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35|回复: 2

[佛学百科] 佛教问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5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对于以个人自由表达为传统的西方文化,要把佛法教义介绍给他们,其中最大困难是有关道德。在精神修习中,节制的功能为何?
  
杰克.康菲尔德回答:用规则教导的道德,在修习发展中是非常强而有力且具价值的。首先必须记住,它就像所有禅修技巧,只是个工具,使人到达无私的地步,这时道德和智慧是自然流露的。


西方国家有句俗话,自由就是自由表达——随心所欲就是真自由。事实上,当人观察心时,会看到随着渴望、好恶转一点也不自由,反而是一种束缚。


充满渴望贪婪的心,不可避免会承担极大痛苦。自由不是经由执行某外在行为的能力而获致的,真自由是个存在的内在状态。


一旦获得真自由,世界上没有任何状况可以束缚人或限制他的自由。就此而论,我们的心必须了解道德戒和道德律。


通常,我们毫无考虑地以过去受制约的方式响应外境的刺激。这种制约往往很强烈,使我们以自私的方式付诸行动,而伤害或侵犯到周遭的人。


藉由遵循道德的戒律,我们开始对受刺激的反应和欲望设限。停止强烈认同它们,说:“等等,我要停一下,并单纯观看这过程的本质。”


而非盲目跟随所有的欲望和冲动。就是这样停下、观察、不陷于反应网,来引导我们到达心的自由。


传统的佛教五戒是:一、不杀生,不杀害任何有知觉的生物,因为几乎在杀生的心中,总有某程度的嗔恨、厌恶或自私;


二、不偷盗,因为偷盗来自于自私、随心所欲、想牺牲别人让自己快乐;同时也是寻找物质和舒适的快乐,其实这里面并没有真正的快乐。


三、不妄语,是另一显而易知的戒条。妄语或说谎,通常源自于有些自私事情要保护或隐藏的感觉。


四、不邪淫,这主要是解释,为了不做会让他人痛苦的XJ行为,传统的例子是指通奸。


五、不饮酒至心智迟滞幻想的地步,造成违犯其它戒条或丧失警觉性。而这警觉或正念,是我们了解真理和拥有慈悲心的钥匙。


当人们奉行这些戒律时,由传统佛教徒的观点,是用这句话:‘我奉行不杀生的训练戒律。’


这即是说,它并不是绝对的道德,因为绝对道德出自个人存在的无私。戒律是人要遵循的规矩,用于协助发展心中的寂静,


以便看清事物的真相,帮助人类能和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最后,再由自然遵循和慈悯起而代之。


戒律是非常强而有力的。例如,在任何状况之下不说谎,单这一条可以是个人全部和整个的佛教修习。


对别人,它是说不误述任何的事,完全正念和警觉所说的事,直接清晰地反映事实让他人理解。


任何人只要是完全诚实、说实话,就会发现他在团体中,是被人们称赞、尊敬、难以置信力量的焦点。


这个人有说实话、真正地叙述事情的力量,不受心中各种冲动、渴望所牵动。事实上,所有心的冲动都与真理背道而驰。


更进一步持行此戒,假如人在自己内在奉行求真求实的戒律,不欺骗自己,不去扭曲事实,全心全意正念观照事情的原本,那这条戒律就成为佛教整个和完全的修习。


不仅在佛教如此,而事实上对所有宗教也是如此。只要人一旦完全诚实,无我的智慧自然而生。这人自然变得可爱,因为他不想再扭曲已经是事实的东西。


你可以开始看到,让人奉持这些训练戒律所获致的大益处。诚实戒律所示的真实,对不偷盗也是同样的道理。


假如你解释这不偷盗行为,不取别人不给予的东西,这条戒变成一个威力强大的工具,可以见到人在世界中自私行为的所有状况。


扩大范围来说,这条戒唤醒了我们公平分配世界资源的责任,以及认知到经济、国家、社会的盗取。


最基本的不偷盗,是指培养不受无常、苦乐经验之流影响的能力。偷盗系源自一种幻想——有个自我需要保护、需要取悦,


或者好象获得短暂的快乐,是真正自由和快乐之所在。若有贪婪行为,人学习观察贪婪的过程而臻至心中平和,超脱对暂时快乐的追求和执取。


虽然这些道德戒律十分简单,且听起来和自由观念的‘无限制’行为相反,但适当使用它们,它们会变成发展解脱心灵的难以置信、威力强大的工具。




问:专注力可以发展智慧,但在这同时,智慧不能发展道德吗?


