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32|回复: 3

[大德开示] [其它善知识]《极乐愿》讲记(联波仁波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23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其它善知识]《极乐愿》讲记(联波仁波切)
《极乐愿》讲记
至尊上师联波活佛讲授
很荣幸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佛法。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极乐愿》,学习的是我们这一生心识离开肉体以后,引导我们的趣向最方便的法。为什么说是最方便的法呢?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由阿弥陀佛的大愿力,以及十方佛菩萨慈悲的总合体——观世音菩萨的引导,我们能往生到极乐世界。所以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佛弟子而言,这是最方便的一个法门。那么修这个法呢,当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不管是汉传也好,藏传也好,都很重视修阿弥陀佛的净土。特别是在藏传的密法里面,净土法门也是非常圆满的。有自力修阿弥陀佛的法,也有用法力移识(迁识)的法——把我们的意识或灵魂转移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种法就是我们平常讲的“颇瓦法”,这是最快速的往生极乐世界的法。
也许有人问,藏传佛教的密法和净土宗是不是两回事?有这样的疑问,实际上我认为,这种修净土的法完全是相同的,是一致的。但是方法呢,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颇瓦法有自力法,用自己的力量,修颇瓦法圆满以后,把自己的意识转移到西方净土。这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呢,一个人如果过去没有学过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在他临终的时候,邀请一些高僧大德,或者修过颇瓦法的人,用强迫的形式,把他的心识带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也是颇瓦法。所以在西藏,人去世以后,他的家人就会邀请一些修过颇瓦法的人——活佛或者高僧,给他(亡者)专门来做超度。超度的方法,最殊胜的就是颇瓦法。颇瓦法超度的这个人,过去没有学习过任何阿弥陀佛的法门,但是用颇瓦法的力量,结合阿弥陀佛的愿力,把他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就是超度法。在藏地也有把亡者的遗体驮到寺院里面,让僧众给他作超度法。超度法的仪轨有点儿长——也不算很长,这个超度法的仪轨和颇瓦法的含义完全是一致的。大体内容是什么呢?首先迎请阿弥陀佛来到亡者的顶上,然后用法力把他已到中阴阶段的灵魂召请到阿弥陀佛的心中,然后用法力把他一刹那间,送到阿弥陀佛的净土。这就是颇瓦法。
我们今天所讲的是《极乐愿》——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愿。这是宗喀巴大师依据《阿弥陀经》而造的。这个愿在西藏不仅是格鲁派,其它的教派也修这个法。《五大愿》有些是经文摘录,有些是宗喀巴大师造的,这是格鲁派的五种大愿,其中《极乐愿》是宗喀巴大师造的。昨天是汉地农历十月二十五,今天是藏历的十月二十五,是宗喀巴大师成道纪念日。我们在这样一个殊胜的日子里一起学习《极乐愿》,因缘也是非常殊胜的!
宗喀巴大师曾经用三句话来概括总结他一生的全部修行的方法,第一句是“最初多求广大闻”,初始的时候寻求多闻。宗喀巴大师在16岁时,离开自己的家乡,千里迢迢来到拉萨的附近,当时最大的寺院就是桑朴寺,是一个噶当派的寺院,由阿底峡尊者的弟子开创的寺院。那里居住了许多的高僧大德,宗大师就在那里学习,后来又去萨迦、噶举等各种教派当中学习,还包括宁玛派,也拜过宁玛派的老师。到西藏的各大寺院去学习各种各样的教法——这就是多闻。这就告诉我们,首先要学好佛法,要广大多闻,就是要集中精力来学习佛法,佛法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这个要再再地研究,再再地探讨,这是第一句的含义。第二句就是“中现经教皆教授”,中时把一切教理教义的内涵,掌握到自己的心续当中。最后一句“后尽日夜遍熏修”,最后他把所学到的、所掌握的一切教理昼夜不断地修行。——这就是学修结合的方法。宗大师的一生都包含在这三句话中了。最后,他把所得到的一切善根回向给弘扬佛法的事业——“为弘圣教皆回向”。
这说明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讲,即使我们所希求的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一个比较方便的法门,但是我们不能仅仅认为净土法门的修法就只是念个佛号——虽然这也有无量的功德——我们还要尽量掌握一些佛法的内涵。能这样学起来的话,当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那根机就不同了。这在《极乐愿》当中也讲了,那里也有小乘和大乘的差别。在净土里都是圣者,没有凡夫,没有声闻、独觉的凡夫。那里的声闻、菩萨,都是声闻的圣者和菩萨的圣者。那里的众生分为人、天两种,实际上外相没有多大差别,只是他们的根机有差别。这是由于在往生之前,有没有学好佛法?有没有把佛法的基础打好?这上面有差别,到了净土,就成了根机的差别。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就像刚才介绍的宗大师那样,刚开始我们要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修行。如果要得到一个正确的修行,必须要好好学习!不能光是打坐。对治烦恼的方法如果你掌握不到,烦恼就非常难以断除。而当我们掌握好佛法以后,再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我们的信心就更加坚定,那样修起来就更容易了。当然,我们往生净土的法门,主要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在成佛之前发的四十八个大愿。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对阿弥陀佛的信任心,那也是到不了净土的。只有通过不断深入地学习,才能对阿弥陀佛的法门生起坚定的信心,有了这样的信心以后,再求往生就更有把握了。
今天所讲的这个法,我根据藏汉文的对照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在愿文的开头,过去的圣哲们,哪怕做任何事情,都要先礼敬三宝。那么礼敬三宝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呢?一方面是要让所造的论圆满地完成,第二方面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利益众生。所以前边要写礼敬的赞词。前面是梵文的“纳摩、姑噜、曼殊葛沙耶”,我们有时读“廓喀耶”,但不一定都这么读,有时也读做“沙”。这句话是礼敬上师文殊菩萨。在上师和文殊不二的面前我来顶礼,这样能得到更圆满的加持力,所以前面要加个上师。
