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10|回复: 0

[大德开示] 南怀瑾老师讲“修行四病”(三):止病、灭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8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圆 于 2013-9-18 15:34 编辑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第三种禅病是我们常犯的,不管学禅也好、止观也好、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大家两腿一盘都想得止得定。严格讲,定与止有层次的差别,不能得止,就谈不上得定。止也好、定也好,一般认为什么念头都没有就是得定,结果我们看到一般人坐在那里都很痛苦,皱着眉头,心中念头停不了,“刚才了却东边事,又被西边打一拳”,思想念头翻上覆下,想求止念求息心,事实上做不到息心止念,却在忙打念头,现在一般人容易犯这个毛病。



不要说这种情形是错误的,即使做到任何念头不拱上拱下,就算止于一念止住了,那还不是禅。佛说“彼圆觉性,非止合故”,即使做到念完全止住,与明心见性之道也毫不相干,止念是做功夫可以做到的,有几种人很容易做到,一个人心里受到外境严重的刺激打击,灰心到极点,心如止水,你叫他,他没有反应,那也叫功夫吗?不是。另一种人,生理机能毁坏,脑神经受刺激,想不起来,止住了,那也是佛吗?不是的,止,不是道。《圆觉经》说止于一念或止于一个境界,或认为定久是禅,那都是偏差。



《宗镜录略讲》



*****



第三种止病是我们一般学佛最容易犯的,总认为学佛修行是把妄想杂念完全停止,认为妄念不能停止,就不能学佛。尤其大家都想把妄想止息了,“永息诸念”,什么都不动念了,那么就达到“寂然平等”,认为这就是空。有没有人做到呢?在修持上也有人做到,中国禅宗称之为“枯禅”,枯木是不能生花的,这是不对的,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所以无论学显教也好,学密教也好,假如教理搞不清楚,一切修行都是徒劳无功,那真是“涅槃生死等空花”,成佛毫无希望了。



佛说如果以这样的观念来修行,要想成佛,“彼圆觉性,非止合故”,并不是说把妄念停止了,那就是圆觉自性。即使打坐坐得好,能够定千万年也没有用,《法华经》上讲“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一定定了十劫,够久了吧!结果如何呢?“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佛在这里说:“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圆觉经略说》



---------------------------------------



有些人,用功常作空念,空久了,身体僵化了,禅宗称之为“枯禅”。“枯木岩前岔路多,行人到此尽蹉跎”,你认为要空念,以为只空这一念就对了,那还差得远呢!搞久了,身心都会僵化的,一百个有五十双走上岔路。


《如何修证佛法》



---------------------------------------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止病是止于一念、止于一个境界,或者止于一个佛境界,或是止于一个空的境界,或者止于一个清净的境界。止不住是散乱心、放任。一般人不是放任就是求止,再不然想求功德,想从积功累德而悟道,此即前面所言,作病、任病、止病三种病。第四种病是灭一切烦恼。有关这点,一般观念也很严重,认为学佛用功应该永断一切烦恼,生理、心理毕竟空无所有,此外,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一切都寂灭了,当然普通人很少能做到。



几十年前我们看到有些修行人专修这种定法,一般叫顽空定,什么都不管,一切灭下去,一切不动念,久而久之,人慢慢变得没有记忆力,当场不起分别,看到人问你是谁,对人笑一笑。现代人碰到这样的人一定认为此人有道,样子也很好看,红光满面,俨然有道之士。佛说像这一类境界就属于顽空,冥顽不灵,灭久了之后,记忆力减退,什么东西都没有,如果认为这是禅,那错了!



所以佛说:“彼圆觉性,非寂相故”。涅槃也翻成寂灭,但涅槃不是这个。这一类也不像罗汉有余依涅槃境界,这完全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下意识认为一切灭完了就是道。后世有言,“莫道无心便是禅,无心犹隔一重关”,把灭绝一切当成无心,错误在这里。



《宗镜录略讲》



*****



第四种是灭病。止和灭有什么不同呢?止是用意志力硬是把它压住,犹如石头压草,根柢还在,石头下面不长草,但是往石头边长上去。灭是认为自己永断一切烦恼,永远没有烦恼了;“身心毕竟空无所有”,身体与心灵彻底空了,“何况根尘虚妄境界”,身体空了,心也空了,六根的作用没有了,外在的六尘也不相干了,也没有什么境界,“一切永寂”。这总该是佛境界了吧!释迦牟尼佛说这也不是,因为“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自性本来清净,你有一个寂灭相,那是你造出来的境界,不是自性清净。



以上所讲的是上上乘佛法,可以以此来检验自己在修行上是否犯了这些毛病。



《圆觉经略说》



----------------------------------------



学禅的人经常说无心,随时做到无心。同安察禅师有一句偈颂“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无心还差得远,况且我们还做不到无心。但什么叫作真正的无心?比如我们走路,把别人碰了一下,会说:“对不起,我无心的。”那个无心,可不是道的无心,而是无记,大昏头。健忘的人也是无记,有些人做功夫,一天到晚心里头空空洞洞的,很舒服、很清净。小心!不要认为这个是无念、无心,往往这是大昏沉,昏沉久了以后,所得的果报是下堕——落入畜类。宗咯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得很清楚,他大力地批驳那些认为无念就是道者,更叫人千万不要落入无念定,以免来生堕入畜生道。所以这一点关于有心、无心,一定要认识清楚。


《如何修证佛法》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c26d780102e0bu.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6 21:55 , Processed in 0.25414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