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85|回复: 0

[韩镜清教授]成唯识论疏翼第二冊卷三十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6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韩镜清教授]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八、证大乘教是真佛语


【论文】
三.二六一 诸大乘经,皆顺无我,违数取趣,弃背流转,趣向还灭;赞佛、法、僧,毁诸外道表蕴等法,遮胜性等。乐大乘者,许能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故,如《增壹》等至教量摄。



【疏翼】
  第一引不共大乘教中,第二立大乘至教量摄。



【述记?卷二十】

  下、外人以经为不定,不许为至教故。

  自下初、以比量成大乘是佛语,第二、引《庄严论》成立是佛语。

  说「至教」者,言中[1]于理,真[2]实教也,故诸论等,无不定失。若成佛语,即初四因,加「契经摄」字。不尔,四因皆有不定,《六足》等论虽顺无我等,非佛语故[3]。量中有五因,两句为一因,及末后「乐大乘者许能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故」为第[4]五也。

  初言「诸大乘经」,末言「至教量摄」,是宗也,中间是因,如《增一》[5]等,喻。

  然初四因,有随一过,彼不许此顺无我等故。又若以契经为至教[6],有不定过。大乘等诸论皆顺无我,违数取趣,岂即至教量所摄也?以为不定,彼非至教故。

  准第五因,有所简别:自「许能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故」,简他不极成,然自亦许《增一》等至教量故[7]。

  前四种因皆以末后因先[8]成立方[9]得为因,因既成已,即总及别有十比量。前四因为宗有四,皆以「许能显示」等为因[10]。又以「诸大乘经」乃至「至教量摄」为宗,两对为[11]一因,各加「乐大乘者许契经摄」字[12],因既有五,合前为九。又总以中间四对为宗,唯取「许能显示」为因,且略而言,故有十种。若二三合等,随义应知。

  然《摄大乘》[13]说诸大乘经皆是佛语,一切不违补特伽罗无我性故,如《增一》者[14];此对小乘有随一过[15],设许不违补特伽罗无我,便共许《发智》[16]等为不定,彼亦不违人无我。诸师于此未能了达。

  然有大名居士,德重智高,芳振一时,英流八表。时人不敢斥其尊德,号曰「抱跋[17]迦」[18],此云「食邑」。以其学业有余,理当食邑[19],即是胜军论师。四十余年,成一量云︰诸大乘经皆是佛说;宗也。两俱极成非诸佛语所不摄故;因也。如《增一》等阿笈经[20]。注在《唯识决择释[21]》中,时世久行[22]。

  我师至彼而难之曰︰此亦不然。且《发智论》[23]亦极成非佛语所不摄,彼宗自许真是佛语。虽圣者集,本是佛语,亦外道等[24]及汝大乘者,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非如《增一》等[25]。若以《发智》为宗,因犯两俱不成[26],宗犯违教失,不以为宗。故知此因有自不定,为如《发智》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故。

  汝大乘教如自许《发智》,非佛语耶?为如《增一》等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故,大乘是佛语耶?若直言[27]为如《发智》极成非佛语不摄[28],小乘即违自宗,自[29]许是佛语故。故今应[30]言︰为如汝自许《发智》极成非佛语不摄,彼大乘非佛语耶?以不定中有自、有他,及两俱过,此犯自失[31]。

  由此理故,遂正彼云︰自许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故,简彼《六足》[32]等非自许故,即无前失。



【疏翼】

  以上第一引不共大乘教中,第一以比量成大乘是佛语讫。



【论文】
三?二六二 又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语。



【疏翼】
  第一引不共大乘不共教别答中,第二引《庄严论》成立是佛语。于中分四︰一、总,二、别,三、总结,四、引「故」字通上因。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

  自下第二[33]、引《庄严论》为证。

  然《显扬论》第二十卷有十因证大乘是佛说,大胜。与此七因有少不同,一一如彼论,此[34]中对引。然《庄严论》颂文弥勒所说[35];长行释者,世亲所为。旧人不知,总为天亲[36]作,谬也[37]。

  梵言梅呾利耶[38],此翻言「慈氏」。梅呾啰曳尼[39],此声[40]转之异。婆罗门十八姓中,「慈[41]」为一姓,「氏」,谓氏族,曾当皆生此种姓家,故以为号。今[42]《庄严论》说有八因,依勘梵本,[43]但有七种。

  此中第五有无有因,彼[44]别离之,故为八种[45],本合为一,长行有七「故」字,皆是彼文,余文并是此说。



【论文】
三?二六三 一、先不记故:若大乘经,佛灭度后,有余为坏正法故说,何故世尊非如当起诸可怖事,先预记别?



