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57|回复: 2

[精进共修] 中国历代名门家训——老祖宗的智慧结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8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旋亲友,只看自家力量,随缘答应穷亲穷眷,放他便宜一两处,才得消谗免谤。
  凡人说他儿子不肖,还要照管伊父体面,说他婆子不好,还要照猫画虎管伊夫体面。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人不可孤立,孤立则危。天子之尊,至于一夫而亡,况其下乎?一家之亲而外,在宗族当不失宗族之心,在亲戚当不失亲戚之心,以至乡党朋友亦如之,以至朝廷邦国亦如之。欲得其心非他,忠心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接物而已。人情不远,一人可处,则人人可处……尊长成其尊长,能教率卑幼;卑幼安其卑幼,能听顺尊长,虽目前衰落,已有勃兴之势。若其反此,目前虽隆,替可待也。
  (清)张履祥《训子语》
  ■不必言古圣贤孝弟之行,如大舜、武、周、泰伯、伯夷,各造其极。只如晨省昏定,推梨让枣,有何难事,而今人甘心不为。极而至于生不能养,死不能葬,大不孝于父母;有无不通,长短相竞,大不友于兄弟。噫!是即孩提时,顷刻不见父母,则哭泣不止,兄弟同床共席,则相怜相爱之孝子悌弟也。人皆望长而进德,奈何反至于此?
  朱柏庐《劝言》
  ■吾今日为人之父,盖前日尝为人之子矣,凡吾前日事亲之道,每事尽善,则为子者得于见闻,不待教诏而知效。倘吾前日事亲之道,有所未善,将以责其子,得不有愧于心?……
  评:身教重于言教。
  ■人之性,遇强则避,遇弱则肆。父严而子知所畏,则不敢为非,父宽则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
  评:慈父要防出败子。
  ■人当婴孺之时,爱恋父母至切。父母亲于其子婴孺之时,爱念尤厚,抚育无所不至。盖由气血初分,相去未远,而婴孺之声音笑貌,自能取爱于人,亦造物者设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穷。……
  父母于其子幼时,爱念抚育,有不可以言尽者。子虽终身承颜致养,极尽孝道,终不能报其少小爱念抚育之恩,况孝道有不尽者。凡人之不能尽孝道者,请观人之抚育婴孺,其情爱如何,终当自悟。……
  父母见诸子中有独贫者,往往念之,常加怜恤,饮食衣服之分,或有所偏私。子之富者,或有所献,则转以与之。此乃父母亲均一之心,而子之富者,或以为怨,此殆未之思也。若使我贫,父母亲必移此心于我矣。
  人于子孙,虽见其做事多拂己意,亦不可深厚感情憎之。大抵所爱之子孙未必孝,或早夭,而暮年依托及身后葬祭,多是所憎之子孙。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贤不肖皆吾子,为父母者切不可毫发偏爱。偏爱日久,兄弟间不觉怨愤之积,往往一待亲殁而争讼之。创业思垂永久,全要此处见得明,不贻后日之祸可也。
  (明)姚舜牧《药言》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亲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难得者兄弟,易得者财产。
   (清)张履祥《训子语》
  ■法昭禅师偈云:“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词意蔼然,足于启人友于之爱。
  (清)张英《聪训斋语》  ■孔子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善为家者尽其所有而均之,虽粝食不饱,弊衣不完,人无怨矣。夫怨之所生于自私及有所厚薄也。
   司马光《训子孙文》
  ■父之兄弟,谓之伯父、叔父,其妻谓之伯母、叔母,服制减于父母一等者,盖谓其抚字教育,有父母之道,与亲父母不相远。而兄弟之子谓之犹子,亦谓其奉承报孝,有子之道,与亲子不相远。故幼而无父母者,苟有伯叔父母,则不至于无所养;老而无子孙者,苟有犹子,则不至于无所归。此圣王制礼立法之本意。
  评:在过去的大家庭中,这种论述是非常符合现实的。但现在这种亲情在小家庭模式下,已几乎没有说服力了,可以预见未来,随着抚养孩子社会化的发展,即使是同胞,亲情也会越来越淡。
  一应亲戚故旧有所借贷,不若随力给与之。言借则我望其还,不免有所索。……方其借之时,礼甚恭,言甚逊,其感恩之心,可指日以为誓。至他日责偿之时,恨不以兵刃相加。凡亲戚故旧因财成怨者,多矣。俗谓“不孝怨父母,欠债怨债主”。不若念其贫,随吾力之厚薄,举以与之,则我无责偿之念,彼亦无怨于我。……
  人言光景百年,七十者稀,为其倏忽易过。而命穷之人,晚景最不易过。大率五十岁前,过二十年如十年。五十年后,过十年不啻二十年。而妇人这享高年者,尤为难过。
   (南宋)袁采《袁氏家范》
  亲姻馈送,一年一度,非常庆吊,则不拘此。切不可过奢,又不可视贫而加薄,视富而加厚。
   (元)郑太和《郑氏规范》
  ■毋以小嫌而疏至亲,毋以新怨而忘旧恩。
   (明)许相卿《许云屯贻谋》
  ■你姐是你同胞的人,她日后若富贵便罢,若是穷,你两个要老实供给照顾她。你娘要与她东西,你两个休要违阻,若是有些违阻,不但失兄弟之情,而且使你娘生气,又为不友,又为不孝,记之记之。
  (明)杨继盛《杨忠憨公遗笔》
  ■邻与我相比日久,最宜亲好。


