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28|回复: 0

第一节甚么是南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8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选摘自《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

第一节  甚么是南宗


    六二0——六七五年,道信与弘忍,在长江中流黄梅县的双峰与东山,努力
发扬从天竺东来的达摩禅,非常隆盛,形成当代的禅学中心。那个时候,长江下
游的润州牛头山,推‘东夏之达摩’的法融为初祖的禅学——牛头宗,也迅速发
展起来,与东山宗相对立。在中国禅宗的发展过程中,牛头禅的兴起,从对立到
融合,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南宗’的意义
    说明东山与牛头的二宗对立,想从禅宗被称为‘南宗’说起。南宗是什么意
义?为什么后来称禅宗为南宗呢?据“坛经”(大正四八·三四二上——中)说:
    ‘世人尽传南宗能,北(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
玉泉寺住时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因此便立南北’。
    这是说,因‘南能北秀’的分头弘化,才有南宗与北宗的名称。这一解说,
从南宗与北宗的对抗来说,当然是有事实根据的。如神会(七三二)在滑台召开
大会,‘为天下学道者定其是非’时(神会集二八八)说:
    ‘天下学道者,号此二大师为南能北秀,天下知闻。因此号,遂有南北两宗’。
    然在‘南能北秀’以前,‘南宗’实早已存在。那‘南宗’是什么呢?一、
南印度传来的宗旨:如“南宗定是非论”(神会集二八八)说:
    ‘何故不许普寂禅师称为南宗?……普寂禅师实是玉泉学徒,实不到韶州,
今口妄称南宗,所以不许’。
    普寂是神秀弟子,自称为南宗,可见‘南宗’一词,本与南能北秀无关。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这一论名,不正是说明了菩提达摩所传,就是南宗
吗!所以神会以慧能所传为南宗,只是以当时地理上的对立,以慧能为南宗正统,
这才相对的称神秀一系为北宗。神秀系本来也是南宗,但在南能北秀的对立下,
也就渐渐的被公认为北宗了。
    净觉“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皇四从伯中散大夫行金州长史李知非略序’
(约开元十五年——七二七作)说:
    ‘古禅训曰:宋太祖之时,求那跋陀罗三藏禅师,以楞伽传灯。起自南天竺
国,名曰南宗。次传菩提达摩禅师,次传可禅师……’。
    四卷“楞伽经”,起自南天竺国,所以名为南宗。‘南天竺一乘宗’——
‘南宗’,是楞伽禅学,如“续僧传”卷二五‘法冲传’(大正五0·六六六中)
说:
    ‘又遇可师亲传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又得百遍。其经本是宋代求那
跋陀罗三藏翻。……达摩禅师传之南北,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
    依此可见,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四卷,菩提达摩传于南北。这一楞伽中
心的传承法统,是“楞伽人法志”,“楞伽师资记”所说,而实是本于‘古禅训’
的。“楞伽师资记”说:‘菩提(达摩)师又为坐禅众,释楞伽要义一卷,有十
二三纸。……文理圆净,天下流通’(大正八五·一二八五中)。所以菩提达摩
以四卷“楞伽”印心,传出的禅法,是被称为‘南天竺一乘宗’或‘南宗’的。
    此外,南印度传来的“般若经”论,也是被称为‘南宗’的,如“贞元新定
释教目录”卷一四,吕向撰(七四三)‘跋日罗菩提(金刚智)传’(大正五五
·八七五中)说:
    ‘年二十,受具戒。六年学大小乘律,又学南宗般若灯论、百论、十二门论’。
    金刚智在印度时,学‘南宗’三论(“般若灯论”是“中论”注释的一种)。
“宋僧传”卷八,从神秀学习禅法的巨方与降魔藏,起初都曾‘讲南宗论’(大
正五0·七五九中、七六0上)。三论,在印度与中国,都被称为‘南宗论’,
也与南印度有关。龙树是南印度僮萨罗国人,提婆是师子国(今锡兰)人。六七
世纪时,传承龙树学的佛护,是南印度怛婆罗人;清辨是南印度摩罗耶人;月称
是南印度萨曼多人(这三位都有“中论”的注释)。般若宗义的传扬者,几乎都
是南印度人,这是三论(般若学)被称为‘南宗论’的理由!
