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6-28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46 编辑
如果说一个菩萨为解救苦难众生,布施了那么多头目,修行了那么多劫,为圆满波罗密种了那么多善根,成佛仅仅过了四十九年就跟阿罗汉一样灭度了,那符合因果吗?显然不符合因果规律,其实这点在很多大乘经中提到了,佛为了更好的教育众生,所以佛要扮演一个修行人的角色,要先拜外道为师学习当时印度外道中最高深的非想非非想定,然后又用七年表演外道所不能忍受的苦行,然后方成正果,这样就使印度人相信佛是通过修行才成就的,他们也可以通过修行成就,如果当时印度人认为佛生下来就是威力无比的天神,那么普通人能跟佛认真修行吗?
其实佛不仅仅是是南阎浮提的世尊,事实上佛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法-王,三千大千日月有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阎浮提,小乘经都是佛专门给南阎浮提的小乘人讲的,而大乘经是给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讲解的,佛在过去生行菩萨道时发愿是要拯救一切众生,所以不可能不仅仅教育人道,亦要拯救六道一切众生,所以大乘经里经常讲什么百亿鬼神,百亿天神,百亿饿鬼,百亿菩萨,事实那完全符合因果,如果佛不教育那么多众生那么佛就不应该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法-王,就仅仅是南阎浮提的世尊,南传佛教记载
当佛陀在三十三天(Tavatimsa)教完论藏(Abhidhamma)之后回来人 间时,他显出「自天下降神变」 (devorohana) ,令到人、天神与梵天都能互相见到对方。这自天下降 ,下至阿鼻地狱29(Avici) ,四面八方则远至无边世界。那天看 神变的范围上至有顶天28(Bhavagga) 到佛陀之非凡风采的人群,没有一个是不因此而发愿成佛的。这点在《法句经注》的自天下降的故事 及《胜者庄严疏钞》里解释三种神变时有提到。 虽然那些看到或听到佛陀的成就之后发愿成佛的人数很多,但是其中信心、智慧、愿力与精进 力弱的人,在得悉有关波罗蜜的各方面,圆满诸波罗蜜的深度及漫长的时间,生生世世不可间断,以 及必须认真、透彻及不惜牺牲性命地实行时,都退缩不前了。只有坚忍不拔地圆满波罗蜜才能证得三 藐三菩提。因此佛果被称为「难得」经中又分了义经和不了义经,不了义经就像阿含经,专门因材施教,对什么样的人实施什么样的教育,对贪欲重者,说不净观,对嗔恨重者说慈爱心,不同的经是不同的药没,如果对嗔恨心重的人说不净观那么就会加重他的嗔恨心,佛法本是药,治疗众生烦恼病,但乱用药乱讲法就会出适得其反,对小乘人就讲苦,集,灭,道,烦恼断尽早入涅磐,对大乘人就讲发大愿,种大因,得大果,一切大小乘经典,都是如来大觉智海,平等如初,契理契机。应众生不同之根性,在不同时间段,而宣说的。
大家知道三界中越往上升就越接近虚空,越接近虚空的众生寿命就越长,以至于有八万四千劫唯是一识的非想非非想天,而佛菩萨的法身正是因为具有虚空的性质才使佛菩萨获得了无穷的寿命,大乘中九地菩萨得等虚空身,十地菩萨得到比虚空还妙的智身,为什么佛菩萨这么厉害,答案就在佛经中,小乘人和大乘人种下不同的因,必定得果不同,一个是为了灭苦,通过阿罗汉道来得到寂灭,一个是为了拯救一切的众生,为了获得一切的功德智慧,两种不同的因使得果必定悬殊,小乘经讲修习四无量心的人来世可以升天当大梵王,而菩萨正是因为无量劫修四无量心所以成为大法-王,梵王是什么概念,手下有无数的梵天,为大千世界的主宰,而佛是天中天,是全宇宙的至尊,佛这个法-王是比梵王疆土大万亿倍,寿命也是梵王的万亿倍,所以梵王经常教育三千世界的梵天,佛亦是经常教育六道的众生和十方佛土的菩萨了,阿罗汉是无学,所以证了漏尽通就啥也不用学了,而菩萨要修行却要无数劫积累福德资粮才能功德圆满,要学习万亿三昧才能成为大法-王,梵王是什么概念,手下有无数的梵天,为大千世界的主宰,而佛是天中天,是全宇宙的主宰,佛这个法-王是比梵王疆土大万亿倍,寿命也是梵王的万亿倍,所以梵王经常教育三千世界的梵天,佛亦是经常教育六道的众生和十方佛土的菩萨了,阿罗汉是无学,所以证了漏尽通就啥也不用学了,而菩萨要修行却要无数劫积累福德资粮才能功德圆满,要学习万亿三昧才能成为大法-王
