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16|回复: 0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第三辑三、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9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选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三辑 三、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三、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讲的二力相应定生极乐。经文讲到二忆念深…从生至生…不相乖异。今天讲: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分三段来讲,请看经文:
㈠暂忆力弱难敌散乱
世人最慈悲的,莫过于母亲,父母之恩虽相提并论,而母亲的慈爱尤超过父亲。何以言之?譬如子女不肖,犯了偷盗邪淫,做父亲的往往一怒而舍弃之,驱逐于门庭之外。母亲则不然,她对于不肖的子女,气恨固然是气恨,而在气恨之中,更深寓怜愍之情,绝不忍舍弃逐出。诸佛对于众生,犹慈母之爱子。众生虽不念佛,而且造作杀盗淫妄诸恶业,但佛绝不舍弃,认为是可怜愍者,和慈母不舍弃不肖子女一样。然而子若背母而逃,母亲虽想念,又有甚么用处呢?佛虽念众生,而众生背觉合尘,与佛乖违,佛念亦是无用。倘若儿子忆念母亲,像母亲念他一样,母子必得团聚,而且生生世世不相背离。众生念佛,如能和佛念众生一样的恳切深挚,则现前即能见佛,当来永不离佛。
本章从开始至此,都是讲念佛三昧的道理。以下讲念佛的方法: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众生心是甚么心?就是现在你我的心。忆念二字,以上都笼统的讲,就是思想。此节则说「忆佛」「念佛」,已把忆念二字分开了,可释为:暂念曰忆,久忆曰念。为甚么要把此二字分开呢?就是要教我们脚踏实地的修行。我们要知道暂念力弱,敌不过散乱心,现前当来都不易见佛。
凡夫必须要学佛,不学佛,不但不能认识真心,连妄心也不会认识。甚么是妄心?即是妄想心,也就是天天乃至瞬息不停东想西想的心。我们作凡夫,不是自今生始,从无始以来就是凡夫,妄想成了习气,不由自主的就要妄想。(注:此时适有一人从外面进来)例如我在这里讲开示,从外面进来一个人,大家不知不觉就要抬头看看,即是明证。天天在妄想,都想些甚么?不外贪──想五欲顺境;瞋──想逆境;痴──糊糊涂涂,自己也不知道想些甚么。不但白天在想,睡梦中还在想,这样无休止的乱想,究竟有甚么益处呢?除去累得头昏脑胀,使心更加散乱外,可说毫无所得,所以也叫做「散乱心」,这就是妄想心的说明。学了佛法,就知道有个「真心」存在,同时也就认识了「妄想心」──散乱心,认识以后才能去制伏它。但是想把散乱心制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自无始以来,妄想心就随我们来了,积习已深,力量强大!我们念佛,就是为了对治妄想心,但是暂念少念,是敌不过它的!所以说现前当来都不易见佛。昨天已经讲过,「十念往生」是靠不住的。但是话得说回来,不但十念可以往生,即使一念亦可以往生。要知道那是约临命终时讲的,到了报尽生西的时候,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十念一念才能往生。但是想在临终时管制住心意,使不贪恋颠倒,恐怕不太容易!平时充满爱欲的妄心,到临终时即爱境现前,常见老人临命终时,召集家亲眷属,留下许多遗嘱,如财务帐目人事等等,倘若心爱的儿女不在面前,还要挣扎等待,等待不及则气虽断而目不瞑。这就是心在贪恋,意在颠倒。不应贪恋红尘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事实很难做到。若能提起「念佛心」,一心念佛,舍一切贪恋,即与佛相应,所以临终一念非常要紧。又若人到临命终时,恰遇善知识开示,闻者信受,念至十念其命已绝,必生西方无疑。因临命终时,生死心切,畏怖心重,愿力强,念力大,故能十念乃至一念往生西方,这是约临命终时说的。
