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489|回复: 2

怎样修习“真如三昧”?(详述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怎样修习“真如三昧”?(详述版)
一、 “真如三昧”及其重要性




1、在论上的原文出处:

马鸣菩萨著《大乘起信论》:“其修止者,住寂静处,结加趺坐,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前心依境,次捨於境,后念依心,复捨於心。以心驰外境,摄住内心,后复起心,不取心相,以离真如不可得故。行住坐卧,于一切时如是修行,恒不断绝,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若心怀疑惑,诽谤不信,业障所缠,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复次,依此三昧证法界相,知一切如来法身与一切众生身平等无二皆是一相,是故说名一相三昧。若修习此三昧[ 真如三昧。],能生无量三昧,以真如是一切三昧根本处故。”

   若不修行此三昧者,无有得入如来种性,以余三昧皆是有相,与外道共,不得值遇佛菩萨故。是故菩萨于此三昧当勤修习,令成就究竟。修此三昧,现身即得十种利益:一者,常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二者,不為一切诸魔恶鬼之所恼乱。三者,不為一切邪道所惑。四者,令诽谤深法,重罪业障,皆悉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六者,於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於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远离憍慢,柔和忍辱,常為一切世间所敬。九者,设不住定,於一切时,一切境中,烦恼种薄,终不现起。十者,若住於定,不为一切音声等缘之所动乱。

2、白话讲解(善知识吕真观):

      《大乘起信论》说:「其修止者,住寂静处,结加趺坐,端身正意。」这是说,刚开始的时候用打坐去修习。不打坐也可以修,后面它会讲。
  「不依气息」,依气息而修,例如数息法,那是共外道的禅定。「不依形色」,像意守丹田、观想,或者看线香的火头,都算依于形色,这也是共外道的法门,可以修成禅定,但是没有办法见道。「不依虚空」,你也不要存想物理世界的虚空或观想的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也不要存想固体、液体、动能或热能。「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也不要缘觉知心去起修,例如有人叫你忽略「所取」而关注「能取」,能取就是觉知心,你要是这么修就不是真如三昧。
  「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这是安住于胜义谛而修习的定境,离开一切的分别想念,也不把「离开一切的分别想念」的想法放在心里面。为什么可以这样呢?因为一切法本来就是不生不灭,原本就是无相,这符合见道者的现量观察,所以不需要「想」,自然就会有这种如理作意。在大乘见道以前,必须依靠正教量修习真如三昧,即使没有语言文字相,也要保留那个意思,这也是「想」,因为这个缘故,所修的只是相似的真如三昧,必须等到大乘见道才有办法修习真正的真如三昧,但是对于未能现观的法,仍然要依靠「想」,所以在初地以前都是解行位,没有办法随时安住在真如三昧之中。
  「前心依境,次舍于境,后念依心,复舍于心。」要是你觉得有境界的存在,马上要起作意「境界相也是第八识,也是空」,你就把境界相给舍掉了。
  「后念依心,复舍于心」,这个心是指七转识(觉知心),接下来你要注意,自己是不是以为七转识真实存在,如果是的话,你马上要起作意「七转识也是空」,这样就把心相给舍掉了。
  「以心驰外境,摄住内心,后复起心,不取心相,以离真如不可得故。」这里是在总结前面的话,意思是说,当你察觉七转识正在攀援外境,只要把「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的般若正见提起来,就能让七转识不再攀援外境,此时你仍然会察觉到七转识的心相,只要再把般若正见提起来,就可以把七转识的心相灭掉,因为全体都是一真法界,没有哪个东西能够离开真如。比方说你听到外面有一个声音,声音就是外境,你马上起一个念头「外境界就是空」,这样你就把散乱心摄回来了。然后你再作意「我现在能够听到声音的这个心它也是空」,这样就把心相也舍掉了。
  这个地方讲的「真如」是指第八识跟三界万法都打成一片。我上次说胜义谛像是电影的荧幕,世俗谛的一切法就像是荧幕现起的影像,有哪个影像能够离开那个荧幕?统统离不开。这个就是「离真如不可得故」。你看电影的时候可以说「我没有看到影像,只看到荧幕」。电影只是一个譬喻哦,真如比这个譬喻更进一步。看电影的时候,还有一个看电影的人在荧幕外面,但是真如却包括一切法,连能够了别的觉知心也是第八识所现起的功能差别,所以整个都是第八识,「唯是一心」,离开这个真如没有任何一法可得。这样会不会?
  真如三昧可以在打坐的时候修,但是我希望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修。你把今天讲的内容仔细地思维,把义理全部贯通,这样叫做闻思成熟,你就可以开始修真如三昧。例如你听到楼下讲话的声音,你就起作意:「讲话的声音就是空,就是第八识,就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作意是一种没有语言文字的世界观。现在为了让你听懂,必须把它讲出来,实际上修的时候,你只要把这个意思提起来就行了。刚开始的时候,心里会有语言文字冒出来,这没有关系,以后慢慢就会形成没有语言文字的作意。要是一直有语言文字相,就没有办法离开世俗谛,所以你只要知道这个意思就好了。听到声音,你的心里面知道「这个就是」,然后「能够了别声音的耳识跟意识也是」,你不用把「空、第八识、一真法界、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这些名词念出来,心里不要有语言文字,知道这个意思就好了。就这样,整个住在这种境界里面。人家来骂你也是一样,骂的人、被骂的人、骂的这件事情统统都是。吃饭也一样,吃饭的人、被你吃的食物、吃饭这件事统统都是。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这么修,用这样来发起轻安的定境,这样叫做真如三昧
  「行住坐卧,于一切时如是修行,恒不断绝」,它是要求你一直这样子修下去,当你这么修的时候,世俗谛的分别还是有。我们讲过,世俗谛的分别跟胜义谛的不分别同时存在,就好像电影的荧幕从来不会动,但是上面的影像一直在起起灭灭,这两个完全不会互相妨碍。同样的道理,你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了别一切相,但是又同时住在真如三昧当中,《六祖坛经》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就是这个意思。

