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20|回复: 0

[大德开示] 第五十二章谁堪与佛共指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7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南怀瑾著延寿大师宗镜录略讲》

南怀瑾全集  
 
 
  本书作者永明寿禅师是在宋朝初年,看到当时的佛法、佛教已经分道扬镳。宗教修持的人与研究经典的人,彼此不能够融通,换言之,大家对学佛如何求证的功夫没有了!因此永明寿禅师对当时佛教佛法这种普遍的情形作了一番批评。批评以后又劝大家学怫要切实修持。那么,讲修待,同时要知道修持不是那么简单,不管净土宗、禅宗、密宗哪一种修法,必须把学理、教理融会贯通,配合修持方法切实求证。

  现在继续讲永明寿禅师教我们如何修持,怎么修止观。

  由住如是不放逸故,恒自思维,我之寿命,偿得更经七日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一时半时须臾,或经食顷,或从入息至于出息,或从出息至于入息,乃至存活经尔所时,于佛圣教,精勤作意,修习瑜伽,剂尔所时,于佛圣教,我当决定多有所作,如是名为不缓加行。

  这一段不作字句分析,注意前后两句话:“由住如是不放逸故……名为不缓加行”。“加行”是佛学名词,就是现代名词“加工”的意思,如棉纱加工成布;布再加工染色成花布。学佛的人要赶紧加工,加工的道理就是“不放逸”。

  佛学上有两个名词:“精进’,、“不放逸”。看似意近,但两者还是有别。“精进”是非常努力地用功,好比做生意赚钱,昼夜苦思如何把别人口袋里的钱哄到自己口袋里。昼夜努力叫精进。

  “不放逸”就是不马虎,与精进不同,一般人总是原谅自己,原本今天想要修持、打坐、念经,因为吃得太饱消化不良,先睡一下,等消化完了再念佛,这个就是放逸。原谅自己,对自己很宽松,或者今天有一点不舒服,马马虎虎先休息,明天一早起来努力。第二天闹钟响了又觉得太早,再睡半个钟头,一睡三个钟头又过去了!这个就是放逸。精进是积极的;放逸是消极的。

  这一段告诉我们真正学佛用功的人要不放逸,“不缓加行”,不可慢,不可纵容自己,要努力加工。下面提出一个问题:

              有宗有教名“宗教”

  问:义学多乐听读,禅宗唯精内观,然教观二门缺一不可,若但观心而不寻教,堕暗证上慢之愚;若但寻教而不观心,受执指数宝之诮,有不达者递相是非。今宗镜广搜祖教意足,请为微细开拆,以决深疑。

  在中国佛教,讲道理、研究佛学理论的叫“义学”。过去讲经的法师叫“义学沙门”,专门研究经典。

  义学的人“多乐听读”,喜欢研究经典,或者喜欢读经、听经。禅宗一般修法不管这些,专打坐、内观,参究用功,也不管经教不经教,懂一点《六祖坛经》,好像已经很对得起六祖了,只管自己用功。一个是宗,一个是教,两个合起来叫“宗教”,也叫做“教观”,教是研究佛经教理;观是反观、反照自己。

  “然教观二门缺一不可”,真正学佛的人,研究佛经理论与修持,少一样都不可。

  “若但观心而不寻教,堕暗证上慢之愚”,他说假使只观察自己内心修持,而不研究佛学经典的理论,容易堕落在昏暗傲慢的愚昧中,未证言证。研究经典理论是要找出自己怎么修持的方法,并不是只求学问好,写佛学文章给人家看。“暗证”是求证不到,譬如我们都晓得佛法言空,我们空得了吗?什么都空不了!脾气来的时候,一边晓得空,一边脾气照发不误;有烦恼来了,明明知道空,烦恼空不了;肚子饿了,说空会不饿?做不到的。那么,可见这样一来,佛法就变成理论,不是一个实际的东西。实际上真空得了,这些事情做得到,不是做不到的。“暗”是看不见,“暗证”是永远达不到,闭起眼睛来黑洞洞的,没有用。

  “上慢”,自以为有点功夫就愈傲慢,看不起别人,看每一个人都不是佛、不是菩萨,这只能说是堕落,不能说是上进。

  “若但寻教而不观心,受执指数宝之诮”,光研究教理而不观心,抓到指月亮的指头当月亮,抓住经典的理论当佛法,自己内心一点也不受用,那叫“数宝之诮”,等于为别人管帐当会计,每天经手几千万,自己一个月不过拿三千块,还不够用。他说这样不行,均有所偏。可是一般研究教理与讲修持的,两方面不能圆通、融会。要佛学好,功夫也好,那就圆融了!研究了佛学理论,自已在修持上都证验过,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可是社会上要找到这样的人不容易!

