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79|回复: 0

[大德开示] 如何寻找上师与做个弟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9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藏文Gewaishenyen〈译:善知识、善友〉在梵文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Kalyanamitra(译:kalyana意为好的、美丽的、合适的、有益的或吉祥的,mitra为朋友之意)。让我们谈谈何谓善知识,我认为善知识的意思是「灵性上的友伴」或「灵性上的亲属」。在此,我们将讨论上师与弟子、上师与学生、还有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然而不要期待这个讨论会提供给你一个具体的准则,然后你可以拿着这张准则清单去一一询问对照:「这个人是否具有这些特质?」

我想「上师」这个词,可能已经被现代某些上师们难以言说的行为所污损了。别以为这仅是最近的现象,这种情况一直其来有自。我们甚至听到发生在那兰陀大学里的故事〈第六或第七世纪〉,有关一些上师不按牌理出牌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却被当成是不可思议的事迹,年复一年地被珍传与重述。所以,谈论这样的主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准则,但是却非常值得讨论。

此外,「上师」这个概念是非常亚洲、尤其非常印度式的。所以当要把这种概念介绍给一个不同的文化、一个强调个人人权的文化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虽然如此,幸好这还是可以行得通的。

在像印度这样的地方,善知识、精神导师,或甚至还先别谈精神导师,仅仅是一般师生关系的这种概念,都备受珍视。老师被认为是传授你智慧的人,我现在指的不是灵性上的智慧,而仅是一般的知识,譬如如何煮饭、做木工、缝纫之类的事务,传授给你这些知识的人都备受珍视。许多谚语、诗篇和故事对此多有描述,像是:「有人给你黄金,有人给你钻石与珍珠,但都比不上给予你知识的人可贵。」知识是无价的。有人可以给你一公斤的黄金,但那些黄金总有个价码;倘若有人能传授你知识供你运用,这是无价的。

老师就是传授你知识的人。在传授知识或智慧的人当中,教导你灵性层面的知识与智慧的人更受重视,因为在佛教或印度的思维里,「灵性」这样的字眼含有超越此生的意义。有人可以教你煮饭,但这种知识只有现在堪用;有人可以教你祈祷或与上帝沟通,这就非常宝贵了,因为这些将在未来带给你安宁、解脱或天堂的体验。这是很重要的事实,也是为什么精神上的导师更受人珍惜的原因。

但我想,现在这一切都改变了。在亚洲,改变的原因是物质主义开始盛行。即便如此,如果你到印度,在国会大厅或大学校园里,突然看见没穿拖鞋、几近半裸、身上满是灰尘的萨杜〈注1〉或游方僧的话,这真的是很好,因为这个文化尊崇超越此生。

在过去,一个放弃财富与世俗生活、出走成为一个朝圣者或游方僧的人,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因为他们被认为是在从事一件伟大的事。当我们其余的人被种种无止境的财富、关注与舒适等所迷惑与蛊毒的时候,这些少数的行者却勇于出离这个系统。但就如同我之前所说,因为物质主义很盛行,这种情况现在已经改变了许多,这并非没有原因。飞机会飞,船不会沉,而你却无法了解证悟,你触及不着证悟,证悟难以理解;这是现代人的思惟方式。

基本上,我想要告诉你们的是,动机与发心,这是上师与学生关系的关键所在。你的发心是什么?首先,你为了什么寻求上师?你为什么寻求某位特定的上师?你为什么只要一位上师?你为什么要很多上师?在这些问题中,你的动机与发心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过去,甚至是在西藏这个被认为是佛教非常盛行的地方,有许多的情况是,学生寻求政治上非常具有影响力或非常富有的导师,因为他们想要获得一个门路。如果仅仅是说,「我找这位上师是因为他很富有」,这倒比较容易处理;最糟糕的是,当它混杂了对于获得证悟或学习灵性知见的期望,那情况就会变得不清不楚,变得很困难。事实上,如果你的发心是那样,那么你就不是真的在寻找一位善知识、一位灵性友伴;你真的不是,虽然你认为你是。在那种情况下,你只是在寻找一个一般的朋友,而非一个灵性上的同修。

