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老人空中漂浮解密:科学家承认佛经非神话 来源:http://blog.sina.com.cn/zhengbode 2006年08月11日15:30 中国科普网
在印度北方的边远山区纳米罗尔村,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名叫巴亚.米切尔。他修炼瑜珈功有40多年了,据说他的身体能在山林上空飘浮,如同仙人。
卡莱曼思教授一行人到达后,拜会了巴亚.米切尔。 这位老人长着浓密而长的银色头发、胡子,浓眉下的锐利眼神,俨然一副哲学家的风度。他能讲一口流利、纯正的英语。 当卡莱曼思教授问巴亚.米切尔能否展示一下“超人”的功能,飘浮上天空时,老人马上答应:“可以。”并请众人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升起时,在他独自居住的茅舍门前观看。
第二天一早,卡莱曼思教授等人聚集在茅舍门前,架起了录影机及各种探测仪。巴亚.米切尔盘腿坐在门前的一块薄毯上,闭目养神。人们的目光、录影机镜头、各种探测仪全集中在米切尔身上。 大约在2~3分钟之后,只见他身体轻轻上升,约升到10米高时,他改变了盘腿的姿式,伸出双臂,如同鸟儿的翅膀,开始旋转飞翔。浮在半空中的米切尔像进入浑然的忘我状态。
这一情景真令人目瞪口呆。大约在空中飘浮了30分钟左右,米切尔的身体开始摇动,接着以水准状态慢慢降下。录影机拍摄了他在空中的每一个角度。 米切尔落地以后,几位科学家发现:他身体变得非常柔软,像棉花一样。当米切尔慢慢升空时,探测仪已测出从他身上喷发出一股气流把他托起。 80公斤体重的人升空需要相当大的能量,这股气流和能量是从何而来的呢?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关于人体在空中飘浮,卡莱曼思教授和印度的几位科学家发现:在印度的古书--佛经上早有记载:早在2千年前,佛教的高僧们就能毫不费力地飞向天空,他们将空中所看到的景色,绘成巨画。 印度考古学家们曾发现一幅巨大的石雕,它绘制的是印度2千年前恒河流域的曼达尔平原景色,完全是以高空鸟瞰角度绘制的。当时没有直升飞机,人们怎样从高空来绘制的呢? 科学家们一直把印度古《佛经》中的记载当做神话,如今他们亲眼目睹了人体飘浮升空,不能不承认记载是事实。有关人体飘浮升空,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人目睹。
罗尼亚返回法国后,把这位藏人喇嘛随风飘浮的照片,和自己的奇遇写成文章登在《巴黎时报》上。有众多的读者不相信,认为这位探险家在写“天方夜谭”般的神话。
沙巴亚:普拉巴印度瑜珈修行僧1936年6月6日,Illustrated London News 刊载了普拉巴表演人体飘浮时的照片。 【附】世界著名科学家谈佛教 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爱因斯坦 假使没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世界几何力学之父威勒博士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爱因斯坦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场。--爱因斯坦
宇宙间只有场和物质这两样东西。’底下他又补充一句:‘实际只有场,物质不过是场里场强特别高(能量特别强)的地方。——爱因斯坦
佛教是与科学共依存的宗教。——爱因斯坦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所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符合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爱因斯坦 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卡尔.马克思(德国) 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卡尔.马克思(德国) 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佛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 佛教所开示的法,包含内容的广大深奥,确实无与伦比。——英国著名学者克里 人死之后,决非悉归消灭,人死之后,有神识存在。——牛顿 我相信生命有如物质是不能毁灭的,世界上一直有定量的生命存在,而这个量是永远不变的。——爱迪生
佛教徒处在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法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恩格斯(德国)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孙中山
“素食为延年益寿之妙术,已为今日之科学家,卫生家,医学家,生理学家所共认矣!”“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类也,此物有肉类之功,而无肉类之毒。”――孙中山
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陈独秀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GCD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和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毛泽东
佛教文化对中国伦理道德等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许多主张同我们现在提倡的精神文明的思想是一致的。——李瑞环
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康有为
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章太炎