下面的礼赞文“胜业能赐众生福”——“胜业”就是佛的事业,佛的事业就是用最殊胜的方法来利益众生,让众生来种福田;“暂念远离死主怖”——在死亡的过程当中,你哪怕只念一句佛号,你就能离开死主的恐怖;“恒愍有情亲如子”——这就是佛菩萨的慈悲的力量,这慈悲的力量是无限的;“敬礼导师无量寿”——无量寿佛是阿弥陀佛的报身相,化身的阿弥陀佛就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没有戴佛冠的形相。实际上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尊。这里为了用《极乐愿》利益一切众生,所以首先顶礼的是阿弥陀佛。
下面是立誓造论的词:“数为牟尼所称赞, 佛刹土中最殊胜,有数往生极乐愿, 悲增上故随力说。”——这是立誓要把《极乐愿》圆满地完成。这里的内容一方面是让人们听到西方净土的功德都能生起欢喜心;另一方面就是依靠这个《极乐愿》能让人们到达西方净土。这个西方的净土是释迦牟尼佛多次赞叹过的。在整个宇宙中佛的净土是无数的,但在其中最殊胜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所以宗大师在这里立誓要把这些全部圆满地写出来。
那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要具足什么样的条件呢?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六道轮回的一切痛苦——当然大家大体上都有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愿望,但是有时候我又观察到,很多人修净土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通过人世间各种各样的苦难、折磨,对轮回也有一些相似的出离心。但是很多人是这样的想法:这一生在人间活的太忙碌、太辛苦,为了求自己的安乐,仅仅是求自己的安乐,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受享受。好像生起一点出离心,所以念佛求生极乐……仅仅为了这一点,恐怕我们的思想观念就不那么圆满。为什么呢?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具足一定的条件,而且对求生西方净土的大乘行者来讲,他必须要实践菩萨的行为,如果光是想自己在净土中享受,不考虑众生的安乐,那么我们到了净土以后这个意义也不是很大,并且仅仅是为了这一点,想达到净土也有一定的障碍。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我们都是大乘的佛法、大乘的思想,那就必须要有利益他人的思想。如果知道了净土的一些功德,就只想到那里去享受享受,这就没有达到佛对我们的要求。
“无明深障取舍处”——我们为什么在轮回当中受苦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无明。我们为什么会生起瞋恨心和贪欲心?由于我们“无明”的缘故,“深障取舍处”,不知道取的是什么,舍的是什么。
“嗔恚械夺上趣命”——上趣命就是善趣的命。轮回中的善趣,就是人天的果位,因为瞋恚就得不到。我们离开这个肉体之后,来世还能不能投生到人天善趣?不要说是净土,就是再投生人世也是很难的。我们的修行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没有这个把握投生善趣——因为我们的瞋恨心太严重!就连小乘佛教的下士道也不是求得今世的安乐,而是来世的安乐。这是增上生,就是来世的人天的果位。那么我们能不能得到人天的果位?一点儿也没有把握。由于我们瞋恨心的缘故。
“欲爱索缚轮回狱”——由于我们贪欲心和瞋恨心的缘故,像绳索捆绑我们的身体一样就把我们捆在轮回的牢狱里面。
“业河漂向有海中”——我们有了贪瞋痴三毒的缘故,我们造了很多的恶业。这个业我们积累得像大海一样,使我们漂流在苦海之中。这里讲的是什么呢?主要是知道轮回的本性——痛苦。不要说是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连善趣的人天果位,也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众多病老苦浪荡”,我们生死的痛苦,就像大海的浪潮一样袭击着我们,随时都袭击着我们,把无常的生命“送入死主鲸鳄口”。虽然得到了人身,但是死无常一直伴随着我们。任何人只要一生下来,就已经进入了死主鲸鳄的口,一刹那也不停地走向死亡。“可厌苦担压无救”——这样的无边的痛苦,像山一样的压在我们的头上。在这样的苦海当中,我们唯一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要依靠三宝,依靠阿弥陀佛!这是很重要的。
这里边讲的就是我们要往生净土必须要具足的两个条件:要知道轮回的本质——痛苦——死亡的痛苦、老病的痛苦,各种各样的痛苦。只有对痛苦认识清楚了,我们才能生起对往生的猛力的希求心。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宗大师接下来讲:“我以哀痛迫呼号,成立心愿请作证”,在这样的苦海当中,谁来救度我们呢?只有依靠阿弥陀佛!“唯一救苦无量光”,无量光就是阿弥陀佛,还有身边的两大菩萨。实际上阿弥陀佛的眷属是无数的,但其中上首的是八大菩萨,最主要的就是两大菩萨——“观自在与大势至”。“及与一切眷属俱。无量劫中为我等, 所发胜心誓勿忘”——过去无量劫中,您为我们所发的誓愿,请您一定记住,不要忘了。“如金翅鸟行天衢,以神境力哀临此!”——请阿弥陀佛用慈悲的力量、用慈悲我们的心,降临到我们的面前。意思就是这样。
那么讲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吧,我们要往生到西方净土,有两种条件是必须要具备的,一方面,前面已经讲过了——轮回的痛苦我们要认识到,必须要有出离的心。我们对今世不能有贪恋的心、挂念的心;另一方面,要一心一意地依靠阿弥陀佛来救我们到西方净土,这个心一定要虔诚!
以上就是礼敬的赞颂词。这里把全文的主旨都包括进去了。
我们平时修阿弥陀佛的时候,也是这样,在念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观想资粮田,将资粮田召请到我们的面前——阿弥陀佛和两大菩萨为主的十方一切佛菩萨,以及净土中的无数菩萨,召请到我们面前的虚空中。召请以后,我们可以作七支供,包括供养、顶礼等等,但是最主要的是忏悔。我们去净土的一切障碍,最好都要在阿弥陀佛的面前忏除掉。我们修颇瓦法的时候也是这样。虽然说净土法门是可以带业往生的,但是最好在我们去净土之前,把我们的业障在阿弥陀佛的面前(资粮田面前)全部消除。这就是作忏悔,这很重要。然后积集资粮——作供养法、供曼扎等都可以。然后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心一意的请求阿弥陀佛一定要把我带到西方净土!就是这样观想。
下面就是我们平时修的时候作的一些观修的方法,以及去净土的条件和愿文。
