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42|回复: 1

[大德开示] 大正藏第47册No.1963净土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2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大正藏第 47 册 No. 1963 净土论》

大正藏第 47 册 No. 1963 净土论


  No. 1963

  净土论序

  帝京弘法寺释迦才撰

  夫净土玄门。十方咸赞。弥陀宝界。凡圣同欣。然则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余每披阅群典。详捡圣言。此之一宗。窃为要路矣。其达之者。觖之稽颖。未悟者。瞩而踌躇。若不冯此栖神。终恐沉沦永夜。今者总阅群经。披诸异论。撮其机要。撰为一部。名净土论。然上古之先匠。远法师。谢灵运等。虽以佥期西境。终是独善一身。后之学者。无所承习。近代有绰禅师。撰安乐集一卷。虽广引众经略申道理。其文义参杂。章品混淆。后之读之者。亦踌躇未决。今乃搜捡群籍。备引道理。勒为九章。令文义区分。品目殊位。使览之者。宛如掌中耳。所愿三福之教长弘。四誓之经永范。二八之观齐阔。一九之生同归。庶令六道孜孜长辞秽刹。四生扰扰。永处莲台。未及余辉。俱游净域矣。

 稽首西方极乐界  阿弥陀仙佛世尊
 巧立弘誓救群生  我愿往生头面礼
 端处莲华台王座  身放八方妙光明
 五眼遍视无余界  我愿往生头面礼
 五分圆明性常住  大悲应接寿无量
 以无缘慈摄众生  我愿往生头面礼
 宝界庄严含万色  皆从如意珠玉生
 见闻尝嗅触灭罪  我愿往生头面礼
 水鸟林管发清歌  其音演说甚深法
 众生闻者获不退  我愿往生头面礼
 观音菩萨大慈悲  等视众生同一子
 宝手接引如慈母  我愿往生头面礼
 势至菩萨大自在  行坐倾动大千界
 化佛菩萨皆云集  我愿往生头面礼
 佛子众集量如海  犹如众星拱北辰
 等观三界救诸苦  我愿往生头面礼
 我今披阅佛大藏  总集句义为九章
 读者皆发菩提心  普愿往生安乐国

  净土论卷上

  帝京弘法寺释迦才撰

  有滞俗公子。问净土先生曰。盖闻佛教冲虚。语言路断。法门幽简。心行处灭。此则言语出自妄情。心行无非倒想。今乃欲寄西境专赞弥陀。路断之语容非。处灭之言罕是。但情近滞未达大方。请扣雷门。发斯蛰户。然域内非秽。净自是心。注想西方。晓所未晓。十方咸净。偏觖一隅。用此缠情。愿为开决。

  先生曰。快哉子之问也。非夫哲士熟能示乎。然法门幽[阜*责]。诚如来旨。终惭不敏。试复论之。夫达人利见。寓目皆是。凡夫智浅。触途生滞。但圣教弘规。位阶八万。要而论之。无过理事。此之二门。其犹车有两轮鸟有二翼。若阙其一则不能冲虚远逝。如起信论。有止观二门。止则缘理。观则缘事。如未达此二。则构虚生滞耳。而语断心灭者理也。期西念佛者事也。然三界唯心。域内非秽。若未阶十地。且将境净心。虽十方咸净。而境界普散。欲令专想往生。所以偏觖一隅矣。

  第一定土体性(一明体性二明三界摄不摄)

