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21 编辑
“9、《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此段经文正是此经注脚。此为一超直入圆顿要门。一切法门,无方便于此者也。”“《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这是《圆觉经》一段很重要的开示,教给我们修学的诀窍。经中所说跟《金刚经》上讲的意思完全相通,可以把它用来互相诠释。也就是用《圆觉经》来解释《金刚经》,用《金刚经》来解释《圆觉经》,这个意思格外的明显。可是这个境界很高,真正能够用得上,当然是很好,就怕用不上;实在用不上,那就老实念佛。“知幻即离”,什么是“幻”?《金刚经》上讲得透彻。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不但微尘是幻妄,不是实在的,世界也是假的,说明了“诸法空相”。大乘佛法里面常说“万法皆空”,这一句话可以说已经变成佛门的口头禅。怎么“空”法,也很少人去过问它;空不了就解决不了问题。这部经给我们说得明白,确确实实是空相。“相有体无”,这是如来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外面的境界是空的、幻有、假有;里面我们能够思惟,能够想像,能够记忆的,我们叫它做“心”,能执着的,经上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也是空的。身心世界都是空相,都不是真实的,这叫“幻”。 观世音菩萨在《心经》里面告诉我们,他用般若观照的功夫,这他讲得很清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是用般若的观照,“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有情、无情,我们今天讲的动物、植物、矿物,都超越不了五蕴的范围,五蕴皆空,于是他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是什么?不只三苦、八苦,六道轮回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六道、十界都是苦,都是苦厄,他能够超越,超越到哪里去?到一真法界去。菩萨住一真法界。他为什么能照见?为什么能度一切苦厄?那就是《圆觉经》上讲的“知幻即离”,他明白了,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马上就放下。“离”就是放下,离不是离开这个境界,诸位要记住!心里面再也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心里面再也不把身心世界挂在心上,心离,心真的离了,离得彻底,离得究竟。为什么说离得彻底而究竟?因为他“知幻”。这四个字:“知幻”是开悟,大彻大悟;“即离”,离是功夫,是放下,功夫就圆满。“不作方便”,直截了当,这的确是宗门里面所谓上上根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接引的对象就是这一类的根性,上上根性的人。 “离幻即觉”,这个地方的“觉”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有没有次第?没有,这叫做圆顿大法,所以经的名字叫《圆觉经》。圆是究竟圆满,没有次第。《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在修证的形相上来观察,有次第、有圆融。中下根人,修学证果有次第。像经上讲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有次第。上上乘人没有次第,没有次第的,叫它做圆融。圆融不碍次第,次第不碍圆融。这就好像我们到这个讲堂来听经,这个讲堂在五层楼,从楼梯一阶一阶上来,那叫次第;坐电梯上来的,就没有次第,那就圆融了。但是你要晓得,你坐电梯上来,电梯还是一阶一阶的经过,所以行布跟圆融是一不是二。这是《华严经》上说的,诸位从这里去体会它的意思,圆融里面有次第,次第里面有圆融。离幻即觉,问题就是你是不是真的彻底放下? 《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愈讲愈精彩,重要的意思都在后面。我们在讲堂上看,同修们的福报不一样。讲前面,没有讲到这么深,没有讲到这么重要的地方,我们这个讲堂这一层,跟底下一层都坐满了;现在讲到最重要的,人只剩下四分之一都不到。你要问什么原因?没有福报。他只有那么大的福报,只能听那么多,再听到究竟圆满,他没有那么大的福报,这是实实在在的。当然,他们还有依赖,录像带、录音带将来他还可以拿回家去听。但是听录音带,没有在现场听印象来得深刻,那是不得已。所以我们一看,真正有福报的人不多。福德不具足的人,还是占大多数!实在讲这段经文,就是这两句话,“知幻即离”、“离幻即觉”,顶重要的就是这两句话,跟《金刚经》上讲的义趣完全相同。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菩萨当然没有问题,让我们生起疑惑的是末世众生。末法时期的众生行吗?《圆觉经》是一部大经,经义跟《楞严经》非常接近,但是它有相当的深度。虽然有相当深度,如果我们有《金刚般若》的基础,去涉猎这些圆教的了义经典就不难,《金刚经》的确是一把宝贵的钥匙。末世众生有没有这种人?有。