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907|回复: 0

[温金玉教授]慈善:佛教与当代社会互动的前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3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慈善:佛教与当代社会互动的前导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系教授  温金玉
宗教关系作为当前五大社会关系之一,涉及的其实就是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各宗教之间的关系以及宗教自身系统中的关系,协调处理好这几个层面的关系,不仅是宗教自身的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人群安宁等国家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从历史上来看,宗教与社会的平衡机制一旦被破坏,社会的集体不安意识就会波及宗教,从佛教来说的“三武一宗”法难,从明末清初的天主教“礼仪之争”,概莫能外。宗教作为社会整体结构中的一个子系统,有其与社会相适应的一面,同时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与特殊性,所以一个和谐的社会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就要注意如何引导其适应稳定的一面,而消解其不适应性。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我国逐步落实与完善,宗教进入公众领域的视野,取得稳步发展的成效,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民众的普遍关注,其影响已超越宗教自己而达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层面。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如何理解宗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一新提法将是未来一个时期里,宗教管理部门与宗教界共同思索与探讨的一个问题。以往所谓“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备受社会各界的质疑问难,那么今天应如何看待并探索中国宗教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途径呢?我以为,宗教界加大慈善事业的投入,将是与社会最好的互动。
一、佛教的慈悲理念
慈、悲本为两个独立的概念,最早佛教只强调慈,稍后才以“慈悲”并称,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慈名爱念众生,当求安稳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悯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所以龙树对慈悲的定义就是“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因此慈悲的定义就是“拔苦与乐”。
慈悲在小乘佛教中,原为五停心观之一,主要对治嗔恨心较重之人,因为这样的人心中总是充满愤恨和不满,修此慈悲观可以柔和其心,令其消除内心的敌意,从而避免由嗔心所带来的过激和冲突。所以慈悲观在小乘中是一种修行法门。在《俱舍论》中,在慈悲之外又加上了喜舍,合称四无量心。《俱舍论》卷二十九说:“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四无量心也是一种修行法门,也是一种德性,到大乘佛教时,为了突出慈悲的深意,便将慈悲喜舍定为佛之本性,南本《大般涅架经》卷三十二说:“善男子,大慈大悲名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随菩萨如影随形,一切众生必当得大慈大悲,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将慈悲喜舍由修行法门提升为佛性的地位,体现了大乘佛教对慈悲的重视,所以大乘佛教认为证悟成佛必须要透过“慈悲”的实践来实现。
大乘佛教认为,只有智慧而没有慈悲,就会流于独善其身,佛陀的根本精神并不是教导众生只为自己着想,慈悲利他才是如来的本怀。实际上,大乘佛教的兴起就是慈悲的生起,慈悲思想的兴起实际也就是菩萨思想的兴起,因为菩萨的真实含义就是觉有情,慈悲就是菩萨的本质。但是大乘菩萨的观念并未出现在《四阿含》中,在大乘经典出现以前,虽有一批《本生经》故事来讲述本生菩萨的行迹,但本生菩萨指的是世尊无数轮回的前生,这些《本生经》的故事其实并非佛陀所说,而是后世基于对佛陀的崇拜而创作出的。本生菩萨的故事很受普遍民众的欢迎和认同,这些故事满足了崇拜者的心理,同时也显示了佛陀伟大的人格精神,另外也为大乘菩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本生经》中本生菩萨唯有一人,就是世尊,但在大乘佛教中,菩萨的数目却是数不胜数,大乘菩萨是大乘修行者普遍的人格典范,从而逐渐建立了大乘佛教以慈悲为中心的基本特质。中国佛教信仰结构最终确立菩萨信仰为主体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大乘菩萨的慈悲特性,最典型的表达是悲智双运,就是三轮体空的慈悲,即施者是空,受施者是空,所施物也是空。大乘菩萨的慈悲是建立在空智思想基础之上的。在大乘佛教中,将慈悲分为三种,即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慈悲。众.生缘慈悲,可以说是基于“人之常情”而起的慈悲,容易有其局限性。法缘慈悲,是从“诸法缘起”的角度,视众生平等无别,以一种无差别的态度来为众生拔苦与乐。无缘慈悲是不存有慈悲意识来行慈悲,所以它的根本精神是三轮体空,扬弃施者、受施者、所施之物的分别来行慈悲。以无缘慈悲来行慈悲者,没有施者的自得,去除了对受施者的远近亲疏之分,也不会吝惜所施之物,甚至连行慈悲这个念头都不存在于意识之中,这才是真正的无缘的慈悲。众生缘慈悲是一般人伦道德的慈悲,法缘慈悲是宗教性博爱的慈悲,无缘慈悲是基于佛教缘起思想。的慈悲,是能施与所施自他不二、能所两忘的慈悲,以无所施而施,无所与而与的方式来行慈悲。
