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自修法华七的心理准备。
一是机会难得的殊胜心。尽管只有自己一个人来修行法华七,但这种机会还是非常非常地难得的,尤其是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修行的人,首次自修法华七,那就更是非同小可了!这种善根福德因缘的具足,一定是十方诸佛菩萨的慈悲怜念,一定是无量劫以来久种善根福德,一定是现前大众和护法善神的极力护持和加被。此机缘得之不易,将对我们整个修学佛法的进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茫茫人海,嗷嗷苦趣,不为名利奔忙,便受烦恼折磨!悠悠生死,匆匆过客,不是熙熙攘攘,便觉凄凄惨惨!滚滚红尘,昏昏末法,不会执迷难悟,定也任意疯狂!又有几人能心甘情愿地独自精进?又有几人具备独自精进的条件?有人发心却环境不允许,有环境的人却又不发心,此心此境,何其难得!因缘会遇,实属不易!所以应当生起珍重赞叹的欢喜心,机会难得的殊胜心。也就是智礼大师所谓的“须起难思之想”。在欢喜和珍重的心情下,来完成这项心甘情愿的安排。
二是不惜身命的精进心。有了好的心情来准备自修法华七,还要有更进一步的精进心,革除自己无始劫以来的姑且之心,古人说:“姑息二字等于自杀”,更何况是这么短短的七天,或者二十一天时间呢!克期修行时光有限,机会难得不可蹉跎,既然已经下定决心,那就非要求得上乘。只要稍有懈怠心起,即刻觉照扫荡无遗。不但在准备阶段要发起这种勇猛精进的念头,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修行的过程中,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也不生一念退却的想法。特别是在自修时出现了恐怖情景,或者过去世的业障现前,病魔烦恼习气来干扰的时候,应时时把握自己的觉照力量,“宁可向前一步死,也不退后一步生。”的英雄气概!同时,心里感谢这些业障的出现,因为无始生死以来,一直蒙受它们的欺骗纠缠困惑,而不自觉知,现在由于自己精进努力的修行,终于松动了它们的阵地,正好是我克服这些烦恼缺陷的好机会,所以克服过去了,胆量和勇气也就随之增长。有时会痛哭流涕,有时会浑身不舒服,有时则会昏昏欲睡,有时还会烦躁不安等等,这些情况出现了,都得要拿出全部生命的力量来对付。而最有效的对付方法就是:至生死于度外,把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来看,清楚的体会着种种情景的出现,又与我毫不相干!真所谓“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真用功时,浑然不知有天地人生”。慧思大师所说的“精进不卧,如救头然”。智者大师说有两种精进心:一是不惜身命一心精进满三七日,这是事相上的一心精进。二是我从今日乃至三七日满,于其中间诸有所作常自照了,见一切心性悉是不生不灭,这是理性中的一心精进。27如果能够事理不二,时时安住在前面所说的“平等性智”当中,那才是真正的大精进。
三是应无所住的平常心。前面的殊胜欢喜心和精进心,都是重要的动力,有了这些动力之后,会在简短的法华七当中得到佛法的各种体验,甚至会出现自己以为非常不可思议的情景。此时,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了,《楞严经》所说的“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不作圣解,是好境界。”正是此意,《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此意。因为,在读诵《法华经》的时候,在精进法华七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心情上的波动,比如会被经中的佛菩萨感动得泪流满面,会被佛法的深广圆满震撼得叹未曾有,会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伟大广博等等。这些境界虽然不能刻意去求得,如果刻意去求反而得不到了,但在诵经的时候,或者在打七的期间,常常会出现的。行者不可为此而沾沾自喜,应该以一种极其平常、平淡的心态来看待,使自己的心不住在任何有相的、可以用意识来思维的境界上,保持“念念不停、心心无住”的状态,如此才会更加客观地了解生命的景象,更加顺利地通过一次“软硬”的考核。28
总之,在心理准备方面,应当把握这样一个原则:打七之前,很高兴很欢喜的去做;正修之时,很认真很努力的去做;每次诵完经后,就放下了,一概不问结果是什么样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无事超然、有事坦然、完事了然”的如如不动。以上三种心理的准备,便是根据这个原则来把握的。正修法华七之前,不得不知。
其次,自修法华七的事相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