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是近代兴办佛教教育的开路先锋,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佛教教育理论。其中,他并没有忽略对女众的教育,多次被邀请至佛教女众团体,为其开示演讲,从中可以发现,太虚大师的女众教育思想是偏向于优婆夷教育。
太虚大师认为,出家二众固然重要,但是在家二众对于佛教的发展同样重要,“学佛者是需要普遍深入社会”的,特别是“妇女学佛法,以在家为善”。他不提倡妇女出家的理由无非还是诸如佛陀认为“为尼修行甚为不易”,并“特制许多戒律以规之”,他认为即使当年佛陀在世,对于妇女求学“亦本此意”。因此,妇女“仍以在家修持为佳”(《海潮音》1936年第2期)。尽管不鼓励妇女出家,但并不见得太虚大师就因此而轻视女众学佛,其实他仅仅是对妇女学佛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妇女在家学佛也能有大成绩。但是,要取得这些成绩,就必须对她们进行一番系统的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优婆夷首先应该正信,并遵守一定的规范。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发大心、明佛法、至诚供佛三个方面。太虚大师列举了诸多做到以上三点而获善报的“女众模范”事例,并指出,只要“仿古人之行,而为佛教之正信教徒”,也定会得到像她们一般的善报。
第二,对优婆夷的教育“不必限于作佛教的功课,凡女子所应学的知识与所应作的事业,皆宜学习”,这样教育出来的才是“真正的优婆夷”,不至于无所事事,要将其个人培养为社会有用之人材。其学习内容,除了“专心学佛的人格修养”外,还应包括家事教育、英文教育、中医教育、看护教育与幼稚园小学之师范教育等。
家庭教育。优婆夷教育应最先注重“能处理家事的家庭教育”。只有培养这样的优婆夷人材,将来才有可能使她们“家庭佛教化”。
英文教育。优婆夷不应只学习中文,还应该学习英文,时刻为将来学有余力时“出洋传教”做好准备。太虚大师也自知,让优婆夷担任佛教传教士,到国外设医院、办学校等等,时机还不是很成熟,“希望未免太奢”,但如果提前打好基础,并“有人肯发心做”,总有实现的一天。
中医教育与看护教育。优婆夷应该学习医学与看护。太虚大师指出,近代以来,一直有人想办佛教医院,若要“觅少数佛徒的医师尚容易”,但“要院中办事人皆为信佛者,不容易找到”。特别是护士一职,“要完全信佛的,就很难物色”。造就如此之优婆夷人材是很迫切的。
师范教育。优婆夷教育还要注重“幼稚园和小学教师的人材造就”。这样的优婆夷非常容易深入社会,并从孩童开始教化,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孩童的整个家庭,便于弘教。
第三,优婆夷应将家庭整个佛化。所谓佛化家庭,就是要使整个家庭中的成员信奉佛教。在太虚大师看来,佛化家庭的多寡,甚至成为佛教是否能够生存流传的关键所在。他列举如今印度历史上所有的婆罗门教、回教、基督教、尼犍子教等宗教都存留了下来,唯独佛教只剩零星少部分人。其原因就在于,“过去住持佛教者唯为寺院憎众,而维护兴盛佛教的关键,完全操诸高僧及国王大臣之手”,并无群众根基。而上述其它各教是“建筑在家庭宗族的基础上”,“祖父子孙历代相承,在一般社会中已根深蒂固”,所以不容易被灭迹。因此佛教要想继续流传下去,克服面临的种种生存危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整个家庭佛教化”。凡是家庭中的成员,包括奴仆在内都应该“灌输以佛教知识,使之信崇”,子子孙孙,历代相传,这样就可以为佛教在家族中“打下一个深固的基础”了。
因为过去的女众教育忽略了对优婆夷切实全面的教导,导致她们学成后“无良好出路,一出院即感到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似乎只有出家为尼一条路可走,无法为佛教宏扬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成为优婆夷教育中的一个缺陷。因此,太虚的优婆夷教育思想是有实践经验作为根据的,是对其佛教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其着眼点是始终放在佛教发展的大前提下的。优婆夷确实担负了佛教向社会大众弘化的重要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