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33|回复: 1

[大德开示] [佛法修学概要·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十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31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佛法修学概要·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十二
佛法修学概要(十二)


净界法师主讲


丁三、实相印


实相,就是说我们生命的真实相。前面的人天业果是偏重在有相的境界来说明的。三法印是偏重在空性,无相的境界来说明。所以这两个道理都是有所偏重,没有看到生命的真实相。以下的道理就是发明中道实相的道理,叫做真实相,


「印」就是真实决定不可以改变。这种道理不管经过多久的时间,不管它是放在什么样的空间,它不随时空而改变,叫做印。


戊一、释名。


『言「实相」者,亦名「真如」、「法性」、「一真法界」、「如来藏妙真如性」、「第一义谛」等,原义为「实体」、「真相」之义。』


「实相」这个名词是出自于【法华经】。【法华经】讲「诸法实相」。【唯识学】称作「真如」。二空真如,或者是「法性」。在【华严经】就称作「一真法界」。在【楞严经】称作「如来藏妙真如性」。在其他的经论,有的地方叫「第一义谛」等等各式各样差别的名称。但是它的义理就是一个实体真相的意思。


什么叫做「实体」?譬如说,今天用黄金,打造成一个桌子。桌子就有桌子的相状,有桌子的作用,它的作用让我们写字、看书。我们也可以把黄金打造成一个杯子,杯子有杯子的假名、假相、假用。或者把黄金打造成一个佛像,来供我们礼拜恭敬赞叹佛陀的功德。这个相状有很多的差别,桌子的差别、杯子的差别、佛像的差别,当然各式各样的作用、各式各样的相貌,但是它的体性都是黄金。所以说黄金是这些物品的实体。现在我们讲「体」不是那么浅,讲十法界的果报。佛法讲果报体有十法界的差别,有佛菩萨的功德庄严、有二乘的偏真涅槃、人天的可乐果报、乃至于三恶道的苦恼的果报。这些差别的果报,它的体性是什么?这就是实相。以天台宗的意思,诸法实相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这个就是实相。就是一切一切的果报都是由我们心念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所以这个心念是一切果报的实体,是这个意思。它又叫真相,诸法的真实相。


「【思益梵天所问经】云:「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又智者大师云:「实相之相,无相无不相,名为实相。」此实相境界乃诸佛菩萨,远离凡夫、二乘之妄情执着,所亲证之究竟圆满真理。诸佛依此实相真理,随顺众生之差别根器,假借种种名言,而演出无量大成教法。是故一切大乘经论,虽各有其言说方便不同,而莫不以此实相真理,唯所依之理体。」


先看【思益梵天所问经】,它说: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一切法指的是一切法的因果,也很多很多染净的因地,有很多可乐不可乐的果报。当然这个法是有差别,但是当我们把这个法汇归到它的体性的时候,那就是平等无有差别,这个是诸法的实相义。就是我们在各式各样的差别当中,去看到它的真实的本性的时候,它是平等没有差别。


又智者大师云:实相之相。如果我们要去探讨实相的相貌。它有两个相貌。第一个,依它的体性来说,它是无相的,是一种清净本然的境界。它的作用是无不相。这种清净的本性,它会受熏。你有各式各样的业力,它就会有各式各样的果报出现,所以讲无不相。   


所以这个实相是一种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中道的理性,不偏空也不偏有,一种空有同时、空有无碍的境界。那么这种实相的境界是诸佛菩萨,远离凡夫、二乘之妄情执着。凡夫总是认为我们这一念心不是清净的,我们这一念心有一个我,常一主宰的我。我可以去造善业,我也可以去造恶业。造善业、恶业,谁去得果报呢?我去得果报。凡夫的心情总是认为我们在生命流转当中,在生命差别变化当中,有一个不变化的自我存在,这是凡夫的着我。二乘人他偏空,二乘人他经常观一切法空的时候,把心中的我执给消灭了,但是他对于积功累德六波罗蜜,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苦恼当中,他没有这种大悲心来度化众生,它不生妙用。所以从大乘的角度,他也是妄心执着,他执着在空性的这一部份。诸佛菩萨他能够依止实相的道理,远离凡夫、二乘的妄心执着,亲证究竟圆满的真理。当然诸佛出世本怀就是发明实相的真理,但是因为根器的不同,就有不同的名言,所以一切的大乘经论,虽然言说方面不同,但是都以实相真理为所依的理体。


这一段先解释名称,名称在不同的教派,不同的经论很多名称,但它的义理只有一个,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


戊二、述义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起信论】讲到我们心的相貌,它分成两门,一心二门。所谓的心真如门、心生灭门。第一段是讲心的作用,生灭门。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这里的一切诸法,看下面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六凡法界的果报,它不指四圣法界,单指六凡法界。六凡法界有很多差别的果报是怎么来的呢?果报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是我们心中妄念的活动,所以就有这样差别果报出现。佛法所说妄念的意思,念头有生灭性,就是妄念。佛菩萨的心没有生灭性叫做真性。就是这样定义的,一个生灭,一个不生灭。