【疏翼】
  第二引《庄严论》证成立是佛语中第二别引。于中分七,依次有七证。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

  谓小乘者,说大乘经是坏正法者之所说故。若尔,何故世尊不预记别?如当有可怖事皆先记别故,如分十八部灭正法等[46]。

  《庄严论》[47]云︰一「不记」故,无「先」字也[48],《显扬》同此[49]。

  应立量云︰诸此大乘经若是坏正法者说,佛先应记;宗也。汝说自法内,广坏正法者所起等故;因也。如正法灭事等;喻也。余可怖事,谓《正法灭经》[50]说瞻波罗国某城邑有诸比丘灭我正法可怖[51]等事。

  又分十八部等,此中应有不定过难[52]。诸小乘外道自造诸论,虽佛不记,亦坏正法者说故。外道非自法内,小乘非广坏正法者说,无不定失。

  又诸大乘经定非自法内广坏正法者说,佛先不明记故,如《增一》等。如小乘者造谤大乘论,佛虽不记,非广坏正法者说,如疥癣等。

  此下和上《制恶见》等中[53],一一皆有七个比量,彼论中广说[54]。

  诸小乘人云︰佛无功用舍,故不说。谓佛不作意观,不记后有大乘者。

  于彼复言︰佛有三因,何故不记?一、无功用智恒起现在前,即慧、天眼所见。二、恒作正勤,守护正法。三、知未来智无有障碍。如余可怖事,何故不预记? 

  彼论虽无文,传小乘难佛亦记已,如经说言︰师子中虫自食其肉[55],即住法内,自说大乘惑[56]乱正法,岂非师子之虫自食肉也?

  今应难言︰世尊何故不预分别显记:我灭度后,有某甲[57]比丘等说坏正法,名为大乘,而[58]总说言自食其肉?应立量云︰师子中虫自食其肉,非定授我记[59]。不分明记故。如记汝驴,披师子[60]皮教等。此义宁知非授汝记,责谤大乘名为自食?又汝非我,我不非汝,汝为自食[61]。



【疏翼】

  《枢要》卷中云︰

先不记中又有三量︰一云︰若大乘是住自法内为广坏正法说,佛应先记。无功用智佛恒有故,如正法灭事;又恒正勤守正法故;又知未来智无着碍故。

又有一量云︰有法如前,法云佛应先分明记别。自法内为坏正法者所等起故。如正法灭事并驴披师子皮教。



【论文】
三?二六四 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来俱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



【疏翼】
  第二别引中,第二证成佛语。



【述记?卷二十】

  《庄严论》言「同行」者,同一时行也[62]。

  设许前难佛灭度[63]后,方造大乘,何故与汝小乘之教一时俱行?

  量云︰诸大乘经佛灭即行。许明无我理契经摄故。如《增一》等。然成佛说诸大乘经真是至教[64]。许佛灭后本来俱行故,契经摄故[65]。如《增一》等。又小乘经应非佛说。许[66]与大乘经本俱行故。如汝许大乘经。

  虽违大乘自宗,以许彼经是佛语故,然义逼应尔,为相违过。何故大乘独非佛语,而小乘教是佛语耶?彼许大乘一时俱有,不须成立佛灭即行[67]。



【论文】
三?二六五 三、非余境故:大乘所说广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经论中曾所未说。设为彼说,亦不信受,故大乘经非非佛说。



【疏翼】
  第二别引中,第三证成佛语。



【述记?卷二十】

  问︰若是佛语,何故声闻等不信乐,不闻说耶?

