因!」

听完提裟尊者的解释,佛陀说:「比库们!所有敬爱和尊重我的比库应该效法提裟尊者。比库们!鲜花供养并不表示尊敬我,只有精进禅修才是。」


沙咖天帝看护佛陀
值遇圣者是好事,与圣者同住是件喜乐的事,
不见愚痴的人也是件喜乐的事。 (偈 206)

与愚痴的人为伍,会长期忧患,
与愚痴的人为伍,如同与敌人为伍一般痛苦;
与智者为伍,如同与亲友同住般安乐。 (偈 207)

所以,人应该与聪明、智慧、多闻、坚定、
善尽职责的圣者为伍,如同月亮追随星辰的轨迹。 (偈 208)

大约般涅槃前十个月,佛陀在韦沙离附近的鞞罗柧村结夏安居。那时候,他身染痢疾。沙咖天帝知道佛陀身体不适,就亲自前来照顾佛陀。佛陀告诉他不要费心,因为有很多比库在身边,但沙咖天帝坚持要照顾佛陀,直到佛陀身体好转。

众多比库对沙咖天帝亲自照顾佛陀一事感到惊讶,也对他懔然敬畏。佛陀听见众多比库的心声后,告诉他们:「比库们!沙咖天帝亲自照顾我这件事并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往生之前,他曾有机会听闻我说法,因此了解佛法。去世之后,才往生成为现在的沙咖天帝。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曾经听闻佛法,事实上,比库们!得遇圣者是桩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圣者共住令人喜悦。」

备注:虽然佛教徒崇拜沙咖天帝并祈求他的祝福和保护,但佛陀在《幢顶经》中说沙咖天帝尚未究竟解脱贪瞋痴和恐惧。尽管如此,佛教徒传统上相信沙咖天帝护持佛教。

第十六品 喜爱品
执著妨碍修行
比库若流连不该去的地方,不修持正思惟,
放弃戒定慧三学,而还俗去追求欲乐,则只能羡慕修证的比库。 (偈 209)

不要贪恋可亲与不可亲的人事物,怨憎会、爱别离都是痛苦的。 (偈 210)

所以不要爱染,因为爱别离是痛苦的,没有爱染与憎怨的人,毫无系缚。 (偈 211)

沙瓦提城里一户人家的独生子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就私自出家。他的父母由于强烈执著于这位独生子,也出家为比库与比库尼。他们无法放弃彼此之间的感情来独立生活,所以住在同一精舍里,就像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一齐谈话,一齐吃饭。也因此成为其他比库讨厌的对象,有些比库就向佛陀报告他们的行为。

佛陀告诫他们:「一旦出家修行,就不可以像家人一样住在一起。爱别离、怨憎会毫无疑问是痛苦的,但即使如此,也不可贪爱任何人或众生,因为感情的执著会影响修行。」



佛陀安慰伤心的人
喜爱会引起忧愁,喜爱会引起恐怖,
毫无喜爱的人,远离忧愁与恐怖。------212偈

        有位富翁因为儿子去世,而十分沮丧,他经常到墓园去哭泣。一天清晨,佛陀透过神通,明白这件事,就去看他。他告诉佛陀,儿子的去世使他哀伤痛苦。佛陀安慰他:“不只你家有亲人去世,众生有生,就必定会死。你必须明了,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不可误以为只要你亲爱的儿子会死。不要如此沮丧,而把持不住。哀伤恐惧都是欲爱引起的。”

        觉察到生命变化无常的特性后,富翁就证得初果。



佛陀安慰维沙卡
喜爱会引起忧愁,喜爱也会引发恐怖,
割舍喜爱的人,远离忧愁恐怖。------213偈

        维沙卡因为孙女苏达坦不幸逝世而十分难过,就前去向佛陀叙说她的悲伤之情。佛陀告诫她:“维沙卡,你难道不明白沙瓦提城一天有多少人去世吗?想想看,如果他们都是你的孙子,你岂不是要日夜不停的哭泣!不要让一个孩子的死亡这麽严重地打击你。贪爱才造成悲伤和恐惧。”



为妓女大打出手的王子们
执著引发忧愁,执著引发恐怖,毫无执著的人,远离忧愁恐怖。------214偈

        一个节庆的日子里,佛陀在众多比库的陪同下,进入韦沙离城。路上,他们遇见几位穿著华丽的离车国王子。佛陀看著他们这身王室打扮时,说道:“比库们!未曾去过三十三天的人,仔细观看他们的装扮吧!”这几位王子在前往一处游乐公园的路上,遇见一位美丽的妓女,他们邀请她同行。但后来却为了她而争吵起来,不一会儿,甚至拳脚相见。结果,好几位挂彩流血,必须被人抬回家去。

        佛陀和比库们化缘结束后,在回精舍的路上,又正巧遇见人们抬著受伤的王子要回去。

        比库说:“这些王子因为一位女子的缘故而毁了。”

        佛陀接著说:“比库们!哀伤和恐惧是因为享受、执著感官欲乐而引起的。”



安尼其乔达枯玛痛失新娘
欲乐引发忧愁,欲乐引发恐怖,毫无欲乐的人,远离忧愁恐怖。------215偈

        住在沙瓦提城的安尼乔达枯玛正淮备和沙甲拉城一位美丽的女孩结婚。但淮新娘子从家中前来沙瓦提城的路上却生病了,更不幸的,因此丧生了。知道这件不幸的消息时,他整个人笼罩在哀伤痛苦的情绪中。

        佛陀知道他了解佛法的机缘已经成熟了,就前去他家,并且接受他父母的供养。进食之后,佛陀请他出来相见,并问他何以如此悲伤沮丧?他告诉佛陀他的新娘子不幸丧生的事情。佛陀告诉他:“哀伤是欲望招感出来的。对世事万物的欲望和对感官欲乐的强烈渴望会引起哀伤和恐惧。”听完佛陀的忠告后,他努力思维,终于克服痛苦,明白感官欲乐的变化无常。

        不久之后,他就证得初果。


忧愁缘自渴爱
贪爱会引起忧愁,贪爱会生起恐怖,
毫无贪爱的人,远离忧愁恐怖。(偈216)

沙瓦提城中有位婆罗门是外道的信徒,但佛陀明白他不久即将证初果,就到他耕种的地方去找他谈话。这婆罗门十分友善,他非常感谢佛陀关心他和他的工作。他向佛陀说:「等我田里的稻米成熟后,我会在收成之后,先分一些给你,我不会在分给你之前,先吃这些米饭。」但佛陀预知他今年不可能有收成,所以不发一言。

