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983|回复: 38

[佛教文化] 大佛纵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9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9:15 编辑

太原西山大佛 史籍记载这尊大佛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始凿,经五个皇帝,二十余年,后主高纬时凿成。《北齐书》记载在《后主恒纪》中:“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所以称为“晋阳西山大佛”。晋阳西山哪里?《北齐书》没有载明。晋阳西山即太原西山,这里的天龙山天龙寺,龙山童子寺,蒙山开化寺三处都有大佛,哪处是“西山大佛”呢!史学家说法不一,有说“即天龙山造像”,有说“在蒙山,但已不存在了”。《北齐书》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宫”指历史上着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看来哪尊大佛处“燃油万盆”光能照到古城营村,便是那尊大佛。 天龙山大佛在古城营村西南三十余里,中间有龙山阻隔,光照不到古城营村,可见“天龙山造像”并非“西山大佛”。至于龙山童于寺大佛,碑刻方志都载有这尊大佛凿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其事在高纬凿成大佛之前,说明这也不是“西山大佛”,那就只有蒙山开化寺大佛了。蒙山开化寺在“文革’中已毁,现寺发现残存断碑中有五代刘智远《重修蒙山开化庄严阁记》碑,碑载“西山大佛”就在这里。并且记载:像在“寺后一里”。后寺已不存在,地称“大肚崖”。近观石岩如大肚,遥望,胸、臂分明,无头,原是一座山岩凿成。一个石刻巨人胸颈兀突现于群山之间,爬上巨人颈上东南眺望,山豁间可见二十里外古城营村,晋阳宫遗址处就在眼前,确是可以“燃油万盆,光照宫内”的,这一石刻巨人,就是“晋阳西山大佛”。 晋阳西山大佛座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况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其原有的风彩,致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伟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巳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晋阳西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羊(Bamiyan)大佛(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三至七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时在六世纪。如按“巴”佛凿于“七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晋刚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天保二年(551),高洋赐额“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称“大庄严石窟二寺”,可见“西山大佛”当初是称“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渊留守晋阳,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来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长史窦轨“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后,经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做了两件袈裟,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给这两寺大佛像赐披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了并州。唐武宗灭佛时,大阁虽然失修破败,但大佛未损。晚唐干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计口随钱,不可胜计”,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了大佛阁。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北京(晋阳),又修佛阁。这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元末(1368),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初找到大佛时,好多人不相信,1983年,我直接向中央文化部写信,派来专家杨烈实地勘察,给予肯定,新华社做了报导。 自北齐凿佛,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扩建、瞻游、纪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遗有五代后晋和元、明的几通碑刻已移置太原双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未外运,当仍在其处,共处当有大量埋藏物。至于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还需清理发掘。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9:15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9:15 编辑

禹迹山大佛,位于南部县碑院镇,因而又名碑院大佛,距南部县城15公里,是四川十大名佛之一。 佛高17.5米,腰宽6.13米,下摆宽5. 2米,肢掌长、宽均为1.3米。面颇丰满,两耳及肩,双目微启平视,鼻尖粗壮,鼻尾直贯额心,嘴角微微上翘,容态肃穆安祥。头有肉髻,袒胸束腰,裸肘赤足,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托舍利一枚,右手高举,掌心向左,拇指与中指、无名指相扣,作施“说法印”状。身着僧衣,外为镶花袈裟罩体,刻工精细,造像严谨。面南而稍向西,负岩而立,除背上部与山崖相连外,全身不与岩石相属。下肢离崖2米,可环腿游览。臀后石隙有水流出,脚后洼地常年积有清泉。 大佛刻造年代,已无证可考,但就其身形其衣着其风格等,应为南宋以前所为,明嘉靖八年重修。 大佛两侧有石如龙虎,右侧有石刻观音像一尊。清嘉靖初年,地方政府为抵御白莲教起义而开凿了一巨型石洞,主洞口距大佛右三十米。石洞长100多米,遗存有石床、石灶、粮仓、厕所等。 1985年,南部县政府对大佛进行了培修并兴建禹迹山大佛风景区,使之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9:16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9:16 编辑

