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94|回复: 0

[大德开示] 菩提心的修法 慈诚罗珠堪布 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6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28 编辑

菩提心的修法 慈诚罗珠堪布 菩提心的修法分三:一、菩提心的重要性;二、菩提心的基础——四无量心的具体修法;三、菩提心的修法。   一、菩提心的重要性   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所有生命都做过我们过去生的父母,所以修行应该为一切生命能够究竟解脱而修;其次,假如为自己一个人念一句佛号,仅仅得到一分功德,假如为十个人念一句佛号,就得到十分功德,假如为天下无边的生命念一句佛号,就可以得到无边的功德,这样修行的效率非常快;假如真实生起了菩提心,那么自然罪障会很快清除。   菩提心的修法说起来十分简单,但做起来却是非常不容易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放下自私的心。但是,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的自私心已经串习得太久太久,这个习气对我们来说是根深蒂固、极其浓厚的。积重难返,想立即将其铲除,自然绝非易事。   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办法就是先修慈悲心。我们为什么那么自私?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没有慈悲心,不为他人着想,一切的一切只是为自己打算。如果真正生起了比较强烈的慈悲心,菩提心也自然而然会大功告成,没有那么麻烦,没有那么困难。很多修法都是有诀窍的,掌握诀窍以后,就不那么难了。如果没有诀窍,让你当机立断地放下一切自私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利益众生的事业当中,一般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无论有多大的难度,我们一定要去做。   菩提心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因为,无论是修净土宗或禅宗等大乘显宗,还是修密宗,其出发点皆是菩提心,这是它们的共同基础。   比如,念佛人能否往生极乐世界,也要取决于他的目的。如果他认为轮回很苦,不愿意继续轮转其中,要到极乐世界去享受,那他往生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享受,这就已经南辕北辙了,因为往生净土也需要四个条件,既然其中的菩提心已经荡然无存,又怎么能够往生呢?   禅宗讲明心见性,为什么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以后要做什么?其实,明心见性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转**、度众生。如果没有考虑度化众生,仅仅为了脱自己的生死而希望大彻大悟,就不是大乘佛教里的禅宗,只能是小乘法而已。   所以,一切的大乘法都需要以菩提心作为基础,密宗当然也需要。没有菩提心,所作所为的因从根本上就已经错了。倘若因地不正,必使果招曲迂,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   真正发起无伪的菩提心,就会不讲任何条件地付出一切。对菩萨的要求就是这样:自你发心学大乘佛法以后,就不允许为自己打算。   有人会反问,我们现在都是普通的凡人,不为自己打算,自己的事情又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明确地答复:如果你放下自己的事情,一心一意地投入、无条件地付出,那么,自己的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成办,这毫无疑问。对此,有很多公案可以证明,历代高僧大德的传记无不是最佳的例证。所以,现在一定要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是所有大乘佛教的基础,不发菩提心就无法修大乘法。无论是大乘法或小乘法,在法的本体上是没有太大差别的。   比如,念一句六字真言“嗡玛呢巴美吽”,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或是密法呢?在它的本体——这六个字上面,并没有大乘小乘的差别,那如何来区分大小乘呢?就是要看你的动机,即你为什么要念六字真言。   若是为了得到世间的名誉、财产、健康、长寿等而念观音心咒,这就既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而只是世间法;   如果你念诵的目的是为了解脱,但只是为自己一个人的解脱,没有为其他众生着想,这个六字真言的念诵就是小乘法;   如果你念六字真言时,没有求世间法,而是求解脱;不但是求解脱,而且不是为独善其身,而是为天下一切众生的解脱而念,那么这句六字真言就是大乘法;   在这种发心的基础上,若具备了密宗所讲的殊胜见解和修法,如一切法本来清净和生圆次第的修法,以这样的观点和方法去念六字真言,这就是密法。   