  你要是没有很重的邪见和慢心,很快就可以明白佛法的基础架构和修习的方法,但是你不要以为佛法那么简单,因为在世俗谛去观察第八识如何出生万法,要三大阿僧祇劫,到究竟成佛的时候才能够把观行全部成就。三大阿僧祇劫是非常漫长的时间,因为你要观察的法太多,必须渐次去成就

  「究竟折伏一切烦恼」是讲真如三昧可以究竟折伏一切烦恼,相当于《心经》的「度一切苦厄」。「信心增长,速成不退」,意思是说,修习真如三昧可以让你证果。未证果的人才有信心增长的问题,因为证果的人已经亲见,见地不会退转,不需要依靠信心。大乘见道以前修的真如三昧,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但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也有折伏烦恼的效果。
  我以前修《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个时候不懂得般若,所以只观有为法,没有观无为法。如果有般若正见,它就可以跟真如三昧相通。境界相和觉知心都是有为法,都是第八识所现起的法相,现起以后虽然如梦幻泡影,但仍然是第八识,仍然是空。你安住在这个作意里面,就会现起轻安,发起如梦如幻的觉受。以前有人问我:「如梦如幻不是很不实在吗?」我跟他讲:「不实在才好。难道你要很实在的痛苦吗?生活当中的烦恼那么多,觉得如梦如幻,你就不会很痛苦了。」修所成慧降伏烦恼的效果已经很好,一旦大乘见道,更不得了──你会知道「原来佛菩萨都没有欺骗我们,果然五阴和三界万法统统都是第八识所出生的」,马上就可以自知自作证。你会对未证的佛法产生无比的信心,知道自己一定可以究竟成佛。
  「若心怀疑惑,诽谤不信,业障所缠,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你要是怀疑、诽谤的话,就没有办法进入佛法的实证之门了。至少刚开始要稍微信一下,你可以说「你讲的好像有点道理,但跟我知道的佛法不一样」,不要一下子就整个把它否定掉,你要看看经教是不是这样子写的,你再去观行看看:「说不定他讲的是有道理的。」《实证佛教导论》不只是解释经教,还有一些是可以让你立即验证的,这个请你去看书。另外,心高气傲的人和懒散的人也没有办法成就,所以你要降伏慢心,也要精进去修行。