“依止集合自他三世所系二资粮海,为一品力,若我舍命,现在前时,现见导师无量光佛、二长子等大众围绕。”——这里要求的是什么呢?集合自他三世所积集的一切资粮!并不是说如果想去阿弥陀佛净土的话,就不要其他任何资粮、不要做其他的任何善事了,不是这样的!我们依靠的是什么呢?自他三世所积累的一切资粮海!“若我舍命”——在我临命终的时候,“现在前时”——这几个字不要,藏文中没有这几个字。“现见导师无量光佛”、“二长子”——观世音和大势至,“等大众围绕”——这就是资粮田,来到我自己的面前。平时我们修的时候也是一样,但是临终的时候是最关键的时刻,真正能观想这个资粮田,真正能观想到阿弥陀佛,那我们去净土就更有把握了。所以平时我们修的时候必须要观想,当然我们可以先用图片的形式,用所画出的唐卡佛像来观想。但是真正来讲,阿弥陀佛的形象是很庄严的,不是我们所画出来的那样。我们观想出来的应该更加庄严。“尔时缘佛”——缘,就是你的思想集中起来,观想佛和他的眷属,意思就是这样。“及其眷属,励力生起殷重信心”——对他生起无比的信心,就是皈依的心。谁能救度我们不堕落到任何恶趣,那当然我们要对他生起皈依的心。必须要生起猛力的信心!我们平时在修的时候,在观想当中,再再地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的时候,就要观阿弥陀佛庄严的身相。“由于无有解肢节苦”——离开任何临终的痛苦。我们都曾看到过,在医院当中有很多病人临终的时候都很痛苦,临终的人也好,家人也好,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如果在这个时候,能真正忆念到阿弥陀佛和一切眷属来迎接我们到西方净土,那还有什么恐惧的呢?应该生起无比欢喜的心!“及不忘失信境正念”——信境,信仰的对境,就是阿弥陀佛和一切眷属。“舍命无间”——藏文原义是说离开肉体的刹那间。“依八菩萨、以其神境,如实指示往极乐道。於极乐土,大宝莲中,生为大乘种姓纯利根者!”——刚才我们已经讲过了,净土里面,有情的根器是有差别的,有些根器是非常殊胜的,有些根器不那么好,和我们人间一样——有些学习好,很聪明,有些不那么聪明——在净土中也有这个差别。所以这里讲的是“大乘种姓”,就是往生到净土后,不能当小乘种姓,要作大乘种姓。“纯利根者”,原文是指非常殊胜的根基,相当于我们人间最聪慧的人。
这一段包括了八大菩萨来迎接我们,在八大菩萨的指引下,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生在净土的大宝莲中。净土的众生不是血肉之躯,而是生在莲花当中,从莲花中化生。这就是我们在死亡的过程当中所观想的最殊胜的一种法门。平时我们也要这样观,让我到临终的时候,请佛菩萨来接引我,引导我到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在那么遥远的地方,而我们在南瞻部洲,怎么能去得了呢?生起这样的怀疑是不对的。这和现在的心理学也有关系,心和风的动向是一致的,这在科学上也是承认的。我们的心所向往的地方,风和心的动向是完全一致的,一想就到了那个地方。月球也好,其它星球也好,我们一想,心的能量就到达那里。心的力量具有最快的速度。我们既然没有了这个肉体(死后意识离开肉体), 但是心风(构成的)的这个“灵魂”(意识)还在,它的相续还在,可以在一刹那间往生到净土。我们念“颇瓦法”就是用气脉的方法,就是脉中观想他的“灵魂”,然后用他人的气力,和心风不二的力量,把他送到净土,这就是颇瓦法。那我们也可以不用依靠他人,我们平时在修的时候,自己就可以这样观想:八大菩萨引导我们,刹那间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中,等到莲花一开,身体就生出来了,这时我们所需要的各种用品都能随意出现在面前……观想的比较熟练的话,就很容易生起。我们在人间的生活已经习惯了,观想(往生净土、莲花化生等)好像不是很方便,其实那时已经不是血肉之躯了。
“愿生已无间,获得总持、三摩地、无缘菩提心、无尽辩才等无量功德资粮;”生已无间,就是当你在宝莲花中已经生出来以后,一刹那间,你就获得了总持,总持就是不忘的悉地(成就)——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过目不忘。我们所受到的这个教法,一听到永远不会忘记,这就是总持的悉地。三摩地,就是禅定。无缘菩提心,这讲得就很明确了——必须要有菩提心。那么有了菩提心的话,光是在佛的净土里享受那不行,那必须要利益众生。“无尽辩才”,还要有无量的辩才等一切功德资粮。
“又令无上导师无量光等十方诸佛菩萨欢悦,正受大乘一切教敕!”就是说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后,我们最主要的就是要接受、修学一切大乘的教法。
“愿於一切教敕义理,如实解已,刹那刹那,於其无边佛刹土中,依於神境,无碍趣往,令得圆满一切菩萨广大之行!”到达净土以后,一切佛教的教义都要通达,刹那刹那间,可以去往无边的佛的刹土。刹土就是净土,刹是梵语的译音,就是净,干净的净。“圆满一切菩萨广大之行”,就是要有利益他人的这个心,到净土以后也要修这个菩提心,我们到达净土以后还没有得到完全究竟的菩提心,要成佛,我们就要继续修这个菩提心。
“愿生净土已”,生到净土以后呢,“以逼切悲而为等起,神境无碍,首要来至不净土中。”这就明确了,要发菩提心,不是光是呆在净土中不动,不是这样。要得到无上的慈悲心和菩提心,还要得到神境无碍,就是神通广大和神变无碍。首要来至不净土,不净土就是人间或其他的不净世界中。要利益其他的一切众生,“依止如其一切有情各自分齐,而为说法,能安处於佛所称赞,极清净道!”就是用佛法来救度一切众生。
“愿由速疾圆满,彼诸希有菩萨行门,为利无边诸有情故,顺易证得佛如来位!”利益他人的菩萨行圆满,很快地就得到佛的果位。
前面所讲的含义就可以在下面的两个颂词当中包括。
“愿当退舍寿行时,”就是我们在临终的时候,“海会围绕无量光,”就是资粮田,阿弥陀佛的资粮田。“现前显了睹见已,信悲充满我相续!”信心和慈悲的心充满我的心间。“愿起中有显无间,”离开肉体以后,在中有当中,这是很快的时间,我们离开肉体后一刹那间就进入中有,这就是“无间”的意思。“八大菩萨示正道,生极乐已依变化, 教导秽土诸有情!”前面所讲的愿文,已经包括在这两个颂词当中。
那么这里就总结一下前面所讲的含义。主要是我们临终的时候,必须要把阿弥陀佛和八大菩萨召请到自己的面前,然后要生起猛烈的信心,依靠对阿弥陀佛和八大菩萨强烈的信心,充满着我们的相续,然后不经过中有,让八大菩萨把我们直接引导到净土中去。引到净土以后,就要学修各种各样的的法门,特别是受学菩萨的行为,然后回到不净土中来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前面愿文大体的内涵。
那么我们这里再讲一讲《极乐愿·开胜刹门》,这是宗喀巴大师所写的,这里讲的呢,就是要去极乐世界的几种条件,是在《刹土庄严经》中所说的:“阿难!诸凡有情若数数作意彼善逝相,”善逝就是如来,这是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再再地观想阿弥陀佛。“生起无量众多善根,”要积集无量众多的善根,所以我们要多做善事,“发菩提心,”当然发菩提心也是善事,但是呢,善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发菩提心,这是我们去净土的最有利的一种条件。“至极回向而发愿往生彼世界者……”这都是经中所提到的,要去阿弥陀佛的净土呢,要具足这四种条件:多念(或多观想)阿弥陀佛的名号,多积集资粮,要发菩提心,一切善根回向于往生净土的事业方面。
“尤其于发愿之初,应忆念刹土功德……”(《极乐愿·开胜刹门》)净土的一切功德,这个我们今天不多讲,大家都知道,《阿弥陀经》里面讲的很广。过去也有人问过,为什么净土的一棵树用七宝来组成,用金、银、宝石、琉璃、水晶、珍珠等形成,因为人的语言只能说到这些宝贵的东西,并不是有工匠来做净土的这些树啊、水池啊,不是这样。真正说来,净土的功德,我们的语言无法表达!我们只能用比喻,用宝石啊,金银等来表达一下而已,也不能这样观想。真要是这些金银、宝石、琉璃、珠宝,那还需要工匠来制作,不是这样的。这是我们人的语言的能力所限,只能这样表达了。但是必须要忆念到净土的功德,这么美好的情景……要有这样的信心,让自己在一刹那间想到净土的功德,就生起无比的欢喜心,这是很重要的。