这样,六字真言便有了从世间法到密法的各个层次差别。六字真言就是这六个音节,其上并没有这些分别,念出来的是同样的发音,但是由于动机、目的不同,就导致各种差别显现于其上。   同样的,在佛像前供一盏灯,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若不看动机,就说不清楚。如前所讲,若是为得到健康长寿等而供灯、烧香、拜佛,就通通和解脱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世间法;如果是为自己的解脱,就是小乘法;如果是为一切众生的解脱,就是大乘法;若再有密宗的智慧和修法,就是密法。   在一盏灯的灯芯、油和供杯上,是分不出大小乘的,在所供奉的佛像上也同样不能区分。如果以菩提心供养阿罗汉,就是大乘法;如果发的是世间的心(健康、长寿、发财、工作顺利),即使供养密宗的普贤王如来等,还是世间法。所以,法本无高下,关键在于发心。由于发心的不同,其结果就有着天壤之别。这相当重要。   在座的各位中也有许多人曾听闻过密法、接受过灌顶,也有很多是念佛或坐禅的人。那么,现在我们回头看一看,当你去接受灌顶时,是出于好奇心?还是觉得接受灌顶后,就会有一些前所未有的收获?你是为了脱自己的生死,还是为了一切众生?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念佛人也是一样,你一心不乱地祈祷阿弥陀佛,为的是什么呢?还有,心里不起任何杂念的修禅人,你的目的又是什么?请大家都回头反省一下。   或许很多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那么,无论是为自己的解脱,还是为自己的健康长寿,所修的都根本不是大乘法。你自以为得到了灌顶,实际上没有。灌顶肯定是大乘的灌顶,但因为你没有这样的发心,就不能成其为大乘法。如果不是大乘法,小乘的灌顶并不存在,世间法中也没有这样的灌顶,那你得到的是什么呢?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灌顶。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菩提心的重要性。没有菩提心,就不可能修大乘法。   刚才讲了供一盏灯、诵一句咒,是怎样区分大小乘、世间和出世间法的。以前我也有一个这方面的开示,讲了外道和佛教的差别,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差别,大乘和小乘的差别,其中也提到过这些。在这方面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   所有这些问题说明,没有菩提心就无法修大乘法,凡是想修大乘法的人必须要发菩提心。   二、菩提心的基础——四无量心的具体修法   要发菩提心,首先要修慈悲心,若慈悲心真实不虚,发菩提心也就易如反掌了。   打一个比喻,当一个人的母亲生病的时候,如果他对父母很孝顺,就肯定会把母亲送到医院治疗。这时,他是不会求什么回报的,只是无条件地付出。他不会对母亲提出:若要我送你去医院,你要怎样怎样对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对母亲怀着强烈的慈悲心,所以不求回报,这叫作无条件。菩萨就是这样无条件地付出。   通常,世俗人也有一些慈悲心,但他的慈悲是针对父母亲友的,相对陌生人而言,平等的慈悲就难寻难觅。而菩萨的慈悲心就可称之为无缘的慈悲心,也就是无条件、无意识、平等地利益众生。无论你跟他有没有关系,无论是经常来往的亲朋好友,或是萍水相逢的陌路之人,他都以平等的慈悲心相待,这叫作无缘的慈悲,也可以叫无条件地付出,这才真正是大乘菩萨的行为。除非你不想修学大乘,那就另当别论,人各有志,你也可以从小乘法起修,最后证得阿罗汉果。但是,只要想学大乘法,即使举步维艰,也必须迎难而上。   我们可以循序渐进,首先培养慈悲心。虽然慈悲心与菩提心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如果具备了慈悲心,就有发起菩提心的希望。所以,我们先讲慈悲心的修法。   若要广修慈悲心,那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需要修;如果不愿意太广,就只修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这是中等的修法;有些人的根基不一样,希望更简单,就可以只强调悲心的修法。你们大多是刚刚开始修慈悲心的,最好完整地修习,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现阶段,四无量心我们都要修。   为什么称作“无量”的慈悲喜舍呢?因为修慈悲喜舍的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衡量,其善根深广难思,故叫作无量心;再则修慈、悲、喜、舍时,其对境是普天下所有众生,因众生数量无尽,所以也称作无量心。   四无量心在经书里依次是慈悲喜舍,舍心列于最后。但是在修法时,舍无量心却位居第一。因为所谓的舍无量心就是平等的观念。如果没有众生平等的感觉,则修出来的慈心、悲心都将成为片面的慈悲心,是不完整的。所以,首先要修舍无量心。   (一)舍无量心的修法   舍无量心的修法有两个步骤,第一是观想,第二是思维(或叫观察)。   