婆罗门的米粮就要收成的前一天,却下起倾盆大雨,他所有的米粮也完全毁了。婆罗门因为无法如愿的分送佛陀米粮,而非常难过。

佛陀再度前去找他,并加以安慰。婆罗门也向佛陀叙说降临到他身上的大灾难。佛陀忠告他:「婆罗门,如果没有任何贪欲(注),永远不会哀伤、恐惧。」

备注:
贪欲有三种
1. 欲爱,执著于感官的爱
2. 色爱,执著于色界的爱
3. 无色爱,执著于无色界的爱
根据阿毗达摩(论)的说法,色爱和无色爱是执著于常见的感官乐趣。
贪欲是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潜伏在所有众生心中,它是造成生命中多数苦痛的主要原因,也是使众生生死轮回不断的原因。

获得很多篮子点心的马哈咖沙巴尊者
持戒严谨,具足正见,住法(注 1),明白圣谛,
而且戒定慧三学圆满的人,为世人所敬爱(偈 217)

一个节庆的日子,佛陀在众多比库的陪伴下,前往王舍城化缘。路上,他们遇见几位手上都提著糕饼篮子的孩子正要到公园去。这些孩子看见佛陀时,就向佛陀问讯,但却没有供养佛陀糕饼。佛陀告诉其他比库:「虽然这些孩子没有供养我们,但他们要供养的比库就要来了。等他们供养完毕后,我们再上路吧。」说完说后,佛陀就和比库们到路边树下的阴凉处休息。这时候,马哈咖沙巴尊者从后面赶了上来,这些孩子一看见马哈咖沙巴尊者,马上流露出高兴的表情,他们向尊者问讯,并且供养糕饼。

马哈咖沙巴尊者忠告这些孩子:「佛陀--我的老师和众多比库就在树下休息。拿糕饼去供养他们吧。」这些孩子遵照马哈咖沙巴尊者的指示去做,佛陀也接受他们的供养。后来,有些比库说这些孩子比较喜欢马哈咖沙巴尊者。佛陀解释道:

「比库若像马哈咖沙巴尊者一般,都会受天人喜爱,也会得到四食 (注 2) 的供养。」

        注 1:「住法」指四向、四果及涅槃九种殊胜法。
        注 2:「四食」:袈裟,食物,住宿和医药。


往生淨居天(注)的比库
渴求涅槃,心中感受到三果的喜悦,
并且不为物欲所系缚的人,就是证得不还果的人。------218偈

        一位年老比库的弟子有一次问他,是否已经证得阿拉汉果。年老比库虽然已经证得三果,但沉默不语,因为他曾经下定决心,在证得阿拉汉果之前,决口不说他的修行境界。但直到逝世时,他还未证得阿拉汉果,也就从来没有说明他的修行境界。

        他的弟子们为他在寂灭之前都未能证得阿拉汉果,而感到难过。他们请问佛陀该年老比库往生何处。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你们的老师在寂灭之前已经证不还果。他现在往生到淨居天。他未向任何人透露修行的境界,是因为对自己只能证到这样的果位,感到惭愧。他实在努力精进,想证阿拉汉果。你们的老师对欲界已经没有任何的执著了。”

        (注)淨居天,证得不还果的人往生的地方。
       


难提获得往生天界的荣耀
长期离开家乡,到远处去的亲人平安归来的时候,
亲朋好友和祝福的人都来欢迎他(她)。219偈

同理,作善业的人虽然往生,仍然得到善报,
一如亲朋好友欢迎返乡的亲人。220偈

        难提是巴拉纳西的富翁。他有一次听佛陀说兴建精舍给比库有很大的法益,于是就在仙人堕处兴建尖顶、布置良好的大精舍。当他把这精舍捐献给佛陀时,三十三天为他预留了一座华屋。

        有一天,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到三十三天时,看见三十三天为难提所预留的华屋。返回人间后,他请教佛陀:“世尊!世间做善行的人能够在活著的时候就得到三十三天预留的华屋和其它的富贵吗?”

        佛陀回答他:“你怎麽问这种问题呢!你自己不是已经在三十三天亲眼看见了吗!天神等待善良慷慨的人前去,如同亲友期盼长久不见的家人一样。当善良的人逝世时,他们将受到热切的欢迎,往生到天界(注)。”

        (注)《天宫故事注》说难提经过一生的布施后,死后往生三十三天。


第十七品 忿怒品
治好皮肤病的女士
舍弃忿怒,灭除我慢,解脱一切系缚,
不执著名色的人,不受苦。 (偈221)

有一次,阿奴卢塔尊者前往咖毕喇瓦土城时,所有的亲戚,除了妹妹萝西妮以外都来探视他。他们告诉他萝西妮有皮肤病,所以没办法前来,但他还是请她前来相见。萝西妮耻于得到皮肤病,只好遮著头脸,前来与他见面。尊者建议她做些善行功德:他请她变卖一些首饰,所得的钱财用来兴建供大众做善行功德的厅堂。萝西妮答应他的建议。尊者也请其他的亲戚协助她。他更建议萝西妮在工程进行时帮忙扫地,用水装满所有罐子。萝西妮遵照他的话做,病就日渐好转。

厅堂兴建完成时,佛陀和众多比库被邀请前来接受供养。应供后,佛陀询问捐献者是谁,但萝西妮却不在现场,佛陀就请她前来。等萝西妮来向佛陀顶礼之后,佛陀告诉她罹患皮肤病的原因,是因为过去某一世时,她在愤怒下所作恶业的结果。佛陀说,那时候她是巴拉纳西国王的皇后,但国王却宠爱一位跳舞女郎,她因此嫉妒那位舞女。有一天,她指使僕人事先在舞女的床铺和地毯上洒上会使人发痒的粉末,再用这种粉末洒向舞女身上,加以羞辱。全身发痒的舞女痛苦不堪地倒在床上,但却更加痛苦。

由于犯下这恶行,萝西妮今生才会罹患皮肤病。佛陀接著告诫大众,愤怒时不要鲁莽从事,也不可以对人怀有恶意。

佛陀说法完毕后,很多人,包括萝西妮在内都证得圣果。萝西妮的皮肤病也痊愈了,容貌变得清澄光滑。


比库和树精
能够抑制忿怒,如同刹住急行车辆的人,
是善于调御的人,其他的人只是空执缰绳而已。 (偈222)