或许你不被政治力量、财富或影响力所吸引,但是你们其中某一些人,也许自己也还未察觉到〈这代表你还未全然坦白〉,你身体里的某种贺尔蒙将你推向某位特定的上师。许多情况像是这样:这位上师很有吸引力,不一定是身体上的,也许是因为她很有女人味,或他很有男子气概,或他很像一位父兄,或者他是性幻想投射的对象;如此种种!就是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贺尔蒙,在你不自觉的情况下,彻底改变了你对上师的认知。

我们许多人是很孤单的,孤单是一个大问题。我们都非常孤单,举例来说,如果我给你看一枝笔,然后问你:「你能看见我所看见的笔吗?」你会回答:「是的,我看见这枝笔。」但是往下探究,事实却不是如此。你永远看不见我所看见的这枝笔;除非证悟,你的确永远永远也看不见我所看见的笔!这代表你的所见所感仅只是你自己的经验。基本上,我们无法分享任何事!这听起来很恐怖,不是吗?

于是,你生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动机:出于孤单寂寞而寻求上师。我并没有对此作任何评断,也没有说这样是好或不好;我们都不知道。如果刚好你身体里的贺尔蒙改变,其中一个原子突然产生分裂,促使你被某位上师强烈地吸引,而他正巧是一位伟大的上师,你怀抱着热情走向他或她,于是,这位上师给予你教导,而你也感到受用,可能你便因此证悟了;这一切多亏了那个贺尔蒙原子。事实上,我们都不知道真相,我们也无从判断。我所要说明的是,这些都会发生。对我们而言,知道有这样的状况是挺重要的。
谈到灵性上的友伴,当我谈及灵性道路,我指的是像佛教这一类的修道,所以我不知道犹太教或基督教会如何阐释。当我们谈到灵性道路,我们不会谈太多关于此生的得与失。事实上,如果你真的是一位严谨的大乘佛教修行者,我们甚至也不讨论来生,我们讨论的是开悟。所以对于寻求上师的人来说,最理想的动机是祈愿证悟!寻求证悟应该是这个动机的驱策力量! 关注、影响力、同伴、友谊或有个人来跟自己分享等等,这些事情都不重要。有人能够引导你走向寻求证悟的道路,这才应该是你的动机的驱策力量。如果你有这样的动机,那么就极少会出错。

所以,寻求证悟的心愿才是主要的。但说比做容易,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其实对于证悟并没有兴趣,证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过我们之间也许有人很认真地看待证悟这件事,所以我们可能会比较强调它,但我们仍会把其它面向视为一种红利,像是财富、成功、关注、友谊、同伴或是有一个能和自己分享披萨的人。基本上,如果你有机会得到上述这些,你会把握机会,你会趁别人还没拿走的时候捷足先登!你们了解我的意思吗?你们不会放弃这些机会!但如果这样的机会发生在真真正正只在乎证悟的人身上,则不会有问题。对他们而言,没有这些机会也没关系。

当然,要这么做很难,因为我们有强烈的八风积习。我们喜欢被赞美不喜欢被批评,喜欢被关注不喜欢被忽视。当我们有着这样的动机,当我们希求的是赞美而非批评,是关注而非忽视,这就很难遇到善知识了。你关上了你的门,不让真正的上师进来;他们也很难对你说实话,因为一旦他们对你说实话,你不会喜欢听。可是,一个寻求证悟的人就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在这条修道上,你必须听真话,尤其是非常严肃的、令人痛苦的真话。

寻求证悟应该是你寻求上师的主要动机,当然这包含了许多事。如果你在寻求一位上师,至少智识上你必须明白轮回的或世间的生活没有价值。基本上,你必须改变你整个价值观系统。当你从世间的生活中还看见些许价值,你就不是在寻求证悟,至少不是真正的证悟。也许你只是在寻求一种虚假或暂时性的证悟,但那并非真正的证悟,因为你依旧被俗世的生活所吸引。