第一是观想。   观想的时候,是以人为对境,无需观想本尊、上师等。在自己的右边观想一排人,左边也观想一排人。   右边这一排是现世当中害自己的仇人。如果今生没有仇人,就可以观想经常害自己的一些魔障,如魔或鬼。如果这样观想也感觉困难,就可以想象,在无始以来的流转过程当中,我们肯定有数不清的怨敌,就把他们观想在自己的右边。   左边这排人是现世的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等亲眷,也就是对我有恩的人,观想他们坐在自己的左边。   无论是怨敌,或是亲友,他们实际的相貌怎样,就观成怎样。观想就是这么简单。   第二是观察。   首先,对右边的怨敌象平时一样发起嗔恨心;对左边的父母亲人生起爱心、贪心。生起贪嗔以后,再回头省察:刚才我于怨生嗔,于亲生贪,而且不只是这一次,长久以来一直如此。但是,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呢?我应该去观察一下。   具体观察的时候,可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来思维。   首先观察右边的怨敌:他们不论是人或非人,现在虽然是我的仇人,想尽一切办法来伤害我,但是,他们是不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生生世世当中都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他们现在不择手段地加害于我,但在过去世,他们肯定曾经做过我的父母。当其做我父母之时,也和现在的父母一样心疼我、照料我,为了我宁愿舍弃自己的一切。他们对我的恩德是那么深厚,给我带来了那么多利益。   再观察未来的下一世,当我们再次转世投胎,改身易形时,他们也不会永远都是我的仇人。而且,在无有穷尽的来世当中,他们会再次做我父母。再次做我父母时,也会与现世父母完全一样,要为我克服诸多困难,给我带来极大利益,可谓恩德巍巍。   也许无需等到来世,在不久的未来,在这一生的下半辈子,他们也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上半辈子他对我竭力迫害,但是下半辈子我们也有可能成为水**融、心心相印的朋友。   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所谓的仇人也是不一定的。我们也曾互为父子兄弟,只是现在回忆不起了。如果这些仇家能够回忆我们互为母子的经历,就绝对不会加害于我。例如,在两人打架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们若能猛然忆起前世母子拳拳、手足情深的情景,所有的仇恨就会瓦解冰消,他们会立即扔掉武器,停止打斗,这是肯定的。使我们相互敌视的罪魁祸首就是无明,正是它,使我们前世的父母亲友无法回忆过去,所以,即使现在他们害我,我也不能责怪他们。   这并不是精神上虚幻的寄托或安慰,事实就是这样。什么叫作仇人?什么叫作亲人?我们在轮回中流转,你、我、他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光,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时是仇人,有时是亲人,亲怨都是不一定的。   这样再三思维后,修得比较好时,对仇人的嗔恨心会慢慢淡化,直至最后完全消失。所以,舍无量心的修法极其重要。   之后,再对左边的亲属进行观察,对他们的观察与右边相反。   他们虽然现在是我的父母或者亲属,为我遣除各种违缘,给予各样恩惠,对我恩重如山,但他们是否生生世世都是这样呢?也不是。前世或者前世的前世,在无始以来的六道轮回当中,他们肯定很多次地做过我的仇人,甚至伤害过我的生命,这是必然的。   再看看未来又如何呢?他们会不会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永远做我的亲人呢?结果也是否定的。当我再投生到另一个身体的时候,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我的仇人,那时候,就与现在右边的人一样,会千方百计地伤害我,甚至掠夺我的生命。即使在今生,虽然此时我们互相牵挂、情意绵绵,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反目成仇、分道扬镳。这决非耸人听闻,如果在短期之内不能解脱,长时漂泊轮回的话,这就是确定无疑的。   这一切就像演戏一样,现在这边的人扮演我的仇人,另一边的饰演我的亲属;但是下一辈子也许就会角色互换,演仇人的扮作亲属,演亲属的饰为仇人。现在,因为我们为无明所遮蔽,没有智慧了知以前的事情,对未来的前途也茫然无知,唯一知道的,只是眼前很短暂的时光。但轮回却是极为漫长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能够回忆前世,或以长远的眼光静心观察,我们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所谓的亲人与仇人,根本就是无常的,确实象演戏一样。这就是观察的方法。   这样观察后,我们会开始发现,原来我只是以狭隘的眼光去看一个很短很窄的范围,因此而指定谁是我的敌人、谁是我的亲人,并对敌人生嗔恨心,对亲人生贪欲心。我因为这样的错误认识,就产生了这样不正常的贪和嗔。   