依止妄念而有差别的意思,这一切果报是我们这一念心所变现。这个心所变现当中有两层的意思。第一层就是从微细的内心的活动,就是第八识来说。第八识又叫作业识。因为它能搜集无量无边业力的种子,你造了善业,你去拜佛、持咒、诵经,这种清净的善业,它把你搜集起来。你造了杀盗淫妄的恶业,它也把你搜集起来。它有积集业力的功能叫作业识,而且它能够变现果报。它一方面搜集业力,一方面变现果报。譬如说,现在有一滩水在地上,下过雨以后。我们人道众生的第八识啊,善业强,看到水就是水,它是一个很湿润的东西、清凉的东西。晚上的时候,鬼神出来活动,看到地上一滩水,它看到的是火,为什么呢?因为鬼神阿赖耶识积集罪业,有罪业的力量,心中的罪业跟这个水一接触的时候,就变成火。他看到水会恐怖。天人看到水,他是看到琉璃地,因为天人的善业强。如果说水中有鱼,这个鱼阿赖耶识的业力,看到水就像他的房子一样,我在我的房子里面活动,跑过来跑过去,看看有没有安住的。当然这个阿赖耶识不是我们能够感觉得到的,它是一个很微细的活动,剎那剎那变现很多的果报。天人也是各式各样,譬如说,这个人是布施生天的,依止布施生天的,到天上去,他的资具特别丰富,衣食具足,衣食自然,因为他的阿赖耶识有布施的善业,他天仙的时候,他变现的,他看到的、他受用的都是非常的美好。有些人他不是布施,他因为持戒。也些人他很少布施,但是他持戒特别的精严,他生天了。这个天人跟布施天人不一样,他的相貌特别的尊贵。尊贵从持戒中来。但是他如果在人间,没有布施的业,他可能会时常不足,饮食。譬如天人供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欲界天还是吃饭的,欲界天有男女的欲望、饮食的欲望、睡眠的欲望。大家在一桌吃饭,这个人因为布施生天了,他的饭菜特别的丰盛,吃的很高兴。另外一个的人,是持戒生天的,但是他在人间的时候缺乏布施,饭菜没有了,时常不足,但是其它人还继续吃,其他人看到饭菜还有,但是他看到饭菜没有了。这个天人怎么办呢?只好来到人间去吃生果,到森林当中去吃天然的山中的水果。经论当中有这么记载,因为持戒而不布施,生天以后时常不足,到人间来吃我们的水果。天人要是福报享尽的时候,因为这个福报是生灭法,不像无漏的戒定慧,功德是不生不灭的。天人他内心的善业要是受用尽的时候,那就糟糕了。他看到境界都是丑陋的,譬如说他看到一朵花,摘下来放到身上,这朵花马上枯萎。其它的人摘一朵花放在身上,没事。就是这个人天福要享尽了,要堕落了。所以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这个从阿赖耶识的角度来说,因为阿赖耶识摄持不同的善恶业,变现不同的果报。这是从微细的心识来说明缘起,偏重在客观的环境。


第二层的解释是从第六意识,这是一种分别,它不是业力,跟你过去的业力没关系。第六意识是能够感觉到的,当下能够明了分别的那一念心。第六意识有很多的情绪,有烦恼的情绪、有善的情绪。譬如说我们今天,刚刚做完定课,拜了八十八佛,又打坐。用清净的佛法来熏习你这一念心,内心寂静,烦恼暂时不活动。这个时候出来的时候,看到任何人、任何事,都觉得这个人世间都是非常的美好如意。但是当我们起烦恼的时候,你看谁都不顺眼,总是觉得这个人对我都充满了敌意。这个境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这是属于内心的分别。前面是一种业力的因缘,这个是分别。上次讲一个公案,一个母亲看到两个孩子在上课的时候打瞌睡,这个母亲跟大儿子结恶因缘。她认为大儿子,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真是没善根。所以说他看到大儿子打瞌睡,他认为这个相貌是懈怠的相貌。但是她跟小儿子的因缘好。她说:小儿子不简单,打瞌睡的时候还拿着书本。他这种境界对他来说是一种精进的境界。所以我们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从粗分的角度来说,跟你的情绪有关系。这个境界除了过去的业力以外,跟你的情绪有关系。《了凡四训》他说:算命看一个人的相貌,一个刻薄个性的人,薄福。厚道的人有福报,这句话是有道理。要从过去的业力来说,这个人是善业强,你看这个人生活环境也很好,朋友对他也很好,他吃的用的都很好,但是他就是不快乐,为什么?生性刻薄。生性刻薄的人跟境界一接触,就容易去注意别人的缺点,就容易去注意事情的缺点。当然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有好有坏,但是刻薄个性的人,他就容易去注意,容易去记住别人的缺点。他活的很痛苦,他觉得没有一个人对我好。厚道的人他容易去看到别人的优点,其实别人只是对他一点点好,他就觉得这个人实在是不得了,对我这么好。所以说我们今天所受用的境界有差别,有两层意思。第一层从阿赖耶识的角度,跟你的业力有关系,这个就要忏悔了,这不是完全靠修行,因为这个是过去的夙业。就是说我已经对他非常好,他对我还是非常不顺眼,这过去是恶因缘,那只有忏悔。这是阿赖耶识的因缘,这是一种客观的环境。其次是主观的,就是跟你当时的情绪有关系,跟你第六意识分别有关系。不管是业力、不管是分别,都是属于心中所变现的。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这句话是在补充前面那个「唯」,唯独。离开了这一念心,就没有境界可得。换句话说,这个境界唯独是妄念而有,离开了妄念就不存在了。


