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18|回复: 1

太上感应篇汇编定弘法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4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选摘自《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七集)  2013/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07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十九页,最后一行「三贵坚永」,从这里开始。这是接着之前《迪吉录》讲到学习善法要具备的心态,前面有讲到,这里的「三」可能是笔误,照例应该是写「一」,实际上这里它是排在第四。前面第一是「祝起信心」,第二是「嘱勤修」,第三是「重养心」,这里第四是「贵坚永」,坚是坚持,永就是永远心。经本里讲「小善报近,大善报远;近报福轻,远报福重」,昨天我们讲到这一小段。这是讲我们如果行的是小善,往往报应很快速,马上就能够见到,大善的果报往往是很长远的。这个小大之分不一定在事上看,是从心上来分判。

  昨天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譬如说你要跟邻居打好关系,送他一个粽子,第二天他拿给你一包花生,这是近报,马上就报了。这在事上讲似乎就是小善,可是,如果我们用心不同,这小善也能变成大善。譬如说现在是饥荒年,大家都没得吃,你也是粮食基本上都快完了,就剩两个粽子,你家里人得分吃一个粽子,然后你省下来把那一个粽子分给邻居吃,这个就是大善,这是舍己为人。同样的事在不同的状况下,用心不同,果报当然就有很大差别,那就不是小善了,是大善。可能那邻居也快饿死了,有你这一个粽子他就得以活命,这个报应就很长久。不仅这一生得利益,生生世世都得利益,你这一念为人、忘我,将来是人天福报享受不尽,而现世的儿孙都能够得到你的福荫。近报福轻,远报福重,如果我们有心要得报,行善马上就望报,那也能求得来,福很轻,今天给他个粽子,明天就来一包花生,这福就很轻,报完了;如果你不求,那个报可能很远,可能这一生都没有回报,可能多生多劫以后那个回报、福就重。就好像你银行存款,利息很高,但是你很早就把它提出来用了,那就很少;你把它放在银行,一千年之后再提出来,那利息远远高于你的本金,这个道理不难懂。所以最好就是行善不要望报,但问耕耘不求收获,只求自己好好积德,不要求果报何时现前,而你不求报,这样的心往往感应的是大福,是自己意想不到的福报。再翻过来第二十页第一行:

  【柳蒲之质。朝种夕发。松柏则不然。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后获千万年之用。】

  这是接着讲下来,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柳、蒲,蒲又称为水杨,这是生长在水边,性质柔弱,树叶很早落。往往用它们来比喻体质衰弱。『柳蒲之质』就是讲它很容易发,也很容易枯落,所以『朝种夕发』,长得快,可是叶子也落得快。相对来讲,『松柏则不然』,松树、柏树都能够傲立于风雪之中,但是它的生长非常的慢,不像柳蒲很快。快长起来的往往衰败得也快,而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的挫折,往往它能够屹立长久。所以这里讲松柏『困于蓬蒿』,蓬蒿就是指野草,小树在刚长大的时候,野草就会困扰它。『厄于牛羊』,有时候牛、羊可能都会吃它,吃这个小树苗,吃了之后它还要长,长得很慢很慢,可是真正最后长成大树了,『而后获千万年之用』。我们知道有的松树都是千年以上,千年松,万年松估计很少,但是也可能会有。松柏往往是长寿的象征,寿命长,这真是成为栋梁之材,往往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苦难,人也是如此。所以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而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上天要降下大任给一个人,这个人给拣选了,将来要成大圣大贤,成为栋梁之材,可是往往他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挫折、苦难。苦其心志,他的心志会很苦,不得舒展,甚至处处碰壁;劳其筋骨,他身体劳累、奔波,甚至无处安身;饿其体肤,还要挨饿。