    二、中国南方的佛学:中国从东晋以来(三一七——五八八),政治上南北
对立了二百七十一年。在政局的长期对立中,佛教也形成南方、北方的种种差别,
例如“高僧传”卷八‘僧宗传’(大正五0·三八0上)说:
    ‘北土法师昙准,闻(僧)宗特善涅?,苞南游观听。既南北情异,思不相
参,准乃别更讲说,多为北土所师’。
    同样的经法,由于思想方式不同而见解不同。从南北朝到隋唐,中国佛教有
了南统与北统,也就是南宗与北宗的差别。如荆溪的“法华玄义释签”卷一九
(大正三三·九五一上)说:
    ‘南谓南朝,即京江之南;北谓北朝,河北也。……南宗初弘成实,后尚三
论。近代相传,以天台义指为南宗者非也。……今时言北宗者,谓俱舍、唯识。
南方近代,亦无偏弘。其中诸师所用义意,若凭三论,则应判为南宗’。
    荆溪湛然,是七一一——七八二时人。这是以南北朝的佛学,分为南宗与北
宗。湛然以天台为不属于南北,但神清(八一0前后卒)“北山录”(大正五二
·五八一上)说:
    ‘南宗焉,以空假中为三观。北宗焉,以遍计依他圆成为三性也。而华严以
体性、德相、业用,范围三界,得其门,统于南北,其犹指乎诸掌矣’!
    神清是净众宗学者而赞同华严宗的。依他说,天台三观还是南宗,贤首宗才
是南宗北宗的统一者。以南土的为南宗,北土的为北宗(唐代的统一者,不属南
北),纯属中国的区域文化,有他的相当意义。禅宗的所以称为‘南宗’,有远
源于南印度的特殊意义。在楞伽禅的传承中,道信统一了“楞伽”与“般若”,
传布于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及岭南,而更富有中国‘南宗’的特性。东山门下
的慧能,慧能门下的洪州、石头,更发扬了‘南宗’的特色,也就取得了‘南宗’
正统的地位。
    南宗与南中国精神
    中华民族文化,含有不同的两大倾向(其实,到处都有,而又互相关涉,这
里就其特重来说),在南北文化中表现出来。古代的儒墨与老庄,就代表了这两
大倾向。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庄子是宋国蒙县人,在当时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属
于南方。中华文化不断的扩大,于是江淮、江东、闽粤,都逐渐显示了这一文化
的特性(因地、因时,也不会完全相同)。代表南中国文化的特性是什么?大概
的说,面对现实的,人为的,繁琐的,局限的世界,倾向于理想的,自然的,简
易的,无限的;这不妨称之为超越的倾向。江南的佛教,尤其是发展于南方的
‘南宗’禅,更富于这种色彩。
    人类是社会的,有制度,有礼法,有习俗。有些会使你感到拘束,或觉得不
合时宜而想摆脱他。佛教从印度来,有严密的僧团制度,有种种习惯。竺道生对
这些制度、习惯,就显出不受拘束的精神。“高僧传”卷七‘竺道生传’(大正
五0·三六六下)说:
    ‘(宋)太祖设会,帝亲同众御于地筵。下食良久,众咸疑日晚。帝曰:始
可中耳。生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钵便食,一众从之’。
    ‘中食’——过午不食,印度所传的僧制,是严格奉行的。道生不重视这种
制度,这才运用时机,善巧的破坏了这一制度。还有,印度僧众吃饭时,是踞坐
——企坐的。当时只洹寺僧,有的踞坐,也有中国式的‘方坐’。范伯伦等希望
全部中国化,一律方坐。对于这一问题,“弘明集”卷一二说:‘慧严、道生,
本自不企’(大正五二·七八下),也就从来是方坐的。这种不受旧制的拘束,
务求适宜的精神,正是南方的精神。如是个人主义的,那就表现为蔑弃礼法。佛
