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93|回复: 0

[大德开示] 心戒法师:真正的三皈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8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们由于不明理地学佛,打不好基础,自己都不敢肯定,这样修学佛法对吗?这样念,以后能不能消灾?能不能往生?天天自己胡思乱想。把什么是三皈依弄明白了,在修行中起作用,弄不明白就起不了作用,弄明白就是明理,所以明理是基础。
经典告诉我们,先皈依三宝,皈依佛法僧三宝,外在的皈依是: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恶鬼,皈依僧不堕旁生,这叫外皈依。外皈依完了,自性还得皈依:自皈依佛觉而不迷,自皈依法正而不邪,自皈依僧净而不染。
自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佛以后,开始学习觉悟,再也不迷惑啦,告别迷惑,由于迷惑心中一团黑暗,通过皈依佛,觉而不迷,告别黑暗,从黑暗中走向光明,这叫皈依佛。
皈依佛是皈依觉悟,从皈依后按照佛陀的教诲开始生活,不再过糊涂的生活,想出离六道,开始发菩提心,心量逐渐的拓宽,这就是觉悟,用觉悟心生活是皈依佛。
现在的人学习觉悟很模糊,需要长期听上净下空老法师的开示,听师父开示。这就看你遇到什么样的缘分,遇到好的缘分觉悟得就快,遇到迷惑颠倒的缘分,你可能学十年、二十年的佛,你连觉悟都不懂。
觉悟的人肯定跟众生不搞对立,觉悟的人肯定是恭敬众生,觉悟的人肯定生感恩心,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看一切人对他都有恩,他不会天天自私自利考虑个人的感受,他不会是天天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这心咋这么烦?我怎么办呢?”这都属于迷惑,他没有皈依佛,由于他自己难受,他就联想到众生,他就愿意代众生受苦,这才谈得上皈依佛、皈依觉。皈依佛、皈依觉就是凡心转佛心,逐渐转成佛心,佛心就是觉悟的心。
皈依觉悟是我们佛弟子真正修行的主要课题,皈依以后我们本身用个人的看法看问题这就迷了,没学觉悟。
觉悟既然这么重要,就应该知道,连觉悟都不知道,皈依是假的,你没真皈依。
学佛是为了消灾免难、离苦得乐、露出智慧、出离六道。苦从哪里来?乐从哪里来?上净下空老法师告诉我们:苦从迷惑中来,乐从觉悟中来,世尊已经告诉我们觉悟人生的种种方法、道理。
皈依佛了,佛没告诉我们的,我们不要听、不要信,明理了越学越简单、越明白,明白人心量肯定是越来越大,由于觉悟的内容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很少,所以说听课的时候觉得挺好,一从这个道场走出去,又开始就事论事,就事论事的根本在哪里?就在“我见”上,“我见”没除,没转过来,就在相上,著相。
著相的修行那就叫迷惑,在庄严的寺院搭上袈裟、搭上海青是表法的,你的内心必须觉悟!如果以迷惑的心诵这个经、以分别心去念这个佛,谁也离不了苦、得不了乐,因为我们学佛学的是觉悟,觉悟在心中,没在外面。如果觉悟不起来,光在外面磕头、上香、跑寺院、放焰口,那个只能增加迷惑颠倒的思想,更加让脑瓜子里忽忽悠悠的迷糊。
离相就是觉悟,世尊怎么成佛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咱们现在有的学十来年连离相都不懂,照样心量拓宽不了,照样烦恼重重。
我们在道场、在佛堂、在寺院磕的头、上的香、跪着诵经、共同念佛,这都是一种形式,这都是“事”,因为“事”上不存在觉悟与迷惑,关键是我们修的这颗心,心里明白了、觉悟了,你不在寺院,你在荒山野地,你也是个学佛人,你也照样离苦得乐。为什么?我们走到哪里都不会丢失这颗觉悟的心。寺院是表象,袈裟是表象,海青是表象,佛像是表象,相上容易无常,你离开寺院呢?没有佛像的时候呢?你是啥想法?真正的觉悟在心中,心中对一切众生生出恭敬心、感恩心你就已经佛在心中,你随缘为一切众生做事,你这个凡心就已经转成佛心,所以说佛在心中。
皈依法正而不邪,知见一定要正,以佛陀告诉我们的八正道去为人处事,以深信因果的眼光看待一切,处处遵照佛陀的教诲去做,是皈依正。
你不要以为生活中没有佛法,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正而不邪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举一个例子就明白了,正在那里拜佛,突然后背发沉、脑瓜皮发紧,你是啥想法?“哎呀,是不是黄仙爷来了?是不是狐仙爷来了?”你是这样的想法,你就皈依邪了,没皈依正,你没做到“依法不依人”,你是依止你个人错误的想法在修行。你如果想:这是佛菩萨在加持我,感谢佛菩萨加持,你是正而不邪。
再比如,晚上走路的时候觉得后边有个人跟着,有害怕的感觉,你没皈依法、没皈依正,你皈依邪啦,因为啥?怕的思想是啥?害怕就有鬼,是你多生多劫做过亏心事、做过见不得人的事,所以说你害怕。有啥害怕的?既然因果的相续相我们都明白,你还有啥害怕的?证明你深信因果还不够。