  像孔老夫子当年有陈蔡绝粮,饿其体肤;苦其心志,他很想有一个诸侯任命他做宰相,他能施展他的政治抱负,用一个国家做试点,建立和谐社会、建立大同之治,但是没有一个诸侯用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很苦。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有时候真的弹尽粮绝,什么都没有,孔子过宋的时候险遭不幸,很落魄。所以受种种的苦难,这是因为上苍要给他大使命。行拂乱其所为,他想做的偏偏不给他成功,处处都是失败,一生没有真正建立什么功业,只是教学,能教出好学生,政治上根本没有他施展的地方,动心忍性,这就能够成就他的圣贤修养。原来圣贤是忍出来的,你不忍怎么能成就大的德行?上天就是让你忍,这就能增益你所缺乏的这些德行和才华。就像松柏,它成长很慢很慢,受尽折磨,最后它长成了,所以有大用,这个大用是德泽天下、福荫万世,孔老夫子二千五百年来都被奉为万世师表。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些话,我们要行善,一定要发起坚永心。既然选择了好的道路,走圣贤的道路,那我们就要矢志不渝、誓不退心。在现在这个时代,你要走圣贤路,那很苦很苦,师父上人多次跟我这么说,他老人家讲,他这一生所遭遇的挫折、毁谤、障碍,一般人是受不了的。你看到现在,依然这些挫折、障碍都没有消除。然后他老人家跟我讲,「你将来要遇到的这些挫折、障碍比我要大十倍,那你能不能挺得住?」如果不发坚永心,退心是难免的。

  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不学圣贤了,不像春秋时代,大家还讲一点仁义,虽然做不到,起码口头上能够讲出来。现在口头上不讲了,不仅不讲,还笑话、讽刺、挖苦,「都什么时代了,还讲什么道德仁义?」所以你在这样的一个处境当中,你要弘扬正法,你就想想多艰难。孔老夫子当年都有陈蔡绝粮,你自己得做好准备,你难免有这个时候。孟子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就是讲你的坚永心,守住你的志向。在贫贱的时候,分文都没有了,你不要动摇你的志向,彻底放下名利,安贫乐道;有富贵了,人家恭敬你、赞叹你,名闻利养现前了,你也不能迷惑,不能生起骄慢心。富贵最怕就是淫,这个淫字还不一定是指色,指你做得不如法,享受过分了、贪图名利心起来了,都属于这个淫字,这是讲逆境、顺境都不能动心。威武,见到别人威逼利诱,不可以屈服,当然也不要对立,最好就是躲避,不要理会他。人家骂你、毁谤你,不要辩驳,由他骂去,他骂累就不骂了,要有那种坚忍力,要相信,你真正发心走这条路,虽然人不护持你,天地鬼神会护佑你,佛菩萨、圣贤会加持你,只要你不退心,你这条路最后能走成,能成功。而学佛之后我们知道,这些境界全是幻梦、幻境,就是在这幻境当中,你能够保持如如不动,你要看得破、放得下,所以学习佛法,般若智慧能够帮助你忍力成就;如果没有般若智慧,就这么硬忍,往往是忍不过去,到最后就忍无可忍了。佛法讲忍无可忍也有一个意思,你忍,你要开悟,无可忍,什么都是假的,有什么可忍的?无可忍。所以你忍到无可忍,你就是开智慧了。下面说:

  【今世信善者非无人。而坚永者不多得。由其略行数事。间值坎坷。即谬谓天道难知。前修顿废。皆欲速之心误之也。】

  这些话都是金玉良言。『今世』是讲批注《感应篇》的那个时候,《感应篇》的批注自宋朝以来就不断出现。宋、元、明、清,历代批注很丰富,就不知道批注的人是哪个朝代,至少是古代。古代还有『信善者』,就是相信善有善报,『非无人』,不是没有人,还有这样的人,愈到后面,到现在是很少很少了,但是还是会有。尤其是我们净公上人老和尚讲经说法这么多年,大家真听懂了,都愿意行善,都相信善有善报。可是『坚永者不多得』,相信的人多,能够坚持永不退心,这样的人少。你一天、两天行善,这不难,难在你一辈子行善;一天、两天不干坏事容易,可是一辈子都不干坏事,这就不容易了。所以那个坚永才可贵,这是一种永恒、恒常的心。『由其略行数事』,其就是指这么一个人,信善但是不能坚永的人。略行,略是简略的略,就是简简单单的做几件好事。『间值坎坷』,这中间值遇,值就是遇到了,坎坷、挫折。确实行好事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容易,要不然佛也不会讲我们这是五浊恶世。所谓好事多磨,干坏事容易成就,干好事难成就,要遇到坎坷;如果不是真心去做,里头夹杂着自己的名利、得失、疑虑,很容易退心。结果退心之后就说(『即』是立即,『谬谓』,谬是错误的,谓是说),错误的说『天道难知』。天道好还,意思就是说,天的道理就是自然的道理,善自有善报、恶自有恶报,就是《感应篇》开头的四句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就是讲天道,就是因果。可是一般人信心不具足、道理不清楚,做好事没见遇到好报,反而遇到很多坎坷,所以就说,「这因果很难明白」,就不相信了,于是『前修顿废』,前面所修的善立刻就废了,不再去行善事。这就是怀疑心,怀疑起来之后立刻就退掉了。