二、(似)真如三昧的修学


一、以慧为所缘的止观修学

从凡夫到圣贤,必须经过闻、思、修、证四个阶段。闻、思、修三个阶段其实都还没有开悟,要“证”才是见道。见道有三种:声闻见道、缘觉见道和菩萨见道。见道以前的三个阶段,其实也是不可少的次第,《瑜伽师地论》阐述《解深密经》,将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以独立的章节去解说它。接下来才讲声闻地和菩萨地,这两个都是“证”,也就是见道位以上的位阶。

第一、闻所成慧

《解深密经》说:“闻所成慧依止于文,但如其说,未善意趣,未现在前随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意思是说,闻所成慧只是听到那个语言文字而已,听闻的人甚至没有好好想过人家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闻所成慧还是胜过没有听闻,因为他已经接触了经典,他现在觉得这个经典还不错,将来总会想要知道经文是什么意思。假设你会背诵《心经》,你会知道是“五蕴皆空”,不是“四蕴皆空”,也不是“六蕴皆空”,对不对?看到另外一个版本,如果印错了你会知道,这个就是闻所成慧。注意一下,我今天会讲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对大家都是管用的,一般人对《心经》的了解,大部分都在闻所成慧,也就是说,只知道语言文字,不知道它正确的意思。也许曾经有人解释给你听,但是那个解释不一定符合经教的义理,这也是闻所成慧。为什么我说它还不错呢?至少大家已经听说《心经》是一部智慧的经典,所以你今天愿意来这边听解释,这也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闻所成慧显然不太管用,只会死记语言文字,意思是什么都不知道,当然没办法用来修行。

第二、思所成慧

《解深密经》说:“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说,能善意趣。未现在前转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这个地方跟闻所成慧的“但如其说,未善意趣”就不一样了。“如其说”是跟经教讲的语言文字一模一样。“善意趣”,就是懂得语言文字表面的道理。但是它后面讲“未现在前转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就是你并没有把经教的意思经常放在心里,所以你在生活当中,不会把经教的义理拿来消解自己的烦恼。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未能领受成解脱义”。也就是说,没有办法顺于解脱,解脱是解脱于烦恼跟痛苦。如果生活当中现起烦恼的时候,你懂得把这个义理拿来运用,就会变成修所成慧。顺解脱,是指随顺于解脱,但是还没有分证解脱。

我希望今天我们讲完的时候,大家对于《心经》的理解,都有思所成慧。你有了思所成慧,只要经常忆持经教的法义,慢慢就会顺入修所成慧。也就是说,对于《心经》的道理,你已经准确地知道,至少你大概知道它真正的意思,将来你在生活当中碰到烦恼,你只要把《心经》的义理拿出来用,就可以消解你生活当中的烦恼,这样子你就会顺入修所成慧。这个差别很大。一般来讲,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差别不是很多,因为都派不上用场,但是到修所成慧的阶段,虽然你还没有开悟,却已经可以用来消解日常生活的烦恼。这个是它们中间的差别。

第三、修所成慧

什么叫修所成慧?《解深密经》说:“若诸菩萨修所成慧,亦依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极顺解脱已能领受成解脱义。”这个地方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前面讲“如其说”,闻跟思的重点都是要跟经教一模一样,但是到了修所成慧,你也可以依文,也可以不依文,也就是有时候依文,有时候不依文。“文”是语言文字的意思。依文,就是依照语言文字。不依文,就是超越语言文字,而依止在义理上面。佛法有一个原则,叫做“依义不依语”。义,就是英文的meaning;语,是英文的language,也就是语言文字。你刚开始学经教的时候,你只能依附在语言文字上面,其实语言文字本身没有用处,你必须要懂得它真正的意思,你懂得真正的意思之后,语言文字变得不重要。所以你有了修所成慧,就不会一天到晚在死记《心经》的语言文字。会背诵《心经》的人是闻思慧,等到他能够把《心经》拿来运用的时候,成就修所成慧,有时候反而忘记《心经》的语言文字。这种事情常发生,你不要觉得奇怪。

在闻、思阶段,你只能依于经教的语言文字。进入修所成慧以后,有时候你还是要思维一下经教的语言文字,有时候你又可以安住在经教的法义上面,不用再依附语言文字,你就跳脱于语言文字之外,这就是“亦依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意思也是一样的。“能善意趣”,意思是说,懂得经教的道理。

