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907|回复: 2

誦法華談體會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30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末法時期應作別論。”出家有四:一、心出家身出家為聖人;二、心出家身在家為賢人;三、心在家身出家為偽人;四、心在家身在家為愚人。應恭聖人,敬賢人,默擯偽人,度愚人。“邪師說法不得不防。”當今正處魔盛法微的時代,若不講三法印、實相印者就是魔說。應以四依法鑒別是非、正邪。所以應誦讀大乘經典,以文字般若開啟自性般若,才能展慧眼,識妖邪。玩弄神通、妄說因果、販賣佛法、妄說佛像靈騙人、捨錢消業、代人消災等皆是欺騙的手段,其軸心是一個“錢”字。
為悟明心紙上鑽,廢寢忘食幾多難。
純印示現修行路,始知平生被眼瞞。
“須菩提”,譯善業、空生。其生之日家中珠寶、筐篋(音:切)器皿皆空,故名空生。父母驚異,請問相師,相師占云,此是吉中之吉,七日後又復回,故又譯善現、善吉。當佛陀去他家鄉布教時,須菩提出家做弟子。
須菩提見空得道。佛在祇園精舍準備說金剛般若時,他站起問佛: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應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佛答:安住菩提心,即是布施時要行無相布施。度生時要行無我度生。如此安住才能降伏心中妄念,我法二執不能纏繞。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不能束縛。離一切執才能見到空理,離一切相才能見到人生。須菩提聞佛說法,證悟空之理,在佛十大弟子中被稱為解空第一。
什麼是空?空是指宇宙間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因緣所生、因緣所滅,究竟而無實體,叫作“空”,也是假和不實的意思。因緣,因是內因、緣是外緣,因緣生法、緣起性空,就是諸多條件有生滅的,無常的、有變化的,生滅、無常,有變化這些都是空的同義詞。佛教說的空不是虛無的空,不是空洞的空、更不是無因果的空,不是因緣生法的空、而是終極之空,是充滿了利人濟世,廣修六度萬行的菩薩精神。
傳說佛到忉利天為摩耶夫人說法,三個月後回到人間,大家爭先恐後地前去迎接,唯有須菩提穩坐石窟縫衣。他想佛的真身不是六根可以見到的。我現在若去接佛是把佛的法身當成“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的肉身,是不識空性的表現,不識諸法空性,就看不到佛陀的法身。空性無處不在,佛法身也無處不在。所以他安然不動,繼續縫衣。
在眾多弟子中,蓮花色比丘尼以神通第一個見到佛,她邊頂禮邊說:弟子蓮花色第一個迎接佛。佛說:“第一個迎接我的人不是你,是須菩提。因須菩提觀諸法空性,見空即見如來,所以他是第一個見佛陀的人。
須菩提的胸襟闊達自在,為諸比丘所敬佩。有人對他冷嘲熱諷時,有些人為他鳴不平,須菩提對這些好心人說:修道的人要將譏諷譭謗甚至迫害,看成是助道的增上緣,借此可消除業障、加強信心,看透世間不可久呆。諸法空性的真理,是無我無人、無彼無此,無高無下、無凡無聖,平等一相。辯白、爭論、報復是勝負心、嫉妒心,與真理相違。由於他對任何人、事都能做到無惱無爭,佛陀對他的修證十分欣賞,稱讚他已證得無諍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阿難”,亦稱阿難陀,譯“慶喜”。又名無染。出家後見美貌女子、不起染心,故剛出家得入聖流果(須陀含),至楞嚴得二果(斯陀含),結集經典時方證四果阿羅漢。佛成道日誕生,他是白飯王次子,佛之堂弟,其兄即提婆達多。佛弟子覺得佛身邊需要一個常隨侍者,集眾推舉,一致認為阿難最合適。阿難提出三個條件:一、佛陀衣不論新舊,自己不穿;二、佛應供,自己不隨前去;三、不該見佛陀的時候,自己不隨便見。當舍利弗、目犍連,轉告佛時,佛非常歡喜地說:“阿難是一位品格優秀的人,提此條件是為了避嫌。”佛五十三歲時,十九歲的阿難,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選為佛的侍者,侍奉佛二十七年。他待人謙遜誠懇,總是樂於助人,人們渴求見佛時,他總是巧妙安排、滿足其願,所以深受眾人尊敬,比丘尼能加入僧團與其有很大貢獻。另外佛教聖典流傳於世,全仰賴阿難之功。
