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心
在我们当代文化体系中,“念头”一般被解释为“大脑里出现的想法,情绪,记忆,画面等的瞬间。”有“心思”、“主意”、“想法”等之义,有时也被赋予“冲动”之义。
其实,“念头”一词源于佛教。佛教中对 “念”有三种解释:
一“于所对之境记忆不忘也”。如《法界次第》曰:“念者,内心存意之异名也。”
二 “深思其事”,如《别译杂阿含经》云:“即作是念,沙门瞿昙知我心”。
三“心之发动,迁流于三世,谓之念。”如前念,后念,念念等。
此文所指念头,偏重于第三种解释。佛教典籍中经常会出现“单提一念”、“搦住念头不动”等,包括常说的“看话头”,“照顾话头”,也都是教人对治这一念。
观照这一念头时,会发现:念头如云,善念是白云,恶念是乌云。一个善念就是一朵白云,一个恶念就是一团乌云,一个又一个的恶念相续起来,就会连接称为一大片乌云,这一大片乌云越散越广,最终会遮蔽整个天空。乌云遮蔽住了天空,就看不到太阳了。在自然界,这时就会电闪雷鸣,下一场透雨,然后云开雾散、晴空万里。
这就好比是恶念遮蔽了真性,心中的太阳也就透射不出光来了,因此,一定要用闪电击中这些乌云念头,而且要像打雷一样吼叫它,只有这样,一个一个的恶念才会被击落,念头也才会形成雨点,跌落下来。这些恶念如雨点般跌落下来以后,才会看到,心中久违的晴空,当下便会豁然显现,可谓是千里清澈,万里澄明。
为什么要用闪电般的光芒击落这些恶念并像打雷一样去吼之?就是因为它遮蔽了我们生命的真性。怎么遮蔽的呢?这又和无始以来的习气有关,古人云:“吾人皆因无始习重,为毒所中,毒气深入,则念头偏偏与三毒贪瞋痴边相应,若不深省,焉知自身过患。”这是说,因为习气的原因,念头总是和贪婪、嗔恨、愚痴相感应,这样的话,所起的念头多是在贪婪、嗔恨或愚痴中打转。
《劝修净土切要》又说“因人之念头,所系甚重,牵魂引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念善生天堂,念恶入地狱,念魔便成魔,念佛便成佛。”在这里,念头被强调的更加重要了,几乎可以说,念头就是生命,可以“牵魂引魄造命生身”。如果这些念头全是恶念的话,所集聚的身体包括生命就会遮蔽真性。
那么,如何雷吼并对之电击呢?《宗范》中曾记载了大慧宗杲一句话:“十二时中随缘处,不得恶念相续,或照顾不着。起一恶念,当急着精彩,拽转头来。若随他去,相续不断。非独障道,亦谓之无智人。”
他还说:“制恶念当如懒安之牧牛。则久久自纯熟矣。”这是说不能让恶念相续,一旦起来,要立马调转念头,不能随它,不然就会被念念牵制而无智。用功日久,自会纯熟。《禅关策进》也提供了一个类似的“返观”方法,“忽于念头起处,打一个返观,这一念当下冰冷,直是澄澄湛湛、不动不摇,过一日如弹指顷,都不闻钟鼓之声。”
“冰冷”这一念可能还是有些温和,有时还真是需要对其“痛加鞭策”,否则是“永无成就之期”,如此则恶念不起。《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又云:“不起恶念,则是善心。善心因缘,应受善报。”天长日久,恶念自灭。这时,便是“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虚云法师曾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念之前头就是心。《中阿含经》云:“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因此,定下心来很重要,否则念头没有了心这个主人,一眨眼就不知跑哪里去了,便如古人所言:“定力未成,念头无主,眨得眼来,千里万里去了”。因此,电击念头雷吼它,我们的目的还是定住自己的心。只有这样,才可即见“自性天真”,才可即得“大用现前”。
转自腾讯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