所以我们现在谈到出离。这里的出离指的并不是舍弃雪梨而去选择尼滨(Nimbin)〈注2〉;这不是真正的出离,虽然许多人认为这样是。或者有人以为过着资本主义者的生活、从事社会主义者的工作,这就是出离;也不见得如此。这样做只是懒惰,基本上是欺骗自己,让自己从这个轮回转移到另一个轮回。

我们现在谈的不是这种出离,而是真正看清楚这种无止境的世间生活并无任何实质意义。这个认知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沮丧,但我认为这是好的。我开始了解到沮丧是好的,尤其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我想这就是蒋贡康楚仁波切所说的:悲伤之心。

看清楚世间生活的徒然无益,会使你渴望证悟与解脱;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其原因是,当寻求证悟成为你主要的动机,迟早会有一条路引领你到一位真的能够向你指出证悟之道的上师,因为你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你心中有数,你追求的是证悟, 所以当你寻求上师时,迟早会找到能够带给你证悟的上师。

有这样动机的修行者就像蜜蜂一样,飞来飞去寻找花朵,终究一定会找到。现在,我们大部分人都像是苍蝇,如果有好东西,我们当然会吸吮;但途中找到的若是粪便,我们也还是照吸不误,我们不会想到花朵,因为苍蝇觉得粪便有价值。但蜜蜂觉得粪便很臭,所以自然而然只会飞向花朵。所以开展出离心真的很重要,其根本是渴望证悟,这应该是你心之所系、心之所愿。如此一来,上师的容貌、身高、体魄、学历、影响力、领导魅力或嗜好都不再重要了,他是否能够提供你证悟之道才是你最主要的考虑,其它都变得次要。现在,这些东西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都很重要,因为我们不是真正在寻求证悟,我们寻觅的是同伴、是朋友,而非善知识。

关于善知识的讨论把我们带到这个问题:要寻求怎样的上师?我们显然已经明白,理想的上师必须解悟知见。我们讨论的是证悟者,他或她是一位证悟者、一位持明尊者〈vidhyadhara〉〈注3〉。

持明者〈Vidyadhara〉和金刚持〈Vajradhara〉是最高的层次〈藏文称为rigpadzinpa〉,基本上,他们是解悟空性或至少是瞥见空性的人。如果你可以遇见并且亲近这样的上师,事情就不太会出错。 当然,道路总不时会出现一些隆起,但不完全是因为这些隆起,而是因为我们的轮胎有肿块,所以我们感到路的颠簸不平。

上师了悟空性是很重要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了悟空性者具有最真诚的慈悲心。举例来说,知道某种疾病并了解如何治愈它的人,最具有真正的慈悲心。但是,如果某人仅是在智识上了解某种疾病的症状,仅能在智识的层面谈论如何治愈它,那么他的慈悲心也就只停留在智识的层面上。

了悟空性的人,即使只是一丁点的了悟,都会明白痛苦的根源。不仅只是被公司开除或账单未缴的那种痛苦,还有真正的痛苦根源、所有问题的根源,这个人都了解。因此,证得空性的人拥有真正的慈悲心,这是很重要的。

此外,证得空性者的另一个长处是无所畏惧,关于这点,我将多作一些解释。无惧是很重要的,上师需要无所畏惧。你们读过吉美林巴的祈祷文吗?祈祷文中说:「愿我永不堕入传统世俗的期待里」,上师应该永远不要被世俗期待所俘。这真的是很困难,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平凡的喇嘛!我代表所有具染的喇嘛作此发言,我自己本身甚至不去想了悟空性这件事。但有的时候,虽然并非总是如此,当我读着伟大的吉美林巴的祈祷文时,我感受到冲击。尤其是身为喇嘛,我们不应该成为世俗期待的受害者。