然后呢,“缘无量光佛及其眷属生起坚固信心,缘刹土稀有功德庄严生起猛力往生希求,恳请彼等为我诸愿无碍顺易成就之见证者,此等至关重要。”前面讲的这些去净土的主要条件,就是这样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总体来讲,我们在净土修也好,在人间修也好,都是一样的。甚至在人间的修行,比在净土的修行还要修得快。这在佛经上很多处讲到。那么我们修净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获得生死自在!我们可以凭借愿力回到人间,来救度众生。来到这个轮回中,而不会退转。我们现在的轮回是不自在、不自由的,是由我们的业力牵引着,把我们带到哪儿就到哪儿。那么往生净土以后呢,我们再到人间来,实际上是自由自在的,是用我们的愿力来到人间的。
前边主要讲的是没有到达净土以前的一些准备工作,和到达净土以后的一些事业。那么,以后再到人间,或者到其他的有情世间来救度众生的话,也要具足利他的一些条件。后面的愿文主要讲的就是为了成办利益众生的一切事业,我们必须要具足的种种条件。这就很广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它善知识]《极乐愿》讲记(联波仁波切)

续-《●[其它善知识]《极乐愿》讲记(联波仁波切)》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前面已经讲过,我们到达净土以后也要发菩提心,也要积集资粮和利益他人,那么这里讲的是“于未证得佛如来位,”还没有达到佛位之前,“一切生中,”也就是说还要经过许多凡夫的生生世世——这是无法避免的。在这样的生生世世当中,“愿纯获得,于佛圣教,若教若证,清净成办闻思修身!” 必须要得到人身,而且还要得到佛教的教义,这就是我们的愿力!我们都要发这样的愿——在未得到佛果之前,我生生世世不离开佛法,不离开菩提心,不离开利益他人的事业!无论在汉传还是藏传的佛教里,这些内涵是永远都不能离开的。这里讲到“若教若证,清净成办闻思修”,我们前边已经讲到了宗喀巴大师一生的事业,最初呢就是广闻佛教,广学佛教的义理。我听说在居士林,你们这些居士也组织了许多学佛的活动、学佛的小组,你们很多居士在学习上非常认真,非常勇猛,而且坚持得非常好。这都是真正值得随喜的。在我来讲,我也很羡慕。没有一定的福报,这种学习是很难实现的。佛法难闻,哪怕是一小时少少的时间要学佛,这个机会也不是很容易得到的。现在的社会,人人都有工作、家庭,在社会的各方面关系那么复杂的情况下,一心一意学佛的人真是很少很少。在名义上学佛的人看来是有一些,但真正如实学修佛法的人,那是很少的!末法时代五浊增盛,五浊中的“众生浊”就是这样的。很多众生难以信解因果的关系,这就是众生浊。现在更加厉害的是烦恼的心情,就是“烦恼浊”,烦恼浊是非常严重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闻思修,然后对学到的东西再再地思维,就是要掌握它的内涵。就以这个愿文来讲,到底它的要求是什么?要求我们要去往生净土。那么生净土的话,要具足什么样的条件?前面我们不是讲过嘛,就是四条。这四个条件,讲起来很容易的,我们念佛号就可以去。但是真正做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们对无量光佛和净土能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生起信任的心?我们信仰的程度到底如何?可以观察一下我们的信心,要多多观察。假如我们没有这样的信心,那怎么办呢?还是要努力,要下功夫。才下点功夫,马上就生起对阿弥陀佛至极圆满的信心,那也是不可能的。但还是要下工夫,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我们对佛的信心,我们对净土的信心,我们对业果的信心,都要修出来,都要修啊,再再地修啊!我们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心。那么违背了这些条件,怎么来控制?如何来对治?我们对三毒,对瞋恨心、我们经常所生起的这个嫉妒心和贪欲心,怎样来对治?现在的教育,我们所提倡的是和谐,但是和谐必须要具足一定的条件,这是因果的关系决定的。那我们的教育,我们在电视上每天看到的很多都是违背和谐的一些教育,都是宣传烦恼的东西,好像烦恼越大越光荣,瞋恨心越大越光荣,那这样的话我们的和谐社会怎样能成立呢?当然,我们不用考虑那么多的事,但是我们必须要考虑与修行有关的事。我们能不能生起对佛菩萨的信任心?不能马上生起这样的信任心,这是很有可能的,也不奇怪。但是我们如果已经对极乐净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怎样下工夫?我们要真正地坚持下去,要努力地学习,那么这个法呢,一定会圆满!
佛法真正修起来并不是很难,很多人也提过这样的事:“发菩提心很难啊……”发菩提心很难,实际上难不难?我们到底学过没有?修了没有?到底你在这方面花了多大的心血?只要用功,只要坚持,一定会生起圆满的菩提心!要是永远修不到这个程度的话,佛菩萨也不会讲这个菩提心的。因为人能生起菩提心,能生起对佛菩萨的恭敬心,所以佛法就这样讲出来了。要是永远生不起来的事,佛能讲吗?讲了又有什么用呢?既然能生起来,那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在这方面下工夫了?不像外道修法那样,外道的有些修法,用火,五种火,活活地把自己烧死,这才算是解脱;有跳到刀枪当中,一下子穿过去,死掉了就算解脱了,这些有什么用处?但是修这种法的人也很多。那么像我们这样平平安安地修菩提心,实际上没什么难的。我们的一切条件都具足,只要我们的心态好,我们的动机没有什么差错,即使我们工作再忙,实际上也是可以修行的。在实践当中修行,这个力量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力量比在三宝前修行还要强!正确的修行离不开如法地闻思,所以将来我们要得到的这个人身,一定要让他具足堪能成办闻思修的各种条件。
“愿彼依身不离上趣七种功德而为庄严!”即便到了人间,也要具足各种条件,以便能够修法。七种功德在《初中后善愿》当中有解释(在《五大愿》25页倒数第二行),“尔时具足种、颜、富,自在、慧、寿、无病乐。”种就是种族(高贵),颜就是你的外形容貌(端正),富就是具财力,自在就是要有修习佛法的时间,慧就是智慧,寿就是长寿——寿命当中不能有非时死的现象,还有无病,共七种。具足这七种,就在人生当中具足了修法的一切条件。“亦愿如是一切时处,获得有如随念宿住,忆念本生!”我们现在任何一个凡夫人,都是一样的,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是一无所知的。“随念宿住,忆念本生”,修到一定的程度,能知道自己的本生。佛经里面讲了许多故事,佛过去修菩萨行的时候,生为什么样的动物,来救度众生……一样的,我们到时候也能忆念我们的本生(前世),而且还可以知道来世。这些是我们修学佛法所必须具足的人身的条件,就是要具足七种功德的条件。
