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6-14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篇]五四三盘达龙本生谭
续-《●[第二十二篇]五四三 盘达龙本生谭》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然彼牺牲赞 云山积累成
一七三 43荣习吠陀者 具传古圣书
苦行婆罗门 牺牲祭之人
彼人在海边 为水所浸润
大海咽其身 不得饮理由
一七四 婆罗门精通 吠陀传古书
彼等越一千 将沿诸河流
故云知水味 无有污染事
然彼未测海 亦未得饮水
一七五 此处人之世 若有所有穴
穿穴者穿穴 穴中咸水满
其中婆罗门 为水咽没故
无思虑者知 彼非不得饮
一七六 昔日创世时 谁为谁人妻
尝使人知觉 此即为意识
旨此因缘故 生无卑劣者
弛缓生差异 斯为人所云44
一七七 生为阐陀罗 亦通晓吠陀
优异智能者 将诵古圣书
然彼之头脑 不能破「七」分
此等古圣书 为杀已而作45
一七八 圣书缀空语 欲故难自由
宫廷诸诗人46 从其词法作
愚者纵其心 停滞于恶趣
甚少智慧者 一切将信此
一七九 狮子与虎豹 具有雄壮力
人力之所持 不见与其等
, ; 人将成如是 可见之如牛
实则如彼等 生来不等故
214 一八○ 若其为王者 征服国土后
臣下群围绕 亲自借人耳
唯彼能如此 自己得胜敌
其国之人民 永住于安泰
一八一 剎帝利之学 等诸三吠陀
任何此等意 其义皆相等
然不寻其义 恰道如流水
为阻塞所蔽 而不知其义
一八二 剎帝利之学 等诸三吠陀
任何其等意 其义皆相等
所得之有无 荣誉之有无
一切四种姓 皆得遍其法
一八三 恰如富财人 金银财宝故
彼等在地上 为数多之业
只此三吠陀 通达之人群
今日在地上 为数多之业
一八四 此人等富者 欲缚常励者
〔今日〕于地上 为数多之业
彼等智慧少 远法无思虑
217 如此摩诃萨破彼等婆罗门等之论,在此确立自己之论,龙众闻彼之法语,皆大
欢喜。摩诃萨将猎师婆罗门由龙之世界逐出,但尚不诽谤于彼。
王子萨佳罗布拉夫玛达陀,不违约束之日,由四军之兵围绕向父住居之处而来。
摩诃萨亦巡回鸣击大鼓:「我等前往会见舅父及祖父。」而非常华丽装饰由耶蒲那河
向上前行,向彼仙处出发,彼之其它兄弟等亦继续于彼等两亲之后。萨佳罗、布拉
夫玛达陀见摩诃萨由许多人随从而来,不与理会而询问其父云:
一八五 彼为何人耶47 振动鸣大鼓
小鼓与螺贝 铜鼓与锣鼓
此为御者主 鼓乐以为乐
彼由彼远方 前进来此处
一八六 数多光辉色 黄金头着被
箭袋结于身 此青年为谁
来者诸人等 华丽有光辉
一八七 铁匠辅之口 锤打如黄金
又如朅地罗 燃树之光辉
美面辉光耀 此人来者谁
218 一八八 何人之伞盖 阎浮檀金作
其中有伞骨 快速遮阳光
华丽有光辉 来者之人谁
一八九 此为何人耶 手中持钩拂48
最上之拂子 其中有智能
胜智者头上 不断有风靡
一九○ 此为何人耶 手执孔雀尾
杂色持柔媚 黄金与摩尼
光辉饰杖端 面之两侧行
一九一 朅地罗树燃 木色有光辉
铁匠犕之口 锤打黄金色
此为何人耶 美丽戴耳环
于面之两侧 照耀有光辉
一九二 此为何人耶 不断触风靡
柔软漆黑发 前额缘光辉
恰似云间月 如月生光辉
一九三 此为何人耶 彼等之眼眉
个个诸器官 阔眼有光辉
彼为何人子 完颜如斯美
一九四 此为何人耶 此等生巨口
清净最优美 牙齿如螺贝
如以物相比 其齿如玉辉
恰似库匹拉 如彼树之花
一九五 此为何人耶 赤勒叉49之素
酷似彼手足 安乐立彼处