前世今生不是宗教的教条,不是臆造的神话,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而且,在这样轮转再轮转的过程当中,在我们投生的大多数时候,都是需要父母的。由此可知,现世的冤亲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我也做过他们的父母;同样,彼此也都做过仇人,只是在今天不能回忆而已。   大家应该思索,这一切究竟是事实,还是教条?如果你认定这是教条,就请你拿出证据来推翻。可是,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学说,都根本无法推翻它;相反,却会有越来越多极具说服力的、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它。所以,这些都不是教条,不是无中生有的捏造,而是事实。   既然是事实,为什么以前我们却从未察觉到呢?因为我们没有受过佛的教育,自己又不能高瞻远瞩、未卜先知,所以一直都是这样迷茫。现在依靠佛的教育,终于使我们清醒地看到怨亲等都是不定的这个事实。   这既是理论,也是修法。观察以后,一定能有所体会。若不相信,你们可以尝试在一个月或者半个月之内去思维,我敢保证会有感受。那时,你就会确确实实感觉到亲、怨就是不一定的,虽然片面的贪心、嗔心仍然存在,但能意识到这是错误的。既然已经意识到错误,你就会慢慢地去改。以上是舍无量心的修法。   这种修法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它有临时和究竟的两种结果,我们万万不能停留在临时的结果上,这是很危险的。有什么样的危险呢?当你这样修了一段时间,体会比较深时,会对仇人没有特殊的嗔恨心,不想去害他;但对亲人同样没有亲切感,也不愿意去利益他,亲怨都似乎很平等。但我们需要的不是这样的平等,虽然这是修法要经过的一个阶段,但最终我们要超越它,如果停顿在这里,就会成为继续前进的一大障碍。这叫作无记的舍心。无记的舍心就是不善不恶的平等心,这不是我们的目标,必须要逾越。   但是无记的平等心并非完全不需要。首先要设法将片面的贪心、嗔心降下来,降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就没有了粗大的贪和嗔。然后,要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维:这些众生虽然对我有利有害,但是,我应该不记前嫌,忽略有害的一面,而只强调众生对我有利的一面,也就是,按照慈无量心修法中知母、念恩、报恩的修法进行思维。这样,我们对所有的众生就能生起平等的慈悲心,这才是四无量心中的舍无量心。舍无量心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非常重要。舍无量心修好以后,可以转入慈无量心的修法。   (二)慈无量心的修法   慈心的本意是什么呢?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这种念头叫作慈心。慈无量心修法也有两个步骤,第一是观想,第二是观察。   现在不用观想两排人,只需观想一个对境:现世的母亲。她的相貌是什么样的,就观想成什么样,如果她已不在人世,就将她生前的模样,观想在自己面前。   然后开始观察这一世的母亲对我有怎样的恩德。这时,要依次作三种重要的思维,也即:知母、念恩、报恩。   第一是知母。生死轮回、前生后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现在我们看不见,但是从无始以来,在如此漫长的轮回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都曾经死过成千上万次,也生过成千上万次,每一次生命的流转,大多数都要依靠父母,所以,我们敢肯定,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而且不是一次,而是无数次,这叫作知母。   第二是念恩。我们要忆念他们曾经做我母亲时的恩德。虽然这些恩德是难以度量的,但在此修法里,可以归纳为五种:第一、赐给肉体;第二、赐给生命;第三、赐予财产;第四、赐教世间法。这四种是从世间的角度讲的。第五是从出世间的角度来忆念,今天我们能有机会听法,有机会修行,有机会解脱,这也是仰仗母亲所赐的人身,如果没有这样的人身,这一切都不可能有。母亲的恩德,要从这五个方面去思维。   1、赐给肉体:如果没有父母,则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有今天的这个身体,这是很肯定的。   2、赐给生命:出生以后,如果母亲不养育我们,则每个刚刚落地、嗷嗷待哺的婴儿都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从这方面来看,不但肉体是母亲给的,连生命也是母亲赐予的。   3、赐予财产:我们刚刚降临人间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两手空空,身无分文,吃、穿、用等所有的基本生活用品都是母亲赐给我们的,这是给予财产的恩德。   4、教授世间法:每个人出生时,都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连吃饭都不会。这些人间最基本的知识都来源于母亲,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第一位老师也就是母亲。