“一切生中,愿於三有,观为不实。”三有,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就是轮回的一切世间。观为不实,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实际上都是虚假不实的,要认识到因缘所生起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以乐解脱功德意乐而为等起,”要知道解脱的功德,发起出离心,“於佛如来善说法毗奈耶中,而趣出家!”毗奈耶就是戒律,佛说的戒律。那么戒律呢,有别解脱戒,有菩萨戒,这里讲的主要是别解脱戒——居士们所受的五戒也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当中最好的就是比丘戒,就是要依戒律如法地出家。出了家以后呢?“愿出家时,虽极微细陨坠罪恶,亦不染犯,”哪怕是小小的极微细的戒律,也不染犯。不造罪恶、不侵犯一切教规,所以就不会堕落。“有如不动比丘,依於戒藏至究竟门,得大菩提!”如同不动比丘那样的守持戒律,得到佛的果位。
那么这里讲的是戒律。前边讲的是得到人身,得到人身以后呢,要得到一切戒律。得到戒律以后呢,不犯一切戒律。这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里的愿是出家。虽然出家和在家的戒律有所差别,但是从根本上呢,也没有多大的差别。在座的各位居士也都得到过别解脱戒,一样的,也要护持好自己的戒律。戒律不守护好,就得不到定和慧的功德。基础破坏了,什么功德也得不到。所以我们无论得到了居士戒,还是比丘戒,都要护持好,不要染犯一切戒律。这就是发的第二个愿。
“又一切生,愿获如实悟入染净理趣,到究竟分,”染就是烦恼所引发的恶行,净就是善行。善恶的区别必须要理解好,这就是悟入染净理趣的意思。 “任持不忘诸法文义,圆满总持!”这前边也有,我们到净土的时候也要有这个条件,这是一个很大的功德。然后,“愿获如自所受持者,为他开示无碍、清净辩才!”这里一个就是不忘佛法的一切文义。文和义,是两个涵义:文就是文字,比如我们背个经,需要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义呢,就是文字的含义,要理解,要通达佛经的含义,而且永远记在心中不忘掉。这就是总持的悉地(成就)。然后呢,把自己所掌握的一切教理教法,开示给他人,并且讲法传法都是无碍的,要得到圆满的辩才。这里开始讲到菩萨在利益他人时需要具足的一些条件,要得到总持和辩才。
“又一切生,愿当获得若健行等三摩地门。 ”就是要得到禅定。“若肉眼等诸眼”肉眼等(五眼)要具足。这里的肉眼不是我们凡夫的这种眼,只有菩萨才有这个肉眼,我们的眼睛里面是水,不是“肉眼”,平时我们说的“人的肉眼”,这是习惯上说的,实际上我们的眼不是肉眼。“若神境通等诸种神通永不离失。”这就是神通。怎样利益他人呢?需要广大的神通。那么这个神通是不是真正修出来的?这个很难说。佛过去利用神通来利益他人救度他人,这样的故事很多。但是,一般来说,也有各种各样的神通,有的是真正地学佛修行,由修行的结果得到的神通,那就是究竟的神通;另外一些呢,也有魔鬼加持的神通。所以,神通是要好好观察才行,不观察,你这种神通是不是究竟的神通,那很难说。那么这个神通是怎样取得的呢?就是修这个三摩地,修禅定,在禅定当中,才能生起神通。那么这个禅定的根源是什么呢?就是要戒律。这里排列得非常好:首先是得到人身,然后是得到人身的一些功德,然后是要持戒,利益他人要神通广大,就是要靠你的禅定,你的禅定是怎样来的?就是从你所持护的戒律当中生起来的。四世贡唐大师讲过:“神通来自于定力,定力是来自于戒律。”所以这些功德的根源实际上就是戒律。宗大师的这种排列方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在社会上的有些神通是绝对不能轻信的。假如有时候被他说对了,说中了,也有,但不一定是真正的神通。如果你再问第二、第三,马上就可以观察出来。假如说对了,也不一定是可靠的。如果是出家人……你神通再广大也不能说你有神通,假如你说错了一句话,就是违犯了戒律的根本。别解脱四根本戒里的妄语戒最重的(大妄语)就是这个,你的修行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你说我已经到了这个程度,我神通广大……现在的人很喜欢的。说你的前世是怎么样啦,你可能有病啦,你的家乡怎么怎么样啦……这些都是不究竟的,不能依靠这些。很多是利用这样的方法来骗人。
过去在藏地的阿里地区出现过这样的事:有一个放羊的人叫噶结,他每天放羊的时候,到了中午,都会在一块大石头旁吃自己所带的糌粑。在吃的时候呢,每天都给这块石头供一点糌粑,每天如此。那个石头里面住着一个龙王,放羊的人呢,也不知道那里有龙王。有一天龙王被感动了,于是龙王就以人身的形象出现在他面前,跟他说:“你每天都供养我,我要给你一点报答:我把你背到我的背上,你就到大街上去,宣传你的功德,你说你得到了无量的神通……”人们看不到龙王,他就在龙的背上,到处去说法。这一带的人们,马上就轰动了,说是第二个佛陀出现了。当时有一位宝贤大译师——是西藏历史上最有名的大译师,他翻译的经文是最多的——他听说阿里地区出现了第二位佛陀,能在空中飘行,虽然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还是要去看看。他去观看的时候呢,就顶礼三次,第一次顶礼的时候,那个龙王就跑掉了,结果把放羊人摔到了地上……(众笑)所以这些神通都是不可靠的。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类似的现象,我们不能信。我们信的、我们依靠的是佛经,要依靠经典,不要轻信神通。
“又一切生,愿获依於自力、善能简择诸取舍处之广大慧!”这就是说有了神通还不行,我们要获得智慧。必须要有智慧!这里显示了四种智慧:广大智慧、明显智慧、速疾智慧、甚深智慧。
广大慧是什么呢?用自力,不靠他人,用自己智慧的力量(作取舍),取舍处就是指对善恶业的分别——哪些是应取的,哪些应舍掉的——这就要靠我们广大的智慧,要获得这样的广大智慧。这就是第一种。
明显慧是什么呢?“愿获於极微细染净诸分,善能如实纯净简择之明显慧!”染净诸分就是善恶差别,染就是恶事,净就是善事。极微细的……我们平常对于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蚂蚁,也能做到不故意去伤害它——这就属于微细的简择(简别和抉择)。还有我们心的动态,能否丝毫也不起害他的心?这需要我们尽量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心。能够具有这样明显分辨的力量,那是什么呢?那就是明显慧。
“愿获於不通达、或邪通达” 不通达是指对于经典的含义我们不理解。但是有时候我们往往认为我们的理解是对的,还要跟别人争论,我的观点是对的,别人的观点是不对的……其实很多地方我们是邪通达!这是不对的。你对经典的含义在理解上完全是颠倒的,但是你还不清楚,自以为是——这就是邪通达。这是很可怕的。不通达还可以继续学习,而邪通达就很危险了。这是一种自满的、傲慢的心,它是学习上最大的障碍!我也发现汉地有一些习惯上的问题,很多学佛者,怎么学习呢?拿来一部经,他就看看,看完一次他就认为我已经懂了——那当然,看完一次也是不容易的。但是你应该再再地看,内涵真正地掌握好了没有?再有,你掌握到的这个是不是正确的?这还要审慎地观察,深入地学习。否则,很容易陷入邪通达。
“或疑意乐”, 就是对某事有疑问。有些问题是不是这样?我也不是太确定。我想是这样,但是不是这样?不敢决定。这就是疑意乐——还有疑问。面对这样的情况(不通达、邪通达和疑意乐),“生起无间、无余能灭之速疾慧!”你就马上生起能消除这些心态的速疾慧。在藏地的大寺院里辩经的时候,速疾慧是很重要的。如果别人问你,要跟你辩论的时候,你要是没有速疾慧的话——我要想一想,我要考虑考虑,我还要回去翻翻书再来回答,那可不行!你当场辩论的时候,你要是有了速疾的智慧,你就能知道应对他的办法。所以呢,这就需要速疾的智慧。
“愿获无碍趣入、他所难量、诸善说中一切文义之甚深慧!”