  问曰。其土之门。凡圣同践。弥陀宝界。十念可登。既许大小俱游庶类齐往。未知土之体性状类如何。

  答曰。夫绮色眩目。巧言翳理。今欲令愚智同解。所以且消去浮辞。指陈而说也。一明体性者。自有三门。一法身净土。二报身净土。三化身净土。法身净土者。有其二义。一出能住人体。二出所住土体。能住人者。依起信论。释如来藏。体具三大义。一者体大义。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此即是一味真如。此体何但非包含内外。亦乃贯通凡圣也。二者相大义。谓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此即是恒沙万德差别义也。此即有情处有。无情处无也。故涅槃经云。非佛性者。谓墙壁瓦砾无情之物也。三者用大义。谓能生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此即是前相处用也。今既相用二大义为能住人体。论差别。依一味而存故也。二出所住土体者。即取前一味真如体大义。为所住土体。谓与恒沙万德。为依止故。此即人土同体义分二也。报身净土者。有其二种。一者实报土。二者事用土。实报土者。亦人土同体。谓始起万德。为其土体。如摄大乘论十八圆净中云。大空无相等为门。三慧为路也。及维摩经中。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等也。若论能住人者。即总揽万德。成一佛人也。此人及土。一切下位乃至金刚心菩萨。亦不得见。唯佛与佛自相见耳。言事用土者。此即人土别体。谓颇梨柯莲华藏世界等。为所住土体。故摄大乘论云。净土以莲华王。为依止也。大定大悲妙色相好等。为能住人体。故摄大乘论云。应身以大定大悲。为体也。此人及土。初地已上菩萨。随分得见。乃至十地。见皆不同。谓地即上下之别。见亦粗妙之异也。故摄论云。若离应身初地已上菩萨。菩提资粮即不具足。此或名报身。或名受用身。或名应身。酬还曰报。答理名应。为他餐味。称为受用。或名食身。与受用相似。化身净土者。亦有二种。一者将三大僧祇利他行。盛即是常随之化。此身及土。此界他方恒现不绝。或一劫或百年。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等。谓新新生世。数数涅槃也。二者无而忽有化。谓依此化身。更起多化。如释迦如来。即是常随化。更起分身。即是无而忽有化也。或现猿猴鹿马等形。不必唯现佛也。身既有二。土亦然也。如妙喜世界诸妙莲华。即是常随化净土。如维摩经中。如来足指案地。三千皆净。即是无而忽有化净土也。此两身二土。唯是地前菩萨。二乘凡夫得见。故摄大乘论云。若离化身。声闻瘦涩。及愿乐位初发心修行。皆不成就也。法身及土。即五眼中慧眼法眼佛眼得见。报化身土。即肉眼天眼见也。

  问曰。土既有三者。未知西方是何土也。

  答曰。亦具三种。若入初地已去菩萨正体智见者。即是法身净土。若加行后得智见者。即是报身净土。若是地前菩萨二乘凡夫见者。即是化身净土也。如龙树等菩萨往生。具见法报化三种净土。由上得见下故。由此义故。诸经论中。或判为报。或判为化。皆不失旨也。

  问曰。已知西方具有三土。未知即今凡夫念佛愿生得何土也。

  答曰。依如摄论。唯生化土。不见法报土也。就化土中有其二种。一是胎生。二是化生。胎生土者。复有二种。一狐疑人。生极乐边城七宝宫殿中。五百岁不见佛。名之为胎。此是(无量寿经说)二者实有父母。名之为胎。如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说。此即阿弥陀佛亦有父母等。经云。城名清泰。十千由旬。于中充满刹利之种。父名月上转轮圣王。母名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智慧弟子名揽光。神足弟子名主化。魔名无胜。提婆达多名寂也(此自别化一切众生。非今念佛往生者也。此即处一。见有异也)化生土者。依如经论。具有三种。一者纯是大乘土。二者纯是小乘土。三者大小乘杂土。纯大乘土者。此处众生。纯学大乘。即生彼土。如九品生中上辈三品人是也。故往生论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谦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也。纯小乘土者。此处众生。纯学小乘。即生彼土。如九品生中中辈二品生者是也。故智度论中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诸阿罗汉。当生其中。大小乘杂土者。此处众生。杂学大小乘。即生彼土。如九品生中中辈下生。及下辈三品生者是也。如中品下生经云。孝养父母。行世仁慈。遇善知识。为说四十八大愿等。于此愿中。杂闻大小乘。至彼虽悟阿罗汉果。后乃回心向大乘也。下辈三人。亦闻四十八大愿。或闻十二部经。或念阿弥陀佛。生到彼土。皆发菩提心也。粗论有此三土。若委曲分别者。众生起行。既有千殊。往生见土。亦有万别也。若作此解者。诸经论中。或判为报。或判为化。皆无妨难也。但知诸佛修行。具感报化二土也。如摄论。加行感化。正体感报。若报若化。皆欲成就众生。此则土不虚设。行不空修。但信佛语。依经专念。即得往生。亦不须图度报之与化也。