  这个心我们细细去分析,我们会不会有?往往会有。见地不真的人还有迷惑,难免会起这些疑虑退心,这说到底,『皆欲速之心误之也』。欲速之心,这是心浮气躁,做了好事就想立刻得到好报、立刻得到感应,急功好利、急功近利,这个心实际上就是贪心、名利心,心就不真诚了,夹杂著名闻利养,夹杂着急功近利,所以做的好事也就并不圆满,用这种心来修行也很难成就。我自己细细反省,我也有这种心,一直到最近才悟出来。我学佛二十年,为什么到现在没有成就?现在知道了,就是师父讲的,没有扎根。虽然听的经多,读的经也多,也算是一门深入,跟着一个老师学,为什么到现在三昧连影子都没有,依然还是妄想纷飞,了脱生死还没有消息,原因何在?细细想来,就是欲速之心误之也,被这个欲速的心耽误了,这就是现在社会的污染,都讲求效率、讲求快速。我在世间也就是一直都在学校里,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博士出来在大学教书,学业非常顺利,于是就养成一个急功求速的心。急功就是我的努力必须要有结果,而且要快速得到结果;耕耘马上就要收获,如果没有收获就不去耕耘。用这个心搞世法,也许你能成功得快,我也算是很顺利了。可是世法上的成就跟佛法上成就是两码事,你不能用求世法的心来求佛法、来求道。你在修道方面还要讲快速,就是心浮气躁,反而是背道而驰,愈是求速,结果愈缓慢,欲速则不达。于是就找快捷方式,哪个方法最快速?听经听懂了,念佛方法最快速,《无量寿经》最好,没错,这选择是对的,就一部《无量寿经》、一句佛号,干了不少年,也没见念佛三昧。

  快捷方式是找到了,可是那个心不相应,求速,心就不清净、不平和,三昧一定是在你心清净、定下来了,自然得到的;如果里头夹杂着意思、夹杂着欲望,「我希望马上得到念佛三昧」,有这个念头,反而就是障碍。到最后它会让你起疑虑,「我走这条路到底对不对?」就跟这里讲的一样,略行数事,间值坎坷,你没修成,即谬谓天道难知。你没修成,最后说,这个念佛大概也不管用。然后再听听别人讲还有更好的快捷方式,你又跟他走了,前修顿废。我见到真的不少这样的人,都是欲速之心误之也。所以修行路上为什么成就难?难就难在用心不对,不是用的真心,还是用妄心,妄心就是这种念头没放下;如果是真心,那就是完全的相信,信因果、信这个法门、信我的老师、信经典。我走这条路没有错,我就走下去,不管什么时候成就。《弥陀经》上讲,若一日至若七日念佛就能一心不乱,我也不要求我七日之内就一心不乱,愈求愈得不到不乱,因为一开始就乱了。管他是七天还是七年,还是七十年,我就一味念下去,老实念,这就一定能成就。还想着什么时候能得三昧,就不老实,不老实就是自欺,自己欺骗自己。这种人就是这样,行了善事没得好报,马上就说因果不值得相信,这就是自欺,就是不老实。所以能够老实、真干,你的善报就真。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不真,你一开始那个念头是计较得失、急功求速,那个果就不真。所以我们要行善之前,首先要把我们意地上面的杂质扫除干净,你不清扫心地上的那些灰尘,你可能很努力的行善,到最后果报不理想,所以《感应篇》全是在我们心地上来修的。下面说:

  【故积德而弱者。福之基。履险而贞者。德之辨。】

  这几句也是特别的好,好的句子都可以把它摘录下来,做为我们的名言警句。这一本书真的是句句精华,学古文这本书就够了。积德还要弱,这个弱是指我们的心态要谦卑、卑弱。卑弱到我积德了都不着积德的相,我干了好事也不放在心上,好像没干一样,不认为自己是这么好。积德也不认为自己是有德,很谦卑,自己不行。印光大师讲,「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不敢自己夸自己,做好事绝不跟人说,这是分内要做的,没做好不应该,做好了应该的,没什么可说的,没什么可自夸的,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积德而弱者,福之基』,福报的根基在这,换句话说,你积德行善如果自高自大,自己觉得很美,还到处跟人讲,「你看我干了什么好事、什么好事」,希望人家赞叹你、表扬你,福的基础就没有了。人家可能会赞叹你,甚至给你登报纸宣传,说你是大好人,这名声一出去,福报就报完了;如果名还大于你的实质,那就麻烦了,名过其实不仅没有福,还会有祸。所以《了凡四训》里讲,世间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名不副实的多有奇祸。

  下面讲『履险』,履就是走,走到险路上,『而贞者』,贞是守贞,保持你的气节,不变节,『德之辨』,辨就是辨别、明辨。你是不是真有实德,从这里可以辨别,你在顺境里头,你说你能守节,这个不难;你能够遇到危险的状况,甚至有生命危险,你还能够守着节不变,这就是你的真正的实德。而在危险的状况下,变节的人太多了,你看历朝历代两军作战,那俘虏最后投降,都属于变节。而能像文天祥那样,在敌军那里受尽了污辱,依然正气凛然,不变心,这个就是实德,死都不怕,最后以死殉国,忠义。所以他的这个诗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传诵。这诗后面是有德做根基,道德文章;如果文章没有道德做它的支持,那文章没什么流传价值,也不可能永垂不朽,所以古人重在实德、实修上,不重文字。下面说:

  【古云。】

  古人云。

  【树德如滋。除恶务尽。】

  树立道德如滋,就是滋养它,就像栽培一棵小树,要不断的给它浇水,让它慢慢的长,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要有时间、要有耐心、要有恒常心,积德积了一辈子,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到死都不变节的,这种人就能称君子了;如果是积德积到最后退心,积了一半不再积德了,君子变成小人,就很可悲。所以君子变节还不如个小人,小人到最后临死前能够悔悟,他也能够做个君子,所以积德从你现在明白之后就开始,终生行之,这是坚永心。怎么个修法?除恶,就是把恶都除掉,恶习、恶念除得干干净净。『务』就是一定,一定要除尽,只要你发觉那是恶,马上除掉,不能够留存纤毫。

  【每见发祥之家。或累世积行。或多年力善。余庆之流。非朝伊夕。】

  『每见』就是常常见到,『发祥之家』,祥是吉祥,意思就是发达的人家,往往都是『累世积行』,好几代人都在行善积德。像孔老夫子的外公,观察孔家的祖先五代都积德,就知道这个家以后能出大人物,于是把自己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生了孔子,果然是成为一代圣人。所以一个圣人能出现,这一家都是祖祖辈辈积德。『或多年力善』,祖辈不积德,自己积,多年、很长年的来力行善事也行,这是真正觉悟了,觉悟之后一定是拼命干。譬如说舍财作福,那就是把所有的钱财都布施,自己有一分能力全部贡献,为众生,一切都能舍,没有不能舍的,这叫力善,努力的行善、奋力的行善,这个果就殊胜。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余庆之流』,余庆就是余福,庆就是福,余福子孙享,流就是这类人、这类家。这种家庭能享余庆,『非朝伊夕』,这个伊是语气助词,没有意思,就是非朝夕可以成就,不是一天、从早到晚就能成就,那是累世或多年行善。如果没有坚永心、没有恒常心,怎么能成就?

  【若小有善果。便希厚福。根源已差。何由集庆。】

  如果说小有善果,做了点善事帮助人,或者是护持正法,做了那么一点点,马上就希求厚福。像《地藏经》里讲的,「舍一得万报」,他冲这个说法,于是他就肯舍了,希望舍一块钱,将来能拿回一万块钱。这个心就出问题了,『根源已差』,根源就是心地。善事为什么会做?因为你有行善的心。可是同样行善,果报不同,何以故?用心不同。用的心如果是虚伪谄曲之心,就是根源已差,『何由集庆?』这用心都差了,哪里还能够集合福报(集庆就是把福报聚集来)?意思是说你没有福报了。可见得福是心田上长出来的,福由心耕。《文昌帝君阴骘文》上讲,「欲广福田,须凭心地」,不是凭你做的事多大,凭你的心。你的心是不是真的,是不是忘我的、无私的,还是希求名闻利养果报?从这里自己辨别,心真福就真,心假福也是假。