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前面讲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妄念,所以我们在一生当中就要受用很多很多的境界。但是这个地方是讲本来面目,就是说一切法,从本以来,从本性上来观察,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在唯识学来说,我们内心要有分别,一定要有名字。譬如说这一朵花真是美,要分别这一朵花的好坏,你心中一定要有话,你心没有话,你心不能分别。心中不讲话,你内心不能活动的。我们心的真如相,它一定要离开名言,它是无分别的状态。所以说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达成这种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不会随你的时空而有变异的。你到地狱去,你的本性还是一个如的境界。你到天上去,还是如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无有变异,不可破坏的,不会被罪业所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一」是简别它不是差别。凡夫每个人打的念头各式各样,你打这个念头,他打那个妄想,但是从本性来说,唯是一心。假名为真如。


禅宗对真如心的体悟是很重视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对不生不灭的本性没有体验,你依止妄想来修行。你的根本是依止妄想,你的果报是生灭的。因为你因地依生灭心来修行,有所求、有所得的心,心外求法。你依生灭心来修行,你的果报就是生灭的,如是因,如是果。所以他要你在修行之前,你要先坐下来参禅,什么是你本来面目?就是要你远离现前的妄想,回光返照。把你内心深处,不打妄想的那个心找出来,依止它来修行。


唐朝有一个法眼宗,禅宗有一个法眼宗。祖师法眼文益禅师,很有名的大善知识。他有一天主持一个禅七,小参的时候,请当家师父起来。文益禅师问:什么是佛法,道一句。你打坐这么几天,佛陀讲那么多佛法,是讲什么道理,你道一句。当家师父说:丙丁童子来求火。这个丙丁就是火。佛法就是以火来求火,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有佛性,对不对?由这一念心来观察这一念心,以心观心。所以修行就是以我们这个火性来找火。文益禅师说:唉!原来你不懂得佛法。就叫他下去。当家师父是一个道场的当家师父,很高的职位。心里就不快乐。他就离开禅堂,不参禅。但是古代的人,他还是有惭愧心。古代的人还是以圣道为重,不可因小失大。法眼文益禅师是大善知识,他讲我不对,是真的不对。他气消了以后,他又搭衣去跟法眼禅师忏悔,请善知识开示,什么是佛法?我刚刚讲错了,请你道一句。指点我一下。法眼禅师说:丙丁童子来求火。结果那个当下,当家师父开悟了。因为不是法的问题。因为第一次当家师父说:丙丁童子来求火。这句话是古大德的开示,当然是对的。但是他对这句话,很多很多的迷误,打很多的妄想,根本就落入在妄想的境界,那怎么能说是你悟到佛法的真理呢?这是一种世间流转的境界。第二次,他起惭愧心来跟善知识忏悔的时候,这古代的善知识有加持力,有威德力,他一讲出来的时候,丙丁童子来求火。就把对方的妄想给截断了。他突然妄想一截断停下来的时候,他直接以不生灭的心,来听你这句法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感受,受益。原来我们不生灭心是这种境界,他自己有点体会。


还有一个禅师叫会超禅师。他有一天去请教法眼文益禅师,什么是佛?我们学习佛,我们想要学佛,什么是佛?请善知识道一句。法眼文益禅师禅师说:你就是会超。他也开悟了。当然禅师讲话不一定很有道理。我就是会超,我当然知道。但是禅师开悟的人,以开悟的心意,以心印心。以心力加持,他讲这句话的时候,他就有办法把你的妄想停下来,让你回光返照,他不会让你老是心在外面活动。一般人很难,所以禅宗要讲传承。因为禅师以心印心,他自己悟到不生灭心,然后他告诉他的弟子。弟子找到印证,好,我悟的是这一念心,你悟的是这一念心,好好的护持正法,把这个心传下去。以心传心,以心印心。所以禅师他很注重传承,没有开悟的人,不能作善知识,因为他不依止经论的时候,有很多很多的方便,不同的方便。当然教理的话,他有一段的说法,谁讲话都是这个道理。禅师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时候,让你非得是开悟不行,否则你到时候指错了,根本是一种妄想的境界,你把这个当真心,认贼作父,那就糟糕了。所以说,我们这一念真如的心是怎么回事呢?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禅宗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这个文字的道路中断了,车子开不过去了。言语道断。内心的活动停下来,这个时候表现出来是一种毕竟平等,你内心的状态是一种平等性的,是一个不变异性的,是一个不可破坏性的。当下是一心,故名真如。三世诸佛所觉悟的是这个真理,历代祖师所传承的也是这一念心。当然禅宗的开悟,他是一种相似的理解,不一定就是真如。但是他有这个感觉以后,以后就不同,以后的修行就不一样。跟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的人是不一样,称性起修。他要在修行的时候,那是很平常的。平常心是道。不像我们凡夫一直妄想,在这个地方看到好境界,就高兴;看到不好的境界就痛苦,我们老是依止妄想在活动。他依止不生灭心的时候,他内心很平常。法法消归自性,以平常心来修六波罗蜜,当然就不同。【楞严经】有十卷,佛陀花了三卷半来发明,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讲这个心,讲这个相貌,讲了三卷半。十卷里面占了三分之一,然后阿难尊者开悟以后,佛陀再告诉他修行方法。为什么呢?佛陀讲他一个譬喻说:因为你没有把这个不生灭心的心体验出来,你依止妄想修行有什么缺点?佛陀说:譬如蒸沙,不能成饭。你现在想吃饭,肚子饿。你拿这个沙去煮,煮了半天,它是个热沙,它不能成饭,为什么?沙非饭本。沙不是饭的根源,如是因,如是果,你拿沙去煮成饭,这怎么可能呢?所以你煮饭要拿米去煮饭,为什么?因为米是饭的根本。这因果相随顺。我们想要成就不生不灭的佛果,你依止妄想,有所得的分别心来修行,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那么大的加持,就像拿这个火去烧沙一样。高大的加持力,但是最后是热沙。因为你这个生灭心所成就的果报,一定是六道轮回,因为你依止的是妄想,