有位来自阿拉维村的比库淮备为自己兴建一间茅舍,就开始砍伐一棵树,但该树上住著一位女天神和她的幼儿。她请求比库不要砍倒,比库却不予理会。她一看无法劝阻,就把幼儿放在树干上,希望比库能因此停止砍树。但比库已经挥动斧头砍下去了,无法及时停下来,所以就把小孩的手臂砍断了。女天神看见她的孩子受到如此重大的伤害,异常愤怒,当下就想杀死比库。但当她高举双手,正要出手时,突然心念一转,告诉自己:「如果我杀死比库,就是杀害遵守戒律的人,一定会因此受苦,而且也可能立下恶例,使更多比库受害。既然这比库有老师,我一定要去找他的老师。」她就前去向佛陀哭诉。佛陀告诉她:「你能够如此冷静控制自己真是太好了!」佛陀接著向她开示。

她正念思惟佛陀的说法之后,就了解佛法了。佛陀也在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提供一棵树给她居住。从此以后,佛陀告诫比库不可砍伐树木。


慈心保护优它拿不受热水烫伤
以爱调御忿怒,善制服恶,布施胜悭吝,
以实话战胜妄语。(偈223)

农夫富留那为富翁修摩那工作。他有一位女儿名字叫做优它拿。后来,有一天,他和妻子供养刚出灭尽定的沙利子尊者,由于这善行,他在工作的农地上挖掘出金子而变得非常富有。国王也公开宣告他是王室银行家。有一次,他连续七天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并且在第七天听完佛陀说法后,一家三人都领悟佛法。

后来,他把女儿优它拿婚配给富翁修摩那的儿子。但优它拿在夫家却无法供养佛陀或听闻佛陀开示,所以日子过得并不愉快。她就问她父亲:「你为什麽把我关在笼子里呢?我既无法见任何比库,也没有任何做善行的机会。」富留那对女儿的处境很内疚,只好给她大量的金钱,优它拿也在获得丈夫的同意后,雇请丝蕊玛来服侍丈夫一些日子。

优它拿利用这段期间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第十五天时,丈夫看见她在厨房忙著淮备食物时,笑著说:「多麽愚笨的人!不知道享受人生,只知道忙著淮备供养的典礼仪式而累垮自己。」这时候,丝蕊玛看著他这麽一笑,一时间忘记自己只不过是人家僱请来的帮佣而已,却非常嫉妒她,更糟糕的是,竟然无法克制内心的妒意,就到厨房去拿起滚烫的热水,企图要泼向优它拿的头。优他拿看著她过来时,心中毫无瞋念,并且想著就是因为丝蕊玛的帮佣,她才有机会听闻佛法,又作布施,因此对丝蕊玛心存感激。但突然间,她明白丝蕊玛要用滚烫的热水泼她,她立刻下定决心:「如果我对她怀有任何的瞋心,就让这滚烫的热水烫伤我。如果没有瞋心,愿一切平安。」

由于优它拿对丝蕊玛不怀一丝瞋心,这滚烫的热水顿时像冷水般,对她毫发未伤。丝蕊玛认为这热烫的水一定已经变凉了,就想要再去拿另一罐热水来,但却被优它拿的僕人抓住,并且加以殴打。优它拿阻止他们,并要他们为她敷药。

这麽一来,丝蕊玛恢複理智,明白自己的身份,她后悔自己想要伤害女主人的念头,就请求优它拿原谅她。优它拿告诉她:「我要去请教父亲可不可以接受你的道歉。」丝蕊玛同意与她一齐去向优它拿的父亲富留那道歉。但优它拿说:「我所谓的父亲,不是指生身父亲,而是帮助我打断生死轮回的佛陀。他教导我究竟真理的佛法。」丝蕊玛表示她也想见佛陀。她们于是决定第二天由丝蕊玛在优它拿家中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

第二天,供养完后,她们向佛陀叙说两人之间发生的事。丝蕊玛承认犯了错误,恳请佛陀劝告优它拿原谅她。佛陀问优它拿,当丝蕊玛要伤害她时,心中有什麽念头?优它拿回答佛陀:「世尊,我因为感激她的帮忙,所以没有任何恨意或瞋念,我只是向她展现我的善意。」

佛陀赞歎她:「优它拿!做得对,做得好!心中不怀瞋念使你能征服辱骂你的人;慷慨大方的人,能摄服吝啬的人;说实话的人能摄服说谎的人。」

优它拿于是接受佛陀的忠告,原谅丝蕊玛。


往生天界的方法
人应该说实话,不可忿怒,
即使自己拥有的不多,仍然应该布施给乞求的人,
能够做到这三件事的人,可往生诸天。 (偈224)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有一次在天界看见很多天神住在舒适的华屋中。他请教他们究竟做了什麽善行,能够往生天界。他们的回答各自不同,其中一位说,他所以往生天上,不是因为布施或听闻佛法,而只因为他总是实话实说。另一位女天神则说,虽然她的主人殴打辱骂她,但是她不生主人的气,心中没有任何的瞋念。她说控制自己的脾气,涤除恨意使她往生天界。其他天神则说他们在能力范围内,用自己的方法,为他人的利益而布施。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回到精舍后,请教佛陀,一个人说实话,不发脾气或只布施少量微不足道的东西,就能往生天上吗?

佛陀回答他:「你不是亲眼目睹,亲耳听闻那些天神的说辞吗?你不该有任何的怀疑。即使少量的功德也能使人往生天上。」


误把佛陀当作儿子的婆罗门
调伏色身,不伤害众生的圣者,证得不死的境界(涅槃),不再受苦。 (偈 225)

有一次,佛陀和一位随从比库到裟祇城去化缘。一位年老的婆罗门看见佛陀,就说:「我的孩子,你已经很久没来看我们了!来吧!让你的母亲也瞧瞧你。」说完后,他就要佛陀回他家去,到达他家时,他的妻子也向佛陀说类似的话,并且向他们的孩子介绍佛陀是他们的大哥,更要他们向佛陀致意。从此以后,这对夫妇供养佛陀,听佛陀说法,夫妇两人也因此都证得三果。

比库们十分困惑,不知道为什麽这对婆罗门夫妇会称呼佛陀为儿子。佛陀向他们解释:「比库们!他们如此称呼我,是因为过去很多世时,我是他们的儿子或侄子。」佛陀亲近这对夫妇达三个月之久,这对夫妇因此证得阿拉汉果。

这对夫妇逝世时,比库们不晓得他们已经般涅槃了,就问佛陀他们往生何处?佛陀回答他们:「阿拉汉们不往生任何地方,他们已经获得涅槃的究竟法喜。」


制作礼物的布施者
时时保持醒觉,日夜勤勉修学,
并且志向涅槃的人,息灭所有的烦恼。 (偈 226)

