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六十二:
训练思维 ——《听闻轨理》的启示之三
核心提示:常常这样去想,便能唤起内在对真理的虔敬和仰望,当听一场讲座、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小到做一道题目时,会觉得这是无数伟人智慧的结晶,通过书本的记载和老师们的讲解印现在我的面前。从前那些追求真理的仁人志士,他们瞥见真理的感动也传递到我心中,并通过我的笔、我的口流淌出来;我的背后是他们如炬的目光,璀璨若星河的智慧光明灌注于我的身心,照亮前方的道路。
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是非此即彼,偏于简单化、单线条的,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的思维训练,很难把握住事物背后各种因缘辩证生灭的关系;偏于概念化的思维,比较难把一个概念和它背后丰富的例子,并试图与生命经验联系起来。如果存在这两个问题,那么去做“批判性思维”的时候,往往是用一种成见去否定另外一种成见,最后还是很主观,和事物实际的情况距离很远。要否定或质疑一种观点是很容易的,但要有一种如实观照、把握住因缘核心的洞察力才知道该从哪里去否定,否则就会成为一个不可知论者,生活在一个处处是怀疑、处处不真实的世界当中,最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力度还是没办法提高。
那么首先要做到的,是尽量如实地、完整地去领纳一种思想或当下事情的状况,先领纳进来,全面地了解它、体验它,而不要作出评判,要知道自己是无知的,是要学习的。如果有疑问可以暂时搁置,这就是孔子说的“阙疑”,“多闻阙疑,慎行其余,则寡尤。”不是急不可耐地要求一个标准答案,不要卡在这里。“多闻”,打开心胸,广博地学习。在行动上,生命实践上则要很谨慎、很努力。能够完整地领纳一种新的思想,这相对于自己以前的见解来说,已经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慢慢的融合、对比,向人请教,会发现原本觉得矛盾的观点,可能其实是问题不同角度的展现,不但没有矛盾,反而共同构成了一个事物存在不可或缺的因素,这样我们的思维就远离了原来执著一边的状况(佛教中称为“边执见”),这就是一种辩证思维,在辩证中,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就能深入而近于事实本身了。这样,还能接纳第二种、第三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不但不会相互打架,而且能使用每种思维方式之长处来适用于不同的问题,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就训练出来,看问题的角度非常多样,心胸很开阔。佛教里讲“众缘和合”“缘起性空”,就是说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多种因素、多种力量错杂消长、交相辉映而成的,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看清的。任何单一的思考的角度都不能把握事物的“自性”,因为本身是“无自性”的,而佛教讲的“善观缘起”“缘起观”,就是如实平等地观待这许多的因缘,也就注定需要多角度看问题,于是这种思维一定是辩证的。最后,还要通过文字相,这所有的角度都是接近实相的途径和工具,就如同船能载我们到彼岸一样,过了河便应放下,当内心足够宁静和有智慧了,真正把成见清空了,把自我放下了,便能在当下直契事物的本来面目。
这中间主要得是清空自己、如实观待。如来,即是“乘如实之道而来”。
前文说了批判性思维就是“跳出成见去看问题”,那么什么是“独立思维”?就我们的思维而言,所依凭的知识都是来自于我们受教育和生存的环境。我们产生一个想法,如果不是幻想,那也很可能是身边的人直接或间接地暗示给我们的。过于强调“独立”导致的问题,就是现今大量的学术论文无人阅读,产生了没有太多实际作用的新知识。那么什么使我们“独立”了呢?那是我们独特的生命体验,即使在同样的班级里学习,在同样的地方工作,参加同样的会议,每个人的内心感受都不一样,这是由于每个人生命经验都不同。我认为,独立思维,就是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更深入、更鲜活地思考。提出一个与前人不同的观点是容易的,但要提出真正有价值的观点,则必须对生活、生命有敏感的洞察,还要一定的知识储备,需要有比较开放和健康的思维方式。因此,要培养一个人的独立思维,除了尊重他,让他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最重要的是让他投入生活,去劳动,去承担一项工作,在与人互动中感受爱与被爱,带着求知的热情去阅读。