正如同须菩提尊者,在这部经上所问的,五五百年之后,还有没有人能够相信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话?世尊为我们解释得很清楚,不要说是现代,再往后面去,我们知道,世尊的末法一万年,才过一千年,后面还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后,有没有人?还是有人。为什么在那个时候还有人相信?还有人能够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这些人善根、福德深厚,不是普通人!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常说的,《金刚经》上也说,这不是凡夫。久远劫来,他就种植善根、福德,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 善根、福德这么深厚,他为什么不证果,还在当凡夫?实在讲,这个话问得很好!问的是谁?就是我们这帮人。我们无量劫来,《无量寿经》上所说的,阿阇王子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四百亿佛”诸位想想,那要经过多长的时间?就算是每一尊佛出世你都碰到,实在讲没有那么好运的人,哪有那么巧,佛一出世你就碰上?不见得是每一尊佛出世你碰上,但是你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是无量劫!这样深厚的善根,听到释迦牟尼佛讲这个经典,生欢喜心。但是诸位要晓得,没有这样善根深厚的人,纵然听到,有机会闻到佛法,心不坚定,不能够依教奉行。如果要是念佛往生,那他的善根、福德比这个还要深厚。这是我们在经上看到的,阿阇王子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听到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动了一个念头,希望自己将来成佛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就动这么一个念头;还没有动念头要发心念佛往生,没发这个心。然后我们就想到,《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个善根少,少到什么程度?供养四百亿佛的善根都少,你才晓得修净土法门的人不可思议!修净土法门的人,决心这一生当中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只要这个决心下下去,再不退转,这个人就是菩萨,绝对不是凡夫。这个话也不是我说的,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 我们今天在《金刚经》上,我们知到“幻”,能执着的心,三心不可得;所执着的一切法,法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身心世界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我们今天知道“幻”了。不但佛是这么说的,近代西方科学家也是这么说的,他的说法跟佛在经典上讲的已经相当接近了。可以说我们“知”,现在问题,知是知,没有离。如果你在我们这个讲堂里面,一听马上就离,那就恭喜你,你当下就证果,你立刻就成佛了。古人所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话不假!你想不想成佛?想成佛,离了马上就成佛。当然这个佛不是究竟圆满佛,但是确确实实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如来。圆教初住菩萨就是诸佛如来,你真的是成佛,不是假的。问题是你肯不肯离,也就是你肯不肯放下,放下就是,“离幻即觉”。 这是说明大乘了义经的理论与方法,乃至于果证,末法时期的众生也有份,不要低估了自己,但是也不可以抬高自己。抬高自己,是贡高我慢;低估了自己,显得自己太懦弱无能,这都不行,都不能成就。要明理,要放下。实在不能完全放下,那我们就走“次第”。“圆融”没法子走,走次第;次第是逐渐逐渐放下。我们还拿比喻来说,你们从一楼到五楼来,你们从台阶一步一步上来,你爬到第二层,你一定舍第一层,你放下了!你放下第二层,你才能到第三层;放下第三层,你才能到第四层;四层也放下了,你才能到第五层。你不放下,你就得不到,一定要放下。次第是慢慢的放,先把身外之物放下。这个放下,跟诸位说,最要紧是从心里放下,我不再攀缘了。我每天三餐饭能吃得饱,能穿得暖,有个小房子住,就很好了,不要再贪求、再奢求,奢求是放不下。希望生活愈过愈简单,那你就是愈放愈多。放下的愈多,你就愈自在。为什么?你心里负担少,压力少。贪而无厌的人,心里负担沉重,压力很重,那就不自在,烦恼重重!能放下的人,烦恼少;烦恼轻,智慧就增长。所以他的生活,人家生活在圆满智慧之中,这真正是高人。一般凡夫是生活在烦恼里面,苦不堪言。这些事跟理,都要好好去想想。我们讲得很简单,讲了你也点头,但是你还是放不下。什么原因?没想通;果然想通,你就真的放下了,放下就明心见性。 “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三界、六道、十法界都是幻的,所以称之为“诸幻”。三界六道从哪里来的,你要清楚;你搞不清楚,所以你不肯放下。佛在经上真的讲得很圆满、很透彻,十法界是从妄想里面生的,打妄想、起分别,就有十法界。六道从哪里来的?六道是十法界里面的一个部分,执着来的。