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83|回复: 0

[佛化生活]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美国之行系列报道之二十四 6月25日 答问斯坦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8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59 编辑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美国之行系列报道之二十四
6月25日 答问斯坦福
下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讲座,是我们首次在美国高校亮相,见到了许多的中国老乡,让我们在倍感亲切之余,也看到了中国人在美国社会中越来越活跃的身影。今晚,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的座谈,则是一次与外国友人的心灵相会。在此,悟光法师更是经历了一次难度不小的“答记者问”。
发心最宝贵
斯坦福大学始建于1885年,是美国最著名的私立大学之一,是当时的加州铁路大王老利兰·斯坦福为纪念他在意大利游历时染病而死的儿子,捐钱成立的以他儿子命名的大学,,占地35平方公里,是美国面积第二大的大学。 相比美国东部的常春藤盟校(IVYLeague),斯坦福虽然历史较短,但无论是学术水准还是其他方面都能与常春藤名校相抗衡。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2010年盘点的美国培养亿万富翁最多的大学,斯坦福大学名列第二,仅次于哈佛大学。曾一度,美国最高法院的九个大法官,有六个是从斯坦福大学的法学院毕业的。斯坦福大学奠基并创建了著名的硅谷,孕育了享誉世界的现代科技文化。 本次斯坦福大学座谈的顺利成办,仍然离不开有缘人。斯坦福大学佛学社前社长聂小溪得知我们要去,非常高兴。虽然她已经毕业工作了,但还是热心地给我们介绍斯坦福大学的各大佛学社团,并主动发信给这几个社团的负责人,组织联系座谈事宜。尤其值得赞叹的是,她专门到龙泉之声网站,找到金龙桥和千年银杏树的照片放在宣传邮件中,希望抓住大家的“眼球”。也正是在她的努力下,这次讲座来了很多外国朋友。她提到此次座谈来的大部分都是外国人时,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要多找外国人来听了,多向外国人弘扬中国文化。” 之前就听法界宗教研究院的亲伟师说过,斯坦福的校园非常美。因为此次乘坐的是大巴车,司机师傅很费劲才找到斯坦福的地址,而大巴车因为车型的限制,在校园中不能随意停留,找停车位又花了很长时间,原本的参观时间也就没了。我们只能在车上匆匆地欣赏这里的美丽。斯坦福校园的大超出了我的想象,一眼望去,都是茵绿的草坪、繁茂的树木和优美的建筑,完全看不到边界在哪里。我们所看到的斯坦福大学都是黄砖红瓦的建筑,是十七世纪西班牙的传道堂的样式。进入斯坦福,首先看到的是土黄色石墙环绕下的红屋顶建筑,拱廊相接,棕枷成行,在古典与现代的交映中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和学术气息。在仿似海边度假别墅的学生宿舍之间,还设有小型篮球场,年轻的学子在夕阳下挥洒汗水,校园中有不少自行车“骑士”穿行,校园内的氛围活力十足。
多元是流行
我们好容易才找到了今天座谈的地点,一下车,就看到等候已久的聂小溪。肤色健康的她,梳着辫子,看起来既有东方的温和,又有西方的精干。座谈的会场顶面中部为凸起的尖顶,像教堂,房间中部伫立着两排大柱子,柱子上挂着六面旗帜,分别代表六种宗教,装饰柜中还陈列着佛教的法器——磬。这里的墙面和顶面全部是用木材作为装饰,在灯光的照射下,整个会场晕染着一种神圣的黄色光晕。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斯坦福大学专门用于多宗教交流的活动中心,只要提前申请,每个宗教都可以在这里自由举办活动。 此时,会场内已经摆好了座谈的座椅,参加的同学也都已坐好。此次参与座谈的学生全部来自于斯坦福大学禅学社,总共有包括两位社长在内的12人参加,绝大多数都是外国人。由于正值暑假,本科生都不在校,来的都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看到这么多翘首以待的外国朋友,让我们既有点紧张,也对今晚的座谈充满了期待。虽然会场的椅子是采用圆圈式的座谈形式,但其中半圈是一排排的椅子,看起来很像记者招待会。 