教有集体生活的传统,可以不受旧制的拘束,却不能没有制度,这就成为革新者。
禅者近于这一倾向(律师都尊重旧制),如“续僧传”卷二0(大正五0·五九
六中)说:
    ‘世有定学,妄传风教。……神用没于词令,定相腐于唇吻。排小舍大,独
建一家。摄济住持,居然乖僻’。
    不合小乘,又不合大乘,自成一套的禅寺制度:在道宣以前,早就存在了。
后来百丈别立‘禅门规式’,自称‘非局大小乘,不离大小乘’(大正五一·二
五一上),自成一套丛林制度。这是表现于对制度的不受拘束,务求适宜的精神
(印度的大众部,及大乘佛教,都有这种倾向)。
    人类社会意见的表达与流传,主要是语言与文字。在印度,佛与诸大弟子的
开示,集成经典而流传翻译过来。古圣先贤传来的经文,佛说‘依义不依语’。
语言与文字,是表义的工具,而实义却不在语文中。(文)‘句’,或译为‘迹’,
正与中国所说筌蹄的‘蹄’一样。这一意羲,原是佛法的通义,但在南中国文化
的陶冶中,充分的多方面的表达了这一倾向。原则的说,这是不拘章句的,不死
于句读、训诂的(与经师不同),然也有三类不同:一、支遁(三六六卒)与道
生(四三四卒)为代表的:“高僧传”卷四‘支道林传’(大正五0·三四八中)
说:
    ‘每至讲肆,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时为守文者所陋。谢安闻而善之
曰:此九方堙之相马也,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
    道生也是这一类的人,如“高僧传”卷七‘竺道生传’(大正五0·三六六
下)说:
    ‘生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苞喟然叹曰: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
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荃取鱼,
始可与言道矣!……守文之徒,多生嫌嫉,与夺之声,纷然竞起’。
    支遁与竺道生,都是不拘章句的,领会言外之意,所以能发明新义。他们的
风格,与当时的‘清谈’者相近。立言重清新,重隽永,如拿画家来说,这是
‘写意’的一流。
    二、三论家(天台家)为代表:三论是般若学,不滞文句而意在实义,是当
然的事。自从辽东朗大师南来,在江南新园地上,迅速的发达起来,成为陈(隋
及唐初)代的显学。三论家对经教文句的见解,如“中观论疏”卷一(大正四二
·七下、一0下)说:
    (兴皇朗)‘师云:夫适化无方,陶诱非一。考圣心以息病为主,缘教意以
开道为宗。若因开以受悟,即圣教为之开。由合而受道,则圣教为之合。如其两
晓,并为甘露。必也双迷,俱成毒药。岂可偏守一途以壅多门者哉’!
    ‘自摄岭、兴皇,随经傍论,破病显道,释此八不,变文易体,方言甚多’。
    又卷二(大正四二·二七下、三二上)说:
    ‘人未学三论,已怀数论之解,今听三论,又作解以安于心。既同安于心,
即俱是有所得,与旧何异?又过甚他人,所以然者,昔既得数论旧解,今复得三
论新智,即更加一见。师云:此是足载耳!可谓学弥广,倒弥多!而经论意在息
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又息之以至于无息矣’!
    ‘云何一向作无所得观耶?答:考寻圣人兴世,诸所施为,为显中道,令因
中发观,灭诸烦恼。若存著语言,伤佛意也。又百年之寿,朝露非奢,宜以存道
为急。而乃急其所缓,缓其所急,岂非一形之自误耶’?