  问曰。法身净土。理遍可知。报化二土。应有封疆。西方既具有报化土。据何文证。

  答曰。报化二土。或有封疆。或无封疆。如报土中实报土者。即无封疆。谓如来行圆八万。时满三僧祇。二教独备。五分明显。相穷海渧。好尽岳尘。三明既朗。二智双照。其犹龙吟云应虎啸风随。宁得以殊宝饰。不可以封疆限。此土唯佛自瞩其美。菩萨未之寓目也。事报土者。谓下擎金刚之柱。上莹琉璃之地。外围七宝栏楯。内盈八德清池。珠宝筏于翠林。宝网络于绮殿。既是身充万德。亦乃土盈众美。如此土者。即有封疆也。化土之中。据大悲愿力。等众生界。无所不遍。则无封疆。若据身为化众生。新新生世。数数涅槃。则有封疆也。而西方是报土者。出大乘同性经。经云。智通菩萨问佛世尊。何等是如来报身。佛言。如汝现见我者。此是如来报身。复有清净刹中。取正觉。及当成正觉者。彼等一切皆是报身。释曰。净土中成佛。作判为报者。是受用身。非实报身也。若作化身。即是细化身也。经云。汝现见我者。是报身者。即秽土中亦见报也。即此经云。五浊中成佛。有正法像法末法。是应化身也。经判秽土中成佛皆是化身。而复言汝现见我者。是报身。既秽土中得见报身者。何故净土中不得见化身也。故知净秽二土皆具两身也。言是化土者。出观世音受记经。经云。善男子。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百千亿劫当有终极。佛涅槃后。正法住世。等佛寿命。善男子。阿弥陀佛正法灭后。过中夜分。明相出时。观世音菩萨。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其佛国土无有声闻缘觉之名。其佛国土号众宝普集庄严。普光功德如来涅槃正法灭后。大势至菩萨。即于其国成佛。号善住宝王如来。国土光明寿命。乃至法住。等无有异。又出鼓音声王陀罗尼经。阿弥陀佛有父母子。及舍利目连提婆达多等也。

  二明三界摄不摄者。

  问曰。报土淳净妙绝三有。所化众生已超分段。此土出乎三界。理亦易信。而化土虽净。其净未妙。所化众生复在地前。此土为当在三界摄。为当不摄耶。

  答曰。若就佛论。则妙绝三界。若从众生。具有二义。或摄不摄。初明摄者。若据凡夫及三果学人往生者。此即在三界摄。以此等众生未出三界故。

  问曰。此义云何可知。

  答曰。如无量寿经云。阿难白佛言。世尊。彼土既无须弥山等。四天王忉利天。依何而住。佛答曰。依业力而住。既有人后有四天王等。当知。即有欲界也。即此经复云。告弥勒。汝见从地已上。乃至净居天。所有庄严事不。答曰。已见也。当知。即有欲色二界。但不论无色界也。

  问曰。何故不论无色界耶。

  答曰。意欲赞叹净土妙色庄严。引物往生。所以不论也。而体则有也。

  问曰。此身彼土。同是欲界者。何故大圣劝人往生也。

  答曰。虽欲界名同。义即别也。此处欲界。具有二义。一有上心欲。二有种子欲。由具二义。则有男女杂染。贪遂色声。乐住三有火宅中也。西方欲界者。唯有种子欲。无有上心欲。既无上心欲。即无前等过失。亦无恶心及无记心。唯有善心也。故摄论十八圆净中云。净土唯有乐受。无苦及舍受也。如大法鼓经云。苦受是不善。乐受是善。舍受是无记。既唯有善心。则无起恶之地也。故无量寿经云。弥陀国中。无毛发许造恶之地。虽云欲界。岂得同乎。如欲界。色界亦尔也。

