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221|回复: 4

[大德开示] 净慧长老禅七开示(三)从心一境性到守一不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8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用功夫讲安住当下。安住当下的实际意义就是要安住在一个方法上。所谓做功夫就是用方法。方法要固定、要稳定。传统修定的书上讲:修习禅定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心一境性”。意思是将心安住在一定的环境上,这是修禅定的根本特性。心一境性翻译到中国以后,与中国道家的修养功夫结合起来,就成了“守一”。道家的功夫里有守一的方法,天台宗的止观法门也特别强调守一。到了禅宗初期的几位祖师,特别是四祖道信禅师,他在没有定居双峰山下的时候,在江西庐山大林寺度过十年的时间。大林寺是由三论宗的一位高僧开山,到了道信禅师的时候,刚好有一位智者大师的弟子住在那里传习天台的禅法。四祖大师在那里住过十年时间,所以四祖的禅法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天台宗的某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守一的方法,四祖禅很强调这一点。心一境性转变成守一,守一在四祖大师的禅法中又发展成为“守一不移”。这一过程尽管都是讲的一件事,但是发展到四祖大师的时候,这个方法特别具有可操作性。守一不移这个方法发展到晚近,印光大师又加以运用,叫做“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实际上还是守一不移的精神。禅定的基础,禅定的特征,在四禅八定当中有九支功德。这九种功德支当中,是以“心一境性”作为“定体”来规定的。
       所谓禅定,禅定的本质,禅定的基础,禅定所依的方法就是心一境性,用四祖大师的话说,达到了守一不移,禅定出现。所以守一的功夫,心一境性的功夫,安住当下的功夫就是禅定的基础。也可以说修一切法门要达到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心一境性是基础。我们在讲念佛法门的时候,强调的“一心不乱”,实际上也是心一境性的另一个说法,同时也是守一不移的另一个说法。有时候我们讲“心无二用”,也是心一境性,守一不移。说法不同,根本的要求是一致的。在佛门的修行中形成了一句话:“能守一,万事毕。”能够守一,其他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能守一,其他的凡心,杂念,妄想,烦恼都可以随之慢慢地淡化、清除、息灭。勤修戒定慧是“能守一”,息灭贪嗔痴就是“万事毕”。安住在一个方法上,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就抱定这个方法,不要改变。什么方法呢?昨天晚上我讲到随个人的根机与习性而定。一般作为普及的、不带信仰色彩的法门,就是观呼吸。在佛教修行中的不净观、数息观,叫做修行的二甘露门,并强调散心重的众生修数息观,贪心重的众生修不净观。在道家功夫中不讲呼吸,讲气,气在数息观当中是把它定位在息的四相:风、喘、气、息中的第三项,因为气还是呼吸比较粗的那一部分。只有佛教的数息观,才强调要把呼吸调到极微细的状态,称之为息,才能定相现前。数息观如果只停留在风、喘、气这三个阶段,定相不会现前,因为心一境性达不到最高的要求。只有把呼吸调到了息相,所谓不涩不滑,不粗不细,若有若无,绵绵密密,呼吸成了这种状态,初步的定境才会出现。有了初步的定,息灭贪嗔痴才真正能够水到渠成,否则强行地遏制贪嗔痴,反而会引起精神上的紧张,心理上的烦躁,修行上的不稳定。只要定相现前,禅定不断地深入,纯熟稳定,贪嗔痴的烦恼自然就会得到调伏。贪嗔痴的烦恼好比是贼,而戒定慧三学,戒将贼捉到,定将贼捆住,慧将贼杀掉。这个杀掉就是断烦恼,一刀两断了才具有杀的意思。不过不要把这个杀理解为一种流血的斗争,实际上断烦恼的这个场面比流血斗争还痛苦。只有真正有修行体验的人,才会认识到要遏制烦恼、要息灭烦恼的那种难以言状的精神痛苦。
       所以,安住当下。如果安住在数息观上,这个方法能够适应各阶层的人,也比较容易掌握,容易操作。因为呼吸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得到,呼吸与我们的生命同在,我们的生命是否存在,是否继续,呼吸的存在是基本特征,呼吸停止了,生命就结束了。当然生命的特征有所谓寿、暖、识三要素,体温就是暖,暖与呼吸有关系。我们没有体温了就不会呼吸,因为有体温有温度,五脏六腑才能合作运转,才会有呼吸。呼吸对于每一个生命体来讲是最亲切、最直接、最容易把握的。而且无论是数呼吸、观呼吸都容易使心安静下来。呼吸调得好,对身体的健康是绝对有直接作用的。前几年,我们国家出现的气功热,实际上就在呼吸上用功夫,就是想通过对呼吸的调理达到身体的健康。呼吸在我们身体内部调整到恰到好处,血液循环、气血流通就会正常起来,这样就能够防治许多疾病。真正学好了气功确实能治病。如果我们把呼吸调整好了,不仅能治病而且获得禅定,能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把有漏的气功修行引入到无漏的禅定当中来。所以数呼吸这个方法是共世间法,也能成为不共的出世间法,因此才说不净观、数息观是修行的二甘露门。在柏林寺打禅七的时候,几乎都讲到怎样调呼吸,怎样数呼吸,讲过许多次。今天就让大家掌握一个诀窍,这个诀窍很简单,当然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难以把握。在数呼吸的时候,有四个字大家要注意,叫做“念依于息”,我们的心念和呼吸息息相依。能如此就能逐步做到心一境性,也就是成就守一不移的功夫。要使每一个念头依于呼吸,知息出入。知息出入这个功夫就是念依于息的功夫,这个功夫随时可以做,行住坐卧无时无处不可以观照。在做这个功夫的时候,也用得上我平常讲的六个字,一是要专注,然后要对专注保持一种清明,你知道是在专注,清楚明白地知道你现在念依于息,是在做这个功夫。当然“清明”二字可深可浅,清楚明白也是清明,智慧开朗也是清明,般若现前还是清明。然后要使专注、清明保持连续性、不间断,要求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专注、清明、绵密。
       这是做任何功夫都能用得上的六个字,这也是我自己对于修念佛法门,修禅定功夫,修数息观所总结出来的六字口诀。这六字口诀,应该说它是有关修禅的方法和理论的现代诠释,概括扼要容易记,更便于操作。我们在行香的时候可以观呼吸,坐香的时候也可以观呼吸,吃饭睡觉动作施为,没有一时一地不可以观呼吸的。在观的过程中,掌握这六个字的诀窍,专注、清明、绵密,也就是守一不移的具体运用。我们通过一期一会的禅修,一定要学会运用一两种方法来安顿我们的身心性命,才可以使七天的时间不空过。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熏习成就 + 1 能守一,万事毕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12-19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9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0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3 05: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6 15:33 , Processed in 0.700661 second(s), 18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