一天夜晚,女奴璞娜仍在为她的主人桩米,但实在太疲倦了,所以就稍为休息一会儿。这时候,她瞥见达帕尊者带领一群刚才听完说法的比库回到个人的房间去。她看见他们这麽晚仍然未睡眠,心中想著:「我是因为太可怜,必须一直工作,才会这麽晚还未得安憩。他们那些修行人为什麽也这麽晚还不休憩呢?也许他们其中有人生病或者他们有什麽困扰吧。」

第二天清晨,璞娜把一些米浸在水中,然后拿来做糕饼,做完之后,她带著这些粗糙的糕饼,打算到河边去吃。路上,她看见佛陀正在化缘,她心中滴咕著:「前些日子我遇见佛陀时,手上没任何东西可以供养,但当我有东西可以供养时,又遇不著他。今天,我遇见他,碰巧手上也有这些糕饼,但不知他可愿意吃这麽粗糙的糕饼吗?」佛陀明白他的心念,就接受他的糕饼,并且要阿难在地上铺席垫,佛陀就坐在席垫上,进食璞娜供养的糕饼。进食后,佛陀为璞娜澄清心中的疑惑:「你没有时间睡眠,因为你必须努力工作。至于比库们,他们必须经常保持醒觉、正念现前,所以才晚睡。不管什麽身份,人都应保持醒觉,正念现前,不可怠惰。」

细细思量佛陀的话后,璞娜深深理解佛法。


恰恰好
阿拉汉应知,这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沉默不语的人受诽谤,多话的人受诽谤,寡言的人也受诽谤,世间人对任何人都诽谤。------227偈

不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没有人永远受人赞歎,也没有人永远受人诽谤。------228偈

如果行为无瑕疪,智慧与德行兼备,如阎浮金(注)一样有价值,连智者都日夜加以赞歎的人,谁能诽谤呢?甚至诸天与大梵天也赞誉这种人。------229/230偈

阿拘拉和他的同伴想要闻法。他们先去见离婆多尊者,但尊者非常冷漠,一句话也没说。他们失望之馀,就去找舍利弗尊者,舍利弗明白他们的目的后,向他们说法,但内容却非常深奥,他们也不喜欢,反而滴咕的说,舍利弗尊者的说法太冗长,太深奥了。他们又去找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对他们说最基本的佛法,他们又说阿难尊者说的法太过简洁、笼统了。最后,他们去见佛陀:“世尊,我们来找你,是希望听你说法。来这里之前,我们已经听过几位尊者的说法,但都不满意。离婆多尊者甚至不理睬我们,舍利弗尊者说法太详尽、深奥了,阿难尊者又太简单,太笼统了。我们都不喜欢他们的说法。”

佛陀回答他们:“弟子们!一般人容易指责别人,这世界上没有人不被谴责的,人们甚至批评国王,即使是佛陀也被人指责,被心胸狭窄的人责骂不要紧,只要智者的谴责才算是真正的谴责,也只要智者的赞誉才算是真正的赞誉。”

(注)阎浮金:来自阎浮河(Jambu)的金,是品质最佳的金。

穿木屐的比库
戒慎恶行, 调御色身, 舍离恶行, 勤修善行。 (偈 231)

戒慎恶语, 调御恶语, 舍弃言语, 勤修善语。 (偈 232)

戒慎恶意, 调御心意, 舍离恶意, 勤修善意。 (偈 233)

智者圆满调御自己的身口意。 (偈 234)

有一次,六位穿著木屐,双手拿著木杖的比库在石板上走来走去,而制造很大的噪音。佛陀听见这些噪音时,问阿难究竟是怎麽一回事,阿难告诉佛陀这六位比库的情形。佛陀明白事情的真相后,说人必须体谅别人,不要破坏宁静的气氛,他也告诫比库应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从此以后,佛陀告诫比库不要穿木屐。



第十八品 垢秽品
屠夫和儿子的命运
此刻,你就像枯萎的树叶,死神的使者已经在你的身边,
你即将展开漫长的死亡之旅,却尚未淮备任何的资粮。

为自己建造安全的岛吧!
尽早精进修行,成为智者吧!
若能拂除尘垢与诸烦恼,就能证得圣者的境界。

你的生命即将结束,
开始步向无法中途停止的死亡之旅,
但你却尚未备妥任何的资粮。

为自己建造安全的岛吧!
尽早精进修行,成为智者吧!
若能拂除尘垢与诸烦恼,就不再生死轮回了。 (偈235)

沙瓦提城中有位从事屠宰工作很多年的屠夫。他喜欢吃牛肉,坚持每天的饮食必须有咖哩牛肉饭。有一天,他在前往河中沐浴之前,把要煮给一家人吃的肉摆在一旁。当他离开家后,他的一位朋友劝他妻子把肉卖掉,所以当天就没有咖哩牛肉饭了。他非常生气,就跑到后院去,割下一只公牛的舌头,加以烘焙之后才坐下来吃饭。

吃饭时,他想要咬一口牛舌头,但却咬断自己的舌头,而和那只公牛陷入相同的困境。大量的血从他的口中流出来,使他极度痛苦,又异常愤怒,终于死于非命,并且往生到悲惨的境界。他的妻子对他的遭遇非常惊吓,便劝他的儿子赶快离开家乡,到遥远的地方去,免得这种恶运变成诅咒,降临到他身上。她的儿子就到怛刹尸罗去当金匠。后来,他与老板的女儿结婚,也养育了几个孩子。等孩子都长大后,他才落叶归根,返回沙瓦提城。他的儿子们都是佛陀的虔诚信徒,所以非常担心他们的父亲,因为他的一生中没有做过任何的善行。

有一天,他们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前来家中应供。供养之后,他们告诉佛陀:「尊者,我们是以父亲的名义供养佛陀和比库的。请您慈悲的向他说法,使他了解佛法。」

佛陀就向他们的父亲开示:「你渐渐老了,你的身体像枯萎的叶子,现在,你必须为未来的生命做淮备,建立奉献和修行的生命方式,做个有智慧的人吧!」

察觉到世间生命无常,并且正念现前思考佛陀的告诫后,这老人证得了初果。


供养圣者的婆罗门
智者应该点点滴滴、时时刻刻去除精神的烦恼,
就像金匠去除金子的渣滓。 (偈 239)

有一次,一位婆罗门看见一群比库在整理袈裟,淮备进城化缘。他发现到有些比库的袈裟碰到草地上的雨露而沾湿了,他就清除草径,除掉那些草,第二天,他发现有些比库的袈裟直接碰触到光秃的地面而弄葬了,他就用细砂铺在路上。后来,他又发现比库在大热天时会流汗,而在下雨天时身体会被淋湿,于是就在比库进城化缘前聚集的地方建立一间休息的房舍。