大乘菩萨的慈悲是无缘慈悲,无我是空,但慈悲不空,虽知无我而不断慈悲,故空而不空;虽行慈悲而不执有我,故不空而空。无我的慈悲不仅要消除人我的界限,还要提倡三轮体空的精神来实践慈悲的宗旨。也就是说行慈悲者须完全抛弃慈悲的观念,以超越慈悲的方式去行慈悲。因为菩萨行慈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要去满足众生的主观感受,而是在于为众生拔除最究竟的痛苦,走上解脱之道。
二、中国佛教的慈悲事业的展开  
中国佛教高扬“人间佛教”的旗帜,并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号召,以大乘菩萨行来弘法利生,更以“众生病则我病”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来回报社会,服务人群。所以从建国后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慈善公益事业就一直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展开。在建国初期,公益事业主要体现在赈灾济困、植树造林以及出钱出力支持抗美援朝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寺院基本建设的初步完成,本着慈悲喜舍的精神,积极从事慈善事业,全国各地佛协与规模较大的寺院纷纷成立慈善功德基金会,从小至大,在每一次的救灾济贫工作中都能听到佛教慈悲的声音。在成就众生中成就自己,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只有在众生得到解脱后,菩萨才能得到最终的解脱,这是佛教自立立他、自觉觉人的根本精神。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中国佛教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全国佛教界发扬“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优良传统,响应党和政府关于发展慈善事业的号召,将慈善事业作为佛教与社会沟通的最直接、最可接受的桥梁与方式,这一模式受到政、教、学三界的普遍认同,也受到社会民众的赞赏。如中国佛教协会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款,向修复长城、抢救大熊猫等公益事业资助,为大兴安岭林区遭受特大火灾的人民捐助,向云南省临枪、耿马遭受地震的上座部佛教界捐助。1991年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中国佛教协会致函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紧急呼吁全国佛教徒积极行动起来,奉献心力,向遭受洪涝灾害的安徽、江苏等地区捐款捐物,救济灾区人民,共募集救灾款人民币500万元。当年,中央政府授予中国佛教协会“抗洪抢险救灾模范先进单位”称号。香港佛教四众弟子通过香港佛教青年会向江苏省境内曾遭受洪涝灾害的苏北地区灾民捐赠价值80万元港币的寒衣。1996年中国佛教协会赴青海慰问受灾群众,并向各省、市、自治区佛教协会和各名山大寺发出通知,号召捐款捐物,支援受到严重洪涝灾害的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安徽等省的灾区。全国佛教徒当年赈灾捐款达到200万元。
1998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伺张北地震灾区捐款10万元人民币,中国佛教协会机关职工和广济寺僧众捐款3万元人民币。此外,中国佛协还向西藏那曲雪灾地区捐款5万元人民币。十一世班禅向西藏受灾地区捐款3万元人民币。当年夏天,中国长江、嫩江一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当年佛教界捐款达到4000万元。1999年台湾发生地震后,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台湾地震受灾同胞的痛苦牵动着大陆佛教四众弟子的心,各地四众弟子纷纷致电致函询问灾情;慰问受灾同胞。中国佛教协会向台湾佛教界诸山长老发了慰问电,对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台湾.同胞表示沉痛哀悼,对受灾同胞、遇难者家属、佛教界同仁致以亲切慰问。中国佛教协会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将首批5万元赈灾款送达台湾受灾地区,帮助台湾同胞早日克服困难,重建家园。    ·
