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4-2-9 09:25 编辑
《地藏经》解读之答疑部分
回家人
1.诵经为什么会有功德? 答:诵经着相没功德,只有福德。如不着一切相,你说为什么有功德[注1]…… 诵经只是学习,如同吃药一般。
2.请问,善心做事,效果不好,惹别人造口业,该怎么办? 答:你为什么做善事?做善事如有目的,则不为善事;如无目的,则你做你的,他说他的。
3.如何有目的地做善事而不惹人造口业? 答:不做。因只要有目的地做,就要挨骂。你可以试试,一定行,因你也具有如来德性。
4.我是有向佛之心,但是所知很少,怎样才能步步入门呢? 答:先诵《金刚经》,再诵《楞严经》,下面就可以读《阿弥陀经》了,各诵1000遍自知。
5.诵经不需明了意义,1000遍后也可自知吗?呵呵,还是要用心体会吧!我感觉《楞严经》很难哦! 答:学佛如狮子扑食,哪有你那么多想法?
6.我在家人过生日时主张吃素放生,看到他们很勉强,夹杂着不快,我该怎么办? 答:那是吃素的机缘不到,不要着急,慢慢来。这里有写孝心的文章,里面有很多方法。
7.轮回为什么能抹去前生记忆? 答:轮回不能抹去前生记忆,只是暂时封闭,只有人是这样的。将心静下来,同时具有一定的能量,就可以找回来的。今世受者,前世因。它本来存在,只是妄想执着重,而显不出来罢了。放下,放下,慢慢显。能量是属外道讲法,在佛门中应是福德,也就是心量。
8.修行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显现? 答:要看方法与为什么要显现。
9.我在网上看到的地藏形像“各各差别”,末学斗胆一问:既是如此,请佛像有何意义呢? 答:相,相也,非相,是名相。
10.有很多“闻即解脱”的如意宝……能说说吗? 答:有。很多,无边。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有无量的慈悲与方便。
11.我们能遇到这么多的宝贝,应该说是前所未有吧。在以前一本经书都是非常难得的,也许要付出很多才得到一经一咒。现在我们很容易就得到了,而且很多是非常殊胜的。 答:那是你自己的摩尼宝珠,不在我这里。心外无佛,外面的只能当药吃,自己的才是究竟的粮食。
12.那么能遇到这么多宝贝是我们的福报吧?现在的人福报比过去的人们越来越大了? 答:现在的人福报并不比过去的人们大,只是因缘罢了。大小看成就,现在有几人能成就的?
13.美国人不信佛,他们要想最后解脱,是不是也要走成佛的路子才能最后解脱? 答:是的,一切众生本具如来德性,都可以的。
14.也就是说,美国人最后也要来中国学佛?发达国家的人是不是也要来中国走一趟才能成佛? 答:不是。
15.那么说他们在自己的国家也能成佛了? 答:佛在心中,不在外面,但最好找一明师。心外求佛是邪道,哪有这个国家,那个国家?
16.是不是世间只有成佛才是究竟,别的教是不能得最后解脱的? 答:成佛是自己的事,别的宗教也是他们自己的事。应该是入无余涅槃才是究竟。
17.也许你接受了这个殊胜的法宝文字语音,你的修行向成就进了一大步。可是会一下子消耗太大了,成了乞丐(也许是仙人)了。 答:学佛贵在担当,不在外面。
18.咒语的发音如果错了,会怎样? 答:很麻烦。但你的心在干什么。如心离三界,坚信没错,就没事;如心认为错了,哪怕一念,也麻烦了。你看到、学到的咒语本是自己的宿世因缘招感。你诵你的咒,对不对是它的事。我们的咒语是梵文,是心意,不是语音。
19.请问佛经里面有没有提到“九天玄女”? 答:有,佛经中谈到天女时就包括了。
20.在修行上,在出世上可能会换来一点东西,可是会消耗掉原本应该有的世间上的美好吗?可是,如果我现在超支我的福报,我有点害怕。 答:学佛,是大自在的事,哪会像这样的!佛在心中,不在外面。你有个菩萨心肠,修吧。
21.如果在网络上有人给你发了一个“超凡绝对非常非常殊胜”的文字或者语言,还敢接受吗?那是怎么样的消耗啊? 答:看你的心。着相,则消;不着,则没有。学佛贵在担当,不在外面,放下消福报的想法,就不会支付你的福报了。
22.都说“一忏百罪消”,对吗?如果这种说法正确,那恶人临死发忏心就可免受恶报,不是很不公平吗?这里的因缘果报好像讲不通。 答:“一忏百罪消”,是个想象语。关键造百罪时,你的心在干什么,心重则重消(难消的意思)。恶人看心,不看外相。
按:本文首次发表于2005年11月。 本文乃就当时人、当时事所讲。故不同人问同一问题,回答不一定是一样的。
[注1] 参见《坛经·决疑品第三》:“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