杰克.康菲尔德回答:佛法在西方的流行,与传统佛教的进展大不相同。在东方,是教导以道德、专注,最后是智慧的连续方式来发展。


过着道德生活可以静心,然后人可以坐着发展禅定和专注力。用此心观照身心的实相,开发透视无常、苦、无我的观禅,最后导致智慧和解脱。


在西方国家,某些方式刚好相反。这里很多人曾对周遭生活和社会不满意,有些曾经历心灵的迷失与困惑以后,瞥见其它更深的了解。


有些人先产生智能,他们通常起步于体验智能再学习专注,探索静心和各种引导心的方法。


最后,人们了解到关于他们自己和社会,有必要发展一种不伤害周遭人们的方法。所以在西方,我们发现了这种反序发展,


先是智能,然后专注,然后道德;因此这是一个循环,轮序发展更大的专注力和更有智能。


问:请介绍一些上座部佛教的禅修方法?
  
杰克.康菲尔德回答:使用巴利文重复一些法句,在上座部传统中,是个比较普通的禅修形式。简单的随念,是重复使用佛陀名字‘佛陀’或‘达摩’。


其它使用的随念,直接发展慈爱。一些随念系重复诵念意思为‘一切无常’的巴利文,将注意力引向变异的过程,同时其它所用随念译为‘放下’的语句,来发展平衡。


通常,随念修习结合入息、出息的禅修。如此,人配合呼吸同时颂唱法句,以助发展平衡和专注。


随念禅修很受俗家居士的欢迎,就像其它基本专注修习,它可用于简单地静止心或做为观禅修习的基础,成为观察生命如何显露的焦点或有助舍弃与放下。


在上座部佛教中,唱念广泛用于发展信仰和专注,是每日禅修的一部分。唱念部分通常是巴利经典,有些唱念是歌颂佛陀或他的教义,唱念慈爱,唱念佛陀讲道中最重要的观念。


通常在寺庙中都要唱念一小时,以帮助发展专注的心理状态和开放的心。在家居士中,也是如此,在寺庙唱念,提供了一种受欢迎的禅修形式,它不但是提醒佛陀教义内容,也是明晰和智能可以成长的静心基础。