有所得的妄想。你一定是要称性起修,以不生灭的本性,这样的因地,这是一种佛性的因地来修行,果报才能够不生灭。因果相随顺。【楞严经】还是要读。你修行的时候要怎么用功,否则的话就是错用心。你一开始依止的因地错了,你后面就全盘都错了。


第二段,这一段是根据【楞严经】把内心的相貌标出来。


「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静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段经文是在【楞严经】里面最重要的一段经文。佛陀开示我们内心的状态,这一段是非常重要。如来藏中。如来藏是指的众生现前一念心。为什么叫如来藏?就是如来之法含藏在众生的心中。就是如来的功德含藏在我们打妄想的心中。所以我们这念心是真妄合和,有不生灭的本性,也有生灭的心。我们凡夫都是依止妄想在活动,我们还找不到不生灭心,这是一个问题。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体现显现很多的色,但是的本性是空的,这个地方偏重在真空。它的作用,性空而真色。虽然是空,但是随顺各式各样的业力,它就有各式各样的果报出现。性空而真色,这是讲心的作用。这是总标,以下第二段就把体


性跟作用的相貌讲的更清楚。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讲体性。清净本然,这句话值得我们体会一下。佛法说我们这一念心是清净,什么叫做清净?佛陀在【楞严经】上说,清净的意思是离一切相。譬如说,我们内心当中有时候遇到染污的因缘,生起烦恼的相貌。我们因为读诵大乘经典,或者是诵经持咒的因缘,生起的善心的相貌,这都不是清净。清净是远离善恶的心识,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叫做清净,它离一切相。这怎么去体会呢?佛陀在【楞严经】讲一个譬喻,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碍彼诸相发挥。虚空包容很多很多的相貌,你把虚空丢垃圾,它也包容你;你用白色的油漆放在这个地方,虚空也包容你。但是虚空不染着,你用黑色的墨汁泼虚空,虚空不排斥你,但是它不受染污。你用白色的油漆去泼虚空,虚空也是一样,不受染污。这个就是清净。它离一切相,你生起善念,不能增加它的功德。你生起恶念,不能增加它的罪业,这个叫做它的清净。简单的说是离一切相,这是我们内心真如的相貌。


本然的意思是本来如此,不是假借因缘而清净的。一块白色的布给搞脏了,用强力洗洁剂把它洗干净,这个布,它的干净不是本然,因为你本来是脏的,把它洗干净。一个东西因为造作洗干净,它还是会弄脏的。有造作东西,你把它洗干净以后,它还会弄脏的,因为它因缘嘛。但是清净是本来就是如此的,众生的心本体就是这样子,它不是因缘而有的,所以说叫做本然。清净本然是我们这一念心的本性,周遍法界,它是无障碍的。遍满虚空的。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叫因果。凡夫的心不是安住在清净本然的本性,凡夫的习气就是要动,一念不觉。我们的心就是不安住在清净本然,他就是欢喜动,一天到晚动来动去。动即是业。这就有问题了,有生命出现了。生命会出现有两个因缘,第一个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着众生染污的愿力希望,有染污的愿力、清净的愿力,我们心中有各式各样的希望。第二个循业。你单单有希望,还不能成就果报,有业力,善恶的业力。蕅益大师写一本书叫【灵峰宗论】,后面有一个叫见闻录,讲一段事情。古时候杭州有一个乡民,祖先留下很多田产,他就在这地方经营,整天工作、种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分守己。有一天他的田地被当地一个大地主,用非法的手段抢过去了。地主跟他理论,但是对方人多势众,打也打不过他,没办法就告到官府去了。这个大地主用钱去贿赂官府,官府就偏袒大地主,把土地就判给大地主。这个农民心中实在委屈,心不甘情不愿,非常恨,就咒愿,你今生这样欺负我,我下辈子饶不了你,我就变一条毒蛇来毒死你。发了这个邪愿以后就生病了,越病越严重,后来医药都不能治了。临命终,把儿子叫过来说:我死了以后,帮我买一个棺材不要太好,下面挖一个洞,不要全部封死。他说:父亲,棺材都是封死的,为什么要挖一个洞呢?他说:我被他欺负,我要变一条蛇咬他,你要挖一个洞,好让我跑出来。儿子就把这件事情告诉做棺木的,做棺木的就讲出去了,辗转就让大地主知道。这个地主也是有点良心,想想真的是我不对嘛?你看结下这么一个冤家,他自己也觉得有点恐怖,有点忏悔。就拿着地契,一点礼物跟他忏悔。一忏悔以后,事情就好说话了,就喝酒,醉了以后,这个农民呕吐,就从肚子吐出一条毒蛇出来,死掉的毒蛇。我们从缘起法来看,当然这条蛇一定有因缘,一切法不会是上帝创造的,也不会是自然而有。他肚子为什么会有一条毒蛇呢?这是业力不可思议。第一个,我们一个果报会出现,你要有业力。当然他今生所作,作一个毒蛇足足有余。第二个,他有希望,他有咒愿的力量,后来他改变了。所以我们不要随便的发邪愿。【阿含经】上有件事情,佛陀带着比丘去扥钵,经过一个森林。这个森林有一个动物很特别,牠能够到空中里面去抓鸟吃,牠的速度非常快,任何一只鸟不能逃过牠范围。牠要抓那只鸟就可以把那只鸟抓住,把牠吃掉。牠也能够深到海里去吃鱼,你看这种动物,两栖动物。比丘就问佛陀说,这只动物是怎么回事呢?佛陀说:这是过去生一个比丘,在山中打坐,快得定的时候,树上的鸟一直叫、一直叫,他很生气,下一世找你们报仇。就换一个地方,到海边去,鱼在那个地方也是跑来跑去,他也是起咒愿,我要找你们报仇。好了,修行人的心力又更强了。在寂静的当中,他发的愿又不得了的。所以他死了以后,他一方面能在空中吃鸟,一方面能到大海吃鱼。所以我们心中的愿不能随便乱发的,当然,你要得果报,只有愿力还是不够,还要有业力。愿生西方净土中。你发这个愿,但是你没有念头的资粮还是不行,没有执持名号的资粮还是不行的。我希望生天,但是你的业力只足够到人间,那也不行。譬如说,两个同参道友,你跟他很好。你们两个发愿,我们下辈子再见面,好不好?好。怎么办?从因缘上来说,你们两个在人间要见面,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你们两个业力要一样。你们两个都有足够做人的业力。譬如说,你这个人杀盗淫妄,根本就不可能做人,到三恶道去了,资粮不够。所以你们两个人间要见面,业力要一样,共业。第二个你们要有共同的希望。我希望做人,你也希望做人。我希望跟你见面,你也希望跟我见面,互相的忆念。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希望跟佛陀见面也是这样,当然佛陀是希望见我们,这没问题。所以说在这个法界当中,人跟人希望见面,互相的忆念,互相的希望。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是清净本然,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众生出现呢?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每一个人有各式各样的希望,每一个人有各式各样的业力,所以说这世间上就有很多很多的生命出现。这是讲到我们内心的体性跟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1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佛法修学概要·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十二》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世间人对生命的真相都不能完全了解。譬如说因缘观,这个是小乘的因缘观。小乘人观因缘性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法是因缘而有,因缘而消失。所以从生灭当中,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他不知道毕竟空当中有一个不生灭的本性存在,失其本体,只看到作用,只看到生灭的作用。外道认为自然,一切法是自然的。本性是本来清净,但是这个自清净的本性是受熏的。你各式各样的造作,它这个本性是不思议心,不思议变,就变现各式各样的果报。所以这个自然性就忽略它的作用,外道忽略它的作用。所以说因缘观、自然观,都没有看到生命的本质。这都是我们凡夫意识分别心,自己捏造出来的妄想,跟生命的本质不相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句话是你说的,实际上事情不是这样,那只是你说的,你嘴巴说的而已,这个是戏论。不合乎生命的真实相。生命的真实相就是清净本然,循业发现。循业发现而清净本然。都不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这个是诸法的实相。