  【朱天麟曰。】

  朱天麟是明朝崇祯年间的进士,就是明末,他是吴江人,就是现在苏州境内。朱天麟先生说过:

  【有心为感感不灵。有心祈应应不至。】

  原来有心就是假的,无心才是真。所以你行善,有心而为善,『有心为感』,求感应,就是求果报,『感不灵』;『有心祈应』,祈求得到响应,『应不至』,应就不会来。为什么?因为你有心求,正因为你有心求,所以感应就不灵了,为什么?心地不真,你有妄念夹杂,有什么心?就是贪心,贪心怎么能够得到善报,怎么能得佛菩萨感应?所以要祈天立命,须从无思无虑处感格,这是《了凡四训》里的话。祈求天感应,改造命运,要靠断恶修善改,要用真诚心。怎么才真诚?无思无虑,就是没有想法、没有思量、没有念头,你才能感格,感动上天得到感应,这就是求感应的要诀。曾国藩先生讲什么是诚,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一个念头都没有,这时候你的心是诚,诚意正心;有念头心就不诚,意不诚心就不正。心怎么不正?有贪瞋痴慢疑夹杂就不正了。你求感应,那是一个贪心求,不正;求不到,怨天尤人,瞋心;不知道因果真实不虚,还怀疑圣教,愚痴;自以为是,是傲慢。你看,贪瞋痴慢疑就那一念里头具足了,那怎么能感应?所以修心必须先把你的妄尘从心镜面上洗干净,心地犹如明镜,现在妄尘布满了,所以心镜那个光明显发不出来,现在要扫除干净,妄尘就是妄念。

  你看世间要求感格都要这样做,更何况念阿弥陀佛求感应?「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经上是这么讲,但是你要有心求见佛,往往见不到佛。因为你有心求见佛那个念头是个妄念,那个妄念不是在忆佛念佛,你是在忆念「求见佛」这样一个妄念当中,所以不得见佛。一定要把这个妄念放下,一直这么念下去,老老实实、平平妥妥、自自然然,不知不觉念着念着就见佛了。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讲,念佛有一毫凡情圣解夹杂于其中,即是自欺,即非老实。凡情是什么?你自己那个贪瞋痴慢疑即是属于凡情、情见。有的人自己很苦很苦,想赶紧往生,拼命的磕头、磕响头,把额头都磕破了,求阿弥陀佛赶快来接,使劲的念「阿弥陀佛快来接我」,凡情。你是用情执去念佛,不行,见不到佛。圣解,念佛念着念着觉得心很清净,「这是不是得三昧了?我是不是一心不乱了?是不是阿弥陀佛快来了,有圣境现前了?」,这叫圣解,这个也是虚妄的,也不能见佛。夏莲老归纳到这都是属于自欺,都不老实、都不真诚。所以懂得怎么用心,你就知道该怎么去培养你的心地、培植你的福田。

  【此宜听之自然。不得妄生揣度。故坚永尤积德之枢要也。】

  这里最后提醒我们『此宜』,宜就是应该,『听之自然』,不要刻意,一刻意已经就是不自然、不真诚。『不得妄生揣度』,妄是妄想,生起妄想来了,揣摩,度是思量,所谓忆往期来,想着过去我行了那么多善,未来什么时候得果报?想这个事,自生障碍。『故坚永』,所以坚永心,『尤』就是尤为,尤其是『积德之枢要也』,枢要就是关键、最重要的。这一段的论述确实很深刻,再下面第五:

  【一重传流。经书所在。即属善缘。秘而不流。必有天殃。】

  这是讲到善书我们要多流通。『重传流』,重是重视,不能够轻忽这个事情,传是流传很久,流是流通,能够利益广大的众生,这是法布施,功德很大。『经书所在』,所在的地方即是属于善缘,这本书就是个善缘。你要能够跟众生结善缘,你能够送一本书给别人,他读了就受益,你不就度了一个人吗?现在也包括光盘、播经机,现在流通的媒体很多,更殊胜的是网站、卫星电视,这都是用来法布施、广结善缘的工具,善于利用。如果『秘而不流,必有天殃』,这法宝我把它秘下了,不肯去流通,这个因果可大,必定遭天降灾殃,所谓天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灾殃?因为正法流通能广度众生,如果我们不去流通,众生本来是有缘可以得度,现在没有这个缘了,我们就等于断送人的法身慧命,那个果报就非常重。要知道断人身命罪还是小,断人的慧命罪就大了,那决定就是地狱。所以有法宝我们要尽量流通,无意秘而不流的尚且都有罪过,更何况有意秘而不流,故意不让人得到法宝,那个罪就很重,决定是地狱。有这个心都是地狱业,更何况如果真的造了这个事,形成这个后果,那果报就很惨,所以法宝要多流通。自己有法宝,别人希望看,马上要送给他或者借给他,利益他,不能舍不得,舍不得那个心就是吝,吝法是生生世世得愚痴果报。下面说:

  【功过格。以善书传一人者。当十善。传十人者。当百善。传大贵人。大豪杰。大力量者。当千善。重刻流传。广布无疆者。当万善。】

  这讲『功过格』,就是指《感应篇》。自古以来读书人都用《感应篇》做为功过格,因为里头讲的善恶条目清晰,很详尽,言简意赅。现在我们把这个功过格(就是《感应篇》)做成表格了,真的就是个格,一周一张纸,里头你就对照反省,做不到的打叉,自己每天都算一算,有多少条没做到,没做到的第二天得改,要努力做到,希望恶愈来愈少、善愈来愈多。以这种善书传给一个人,这可以当作十善,就等于是干了十件好事。这个功过格因为过去印刷术不发达,所以流通不容易,现在我们如果发心印制《感应篇》或者《感应篇汇编》,或者是送人一片光盘,乃至就是告诉人这个网站、网址,劝人上去看,这都可以当十善,为什么?你能度他一个人,何乐而不为,为什么秘而不流?随手就能做十宗善事,你不肯做,那不是太愚痴了吗?所以念念都要想到流通正法。『传十人者,当百善』,你传给十个人就等于一百件善事,十乘十。『传大贵人、大豪杰、大力量者』,这就是属于达官贵人,有势力的、有影响力的,他一个人得度了,影响一大片,『当千善』,度这一个人就等于做了一千件善事。譬如说你能度一个国家领导人,那可能可以当万善了,他来提倡《太上感应篇》,全国人民跟着学,你说这功德多大?或者你度一个媒体人、媒体负责人,他在电视上宣传,甚至邀请专家、学者来讲授《感应篇》,
 楼主| 发表于 2017-5-4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电视台上或者是电台,这个善都是很大。现在看网络的也很多,网络电视台费用更低了,你能把这个讲《感应篇》的节目在上面一播,那都是千善。

  『重刻流传,广布无疆者,当万善』,重刻就是再次印刷、刻印,我们现在希望大家都来印这《感应篇汇编》。北京有一位萧老师,他是专门搞出版行业的,我跟他提了一下,他就很欢喜,他说这本书他要去印,在中国还没有版号,他申请个版号来出版,希望最好用成本价去售卖,最好不要加版权,能够流传、能广布无疆,这可以当万善。还有比这个更方便的就是网站,譬如说你构建一个网站,专门在流传《感应篇》、流传因果教育,弘扬正法,那也是广布无疆。疆是边疆,这网站真的是无疆,地球每个角落都能够收看到,当万善。这些很好的工具我们都要善于利用,这是很有智慧的人,懂得善于利用这种工具,你看费少力可以成大善。

  【时时称说。时时提醒。虽至田夫闺妇。牧竖村童。无不变化。善缘无边。福缘亦无边也。】

  这都是在劝勉我们要广布流通。这是遇到有人能够接受,我们就要跟他讲,劝他学习,『时时称说,时时提醒』,称说就是称扬、演说。这个不一定说你一定要上台讲《感应篇》,其实你在日常跟亲友一起聊天的时候,你就抓紧时机,这就是你弘法的时候。你看像有一次,有一个同修来这边看望老法师,中午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闲聊。我就跟他讲起,印光大师特别强调因果教育,有空就要多跟大家讲因果报应。那个同修马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2 22:42 , Processed in 0.11753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