随着佛教慈善事业的不断展开‘,各地有条件‘的佛协与寺院成立了专门的慈善功德会,为慈善公益事业的有序展开、规范化动作奠定了基础;1993年初,重庆市佛教协会在惟贤法师倡导下,成立重庆佛教希望工程编委会,开展资助失学儿童活动。重庆佛教希望工程捐出200多万元,使2万多名中小学生重返课堂,修建了15所希望小学、1所幼儿园、48所希望书屋。~1998年又成立重庆佛教协会慈善功德会,在继续开展希望工程的同时,启动“母亲工程”,救助贫困母亲3404人。1994年12月,在妙湛法师主持下成立了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开展了"/k万四千善行,从六个一百做起”的慈善活动,即一年中要奖励100位优秀教师,资助100个失学儿童、100名孤儿、100个特困户、100个孤寡老人、100个残疾人。妙老圆寂后,基金会禀承“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遗训,成立10年间,“先后发放善款27437573.58元,其中慈善救济款10088802.08元;施诊施药1075472.35.元;义诊人数150556人;捐建希望小学22所;修缮学校58所;捐资助学达9068665.78元;印赠经书68,24157.07元;放生护生380476.30元””。上海佛教界的慈善事业一直有优良的传统,他们设立了两个基金会,每年为上海贫困家庭捐赠25万元,为上海市残疾儿童教育事业捐赠30万元。上海市佛教界近20:年来用于赈灾、扶贫的捐款在2000万元以上,在西南、西北地区捐建14所希望小学。广东省佛教界从1993年至2002年,用于慈善公益事业的资金达1.18亿元。目前全省佛教界共有6个慈善基金会、1所养老院、1所弃婴收养所。2000年湖南省佛教基金会成立,从1980年以来全省佛教界用于救灾款共700多万元,用于希望工程助学款800万元,建希望小学30多所,设立奖学金300万元。山西省佛教界也成立了山西五台山佛教慈善功德总会,资助山西大学13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救济社区贫困家庭,为灾区群众捐款,修建希望学校。01995年9月河北省佛教协会成立了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这是经省政府批准的河北省佛教协会所属的省一级慈善机构。其宗旨是:发扬佛教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为以孤儿、特困学生为主的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协助政府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成立10余年来,功德会始终致力于资助以孤儿、特困学生为主的弱势群体;走,遍了河北省境内的偏远.山区、贫困地区,捐衣捐粮无数,建希望小学、图书馆、深水井、拦水坝若干,自2000年始,每年定期资助贫困县市的孤儿、特困学生,迄今资助范围已覆盖全省39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的一半以上县市,受助人数逾1万人次,善款累计数百万元,并收养其中最贫困的孤儿人住弘德家园(孤儿院),目前石家庄、廊坊、保定3所弘德家园共收养孤儿148名,天津、北京家园在筹建中,邯郸、衡水等地善心人也正在当地积极筹建弘德家园,2006年达到500余名。他们的口号是:“代众生布施,将善款直接送到受助人手里。”倡导“日行一善”活动,在全国影响很大。
海峡两岸,血脉相连,人间佛教思想是两岸佛教界共同奉行的准则。台湾慈济功德会在证严法师带领下目前大约有500万会员,分布在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为大陆受灾同胞进行救助行动,特别是1991年在大陆援建灾民住房——安徽省全椒县14个慈济社区,江苏省兴化县15个慈济社区,河南省固始及息县两地34个慈济社区,计3107户百姓受益。建11所学校,10多间养老院,收容了近500位老人。
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是由香港“旭日集团”美国公司董事长杨洪于1999年创办的。基金会自成立以来,每年都投人数千万元在祖国内地做扶贫工作。从2000年至今,捐款总数接近一亿元。慈辉佛教基金会在祖国内地偏远地区扶贫济困,维修乡镇卫生院,打井修桥,资助贫困学生,在多所大学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和学术资助,曾荣获国家民政部颁发的“爱心捐助奖”,杨洪也当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百名慈善家之一。
2003年人春以来,中国许多地方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中国佛教协会先后发出通知与《致全国佛教四众弟子公开信》,要求全国佛教徒行动起来,主动协助各级党和政府部门做好非典防治工作,号召全国佛教四众弟子本着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积极支持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捐款捐物。佛教界共为防治非典捐款500多万元。7月10日海峡两岸非典疫情刚刚得到有效控制,两岸四地佛教领袖、四众弟子一万多人云集厦门南普陀寺,隆重举行“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界为降伏非典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会”。