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性法师
难得有这样殊胜的因缘,使我们大家能够在一起共同探讨佛法的圆满智慧。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佛弟子的基本生活准则》,在它的下面大家看到我又加了一个副标题,叫“奉行五戒”。这一做法按当下时新的说法叫做“老内容,新包装”。在没有正式开讲之前,我并没有发布后面这个副标题,是因为怕大家对“五戒”心存畏惧而吓得不敢来了,所以事先给包装一下。这样你们不知道要讲的是什么,就被骗来了,结果来了以后才发现“上当”了。
大凡世人,只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都得有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大致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个体的,一个是集体的。事实上,佛教戒律也就是一些行为规范,并不是我们想像的紧箍咒,用来捆绑人的。“戒律”也包括两个方面,其中“戒”就是个人的生活行为规范,而“律”则是集体的行为规范。我们今天的讲座并不展开讲戒律,而是讲讲其中的“五戒”。
为什么要专门讲 “五戒”呢?因为“五戒”是一个在家修学佛法者基本的行为规范和要求。任何人、任何群体和任何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一些行为规范。学生有学生守则,工人有工会制度,党员有党章。这些规范都由各自的身份决定的,那么我们在家学佛的信众呢?当然也得有相应的行为规范。今天我之所以专门提出“五戒”跟大家一起探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今天大家对这个戒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戒律的真正含义
我们今天对戒律的误解很多,往往一提到戒,汗毛就竖起来了。总觉得那些东西是条条框框,把人限制得没有自由,可事实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戒律实质上是对一个人的保护,保护一个人思想行为不越轨,保护你不犯错误。就像世间的法律一样,戒律就是佛家的法律,就是佛家的宪法。
对于世间的法律,真正感觉到有约束力的,是那些经常违犯法律的人。对言行举止符合法律要求的人来说,从来就没觉得法律对自己有什么作用,它始终离自己很遥远。为什么?因为你不触及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是保护你不犯罪,保护你不干坏事,保护你不犯错误,保护你不越轨。如果你是一个守规矩、不触犯法律的人,那么法律对你来说就没有任何作用,就是一纸空文。
2.止恶行善——戒律的两个精神面向
戒律的作用也是这样的。什么是“戒”?戒就是“防非止恶”,所谓“防非”就是让你别干坏事, “止恶”就是让你能够断除恶法。但戒律还有另一面,就是让你奉行一些善法。所以我们戒里面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是我们讲的三聚净戒。
其实戒律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的精神:一是戒律里面,规定你不能干的,你就不能干。如果你偏要干,偏要顶风作案,那就叫犯戒。另外,戒律里面还规定你一定要干的,那你就必须干。如果规定你要干的,你偏不干,那也叫犯戒。 “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菩萨戒”等就是必须要做的。可是我们这些凡夫很多时候是:该干的不干,不该干的却偏干。我们天天都在念《心经》,说要“远离颠倒梦想”,结果呢?我们一天到晚都在白日做梦,不但不能“远离颠倒梦想”,反倒长期生活在梦想颠倒中。这也是犯戒啊!
3.戒律的功用
为什么要规定你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这也要禁止,那也要禁止呢?我常打比方,人就像一潭水一样,如果这潭水是浑水,再好的月亮、太阳在你那个水池子里面,都印不出影子来。如果你这一潭水是清水,清澈见底,那么就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不管是天上的月亮也好,星星也好,人和树的影子也好,在里面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你的行为,不加约束,不加规范,放纵自己犯错误,就很容易让我们整个身心世界成为一潭浑水,认识不清楚自己的本来面目。
这戒律的作用,就是保持我们身心的宁静,让我们的身心能够处于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而不是老是向外驰骋,向外攀缘。为什么《西游记》写个“孙悟空”出来?那个“孙猴子”就象征你的那颗心,它不安定到处乱跑,可跑过来跑过去,还是跑不出佛的“手掌心”。那怎么才能管住我们的这颗心呢?你看猴子也好,牛马也好,你要让它接受规范,就必须给它套个绳拉起来。
戒律中的那个“摄律仪戒”,就是给你套个绳,拉起来,让你不能去吃别人的庄稼,吃庄稼就要挨打。就是告诉你,这个是不能做的,那也是不能做的,你必须按规范来行事。“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是告诉你一定要做什么的。比如那个优婆塞“菩萨戒”里面,有一条就叫“不孝养父母师长戒”。很多人不懂,就拿来问我:师父,“不孝养父母师长戒”,那是让我不孝养父母师长了?当然不是!这条戒是让你必须要孝养父母师长,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犯戒了,那么这个戒就要制裁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