  问曰。净土殊妙。物咸欣仰。既欲劝人往生。何故须判是三界摄耶。

  答曰。此是经判。非关人也。又若是三界摄者。未断三界惑众生即得生。若出三界者。凡夫学人。此则绝分也。不可将在三界中众生。皆具足烦恼。令生三界外报土中也。由在三界。故往生则易。仍无上心欲。故毕竟不退。

  问曰。既是三界摄者。此则应退。何名不退耶。

  答曰。三界名通。非唯一种。如东方妙喜世界。有阎浮提忉利天。有男有女。而名净土。岂出三界。既在三界有女人。故亦是欲界。可与娑婆欲界同耶。彼名净土此名秽刹也。今判但化净土。化界内众生者。并在三界中。若是报净土。化界外众生者。则出三界。由净土有三品优劣故耳。如东方妙喜世界。是下净土。杂男女故。西方极乐世界。是中净土。杂二乘故。上方众香世界。是上净土。无二乘故。此三品净土。并在欲界中。由在人天别住处故。妙喜世界有人天者。如维摩经云。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也。极乐世界有人天者。如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汝见从地已上乃至五净居天所有庄严事不也。众香世界。有人天者。如维摩经云。令诸天人得入律行也。此等既有人天别住处。当知则在欲界中也。若在色界。虽有天。则住处。当知则在欲界中也。若在色界。虽有天。则无人。由色界在上。人不能上故。若出三界外。则无人天别住处也。如净土有三品。秽土亦有三品。如经说。从此东方有一世界。名曰斯诃。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二雨。湿润不过五寸。其土众生唯食草子。树皮为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此是中秽土也。复有一世界。虎狼毒狩。乃至蛇蝎。悉能飞行。遇辄相食。不简善恶。此是下秽土也。娑婆世界。恒有诸佛出世。有发菩提心众生。地出粳粮。人有礼义。此则是上秽土也。净土虽有三品。但得生者悉皆不退。秽土亦有三品。但生之者普皆退也。又西方净土。有四因缘。唯进不退。一由长命故不退。如经言。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故。直然三大僧祇修道。则得成佛。况复无量僧祇也。秽土由短命故退也。二者有诸佛菩萨。为善知识故不退。如经云。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秽土由多恶知识故退也。三者无有女人。六根境界。并是进道缘。故不退。如无量寿经云。眼见色即发菩提心。乃至意缘法亦发菩提心也。秽土由有女人。六根境界。普是退道缘故退也。四者唯有善心故不退。如经云。无毛发许造恶之地。秽土由有恶心无记心故退也。

  二明不摄者。若是初地已上菩萨。及罗汉辟支无学人生者。此即不摄。由已断正使。出三界故也。如大智度论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诸阿罗汉。当生其中也。论中既云罗汉。不论学人。故知。学人生者在三界内也。

  第二定往生人(何位人得往生)

  问曰。已知。土体通于报化。未知何位人得往生。

  答曰。今依经论。乃以佛意。但依经论修行者。不问凡圣男女。乃至十恶五逆。临命终时。正念现前。心不乱者。并得往生。唯除谤大乘者不得往生。此依观经。若依无量寿经。并除五逆人。

  问曰。此之二经。俱是一佛所说。何故大经除二。观经除一也。

  答曰。先制后开。是诸佛常法。无量寿经先说。以广说法藏比丘因缘。及明往生事故也。观经后说。以但论往生事故也。

  问曰。如无量寿经云。众生生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又阿弥陀经云。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毗跋致。据此二经。十解已上。始得往生。何故言乃至十恶五逆并得往生。

  答曰。正定阿毗跋致并云不退。不退言通。非局十解。今依经论。释有四种。一是念不退。谓在八地已上。二是行不退。谓在初地已上。三是位不退。谓在十解已上。四是处不退。谓西方净土也。故无量寿经云。彼土无有邪定及不定聚名。又四十八大愿中云。设我得佛。国中之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既不退之言位该四种。宁得举一不退以定除三也。