我们在佛堂念佛,比较容易专心,因有庄严的佛像和道场,接触的人都是清净伴侣,但仍免不了要打妄想。在一般社会中,岂不妄想更甚!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必须平时常念多念,才能对治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气,千万不可贪便宜,存偷心。
㈡久念功深便得一心
「忆佛」的道理,前面已讲过,现在讲「念佛」的道理。方才讲暂念为忆,念力微弱,不易生西。念佛要发了生死心,若是随喜念念,只能种善根,而不能了生死。若要了生死,一定要把念佛当作功夫用。或问:佛性人人本具,何必念佛?可是,人有佛性,是佛说出来大家才知道的呀!实际谁看见佛性了呢?凡夫从无始以来,烦恼深厚,把佛性锢蔽了,必须断除烦恼,佛性方得显现。而欲断除烦恼,太不容易了!要生到西方去,才容易断除,所以带业往生,是念佛法门的殊胜。但业力──烦恼的力量太大,如《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佛道。」你看这个力量有多大呀!断除固然甚难,带去亦不太容易。要想把业力带去,必须多念佛,加强佛的力量才行。古人有固定一天念十万佛的,即是要增强佛力以便带业往生。念佛固然越多越好,惟专修方见功夫,兼修恐难如愿,例如一天念十万声佛,一般出家人已难办到,何况在家人事务繁多,更难办到。不念吧!怎能了生死?这要定个功课,早念若干,晚念若干,拈珠记数,不可缺少,天天如此,不可间断。此外随时随地加念,忙亦不碍,如做饭、洗衣、坐车、行路……无时无地不是念佛的道场。如此,念的就多了,这是念佛法门特有的方便。我们凡夫,任何人都忙,总要忙里偷闲,不要藉忙偷懒。你忙,他忙,忙到何时为止?不是到死方休吗?我们不打算了生死,就不必谈了!若打算了生死,一定要认真的念。家务事不能不办,佛不能不念,各人要把时间善为分配,务把念佛看作重点。世人多把家事看得比念佛重要,其实这是颠倒,也就是「迷」,一定要把这个观念转变过来。在这念佛堂中,年轻的人较少,多半都是几十岁了,忙了几十年,究竟忙的是甚么?也有有子有孙的,等着他们将来行孝,那才是「迷」呢!女儿养到二十岁嫁出去了,还是你的人吗?她有饭吃,你也有饭吃,她来了你招待招待,那你们的感情还好。倘若你没有饭吃,指望女儿养活你的时候,她不但不把你当做妈妈孝敬,甚至还不如一般亲友呢!这虽不能一概而论,但大多数是这样的。男孩子呢?娶了媳妇忘了娘,这一句古话。生了孙子,你还得照应他,倘若照应不周,还得落儿子媳妇的埋怨哩!你想想看:儿女都不能孝养你,还能指望孙子孝养你吗?岂非迷上加迷。你说你忙,你忙的是甚么?还不是为儿孙吗?忙到你死的时候,谁也替不了你!要明白儿孙都是前生债主,你把债还还就是了,千万不要迷。念佛才是自己了生死的大事,假使不能生西,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想修亦不能修了!务须珍重现生人身,好好修行。多念佛加强佛力胜过业力,才能把业带往西方,而不致被业牵入恶道。这像小学生「拔河」游戏一样,力强者胜。有人说:佛力不可思议,如「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又何必多念呢?这是说佛号对治散乱的力量,须知这是赞扬净土殊胜的话。更须知水浊有轻有重,浊甚者必待久而后清。乱心有轻有重,乱轻者一句佛号即能使心不乱。像我们散乱心太重的人,一句两句佛号,是不能转散乱心为佛心的,必须多念始能有济。譬如卖肥皂的广告说:「用少许肥皂一洗就净!」这话并不骗人,垢腻少,当然不需要很多肥皂就能洗净。若垢腻太多,像厨房里连用多日没洗的抹布,就得多用肥皂,而且久久浸洗,方能洗净。念佛对治散乱,胜过业力,也是这个道理。经上把忆念二字分开,用意亦即在此。