  “有不达者,递相是非”,于是平研究佛学的人,批评光用功、不懂教理的人什么都不懂,是错误。反之,用功的人看到光研究佛学,两条腿盘不了,盘起腿都发涨的人,则取笑理论有什么用!这两种人皆不能通达另一方面而“递相是非”.互相指摘对方不对。

  “今宗镜广搜祖教意足,请为微细开拆,以决深疑”,现在你写《宗镜录》这本书,广泛搜罗了祖、教(教、观)的意见,足以把教、现这两方面的是非贯通起来,请详细地为我们剖析说明,以解决我们深深的疑惑。

  答:教观难明,须分四句。如云,一、教门非理门,教是能通,理是所通,能所异故。二,理门非教门,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故。三、教门即理门,文字即解脱故。四、理门即教门,解脱即文字。

  “答:教观难明,须分四句”。这是纲要。他回答,研究佛经的理论,与实际修持现心的法门,有四方面的理论必须要懂得。

  “如云,一、教门非理门,教是能通,理是所通,能所异故”。比方说,佛经经典上所讲的道理是教门,教门不是理门。譬如《六祖坛经》所引用佛经的名词非常少,直接告诉你这个就是道,此仍讲理,是属理门,不是讲教。讲教的人,譬如讲“金刚般若波罗蜜”,他会解释什么叫金刚;什么叫般若;什么叫波罗蜜;这些解释是讲教,所以教门不是理门。“教是能通”,教是佛法根本的依据:“理是所通,是讲理。禅宗许多祖师的语录是讲理,他自己悟道,随意用普通的言语讲出自己悟道的道理,此是所通。而教是根据佛经讲教理。教门、理门是两样,好比一个是面粉,一个是成品。佛经所有的教义是面粉;禅宗祖师悟道以后讲出来的话变成馒头,由面粉做成馒头;净土宗法师讲出来的话也可比做是面粉做成的面条;有些宗派的修法,是把面粉做成了饼干,反正面粉是一样,作法不同,可是样样都吃得饱。能、所二字差别在此。现在跟大家讲的也是理,这么一比喻,大家就懂了,否则只在文字上解释又变成教了。

  “二,理门非教门,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故”。第二,理门不是教门,悟道的人,不一定通教。譬如唐代了不起的大和尚马祖道一禅师,马祖未出家前俗家姓马,是四川人,悟道以后回到四川城都,父亲家中并不富裕,以卖竹筛子为生,四川俗语叫“畚箕”。家乡人听说从江西回来一位大禅师,同乡列队欢迎。结果一看是马畚箕的儿子,他会悟道?大家都不信。所以马祖感慨地说:“修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马祖的嫂嫂非常相信他,但是没有读过书,怎么办?马祖教她把鸡蛋吊在床头,天天用耳朵听,等鸡蛋开口说话就悟道了。这个嫂嫂因为信他,就相信了,果然设法做了一个网袋把鸡蛋挂在床头天天听,听了三十年,吊线氧化,有一天晚上正在听时,鸡蛋的线突然断了,鸡蛋“叭嗒”一声掉下地,她开悟了!开悟以后什么都会了,这是理门,道理懂了!得了理门,即得解脱。

  理门不是教门,理门是解脱之道,解脱之道“无有言说”,什么叫般若?不需要了!金刚不金刚都一样,都可以,悟了就是悟了。这是第二种。

               文字即道体

  “三、教门即理门,文字即解脱故”。那么,一定只修道,不要看经典而悟道吗?不一定。有许多禅宗大师或净土宗大师,看经教经典开悟的很多。理通了一定会开悟,读书后发智慧,启发到最高处,自然灵性也就启发了。

