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29|回复: 1

[会员原创]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二届:三皈五戒开示(净慧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6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二届:三皈五戒开示(净慧法师)
【二届】三皈五戒开示
净慧老和尚
   皈依是什么意思?这个活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知道,要加入一个宗教,必须有一个仪式,你只有履行过仪式之后,才可称为某一个宗教的正式成员。你要加入佛教,或者说成为一个三宝弟子,从今以后按照佛法的道理来生活,你首先就要履行一个皈依三宝的仪式。今天,我们履行了这个皈依仪式,也就是我们正式加入佛教的开始。
    什么叫做皈依呢?这个“皈”字,同简化汉字“归”读音一样,意思也一样。“皈”字是佛教专用的一个字,在社会上很少用。这个“皈”字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个是投入的意思,另外一个还有回归的意思。投入就是说,从现在这个时刻起,我们已经认同佛教的教规教义,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在佛教这个法门的大海之中。回归的意思,就是要使我们的身心最终归宿于佛教这个精神家园。
    这几天,许多法师、学者、居士在给我们作佛学讲座时,都曾谈到人生这个问题,比喻我们人生就像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上,或者流浪在漫无边际的旷野中,伴随我们的往往是动荡不宁,孤独无依,不知道我们的真正的家园究竟在哪里? 我们每个人外出旅行时,都会有一种回家的渴望,但如果长期守在家里,家的感觉又好像是不复存在了,就会产生疑惑,这到底是不是我的家呢? 对于人生,如果我们不作认真的思考,就会是昏昏噩噩糊里糊涂。当我们仔细回味,认真思考时,就不免感到惶惑,不知所措。觉得人生如梦似幻,似乎总是在漫游,总是在徘徊,反复地过着一种无休止的游子生活,总也找不到自己可以真正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使我想起唐代大诗人崔颢的一首诗《登黄鹤楼》,诗的最后两句是这样写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千古名句,也许一般人看了这诗句,只以为这不过是诗人在抒发一种思乡的愁绪。但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诗作为一种对人生的思考来看,意义就大不相同了。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抑郁于诗人胸腔的那种无法排解的对于人生茫茫无归处的浩叹。作为年轻人,正是朝气蓬勃、成长向上的时期,可能还不会有诗人这样的浩叹,但是从我们整个生命过程来看,我们还是应该有一种忧患的意识。今天上午,明尧居士讲课时谈到:我们对于人生如果经常能有一点点悲剧意识,才能够引发我们更深刻的对于人生的思考,才能够使我们时时意识到生命的脆弱,生命的易于幻灭,也才能够引发我们的紧迫感,引发我们对于人生的珍重,对于生命的爱惜。
    今天,大家有缘找到了佛教,找到了三宝,我们发心来学习佛法,皈依三宝,可以说,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通往精神家园的可靠途径。但是,我们真正要回到这个家中,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我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断地培养自己良好正直的品行,不断地根除掉自已身上的劣根性。只要我们认定了这条回家的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总有一天,我们会回归到那个真正可以回归的精神家园。
    皈依的“依”是什么意思呢?“依”有依靠和依从的意思。我们既然找到了佛法,找到了三宝,我们就应该全身心地依靠和依从于三宝。我们只有依靠于三宝的教导和指引,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才不至于误入歧途,才不至于重新堕入迷惘当中。依从三宝,就是要信受奉行。作为在家佛教徒,考虑到我们在家人的生活环境,我们所要接受的信条是非常客观实际的,是我们作为在家佛教徒所应该遵守和信奉的最起码的人生信条。
    所以,皈依完整来讲,就是回归、认同、依靠、依从的意思。今天,我们皈依了三宝,我们的生命就和三宝的生命、佛法的生命融为一体了,应该说,这是我们人生最具智慧的一种选择。
    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在家佛教徒呢? 作一个在家的佛教徒,起码的要求就是在信仰上要以三宝为内核,三宝就是佛、法、僧。为什么称之为宝呢? 在世间,宝是可以解决我们贫困的物质。依靠佛法,固然可以解决我们物质方面的贫困。 但更主要的,它能够解决我们思想上、精神上的困顿和贫乏。如果我们能够按照三宝的教导,安排好自己的人生,过一种清净、正确的生活,由于我们有一种正确的意愿,正确的行为方式,以及正确的努力目标,我们就会在学业上、事业上有所成就,在家庭生活、物质生活方面获得满足。作为在家佛教徒,我们要念念不忘佛、法、僧三宝带给我们的恩泽。我们也不要忘记,今天,在赵州祖庭的普光明殿,履行过的这个皈依仪式。