房舍建好时,他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接受供养,并且说明自己如何一步步地完成他的善行。佛陀说:「婆罗门啊!有智慧的人一点一滴的完成善行。同时,慢慢地,但持续不断的去除心中的烦恼。」


往生成昆虫的比库
恶业使做恶业的人堕落恶趣,
如同铁鏽从铁块中长出来,却反而腐蚀铁块。 (偈 240)

帝沙是沙瓦提城的比库。有一天,他获得一些很好的袈裟而显得非常高兴。他想要在第二天就穿上它们。但当天晚上,他却去世了。由于对这些袈裟不当的执著,他竟然往生成一只昆虫,并且住在这些袈裟的褶层内。因为没人可以继承他的遗物,其他比库决定把这些袈裟分给大家。当他们正淮备分袈裟时,这只昆虫非常愤怒,大声哭吼著:「他们在损毁我的袈裟。」

这时候,佛陀透过神通力量,听见它的哭叫声,便建议比库们七天后再处置这些袈裟。第八天,原属于帝沙的袈裟就分给其他比库。

佛陀事后解释为什麽要如此建议:「帝沙在临终时,执著于这些袈裟,所以他往生后的前几天,先变成昆虫,并且住在这些袈裟里面。当你们要处理那些袈裟时,他非常痛苦,就在袈裟内跑来跑去。如果当时你们真的处理掉那些袈裟,他绝对会因为对你们的极端痛恨,而往生到更苦难的境界去。现在,由于他以前的善业,他已经往生到幸福的境界了,我才允许你们处理这些袈裟。比库们!执著是非常危险的,就好像铁鏽腐坏本来的铁块一样,执著也毁灭一个人,使人堕落到更差的生命形态去。比库不应该沉溺或执著于四食,因为执著会延缓一个人修行的进步。」

打诳语的比库
经文不常唱诵,容易遗忘,房屋不经常照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容易腐坏,
怠惰会破坏美丽,放逸是护卫者过失的原因。------241偈

        沙瓦提城的人经常赞歎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比库的说法。有一次,拉鲁达伊听见他们的赞歎后表示,如果他们也听他说法的话,一定也会赞歎他。人们就邀请他说法,但他站在讲台时,却不知如何说,他请其他比库先说法,之后他再说法,但接连三次,他都无法开口说法。

        这时候,信徒们已经耐心尽失,而严于申斥:“你这大笨蛋!我们赞歎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时,你大言不惭地说你也可以像他们一样的说法,现在你怎麽不也说法啊!”拉鲁达伊颜面尽失地离开。

        佛陀知道这件意外时,说:“拉鲁达伊对佛法所知不多。不知道经常複诵经文,也记不住任何经文。由于不複诵所学的经文,他对这些经文就愈来愈生疏了。”



妻子有外遇的男子
邪淫是女人的污垢,吝啬是布施者的污垢。
不论今生或来世,所有的恶业都是污垢。------242偈

比库们!无明是最污秽的污垢,你们应当去除无明,成为无垢比库。------243偈

一名男子的妻子与人私通。他感到惭愧,而回避所有的朋友,甚至也远离佛陀。过来一阵子,他又去向佛陀顶礼问讯。

佛陀明白他前阵子不曾前来的原因时,告诫他:“弟子啊!不知羞耻的女性像河水、马路、酒店、公共休息的房舍或路边的茶水,各式各样的人都可以使用它们。事实上,举止随便,不贞的女子必定自我毁灭。”

行医的比库
不知羞耻,卤莽如乌鸦,
诋毁他人,粗暴邪恶的人,生活随便。(偈244)

知所惭愧,清淨不染,
谦逊,清淨观照察觉的人,生活戒慎。(偈245)

小沙儒比库懂得医药病理。有一天,他看完一位病人后,在回去的路上遇见沙利子尊者,他向尊者说自己医疗后,得到非常美味的食物做为医疗的报酬。他请沙利子尊者与他分享这些美味。但沙利子尊者一言不发地离他而去。沙利子尊者之所以不接受小沙儒比库的食物,是因为小沙儒比库违犯比库「不可因为个人利益而从事医疗行为」的戒律。

佛陀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说:「比库们!无行比库的身、口、意不清淨。同时,傲慢得像只乌鸦。他会利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舒适的生活。相反的,知羞耻的比库,日子艰困。」


守戒不容易
杀生、妄语、拿非份之物、邪淫、酗酒的人,
当下自寻恶报。 (偈246, 247)

善良的人啊!恶念难于调御,
所以不要因贪婪与邪恶,
而使自己长期受苦报。 (偈248)

有一次,五位在家信徒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去持戒,他们各自守五戒中的一戒,每个人都说自己所守的戒最难遵守。因此争论不休,他们就向佛陀报告他们各自的见解,佛陀告诫他们:

「你们不应该认为那些戒简单或微不足道,遵守戒律会使你们幸福美满。不可看轻任何戒律,所有戒律都难于遵守。」



嫉妒的心不得安宁
人应出于信仰和喜乐而布施,嫉妒别人获得饮食的人,日夜不得安宁。 (偈 249 )

如果连根拔除这种嫉妒心,日夜都安宁。 (偈 250 )

年轻的帝沙比库有个非常坏的习惯,就是蔑视他人的善行。他甚至批评著名的布施者如给孤独长者和维沙卡。他更吹嘘说,他的亲戚都非常富有,而且像水井一般,任何人都可以前去汲水。听他这麽说,有些比库心下怀疑,就想一探究竟。

他们就到他的家乡去调查,结果发现他的亲戚都很贫穷,帝沙所说的全不实在。这些比库就向佛陀报告,佛陀因此说:「比库若因为别人接受礼物和供养,而心生不快,永远无法证得清淨止观。」
  


精神不集中的信徒
没有任何火比得上贪欲,没有任何执著比得上瞋恚,
没有任何系缚比得上愚痴,没有任何河流比得上爱欲。------251偈

        有一次,佛陀在揭达林给孤独园讲授佛法时,大众中有五位在家信徒。其中一位坐著睡著了;第二位用手指头刮地上;第三位,用手摇树;第四位仰头向天;只有第五位专心恭敬地听佛说法。阿难尊者看见他们不同的行为举止时,告诉佛陀:“世尊,你在说法时,这五人之中只有一位专心听讲。”阿难也向佛陀叙述其他四位的举止,并且请教佛陀,为什麽他们有这种表现呢?