“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所知事”就是你所知道的那件事情,也就是经教的道理。“同分”就是同类。“三摩地”就是定慧等持。经教的文字有点绕口,简单地讲,就是缘经教的义理修成定境。因为有定境的缘故,你能够发起轻安,能够顺于解脱。这样有没有听懂?这个很关键,你懂得《心经》的义理以后,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有烦恼的时候,就把它拿出来运用,运用久了会变成一种习惯,这个时候就会现起“三摩地所行影像”。所谓的“三摩地所行影像”其实就是定境。依照佛教的法义,只要不离开现象界就是梦境。你大概没有想到佛教会这么解释吧?有人看了《盗梦空间》(Inception,台湾译为《全面启动》)会想:“我现在到底是在梦境还是在现实?”你现在知道你是在哪里了吧?(有人说:在梦境。)对,你是在梦境里面,很有智慧啊!包括你修行现起定境,还是梦境。这是佛教很特别的地方,你修行还是在做梦,你要知道:你这个在修行的人,还有你看到的一切现象,全部不离梦境。所以经教说“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

定境是轻安的心境,一个住在定境里面的人,最大的特征就是不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有的人虽然不修禅定,但是他的情绪很稳定,这其实就是欲界的定境。所以兵法要求一个将领必须“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个就是定境。佛教的禅定是缘着经教的义理,以智慧境界形成定境,叫做定慧等持。这是判断是否为修所成慧的关键。你经常安住在修所成慧,就会再往前进一步,而分证解脱。分证解脱就是断掉一部分的烦恼,这个部分今天没有时间讲,但是大家今天应该可以成就思所成慧,接下来就是“修行在个人”了。请你先注意听,记不住没有关系,我会把录音誊写成文字。

你懂得《心经》的道理,用来消解日常生活的烦恼。刚开始你可能觉得不算什么,但是它会延续下来,变成轻安的心境。这就是《解深密经》所讲的“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简单地讲就是定境现前。这种定境是欲界定或未到地定,如果你已经降伏男女贪爱,也有可能发起初禅。“极顺解脱已,能领受成解脱义”,到最后你就能够分证解脱。在分证解脱之前,都叫修所成慧。见道就是分证解脱,又分为声闻、缘觉和菩萨见道。虽然你主修《心经》,不一定马上就大乘见道,也可以先声闻见道,到最后才大乘见道。

刚才讲的是闻、思、修、证四个次第,等一下就来讲解经文,大家懂得经文以后,只要把经文的义理经常放在心里头,放久了就会变成修所成慧,修所成慧住久了就会三乘见道。修证的方法很简单,一点都不难。

第四、三种般若

接下来我们讲三种般若。般若分成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文字般若相当于闻所成慧跟思所成慧。刚才我们讲修行分为闻、思、修、证四个阶段,但实际上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为什么?因为闻、思差不了多少。如果分成三个阶段的话,这三种般若就刚好配上了。

第一个文字般若,你知道经教的文字,还有懂得它的义理,这都在文字般若的范围。

第二个观照般若,就是在生活当中你可以把般若的义理拿来运用,拿来观照,拿来消解烦恼。观照般若相当于修所成慧。成就修所成慧之后,只要能继续安住下去,迟早你就会证实相般若。

第三个实相般若,是你已经发现诸法实相(第八识),这是真正的发现,不是嘴巴讲讲的文字般若,也不是一直拿一个东西放在心里头的观照般若。诸法实相是客观事实,是真实的存在。实相般若很难证得,但是你不用急,反正你有的是时间。以前你经过无量劫的生死轮回,受尽苦楚,还是一个凡夫,现在学这个法门,没有太晚,也没有太早,而是因缘到了,正是时候。

从文字般若开始学起,你就会顺入观照般若,最后一定能够证实相般若,它的次第就是这样子,一点都不玄妙。有人会跟你讲一些奇奇怪怪的修行方法,那些都不是什么高明的法门。佛教最高明的修行方法都平实到让你怀疑:“这个也可以拿来修行吗?”你看《心经》从头到尾都没有什么奇怪的话,《金刚经》也是这样子。如果哪一天教你“观白骨”,教你数息,你可能才会喜欢:“哦,这个是真正的修行!”那是修行方法没有错,但绝对比不上《心经》。《心经》可以度一切苦厄,让你究竟成佛,其他的法门有这么好吗?我看是没有那么好,对不对?所以你对这个法门要有信心,《心经》所讲的法就是最好的法,你再找其他的法,不会比这个更好。