    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要时时处处心系三宝,以此去观照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佛教有一个总的原则,叫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这个原则是可深可浅、可大可小的,这就要依照我们每个人的修行情况而定了。“诸恶莫作”,就是说一切对人对己都没好处只有坏处的事情不要去做。佛教判断善恶的标准,就是看对人对己是否有益。有损众人、有损于大众的事,同时必然也有损于自己,这样的事就是恶事,就不要去做。“众善奉行”,对一切有利于自他的事业、事情,我们都要积极去做。“诸恶莫作”只是要我们消极地来止恶,“众善奉行”则是要我们积极地去行善。而“自净其意”呢,是要让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但外表上能够做到止恶行善,而且还要从内心上得到净化和升华,使我们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能够这样做了,就是信奉了诸佛的教法,即而谓“是诸佛教”。这些话看起来很简单,很朴素,但要完全做到,却是非常困难,非常不易,我们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逐步地按照这个标准去做,才能够真正把佛教的信条和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
    我平常总用这样的话来通俗地说明上面几句话的意思,即:“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就是要净化我们的心灵;“做好事”,就是行为要美,“说好话”就是语言要美。这同我们国家所提倡的“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是一致的。佛教与世间所提供的善法,在某一层面上往往有个交合点,绝不是说,佛教提倡的善法在世间不能实用; 也不是说,世间的善法与佛教没有一点共同之处。应该说,佛的止恶行善信条,都是我们世间道德生活的共同准则,共同目标。不过佛教是把它条理化,而且经由信仰的力量来把它一点一滴地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就比社会上泛泛而谈的道德规范有更深刻的思想基础和行为上的保证。那么,我们成为一个佛教徒以后,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佛教讲三皈五戒,刚才说的信仰三宝就是三皈。另外还有五戒,这五戒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信仰基础和思想基础来全部接受的。但是,既然已经成为一个佛教徒了,就应该有这方面的自觉性,要逐步地来培养自己信受五戒。五戒应该说是我们全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五戒是: 第一条,不杀生; 第二条,不偷盗; 第三条,不邪淫,第四条,不妄语;第五条,不饮酒。这五条戒律,对于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品质的人来说,应该是能够遵守不犯的。
    五戒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 第一条,不杀生。佛教指的杀生在戒律上把它作为一个基本的戒条,或者说根本的戒条,是直接面对人而言的。五戒的每一戒都是为了让我们避免对于他人的伤害,这是佛教戒律最根本的出发点。当然,推而广之,为了扩大我们的慈悲心量,也把这种慈悲心扩展到一切众生,即对一切众生都应该避免对于它们的伤害。“不杀生”这条戒律的基本要求是面对人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也就非常容易遵守了。无论信佛与不信佛,真正想去杀人的应该说是极少极少的。有时候,人会因为一时的嗔恨心,想要伤害他人,至多也只是想让对方受些精神之苦或是皮肉之苦,真正存心想置人于死地的人,应该说是极少极少的。
    第二条、不偷盗。就是不使他人的财物或者心爱的东西受到损失。这一点,我想每一位正人君子都是可以做到的。
    第三条、不邪淫。我们作为在家信徒,可以有正当的家庭生活,但不应该有婚外关系。这既符合人类道德的准则,也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同时也是每一位真正想过美满家庭生活的人的一种理想要求。因为夫妻不管哪一方面感情不专的话,不但没有家庭幸福可言,还会给双方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如果我们每个家庭,每对夫妻,都能自觉地按照佛教的这条戒律去做的活,我想人间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和纠纷就可以大大减少了。因此。佛教的这条戒律是非常好的。
    第四条,不妄语。不妄语有两层意思,一是讲一般人的说谎,骂人,或是说一些挑拨是非的话。另外一层意思是说在佛法的修证上,自己没有达到那个层次,偏说自己已经达到了那个层次。就一般信徒而言,对这深一层意思的妄语戒还是容易遵守的,而对那一般意思上的妄语戒,有时候有意无意就会违犯,这方面的妄语,从我们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他人会有所损害,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讲: 一是骂人,这在佛教的戒律上叫做“恶口”。二是说挑拨是非的话,对此说彼,对彼说此, 挑拔离间,这在佛教戒律上叫做“两舌”。三是说谎话,有的说无,无的说有,不忠于事实;四是最容易犯的一种,就是说一些调皮的话,无意义的话,低级下流的话,或者随口而出的脏话, 佛教戒律上叫做“绮语”。所以对于不妄语戒,我们一般的信徒最应该注意遵守的就是:不骂人,不说谎,不挑拨离间,不说低级下流的脏话。
