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区坪里的景致是搞得很不错的,大人喜欢带着孩子一起玩乐。
一天下午午睡后去上班,见一位只有点头之交的同事的大概四五岁的小女儿,一个人坐在石条几上——没见她爸(据说,她妈在美国生了她后就扔给她爸爸了,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下意识里老觉得她特别一些——对,应该是这样:有一种超乎同龄孩子的凝重感),我于是顺便过去就要搂抱这小东西——就如同我平常喜欢逗小动物那样,这孩子似乎本能地躲着我如同“侵犯”的搂抱,且见我有“用强”的意思,就冒出一句:“我讨厌你!”
我悻悻地走开了,虽然没生气,不过,马上想到了前几天想到的一个思想:宗教人士就是“接纳痛苦的人,如同垃圾填埋的场所”;知识分子就是“分析痛苦原因并力图变‘废’为宝的人”;平常人呢?就是“享受生活也制造苦难的人——即如:又生产财富又排放垃圾”。我此刻承受的似乎应该是宗教取向吧?接着我又分析了这件事,我的结论是:我的行为是不够尊重孩子的,我可能无意识地将孩子当“宠物”了!
一种来自不是很熟悉的大人的“亲昵”,对于一个敏感、早熟且当时情境不是很具安全感的小小心灵来说,肯定就是一种令人讨厌的行为。其实,对于成人来说,陌生的“亲昵”几乎可以说是“别有用心”。因此,孩子其实也很“大人”的,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尊重!
总之,我上面讲的这个不到5岁的孩子从反面让我学会了,一定要尊重孩子。下面要讲的故事则说明:你如果尊重孩子,孩子就会很“关照”你。
昨天回了农村老家,“小姨”(跟我同龄,不到50岁)在厨房忙着给我们准备丰盛家宴,旁边她家三岁的孙子也忙着把屋子里没用的三个热水瓶放置一块,将塞子揭开丢一边,用搪瓷缸在外面水龙头上接了半碗水,给每个瓶子灌冷水,祖孙俩都忙得不亦乐乎。
“奶奶”可能开头心思太集中于自己的正事,没在意孙子玩的项目,但终归发现给热水瓶灌冷水会影响热水瓶的使用。于是,跟孩子说:“热水瓶会弄坏的。”——真的完全没有呵斥小孩的大人口气。
我在一旁说:孩子玩就是学习。小姨说:他们也这么说。我们就这么讨论了几句孩子在戏耍中学习与给大人添麻烦的矛盾的问题。
小孩突然问奶奶:“把热水瓶里的冷水倒掉,要得不?”奶奶一边倒水一边跟我说:“这孩子要大人帮忙总是商量着问‘要得不’,没别家小孩子小霸王似的下命令要大人做事的习惯。”倒完了热水瓶的冷水,奶奶说:“你去玩积木,和姑爸爸(作者本人)一起去玩吧。”——此刻想起来,小姨真的很会带孩子。
你平常不娇惯孩子但又能尊重和理解孩子,那么,孩子就能学会尊重和爱戴你。
孩子跪在沙发边,将一堆七七八八的拼图版、塑料拼接模块、积木等胡乱堆砌着。我打算指导孩子“砌房子”,且搭了一个架子,见孩子立马拆了我的“成果”并继续自己的“活”后,我改变了我原来的“名为参与实是干预”的行为,我干脆就在一旁陪着看着。
我想,我们用成人的目的性思维去框架孩子自由散漫的游戏,一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二会限制孩子的想象。从上面的那个故事中学到的教训让我学会了不搅乎孩子的“自主学习”。
于是,孩子在沙发上搭着我看起来再怎么出乎意料的“不咋的”的“拼凑”,我也不指点了。即使孩子总不能将一根圆柱子立稳在已经“堆”好的积木“板”上,我也不“帮忙”——当然,孩子也没请我。后来,他将这个“活”挪到平整的木凳上就干成了,让我情不自禁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孩子继续玩着,我陪了二三十分钟后,给他打了个跟大人一样的告别招呼走开了。
让我意想不到又骄傲的事情是:吃中饭过程中当孩子最喜欢的盐蛋只剩两块的时候,他夹了一块给奶奶,并嘴里自言自语地说:“剩的这个给姑爸爸。”这不到四岁的孩子让我从正面学到了:要尊重孩子,那怕他或她很小很小。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