在座谈开始前,悟光法师还是向大家介绍了龙泉寺,“它是个千年古寺,2005年重新开放,迎请上学下诚大和尚为住持,现在已成为北京较大的寺院之一。开通了八语种微博,使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目前寺院已经有上百僧众和两百多位常住义工。然后,就进入问答环节。刚开始,同学们都显得有些拘谨,法师就耐心地鼓励他们一个一个发言,最后几乎每个人都问了问题,提问显得很专业,有时还有些尖锐。法师则都能够把握缘起,善巧应对,用平实的语言来对机开示佛法。 第一位发言的同学,是从中国佛教的整体情况入手的:“过去二十年佛教在中国有什么样的变化”?法师从容地答道,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腾飞,包容度越来越大,如这次参访交流就非常愉快。2006年,在中国举行的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以及之后的第二届、第三届,有几十个国家的佛教徒以及非佛教徒参与其中,“我自己就参与了第一届和第三届,亲身感受了宗教信仰自由。”一位同学还请法师评价佛教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比如1949年前后和1976年前后,比较来说有什么不同?”对这个有些尖锐的问题,法师应对善巧又幽默:“1949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1976年以前我还没出生,所以也不知道。现在呢,我觉得很好。”在答完之后,法师都会体贴地问:“不知道我的回答,有没有回答你的问题?” 对于龙泉寺这个微观层面的寺院情况,也是这些学生关注的中心。一位同学问法师,“寺院是如何管理的,管理的构架是什么?”法师的概括很精练,“从硬件上来说,是古寺新貌;从软件上来说,是古今结合。”法师继续阐述道,“我们师父的一个心愿就是建立汉传佛教的修学体系,我们正在尝试。龙泉寺不仅有古老的传统制度,如客堂、维那、大寮等,也有现代的管理方式。从现代方面讲,我们有书记会,相当于世间的领导小组。我们有弘宣部、文化部、慈善部、工程部、教化部五大部组以及翻译中心、大国学复兴基金会,每个部门都有法师主管,但具体运作主要是靠居士。师父对居士的管理是男女分开,僧俗分开。”法师特意提到,“僧众有僧众的管理方式,主要靠戒律,加上一些现代管理,比如每个部门都有每个部门的规定,而在教育上,比丘、沙弥等也分开。而在俗众的管理制度上,以‘服从管理,坚持随众,不说是非’为总原则。” 一位同学还问法师,“寺院是如何教大众修行佛法?”法师说,这涉及到僧、俗二众的教育体系。“僧团分净人班、沙弥班和比丘班,每个班又分几个层次。比丘班以戒律为根本,中国的汉传佛教主要遵循的是南山道宣律祖的四分律。除了戒律外,还要学习其他的经论,比如《大般若经》等。佛教是由戒入定,由定入慧,戒定慧对应的就是经律论。戒,对应的是律学方面的典籍,定对应的是佛陀讲的经典,慧对应的是祖师造的论,汉传、南传、藏传的都有,如《菩提道次第广论》、《大乘百法明门论》、《俱舍论》以及师父的开示等,我们都要学。此外,还有寺院里面的日常共修功课。俗众除了日常共修功课外,还有学佛小组,十几个人一组,大家针对僧团制定的一些论点研讨,僧团做指导。”之后,法师又阐释了师父的四句名言:以信仰为根本,以解脱为目的,以教育为中心,以文化为纽带。“一个佛教徒,信仰是最重要的,不然就是学术性的,不是一个佛教徒;解脱为目的,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成佛,解脱生死;教育是中心,不然前面两点都是白费,没有根的;文化为纽带,不光自己学,还要跟社会接轨,不然圈子会越来越小。”法师最后向大家发出邀请:“如果想了解更多,想体验,欢迎到北京龙泉寺。”全场的氛围变得轻松了不少。 对于寺内居士的情况,大家也很感兴趣。一位同学请法师描述居士典型的一天。此时,法师转向在寺里承担多年的全职义工,也是此行的翻译——王硕说:“请王硕说。”于是,王硕用流利的英语现身说法起来:我们的居士分全职和兼职的。全职义工住在寺院里,一般就跟着寺院的安排,如4点起床做早课,出门要请假,还参加各种课程,如学习师父的开示等等。对于兼职义工,我们有学佛小组,每周两个小时课程。听完王硕的介绍后,一位同学问:“做义工多久能够达到更高的状态?”王硕答道:“佛教发心是根本,想要提升就能提升。”听到这个答案,大家都认同地笑了起来。 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也主动发言,并很体贴地用中英文先后提问:“您在看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时,有哪些感触呢?”