皈依正就是皈依法,世尊在哪部经典里面也没告诉我们到哪哪可以撒撒净,可以给你观观看看,查查因果,破绽破绽,可以给你念念咒,让你消灾免难,可以念念咒让你买卖兴隆,这都属于心外求法,得不到真实利益。还有这样的人,他以为他有神通可以给你做,都属于迷惑众生,把你带偏啦,你想了脱生死,门儿都没有,比登天还难。叠金条叠元宝的那更不用说啦,看看你家不顺,是窗户下有口大缸,要挪开就顺利啦,回去就开始挪缸,这样的都不叫皈依法,都不叫“正而不邪”,这都叫打着佛家的旗号办着仙家的事,不是佛弟子所做的,真正的佛陀弟子不会做那些事情。
有病的时候,你什么想法?“哎呀,别大发了,我得赶紧上医院输输液、吃点儿药吧!”你没皈依法,没皈依正,一难受,想起更多的众生,像你这样有病的众生多得是,他们多苦啊,通过你身上的病增加愿力,想到那些更苦难的众生,愿他们都能早日消除业障,早日恢复健康,愿他们都能皈依三宝,信愿念佛同生极乐,你这叫皈依法,皈依正,正而不邪,通过自身的病增长愿力,这叫离相,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我相,个人的知见没啦。会修,天天在增长功德,天天在消业,不会修的天天在造业。
自皈依法,正而不邪,佛弟子以八正道为准则,依四依法,你如果八正道、四依法不知道,学佛就容易偏离方向,你就没有鉴别能力,你就不知道别人讲的如法不如法,你不太清楚。如果总则、根本你知道,你就有鉴别能力,你就不会迷失方向,时时刻刻不管我们遇到什么事,都生起正确的想法,有正确的想法,心里才能清净。如果想法错了,你肯定很乱,肯定很累,肯定很烦,肯定很无聊,放开眼观察不学佛的人,错误的思想太多太多,100%的错误,连一个正确的想法都没有。“我要帮助我哥哥,帮助我妈”,帮助可以,随着这个缘分做事,但不能执著,帮不上觉得难受,就是执著,那不叫慈悲,小范围的感情,那叫私情,如果你不明理的帮他,增长了他的贪心,照样下三恶途,真正的正念、正确的想法是很深刻的,不是咱们所认为的,你个人认为的正那不叫正,你个人认为的那叫我见,你所说的一切想法都偏离了佛法,只有佛说的方为正,没有我见,没有身见,没有他见,这是永恒的真理,这叫真实义,叫正!
如果讲不出真实义来,都不叫正!假如说正,那也是不圆满的正,半拉正,半拉邪,正中夹杂着邪,善中夹杂着恶,混乱的,夹杂的。皈依正,尽量按照佛陀的八正道去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就有总的规范,也就是我们的思想正序化,只要你按照八正道去修行,我们的整个想法基本来讲是正序化,正规的,它不会散。不按照八正道修行的呢?他都没有秩序,见啥想啥,就事论事,就事生情,就事分别,整个的思想一塌糊涂,就像一匹没有缰绳的野马,奔驰得无边无际,你想收都收不回来,你说得不算。如果你按八正道修行,自然而然地不会跑得很远,自然而然你就能给它转过来。说,佛法是心法,只有心中觉悟了,你才进入佛门,才谈得上是真正的佛弟子。
人们皈依法正而不邪运用得不好,一遇到事,干啥?错误的想法现前啦,说晒着怕休克,这啥念头?就不知道吃苦了业佛菩萨加持没事,这念头多正。动不动就留点儿钱到老有病用:“有病时候谁管啊,不攒点儿?”这样的念头都属于没皈依法。皈依法正而不邪没有这样的念头。通过一点点小事,一些错误的想法就都流露出来,实际有什么可攀缘的?事相上没有对错、没有善恶,只要你不执著,心中不停留,别总是背着它,别总是留印象,随缘而心不变,你就已经真正地随缘了旧业,然后增长愿力,就成功了。如果这个事,你总是放在心头上,总是想,你永远背着包袱。咱们讲那个故事,师兄师弟下山买粮的那个故事,人家师兄把女人背过河轻松自在的念佛啦,放下啦,在修行中呢,他师弟就不行,总是背着,一直背了一天一宿,究竟谁犯戒?心里老想的那个犯戒,扰乱了清净心。事相上看不出来谁犯戒,咱们往往都是从事相上去评论,一看这个事怎样,从事相上没法评论。
看心不看相,心正才算正。再举一个例子。
我碰到一个人,他母亲瘫瘫巴巴地,每个月给母亲300元钱,一看他开的工资不多,一个月开一千多块钱,孩子还上大学,“你真孝顺,一个月给你母亲300元呢,你怎么想的?”他说:“她拖拖拉拉地活受罪,不如老早的噶呗儿一下子,省下我的300块钱,好供孩子上学。”表面一瞅非常孝顺,他的想法可不孝顺,那发心不正,恨他妈老早噶呗儿死了。如果起心动念,一想老人家多么地苦啊!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拉扯大,多么不容易!有时间抽空安慰老人家,尽到孝心,如果一个月给100块钱,这也叫真孝。现在人们都是从相上看,不从心上看,所以说就偏啦。咱们学佛为啥进步慢?就是皈依三宝时就不明白,皈依到外边去啦。
皈依佛,佛在哪?在庙里呢?天天往庙里跑,冲着泥佛像梆梆磕头,要不就是上佛像前天天往这里一跪读经,这叫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到哪里去啦?把这经书天天搁脑瓜子上顶完了念,念完以后放在红布上这叫皈依法?皈依到白纸黑字上去啦,嘎巴嘎巴地念得可流利啦;既然皈依佛、皈依法都皈依到外边去啦,那皈依僧就更不用提,皈依僧呢?往往就是:一看一个没头发的穿着袈裟的这就叫僧,天天跟在后边跑,呼呼啦啦地,人家在那叠元宝他也跟着叠元宝,这就叫皈依僧去啦。佛法僧你皈依到外边去啦,没有皈依内在的觉正净!所以说都皈依偏啦,纯是瞎凑热闹,盲修瞎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8 06:54 , Processed in 0.30750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