阿難一百二十歲時,一天在路上聽到一位比丘誦偈曰:若人生百歲,不見水白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阿難懇切地糾正說:“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此比丘回去見師父,告知阿難糾偈一事。師父說:不要聽阿難的,他已老朽,出言多忘失,未必可依信,汝但依舊如是誦持。阿難聞聽後,心想我為眾生誦出佛陀大法,而人們不信,眾生我執我見深重,“愚癡難化”,不依佛法奉行了,我一棵孤樹能遮多大蔭涼,佛法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我留在世上已沒啥意義了,還是早入涅槃為宜。於是他到摩竭陀和毗舍離兩國交界處的恒河上空進入涅槃。爾時阿難見阿闍世王與毗舍離王於恒河兩側分別勸請即想:我若偏向一國而般涅槃,諸國爭競、無有是處,應以平等度諸有情,遂於恒河中流將入寂滅。舍利分四份,一份與釋提桓因。一份與娑伽龍王。一份與毗舍離王。一份與阿闍世王。四處各起寶塔而供養之。可見阿難大乘菩薩濟世度人的精神,是多麼可貴呀!阿含云: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達,堪任奉持者阿難為第一。
“羅睺羅”此云“覆障”。在過去生中,他用木棍堵塞老鼠洞六天,使鼠不見天日,如是因,今世住胎六年。世尊欲出家,其父淨飯王不准許,他殷勤乞求,其父言:汝若有子,聽汝出家。世尊用手一指耶輸妃腹說,過後六年汝當生子。因在胎中六年,故曰“覆障。”佛出家後耶輸懷孕,佛的眷屬議論紛紛,怒聲沸沸、惱怒之極,眾人要懲罰她,以為她不守婦道,在外緣逼迫下,耶輸陀羅就發了個願:“若我不守婦道,跳到火坑裏,我與我兒皆被火燒死。若我是清白的,天神應該護佑我母子。”說罷即跳入熊熊烈火中,即刻火坑變成一池清水,水中昇起一朵蓮花將其母子托起,淨飯王及群臣始信不疑。此事傳開,國人亦無惡言了。“覆障”也是針對耶輸陀羅說的,因其懷羅睺羅時,產生許多煩惱障礙。
當佛回國時,耶輸令其子托著盤子,盛著佛平日喜食之物供佛,父子天性溢於言表,自然流露在大眾面前。羅睺羅見到父親非常歡喜,總是跟在佛陀的身後來來去去。佛想到未來,淨飯王必扶持幼童做萬民之主,此非國家之福,於是就叫舍利弗收他為徒。羅睺羅十五歲出家,此為僧團中沙彌之始。
佛陀對他要求特別嚴格,為讓他悟無常之理,要求他一個人獨自在精舍裏,結跏趺坐,思惟此理。又教他用慈悲觀除嗔恨心,用不淨觀除貪欲心,用數息觀除散亂心,用因緣觀除愚癡心。羅睺羅依此修行進步很快。
佛看他就要證聖果了又對他說:“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來對待一切人和事,你的心量就可以同宇宙一樣廣闊,把一切眾生容納到心中,即可以滅惡。”羅睺羅聽了佛的說法即從座起,頂禮佛陀說:“佛陀,我的煩惱已盡,我已證得聖果。”在佛法中他是密行第一。

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如是”指上述二十一位大德之人而言。“知識”者,聞名為知,見形為識,見形為知,見心為識。心裏明白是知,眼睛看見是識。知識是對不知不識的愚癡而言的。對世出世間法通達無礙,可稱善知識,它是指智慧而說的。若依佛的根本法而論,有滿字知識(本)和權巧(跡)半字知識。滿字知識、無知無識,心清清淨淨、明明瞭瞭,不知不識、才是真正智慧,稱根本智。它無思無慮,一無所知、而無所不知,真的無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佛知佛見。“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權巧(跡)半字知識不圓滿,小乘初果至三果阿羅漢即是。大乘人從初信位菩薩起: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覺都屬於半字知識,到妙覺方為滿字知識,才真正達到無知而無所不知。前者為有學,後者為無學。
“大阿羅漢”,聲聞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在此大阿羅漢眾中,亦含非斷盡阿羅漢者,如阿難、羅睺羅。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證阿羅漢果真的無煩惱了,出三界沒有分段生死了。可接受人天的供養——應供。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煩惱、無明,影響本覺的賊統統殺,不但殺賊、也殺“不賊”,微細的煩惱在阿羅漢境界上認為是不賊,在菩薩境界上就是賊了,要回小向大不賊也殺。
我講的公案大都是禪宗的,禪即心、正法眼藏、妙明真心,稍入此境不知不覺,就有點通你玄關之機,法益大矣!法爾如是。
講一公案:唐,鳳林禪師與義玄師他們有一段對話甚好。
鳳林以詩作問:“海月澄無影,遊魚獨自迷。”
義玄反問道:“海月既無影,游魚何得迷?”