        佛陀说,这是因为他们无法改变旧有的习气。在过去世时,第一位信徒是一条蛇,因为蛇总是卷曲著身子睡觉,所以才会在听闻佛法时睡觉;刮地的信徒在前世是地下生物;摇树的是只猴子;仰头向天的是星象学家;专心听法的人则是学识丰富的婆罗门。

        佛陀接著说:“阿难!记住!人必须专心听讲才能了解佛法,而且很多人不了解佛法。”

        “世尊!碍障人们证悟佛法的是什麽?”阿难进一步发问。

        “阿难!贪、瞋、痴障碍众生证悟佛法。众火中,欲望之火最是厉害,贪欲永不止息地灸烧众生。”


富翁
看见别人的过失很容易,看见自己的过失则很难;
揭扬别人的过错,像扬弃糟糠,
但隐匿自己的过错,却像狡猾的家禽躲藏起来。(偈252)

有一次,佛陀到盎嘎国和优塔卢弘扬佛法时,来到跋提城。他透过神通,知道城中巨富泯兔家人,包括他本人、妻子、儿子、媳妇、孙女和僕人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泯兔本人曾在家中后院发现大堆等身高的金羊雕像,人们因此称呼他泯兔(巴利文的意思是公羊)富翁。

泯兔家人听说佛陀来到跋提,就前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证得初果。泯兔告诉佛陀,在他们前来听法的路上,一些苦行外道批评佛陀,并且试图说服他不要前来听佛陀说法。佛陀回答他:「弟子啊!夸大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而对自己的错误视若无睹是很自然的现象。」

佛陀接著说明泯兔的前世。佛陀说在某一世时,泯兔捐献兴建一座精舍和集会用的厅堂给咖沙巴佛。而在另一世时,他是巴拉纳西的富翁,那时候,当地发生饥荒,他把自己仅剩的食物供养一位独觉佛。由于这供养,他煮饭的锅罐奇迹似的装满了米。


挑剔的比库
挑剔别人的过错,容易忿怒的人烦恼增长,
同时,离究竟断惑的境界还很遥远。(偈253)

优哈那珊尼比库老爱挑剔别人,说别人的不是。众多比库就向佛陀报告。

佛陀说:「比库们!如果挑剔别人的错误,是为了教导对方正确的方式,这种挑剔不是恶意的行为,不需要加以谴责。但如果老是挑别人的毛病,数落他人不是,只是出于轻蔑和恶意,这种人无法获得禅定。他无法了解佛法,烦恼会在他心中滋长。」


四处云行的苦行者
天空中无道迹,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证得涅槃,
世间人执著诸邪见,如来则不。 (偈 254)

天空中无道迹,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证得涅槃,
五蕴无常,诸佛坚定,不随境转。 (偈 255)

四处云行的苦行者须跋陀罗在拘尸那罗时,听说佛陀当天晚上就要般涅槃了。他曾经向不同宗教的负责人请教三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但是他们的答案都无法令他满意。虽然尚未请教过佛陀,但他觉得只有佛陀才能回答他的问题,于是急忙前去面见佛陀,阿难尊者却希望他不要去打扰佛陀,但佛陀听见两人的对话后,同意接见他,须跋陀罗就向佛陀请教三个问题:

1. 天空是否有轨迹?

2. 佛陀教法外可否找到圣者 ?

3. 有没有不是无常的缘起法?

佛陀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第十九品 法住品
收受贿赂的法官
卤莽处事的人不公正,智者应该辨别是非邪正之后,才下判断。 (偈 256)

有智慧的人不卤莽从事,反而依法断事,护持正法,所以又是守法者。 (偈 257)

有一天,几位比库在沙瓦提城化缘后,正要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路上,天下大雨,他们就在法庭的大厅避雨,却看见几位法官当场收取贿赂之后,任意裁决案子。回到精舍后,他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比库们!法官如果在断案时受到金钱的影响,就不是遵守法律的公正法官。但如果能聪明地评估证据,然后公正断案,就是遵守法律、公正的法官。」


愚人才会骚扰别人
多言的人,不一定就是智者;只有寂静、无敌怨、不伤害他人的人才是智者。 (偈258)

有一群比库不管在精舍或村落里,总是在进食的时候惹事生非。有一天,他们羞辱一些沙马内拉,并且夸口道:「注意!只有我们才是聪明的,有智慧的!」他们接著把精舍搞得乱七八糟,然后扬长而去。

佛陀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后,说:「比库们!多话、辱骂或威胁他人的人没有智慧。只有内心不怀恨意,不伤害他人的人才有智慧(注)。」

注:佛法中,「慧」是洞澈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正确知见。又分为三种慧:
1.「闻所成慧」:听闻而得的智慧。
2.「思所成慧」:思惟而得来的智慧,西方实证科学就是这种智慧。
3.「修所成慧」:禅修所证得的高级智慧。这种智慧胜过纯粹的逻辑推理。
「慧」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它是八正道的第一项(正见),七觉支之一,四神足之一,五力之一,也是五胜根之一。慧具足才能够清静,证得究竟解脱。



知识不等于领悟
经常说法的人,不一定就是精通佛法的人;虽然听闻的佛法不多,但却能心领神会、如法奉行的人,才是精通佛法的人。 (偈259)

沙瓦提城附近的果园里住著一位名字叫伊咕达那的比库。虽然他只能熟记一首佛陀无问自说的偈,但是他彻底明白其中的法义。只要有机会,他就劝别人修习佛法,并且诵这首偈语给人听。每次他诵完偈语之后,森林里的守护精灵就很热切地鼓掌称赞他。有一次,两位娴熟三藏的比库在众多比库的陪伴下,前来他停留的精舍,他就邀请他们分别说法。这两位比库问他在这麽偏僻的地方,会有很多人愿意来听法吗?他告诉他们,甚至森林里的精灵都会在每次说法后,鼓掌称赞。

于是这两位比库轮流说法。但结束时,森林里却静悄悄的。他们十分困惑,怀疑伊咕达那刚才所说的话。但伊咕达那坚持说精灵会来听法,并且鼓掌赞歎,他们就要他亲自说法。他便用扇子遮在身前,然后背诵佛陀的偈语。背诵后,精灵一如往常地热切鼓掌赞歎。陪伴他们前来的比库们看见这种情形后,认为森林里的精灵对伊咕达那比较友善。

比库们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我不认为多闻且经常说法的人就对佛法有正确的知见。相反的,懂得不多,只知一首偈语,但完全了解四圣谛,经常正念现前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人。」

年龄不是判断的标淮
上座 (译注),不是因为头发灰白;
只是年岁增长的人,不过「年齿徒长」而已。 (偈 260)

明白四圣谛与正法、不杀生、戒行具足、调伏欲望,
去除烦恼的人才是真正的上座。 (偈 261)

有一天,一群比库前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明白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问他们,进来的时候,有没有看见一位上座?他们说没有,但却瞥见一位沙马内拉。