㈢感应道交必定见佛
上面讲忆佛念佛,现在讲「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按净土本旨讲,现在念佛,到报尽命终往生西方时,才能见佛。有人怀疑是否可靠?现在就讲不待死后,现前即能见佛的道理及其例证。一是梦中见佛,念想,想念,浸积日久,忆念渐净,即能于梦中得见阿弥陀佛。梦中见佛其理易明,即昼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科学道理。但凡夫所念的是凡夫事,梦境也离不开贪瞋痴。梦见顺境是贪;梦见逆境是瞋;还有一些糊涂梦,梦中就是糊糊涂涂,醒来还是糊糊涂涂,那就是痴。凡夫的梦,大多是这样的,梦见佛的很少。又母亲梦见远游的儿子很容易,如爱子远游,逾期未归,则其倚闾盼望之情,结念成梦。而其子则游兴正浓,早把母亲忘了,绝不会梦见他的母亲。假使有人告知他母亲思念他的情形,他也能一动思亲之念,但还是不曾梦见他的母亲,因为念不切故。倘若游子欲归不得,思亲心切,即能梦寐见之了。这是说梦中见母,尚须深思切念,何况见佛?我们念佛的功力大,能克制三毒,才能不梦三毒境界,而梦见佛的境界。倘若仍乱作糊涂梦,应生惭愧心,加功念佛,这是说梦见佛也需要相当的功夫。如欲白天见佛,则需要更大的功力。过去净土宗大祖师们,见佛的很多,不但祖师,谁用功夫,谁能见佛。往生集有一则公案:
「昔有葛济之者,信道教,学仙术,有其妻信佛。夫劝其妻学仙,妻劝其夫学佛。意见不能一致,于是各修其道。我国古代妇女都织布,葛妇亦日以织布为事,投掷一梭,念佛一声。日久功深,阿弥陀佛显现全身于空际,葛夫人一面礼拜,一面呼夫一同瞻仰。而济之仅见佛之上半身,于是生信,亦随妻学佛,同归净土矣。」
又我亲自听见念佛人讲述他们亲眼见佛的故事,兹举两则:
1.民国十七年,我住苏州灵岩山寺。有一老居士,面壁念佛多年。一日,忽见眼前一亮,开目看时,墙壁不见了,惟见西方三圣像,像高数丈,经过数分钟,才渐渐隐没。」
2.三十三年我朝五台山,到了南台,听说不久之前,有喇嘛朝五台,在南台寺外念佛时,忽在空中现出弥陀佛像,其大无比,高约数十丈。喇嘛呼寺僧一同瞻拜,佛像停留约一小时以上,此次同见者有寺僧二十五人。
以上讲的现前见佛例证,远如葛氏夫妇,近如灵岩山居士及五台山喇嘛与寺僧二十五人,都是铁的事实,无可怀疑。那么,我们为何不能见佛呢?因为我们念的都是凡夫境,所以只能看见凡夫,而不能见佛,如同社会上的下流人,念的是下流事,他见的也是下流人。惟有能念圣人者,才能见到圣人,是一样的道理。念佛念得多而切,自能感应道交。现在念佛才念三、五句,就想求感应,看不见佛,就怨佛不灵,这是天大的错误。你不想想:你念得既少而又不切,可说根本没有「感」的力量,佛怎能「应」呢?佛,如「洪钟在架,有叩则鸣。」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钟不是为谁鸣,为谁不鸣,钟具音声徧一切处,时时等着你去叩;佛具慈悲徧一切处,时时等着你去感。
净土目的,在报尽佛迎,了脱生死。莲华一开,即出生见佛,而且常常见佛,永不退堕。八万四千法门,没有比这个法门再容易的,但是我们念佛人也不可把它看得太容易了,要知道谁能念到感应道交,佛来接谁生西。怎样才能念到感应道交呢?即要用昨天讲的三种观想: 1.观众生苦,愿求生西。成就神通、相好、智慧和辩才,还度众生。 2.勿负自己善根。 3.观佛念众生的恩德。作此三种观想,自然就能多念切念。今天再加一种观想,即观自身生死苦,而求解脱。我们生在三善道,已是烦恼无尽,倘若将来堕入三恶道,更是苦不可言。现在念佛不能与佛念成一片,乃因妄想太多之故。若观照自身生死苦,则念佛自能恳切,妄想自然逐渐减少。念佛心切,妄念心少,自能感应道交,必定见佛了。
话说多了打闲岔,好好念佛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9 05:45 , Processed in 0.13291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