实际上就是对于经文的一些内涵,不依靠他人,能把他人难以通达的经文的内涵,没有障碍地获得理解,这种智慧就叫作甚深智慧。
我们要想通达佛教的经论,就要具足这样的四种智慧,那是最殊胜的。
“以要言之,愿由远离一切恶慧过失之慧,”恶慧,在正式的经文里面不算是一种真正的智慧,但是一般文字上可以说是慧。什么叫恶慧呢?人的恶念当中也有很多巧妙的方法,比如说杀人吧,战争的时候怎样损害对方、战胜对方……这样的智慧叫做恶慧。过失之慧,就是专门造恶业的智慧。这些都必须要远离,必须要断除。“有如至尊妙音,”妙音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智慧最殊胜的一位菩萨。所以呢,愿自己也成为这样的智慧圆满的菩萨。“依於善巧方便简择善说文义之胜慧门,”就是我们讲法时要用善巧的方法,来把佛经的文字和它的含义,都能讲出来。“一切菩萨之行,得到究竟!”使得自利利他的一切菩萨的行为得到究竟,获得究竟的佛的果位。
“愿由如是顺易获得广大明显速疾甚深慧已,”这些前面已经讲过。顺易就是很方便的情况下,获得这四种智慧。那么得到这些智慧以后,还有什么责任呢?“获得摄受具缘”,有根基的、缘分具足的人我们要摄受,给他讲明佛教的道理,要摄受好这样的人。“调伏邪说”,调伏外道的不利于众生的一切邪说。“令诸智者生起欢足”,智者就是贤者,比如佛教的长老大德。要让那些大德们能生起欢喜心,要做让他们生起欢喜心的一切事业。“缘於如来一切善说、若於讲说、若於辩论、若於著作”,这就是我们学佛要得到的三种功德——讲、辩、著。如来的一切善说,就是佛讲的一切经文的含义,能无碍如实地讲出来,这就是讲说功德;对于外道和一些有邪见的人呢,用辩论的形式,把他降伏,这是辩论功德;著作功德是指能对佛经作出无谬的解释。这三种功德“皆能善巧,得到彼岸!”得到最高的水平。
一般来讲,我们给佛经作注解实际上是很难的。过去西藏在这方面是非常严格的,一部注解如果没有通过很多贤者的认真观察,是不能够随便出版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具备讲辩著的功德。怎样才能得到这样的功德呢?就是要靠前面所讲的闻思修。而闻思修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多闻佛法、多学佛法、多依止善知识。具足了这七种条件以后,怎样弘扬佛法?怎样做利益他人的事业?这些就都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了。
“又一切生,愿能破除一切专执自利作意” ,要破除我执,主要是自私自利的心态,对于一切只利益自己一个人的行为,必须要破除!“及於广大菩萨之行,有其退屈怯弱意乐。”前面我们也讲过,我们要修菩萨行,就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心态。不能说我不行——这就是怯弱意乐,懈怠的行为。认为我怎么行呢?我这么笨,我太笨了,我修不了,我修什么都修不成啊……实际上是我们能不能坚持和下工夫的问题。只要我们肯下工夫的话,那我们多多少少都会获得一些功德的。
“有如至尊观自在,” 像观自在那样广行利他的事业,要生起强有力的心态。“依於善巧方便利他为胜,最胜心力到达彼岸,菩提心门,一切菩萨之行,至於究竟!” 要究竟这样的菩萨行,像观世音菩萨那样,以圆满的菩提心来做利他的事业。那我们就要下工夫,不能有怯弱的意乐。前面讲的是弘扬佛法的智慧能力,这里讲的是直接来利益他人的菩萨行为,就是(学习)观世音菩萨。
“又一切生,愿於现行自他利中,有如至尊秘密主,依於善巧方便摧伏一切魔怨、异道、他论,大气力门,一切菩萨之行,至於究竟! ”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这是难以避免的。无论是外在的魔怨也好,异道对你的攻击也好,以及他论——就是他说(与佛法相违的说法),我们用什么样的力量把它们降伏呢?就是要像具有大力量的秘密主——也就是金刚手菩萨——那样,把它们降伏住。就是说,我们在行菩萨道时所遇到的一切障碍,都要去降伏。那么降伏的办法是什么呢?实际上主要就是要修秘密主——金刚手菩萨。
那么以上讲的三尊菩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成佛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具足三种条件:第一个就是要智慧圆满——前面讲的四种智慧,智慧圆满的代表就是文殊菩萨;第二个是要有利益他人的圆满的慈悲心,其代表就是观自在菩萨;第三个就是要具有降伏一切魔军和外道的力量,圆满具足这种力量的代表就是金刚手菩萨。这就是我们修行成佛的过程中,所必须要具足的三种能力——智慧、菩提心和降魔的力量。实际上我们修上师法的意义也在这里,我们修“缘悲赞”的时候,第一句就是观世音菩萨,第二句就是文殊菩萨,第三句就是秘密主菩萨。这三尊菩萨意味着:我们要成佛,就必须要具足圆满的菩提心和究竟圆满的见解——就是空性的道理。要通达空性的道理,必须要有圆满的智慧。方便和智慧到一定时候呢,就合为一体了,这就是双运——方便、智慧的双运。这两种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究竟的菩提——佛的果位。那么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魔障,当出现这些魔障时,怎样来降伏呢?就是要修秘密主。这三尊菩萨代表一切佛菩萨的智慧、慈悲心和力量。那么我们在修宗喀巴大师上师法的时候,三尊的力量都聚合在上师身中,在修的时候,要认真祈祷——让我尽快生起菩提心和圆满地通达空性的道理,所以我要修这个上师法。修上师法的主要的意义就在这里。就是要尽快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尽快生起断除一切烦恼根源的最强大的能力——空性的智慧。
前面每一条愿文都是非常重要的。什么叫愿文呢?就是要让我的相续当中生起这样的功德,我才修这个法。如果说菩萨的行为和我没有什么关系的,那就没有用了。在我们自己的相续中,为了生起这样圆满的菩提心、圆满的功德,我们才要修这个极乐愿。要完全修成这样的功德,还需要下面的愿文,就是要有精进的心,像佛陀那样。
“又一切生,愿离懈怠……” 要远离懈怠,不要一到修法的时候就推托:今天修不成了,今天身体不舒服,今天就算了……或者太晚了,明天再看吧……到了明天,又不行了,还有这个事、那个事,后天吧……后天又不行了,下个月,下个月又不行,今年算啦,等明年再说……就这样推推推,推到临终,临终的时候那就空着手啦,什么都没有啦,那就只有怀着无比后悔遗憾的心情了……所以我们不能有懈怠心。“愿离懈怠而勤精进,毕竟圆满菩提之行,有如无等释迦王佛”, 像佛陀那样,用无数劫来修这个菩提心,“从初发心,依於刹那亦不慢缓、大精进门,得大菩提!” 你看,佛陀从开始发心一直到圆满成佛,刹那之间也没有生起过懈怠的心。前面已经讲过了,要得到佛境界的一切功德,那么这个法怎么修呢?就是要下工夫,要坚持,像佛陀那样,坚持到底!