仁寿牛角寨大佛位于县城北35公里的高家镇鹰头村牛角寨山上,龙泉山脉中段东侧边缘,海拔760米。南北西群山连接,重峦叠嶂;东面平畴,俯视千里。近观鹰头水库,远眺简阳市三岔湖。寨上古柏苍郁,怪石嶙峋;寨东侧崖壁依山镌造弥勒佛胸像一尊,坐西向东,双手齐胸合十,高15.85米,宽11米,于公元707年建成。 乐山大佛是海通带领工匠始凿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正好是仁寿大佛建成6年之后。也许是他将仁寿大佛建成取得了镌刻经验,又到各地考察,选到了乐山的理想地址和石质,再将图样放大,设计出乐山大佛。两尊造像均为弥勒佛,外貌清晰,面型丰满,嘴微闭,目微启,眉似弯月,慈眉善目,平视东方,神态安详,发成螺髻,线条流畅。再从现存大佛比较,四川地区10米以上的佛像就有18尊之多,且都形态各异,唯有仁寿大佛在工程布局、人物形态与乐山大佛如孪生兄弟极为相似,只是仁寿大佛小些而已。因此,文物专家一致认为它是乐山大佛的蓝本之一,属全国最大且惟一一尊胸佛,被誉为“中华第一胸佛”。 大佛周围还有摩崖造像2480尊,已编号建档101龛,1519尊。人物众多,相貌各异,或立或卧,或静或动。有的曲腿躬腰,俯首侧耳作恭听状;有的五体投地作跪拜状;有的系裙穿甲;有的曲臂挽带;舞伎翩翩起舞,乐伎吹打弹奏。造像除人物外还有器皿禽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雕刻精致,刀法圆润,线条流畅,造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我国石刻艺术的宝库之一。 牛角寨地势险要乃兵家必争之地,山间怪石各有其名:望乡石、香炉石、盘海石、鸭子石、奶奶石等各自都有神奇传说。《仁寿县志》载:“明末清初,张献忠三次入蜀,在成都建立大西农民政权。大西农民军曾两次攻取仁寿。崇祯十四年(1641),农民军自蓬溪入川南,兵分三路攻重庆,克仁寿,杀知县刘三策。清顺治元年(1644),张献忠军直驱入蜀,再次攻占仁寿城杀知县顾纯贻”。 相传,张献忠攻仁寿前曾做一梦,一老翁相告:“攻陵州(仁寿),须牛角寨为营。”第二天,他就到牛角寨观察,正遇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山间小溪渡桥被淹。张献忠涉水过河,一下被漩涡卷入水底。正当岸上的人惊恐之际,他却随漩涡翻滚,从对岸溪边冒出水面。张献忠上岸后冒雨赶路,沿途叩拜,磕了360个头才来到大佛阁,求方丈指点迷津。 张献忠率军来到牛角寨就筑工事、备粮草。特制养马槽和饮水缸,由兵士下山挑水供人畜饮用。坡陡路窄,十分困难。神奇的是到了七七四十九天,山上就冒出一股清泉,免去挑水之苦。如今清泉长流,举行过上万人的庙会都能保障供应。张献忠军与豪绅武装激战数月,终将知县刘三策斩杀。清顺治元年,张献忠再到牛角寨,只见三年前他面朝家乡叩拜的石包上长出的草木如香烛插于佛前。这次,他率军直驱县城将知县顾纯贻斩首。后来,人们就把张献忠思念家乡所站的石包取名望乡石;焚香叩拜的石头取名香炉石。如今此处的草木也如香烛拱佛,四季长青;当年的养马槽和饮水缸还保存完好,供游人观赏。 牛角寨的摩崖造像群,融儒、佛、道三教合一,乃宗教胜地,香火旺盛。有碑刻云:“大唐天宝八载(749)……三洞道士杨行进,三洞女道士杨正真……共造三宝像一龛。”相传,在牛角寨附近文宫场生长的当代名人董长安、潘文华、石鲁和冯建吾弟兄等,都曾到此拜佛。潘文华曾两次拿钱装饰庙宇、点缀佛像。 如今,龙泉山麓的万亩枇杷,硕果累累,四季长青,成为当地特色品牌,被命为“中国枇杷之乡”盛名远扬。随着宗教活动恢复,有志之士已捐资修复大佛阁,重建观音殿、斋堂等,被有关部门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成为祭祀和旅游观光、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9:16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9:16 编辑

彬县大佛寺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西兰公路旁的清凉山脚下。 为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建, 原名庆寿寺,寺前有明镜台,台上建有三层砖木结构的楼阁,高五十余米,站在楼阁上可俯瞰寺前全景。全寺共有一百零七个大小石窟,二百五十七个佛龛,大小造像一千四百九十八尊。是李世民为纪念阵亡将士而修建唐代皇家寺院。 主窟大佛依岩跌坐,身高二十四米,造形雄伟、雕饰富丽,发式作螺髻形,雍容端庆,耳垂披衣、袒胸、盘膝端坐在莲座上,体态自然丰满,颇显唐代风格。被誉为陕西和丝绸之路第一大佛。主窟两则有千佛洞、罗汉洞等。 大佛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现已建立文管所,设专人保护并对游人开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9:16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9:16 编辑

英文名称:Yungang Grottoes 2001年12月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现存的云岗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及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 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个,佛雕51000多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千佛洞、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北魏着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他们的形态,神彩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是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9:16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5:59 , Processed in 0.27446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