〔红光〕如太阳 赤色频婆果
彼唇持此色 慢语者为谁
一九六 雪之季节过 喜马拉雅热
如大娑罗树 美丽花开放
真白外被着 彼如因陀罗
如得胜利辉 彼之人为谁
一九七 黄金小隆起 满着摩尼束
种种之色映 拔剜如主侯
跳入诸众中 彼人其为谁
一九八 彼有黄金饰 制作甚美丽
美丽线缝靴 归命于大仙
由足脱其靴 彼人其为谁
219 如此由其子苏佳罗布拉夫玛达陀所问而获得神通力之苦行者答云:「此提头赖
咤王之子等,乃汝之甥为龙者也。」然而唱偈云:
一九九 提头赖咤之龙子 具有神力有荣誉
萨姆达佳生彼等 诸龙各各神力优
如此二人共语之间,龙众到着于苦行者之足前作礼后坐于旁侧,萨姆茨达佳亦
向其父问候后,不胜悲痛哭泣,与龙众一同归往龙之世界。国王苏佳罗布拉夫玛达
陀于彼处滞在数日间后,归往波罗奈。萨姆茨达佳于龙之世界死去,菩萨则在生命
之限内,守戒行布萨之业后,与龙众共同满登天道。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言:「汝优婆塞等!如此昔日之贤者等于佛尚未出现时,尚
能舍弃龙之幸福,行布萨之行。」于是佛为作本生之结语:「尔时之两亲,是今大王
之一家,猎师之婆罗门是提婆达多,苏玛达达是阿难,阿奇姆吉是优钵罗色,须陀
苏那是舍利弗,苏婆迦是目犍连,阿梨咤是须那呵多,盘达则即是我也。」
注 1 Cp.12 Bhuridatta六度集经五(大正藏卷三、二八c)及J.no.506 Campeyya-j 参照。
2 在底本有Vimamsissa minam订正为Vimamsissami nam。
3 见前卷五○五页注8。
4 Varuna 龙王之名。
5 注释中有「Yamuna 河之下所生者,」提头赖咤龙王。
6 Kambalassatara 在注释中为Dhatarattha 龙王母方之亲族,栖于须弥山弥山麓龙之
名。此龙名亦出于D.II.P.258。
7 gavuta距离之单位,为一由旬之四分之一。
8 Virukkga═Virupakkha四天王之一。于西方领诸龙。所谓广目天。
9 bhoge abuhunjitva 为「于蜷蚼之乐」,恐如异本应读为bhogehi bhujitva(依蜷而曲
「身体」),总之乃由bhuj所出之语,非为快乐之意义,乃弯曲之意义思为bhuj。
10 在底本虽为ghatasitto,但如暹罗本则读为ghatasitto。
11 Vana-cetyani注释为深森,然Cetiya(caitya)所谓为devata之住所神树之意义。或
将森林之物,视之为神圣之见解。
12 此第一句在J.VI.P.127之前即举出。
13 在底本虽为Sakkasseva但读为Sakkasscva(Sakkassa iva)。
14 Sa-inda在注释,……以帝释(Inda)敬仰为君主,而对之亦有动作大力帝释之臣,四
护世神(即四天王)之荣誉,我等生为畜生之荣誉,则不值十六分之一。
15 Kasiputta 为kas1王之王女之子。
16 如原文为在喜马拉雅之睒婆梨树栖息之金翅鸟将南方之大海用翼搏退海水之意。异本为
「于南方大海之方角睒婆梨树栖息之……」或可省略Himavante。汉译则为大海边有睒婆
梨树上有金翅鸟等。
17 Alambayana-manta为蛇使之咒文或有关蛇毒之知识,或可译为悬垂咒文。
18 持此咒文故,则如是称呼婆罗门。
19 此处为Alanbana,乃韵律上之短略。
20 底本之upaccimsu 读为apaciyimsu。
21 cakkavaka 玄应音义,解为鸳鸯。
22 Panca mahanadi 1.Ganga(恒伽)2.Yamuna(摇尤那)3.Aciravat1(阿夷罗婆提)