问:?


答:因缘观是不圆满,不是说错。因为因缘它是一种作用,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从生灭当中可以看到无我无我所,但是有一个不生灭的本性就没有看到,它不是因缘。


问:?


答:讲因缘还要配合佛性,因缘只是讲作用,它没看到体性。因缘法是生灭法。所以说不是错,而是他偏在一边。偏在作用这一边。它观察生命是观察一边而已。不过因缘观在刚开始对治妄想是很有力量。所以说阿罗汉修因缘观证得空性,他认为,我身以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他认为在整个佛法修学当中,我已经大事已办,佛陀也是这样子而已,就入偏空涅槃。他对于真如佛性的开显,他不生好乐。所以说他也是偏一边的。


问:?


答:反闻闻自性。耳根去攀缘声尘,听声音。凡夫耳根去接触声音的时候,循声故流转。我们向外攀缘,去分别这个声音。观世音菩萨他不是,他是反闻。我们听到鸟叫的声音,这个时候我不去分别鸟叫的声音,我不循声流转。我开始去观照,我为什么能够听到鸟叫的声音,就是逆流照性,就是把那个背后的主人找出来。谁在听鸟叫的声音,这当中为什么这扶尺不能听到鸟叫的声音,我耳根能到鸟叫的声音?他就开始去找,找到他的闻性。其实闻性他就是佛性。六根的根性都是一样的。参是观的意思。我们凡夫的妄想是一层一层的,它有一层一层,你一直观的时候,你的妄想越来越淡薄,越来越淡薄,到最后一念的相应,就观到了,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那种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本性现前,那就对了。所以它是反闻闻自性,就是回过头来去观照,我为什么能够听到声音?把那个背后老板找出来,谁能够听到声音?不是耳朵,耳朵是个肉体。它有很多的势力,动静根觉空灭,有很多的势力。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慢慢,慢慢,【楞严经】有很多,他破六层,有六个层次。这个心观的越来越细,越来越细,


越来越细,最后悟入到本性上去。


问:?