佛陀说:「比库们!那不是沙马内拉,而是上座。我不因为人的岁数大就称之为上座,任何人究竟明白四圣谛,而且不伤害别人,才是上座。」

译注:「上座」即「长老」。


虚张声势
妒忌、悭贪和虚伪的人,即使有辩才,相貌堂堂,也不是善良的人。------262偈

连根拔除烦恼的智者,是真正善良的人。------263偈

        僧团的惯例规定年轻的比库和沙马内拉必须服务他们的老师。服务的范围包括洗涤、染袈裟和其它细微的工作。有些比库羡慕资深比库能享受这种服务,也希望有如此的待遇。他们就向佛陀建议,让这些年轻比库在接受资深比库的授课和督导之后,也接受他们的指导。

        佛陀知道他们的动机,断然否定,并且劝诫他们:“比库!虽然你们可以侃侃而谈,但我不认为你们发心善良。发心善良的人遵守梵行、不贪,而且不作恶业。”



好辩的比库
一个人即使剃除头发,但若破戒,妄语,仍不是比库。充满欲望和贪爱的人,怎麽可能是比库呢?------264偈

究竟熄灭所有大小恶业的人,才是比库。------265偈

        哈达卡比库喜欢和人辩论。若他屈居下风,就继续挑战对方,并约定在另外的地方和时间再辩论。他每次都会提前抵达,然后说对方没来是承认失败的表现。他往往接著夸口说:“看啊!那些蠢笨的人不敢来和我辩论,他们都被我打败了。”

        佛陀知道后,劝诫他:“比库!你怎麽会有这种行为呢?比库虽然剃除三千烦恼丝,但若如此夸口,是不恰当的。只有彻底去除恶业和骄傲的人才是比库。”

谁才是比库
只知向人乞讨的人不是比库 (注1),
只有持戒的人才是比库, 而不是只知向人乞讨的人. (偈266)

超越善恶业,勤修梵行,生活中奉行戒定慧的人
才是真正的比库 (注2)。 (偈267)

从前有一位婆罗门习惯向别人化缘。有一天,他心里想著:「一般认为化缘为生的人就是比库。那别人也应该以比库称呼我。」有这种想法后,他就向佛陀说,应该称呼他比库。佛陀说:「婆罗门!如果有人只知化缘为生,我不称呼他为比库。邪见、行为不正的人不是比库。只有察觉五蕴无常、苦、无我的人,我才称呼他为比库。」

注1:「比库」字面的意义是“乞讨的人”,但比库并不乞讨,比库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口化缘。人们布施什麽,比库就吃什麽。
注2:只知化缘,而不持守全部比库戒律的人,不可称之为比库 。


沉默不代表智慧
愚痴无明的人虽然默默不语,仍然不是牟尼(智者),
智者如同手拿天平的人,受持善法而舍弃恶法,
是真正的智者。
也因此,是明了内外五蕴的智者。 (偈268/269)

一些不是佛陀信徒的苦行者在接受供养后,会对布施者说些赐福的话,如:「愿你 们远离危险,祝你们兴旺,财源滚滚来,愿你们长命百岁。」相反地,佛陀的弟子比库 们在接受供养之后,却默默不语。这是因为佛陀证悟以后的前二十年,要他们如此的。 当时的人就加以比较:「苦行者祝福我们,而敬爱的比库却什麽也没说。」

很多比库向佛陀反应这件事,佛陀从此要所有的比库在接受信徒的供养之后,也要 说一些适如其分的祝福。从此以后,大众在供养之后,也能够听到比库们适当的祝福 , 而心满意足,并且建立信心。但另有其他的苦行者则讥讽地说:「我们严格遵守牟尼的传统,保持沉默,而沙门苟达马的弟子则在公众场合讲说法义。」

听到这种蔑视的话后,佛陀说:「比库们!有些人沉默不语是由于无明和胆怯,有 些人则是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深奥的知识。只知保持沉默的人不是牟尼,只有克服恶业的人才是牟尼。」


人如其名
杀生的人不是圣者,
不害有情众生的人,才是圣者。(偈270)

渔夫阿利亚住在沙瓦提城北边的城门附近。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阿利亚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在化缘后回精舍的路上,和众多比库走到阿利亚钓鱼的地方。阿利亚瞥见佛陀时,放下钓鱼竿,走到佛陀身边。佛陀就当著他的面,询问所有比库的名字,最后佛陀也问他的名字。他告诉佛陀他的名字是阿利亚。

佛陀告诉他,他名字的意思是圣者,但圣者不伤害任何众生,而他却夺走鱼的生命,实在有辱他的名字。他明白佛陀鼓励他放弃杀害众生的生活方式,更要培养对众生的慈悲关怀 (注)。

备注:追求解脱的人绝对不可杀害任何生命,不管其生命多麽小或卑微。一切众生必需绝对尊重所有的生命,才能与宇宙究竟和谐。当今的自然保护理念和运动与此一理念相应。


证阿拉汉果甚难
比库!尚未证得阿拉汉果之前,千万不可因持戒、苦行、多闻、证禅定、独居僻静处,或因“我享受凡夫所不能的出家乐。”而心生满足。------271/272偈

        有一次,一群比库戒行严谨,他们之中有些比库严格奉行苦行,有些则已经证得阿那含果(不还果),他们认为既然已有这些成就,要进一步证得阿拉汉果很容易,有了这种想法之后,他们就去面见佛陀,佛陀问他们:“比库们!你们证得阿拉汉果了吗?”他们说他们已经修行到某一程度,所以要证阿拉汉果并不困难。

        佛陀告诫他们:“虽然你们戒行严谨,或者已证得阿那含果,但你们不可因此自满,并且认为只差阿拉汉的境界一点点而已。除非你们已经彻底去除烦恼,否则绝对不可认为自己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了。”

法句经故事集

第二十品 道品
解脱之道(注3)
所有道中八正道(注1)最殊胜,所有法中四圣谛(注2)最殊胜,
所有境界中不执著(涅槃)最殊胜,两足众生中佛陀最殊胜。 (偈273)

这是唯一的正道,除此之外,再没有证入清淨知见的正道了,
奉行此正道吧!魔波旬就无能为力。 (偈274)

奉行此正道,就可以灭尽诸苦,此一正道也是我灭尽诸苦,
证悟圣果(成为佛陀)时所宣说的正道(法)。 (偈275)

你们应该自己努力,如来只是指出正道而已,
奉行此一正道并且禅修的人,可以解脱魔波旬的束缚。 (偈276)