所以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证得的是什么?一真法界,真如本性,你不能证得,原因就是你有妄想,你有执着。还有一些人,有妄想死不承认,“我没有妄想!”没有妄想,你怎么会生在六道里面?不但你有妄想,你还有执着;你要是只有妄想,没有执着,你今天应该是阿罗汉、缘觉、菩萨、佛,你在四圣法界,你不应该在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的人,不但有妄想,还有严重的执着。这就是我们要承认,不承认不行。承认我有病,晓得有病还有救,还会去找医生治病;有病,不晓得自己有病,不承认自己有病,到病发的时候那就没救,那才是可怕的事情。所以妄想、执着统统放下,这就是离幻,那就觉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们凡夫的的确确有超越十法界的机会。 佛法讲缘份,缘很重要!《弥陀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缘份很要紧。纵然你有善根、福德,如果你这一生没有机会,没有遇到净宗的经典,没有遇到《金刚经》,没有遇到《圆觉经》,那你真的是没法子;纵然遇到,遇到了不懂。会念经,不懂经义没用处。为什么?他提不起修行的功夫,功夫是观照,提不起观照的功夫。所以经要解义,江居士在《讲义》里面说了多少次,不但要解义,要圆解,要解得透彻,解得圆满,然后你才知道怎么用功。不但你晓得怎么用功,你还会知道非这样用功不可,你的问题就解决了。所以缘非常重要。 “此段经文正是此经注脚。此为一超直入圆顿要门。一切法门,无方便于此者也。”这个话讲得没错,理上讲确确实实如是。但是这样根性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传到中国来,是公元六十七年,今年是一九九六年,将近两千年当中,佛教史里记载的只有一个人。唐朝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只有这一个,他的确“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我们就看到这一个人,就没有再看到第二个人。为什么没有第二个人?如果说是知得不够彻底,这的确可能,不能完全放下,这是占大多数,没有这么直截了当的。宗门里面的人物,有几年开悟的,明心见性的;有十几、二十年、三十年开悟的,明心见性的,这个我们在历史上看到不少,禅宗《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里面所记载的。但是像惠能大师这样,我们没有看到第二个人,他真的是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所以能大师给我们做见证。 “无方便于此者”,净土念佛往生也比不上它,也没有它这么直截了当,这个话全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今天还要导入净土,原因就是我们放不下,我们离不开,这个没有办法,只好靠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帮忙,我们只好走这个路子。实在说,纵然你能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十方诸佛还是劝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文殊、普贤,《无量寿经》上第二品前面列的“贤护等十六正士”,那十六个人是等觉菩萨,不是普通人,他们的果证,跟文殊、普贤没有两样,跟观音、势至完全相同,为什么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快,时间缩短。就像此地讲的,确实一切法门没有比这个更方便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是圆教初住菩萨。你要想成佛,还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如果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小劫的时间都不需要,太快了,这是说明为什么十方等觉菩萨还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江味农居士一生研究《金刚经》,他这一本《金刚经讲义》,四十年的心得报告。他真的透彻、明了,他老人家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真正透彻了,一定是这么作法。 “10、佛说一句法,包含无量义。可作种种解,故谓之圆音。又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所以大乘经中教导学人,以亲近善知识为要图,以开正知见为根本也。” “佛说一句法,包含无量义,可作种种解,故谓之圆音。”圆是圆满。为什么佛说一句法含无量义?不但是大乘了义经,字字句句含无量义,小乘、方等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给各位说,也是这样的,这个我们要知道。为什么都是这样的?因为世尊字字句句从真如本性里流露出来的,他不是从分别、妄想里流露出来的。我们世间的凡夫,文章写得再好,书著得再好,都是不了义,为什么?