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梁启超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梁启超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佛教居然大部分早已经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鲁迅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朱光潜
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学而超哲学,是科学而超科学。——著名物理学家、北大教授 黄念祖
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趣,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和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沈家祯博士
科学只能帮助我们多明了一些开悟,如佛陀的人所说的话,但不能引导我们到悟的境地。如果我们要悟得正觉,我们须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实修行。――沈家祯 佛经的内容很复杂,从日常生活到专业的学问、技术,几乎统统都有。每个人遇到事情、遇到困难向佛请教,佛都能给你解答,确确实实让别人肯定佛真的是万德万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因为佛已经完全断除烦恼,福德和智慧到最高境界,就没有任何障碍了,也就无所不知,像神仙、菩萨、阿罗汉他们还有烦恼智慧不够圆满,对宇宙万物不能尽知! 有人问,这棵大树现在有多少片树叶,释迦牟尼佛佛说出来了,说出来也没有人去数,也没法子数。但是有聪明人,把这个树摇一摇,很多叶子落下来,他把落下来的叶子捡起来、收起来。问释迦牟尼佛这树现在有多少叶子?佛再一说,跟他一核对,少了多少,正是它落下来的,让人没话说。佛说的话是真话,不是假话,你去数。但是树叶是不固定的,它每天有新生的,生出叶子出来,多了,有掉下来,落的叶子,少了。这些事情,说实在的话,佛是可以不答的,但是为了取信于大众,这是来考考佛的,你到底是真知道,还是假知道。这个社会上许许多多工作,释迦牟尼佛碰都没碰过,这些问题他都知道。 你看经里面你去看《放牛经》,释迦牟尼佛没放过牛,他是王子出身,十九岁出家修道,他没放过牛。《放牛经》是说什么?就有人问他养牛应该怎么个养法,佛教给他养牛的方法,很不可思议。 你看经典上太多太多这种例子,真实智慧,确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示现怎么样调心,怎么样伏烦恼,我们要向佛学,要向菩萨学习。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保持清净心,保持宁静的心。 佛把宇宙万物规律告诉我们,主要我们自己要掌握规律才能不走弯路错路,遇到不相信的的人,或者相信了又不按佛的开示的方法去做,佛就无能为力。宇宙没有主宰者。自己不掌握规律去修行改变,靠佛来保佑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是不能违背因果规律的。 (本文章的科学家伟人等的言论真实,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去查资料核实,造不了假。数量之多,不是一个两个,说明佛教不简单,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人生与宇宙万物规律是可信的。很能说明问题,这些科学家的识辨能力比一般人高太多了,他们没有自己的实践是不会轻易发表评论的。如果只是一两个科学家这么说倒有糊涂的可能,这么多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伟人那就很说明问题了。) 【附】郑播德:什么人才能弘扬佛法? 22年前,年仅24岁的郑播德老师开始为人治疗久治不愈的疑难顽症。那时候,他还需要借助中药、针灸等传统治疗方法;
6年前,郑播德老师怀着一颗大悲心,开始了“讲病”弘法之旅——
他借助佛法的无穷威力,凭着三宝加持赋予的智慧,用最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乐说无厌,为海内外各种久治不愈、医药无效的各种心理疾病(抑郁症、自闭症、强迫症、恐惧症等)、名目繁多的生理疾病患者除病拔苦,为许多在自杀边缘徘徊的患者、在崩溃边缘挣扎的家庭送去温暖、希望、信心和佛法的光明。
郑播德老师主张“活学活用”,要把佛法一点一滴地应用、落实到生活、工作中去。
他常对大家说:“您们学了这么多无上妙法,为什么不用呢?为什么不会用呢?”
许多修行多年的“老修”,依然病苦缠身、烦恼深重,郑播德老师总是善巧方便予以点拨,给人“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的慨叹;
面对不远千里、万里赶来虔诚求教的患者、求法者,郑播德老师总是慈悲地直接指出其习气根本。他说:“我如果不跟您指出来,恐怕您再也遇不到这个店了——千万别把自己的恶习带到棺材里、带到火葬场去啊!”
有些人看不起居士弘法,认为“白衣领众、白衣说法”是末法征兆、不可信赖。
对于这种论调,郑播德老师说:“佛的四众弟子,都是平等的,都有说法弘法的义务。佛陀住世时,就曾让自己最杰出弟子们组团前往维摩诘居士家听法,才有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不朽名篇《维摩诘所说经》;《地藏经》中,长者、鬼王也在盛大的法会上为四众弟子说微妙法,我们今天、未来的众生都能感受到他们烛照千古的风采。”
郑老师更进一步指出:“正因为时至末法,所以众多的在家修行人更要发起大心,好好修行,敢于站出来说法弘法,利益众生。如果全国全世界的在家修行人都把弘法的责任推给占人口绝对极少数的出家众,恰恰是怯弱无智、不敢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衰相。那样岂不使‘末法’更末?!所以,在家众千万不要妄自菲薄,畏首畏尾,自设障碍,反而要见贤思齐,勇猛精进实修,勇于弘扬正法,利益无边有情,践行如来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