二、真如三昧的所缘

《心经》这里显示佛法的两个层面,胜义谛和世俗谛。什么叫做世俗谛呢?比方说我现在拿起这个杯子(手举着茶杯出示大众),你眼睛看得到它,知道这是杯子,这个就是世俗谛。世俗谛一定会具备三个条件,相、名、分别。这个杯子有一个形状,能够被你的眼睛所看到,对不对?这个就是它的相。然后我们会帮它安立一个名,替它取个名字叫做杯子。第三,你用什么东西去察觉它?用你的觉知心,用你的分别心去察觉它,这叫分别或觉想。这样子就具备了三个条件:相、名、分别。觉想或者分别,就是你的觉知心所起的分别作用。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就叫世俗谛。刚才我们讲的佛法架构也是世俗谛,因为那也不离相、名、分别。

什么叫胜义谛呢?胜义谛离开一切的语言文字相,乃至离开一切的法相,包括凡、圣,是、非,男、女等等相对待的法相。离开一切法相的境界叫做胜义谛。《心经》的“诸法空相”可以让你从世俗谛转到胜义谛。因为你知道五蕴统统都是第八识所现起的法相,既然是第八识所现起的法相,它就是“唯是一心”。“唯是一心”是《大乘起信论》的用语,就是整个都是一个心,包括能取和所取,能取就是你的分别心,所取就是六尘万法。能够分别、作主的心跟可以被你认识的世界,统统都是第八识所现起的法相,统统打成一片,这就是“唯是一心”。这样,你能说“有一个杯子被你看到”吗?你看到杯子的心是第八识,被你看到的杯子也是第八识,这叫“唯是一心”。既然唯是一心,就没有能认识的主体,也没有被认识的客体,这就是胜义谛远离一切法相的境界。《大乘起信论》说这种境界叫做“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别的经典说这个叫“一真法界”或“不二法门”。

“所言法者,略有三种:一,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在染在净,性恒平等,无增无减,无别异故。”它说这个“体”非常大,大到什么地步?没有任何边界,所有的东西统统都是第八识,没有一个东西不在第八识的范围。“在染在净”是说你用世俗谛去观察,会有清净的有情,也有污秽的有情。但只要是有情统统都有第八识,不管是在圣人或凡夫,乃至地狱道的众生,就第八识来说,都没有染净的差别相。所以它讲“性恒平等,无增无减,无别异故”。你看这里讲的“无增无减”是不是跟《心经》讲的“不增不减”意思一样?“在染在净,性恒平等”是不是跟《心经》讲的“不垢不净”意思一样?

“二者,相大,谓如来藏本来具足无量无边性功德故。”这相当于《心经》所说的“诸法空相”,因为第八识能生一切法,所以它以一切法为显示的相。因为全体皆是一相,不生不灭,所以用“如来藏”来称呼第八识。

“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于此入佛地故。”事实上,一切法皆是第八识所生,不是只有善法而已。但是恶法不与如来藏的清净性相应,所以此处不说它。

第八识的体、相、用皆函摄一切,所以单用一个“法”字来形容它。这是胜义谛心真如门。


三、修学关键

这个法门的关键,是要从世俗谛转入胜义谛,因为整个打成一片,就远离一切的差别对待相,《大乘起信论》称之为“唯是一心”,整个就是一心。因为没有能取、所取,所以不分你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甚至也没有你、没有我,也没有真如、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的相、名、分别──这就是胜义谛。

我上次讲,有般若正见的人被骂,他会知道:“骂我的人是第八识,被骂的人也是第八识,所以这是第八识在骂第八识。”那时候我少讲了一点,“骂”这件事情也是第八识。所以,某甲骂某乙,就是第八识(某甲)、第八识(骂)、第八识(某乙)。我们讲过《心经》的“空”就是第八识,按照刚才的语言逻辑,某甲骂某乙,就是空、空、空。这个叫做三轮体空。把它套用在布施上,布施的人是空,受施的人是空,布施这件事情也是空,所以也是空、空、空,都是三轮体空。既然都是空,你何必一天到晚念它?你可以不要念啊!