从思惟、想像、思考里面流出来的,在佛法里面讲,意识心里面流出来的,是八识心;而诸佛菩萨转八识成四智,四智就是真如本性。所以字字句句流出来的源头不一样,根源不相同,一个是从自性里流出的,一个是从意识里流出的,那怎么会一样?识心里面流出来的,就有分别、执着,那个意思有尽。佛的经典是从心性里流出来的,意思无有穷尽,所以它含无量义,所以能作种种解。特别是学经教的,不能不知道。我常说:佛经没有意思,佛经不能讲解。释迦牟尼佛自己也说,佛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我们学佛的人,对于佛的经典要用什么态度?佛既然是无有法可说,我们应该要无有法可闻,那就对了。所以经典受持,老实念,不要去想它的意思。你想它的意思,叫胡思乱想,它没有意思,你怎么会想出意思来。你想出那个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你怎么想,都不是佛的意思,佛没有意思。你几时没有意思,你就入佛的境界;没有意思的时候,见性,明心见性。凡夫之人要是来问你这个经是什么意思,你就头头是道跟他讲,讲凡夫的意思,这就无量义了。你真正要是能通达无意思的时候,讲经就活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无论什么根性的人,你一接触,你都会讲得头头是道。大家要晓得,无意思里面才会出无量义,有一个意思,死的,再不能作第二个意思讲。 佛的经典,当然特别是《金刚经》,《金刚经》因为过去有五祖忍和尚、六祖能大师,他们两个提倡,于是《金刚经》变成家喻户晓,知名度最高,读诵的人最多。自古以来给《金刚经》作注解的人也最多,现在《大藏经》续藏里面收的《金刚经》注解有一百多种。过去看到这个记载上讲,自古以来有五百多种,《金刚经》有五百家的注解。如果它是一个意思,一本注解就好了,何必要这么多?无量义!哪有一个意思? 学经要大开圆解,大开圆解要从哪里做?从无意义上下手,特别是《般若经》上说的,“般若无知”。经要天天读,读到无知。《心经》上讲的“无智亦无得”,就成功了,智没有了,得也没有了。《心经》讲得简单,“无智亦无得”,就出了一个题目,文章是什么?文章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你们想想看,《金刚经》我们快讲完了,整个内容到最后归结,不就是无智亦无得吗?到无智无得的时候,你就明心见性。无智无得是彻底放下了,无智把所知障放下了,无得把烦恼障放下了;二障统统放下,你就明心见性。智、得是幻,不是真的,知幻即离,离就是无智、无得。离幻即觉,你就明心见性,你就见性成佛。然后你才晓得字字句句里面,本来具足无量义。无量义是从起用上讲的,不起作用的时候,什么意思也没有。可作种种解,这是佛的音,圆音。 又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是圆顿根性的人。怎样才是圆顿根性的人?于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就圆,一有分别、执着,棱角就出来,就不圆。我们是不是圆教的根性,不必问别人,自己可以省察一下就知道。如果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还有计较、有分别、有执着,就不圆;离一切分别、执着,就圆了。圆人因为心清净,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看东西,我们一般讲没有成见,那就圆了。我们为什么不圆?有成见。这一桩事情,自古以来世法、佛法都讲得很多。 童年的时候,小学生刚刚开始接受教育,在中国古代,对于这一桩事情非常重视,不像现代。父母为自己儿女选择老师,这个老师影响他这个小孩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去选择。启蒙的老师,他的标准是什么?德行。师是模范,就是做人的模范,这叫师道。做人的样子,要选一个好的榜样,让这个小孩接触他,不知不觉当中受他的薰陶、影响,先入为主。小朋友一接触这个老师,就是个好样子,影响他一生。等到他长大亲近别的老师,那就没关系了,好的榜样已经养成,已经养成好习惯,再去亲近外面人影响就不大了。最重要的影响就是第一个老师,因为他年纪最小,六、七岁的时候上学,这个影响力最大,会影响他一生。但是,现在有几个人懂得这个道理?有几个人晓得这桩事情?换句话说,今天有几个人真正爱护自己的儿女?如果你真正爱护你的儿女,你家里不可以买电视,电视是坏样子,两、三岁就在电视机面前天天看,学得脑筋坏主意不晓得有多少?在从前十几岁的人都没有这些想法、这些念头,现在两、三岁就不得了,察言观色,就能看人的面孔说话,都说假话,你说这怎么得了!今天这个世界是魔王主宰,魔王在哪里?在你家里,你家的电视机就是魔王。害得你一家人身心不安,你还挺喜欢它的,那有什么法子!“圆人”,圆顿根性的人,非常可贵!也就是心地清净无染,没有分别、计较,这是圆顿根性,他修学大乘很容易。如果是样样都分别、样样都计较、样样都执着的,学小乘法好,方便。小乘法叫你执着,大乘法叫你开放,这是大小乘教学宗旨、义趣不一样的地方。 “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这是真的,我们在现前这个社会上见到太多太多了,就是所谓变了质的佛法,佛法是正法。世间确实有一类的人,认为什么?佛法的利益可图,佛教徒很老实,可以欺骗他们,于是挂了佛教的招牌,欺骗信徒、为非作歹、毁灭佛法,太多太多了。中国、外国处处都能见到,这个事情很麻烦!我们周边的人有没有?可能有。为什么会有?名利的诱惑力量太大了。