4.Sarabhu(舍牢浮)5.mahi (摩念)。
23 Silutta,deddubha,silabhu 以上均注为无毒之蛇。
24 底本虽为dissatu 依异本读为damsati。
25 Samuddaja 之兄乃为Sagara-brahmadatta。
26 Payaga 乃Ganga与Yamuna合流之处。
27 Pakirapari samantato 注释为为欲得捕敌周围普遍围绕(pakiri),一切围绕于其上以
龙盖覆盖。
28 Kamas 注释谓︰「依其它之名而有此名Kas1之王」更加说明「因Kasi王之王女被取,
Kasi国亦为彼之领有加以称赞」。然Kamsa 王乃占领Baranasi Kosala王之名被称
之Kamsa Baranasiggaha 等(J.II.P.403;V.P.112)。故在此处于前之一一二偈中,
使Baranas1完全被覆盖之Dhatarattha 龙王之事将可准照此之Kamsa 王而言。
29 Suva(suka)迦婆乃是鹦鹉,见玄应音义三。Saliya═salika玄应音义二一谓为百舌鸟
之雄者。
30 Dujipa Dudipa, Dudipa等见异本,与J.VI.P99 Dudipa王为同一之人?
31 注释中谓昔日Baranasi之王Anga足(裹面)牛毛,向婆罗门讯问天道之处,入喜马
拉雅山地,向婆罗门拂以尊敬,告以应崇拜阿耆神,彼牵来无数之牛与水牛入喜马拉雅山
地如其所言。彼讯问婆罗门等之食物,如残余牛乳与凝乳如何处理?婆罗门云可弃去。
──于是弃舍少量之牛乳而生出小河流。大量牛乳弃去,成为Ganga 之河流,而彼之牛
乳集成凝乳,生出大海。──如此彼王拂出如此之尊敬,依婆罗门等之言崇拜阿耆神,得
赴千眼者之都城三十三天。
32 Ganga 河之事。
33 注释谓,昔日Baranas1之某王欲敬婆罗门向彼等行大布施。彼讯问其布施有何不足之
物?十分充分,但婆罗门之座席则不充分,如是言之。彼积累砖瓦为作座席。尔时砖瓦积
累之顶端,依婆罗门之威力增大生出malagiri山等诸山。如是此等诸山。据传此等诸山
乃依婆罗门之牺牲祭所为者。
34 注释中谓,某日,为恶业之彼立于岸上,由海取水,灌洗自己之身体,如是大海将如此造
业捕彼吞咽。大梵天以「此海使自己之子(婆罗门)被害。──使海成为不能饮之盐水,」
加以咀咒。因此海水不能饮用。
35 ayaga-vatthu行牺牲事之报酬财物。注释中谓:「福田之处,应以最上之布施与数多之婆
罗门……」。
36 在底本虽为asamatthatejo 依注释读为asamatta-tejo。
37 dirasannu 注释为「以两舌得知味者」。
38 注释谓如擦木发火,火受束缚而生起。
39 底本虽为santhambhita但读为sandambhita。
40 同于一二四偈。
41 bhovadin dho为用于高婆罗门之言。
42 同于一三四偈。
43 同于一三五偈。
44 Vossagga-vibhanga 注释谓「依自作之工作弛缓在此等有情之中,或者成为bhattiya,
或者成为brahmana等──诸人语此差异。云云……
45 底本之Katta依异本解为Kata。
46 在此处指婆罗门之事。
47 一八五─一八七偈出自J.V.P.322,一八八、一八九偈亦出殆为同形。
48 anka注为挂拂子之钩。
49 Lakha 由臙脂虫或由树脂所得染料之一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