法义辨析 大乘佛性论总摄一切佛法,一切因果,一切戒律;
佛经讲,般若波罗蜜出生一切法,,一切法本为般若波罗蜜,地水火风依靠于虚空,而虚空无依靠,烦恼因缘依靠法性(佛性),佛性无依靠,就是一切佛法一切轮回一切因果的基础是什么?是不生不灭的佛性,若是佛性会灭,那么就断灭论,那么就没有轮回,小乘经的因果律就不成立,佛性不增不减什么意思,佛教讲众生平等.什么平等蚂蚁跟大象有什么平等就是因为两者佛性平等,所以佛教才提倡众生平等,如果佛性增减,那么就不存在众生平等了,因果报应的依据是什么,还是佛性,三界中越接近佛性的众生就越高贵越长寿,因为佛性永生不灭,非想非非想天最接近佛性的体性所以非想非非想天最长寿,
大乘经讲十方诸佛同一法身,要想深入研究因果规律为什么布施别人自己会得大富,杀生自己会短命,就是因为一起有情体性都是一致的,甚至修行成佛会一体的, 所以这个因果规律就是从佛性产生,伤害其它有情本质上还是损害自己,给其他众生带来快乐也就是给自己带来快乐,佛教四法印是诸法无我,就是一切法都是因缘生一切万法都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都是无常,都是苦,都是空的,都是无我的,答案就在佛性中,佛性不生不灭,所以不是无常,大般若波罗蜜不可思议的境界里无我我所,所以不苦,因为般若波罗蜜不二不别,没有二原对立所以不空真实.
修行法门辨析
为什么大乘经常组织拜佛念佛礼佛呢,难道念佛就真的那么管用吗这个问题在南传佛教经典其实有解说,释迦摩尼佛过去生做摩那婆时遇到燃灯佛,莫那婆以七瓣莲花布施给燃灯佛又跪伏在地上让佛踏过去,才得到授记,获得无生法忍,可见如果凡夫佛生起恭敬心,就会获得巨大的功德,如果摩那婆不给燃灯佛布施花那释迦摩尼佛也不会这么快成佛,如果不趴在地上让佛踏过(佛脚下有千辅轮相,也具有很大神力),那他也不会得授记,当时成城里的国王为佛布施几车的鲜花,几十里的衣服铺在地面都没得到授记,而唯有摩那婆对佛最为恭敬,所以得到了授记,所以说只要对佛产生恭敬心就能产生巨大的功德,迅速获得授记,所以大乘强调拜佛礼佛,供养佛鲜花,当然念佛法门最为不可思议,因为一切有情本质上是不生不灭的,佛亦没有灭,佛菩萨的法身是一个巨大无比类似虚空的身体,而佛菩萨的境界又比非想非非想天更加不可思议,三界里非想非非想天都已经很难思议了,更何况超越三界的佛菩萨的境界了,佛本身亦没有灭度,好比说一潭大海水,上面翻腾着气泡,众生就是因缘和合产生的气泡,生灭不息,而气泡亦是由水产生的,佛菩萨证入了水性,获得了大海全部,而不是某个气泡,气泡生灭不息。但大海水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所以念佛自然会有感应,会得到很大加持力,其实成佛法门无量无边,南传佛教是讲佛布施了无穷无尽的头目骨髓妻子车乘无数劫忍辱修行无数劫持戒修行各种的波罗蜜,最终圆满一切功德福德智慧,而汉传佛教讲不仅仅是布施头目忍辱精进有功德,拜佛亦有功德,大乘经讲释迦摩尼佛成佛是靠布施头目来积累功德,而弥勒菩萨是修习四无量心意幻供养来积累功德,又有一些菩萨是靠建立佛塔供养舍利来积累功德,又有些菩萨是靠读诵佛经积累功德,有些菩萨是靠传播佛法积累功德,还有是靠供养十方佛积累功德,这个成佛法门无量无边,好比说一个人要生到非想非非想天,那么他就要修非想非非想定,达到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同样菩萨要成佛就要学习般若波罗蜜,思维佛的境界,最终经过很久的努力也终于能证得法身,样达到佛的境界,要成佛还需要积累福德,积累福德方式很多很多,好比人要想生的三十三天,供养阿罗汉可以生到三十三天,布施钱财可以生到三十三天,做善事可以生到三十三天,传播佛法可以生到三十三十天,供养佛舍利可以生到三十三天,持戒可以生的三十三天,拯救众生也可以生到三十三天,所以成佛法门要想达到两足尊有很多方法,要想功德圆满必须学习般若波罗密,证得法身,达到佛的境界,要想福德圆满方式很多种,布施头目也可以,持戒可以,供养十方佛可以,随喜功德可以,修四无量心可以,传播佛法可以,忍辱可以,所以成佛法门很多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