  问曰。夫论不退。须据行位。云何依处得不退耶。

  答曰。行位不退。由内无烦恼。处所不退由外无境界。各据一义。奚足怪乎。

  问曰。前三不退。经论明证。此则可信。处所不退既无文证。若为取信。

  答曰。今引毗婆沙论为证。如彼论中出六种种性人。一是退。二是思。三是护。四是位。五是升进。六是不动。如退种性人。纵得罗汉。亦还起退。乃至起三界修道烦恼由。根性软弱故。此人虽体是退根。此人若在欲界人中。逢五退具即退。若生六欲天及色无色界中。无五退具。即不退。由处所无退缘。故永不退也。五退具者。一长病。二远行。三诵经。四莹事。五和诤。此之五种。唯人中有。天等中无。诵经等三。虽是善事。废入观。故退也。准此例彼。亦可同然。如一切凡夫。虽复念佛。未至十解位。由在外凡。故体是退人。此人若在娑婆秽土中。由逢五退缘故即退。若生西方。由无五退缘故不退也。五退缘者。一短命多病。二有女人及生染六尘。三是恶行人谓恶知识。四是不善及无记心。五常不值佛也。净土中无此五退缘。故毕竟不退也。此引圣教。证处所不退明矣。又据二经。皆云往生者得不退。不云不退人得往生也。故无量寿经云。生彼土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土无有邪定及不定聚名也。小经亦云。众生生者。皆是阿毗跋致。不云阿毗跋致人得往生也。犹如此间具三受人。若生彼土则无苦舍。唯有乐受也。由彼处所无二受故。