一群比库伴随佛陀到某一村子去化缘后,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当天傍晚,他们在一起讨论路途的情况,尤其有关当地的山川地势,究竟是平地或山峦起伏,泥土路或碎石路等等。佛陀听到他们的话后,就过来告诉他们:「比库们!你们现在所谈论的路况是外在的环境,比库应该只关注圣者的修行之道,并且精进修习可以引领至涅槃的修行。」

备注:
注1:「八正道」即中道,可用来证悟涅槃。
注2:「四圣谛」:苦、集、灭、道。不管佛陀出世与否,四圣谛永远存在世间,佛陀只是指出四圣谛而已 。
注3:佛陀是第一位主张人可以不用依赖超自然或或外在的力量,而自行证得解脱的宗教师。


观无常
诸法无常,如果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
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淨道。 (偈277)

一群比库各自依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咖沙巴佛时,曾修习无常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是无常(注)。」

备注: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不论是有生命或无生命都遵守无常、苦和无我的永恒定律,没有任何超自然的神祇可以改变或停止这永恒定律。众生的所有问题和苦,都根源于我们执著于瞬间的感觉,及东西和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我们的贪欲和无常之间的冲突,造成精神或肉体的痛苦。明白观照这永恒定律的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和平与满足。


诸行皆苦
诸行皆苦,如果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
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淨道。 (偈278)

一群比库各自依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过去咖沙巴佛时,曾修习苦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令人难以忍受、不完美,所以都是苦 。」


诸法无我
诸法无我(注),如过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
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淨之道。 (偈279)

一群比库各自得到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后,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过去咖沙巴佛时,曾修习无我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是无我,不受人左右。」

备注:所有缘起法都是无常、苦和无我。厌离它们的人可以证得涅槃。无我是佛陀的重要观点。


精进,莫放逸
应当努力修行时不努力;
年轻力壮,但意志与思虑不坚定,怠惰的人,
无法发现可以证得智慧的正道。 (偈 280)

沙瓦提城的一群年轻男子在佛陀的允许下出家,加入僧团,佛陀并且给他们禅观的题目。这些初出家的比库,除了一人以外,全部到林子里去禅修。他们日夜不休地精进修习,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全都证得阿拉汉果,便回去向佛陀顶礼问讯。而其中唯一未到林子里去禅休的提撒比库,因为未精进修习,所以毫无成就。

当提撒比库发现其他比库的修持都比他好时,后悔曾经浪费时光,他就下定决心,要不眠不休的禅修。当天晚上经行时,他不小心滑倒,而跌断大腿骨,其他比库听见他的哭叫声时,都跑去帮忙。

佛陀知道这次意外事件时,说:「比库若在应该精进修习的时候,虚度时光,不知精进修习,无法证得禅定和清淨。」


护持身、口、意
愿言语谨慎,调伏心意,不以身作恶;
愿如此清淨身口意的人
可以证得圣者所宣说的正法。 (偈 281)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有一次和勒叉那比库下山时,看见一只猪面人身、悲惨的饿鬼。这时候,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只是微笑。回到精舍时,勒叉那比库问尊者,因何微笑?尊者回答说,因为他看见那只满嘴蛆虫的猪面人身饿鬼。佛陀这时候也说,在他证得究竟智慧,成为佛陀时,也曾亲眼目睹该饿鬼,佛陀因此叙说该饿鬼的前世因缘:

在过去佛时,这饿鬼是一位经常为人讲经说法的比库。有一次,他到有两位比库居住的一处精舍去。停留期间,他发现当地的人欢喜听他说法,他因此想到,如果能使这两位比库远离该精舍,而为自己独有,就再好也不过了。他于是开始分化离间这二位比库,使他们争论不休,终于都离开精舍。因为这恶业,他在死后,长期遭受苦报。今生,他也生为猪面人身,继续受苦。

佛陀因此说:「身为比库,应内心祥和,不可造身、口、意的恶业。」


只有知识,但不能加以领悟是没有用的
定中生慧,无定则慧减,明白这种道理的人,
应该自行努力,以增长定慧。 (偈282)

波思拉是一资深的比库,不仅深深理解佛法,并且教导比库佛法,但也因此十分贡高、自负。佛陀清楚他的弱点,希望加以改正,引导他走上修行的正道,所以每当波思拉比库来顶礼问讯时,佛陀就称呼他:「无用的波思拉比库!」几次听到佛陀如此称呼自己时,他仔细思考其中的含意,终于了解佛陀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自己虽然对佛法具有广泛的知识,却不曾认真精进禅修,所以未能证得圣果,连初禅也没有。

因此,他在未知会任何人的情况下就离开了,前往非常遥远的沙瓦提城外一处有众多 比库的精舍。他首先去见最资深的比库,并谦卑地请他担任自己的导师,但这比库为了使波思拉能真正谦卑,就要波思拉去请求第二资深的比库担任导师。他就去见第二位比库,但第二位比库也同样告诉他去见另一较资浅的比库。他于是辗转来到一位年轻的阿拉汉沙马内拉处,最后这沙马内拉在确定波思拉比库会敬谨接受教导后,才答应担任波思拉比库的导师。在这沙马内拉的指导下,波思拉比库收摄心念,如实观身,精进禅修 。

佛陀透过神通知道波思拉比库正在精进禅修,就放光,劝诫他要坚定,努力精进,发展更高的心灵境界。不久,波思拉比库就证得阿拉汉果。


五位年老的比库和一位年老的女人
砍伐欲望之林,但不要伤及真正的树木 (注),
欲望之林只能生出恐怖。
所以,比库!
砍伐大大小小的欲望之林,脱离欲望之林。(偈 283)

如果对女人仍存有一丝丝之情愫,
内心就仍然受系缚,
如同小乳牛仍离不开母牛般。(偈 284)

从前,沙瓦提城里有五位朋友,年老的时候,他们一起出家。

他们习惯回老家去化缘。其中一位的妻子烹饪手艺很好,并且妥善照顾他们,因此他们最常去化缘的地方,就是她家。

有一天,她突然生病了,并且遽然逝世。五位老比库十分伤心,同声哭泣并称赞她的德性。

佛陀劝诫他们:「比库们!你们深感忧愁、哀伤,那是因为你们未能解脱贪、瞋、痴,这三毒像一座大森林,砍掉它吧!你们就能解除心灵的污垢。」

注:佛陀说砍伐森林时,有些新出家的比库误解佛陀的意思,所以佛陀进一步说,砍伐欲望之林,而不是真正的森林。


禅观莲花
断除贪爱,如同摘秋天的百合花;
勤修圣者(佛陀)所说,
可以引领人走上寂静涅槃的正道。 (偈285)

从前有一金匠的年轻儿子在沙利子的引领下出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2 23:32 , Processed in 0.17034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