答:娑婆世界,它的果报体,耳根特别利。鼻子比较困难。耳根容易摄心。对娑婆世界来说,耳根容易摄心。六根门头都可以回家,这六个门都可以回到本来面目,但是耳根那个门最容易,那个门最大。数息观是修定,数息观它的所观境是那个息,它是观出入息。他观那个息从鼻孔到丹田,从丹田到鼻孔。兹息出兹息入,他是以息,外境为所缘境,他不是去回光返照。它这个是修止。他是用息来摄心。当然修观之前要修止。大家注意一下,我们一天的修行,不能老是修观。我们不能一直在思维,在思维,你脑神经会错乱。我们一定要修一点止来调和这个观。如果你一天在想,不管你想什么,想佛法也好,想世间法,你一天到晚想,到最后身体会坏掉,脑神经错乱,晚上睡不着觉。我们心不能一直让它动,我们这个欲界的色身就是要让它止,有时候在佛号当中安住,无分别住,那个养神,而且止的时间要超过观的时间,止的时间要多一点。你一定要先修止,先寂静,然后再观。观一段时间以后,心散乱,再恢复到止。你一面修观,因为观是分别的,耗神的,到时候你停不下来,那个心活动太厉害,到时候你福报差一点会发神经病。但是一直修止也不行,那是死定,一滩死水,不常融。死水不常融,不能开发智慧也是不行。所以止跟观要双运。观是要让你明白道理看到生命的真相,因为我们凡夫的烦恼会活动,就是没有看到真相,所以我们就会愚痴。有愚痴就会起烦恼,会造业。我们看到本来面目是清净的,是无我无我所的,我们烦恼就能容易调伏,是这样子的。所以止跟观要均等,止也可以调伏烦恼,止是暂时调伏烦恼,如石压草。断烦恼要靠观,要靠智慧。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平常放蒙山,第一句话就是要讲这句话,把这个观念强调出来。若人欲了知,如果我们想要了知三世一切佛法的实相。三世诸佛讲那么多佛法,到底讲些什么道理?三世诸佛一些实相的道理。我们想要明白三世诸佛的道理应该怎样明白呢?告诉你一个方向,应观法界性。你应该去观察这个十法界的体性,不要去观察十法界的差别。就是在十法界的差别当中,有一个无差别的体性。这个体性是什么呢?一切唯心造。就是你一念心,就是你这一念清净的本性。


我们讲生命的真相,是由念头所创造的,因为有很多很多的念头,所以我们就有很多很多的生命相续。这个念头可以从两部分来理解,一个是从体性。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法尔具足,十界诸法。」前面讲过,这个体是清净本然,离一切相的,周遍法界。但是这个体性,它不像虚空,顽空。它有十法界的功能,它受熏。它是怎么个受熏法?看作用。这当中就有十法界的种性差别。


第一种「瞋恚邪淫-是地狱法界」地狱种性。这是讲作用,我们平常的念头,有些人烦恼很炽盛。他动不动发脾气,瞋心很强。他整天心中所想的,就是怎样跟人家对立,伤害对方。有些人淫欲心很重,一天吃饱饭睡饱觉,心中所想的都是一些男女的境界,这种人多数是要到地狱去的。他已经成就一种地狱种性,很强。它的念头,念念相续,没办法停止下来的,他临命终的时候,就随它的念头到地狱去得果报了。剎那间就到地狱去得果报了。


第二种「悭贪不施-饿鬼法界」有一种人他非常悭贪的,什么事情不会给别人受用的,自私自利的。他就是很多钱,他一块钱不拿出来的。悭贪的习性非常坚固,这种人多分来说是饿鬼道。以后饮食会极度的缺乏,水分食物都极度的却乏,常时间在饥饿当中。为什么?他悭贪的念头,念念相相续,无有间断。有这个念头的力量,就使令他变现了饿鬼的果报出现。


第三个「愚痴暗蔽-畜生法界」这个人你跟他讲道理,他什么都不明白,整个人昏昏钝钝的,一天过一天的。愚痴暗钝,修行人要注意一件事,打坐不要昏沉。一个人经常昏沉,宗喀巴大师说:你以后容易到畜生道去,就是愚痴。愚痴是很可怕的,愚痴会使令一个人变成一种钝根,钝根的修行人。以佛法来说,你有一点烦恼,但是你善根强,你还是有希望。你善根强,接受佛法以后,你能够明白空性,明白业果,明白佛性,佛法的光明出现,就能够破除黑暗。佛法不怕烦恼,就怕你没有善根。但是你经常昏沉,时间久了以后,你这个人的内心很钝。你跟他讲什么,他不明白。这个道理已经跟他讲了很清楚了,他还是不明白。内心当中经常黑暗,经常昏沉,胡里胡涂,昏昏钝钝的,这个人以后多分会到畜生道去。这种念头习气,一定要把它切断。否则这个等流习,这个念头不得了,要命的。


第四个「我慢贡高-修罗法界」这个人的性格,他可能布施持戒很清净。但是这个人我慢山高,人跟人之间是对立的。他说你为什么要布施呢?你布施一百块,我布施两百块。你为什么要布施?我不是慈悲心,我要比你强。你拜一百拜,我就拜两百拜给你看。他拜佛的目的不是为了忏悔业障,动机不是这样子的。他完全站在一种对立胜负的心情,胜负心很强,什么事情都是要跟别人比较的,都要强过别人。这个念头在他临命终之前,没有把它对治消灭的话。这个念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就会使令他到修罗法界去。当然这种人也可能会修善,这种善业,他在修罗法界的时候,阿修罗有很多的宫殿,也是很多可乐果报,但是他的德行叫非天,有天人的福报,没有天人的德行。天人的内心都很善良慈悲的,他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阿修罗内心,瞋心很重。那一个人比他强,他就不高兴,就要找他来决斗。我慢贡高人容易堕落阿修罗法界,阿修罗很多,有贫穷的阿修罗,有福报的


阿修罗,但是他的共同点就是内心我慢。


「坚持五戒-人道法界」我们平常的念头还是欢喜护持戒法的,这个人虽人偶尔也造恶,偶尔遇到恶因缘会造,但是恶根性不是很强,他一定是受了很严重的刺激,他才造恶业的。他正常的善根是欢喜护戒的,护持五戒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种人他招感的果报是人道的果报。