  第三种,教门就是理门,因为文字本身也可以使我们解脱,有时在一句话上、一个字上可以得到解脱。譬如宋朝有位大师是拜《法华经》的,佛教中有这种人,非常诚恳,字认得很少,靠拜经开悟,念一个字拜一拜,香花烛果布置庄严,站在佛前拜《大乘妙法莲华经》,念一声“大”拜一拜,有一天念到“屎”,要拜下去的时候,突然反问:大便拜它干什么?一下开悟了!所以说教门是理门,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文字本身也可以使你解脱的。

  “四、理门即教门,解脱即文字”。第四种,如果不研究佛经而自己用功,或者念佛、参禅、念咒子,真的开悟了,所有经典俱通,没有读过的书也会了!所谓一了百了,一通百通。所以说理门就是教门,因为真得道就解脱,解脱本身智慧就出来,自然就有文字。

  这四种不是呆板固定的,所以不要抓住某一边。

               四种宗教徒

  故又以门对教,四句分别。一、得教不得门,文字法师是。二、得门不得教,观慧禅师是。三、得门复得教,闻慧法师是。四、门教俱不得,假名阿练若是。

  “故又以门对教,四句分别”。所谓“门”就是走一条路,用一个方法,走这一门。所谓“教”即佛说的所有三藏十二部经教。以“门”对“教”来讲,也有四种区别作用。

  “一、得教不得门,文字法师是”。光晓得研究佛经,讲经也讲得天下第一,自己没有修持的功夫,这叫做文字法师,研究文字佛学的法师而已!

  “二、得门不得教,观慧禅师是”。第二种,只知用功,用功到了某一种程度,境界也有,功夫也有,但是一问教理,不是一窍不通,大概三窍通半窍,讲得差不多,但是不对。等于会修水电器的工人,水电器修得很好,问他电机是什么?没有读过电机学,不懂,他是懂得实际功夫,不懂学理。如果叫一个电机学博士修理一个小机器,可能搞半天还修不好,还不如叫一个工人来修。博士懂理,不一定有实际功夫,要功夫与学理两样都到,才是学佛。

  所以“得门不得教”者,有技术、有境界、有功夫,然而学理不通,也只是打坐、修禅的“观慧禅师”而已!

  “三、得门复得教,闻慧法师是”。第三种,学理也通,功夫也证到,这是真正大智慧的多闻法师。

  “四、门教俱不得,假名阿练若是”。第四种,门也不通,教也不懂,是假名的佛弟子出家人,阿练若是僧道道场。(注:汉译阿兰若为寂静处,是出家众所居住的寺院总称)

               方法和目的之间

  又或随方便之诠,则执权害实,若达圆顿之教,则了实开权。执权则教观两分。了实则人法一旨。人法一旨,则境智俱冥。教观两分,则信法双现。信法双现,则有观有闻。境智俱冥,则无内无外,斯乃随根利钝,有此开遮。

  “又或随方便之诠,则执权害实,若达圆顿之教,则了实开权”。佛法有二种:一者“权便”,方便的说法;二者“真实”,真正的佛法。

  《法华经》讲得很彻底,真正的佛法是什么?我们在这里研究的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没得话讲,个个都是佛,只要晓得此心是佛,已经到了,而讲这句话也已经多了,那是真实。所以《金刚经》上佛说他说法这么多年没有说一个字,佛不是当面扯谎吗?这些经典都是他说的,他说没有说一个字。因为佛所说的都是方法,亦即方便。《金刚经》有一个比方:“如筏喻者”,方法像过河的船一样,人过了河,要弃船上岸,如果过了河还背着船走路,那多笨呢!

  一切佛经所说的方法,大部分是“开权显实”,权者方便;实者真实,开方便以显真实。

  “又或随方便之诠”,诠即诠释,跟着佛经以文字诠释道理的方便。“则执权害实”,抓住佛当时权宜、方便所说出的一种教育的方法,而当成了真实,那岂不是“以权害实”吗!

  “若达圆顿之教,则了实开权”,如果真正开悟,懂了以后,不需要佛经一样成佛,这就是圆满顿悟。此谓“了实开权”,彻底了了,便能以权便的方法教人。

  “执权则教观两分”。如果不晓得这个道理,看佛经,抓到鸡毛当令箭,那就糟了!教观两分,教理不通,功夫也不到。

  “了实则人法一旨”。佛法真正告诉我们就是一句话:“心就是佛”,如果真正悟进去、懂了,则“人法一旨”,无所谓人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人法一旨,则境智俱冥”。晓得心就是佛,何必向外面找什么佛法呢?此心就是佛,此心在哪里?此心就在这里。你说此心要空,你空他干什么?它根本要空你的。你说此心留不住,怎么留不住?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都一样,都在这里。能在这个地方悟进去,则“人法一旨,境智俱冥”,无所谓境界,也无所谓大智慧,两样都清净了!