  问曰。如观经云。上品上生人。生致彼土。即悟无生法忍。此乃是八地。当知。下品生者。故在十解已上。若在十解已前。非但近违圣教。亦乃位太悬殊。

  答曰。不然。无生法忍。亦有四种。一缘教故。得无生法忍。谓一切凡夫。及十信位人。读大乘经论。作无生解。即是闻慧。二缘观得无生法忍。谓十解已上乃至十回向。谓作三无性观。解万法无生。即是思慧。三证理得无生法忍。谓初地已上。由证遍满法界二空真如。即是修慧。四约位得无生法忍。谓八地已上。由得真俗双行。即是无功用智。是修慧也。无生法忍。既通此四。宁得执一。高判余者。如远法师判上品上生。从四地至八地。若如摄大乘论。四地菩萨。变易中因缘生死。西方是分段生死。云何令受变易菩萨却受分段也。故观世音受记经云。阿弥陀佛寿命无量。要般涅槃。当知。众生寿虽无量。而必有死。以小阿弥陀经云。众生亦名阿弥陀也。今依观经。判九品生人。如古来大德远法师等。观果判人。位则太高。今据因判人。位即稍下。如上品上生人。发三种心。即得往生。其三种心者。一是至诚心。二者是深心。三是回向发愿心。此之三心。依起信论。判在十解初心。如起信论云。信成就发心。在十信终心也。发三种心。始入十解位中。三心者。一是直心。谓正念真如法故。即是观经中至诚心。至诚与直心。义同名异耳。如维摩经明。净土道场二行之初。并有三心。同观经也。观诸经论。但明一切行初必发此三心。当知。此三心是万行之始。既是万行之初。故宁得生彼即悟无生到八地也。二是深心。观经亦名深心。三是大悲心。观经名回向发愿心。若无大悲。即不能发愿回向。此亦义同名异也。起信论三心。既在十信终发。当知。观经上品上生。即在十解初心明矣。言至彼得无生法忍者。此是缘观。得无生法忍也。若如远法师判四地菩萨是上品上生人者。宁得至彼不经时节即悟无生法忍也。四地至八地。由经半阿僧祇故。上品中生者。在十信初心。经云。深信因果。不谤大乘故。若未至十信。在邪定聚中。即不信因果。及谤大乘也。又信位有十心。初是信心也。言生到彼土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者。此是缘理。得无生法忍也。由彼日月长故。经云。极乐世界。一日一夜。如娑婆世界一劫也。若如远法师判初地菩萨是者。云何经一小劫。即至八地。初地至八地。一大僧祇也。上品下生者。总是十信前一切趣善凡夫。但能归依三宝。受菩萨戒已去并是也。经云。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也。谓发十信位初菩提心。得入不定位也。生到彼土。经三小劫。得至初地者。谓数取彼处劫。不取数此间劫也。如娑婆世界一劫。当安乐界一日一夜。既经三小劫。理则初地也。若如远法师判十解是者。云何经三小劫。即到初地。从十解至初地。是第一阿僧祇劫也。前之三品。并是大乘人。其中辈三品。多是小乘人也。中品上生者。谓是小乘七方便中。后四方便。谓燸顶忍世第一法位中也。经云。受持五戒。乃至无诸过恶也。此人由得四达分。及未来禅。伏欲界惑。故不起破戒烦恼及恶业也。由破戒烦恼恶业在欲界中也。生到彼土即得罗汉者。一身获得四沙门果。即是现般人也。如远法师判。是须陀洹等三果学人。小乘得果。虽无定时节。终判太高也。中品中生者。在五停心观已去。前三方便中也。经云。一日一夜持八戒斋。乃至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由此人在散心位中。未得定故。破戒烦恼无有对治。不能长时持戒。威仪无缺极小须经一日一夜。后时纵犯小戒。亦得往生也。生到彼土经半劫。得阿罗汉。此亦是现般人。由彼寿命长故也。如远法师释。是燸等四位中。此四中。此四位人。得未来禅。伏欲界惑。云何持戒。唯得一日一夜不犯。此亦太高也。中品下生者。在小乘五停心观前。受五戒已去。一切趣善凡夫。经云。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既未有入道观行。正可行世仁慈也。余如前判。如远法师判。是五停心观。至总相念处。此三位人。或得闻慧。或得思慧。或得修慧。云何但行世仁慈。孝养父母。此亦太高也。若论下辈三品。总是一切起恶凡夫。唯造十恶五逆。乃至用常住僧物。无有惭愧。纵令学他受戒。随受即破。此等临终若遇善知识。极发菩提心。正念相续现前。即得往生。若不遇善知识。不能极发菩提心。定堕地狱也。故观经云。此人应堕地狱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也。然众生报尽之时。恶业怨家。众苦竞集。十念极难成就。若成就。定得往生净土也。又善恶两道。峻如转掌。仰即得往生。覆即入地狱。于此时中。唯须善知识力也。若人破戒。心生惭愧。依大乘经忏悔。得灭罪相。专心念佛。及作观行者。并在前二辈中生。不入下辈中论也。如远法师判。是常俗凡夫也。

  问曰。净土之门。凡圣齐往。未知宗意。正是何人。

  答曰。观韦提希请及如来答意。唯言为未来世一切凡夫。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处。劝人往生。不论菩萨。若论菩萨发心。愿生恶道。不愿生净土中也。如十解已上菩萨。尚自留惑受生。愿生恶道救苦众生。不愿生净土也。留惑文者。如维摩经云。是有疾菩萨。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此是菩萨留惑受生文。又地持论。摄大乘论。并有留惑受生文。举要言之。三乘圣人及三乘七方便中人。乃至方便道前。若男若女。无根二根。至于龙鬼八部。但能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厌恶秽刹。欣乐净土。临命终时。正念现前者。皆得往生也。若勇猛精进。观行分明。临终最后心不乱者。并得上生。乃至临终。最后十念相续。现在前者。得下品下生。此中菩萨往生自有三辈九品。二乘往生。自有上中下。凡夫往生自有上中下。各有九品。但经中不能委细分别。大小凡夫。合论九品。实即有无量差别也。详四十八愿及观经。论大旨。凡夫是正生人。圣人是兼生人。以凡夫堕恶道故。于秽土中。不能修道发心也。唯凡夫中。谤大乘人。不得往生。以断善根故。二乘人中。愚法学人。不得往生。以不信有十方净土故。菩萨人中。不发愿求生者。不得往生。无爱乐心故。若二乘无学人。不问愚法不愚法。求与不求。皆得往生。以三界秽土中无受生处故也。智度论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诸阿罗汉当生其中。不论学人也。