「精修十善-天道法界」精修就是上品,五戒只讲身口,身三口四。但是十善,这个道德更高,他还要意业的无贪、无瞋、无痴。天界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一般讨论是分成两类,欲界天是一类,色界无色界是一类。如果你要生到六欲天比较容易,你只要无贪,贪瞋痴淡薄一点,十善业要修的是上品,很强,很圆满。但是要到色无色界就不容易了。那就要有禅定,要离欲。修禅定要修不净观,要离欲。而且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要调伏瞋心。瞋心是最障碍禅定的,比贪烦恼更厉害。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瞋心对禅定的破坏是最厉害的。所以说要到禅定的天道去,还是要有禅定来调伏贪瞋的烦恼。


「证悟人空-声闻法界」声闻的性格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这个人是非常理性的一个人,他经常去观察他的色受想行识当中,五蕴的身心都是剎那剎那生灭的。在这个生灭变异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我存在。他一天当中就安住在空性,对于无量无边在苦恼当中的众生,他对度化众生不生好乐,这种习性的人容易到声闻法界。


「知缘性离-缘觉法界」声闻法界的人是观四圣谛,苦集灭道。缘觉法性,他的根性更利,是观十二因缘。无明灭,则行灭,乃至于老病死灭。缘觉法界的人比声闻法界的人更加的孤僻,更加的清高。声闻人,他虽然不主动度化众生,但是他去扥钵,有信徒遇到他,向他请法,他多少会说话的。但是辟支佛,他不是。辟支佛走入山林不愿见人,他连看到人都不欢喜,特别的孤僻。不过这种人智慧都很高,他内心的境界非常的寂静,观察宇宙的真相看的非常的清楚。经论上说,缘觉法界的人,甚至于连佛陀都不想见。明明知道那边有佛陀,他不去听法。他过去善根强,在山中打坐,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看


到春天百花盛开,到秋天花凋谢了。他看到宇宙命的流转,知道无常。从无常知道苦,知道无我,悟入空性,他才解脱。多数缘觉乘的人,都在很高很高的山上,让你找不到的。他过去生有接触过佛法,一定是他的善根强,福报又要大。他过去生有听闻过佛法,慢慢的他的性格,可能没有遇到大乘菩萨的指导,没有遇到大乘经论的指导,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孤僻,到这一生的时候,他就变成辟支佛种性。不过辟支佛临命终的时候,容易显神通,平常他一句话都不讲,打坐。没有人知道他是辟支佛,辟支佛也不会说他是辟支佛。他打坐完了,出定以后,去山洞外面摘个水果吃一吃,晒晒太阳。晒晒太阳以后又入坐,入坐以后,到第二天太阳出来以后。我们一个人的色身一定要晒太阳,吃一点东西。他可能七天出定一次,吃点东西,晒晒太阳,然后又入定。临命终的时候,多分的辟支佛会显神通。他临命终的时候,大显身手,在空中里面神通变化,最后把身体烧掉,舍利子掉下来死掉,入涅槃。他的心情没有所谓让人家知道不知道,你有因缘看到,那是你的福报。没有因缘他也无所谓,他的心情只是显个神通,那至于谁怎样他也不管的。缘觉对于让众生成就善根,不像菩萨那样子主动。


「度行齐修-菩萨法界」菩萨的境界,他能够自利利他。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他一方面有一点的时间能够来调伏自己的烦恼,但是他会拨出一部份的时间来关怀众生。他是大悲心,六度万行齐修,一方面自利,一方面利他。菩萨为度众生不请友,他会主动的教化众生。声闻法界是不主动,被动。缘觉法界是更加被动,他根本是不会跟众生接触的。我们一般要看到缘觉是非常少,非常少。一般都是在很高的喜马拉雅山,人烟不到的地方。因为缘觉多数都有神通,阿罗汉不一定有神通。阿罗汉生病生太久,禅定就会失掉。禅定失掉,神通就会失掉。但是辟支佛一定有神通,一定有神通。辟支佛的神通,他不会失掉。真实、平等、诸佛法界。能够悟到我们的真如本性,从这个本性当中观察一切众生,我这一念不生灭的心是如,一切众生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从这个同体的本性当中,发动他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人以后是直趋佛法界。基本上,从我们内心当中,当我们恢恢复点的时候,我们不讲我们现在的妄想境界,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恢复到本来面目的时候,那是每一个人平等的境界。问题是,我们内心一定要动的,一定要动。不断的动,就有动的作用。动的方向有十个方向,因为活动的方向不同,我们以后所趋向的法界就会不一样。