    三论宗以为,佛说一切法门,是适应不同的根机。根机不同,所以不能固执
一边。因此,自己说法或解说经论,也就没有固定形式。‘变文易体,方言甚多’,
就是这个意思。佛说法的真意义,存在于众生的关系上——众生能因之而息病开
(显中)道;否则,甘露也等于毒药(譬喻,出于“大般涅?经”),也就不成
为佛法了。即使是修学三论,如不能息病显道,也只是心中多一层法执。所以三
论宗‘破而不立’,(等于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有什么定法可说呢?
这是佛法的意趣(‘教意’),不但三论,天台家也还是这样说的。然对于从古
传来的经论,都是应机的,有效的,总不能废弃了而自来一套。三论宗阐明了一
切法的平等意趣(各有特长,各有不足),活泼泼的当机而应用就得。所以说:
‘上冥诸法之实相,下通无方之妙用’。天台宗(有北学的成分)更有建设性,
窥透了一切佛法应机的浅深,从义理上,修法上,……,条理成严密的教判(法
的分类)。然而严密的教观,并不拘滞,还是灵活的,圆通的。通一切经法而不
著,天台与三论——成长于江东的佛法,是这样灵活的处理了一切言教。
    三、慧可与法冲为代表的:菩提达摩传于慧可,慧可有印度‘南宗’的特色,
如“续僧传”卷十六‘僧可传’(大正五0·五五二上)说:
    ‘可乃奋其奇辩,呈其心要。故得言满天下,意非建立;玄籍遐览,未始经
心。……滞文之徒,是非纷起。’
    ‘法冲传’也说:‘慧可禅师创得网纽,魏境文学多不齿之’(大正五0·
六六六中)。‘为文学者所不齿’,就是‘为守文者所不满’。禅者不是不说,
而是‘言满天下,意非建立’。一切言说,不是肯定的是什么,而是应病与药。
‘玄籍遐览未始经心’,就是通览经典,并没有存在心?增添知见。这些原则,
都与三论宗相近。但三论宗倾向于教,而成对一切教的善巧说法。慧可重于禅悟,
所以不重章句而超越章句。自称‘南天竺一乘宗’的法冲,是一位“楞伽经”专
家,他的讲经方式,也近于三论宗,如“续僧传”卷二十五‘法冲传’(大正五
0·六六六中)说:
    ‘冲公自从经术,专以楞伽命家,前后敷弘,将二百遍。须便为引,曾未涉
文。而通变适缘,寄势陶诱,得意如一,随言便异’。
    法冲是多少倾向于讲说的楞伽禅者,也是不拘章句的。他本从三论学者慧憎
修学,所以风格更近于三论者。
    南方的精神,倾向于简易、朴实(自然)。在魏晋的玄学气氛下,倾向于简
略,如“出三藏记集”卷一0‘大智论抄记序’(大正五五·七六中)说:
    ‘童寿以此(大智度)论深广,难卒精究。因方言易省,故约本以为百卷。
计所遗落,殆过参倍。而文藻之士,犹以为繁,咸累于博,罕既其实。……谨与
同止诸僧,共别撰以为集要,凡二十卷’。
    童寿译为一百卷,已经遗失三分之一了。中国学者还嫌他太广博,慧远这才
要约为二十卷,那是不足十分之一了。玄学清谈者,大都有好简易的倾向。然而
佛法,一切经律论,正如万壑朝宗那样的流向中国。支遁、道生的精神,不合时
宜,还不能领导佛教。广译佛典而分判部类的,由慧观的五时教开始。这一发展,
到天台家而完成。玄学清谈,是南方精神而透过贵族与名士的意境而表现出来,
所以简易而不够朴实,充满了虚玄、逸乐(也许是山水之乐)的气息。南朝佛教,
也不免沾染这些气息,玄谈有余,实行不足。到了隋唐统一,江东不再是政治文
化中心,贵族也消失得差不多了。较朴质而求实际的禅风,才在江东兴盛起来—
—牛头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02:18 , Processed in 0.13997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