无惧来自于了悟空性。不知道你们当中是不是有人知道恰查仁波切(ChadralRinpoche)或多竹千仁波切(DodrupchenRinpoche),我认为他们与卓扬创巴仁波切(ChogyamTrungpaRinpoche)这样的导师,都是无惧大师的最佳典范。这些导师从世俗面上检视有时并不太成功,许多学生很难真的被他们所吸引,因为他们不会投其所好。现在的学生只对那些知道如何协商的人感兴趣,而证悟空性、无所畏惧和真正慈悲的上师是没得商量的。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谈判桌,这就是标准。 如果你接受这点,并且以「我不谈判」的心态去接触他们,你会获得许多益处;但如果你以「我给你这个,你可以给我那个吗?」的心态去接触他们,那是不会有用的。

了悟空性是上师最主要的特质,了悟空性同时代表他们具有慈悲心和无所畏惧。除此之外,如果他们博学多闻、持守戒律、很仁慈,若刚好又是你的金刚上师,那么他还必须领受来自不间断传承的所有必要教导并且据此修行。这些特质都非常重要。另外,容易亲近、使用你了解的语言、有时间…这些特质都能具备,当然更好,但如果没有也没关系。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已经证得空性呢?因为只有证得空性的人才知道对方是否真的了悟空性;这才是最主要的问题。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只得相信一本制作精美的手册,「嗯…某某人今天要给个开示,我们一块去听听看」,或者依赖那些极度想要改变我们信仰的友人的话语等等。

但你们不要忘记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业力;业力在此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寻找一位上师有点像是寻觅一位爱人,我无法确实具体地对你描述什么样的爱人是你应该寻求的,我只能模糊地叙述。但在你寻觅的过程中,你很有可能碰见其它人。就像我之前说过的,如果你恰巧是一只蜜蜂,那你很幸运;如果你恰巧是一只苍蝇,那可就没这么幸运了。这是你必须考虑到的,业力在此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让我们回到如何寻找一位已经证悟的人这个主题。我们怎么知道某个人究竟是否证悟了?身为凡夫,我们不可能由直接的认知得知某人是否证悟,所以我们唯一能判断的方法,是使用推理的逻辑、各种参考点与经验。

但我們的逻辑系統非常有限,這个有限的系統即所谓的理性经验。而这些所谓理性的、符合逻辑的判断并不真的可靠,因為我们大部分判断上师的方式混杂了许多自己的感觉。你也許不是对证悟真的有兴趣,甚至一点兴趣也没有,你只是非常非常希望获得同伴。

你寻觅的是一位mitra,一个一般的朋友,而非Kalyanamitra,一位灵性上的友伴。诸如此类的情况都使得理智地去寻找一位具格的上师变得很困难。

也许某种出离心(或许是希望过资本主义者的生活、从事社会主义者工作的那种出离心),使得你前往加德满都或西藏。在那里,你走进一间僧院,香炉很风雅地燃烧着,面貌纯真的年轻僧侣上下来回地走动。你推开主殿的门,里面的僧侣穿戴精致的僧袍与帽子、拿着铙钹与鼓器,正唱诵着颇具异国风情的调子。上方那个由八只雕刻的狮子所支撑的高大法座上,坐着一位上师,他戴着一顶肯定比棒球帽好很多的法帽!种种这些都让你以为:「哇!他就是我的上师!」

或者我之前提到的制作精美的手册,它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在压力繁重的工作中,你刚与同事起了争执,或正处于被开除的边缘。你晃进了一家健康食品店,在布告栏上看见一幅日本书法写着:想放轻松吗?请来这家或那家禅修中心。这种情况也会奏效。感觉是变幻无常的,或许你正以一个女性主义者的身分积极鼓吹女性的解放。「哇!有一位西藏的女喇嘛来了!」瞬间,证悟等等这些议题被抛往九霄云外,只因为要来的喇嘛是女的,而你是一位女性主义者!