  “教观两分。则信法双现”。因此。一般人没有悟道,把佛经教理,与修持止观的方法分齐,分开就产生一个问题:信佛法与修持佛法变成两条路线、信佛法与修佛法一分为二,变成两样。

  “信法双现,则有观有闻”。“信”很难,稍后再讨论“信”。信与法两条路线呈现,没有办法,只好以种种方便来告诉我们修行的办法。“有观”,怎么观?“有闻”,耳朵听到道理,怎么理解这个道理?“有观有闻”是修行的方便过程。

  “境智俱冥,则无内无外,斯乃随根利钝,有此开遮”。假使真相信“心即是佛”这句话,无境界也无烦恼。无所谓内也无所谓外,不管钝根利根,就在这个地方都可了悟。此乃随着根器的利、钝而有此方便说法。(注:开是允许的意思;遮是禁止的意思)

  刚才提到信,我们先作广义的解释。

  任何一个宗教,都是要人们信,信就进去了!甚至旁门左道的,也要你信,才进得去。其他宗教也一样,信则得救,不信不得救。我说我不信。为什么?因为太不慈悲不博爱。真仁爱真慈悲信者得救,不信者更要救。

  那么,这种信普通叫迷信,尤其现代知识分子,一看学佛打坐信宗教的,就断言为迷信。这个话不是现在才讲;几十年来我都如此告诉人家。我问他懂不懂?不懂怎么知道人家不对?你才迷信,因为迷者不懂也,莫名其妙就说别人迷信,你本身就迷信。譬如现在是科学时代,有许多人动不动就说你这个不科学,你要先问他学哪一种科学?没有学过,那你懂什么科学?这种人叫人不要迷信,就等于街上有一家原子理发店,他叫你千万别进去,当心头爆炸!他懂不懂原子。原子是个什么东西?这是跟着科学迷信的人。当然也有迷信宗教的,开个菩提店卖波罗蜜,什么叫菩提?波罗蜜是凤梨吗?

  所以,宗教叫人信,本身可能是迷信,但是要人不迷信的,他自己也不见得不迷信。这都不是佛法的信,佛法叫我们求正信。

  什么是正信?很难讲。譬如这里有杯茶,我喝了一口,告诉各位很烫,你们信了就是迷信,因为你们没喝过呀!没喝过怎么被我骗呢!

  这个就不是正信。什么是正信?我说过这杯茶很烫,必须要你亲自拿到手喝了说烫,这个时候才叫正信。所以真正的信要证得、求证到,在没有证到以前,皆非正信。

  还有,信是信这个理,真理所在。譬如拿佛法来讲,心即是佛,翻开大乘小乘经典都有这个道理,这句话,在坐大部分学佛的人能不能信得过自己这个心呢?例如讲中国文学时提到过,唐朝一位名诗僧贯休和尚有两句诗:

  禅客相逢唯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表面上一看是开悟的诗,结果他去看一位当时开悟的大善知识。悟了道的人得了解脱,文字自然很清楚。大善知识说,你诗作得很好,我问你,你说:“此心能有几人知?”怎么样是此心?此心即是佛,怎么样是你的心?贯休答不出来了!光玩文字,没有真正开悟、没有真正证道,答不出来就是障碍!那位禅师说,你照原话问我。贯休说,请问大师如何是此心?禅师答:“能有几人知啊!”将就他的话打他一耳光,都是你说的嘛!自己做的诗,碰到大禅师、开悟的人就这么教育你,这个就是刚才说的“开权显实”的权,佛法教育,信手拈来都对。信要正信,真正正信进去。《华严经》佛有一句话:“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最重要。等于做一个人或做一番事业,对自己、对事业没有信心就垮了!如果一个人活着对自己没有信心,立刻可以死,现代心理学许多事实可以证明。所以探视一个有病的朋友,尤其危急的病,要增强他的信心。像我有许多例子,我说你一定会好的,活下去,大概他对我有点迷信,听我讲话更有作用,我说我早看到你活得很长;你寿命起码还有二十年,有信心,活下去,结果真的好起来。