这个我们也能够谅解他,他哪有那么大的智慧、那么大的定力,能够抗拒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不可能!要避免众生造罪业,只有我们自己小心谨慎。譬如,我们想做一件好事,印经布施是好事,有人听到了,到处去化缘。我们印什么经,去化缘,大家欢欢喜喜拿钱,拿了一万块钱来,印一千块钱的,他印了,是印出去了,谁也不会去查他的帐,造罪业!现在这个事情很普遍,在台湾印经的印刷厂都知道。我们也找这些印刷厂印经书,我们后面版权页上印一万本,就是一万本;印一千本,就是一千本。印刷厂老板曾经跟我讲过:“法师,你们很老实!你们都照这个数字印。”我说:“难道还可以不老实?”他说:“好多!”他告诉我的,我才晓得,我才知道还有这么一桩事情,印刷厂老板告诉我的。实际上他只印一千本,但是版权页叫他印一万本,他作弊,老板清楚,他经手的,这个造罪业!举出一桩小事,类似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我们要建个道场,建道场要化缘,有些信徒帮忙化缘,化来的,他也分一半去,这个我在台湾听说了。寺院的信徒,派他去化缘,化来之后怎么样分法,所以他才热心,他要是无利可图,他才不干!这都是造罪业。“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古时候讲这句不好讲,不好懂,现在很好讲,摆在面前,很好懂。可是,业因果报不可思议! 最近这几年来,《了凡四训》自从民国初年印光大师的提倡,我们跟进,流通量很大,希望诸位要多看,你能够相信因果报应,你能够相信命运,你就不会造业。“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说你能赚到钱,那是假的,你怎么可能赚到钱?你如果真的能赚到钱,释迦牟尼佛也拜你做老师,佛菩萨没有这个能力。钱从哪里来?你过去种财布施的因。你布施得多,你这一生得的多,因缘果报。你前生种的财布施的因少,你这一生得的就少。就像刚才说的,打着佛菩萨的旗号,欺骗众生赚来的,都是你命里面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古人所谓“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他今天就是作强盗抢来的、偷来的,都是他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他要不偷、不抢,他也得到;可能得到是慢一点,过几年才得到。他不过先把它拿到,拿到造罪业,还是命里所有的;命里没有的,你去抢抢看,你抢不到,你也偷不到,命里没有!所以我们懂得佛法,了解因果,晓得钱不是人赚来的。如果你把这个道理参透,你的心就定了,你就不会汲汲去争名夺利,去干这个傻事情。命里有的决定有,命里没有的,怎么求也求不到,何必去干傻事?何必去犯法?何必去造恶业?真正明白了,彻底明白了,不会造恶业了,绝对不干傻事情,真正晓得积功累德,前途一片光明。 “所以大乘经中教导学人,以亲近善知识为要图,以开正知见为根本也。”这两句话不仅是大乘佛法,凡是佛法,可以说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学佛最重要的是善知识,我们讲的好老师,你遇到好老师,你不会走冤枉路。一般学佛的人,学多少年,学几十年,没有成就,没有受用。什么原因?没有好老师,关键在此地。如果真正遇到好老师,效果很快速、很显著。我常常劝勉大家,学佛的成就,学佛的功德利益在哪里?就在你面孔上。你学佛,学得一年比一年年轻,学得身体一年比一年好,这是花报,一定得到的。这么一点点小小的好处都得不到,你还学什么佛?为什么会有这个效果?佛在经上讲得很多遍,“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佛常说的。《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意思是一样的。相是幻相,幻相怎么变现出来的?识变的。识是什么?心想。你心地清净,你的容貌就清净,你的身体就清净。身心清净,它怎么会生病?凡是生病,都是你的心不清净、污染,身不清净才会生病。身心清净的人不会生病,不容易衰老,这是学佛马上就得到的效应。这看你是真修,还是假修?假修,当然你得不到,还是有烦恼,还是有忧虑,还是有牵挂,那都是衰老疾病的根源。你又不想衰老,又不想生病,可是你偏偏又要去制造,你不是自作自受吗?世间人没有接触佛法,不懂这个道理,那情有可原。我们学了佛,明白这个道理,“知幻即离”,妄想、分别、执着、忧虑、牵挂是幻,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能够把这个离开,你的身心就健康,初步的利益你就得到了。 所以好老师非常重要。好老师好在哪里?帮助我们开正知见,这就是好老师。如果不是帮助我们开正知正见,那就不是真正的善知识。真正善知识一定帮助我们开正知正见;换句话说,就是三皈依讲的“觉、正、净”。这个老师帮助我们的是,提升我们觉、正、净,这是善知识。如果这个老师不是教我们觉正净,还加深我们迷邪染,那就太可怕了。我们已经迷邪染很深,再要加深,还得了?这是我们在这一个时代辨别善知识的真假,你用这个方法来辨别,就很清楚,你就不会上当。《楞严经》上所说的,我们现在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正怎么辨别?很简单、很容易,正法是让我们趋向觉正净,邪法是教给我们走向迷邪染,邪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