明白以上的道理,就是思所成慧,接下来只要经常做以上的想念跟思维,没多久你就会成就修所成慧,你会经常处在轻安的定境里面,这个时候你大乘见道的因缘就随时可能发起。所谓的大乘见道,就是明白第八识如何现起三界万法。大乘见道的实际内容,一向列为绝对机密,禅门的“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和《法华经》的“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都是指这个,你只能靠自己去把它参出来。觉得自己懂得佛法的人请注意:如果你不知道第八识如何现起三界万法,就是没有开悟,请你要早一点认清这个事实,不然的话你会因为增上慢而原地踏步,甚至可能造作毁谤正法的恶业。

三界万法的范围很广,初悟的人所知很有限,初悟的人到底知道什么,是不能说的秘密,但是你可以先把参究的范围限缩在五蕴上面,这个是《心经》已经告诉你的。参究不出来,你会觉得很苦,所以最好先发起修所成慧,在轻安的定境当中参究,才能持久。这是以正智缘真如而修,称为真如三昧。


四、
修(似)真如三昧获得的功德

我今天讲的都是最胜妙的法,就算你暂时无法实证,你也把它了解一下,因为这个东西就算只是一种思想,还是可以成就修所成慧,仍然是不得了的东西。假设有人来骂你,你还没有观察到第八识如何出生三界万法,但是你记得这个道理,所以当人家来骂你的时候,你就想“他那个骂就是第八识”,然后“我这个听闻也是第八识”,“我心里头觉得不舒服也是第八识”。你只要持续这么想念,不要丢失,很快就会缘智慧境界生起定境,觉得一切的有为法都如同梦幻。如果你能够把握这个去修行,你的烦恼会降得很低。

我曾经做一个事务员,处理的业务很复杂,常常有人来骂,而且骂得很难听。有一次人家抓着我的衣服大骂,好像要打我,但是我只要稍微反抗都会倒大楣,所以我只好把手背在后面随他去,还好他没真的打我。那时候我经常想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只是一个意思在心里面,没有语言文字相。因为环境很恶劣,我要用很强的作意去观行。我做这种观行,经常觉得自己活在梦幻当中,不管发生什么事,只要离开办公室五分钟,只要五分钟就够了,我就觉得那好像跟我无关了。一回到家里,躺在床上,全身气脉畅通,从脖子贯通到四肢,非常舒服。虽然这顶多是修所成慧,还是会产生隔绝烦恼的效果,而且效果非常好。所以你就算把佛教当哲学来读,你也宁可读这个(《心经》),它会让你很受用。








 楼主| 发表于 2014-1-2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真如三昧的口诀
1我想要明心见性,应该怎么修?

答:您应该依循闻、思、修、证的次第,将来一定可以明心见性。一般人学佛都停留在闻思慧,无法进入修证。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修习真如三昧,所以没有办法发起修所成慧,更没有办法大乘见道。修习真如的三昧的知见和方法,请参阅吕真观讲述的

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方法http://user.qzone.qq.com/372037220/infocenter#!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38993890和《大乘起信论导读http://user.qzone.qq.com/372037220/infocenter#!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62812586

2除了〈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方法〉和〈大乘起信论导读〉之外,修习真如三昧有没有什么口诀?

答:第一个口诀是“诸法空相”,真观诠释为:“一切有为法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学人必须知道,如同电脑游戏所显示的山河大地、人物、怪兽等等的图像和声音,对电脑来说只是资料而已;对于第八识来说,一切有为法只是种子而已,因为我们有业力的缘故,便会把种子当成某种事物,《楞严经》称为“循业发现”[1]。要是没有业力,它什么都不是。

大多数人误认物理世界是真实的存在,实际上物理世界也是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在共业有情之间,看到一样的事物,就好像一群人一起玩网络游戏,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世界,没有共业的人是看不到的。因为物理世界只是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而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有神通的人可以跨越事物的性质,例如在空中行住坐卧,或者穿墙入地等;乃至佛经记载大菩萨可以将他方国土整个搬到娑婆世界来。