  第三定往生因(修何行业得生净土)

  问曰。已知。凡圣皆得往生。未知。此等人修何行业。而得生乎。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正藏第47册No.1963净土论

续-《大正藏第 47 册 No. 1963 净土论》

摘自《大正藏第 47 册 No. 1963 净土论》
  答曰。今依经论。出二种因。一初引经论。广明其因。二削烦就约。略明其因。初引经论者。如无量寿经云。生彼国者。凡有三辈。其上辈者。有三种因。一须发菩提心。二须出家。三须专念佛名。兼修余福。回向发愿即得往生。观此经意。上品三生者。唯是出家人也。其中辈生者。亦有三种因。一须发菩提心。二须专念佛名。三须受戒持斋。起塔造像。饮食众僧。烧香散花。灯幡供养。余如前说。此唯是俗人也。经云。虽不能舍家行作沙门故也。其下辈者。亦有三种因。一须发菩提心。二须专念佛名。乃至十念。三须闻甚深义信乐不疑(此通道俗。无量寿经意也)又如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云。欲生无量清净平等宝国中。有其三辈。第一辈者。去妻子断爱欲。作沙门。不与女人交通。行六波罗蜜。斋戒清净。至心不断。梦中见佛。则得往生也。其中辈者。持经受戒。布施饮食沙门。慈心不瞋。幡华供养。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往生其土。其下辈者。当断爱欲慈心不瞋。斋戒清净。一心念佛。十日十夜不断绝。便得往生(此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与无量寿经大同也)又如阿弥陀鼓音声王经云。若有受持阿弥陀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精勤修集念佛三昧。知彼如来常住安乐世界。相续忆念。勿令断绝。受持读诵此鼓音声王经。十日十夜。六时专念。五体投地。敬礼彼佛。念念不绝。十日之中。必见彼佛。唯除重障(此是鼓音声王经。此明现在未死时则得见佛也)又如观经说。一须三福清净业。二须十六观。此是观经中因。广不可具引。且总举耳也。又如小阿弥陀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其人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此是小阿弥陀经。七日念佛即得往生也)又如大集经说。佛告贤护。云何名现前三昧。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戒清净。独处空闲。随何方面。若闻西方阿弥陀佛。是人闻已。作如是念。如我所闻。阿弥陀佛。今在西方。为诸菩萨说法。是人依所闻故。系念思惟。观察不已。了了分明。终获见彼阿弥陀佛。譬如若男若女。于其梦中见种种事。所谓金银珍宝。是人梦中所见。或违或顺或忧或喜。是人寤已为他广说。追忆梦中。便生忧喜。如是贤护。彼善男子善女人。想彼阿弥陀佛。如是相好。如是威仪。如是大众。如是说法。系念思惟。或一日。或一夜。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弥陀佛。若于昼时不能见者。于睡梦中。阿弥陀佛必当现也(此是大集贤护菩萨经。此经中教人想佛必得见也)又如往生论说。修五念门。即得往生。何等五念。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此是往生论中。教人修行五念门即得往生。是天亲菩萨造也)。又如大乘起信说。复次众生。初学是法。其心怯弱。惧畏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心念佛因缘。随愿得往生他方佛土。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所作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此是起信论。马鸣菩萨造此论。教人念佛。发愿回向。即得往生也)又如大乘十住毗婆娑。龙树菩萨教人礼赞阿弥陀佛。即得往生(此礼赞文。第五引圣教。门中具显。此略引三五。初门意也)。