我们看十二因缘,就可以知道缘起的生灭。第一个因缘是无明。无明是一个心所有法,是内心的状态,一种烦恼。烦恼它一动,就是行。它一活动,就是一个业力。无明一动就是行,行一活动就有识,就熏习阿赖耶识。就有名色、六入、触、受,各式各样的果报,生老病死出现。如果还灭门来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老病死灭。譬如说,我们今天本来是一个贪烦恼很重的众生,造了很多很多的罪业,因为贪,或者贪财贪色,造了很多罪业。如果我们今天不去调整我们的念头,不去忏悔,不去修止观来转变念头,我们要到三恶道得果报。后来我们开始忏悔,修止观,把这个烦恼停下来,就是说你现在这个心,跟过去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没有这个烦恼,心若灭时,罪亦亡。你这个烦恼停下来,你的内心有变化,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老病死灭。心中所蕴藏的三恶道的果报就破坏掉,没有力量让你得果报。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我们平常忏悔业障有两个方式,第一个事忏。事忏是针对某一件事情。我找一个比丘或在佛菩萨面前,说我过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作了什么事,对于这件事情,我加以追悔,在佛菩萨面前白告追悔,我发愿永不再做,这是一个很粗的忏悔。理忏就不是,理忏是一种根本忏法,它能够转业的。罪从心起将心忏。我当初为什么会造罪,身体是不会造罪,嘴巴也不会造罪,是由内心的推动。这个时候我们回光返照,罪是从一念的心所生起。心若灭时罪亦亡。这时我们呵责我们那一念烦恼,譬如贪烦恼重,修不净观,来调伏你的贪烦恼。瞋烦恼重,修慈悲观。慢慢心被法宝的力量,法乐的调伏,平静下来,这个时候你的业就改变。心若灭时罪亦亡。所以说如果这个烦恼活动还在,如果你今天还起这个念头,你的罪一定在,这个果报一定还在。要小心,临命终这个念头一活动的时候,就到三恶道去。你怎么知道我的罪业灭了呢?就是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内心的等流性,那强大的水流,被你止观的力量停下来,不活动。这个时候你的业改变。净土法门讲带业往生,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要降低你三界的业力,你这个人对三界的财色名食睡还贪的很重,对世间的名利心还看的很重,肯定你没办法往生。你佛号一天念一万声也是一样,信愿不具足,饶你佛号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因为你跟佛菩萨没办法感应道交,愿离娑婆,欣求极乐。所以一个往生人的相貌,他的念头,对三界的果报体不生好乐。看到一个国王跟看到一个乞丐都是一样,都是一个苦恼的境界,他内心非常的平静,他一心一意的都是皈依阿弥陀佛。就像一颗树,这一颗树平常就是往西方去发展,你随时把它砍下来,这颗树就往西方倒下去。因为他念头的等流性就是一心归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今暂做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所以说我们下辈子要去那里,你不要问算命先生。你看你一天当中的念头,那一个念头最强,你就知道你要到那里去。当然还没临命终之前,你还有机会,因为这个念头是无自性的,是你的熏习而有的,你可以改变它,你在你死亡之前,还有机会来调整你的念头,把恶念降低,善念加强,你的生命就会有变化。如果你的念头一直这样窜习下去,那肯定这个念头就是一个方向。


「人天长夜,宇宙黯淡,谁启予光明。」一般人的心情,从出生到大,从小时候读书,长大以后工作,然后生病,然后加护病房,没有一个人去回光返照的念头,看的话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我们凡夫就是这个等流性很强,刚开始起一个恶念,因这恶念去造一个罪业。譬如说你去造一个抽烟的业,抽第一支烟的时候,有点惭愧心,但是好像没什么大事情,再抽第二次,这念头又加强,一次一次到最后惭愧心没有,到最后变成习惯。你造一件恶业的时候没有惭愧心,那就不得了,那已经是一种等流性。烟只是一个小事情,我们造罪业就是这种方向。世间上的人,我看不遇到佛法,明白道理,要改变他的业都很难,非常难。因为你内心的等流性,烦恼一现前的时候,那是烦恼做主。这件事情你不要做,不可以,我非做不可。因为烦恼已经被他养成一个很大的势力,他控制不了自己。所以你做了会死,死也是要做。一定要学佛以后,明白道理了,这个人的生命才有可能改变,心中有光明,原来我的念头是即空、即假、即中,无自性,这个念头会让我受苦恼的。世间的人对内心的状态,对生命的现象不明白,会偶尔造一些善业。有人的邀请,他偶尔也会起一些恻悯之心,但是这种业力都不足以对他生命有决定性的改变,因为偶尔的善业,敌不过他念头强大的势力,他是以这个为主的。一定要遇到佛法,明白道理,心中出现光明以后,这个人才可能会脱胎换骨的,这个时候他的生命才有决定性的改变。要明白道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想离苦得乐,没有一个人愿意痛苦。一只狗都知道要找东西吃,找一个洞住。当我们知道这个念头的相续,会让我们到地狱、饿鬼、畜生受苦,我相信我们会用很快的时间改变过来,呵责它,修观,观察这一念头是生灭性,不随妄转,或者以佛号来取代它,以善念来取代它。让这恶念的相续慢慢的调伏、减少、降低,到最后停下来。这个时候生命就改变过来。当然这种道理要是没有佛陀的出世,我们谁也不明白,我们谁知道东西南北呢?我们出生就知道一天过一天,内心当中所攀缘都是外面的境界,你怎么样,我怎么样,你对我好,我对你不好,我今天干什么,你干什么,没有一个人会静下来观心的。想观的话也观不出个所以然,你内心最深入的寂静的本性没有一个人观得到的,外道都观不到。所以我们看完佛法以后会对佛陀生感恩心。「人天长夜,宇宙黯淡,谁启予光明。」没有佛陀出世,世界上没有光明,我们只有随顺自己的烦恼,不断的造业,造业以后受果报,从地狱出来,事情还没了。从地狱出来,你烦恼的等流性还


在,你继续造恶业,又继续堕落,这是印光大师说的。你的念头就是始终没办法停下来,因为你没办法控制你自己,一定要遇到佛法,这个人才能够冷静下来,然后改造自己。所以我们讲「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我们念头有十个方向,这十个方向它都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它没有真实性,它是熏习而有的,它的本性是清净,是空性的,所以它能够改变。改变的方法就是止观的方法,佛法还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修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8 08:51 , Processed in 0.14806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