物理世界至少是依他起性,在共业有情之间,有一定的性质和规律。世间有很多分别,其实没什么道理,只是遍计所执性而已,我们不必为了这些莫名其妙的分别而挂怀。以前有人问棒球主审裁判,到底是如何判定好球与坏球。第一位说:“是好球就判好球,是坏球就判坏球。”第二位说:“我觉得是好球就判好球,觉得是坏球就判坏球。”第三位说:“在我裁判以前,它什么都不是。”这三种答案层次不一样,第一位是自性见者,误以为好球和坏球是绝对的。第二位是相对论者,他知道好球和坏球并非绝对,但是仍然认为有相对的好球、坏球。第三位是知道真相的人,他知道棒球规则,好球或坏球是以主审裁判的宣判为准,在他宣判以前,确实什么都不是。有的人很受别人的影响,别人觉得他“很有潜力”,他会表现得特别好;别人觉得他“没有出息”,他就意志消沉。事实上,你什么都不是,正因为什么都不是,所以才会有无限的可能,乃至将来可以究竟成佛。

第二个口诀:“你认为哪里不空,那里便是渗漏处。”这里的“空”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第八识,例如若你认为四大极微是常住法,这就表示四大极微无法被第八识所出生,这样就不能说四大极微是第八识所显相,四大极微便不是空相,这是见地上的渗漏。“空”的第二个意思是挂碍,例如若你认为过去某种恶业会障碍修道,这便是挂碍。修行人难免会犯戒,犯戒之后,应尽速改过迁善,然后就应该将它放下,不然便会让你无法转依于真如。

第三个口诀:“于相而离相,于念而离念。”站在胜义谛的立场,说三界唯是一心,无相、无心、无事,不可分别,亦无妄念可得。站在世俗谛的立场,则有万法,森然罗列。胜义谛的不分别,与世俗谛的分别,并非矛盾,只是立场不同。例如波浪起伏,似有生灭,海水则不增不减;又如电视画面纷然,屏幕却不曾动摇。日常生活,大部分的时候,胜义谛的不分别与世俗谛的分别同时存在,不会互相妨碍。又如同玩电脑游戏的人,在分别游戏所显的事物时,也知道它实际上什么都不是。

第四个口诀:“应分别而不分别是愚痴,不应分别而分别是烦恼。”有的人学了胜义谛的佛法,但是无法通达,便拿来做奇怪的论证,看到人家吃素、守戒,或者分别法与非法、真悟与错悟,就说:“不要分别,有分别就不是佛法。”其实当他这么说时,正是分别。人活在世间,没有人能不分别,即使是出世间的圣贤,也必须随顺世俗而分别,何况是未悟的凡夫?所以说,应分别而不分别是愚痴。世间万象,其实什么都不是,只是种子而已,不明白这个道理,便落入遍计所执性,徒然自生烦恼。所以说,不应分别而分别是烦恼。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只在维持生活和履行责任义务的范围之内,随顺世俗谛去分别,其他的便尽量不去分别。修行人应该学习儒家“守分”的原则,不要干预别人的事务和权限。即使是弘法度生的事业,也只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去做,随缘不勉强。

第五个口诀:“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2]真观诠释为:“世俗谛观行成就,才能安住于胜义谛,修习真正的真如三昧。”依靠正教量而修的真如三昧,其实不离心想,不是真正的胜义谛。必须观察到第八识如何圆成三界万法,才能缘于现量,安住于胜义谛中。这种观行,必定有相、名、分别,所以是世俗谛,而不是胜义谛。想要省略世俗谛的观行,直接安住于胜义谛是不可能的事。少分观察到第八识如何圆成三界万法,便能少分安住于真如三昧,这样的观察必须到究竟成佛时,才能究竟圆满。所以,只有究竟佛才能够圆满真如三昧。

3可是,我还是着相,经常在取相分别,这样还可以修真如三昧吗?

答:只要闻思成熟,相信“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涅槃故”[3],便可以修习真如三昧。其实“取相分别”也是诸法当中的一法,它也是“诸法空相”,当您察觉自己正在取相分别时,只要立刻思维“诸法空相”,便不会造成真正的障碍。要是您觉得取相分别很糟糕,便应了先前讲的“你认为哪里不空,那里便是渗漏处”。

4既然“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涅故”,做坏事应该没有关系?