鳳林又誦道:“觀風知浪起,玩水野帆飄。”
義玄隨機答:“孤輪獨照江山靜,自笑一聲天地驚。”
鳳林道:“任將三才輝天地,一句臨機試道看。”
義玄道:“路逢劍客順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
鳳林不語。
義玄乃有頌曰:“大道絕同,任向西東。石火莫及,電光枉通。”
兩位的對話未離心源。心之快速,非電光石火可比擬,非用言語可表達。但又非如此,因為一切法皆是佛法,惟心所現、惟識所變,均在心源。心念一動即造十法界,即遊十方世界,電光石火哪及心快!由此可見,海月、遊魚、風浪、帆船,乃至寂靜的江山,詩人劍客、天地機遇,都由心所包涵,哪有什麼迷悟?又有什麼遲速呢?常住真心是超越一切的,所以它是動靜一如、東西一如、空有一如、迷悟一如、凡聖一如、諸法一如、諸見一如。
桶底脫時大地闊,命根斷處心自清。
好將一句彌陀號,散作人間解脫燈。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此解釋較多,要言之,小乘凡聲聞等眾修習戒、定、慧,學未圓滿者,如初果位至三果位為有學,四果羅漢見思煩惱斷盡為無學;從大乘來說,菩薩為有學,妙覺、佛究竟圓滿為無學。若從四教論,前藏、通、別為有學,圓教為無學。在此法華會上,又有有學、無學二千人。此數字表示“十如是”,即十法界始自地獄,終至佛界,各具十如是因果之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每一個如是亦含此十義,十變成百,百變成千。“十如是”此經中佛說之。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摩訶”譯大。“波闍波提”,譯大生主,亦云大愛道。波闍波提不單是釋迦佛的姨母,也是諸佛出世摩耶為母、她為姨母,護持他們長大,故名勝生主。波闍波提即是現今已圓寂的法王晉美彭措。佛在王宮時有三夫人(十二遊經):第一瞿夷;第二耶輸;第三鹿野。羅睺羅是耶輸所生。另“主”義,為眾尼之主。尼者,天竺對出家女人之稱謂。佛姨母是第一個要求出家的,佛不准,阿難為之三請,佛令行八敬,方准許出家。
八敬者:
⒈百歲尼當禮初受戒比丘足。
⒉不得罵、謗比丘。
⒊不得舉比丘過。
⒋於大僧中求受戒。
⒌若犯僧殘(犯重戒者,猶如體殘耳。)應於半月中向僧中行摩那埵。(行懺悔,得依懺悔,洗除罪過!使眾僧意悅。此即批評與自我批評,自悔驚他。)
⒍每半月內當於僧中求教授之人。(宣傳聖言之法為教,傳授訓誨之道義為授。)
⒎不與比丘同住一處結夏安居,也不得遠離比丘住處結夏安居(為便利請求教誡故。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禁外出,致力修行)。
⒏安居日終,詣僧中求自恣(有大僧參加,舉所犯過,對他人而懺悔)。
隨波闍波提出家者有六千人,皆是彼所攝之眷屬。

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此以子標母,耶輸陀羅譯顏貌美。天人讚譽,亦有天人知識之稱而聞名也。在傢俱三從四德,她為佛在家時之妻,羅睺之母,二位聖母出家為尼眾之主,故此經列其名,亦統領眷屬。天性親愛曰眷,更相臣順曰屬。法眷屬也如此義。



发表于 2017-4-24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南无妙法莲华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30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5 22:55 , Processed in 0.41143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