  彼无广解,《庄严论》[68]言「不行」故──谓声闻智不能行故。大乘理教广大甚深,外道小乘思量[69]不及[70],故不为说。「彼经论中曾所未说」、「设为彼说,亦不信受」,根器小故,非彼境故,如阿陀那识中颂[71]。

  应立量云︰大乘经是佛语。许非余外道等境,契经摄故。如《增一》等。

  不言「契经摄」,即大乘论为不定失。又阿陀那识前已成有,故今为量。除彼识教外,诸大乘经[72]皆是佛说。许诸声闻所不闻信,契经摄故。如阿陀那识教。

  又彼论言[73]有五因故,彼忖度人[74]不得入大乘境︰一、「有依」故,「智依教生,非证智故[75]」。二、「不定」故,有时、有处、有异智生故。三、「缘俗」故,忖度世谛不及第一义谛故[76]。四、「不普」故,虽缘世谛,但得少解,不解一切故[77]。五、「退屈[78]」故,「诤论辨穷,即默然故」,大乘智无依,有证智,乃至终无退屈。故大乘经理非忖度人境[79],彼言忖度人,即声闻外道[80]。

【论文】
三?二六六 四、应极成故:若谓大乘是余佛说,非今佛语,则大乘教是佛所说,其理极成。



【疏翼】
  第二别引中,第四证成佛语。



【述记?卷二十】

  然彼复言︰前三因建立大乘虽是佛说,然今释迦如来不说此法。

  若言大乘是迦叶等余佛语,非释迦语,则极成许大乘是佛说,今佛亦应说此大乘佛智等故,如迦叶等佛,何故乃言大乘非佛说,翻覆自违[81]?

【论文】
三?二六七 五、有无有故:若有大乘,即应信此诸大乘教是佛所说,离此,大乘不可得故。



【疏翼】
  第二别引中,第五证成佛语。于中分二︰一、若有大乘体,二、若无大乘体。彼论分为二因,今虽合一,亦分述之。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

  彼文广论问答,又纵汝许是佛所说,不是佛说,皆有过失。《庄严论》第五体[82]、第六非体[83],二合为一。

  彼言「有体」者,「若汝言余佛有大乘体[84],此佛无大乘体。亦成我义大乘无异。体是一故。

  「非体」者,若汝云[85]:此佛无大乘体,则声闻乘亦无体。若言声闻乘是佛说,有体,大乘不然。无佛乘者,有佛出世说声闻乘者,有大过故[86]。与此少异,此意亦以他佛有大乘体,此佛无大乘体,谁出世说声闻等?意同前。

  又此佛别有大乘体,即是此教所诠。彼无此义[87]。

  又非唯体,若教、若理、若行、若事,皆是故,应总言教。此何所摄?大乘以何为体?彼智为体,有局义故。谓许有大乘教等,无问自他佛,即此所说是,离此所说,大乘无故。

  量云︰诸大乘体等,定以此教而为能诠。许能显彼深妙理等故。如《增一》等教。



【论文】
三?二六八 若无大乘,声闻乘教亦应非有。以离大乘,决定无有得成佛义,谁出于世,说声闻乘?故声闻乘是佛所说,非大乘教,不应正理。



【疏翼】
  第五证成佛语中,第二若无大乘体。



【述记?卷二十】

  若无大乘体等,声闻乘教,亦应不有。以无能诠佛教、所诠佛行,依谁成佛说声闻乘?佛应别有乘教,三乘摄故。或果别故,或佛、声闻中,随一摄故,如余二乘。

  若言佛乘,《增一》等是;亦应佛果,即声闻等;应佛即声闻。许能诠教是一故。如声闻等。

  又逼之言︰汝声闻乘等,亦应非有。三乘摄故。如许佛乘。

  彼论广中言︰若汝言有体者,即声闻乘是大乘体。以此乘得大菩提故[88]。……有四因缘,非以声闻乘为大乘体:一、「非全」故:声闻唯自利,不利他故。二、「非不违」故:有言自利法教,于他即是利他者,不然。虽以自利安他,彼自求涅槃,不可以此得大菩提故。三、「非行」故:有言若久行声闻乘行,则得大菩提者,不然。声闻乘非大菩提方便故。非以久行非方便,得大菩提。如构牛角不出乳故。四、「非教授」故:大乘教授,声闻乘无故,声闻乘不即是大乘。 

  又五因故大乘与声闻乘相违︰一、「发心异」。二、「教授异」。三、「方便异」,「皆为自得涅槃故」。四、「住持异」,福智聚少故。五、「时节异」,三[89]生得解脱故。大乘翻此,故非即声闻乘。