  如果看到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怎么得这个病……那你不是咒他早死吗?这就把他信心击垮了!生命的力量依傍信心非常大,千万注意!普通人要信心,学佛的更要信心。学佛乃至念佛也好、修禅也好,为什么大家用功不上路?老实讲,没有信心,一边阿弥陀佛,一边心里嘀咕修不修得好?许多人来跟我讲,老师啊!你教是教,我恐怕不行哦!我火大了!你既然不行何必来找我嘛!那不是花我时间、开我玩笑吗!找我一定行,为什么人对自己那么没信心,一边念佛一边疑惑不晓得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临死时不知道会不会往生?阿弥陀佛有没有把入境证开给他,没有把握!

  学佛第一要信心,信心非常重要,信心成为正信,没有不成的。信的相对一面即是疑。佛法讲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人是最多心的,怀疑这样、怀疑那样,人的疑害了自己一生,学问不成功、道德不成功、做事不成功、学佛不成功,大都因为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尤其一般做功夫的人,道理懂了,到了境上,哟!这个不晓得是不是?说空,有时想想觉得空很好;有时想了发抖,这个空恐怕不是空吧!很多人跑来问我,我说你这个不是空,是什么东西?空当然有大小,大空是空,小空也是空,对空还要起怀疑!你说这样笨到什么程度?这个理论都不懂,你说我空得太小。那你放大一点就是了,很简单嘛!佛法是非常简单的,之所以求证不到,就是缺乏“信”,理论上搞不清。疑的害处很大。

  所以学佛要从“信”着手,用怀疑心念佛能够一心不乱吗?说一心不乱已经一心不乱了!若说有时候还有妄想,妄想没有关系,慢慢练习惯了就化得了!不要怀疑,一路下去很容易的,要有信心。我就是怕一般年轻同学,越是佛学学得好,信心越丧失,东一下、西一下,都是自己在捣乱,这个疑会害了自己。

               禅宗的信心

  再来,就法来讲。一般人有个最大的毛病--好奇。总认为找个老师传一点秘诀,偷偷在耳朵边上讲一声,然后明天就成功了!人类生来就有这么一个劣根性,对自己没有信心。

  所以古代禅宗祖师有一些教育方法很不同,像宋朝的慈明禅师,了不起,悟了道的,就有这种教育方法。慈明禅师连佛、祖师都骂,骂到晚年嘴巴歪了!徒弟说:师父啊丢脸啊!慈明问什么事?弟子说:“你一辈子呵佛骂祖,现在果报来了,大家都在笑你。”禅师一摸嘴:“正起来!”嘴就正了,他就有这样大的本事。

  我们现在中风一定吓死了,又是打针又是吃药的。有个徒弟跟着慈明禅师几十年未开悟,有一次向他辞行告假,禅师问为什么?徒弟答说跟着师父出家学佛要悟道,可是出家这么多年,师父教我做这样做那样,也没有传个法,所以没有开悟。慈明说;你要开悟啊!来来我告诉你。徒弟聚精会神把耳朵凑过去,“啪”一耳光,这一耳光真把徒弟打得开悟了!你想他那个信心多具足!全副力量都在等师父秘密传法,多诚心啊!当他的诚心达到极致时,“啪”一耳光,什么念头都打光了!他就等这一下,这是禅宗的教育法,研究禅宗这些教育方法很妙的!而那徒弟以为他师父要传他密法的信心,是迷还是正呢?大家分辨看看!

  慈明对另一个徒弟杨岐禅师也是如此。慈明实在很高明,杨岐信心不够,最后这一关过不了,心想老和尚总是不告诉我,有一次发了狠,学小太保,晓得师父晚上从小路回来,他在路口等着。一看到师父,立即趋前抓住师父问:“师父啊你要告诉我,不然我要揍你。”师父笑一笑说:“够了吧!”大概他练过功夫,把他一拉说:“你过来,我要过去”,一拉过来,师父过去,杨岐开悟了!所以你们学佛打坐的妄想,妄想有什么关系!你过来,我要过去,把妄想一拉开就是了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10 10:04 , Processed in 0.16209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