这就是教世间法的恩德。   这四点在这里讲的虽然不是很多,我们却要反复的思维:小时候,母亲对我是如何的疼爱;她克服了多少困难,辛辛苦苦地打工、干活来养育我……。每个人都可以从实际生活当中,撷取大量有用的修行材料。   我们都明白,天下所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都是极其关爱的,哪怕是毒蛇、老虎等猛兽也不例外。它们虽然可以凶残地杀死其它生命,可是对儿女们依然是舐犊情深、慈爱有加,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既然动物都能如此,人又岂能例外呢?可见父母的深恩厚德是难以尽述的。   大多数人对母亲都有不同程度的慈悲心,通过这些观察,对母亲难以抑制的慈悲心就会源源不断地生起。   第三是报恩。母亲不但现世是我的母亲,对我有这样的恩德,而且在多世累劫当中,她也无数次地做过我母亲。每次做母亲时,都与现在一样,对我有那么多的恩德。她为了养育我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还造了那么多杀生等罪业。一位母亲从怀孕到最后命终之时,在养育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造多少杀盗等业,这是每个人心里都十分清楚的。因果报应,纤毫不爽,她当时为我造业的果报,我没有办法代受,却要让她独自去承担。   若她已不在人世,就很可能已经因为为我造业而堕落到地狱、饿鬼或畜生道中,正为众多剧苦逼迫,备受折磨、度日如年。去救她?还是对她的痛苦熟视无睹?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无能为力,还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我有办法,为什么还不立即行动?这样,想救度母亲的念头就会不由自主地生起来。   怎么去救度她呢?孝敬母亲财物吗?她现在身处何方,我都不知道,又怎能将钱财物品送给她呢?这些是无济于事的。更何况,钱财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能减轻她的痛苦吗?能让她永得安乐吗?不可能!那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修法,通过修法救度她,这才是报答母亲无边恩德的最好方法。如果这个念头很强,就可以为了母亲而将自己的一切弃置不顾了。   刚才讲过,若自己的母亲患了重病,孝顺的子女绝对会不顾一切,即使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也要把母亲背到医院治疗。他不会考虑背母亲到那么远的地方所要面临的种种艰难,只会无条件地付出。   同样,如果慈悲心修得好,就会有很大的动力。这种慈悲心会一直鼓励我们,不让我们停滞不前。生起这样的慈悲心后,就能够放下自私的念头,不管自己成佛也好,不成佛也好,都没有关系,始终将母亲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督促自己:我就是要去度她!   这仅是以自己的母亲为对境,我们需要再将对境扩大,转到这一世对我不利不害的普通人。他们曾经也做过我的母亲,在做母亲时,跟现在的母亲完全没有两样,同样赐给我肉体、生命和财产,教我世间法,使我有学法的机会,同样对我有这些利益。   当对普通人修得比较好的时候,再转到对仇人进行观察,将他纳为对境,对他修慈悲心。此人现在虽然这样害我,我却不能责怪他。因为无明,他已经忘却我们曾互为父母的经历,如果他知道曾经发生的一切真相,是绝对不可能害我的,他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他以前做我母亲的时候,同样对我有如上的四种恩德。我现在如果不但不能利益他,反而加害他,就是不应该的。   对现在的母亲、亲属、普通人甚至仇人都可以这样去思维。最后起座的时候,要把观想范围再一次扩大:对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众生进行观察。最后,对遍天下的一切有情都会产生同样的慈心。   为什么首先以母亲为对境,然后是普通人,再次是仇人,最后是一切众生呢?这是一种诀窍。如果首先对所有的众生观想,而不是按照如上次序,就会导致这样的问题:表面上看来,好象慈心、悲心已经具足了,但实际上,当遇到有人害你的时候,这种不牢固的慈悲心就会倏然消失。所以,要依照次第进行观察。   为什么要首先观想母亲呢?因为对母亲发慈悲心是比较容易的,从易处下手,先对母亲生起慈悲心后,对其他人也就会觉得比较容易了。不能先做最难的,否则你会觉得根本无法对仇人等一切有情生起平等的慈悲,那时你就会失望。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就要依次观修。这样观修以后,即使今后有人害你,你也不会对他有太大的嗔恨心。作为凡夫,有了菩提心以后,也不可能一点儿嗔恨心都没有。但是,相对而言,这种嗔心不会保持很久,也不会很强烈。   这是慈无量心的修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2:51 , Processed in 0.326413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