对于那些刚接触佛法的人,如果你因为我说的这些看似严苛的话而感到沮丧,你必须要习惯。真的,学习佛法就是像这样,它是一个非常严苛的道路──你必须一层一层抽丝剥茧地检视,直到没什么东西可留下来被批判!直到每一层皮都被剥光!这很痛苦,但我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精神保险。

现在我们正讨论如何知道某人是否具备上师的资格,我们只能依自己的逻辑、使用非常有限的分析方法。除此之外,我们别无他法,而上述的逻辑系统又常常沾染了各式各样的期待与感觉。感觉,这是我们一直在谈论的。「趋势」是什么?是「时尚流行」。我认为这些也都是由感觉所驱动。

纵使如此,我们还是有好消息:佛教中四项基本的正见,即我们所称的「四法印」,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一、流行会改变,趋势会改变,感觉会改变,但绝不会有一天,某人发现和合的现象其实是永恒的;这永远不会发生。所有和合而成的现象一直都是无常的,过去如此,未来也将如此,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佛陀教法中最基础的部分。
二、所有源于自我的情绪,终将带来痛苦。绝不会有一天,有人发现源于自我的情绪其实带来永恒的喜乐;这肯定不会发生。
三、绝不会有一天,有人发现一种或两种现象是实有的、是真实存在的、是佛陀所错失的;这绝不会发生。
四、并且,也不可能有人会发现涅盘具有真实存在的属性;涅盘超越二元极端。

上述「四法印」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你的保险。它们不会改变,会改变的是我们挑剔的心。 所以我们需要听闻与思惟。你应该要研读与听闻教法,实际上佛陀给过一个忠告叫做「法四依」:不要只依赖人而要依赖教诲〈依法不依人〉;不要只依赖教诲而要依赖它的意义〈依义不依语〉;不要只依赖暂时的意义而要依赖它究竟的意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而且不要只依赖你的判断力而要依赖你的智慧〈依智不依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不要依赖任何人而要依赖教法。这些是有关寻找上师的话题,因为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人,也许你会觉得有点矛盾。事实上,这看似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有关连性的。你将逐渐发现,在佛教里,上师这个议题不单单是就人而言,它指的是道路;上师应该被视为修道。
所以想要寻求上师的学生必须闻、思、修,这一定会有帮助。这会延展我们这狭小、受限、讲究逻辑的心,使它开阔与更加成熟。此刻,我们多疑的脑袋是受情绪主宰的、是趋势及时尚导向的,如果我们开始闻、思、修,这些倾向就会渐渐消褪。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甚至进行一些禅坐也会有所帮助。

之后,也许经过一年的听闻与思惟,当你寻找上师时,先寻找第一个特质。如果他学识渊博,如果他精通各种善巧方便,尤其最重要的是精通使你富裕──得到证悟这种财富──的善巧,那会很有帮助!

比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持守戒律。许多喇嘛不遵守戒律。戒律有三种层次。第一是别解脱戒,指的是有没有伤害其它众生,这点很重要。如果一个喇嘛伤害了其它人,他即是破了这个戒,尤其这个喇嘛又是比丘或比丘尼的话。他们必须要尊重这个戒,戒律很重要。

比别解脱戒更重要的戒律是菩萨戒。一位上师可以离弃他的学生吗?其实学生丝毫不需要担心被上师拒绝,因为上师是不被允许拒绝学生的,上师不能够拒绝学生!如果这位上师真的是一位持戒严谨的上师,即使只是离弃一个有情都算是破了菩萨戒!所以我们要问:这位喇嘛遵守戒律吗,不只是遵守别解脱戒也包含了菩萨戒?

除此之外,如果你的上师是金刚乘的老师,金刚乘的戒律绝对是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寻找一位学问渊博的上师,更重要的是寻找一位遵守戒律的上师。而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有一位愚笨的老师,他学识不怎么渊博,或者一位不驯的老师,持戒也不是很严谨,但有一项,上师必定要具备的第三项特质,那就是慈悲。 上师必须要有慈悲心或具足美德。事实上,这些特质都息息相关,一位真正慈悲的上师肯定会持守戒律并且学识渊博。基本上,如果我们要为上述三项特质的重要性排序,根据帕楚仁波切,慈悲被认为是上师最重要的特质。


注:1.萨杜为印度教的苦行僧。2.尼滨是位于澳洲东北海岸、雪梨北边的一个嬉皮城市。3.vidya意指「觉知」或「证悟」,dhara指的是「持有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8 18:43 , Processed in 0.14784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