一位同学问。法师答道:“举一个比喻,就好像一个国际饭店一样,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进去吃饭,每个人都可以点他喜欢吃的菜。只要他觉得自己的生活美满、幸福,自己的身心灵能够得到安慰、宁静、提升,就可以。这次来美国,看到美国的佛寺和中国的佛寺外形完全不一样,但是因为文化的不同,美国人不一定习惯中国古代殿堂式的建筑,所以建筑的外形不是关键,关键是这种东西可以真正受用,觉得生活中需要它。任何宗教都有存在的价值,因为人们有各方面的需求,不可能只有一种宗教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不同的宗教也是符合各种人的需要。大家共同发展,互相尊重,求同存异。”法师最后总摄道:“多元文化很重要,尤其是在当下的世界中。” 因为大巴车停车时间的限制,我们的座谈不得不到此结束。最后,一位同学问法师,“您如何平衡社会活动和佛法修行?”法师表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社会活动也是实践佛法的一种。刚开始学习佛法时,要学沙弥戒、比丘,断习气,发出离心,到时候再受三坛大戒。到一定程度,就要在社会中学习菩萨的六度万行,跟社会接触,行四摄法,也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些是跟社会完全接轨的,就是刚才谈到的以文化为纽带。”法师表示,“非常想跟大家交流,但是时间不够了,送给大家一些结缘品,上面有我们的网站地址,可以通过网站长时间、不分距离交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
高校是平台
座谈结尾时,法师请斯坦福大学的同学也介绍下自己,增进彼此的了解。从大家的介绍中可以获知,他们来自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多个国家,因为是禅学社的社员,每个人都对佛法很感兴趣,有几位还有禅修的经历,有的还持受五戒。其中,有一位中国留学生还曾经去过龙泉寺。一位叫Paul的学生,借此机会对法师表示感谢:“你说的话我很喜欢,非常感谢你的到临。”讲座中途,在万佛圣城相识的曾居士特意从硅谷赶到现场,这一次他把全家都带来了。曾居士的夫人说:“我是和丈夫一起来的,我的家庭是佛化家庭,佛教教给了我们慈善和智慧。”法师最后祝福大家:“大家与佛有缘,相信你们的生活、生命会更加美好!” 交流完了,法师给同学们赠送法宝,包括师父侧记、“小微博大缘起”光盘等,并拍照留念。在赠送礼物时,法师突然发现这个禅学社有两位社长,但之前只准备了一份社长的礼物。面对临时出现的变故,法师第一时间就补充了一份社长的礼物,让大家都很欢喜。 在座谈结束后,利用最后的一点时间,我们简单参观了下本楼层。那位曾经到过龙泉寺的中国留学生说,这栋楼是斯坦福的综合宗教服务中心,三层都可以提供宗教服务,“美国的宗教现在有100个左右,在美国这非常重要”。聂小溪补充道:“无论是哪个宗教,都可以在这里做他们的宗教活动,我们刚才使用过的会场就是各个宗教共用的,谁先预定了就谁用。基督教会在这里做弥撒,伊斯兰教也会在这里做礼拜。”美国的高校里都有宗教活动场所,现在都能看到有教堂坐落在校园里。 师父曾说过:“西方也很想了解(我们)……要把我们的声音发出去,把我们要说的话说出去”。通过这几天的参访和现场交流,我们确实看到西方人对中国佛法的兴趣和了解的愿望。虽然中西之间的交流已是越来越频繁,但是从我们的参访所见所闻来看,也许是因为我们主动的传播还是太少,不少西方人对于中国现代社会的真实状况、中国佛教的现状仍然不太了解。供与求之间的落差,带来的是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国际弘法的希望就在正前方,需要我们更加主动、积极的努力。既然已经迈出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愿在师父悲心愿力的摄受下,本次参访的所有善业都能增长广大,国际化弘法的事业步步增上!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54042598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8 20:43 , Processed in 0.367611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