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巨大海啸,波及南亚和非洲12个国家和地区,造成数十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是国际上罕见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12月29日,中国佛教协会向在印度洋地震及海啸中受灾的国家发去慰问电,代表中国佛教徒对他们遭受的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表示慰问。2005年1月1日下午1点,在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塔前,由中国佛教协会组织,两岸佛教界共同举行了“海峡两岸、百寺千僧、捐款千万、救苦救难”消灾祈福万人大法会,为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海域地震海啸中遭受巨大灾难的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8个国家的灾民消灾祈福,并对亡灵进行诵经超度。现场捐款993万元,全部交给中国红十字会转交受灾各国。
2005年11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华慈善大会”上,无锡灵山祥符禅寺被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荣誉。几年来,灵山祥符寺先后投入了2300多万元,致力于赈灾、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助学、助医,支持文化艺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慈善公益事业。祥符禅寺的获奖,是国家对于佛教界积极致力于慈善事业的肯定,同时表明了佛教界在公益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云南省佛教协会、昆明佛学研究会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当地群众对南传佛教虔诚信仰的心理,协助政府参与到宣传、预防艾滋病和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中去,积极参与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开展艾滋病关怀服务的摸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2006年1月18日上午,山西省佛教协会、五台山佛教功德慈善总会“扶贫济困献爱心”捐赠仪式在太原文庙广场隆重举行,4万元善款和价值13万余元的善物赠送给太原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及太原市社会福利院等单位的困难群众。据了解,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根通法师为代表的广大佛教界善士广结善缘,从2003年至2005年已捐赠41万元善款。
2006年10月,为支持中国艾滋防治,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捐港币3900万元。12月,基金会又向广东惠州市惠城区特困生发放助学金25万元。
由中华全国慈善总会主办、人民政协报协办的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组委会评选出全国百位慈善人物,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理事长、天津荐福观音寺住持妙贤法师获选其中。2007年1月8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颁奖盛典,妙贤法师作为宗教界唯一代表出席了颁奖会并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
2007年1月23日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在锦州市民委(宗教局)、锦州市慈善总会等部门人员的陪同下,再次来到锦州开展扶贫济困活动。此次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筹集的10.985万元善款,以米、面、油和现金等形式,分别送到黑山县、北镇市、凌海市、义县、太和区和关单新村的605户贫困户、特困户家中,为2200名贫困人口送去爱心和帮助。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是从2004年开始在辽宁省锦州开展扶贫济困活动的,2006年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与锦州市政府共同举办了“慈爱锦州”棚户区改造大型募捐活动,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为关单棚户区改造工程捐款615万元。3年来,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为锦州市的义县、太和区翻扩建了10所希望小学,修水库3座,打百米深机井8眼,设立40万元助学金,帮助800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累计捐资已达900多万元。