答:胜义谛和世俗谛互不妨害,做坏事不会破坏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自性清净涅槃也不会妨害果报的现起。所以,做坏事还是会有恶果,不是没有关系。

再者,若您真的信解“诸法空相”的义理,三界万法都是平等,没有法相可得,既然如此,又何必起贪瞋去做坏事呢?所以会起贪瞋,便是执着法相实有;做了坏事,才用胜义谛来安慰自己,这叫恶取空相。真正解脱的人,心中并无持戒与犯戒的法相,他所以不做坏事,只是随顺世俗而已──自己虽然不在意,但是别人在意,所以随顺世俗而为。

5如果不修习真如三昧,便没有办法开悟吗?

答:不修习真如三昧,还是可能开悟(了解第八识的具体作用),但是开悟之后,如果没有善知识摄受,自己又没有深入经教,往往不能转依于第八识的真如性,所以这样的悟,没有办法发起般若慧,不具足大乘见道的功德。修习真如三昧已发起修所成慧的人,因为在悟前已经能够安住于相似的胜义谛中,所以一旦开悟,便可以立刻转依于第八识的真如性,具足大乘见道的功德。这是二者之间的差别。

再者,觅道(禅宗称为参禅)的过程,有时候需要好几年,甚至数十年。疑情发起之后,如鲠在喉,吞不下、吐不出,如果没有修所成慧,往往无法忍受这种煎熬。所以,最好还是先发起修所成慧,再来参禅,才符合修证的次第。

6疑情一旦发起,便不会丢失,这也是定慧等持,为什么不能拿来参禅?

答:不错!疑情是定慧等持,所以也是一种三昧,但不一定是真如三昧,这要看参究的人是否懂得真如的理趣。因为疑情是针对第八识的了别性与集起性而生起的,这两种心有生有灭,仍是妄心。如果不懂得“开悟”、“凡夫”、“见道者”、“菩萨”等法相,也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便会着在法相上面,产生焦虑的心情,这样虽然也能开悟,却冤枉受了许多苦。而且,开悟之后仍然要学习真如的理趣,才能够具足大乘见道的功德。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在参禅之前先学习真如的理趣呢?



[1]
“《首楞严经》云‘循业发现’者,随众生业果,皆能显现。如释迦出世,国土狭小,海水增盈;弥勒下生,世界宽弘,四大海减。菩萨在会,无诸丘坑;声闻处中,秽恶充满。故知随诸一切有情而出应现,宽狭净秽,总是众生心量所成。”《宗镜录》卷21 (CBETA, T48, no. 2016, p. 532, a18-23)
[2]
《中论》卷4〈24 观四谛品〉 (CBETA, T30, no. 1564, p. 33, a2)
[3]
《大乘起信论》卷2 (CBETA, T32, no. 1667, p. 589, c1)





四、修学真如三昧的遮障



  修学真如三昧的遮障只有一条:取相分别。完全不取相分别,只有佛陀才做得到,我们虽然无法达到这个要求,但是必须尽量做到,越不取相分别,就越能离开烦恼,发起定境。
  有的人会被事相上的是非所纠缠,事情已经过了,还要讨个说法。如果人家没有给他合理的说法,他就会掛碍很久,难以忘怀。这样子当然是取相分别,而且是很粗糙的取相分别,这会障碍修所成慧,使他无法发起定境。
  实际上,事相上的是非也是「诸法空相」,既然是「诸法空相」,就可以让您持续缘在「空」上面,成就修所成慧。理论上很简单,但是境界相现起的时候,大家不要把佛法丢失了。别人怎麼讲不重要,简单地说,您觉得哪裡不空,哪裡就是渗漏的地方。解脱是自受用功德,不会因為别人肯定而增加,也不会因為别人的否定而减少。如果能这样持续检讨,发现自己见行不一的地方,自然能够很快发起修所成慧。
............................................................................................................................................................
注:1.第一章
摘自吕真观所著《大乘起信论》导读

2.第二章摘自陈远尘所著《(似)真如三昧的修学 3.第三章摘自吕真观所著 《修习真如三昧口诀》
.................................


末法时期邪说众多,欢迎大家加入我管理的佛学群熏习正法。
正法佛学群:756490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楼主、楼主。顶一下, file:///C:/Users/120/AppData/Local/Temp/SGPicFaceTpBq/4968/1009088C.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0-17 00:28 , Processed in 0.19060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