【疏翼】

  以上第二引证中,第五证成佛语讫。



【论文】
三?二六九 六、能对治故: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故应信此是佛所说。



【疏翼】
  第二别引中,第六证成佛语。

【述记?卷二十】

  有言大乘,依行无果,非佛说者。《庄严论》云︰七、能持勤修行时,得无分别智,对治一切烦恼,此即三乘通所断者。若求佛者,先断法执,诸法分别执是违此智故。学无相法,所治遣此。《显扬》[90]意与此同。

  量云︰大乘是佛说。许有对治真无漏道故。如《增一》等。



【论文】

三?二七○ 七、义异文故: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谓非佛语。



【疏翼】

  第二别引中,第七证成佛语。



【述记?卷二十】

  若有说言大乘非佛说,说法空者,大乘意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

  彼广中言︰若汝言佛语有三相︰入修多罗、显示毗尼、不违法空[91]。汝大乘[92]一切法无自性而为教授,违此三理[93],故非佛语。

  今不违三相,故是佛语──入自大乘修多罗故;现自烦恼毗尼故,菩萨以分别为烦恼;广大甚深,即是菩萨法空,不违此空得大菩提故[94]。

  量云︰大乘是佛语。许诠深理,义异于文,契经摄故。如「杀害于父母」等言[95]。彼《阿含经》中亦以义异于文故,谓「觉不坚为坚」等[96],「贪爱以为父」等。



【疏翼】

  以上第二引《庄严论》为证中,第二别引讫。



【论文】
三?二七一 是故大乘,真是佛说。



【疏翼】

  第二引《庄严论》为证中,第三总结。





【述记?卷二十】

  总结之也。



【论文】
三?二七二 如《庄严论》颂此义言:先不记、俱行、非余所行境,极成、有无有,对治、异文故。



【疏翼】
  第二引《庄严论》成立大乘是佛语中,第四引「故」字通上因。



【述记?卷二十】

  自引颂中末后「故」字,通为上因。然彼论第一卷第二[97]品说:先略为八因[98],后[99]广为细,各各分别,寻之大精。应言《庄严大乘经论》。能庄严大乘经故,先云「大乘庄严经论」者,非也,无有《大乘庄严经》故。

  正引大乘不共许经及为量等,广成立已。



【疏翼】

  以上第一引教别答中,第一引不共大乘教,并证成大乘为佛语讫。








--------------------------------------------------------------------------------

[1] 「中」字,《金藏》作「中」,余作「忠」。

[2] 「真」字,《金藏》作「至」。

[3] 灵泰《抄》云︰

为如《六足》等论,虽顺无我理等,汝大乘经非佛语所摄耶?为如《增一》等顺无我理,汝大乘经是佛语摄耶?为简此过,于前四因上加「契经摄故」。量云︰诸大乘经至教量摄。因云:皆顺无我,违数取趣,契经摄故。如《增一》等。

[4] 「为第」,《金藏》作「束为」。

[5] 道安序「增一」云:

比法条贯,以数相次也,数终十,令加其一。

[6] 「教」字下,《金藏》有「量或」二字,。

[7] 道邑《义蕴》云︰

至教有二种:若以言中于理真实之教,名为至教,即大乘论亦名至教;若唯以契经名为至教,诸论即非。今立大乘经至教,即是契经为至教也。设不定失︰为如诸论顺无我故,汝大乘经非至教耶?为如《增一》;顺无我故,汝大乘经是至教耶?故此四因各加第五,既云「契经摄故」,即简诸论无不定失。

[8] 「先」字,《金藏》有,余无。

[9] 「方」字,《金藏》有,余无。

[10] 智周《演秘》云︰

理实我无我义别,句句为宗,亦应无爽,为宗既八,作因亦尔。宗因皆有二三合等。其比量数,为宗别总,有三十六,为因别总,有四十五,合计总有八十一量。若约超间,超一二等,为量乃多。义准可知,恐繁不述。

[11] 「为」字,《金藏》无。

[12] 「字」字,《金藏》作「为」。

[13] 见《摄论?无性释》卷三。

[14] 《摄论?无性释》卷三云:

以无虚诳正论总相,成立大乘真是佛语。一切不违补特伽罗无我性故,阿赖耶识能诠之教,称所诠义佛所说故。如说剎那速灭等言,如佛余言。

 此段文为藏文所无,别有异文。

[15]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云︰

他宗不许大乘不违无我理故。说有常我,违真理故。

[16] 即《六足》

[17] 「跋」,《入论疏》作「蹉」,似应作「跎」。

[18] 「抱跋迦」,梵文为「bhatta」。

[19] 即为王侯义。

[20] 此句即喻也。

[21] 「释」字,《金藏》作「识」,《入论疏》作「分」,金陵本无。此

 书或为胜军所着《瑜伽》卷五十一等释。

[22] 「行」字下,《入论疏》有「无敢征诘」四字。

[23] 即萨婆多师。

[24] 《入论疏》作「亦余小乘」。

[25] 《入论疏》原文:

岂汝大乘许佛说耶?又谁许大乘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是诸小乘及诸外道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唯大乘者许非彼摄,因犯随一。

[26] 《入论疏》作:

因犯一分两俱不成,因不在彼《发智》宗故。

[27] 「若直言」,《入论疏》作「若立为宗」。

[28] 此句意指「非佛语所不摄。」

[29] 「自」字下,《金藏》有「宗」字。

[30] 「今应」,《入论疏》作「为不定」。

[31] 《入论疏》作「今与大乘为自不定故」。

[32] 即《发智论》异称。

[33] 「二」字,《金藏》作「一」。

[34] 「此」字,《金藏》无。

[35] 「弥勒」,藏传亦作慈氏。

[36] 「天亲」,唐译作「无着」。

[37] 藏文有世亲、无性、安慧等释。

[38] 「梅呾利耶」,梵文为「maitreya」。

[39] 「梅呾啰曳尼」,梵文为「maitrayani」。

[40] 谓女声。

[41] 「慈」字下,《金藏》有「氏」字。

[42] 「今」,谓唐译《庄严论》。

[43] 作者并对勘藏文本。

[44] 「彼」,谓波罗颇迦蜜多罗。

[45] 藏文安慧释亦作八因。

[46] 《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分部品第十五〉云︰

未来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下、中、上,譬如海水,味无有异,如人有二十子,真实如来所说。文殊师利!根本二部从大乘出,从般若波罗蜜﹝多﹞出声闻、缘觉,诸佛悉从般若波罗蜜﹝多﹞出。

 此乃以般若波罗蜜多为本,回顾其由来,亦所以由之而出。而《异

 部宗轮论》却不然:

佛般涅槃后,适满百余年,圣部异部兴,便引不饶益展转执异故,随有诸部起,依自阿笈摩,说彼执令厌。世友大菩萨﹝真谛译《部执异论》亦作「大菩萨」﹞具大智觉慧,释种真苾刍,观彼时思择︰等观诸世间种种见漂转,分破牟尼语,彼彼宗当说。应审观佛教圣谛说为依。如采沙中金,择取其真实。

 此亦叙分破后以四谛为依。

[47] 见《庄严论》卷一。

[48] 「也」字下,藏文有「先」字。

[49] 如《显扬》卷二十云:

先不记别故。

[50] 今面不见。

[51] 「可怖」二字,《金藏》作「怖事」。

[52] 「难」字,《金藏》作「虽」。

[53] 「中」字,《金藏》有,余无。

[54] 灵泰《抄》云︰

然和尚﹝宗哲﹞曾向西京诸处寻《制恶见论》不得,原无《制恶见论》也。

[55] 《莲华面经》卷上云︰

譬如师子命绝身死,若空,若地,若水,若陆所有众生,不敢食彼师子身肉;唯师子身自生诸虫还身啖食师子之肉。阿难!我之佛法非余能坏,是我法中诸恶比丘,犹如毒刺,破我三阿僧祇劫积行勤苦所集佛法。

阿难!譬如有人入于大海,至宝渚中多取宝物,置于船上,欲渡大海,于中沉没。佛之正法,如彼宝船,当来破戒诸恶比丘,多乐造作种种恶业,灭我佛法,沉没不现。

阿难!如来涅槃不久之间正法当乱。正法乱已,复有种种诸恶比丘出现于世,不信如来得证无漏寂灭涅槃,况复信有世间余人得阿罗汉、入涅槃者!

[56] 「惑」字,《金藏》、《义演》、金陵本作「或」。

[57] 「甲」字,《金藏》无。

[58] 「而」字,《金藏》、金陵本作「初」。

[59] 「记」字,《金藏》有,余无。

[60] 「师子」字,《金藏》作「子师」。

[61] 灵泰《抄》云︰

其大乘人不非小乘教法而不是佛说。曾无大乘经中非汝等而不是佛说故。大乘论中但破小乘心外执法﹝即执法我﹞,而谤其小乘法也。 

[62] 见《庄严论》卷一云:

声闻乘与大乘非先、非后,同一时行,云何知此大乘独非佛说?