    第五条,不饮酒。这对一个生活上非常严谨、人际关系比较单纯的人来说,要遵守这条戒律还是比较容易的。而对一些爱好较广泛、社交活动较多的人来说,要遵守这条戒律就不那么容易了。但是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不能完全守住这条戒律,也要对自己有一个起码的要求。也就是说,你如果不能一下子完全戒掉酒,至少你饮酒不要过量,不要因为饮酒而失去理智,做出一些有损自己形象、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来。因为饮酒过量,往往导致一些恶劣的事件来。当你酒醒之后,你自己也会感到万分的懊悔。
    我讲的这五条戒律,不管是受了五戒,还是没有受五戒的在家佛教徒,都要量力而行,逐步地去做到。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在家佛教徒。我曾经多次说过,信仰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学问、一种知识,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生活,我们只有把佛教的教法、戒条,变成我们生活的行为准则,才能使我们把这种信仰佛教的力量,真正注入我们的生命,从而再造我们的行为,再造我们人生新的命运。否则的话,你仅仅挂在口头上说信佛,而你的所作所为,却和佛教的信条完全是两码事,那么,佛教是佛教,你还是你,你永远都无法获得佛法真正的利益。
    下面,我们正式来举行皈依仪式。(三皈仪式略)
    皈依三宝的仪式到此结束了,我想大家一定会在仪式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身心的震撼。就在这个震撼的过程当中,我们就获得了皈依的“体”。什么是皈依的“体”呢? 就是在我们今后长期的信仰生活中,通过这个皈依仪式,已经为我们注入了一种止恶行善的功能和力量。我们正式举办这样一个非常庄严、隆重的仪式,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身心,从这一刻开始,就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境界。我希望每位在今天皈依的佛弟子,都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时时刻刻想到你曾经履行过的这个仪式。要非常珍惜这个短暂、庄严而又极特殊的一刻。
    今天,我们又有这么多年轻人加入了佛教,佛教从今天开始又注入了一份新的血液,这既是我们每一位新加入佛教的佛弟子的一种荣耀,也是我们整个佛教的一种荣耀。佛教由于有了你们的信仰,有了你们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依教奉行而体现出来的佛教精神,从而使佛教更光大了它的荣耀。在此,我希望并且告诫各位,在未来的生活中,每时每刻,每做一件事,我们都要想到自己佛教徒的身份,都不应该做有损于佛教荣誉、有损于佛弟子名誉的事情。因为佛教是由我们每一位个体成员组成的整体。如果我们由于个人言行的不检点,而造成人们对于佛教的误解,那将是对整个佛教的玷污,是我们整个佛教的不幸。我想,我们每一位佛弟子,都不愿做这样的事情,都不愿因为我们个人的闪失,而使整个佛教蒙受不白之冤。
    另外,我要讲的是,佛教在中国是一个流传了将近两千年的宗教,在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一亿人信仰的宗教。佛教信徒占全国总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这个信徒的比例,够不够呢? 我觉得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要想使社会得到更高的净化,更高度的文明,更加安定祥和的社会风尚,就应该有更多的人能够做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所以,我们当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信仰佛教,能有更多的人承担起净化社会、美化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来。因此,我要交给各位一个任务,就是每个人至少要劝化三个人信仰佛教。每个人若能劝化三个人,三三无尽。佛教弟子越多,佛法对社会的净化作用也就越大,而我们每一位劝化者的功德也将是无量的。当然,劝化他人不是勉强,不能强拉。否则,难免适得其反。我们只有在适当条件下,方便、善巧地引导他人亲近佛法,渐渐地使他产生敬重心、信仰心。希望各位回去之后,能够多做这样的功德。
    下面是传授五戒〔五戒仪式略)
    刚才我曾讲到,五戒是我们人生,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一个基本原则。佛教把它提升到一个信仰的高度,以信仰的觉悟遵守这些戒条,那么,这个准则就能够真正同我们的生命融为一体,真正地落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所以说,佛教的戒律,具有一般的道德准则无法比拟的力量。各位年轻的佛子,在你们刚刚成为一个佛弟子的时候,你们当中的一些人,又接受了五戒,这对我们的修行,对我们的信仰生活,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作为一个年轻人,如果真正能够按照五戒的原则来生活,将对你们未来的学业、工作、事业、以及家庭生活,都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受用。
    我预祝你们学业进步,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发表于 2015-6-21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净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3 05:03 , Processed in 0.22110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