为什么一个人会不愿意积极地学习、思考呢?为什么一个人内在的活力不能激发呢?小孩子是很有活力的,他对世界的感觉是很鲜活的,只要稍加引导和鼓励,求知欲很容易激发出来;大学生也比较有活力,因为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正逐渐成型,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开始有自己独特的角度。但我们也看到,这种活力是难以保持的,当一个乡村的孩子不被现行教育所认可,或者因种种的原因到城市里打工,他很难再有求知的热情;过了本科的阶段,求知欲也逐渐衰退,淹没在知识的大海之中了。一般人处在一种惰性思维之中,慢慢觉得想不清楚、学会了也没用,就不愿意去思考、去学习了,感兴趣的东西越来越少,终其一生都无法让心回归那鲜活灵明的状态。
是什么阻碍着人们对知识的探求和心智的提升呢?是什么让人失去了那种鲜活灵明的心境呢?佛教的解释,是人有烦恼。烦恼分为见烦恼和思烦恼。见烦恼就是人们自身的见解与知识所产生的烦恼,懂的东西多了,事先有一种评判的标准,觉得再讲、再学也无非如此,人就不再有那种渴求的心了,因此再怎么学也只是平平常常,内心少有触动了。思烦恼简单的说就是物欲,小孩子贪玩、迷恋零食,好不容易知道要学习了,又整天为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为考试分数牵动心思,其实这都是名利心,长大了迷恋财色,迷恋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因为追求而内心焦灼散动,因为得不到而忧虑、恐惧、愤怒,内心就日趋浮躁,难以再静心反观、切磋学问了。而《听闻轨理》中的《思维闻法所有胜利》,特别是其中的“五想”便是克服这一问题的良方。
我们应该去体察人类文明中所有的智慧、知识,思考它们与我的生命有什么样的关系?没有它们就没有我,它们是我精神的母体和生长的养料。它们如无价的珍宝,是无数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用尽毕生心血而得的智慧结晶,《圣经》上说“智慧的价值胜过珍珠”,珍珠只能装点人的身体,智慧能提升人生命的品质。它们如我的眼睛,没有经过学习,我就一直处在蒙昧之中,庸庸碌碌的在这个世界上飘荡,如同一只动物一样,只能感受到最切近的生活场景,看不到远行的道路。它们如光明,为我现实这个世界上神奇和美好的事物,照亮了我的心,唤醒了心灵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它们能通向生命究竟的圆成,智慧是道路,知识是路上的泥土和卵石,不是通向别处,而是生命本身的觉悟。学习是没有过错的,当我们专注于求知的快乐,就暂时远离了世俗的纷扰,各种诱惑、各种情绪,那摇动人心的风风雨雨,我们越专注,不管是哪一种学科,不管我们是否熟悉,就越多一份沉静的喜悦,《听闻轨理》中这一段讲到“止观之乐”,止就是专注,观就是依智慧去思维,忘掉得失的专注是能生出喜悦的。五想:珍宝想、眼目想、光明想、大胜利想、无罪想,虽原指佛法而言,对一切人类的优秀文化也都是通用的。常常这样去想,便能唤起内在对真理的虔敬和仰望,当听一场讲座、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小到做一道题目时,会觉得这是无数伟人智慧的结晶,通过书本的记载和老师们的讲解印现在我面前。从前那些追求真理的仁人志士,他们瞥见真理的感动也传递到我心中,并通过我的笔、我的口流淌出来;我的背后是他们如炬的目光,璀璨若星河的智慧光明灌注于我的身心,照亮前方的道路。
可是对于一个佛弟子来说,这些真理的发现者,比起修学佛道要追求的境界,还是不圆满的,他们虽然走得很远,也会有许多缺点,这如何去看呢?《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王中有“随喜功德”一项,“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华严经》上又说,菩萨能入一切众生之境界。即使这些知识的作者在人格修为上没有圆满,依然可以随喜他们对真知那种纯净和专注的追求,这些知识,哲学艺术也好,科学也好,都能帮助我们扩大心胸,减少物欲的杂染,让内心宁静和专注。佛教的世界观,是以有情生命为中心的,世间的百态都依众生的业力而化现。一个人到过一个地方,说过一句话,对一群人产生了影响,这份影响直至世界还存在便会一直发生着作用,乃至这份影响能延伸到那个地方的一块石头、一颗小草、飘过天空的一片云当中,在每一个白天和黑夜,向四围宣说和流布着。这样,我们便能带着慈悲和敬意看待每一种学问,因为所有的学问都是关于生命的学问。倾听他们,与他们对话,与他们交朋友,与他们一起觉悟,这便是一个佛弟子的使命。
佛教里的许多菩萨都称为“童子”,如“善财童子”,再如有时我们也称“文殊师利童子”。怎样回到童年的纯真呢?如《听闻轨理》所说,思维闻法所有胜利,发起承事大师及法,断器三过,依六种想,简单的说也就是常怀一颗渴求真理的心,恭敬师长的心,清空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谦卑向学。
本文转自学诚法师博客,有问题的同修,请到学诚大和尚博客提问。左侧点击‘我要提问’。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54042598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