[63] 「度」字,《金藏》有,余无。

[64] 「至教」,《金藏》作「至教」,余作「佛说」。

[65] 「契经摄故」四字,《金藏》有,余无。

[66] 「许」字,《金藏》有,余无。

[67] 《显扬》卷二十云︰

二、先不可知故。

[68] 即《庄严论》卷一。

[69] 「思量」,藏文作「rtog ge」。汉译作「寻思」或「忖度」、「干慧」

 等。

[70] 「思量不及」,即非思量所行境界。

[71] 即指《解深密经》中阿陀那识颂云:

我为凡愚不开演。

[72] 谓十地、六波罗蜜多、二无我等。

[73] 见《庄严论》卷一以下第六颂。

[74] 「忖度人」,或作思量人、寻思人。

[75] 「智依教生,非证智故」,藏文作「寻思以不见真实性为依故,只

 些许依教」。

[76] 「忖度世谛不及第一义谛故」,藏文作「只具世俗谛为境,非具第

 一义为境」。

[77] 「虽缘世谛,但得少解,不解一切故」,藏文作「非以一切所知为

 境故,亦名不普」。

[78] 「退屈」,藏文作「skyo ba can」。

[79] 「境」字以下,藏文作:

大乘者,由百千万众多教示故,由非无有依乃至无退屈,是故非是寻思人境界。

[80] 《显扬》卷二十,十因中第三当此。

 《枢要》卷中云︰

七因证中有七比量,《显扬》第二十以十因说大乘言教是佛所说︰一、先不记,即此初因。二、今不可知,即此第二。三、多有所作。四、极重障故,此中所无。五、非寻伺境﹝界﹞故,即此第三因﹝《显扬》云「若不先闻不能如是寻思计度,是故若言是余所说,不应道理」﹞。六、证大觉故,即第五因中,若有大乘因也﹝《显扬》云「若未成佛,能说佛教,不应道理」﹞。七、无第三乘过失故。八、此若无有,应无一切智﹝者、成过失﹞故。九、有对治故,即此第六因也﹝《显扬》云「九缘此为境,如理思惟,对治一切诸烦恼故」﹞。十、不应如言取彼意故,即此即七因也,此七因中,一一更应思作比量。

 《述记》前说此下,「和上《制恶见》等,一一皆有七个比量」,约

 与此说通。

[81] 《庄严论》卷一云︰

第五、体者,若汝言余得菩提者,说有大乘,非是今佛说有大乘;若作此执,则反成我义,彼得菩提,亦即是佛如是说故。

[82] 见《庄严论》卷一,「体」即是「有」。

[83] 「非体」,即「无」。

[84] 即大乘为有。

[85] 「云」字,原作「言」。

[86] 《庄严论》卷一云︰

大乘非佛说,故无体。若作此执,有大过失。若无佛乘,而有佛出说声闻乘者,理不应故。

[87] 藏文述「有体因」时亦说︰

若大乘些许为有者,则成就此为佛说,此外别无大乘故。

[88] 此意云:若作此执,是义不然。

[89] 「三」字,《续藏》、金陵本作「二」。

[90] 见《显扬》卷二十第九因。

[91] 「法空」,藏文均作「法性」。

[92] 原文无「大乘」二字,而有「以」字。

[93] 「三理」,原作「三相」。

[94] 原作「汝以一切法无自性而为教授」。「法空」藏文均作「法性」。

[95] 《对法》卷十六云︰

秘密决择者,谓说余义。名、句、文身隐密转变,更显余义。如经言︰「逆害﹝藏文作「杀害」﹞于父母、王,及二多闻﹝藏文作「gtsav sbra can」﹞。

 《杂集论述记》卷三十云︰

西国国王多供养二多闻人,故以为喻。

[96] 《摄论?无性释》卷五云︰

刚强流散,说名为「坚」,非此坚故,说名「不坚」──即是调柔无散乱定。即于此中起坚固慧,觉彼为「坚」。

[97] 即《庄严论》第二〈成宗品〉。

[98] 即第一颂略为八因。

[99] 「后」,谓后十五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17:24 , Processed in 0.17780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