那么修行的过程当中也不能有障碍,一方面不能有寿命的障碍,我们的寿命如果很短,活十几年、二十几年就走了,那就很难修出什么来。有些呢寿命比较长,但是有各种各样的病,身体不佳对修行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就需要发下面的愿:
“又一切生,愿於摧灭修行菩提能作障碍,诸身心病”, 给修行菩提带来障碍的一些身心的病苦,“有如善逝药王,”就是像药师佛那样,“暂称其名,便能息灭身语意中一切痛苦!”哪怕只念一遍佛号,就能消除一切病苦。这就是发愿要一生中都能具有健康长寿——这也是保证我们修行的很根本的一个条件。
那在寿命当中如果出现了障碍该怎么办呢?那就要修长寿佛(无量寿佛)。这里每一个修行的法门,都结合的一尊佛菩萨。现在大家知道了吧,修智慧就要依靠文殊菩萨,修慈悲心就要依靠观世音菩萨,修降魔法就是要依靠大势至菩萨,对治懈怠就要修释迦佛,对治身心中的一切病苦,就是要修药师佛。那么我们寿命当中有了障碍怎么办呢?在这里:
“又一切生,愿於如其所求寿算,令得圆满,”这是要得到圆满的寿命。我们的寿命与过去积累的福报有关。当然,人总是要死的,不死是不可能的。那你的寿命怎样圆满呢?很多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非时死,本应享有的寿命不到该尽的时候就提前死了。我们要对治的是这个,消除了非时死,就称作寿命圆满。并不是说修了这个法就永远不会死,不是这样的。该你死的时候,就不得不死。但是你提前遇到的一些非时死的障碍呢,通过修法能消除掉。“有如无量寿佛,暂称其名,”哪怕只念一句名号,“能灭一切非时之死!”所以我们寿命当中的一切障碍,通过修长寿佛是能消除的。“愿寿障碍将出生时,即便睹见大济拔者无量寿佛”,当遇到寿命的一些障碍时——有人和非人带来的障碍,还有很多无情界带来的魔障,比如失火啊,以及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当这些寿命的障碍出现时,能消除的,就是要靠无量寿佛的事业的力量,“以四事业,示现随顺调伏身相。见已无间,息灭无余,寿命障碍!”用四种事业(息、增、怀、诛)的力量,把寿命当中的一切障碍全部消除。“愿於诸所示现相应调伏身相,便能识别,”在寿命当中我们所遇到的障碍被降伏以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彼即怙主无量寿佛。”就是无量寿佛的力量,才把它降伏。“生无假伪坚牢信心。”所以我们要对无量寿佛生起正信,“依此力故,”依靠这样的信心的力量“一切生中,永不离失无量寿为正善知识!”我们要依靠像无量寿佛那样的善知识。
总之,我们的寿命所遇到的一切障碍都要降伏,而降伏的力量来自于无量寿佛。我们要认识清楚,然后生起坚固的信心,生生世世不离开这样的善知识。
前面是具足很多菩萨的修行条件,已经基本上全了,下面的愿文涉及我们一生当中修行的次第。
“又一切生,愿为世出世间一切德本,具足诸相大乘善知识、亲爱随持!”这就是依止善知识。那么这个善知识呢,这里讲的就是要具足诸相的大乘善知识,不是一般的善知识。我们必须要亲近大乘善知识。小乘的善知识是以自利为主,而大乘的善知识是以利他为主。这样的大乘善知识,要具足很多的条件……我们不要盲目地依止善知识,必须要互相观察好。只有在你的心间对善知识生起一定的信任心,才可以去求法。求法之后,不能再有丝毫的分别(观过)心。这样亲近善知识是很重要的。 “亲爱随持”,随持就是伺候好,亲近的意思,(藏文原义似为“欢喜摄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它善知识]《极乐愿》讲记(联波仁波切)

续-《●[其它善知识]《极乐愿》讲记(联波仁波切)》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愿随持时,於善知识获得不坏坚牢信心,”我们对阿弥陀佛也好,对自己的善知识也好,都要有这样的信心,这是很重要的。“依一切门专令欢悦!”必须要做好让善知识欢喜的事情,不能违背善知识的教法。“其所不悦,虽一刹那,亦不复行!”一刹那间也不做善知识不喜欢的事情。这在我们皈依的时候就讲得很清楚。我们最初皈依三宝时,就已经在佛的面前发誓,要守持好皈依的戒律(学处),那么皈依后总体的戒律(学处)是什么呢?就是要依止善知识,听从佛的教诲。这是我们已经宣誓过的。那佛菩萨的欢喜心是怎样发出来的呢?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听从佛的教诲和师长的教诲。那么佛的教诲是什么呢?就是按照佛法来修行——这是对我们唯一的要求!而不是说供养的钱财越多越好,不是那样的。善知识真正欢喜的是什么呢?主要就是看我们能不能持好戒律,看我们的修行、我们的行为、我们利益众生的事业,到底如何?我们能把善知识对我们的要求如理作意、依教奉行,那就是最殊胜的供养!我们这里的发愿也是这样——“其所不悦,虽一刹那,亦不复行!”——绝不做让佛菩萨和善知识不欢喜的事情,哪怕一刹那间也不做。
下面就是依止善知识以后的任务,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呢?
“愿善知识,於诸教授及与教诫,无不圆满为我教导!” 善知识能将全部圆满的一切教授、教诫赐予我、教导我。我们得到以后呢?