除了唱念与基本的呼吸禅修法(出入息念)之外,上座部禅修老师也使用其它的禅修法。他们利用姿势、姿势的改变,身体的动作来禅修。


在某些系统中,保持特定姿态——如站着不动、躺着不动,或某种坐姿,被认为在专注力的发展中非常重要,并可获致智能。


在其它系统,要十分注意移动,首先是注意移动的心理因素,然后是动作发生时的实际身体动作。这种姿势改变和动作流动过程,成为一些上座部系统中的焦点。


几乎在每个禅修系统都采用特殊的走路法,以及注意经行时身体跟衣袍及环境的触觉。在一些上座部佛寺中,老师刻意利用闭关作不同种类的禅修。


在其它地方使用经常礼拜,是身体移动禅修。无论如何,使用特别的姿态、移动和礼拜必须伴随仔细培养正念,以便适当的衍生来自禅修的利益。
  
上座部用许多方法来使用心灵知识方面(阿毗达磨),以准备或连系禅修。因为它是修习的一部分,人最好在禅坐之前研究它。


研究有关经典和佛陀的讲法,禅修法的说明,阿毗达磨即是佛教心理学。研究所得的知识,再应用到某些种类的禅修上。


例如,阿毗达磨在缅甸非常普遍。在这里的行者,首先详细研究所有心理状态的种类,和它们缘起缘灭的过程或条件。


他学习物质世界的所有部分,各种元素,和它们的关系。当他娴熟它们时,那时他再应用这知识于禅修上。


这体系藉由观察所有生起的心理状态,和身、心、环境之间的所有互动关系,观察这进行中的过程,并予以分析深入它的组成份子。


当所有这些心理状态的原因、条件和短暂性,首先经由知识学得,然后藉由直接经验来观察时,智慧就能发展起来。


一个人将清楚地看到,世界只是一连串的‘无我’的精神和身体的过程,没有任何永久存在的自我。


另一种修习方式,是冥思基本佛法问题,但最后会遇到逻辑上的困境。这时就需要超越知识的禅修去直接经验,以解决、了解这些问题。


其它上座部老师采用的禅修,则是冥思有关法的特定方面。例如,指导人冥思宇宙的无常相,或是四大元素的本质,或是‘无我’的意义。


以地、水、火、风四大界为禅修目标时,人们可检视整天所有的经验,看到这些只是这四大元素的不同组合的缘生缘灭。


目前较普遍的是研究基本的佛法教旨,藉由智力的开展以正确了解世间的真相。对苦乐的本质以及我们真正是谁的了解,是坚强信仰和精进力的基石。学生则被鼓励在禅修中坚忍,为自己发展修习的结果。


在感觉状态的范畴中,慈、悲、喜、舍四梵住的禅修最受欢迎。上座部佛教中的几乎每个老师,都结合慈悲观作为修习的一部分。


通常,先培养对自己慈爱和悲悯,然后推衍到对所有的众生。有时,是利用唱念法语如‘愿所有众生快乐’来修持,同时有利用视像来帮助培养一颗慈心。


除了慈、悲之外,还有教导一些特定禅修,来培养一种对他人快乐和禅修随喜的感觉,以强化平衡达到舍心状态。


随着禅修深化,心就变得寂静无私,且智能增长。智慧让我们看到所有事物的基本和谐,智能自然成为慈心和悲悯的根源。


如此,慈悲心可以培养做为感觉心态的特殊禅修,或可成为佛教徒修习的基本成果。成为佛教徒的入会仪式和典礼,是庆祝关系到佛法及两千五百岁传统。


古代仪式有助创造信赖和浸润的气氛,深度禅修在这种气氛里最可以开花结果。从深奥教义中很明白了解,信徒不是向神臣服,而是将自己开放迎接法,让自己精神的发展予以展开。


佛教不是个有神论宗教,但对佛陀的礼拜,唱念佛陀和其教义、以及僧团,形成大多数僧众每日生活的一部分。使用各种仪式,点蜡烛,供花上香,


和唱念三宝,是某些寺庙、禅修中心的一部分。最后,礼敬佛陀、佛法、僧伽的方式,成为放弃自私的工具,且从舍弃中,人可以增长慈爱、悲悯和智能,直到不再与佛陀和法分开。


一些苦行严苛,和其它严谨的禅修院中,使用非常复杂和精准的戒律,做为禅修的一部分。人被鼓励谨记遵循数百甚或数千的戒条,并借助它们来培育定力。


许多著名的禅修中心,精准细微地使用戒律,这是它们禅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除非个人亲自修习它,否则很难了解它的全部价值。


藉由严格的戒律,人就会很注意身行和语行,个人的行为就能和团体和谐。这就反过来创造一个很坚固的迈向更高禅修的基础,并助人切断个人贪欲系统的根源。


人遵循团体规则,胜过单在顷刻间,将行为植基于渴望上。当严苛精确的戒律,和每日正念和慈爱一起使用时,对智慧的开展有莫大的助益。


当我们以七觉支(择法、精进、喜、念、轻安、舍、定),来思考所有不同的禅修法时,就变得很简单,来看各个方法是如何有助于导致解脱的心灵特质。


佛陀在《大般涅盘经》开示:“只要比丘致力于七觉支的发展,则比丘在解脱道上不会退堕。比丘们,凡所有因缘所生法都会败坏的,惟精勤努力以求自度。”

发表于 2013-6-16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9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慈悲乃佛学之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10:29 , Processed in 0.14626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