2007年1月25—27日,厦门市佛教界在厦门市举行了“迎新春,送温暖”活动。活动期间,将1月9日厦门佛教界筹集的全部善款送到了厦门市湖里、思明、翔安、同安、海沧、集美共六个区的560户贫困、残疾、低保等困难居民的手中。2007年1月26日,“中国公益先锋颁奖典礼”于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法师荣获“中国公益事业十大慈善大使”称号。“慈善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积极从事慈善事业,不仅是佛陀对我们的教导,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对于每一个公民的要求,从这两点来讲,佛教界应该更多地承担一些社会的责任。”觉醒法师表达自己对于慈善事业的看法。近年来玉佛禅寺已累计向希望工程、慈善义拍、印度洋海啸灾区、市儿童福利院、觉群之光慈善义演等活动,捐赠善款总额达1700万元。
2007年1月31日,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向南海区狮山镇官窑的贫困户送去价值近13万元的大米、食油等物资。2007年2月2日,湖南省郴州市佛教协会慈善功德会为北湖区、苏仙区的50余户贫困户送上大米2吨、食用油132桶。2007年2月3日,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与天津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同在津利华大酒店举行向天津市100位贫困残疾大学生助学捐款仪式。这是该会连续四年举行的助残助学活动的延续。
2007年2月12日,山西省佛教协会、山西省五台山佛教功德慈善总会为太原市困难群众捐赠了5万元善款、价值19万余元的4000袋面粉。这是山西省佛教界第五年向太原贫困地区捐赠,历年累计捐赠款物82万余元。从2003年开始,山西省佛教界善士就在春节来临之际,向太原贫困地区捐赠。
2007年5月8日,河北省红十字会与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河北省佛教协会成功举办了“爱与心相连——‘五.八’世界红十字日大型慈善义演晚会”,香港及祖国内地着名演艺界人士倾情义演,共同筹资2498.5万元,建立了河北省第一个农村特困患儿长效救助机制——河北省农村特困大病患儿医疗救助金。
全国各省市佛教协会、各大寺院的一系列善举,有力地实践了中国佛教协会倡导的“人间佛教”精神,向社会各界展示了中国佛教的慈悲济世的襟怀与风貌,为佛教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事实证明慈善事业是佛教工作的一大特色,是弘法利生的一个窗口,感染与动员了更多的善心人士参与到公益事业之中,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体现。在当前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活动中,佛教界更应顺时应机,高扬慈悲喜舍的利生情怀,为社会的繁荣富强,为人群的安乐和谐贡献特有的力量。
佛教界要建立常规的慈善制度。经济是寺院发展的基础,但经济也同样是历史上构成法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如何使寺院经济得到平衡发展,则是随着国力强盛、信众布施增多所出现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探索一条新的寺院经济管理模式,关系着当代佛教的健康发展。当代佛教的主旋律是建设人间佛教,回馈社会,服务人群,报恩众生,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那么建立制度型佛教行善模式,则不失为在当前现实生活中促进佛教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一个积极尝试。慈善制度的建立使寺院资金有了一个合理的流向与出口,这不仅实现了佛教慈悲救世的本怀,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佛门善款日巨而又缺乏制度性监管所引发的腐化风险和弊端。目前日益庞大的寺院经济将是对这一问题的又一次警示。教界有人曾倡议成立一个具有中国佛教特色的“佛教慈善总会”,以便有利于全国佛教界人力物力的调动及团体管理。据有关人士预计,在21世纪,佛教慈善事业将会成为未来中国慈善活动的主体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此外,当今社会,贫富越来越悬殊,佛教界应当以佛教的慈悲精神为怀,积极投身到有益于民众的各种慈善事业中,努力利乐有情、造福社会,真正起到扶危济贫、赈灾救难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佛教慈善事业,以期达到与社会和谐共处、与人群共享安乐的理想。
近日,由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中国佛教协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国情调查委员会、欧盟欧洲工商业经济联合会、联合国青年技术培训及妇女儿童保护组织等十几家机构发起并举办“国际慈善论坛”活动组委会宣布,今年的“国际慈善论坛”交流活动于2008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我们期待这一盛会能进一步推动佛教的慈善事业,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使众生远离烦恼、减少痛苦,从而真正达到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的和谐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21:06 , Processed in 0.12474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