  问曰。如上所引经论。其文浩博。难以究寻。今请撮其机要。略明其因。令诸行者易修易学。

  答曰。实然。如上所引经论。对机设教。难可究寻。今削烦就约。略出其因。自在二种。一是通因。二是别因。通因者。如无量寿经中三辈生人。皆须发菩提心。及观经中。具修三福净业。始得往生。此等并是通因。通因有二种。一通感十方净土。二通感三世净土。故观经云。故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也。别因者乃有无量。要唯有二。一是所求。二是能求。所求者复有二种。一须别举一方标心有在。如别标西方极乐世界求彼往生。即是器世间净也。二别念一佛。以为师范。求为弟子。亲承供养。即是众生世间净也。二能求者。正是其因。复有六种。一须别念阿弥陀佛名号。二须礼拜。三须赞叹。四须发愿。五须观察。六须回向。念佛者复有二种。一是心念。二是口念。心念者。复有二种。一念佛色身。谓阿弥陀佛身。有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好。好有八万四千光明等。二念佛智身。谓阿弥陀佛。有五分法身大慈大悲力无畏等也。二口念者。若心无力。须将口来扶。将口引心。令不散乱。如经说。若人念阿弥陀佛。得百万遍已去。决定得生极乐世界。绰禅师捡得此经。若能七日专心念佛。即得百万遍也。由此义故。经中多道七日念佛也。二礼拜者。须正面西方。想阿弥陀佛如对目前。严持香花。口称佛名。五体投地。再三扣头。愿生彼土。可诵取龙树菩萨十二礼。谓稽首天人所恭敬。阿弥陀佛仙两足尊。在彼微妙安乐国。无量佛子众围绕等。此是禅那三藏别译出也。三赞叹者。须别赞阿弥陀佛。或色或心。或依报或正报。或立或坐。直视西方。如对目前。一心赞叹。愿生净土。可诵取大乘十住毗婆娑中。龙树菩萨偈颂。及往生论中赞文也。四发愿者。须别发愿求生极乐。或愿自身往生。或愿众生往生。或愿释迦遣送。或愿弥陀来迎。或愿常游净土。或愿永离胎形。或愿临终安隐。或愿正念现前。如是种种随心发愿。如宝性论偈曰。依此诸功德。愿于命终时。得见弥陀佛无边功德身。我及余信者。既见彼佛已。愿得离垢眼。证无上菩提也。五观察者。须别标西方依正两报。种种观察。如观经十六观中。前七是依报。后九是正报。又如往生论。依报有十七种庄严事。正报中。佛有八种庄严事。菩萨有四种庄严事。于此等中。一一观察。随得一观成就。定得往生也。六回向者。此中有二。一将己功德回向。与众生同生净土。二将已无始已来所有功德。及一生已来所有功德。若多若少。若福若智。总愿回向。求生极乐也。

  问曰。如上所明通别二因。难具造修。凡夫智浅力薄。恐心生绝分。今愿撮其枢要。梗概而说。

  答曰。上明通别二因。备上根者。若就中下之人。要唯有五。一先须忏悔。无始已来。障道恶业。恐与净土。作留难也。如方等经佛名经中所说也。二须发菩提心。若不发菩提心。直自避苦逐乐。恐不得往生也。菩提心者。略有三种。一断一切恶心。二修一切善心。三化度一切众生心也(此依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并云发菩提心也)三者须专念阿弥陀佛名号。须别庄严一道场。烧香散花幡灯具足。请一阿弥陀佛。安道场内。像面向东。人面向西。或七日(小阿弥陀经中明七日)或十日(鼓音声王经清净平等觉经明十日)咸省睡眠。除去散乱。唯除大小便利及与食时。一心专念。闷即立念。不须礼拜旋绕。但唯念佛七日满。出道场后。行住坐卧。闲时即念。常念佛名。有三种益。一由常念故。诸恶觉观。毕竟不生。亦得消于业障。二者由常念故。善根增长。亦得种于见佛因缘。三者由常念故。熏习熟利。临命终时。正念现前也。四者须总相观察极乐世界。如是地。如是池。如是楼阁。如是林树。阿弥陀佛。如是花坐。如是相好。如是徒众。如是说法也(此是大集贤护经中教化众生)如是总观。定得往生。由三界唯心故也。五者所作功德。若过去若今生。并愿回向生安乐国。若能具前五种行者。必得往生。幸勿疑也。如法华经云。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余亦如是。誓能保任终不虚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10 00:29 , Processed in 0.12929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