“愿由如实悟入其所教导一切义已,能正修行,”他教导的一切内容,我们能如实地明了,并作出正确的修行,“令其究竟!”最终达到究竟的地步。这就是依止善知识的方法。
“愿一刹那、亦不随逐不善知识、及恶友转!”这是我们在修行当中最大的一种障碍——很容易遇到不善知识、恶友。四世贡唐大师的教言中曾说:恶友的形象并不是狰狞可怖的,而是就在我们身边,显现出非常亲切和友好的样子,但是就在这种非常亲切友好的情况下,使我们不知不觉就堕落到恶趣。这是很容易的。一定要搞清楚善友和恶友的分别,这是很重要的。在出家的寺院里也常讲,最危险的就是恶友!真正值遇到善友,很难,比遇到善知识还难!这个“友”就是自己的同学啊、相互间非常接近的人。这些人很容易对你产生影响,很容易让你堕落在恶趣。我们平时在社会上也能看得出——但是不观察就看不出——他对我是很亲密的,他对我太好了,他天天带我去饭馆喝酒吃饭……究竟对你是有益还是有害?恐怕很难分清楚。所以,恶友是最可怕的,他就在你身边。我们在皈依上为什么要依靠僧团?含义也是这个——要依靠僧宝,不能依靠恶友。所以这个愿文是非常重要的。“不善知识”——这也是很容易遇到的。看起来形象是很庄严的,穿的也是袈裟……但是你如果把他当成一个善知识,你就要听从他的教诲啊。到底如不如法?这个要好好观察。我们观察善知识的主要方法,就是看他讲的与经典的内涵是否相合?这个要对比,要好好观察。不要轻易地亲近,不要过早地依止。首先要观察,等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再拜他为师,那是最好的。
“愿一切生,若於信解业果之信,若决出离、若菩提心、若清净见”,这就是三主要道。当然前边的这个“信解业果”很重要,要对因果有坚定的信仰。在这个基础上呢,要对轮回生起出离心。中士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生起出离心。出离心就是要彻底脱离六道轮回的一切痛苦——这是中士道的目的。下士道的目的呢,就是要追求增上生,也就是来生的安乐。《广论》的下士道也不是让你追求今世的安乐,今生的安乐不属于下士道,下士道追求的是来世的安乐。通过对业果正确的抉择,断除十不善业,来世能得到人天的果位,不堕落恶趣,那他就满足了。接下来是要修出离心,对一切轮回的现象都要有出离心。对于轮回中的痛苦(苦苦),我们生起出离心并不是很难的。我们知道人生的种种痛苦,老苦和病苦,谁都不愿意,谁都愿意离开这些痛苦。但是我们对于人世间的一些美好的东西,一些短暂的快乐,要我们马上丢弃,那还是比较难的!所以我们这里的出离心主要讲的是什么呢?要对人间的(乃至天界的)富贵的生活生起出离心。如果对人间的富贵的生活不能生起厌离,我们的出离心就不能圆满。轮回的粗重痛苦连一个动物都能知道,它也不愿意跳到火里,不愿意跳到海里。但是,当人们得到了一些短暂的快乐,就对这些不断地忆念呀、怀念呀,于是这个贪欲心,就更加强烈。而且得到了这个短暂的快乐之后呢,就认为这是永恒的安乐,永远都能这样过着无比富贵的生活……那是不可能的!世间的一些富贵的、美好的生活,其实都是短暂的。即使你活得再长些,也就十几年,几十年,都是短暂的,最后只剩下一刹那的忆境……所以这都是不究竟的安乐。我们不能贪求这种生活。当我们过着这样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随时都会失去,它是无常的。很多法师讲经时坐在高高的宝座上——就像我今天这样,也坐在这么高的法座上——他首先必须要在意念当中有个无常的心:我这样高高地坐在这个法台上,不是一会儿就要下来了吗?这有什么可高傲的呢?所以对这些世间的富贵现象,不能有贪欲的心,要有出离心。接下来就是菩提心,然后是清净见——就是通达空性的道理,“既解悟已,不假功用,任运领受,相续趣入!”要坚持修下去。
最后,“愿一切生,由身语意所有所作一切善根,唯一成为利他及与清净菩提之因! ”这就是总的回向。身口意所积累的一切善根,都回向给利他的事业当中,成为生起清净的菩提心之因。就要这样回向。
这个愿文是非常殊胜的。下面用偈颂的形式将这些愿文做一个总体的归纳:
“愿於牟尼正士位, 乃至我未现证中,”这是在求生净土的愿已经达成(前面已经讲过),接下来在我还没有达到佛的果位之前呢,
“得修妙道净依身, 恒趣出家念本生!” 这就是前面讲过的,要像不动佛那样护持清净的戒律……前面每一段愿文的含义都概括在这两句里面了。
“愿摄总、辩、定、通、境,”愿获得“总持”——就是不忘(诸法文义)、以及辩才、定力,还有神通(五眼通)和神变。境,是指神变,可以神变出很多现象——“众多无边功德藏”。
“获得无等智悲力,”获得无量的智慧、悲心和力量——就是前边讲过的三位菩萨的功德。“速疾究竟菩提行!”
下面是修长寿佛的功德,
“若睹非时舍命相,尔时无量寿身显,见已镇伏猛死主,速证不死持明者!”这就是消除寿命当中非时死的力量。“一切生中无量寿,正作大乘知识力,於佛所赞胜妙道,刹那亦不暂退还!”
下面是菩提心的修法:
“轻舍有情怀自利,”在自己的心间,利益众生的心已经失掉了,只想着自利的事情,“此心永不令生起,”这样的心永不能生起,
“於修利他理无迷,”就是要行利他的事业,“善巧方便利他胜!”就是要生起利益他人的菩提心。
后面是宗喀巴大师自己的愿文,
“有暂称念我名者,诸为恶业果所苦,转成贵富具足乐,建立登上大乘梯!”这是宗大师自己发的愿。我们要念名号,念上师的名号,或者念“米兹玛”(缘悲颂)——宗喀巴大师的祈请颂。应该多念祈请颂!哪怕只念一遍我的名号,就能把恶业的果——轮回的痛苦,转变为贵富,并具足快乐。建立登上大乘梯,这里再再地说“大乘”,就是要有利他的方便。我们想要达到佛的果位,那么只要登上大乘的梯子,就能顺易地达到究竟的菩提。
“菩萨解脱分所表,菩萨行障皆息灭,普於顺缘诸资粮,随心所思而成满!”这里面第一句原文的意思是“以上稍稍讲了一些标志性的佛子的行为、传记”,愿此所得到的功德,把我们将来修学菩萨道的所有障碍全都息灭,然后让修学菩萨道所需要具备的所有相顺的条件都能具足,一切善愿都能如意顺利成办。
“能王导师无量光,弥勒文殊秘观音,”前面我们所发的所有的愿,必须要兑现,为此我们求佛菩萨加持。“能王”也有翻译为“能仁王”,就是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导师;“无量光”就是我们这里修的主尊无量光佛,就是阿弥陀佛;还有此法中最主要的几位菩萨就是弥勒、文殊、秘密主、观世音等等。“缘起不虚真实故,”他们所发的愿不是虚的,而是真实的、决定能够实现的——只要我们有信心。“愿速成就此诸愿!”那就是我们所发的愿,要速疾地圆满。
大体就是这样。这个愿文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圆满、非常殊胜的。希望大家在这个愿文上下下功夫,要再再地读,再再地思维,真正掌握了它的内涵之后呢,我们往生净土就比较有把握了。总之,要观想好阿弥陀佛和净土中的一切功德。
祝大家法喜充满!
2006年12月16日(藏历十月二十五日)讲于北京居士林大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10 16:00 , Processed in 0.16545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