(明)姚舜牧《药言》


  ■女子既嫁,若是夫家贫乏,父母兄弟当量力周恤,不可坐视。其有贤行,当令子女媳妇敬事之。其或不幸夫死无依,归养于家可也。俗于亲戚富盛则加亲,衰落遂疏远,斯风最薄,所宜切戒。……
  妇之于夫,终身攸托,甘苦同之,安危与共,故曰“得意一人,失意一人”。舍父母兄弟而托终身于我,情亦可念也。事父母,奉祭祀,继后世,更其大者矣。有过失,宜含容不宜辄怒,有不知,宜教导不宜薄待。《诗》曰:“如宾如友”,宾则有相敬之意,友滋益之义。
  ■铭金人云:“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能走者夺其翼,善飞者减其指,有角者无上齿,丰后者无前足,盖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鼹鼠五能,不成伎术。”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①铭金人即孔子在洛阳的太庙前看到一个铁铸的人,三缄其口,背后有铭文。
  ②鼹鼠有五能,能飞,但飞不过房屋;能爬,但爬不上树顶;能游,但游不过河谷;能打洞,但藏不住身体;能跑,但跑不过人。
  ■君子居不欺乎暗屋,出不践乎邪径,外讷于言而内敏于行,然后身立而名著矣。
  (北宋)贾昌朝《戒子孙》
  ■世事多更变,乃天理如此。今世人往往见目前稍稍荣盛,以为此生无足虑,不旋踵而破坏者多矣。大抵天序十年一换甲,则世事一变。今不须广论久远,只以乡曲十年前二十年前比论目前,其成败兴衰何尝有定势。世人无远识,凡见他人兴进及有如意事,则怀妒,见他人衰退及有不如意事,则讥笑。同居及同乡人最多此患,若知事无定势,则自虑之不暇,则何暇妒人笑人哉。
  (评:成败无定势,说得多好,上百年的贫苦出了我一个读书人,若无警惕性,很快就会丧失,如何保持,教育好孩子是根本,其次要再寻求新发展。)
  人有患难不能济,困苦无所诉,贫乏不自存,而其人朴讷怀愧,不能自言于人者,吾虽无余,亦当随力周助。此人纵不能报,亦必知恩。……在今日无感恩之心,在他日无报德之事。正可以不恤不顾待之,岂可割吾之不敢用,以资他人不当用?
  居乡及在旅,不可轻受人之恩。方吾未达之时,受人之恩,常在吾怀,每见其人,常怀敬畏,而其人亦以有恩在我,常有德色。及吾荣达之后,遍报则有所不及,不报则为亏义。故虽一饭一缣,亦不可轻受。前辈见人仕宦而广求知己,戒之曰:“受恩多,则难以立朝。”宜详味之。
   今人受人恩惠,多不记省,而有所惠于人,虽微物亦历历在心。古人言:“施人勿念,受施勿忘。”诚为难事。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古称三家村亦有小人,当思处之之道。只勿与校,而渐以理屈之。
  古称受恩多,难立朝,居乡亦难立身,要须勤俭资身,以免求人。
   (明)许相卿《许云屯贻谋》
  虚伪诡诈,机谋行径,我非不能,实不为也。非惟天不可欺,即人亦难瞒。
  丈夫处世,发奋自强,何事不可为,何地不能到,乃忌人才能,忌人学问,忌人富贵?
  骄奢淫惰四字,是富贵家子弟雷同病。
  男子识见要远,度量要宏。
  贪之一字,凡事皆忌,若读书则惟恐不贪多务得。贪书未有不成学者。
  (明)王汝梅《王氏家训》
  ■吾上世初无显达者,叨仕自吾始。此如大江大湖中,偶然生一小洲渚耳,唯十分培植,或可永延无坏。否则夜半一风潮,旋复江湖矣。可畏哉,可畏哉!
 (评:几乎是在说给我听!)
  事到面前,须先论个事非,随论个利害。知是非则不屑妄为,知利害不敢妄为,行无不得矣,窃怪不审此而自陷于危亡者。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尽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明)姚舜牧《药言》
  ■秀才不入社,做官不入党,便有一半身分。

  鸟必择木而栖,附托匪人者,必有危身之祸。
  语云:“身贵于物。”汲汲为利,汲汲为名,俱非尊生之术。
  (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贫人弗说大话,妇人弗说汉话,愚人弗说乖话,薄福人弗说满话,职业人弗说闲话。
  寡妇弗轻受人惠。儿子愚,我欲报而报不成;儿不贤,人望报而报不足。
  问世间何者最乐?母曰:不放债、不欠债的人家,不大丰、不大歉的年时,不奢华、不盗贼的地方,此最难得;免饥寒的贫士,学孝弟的秀才,通文义的商贾,知稼穑的公子,旧面目的宰官,此尤难得也。
  受谤之事,有必要辨者,有必不可辩者。如系田产钱财的,迟则难解,此必要辩者也。如第闺阃的,静则自消,此必不辩者也,如系口舌是非的,久当自明,此必不必辩者也。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做好男子,须经磨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古不易之理也。
  (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家之兴替,全不系乎富贵贫贱,存乎人之贤不肖耳。贫贱而好修饬行,兴隆之道;富贵而纵恣背理,败亡之辙也。
   《正蒙》云:“子孙贤,族将大,未有子孙不贤,家族不至倾覆者。”
  (清)张履祥《训子语》

  ■ 人生适意之事有三,曰贵,曰富,曰多子孙。然是三者,善处之则为福,不善处之则足为累。至为累而求所谓福者,不可见矣。何则?高位者,责备之地,忌嫉之门,怨尤之府,利害之关,忧患之窟,劳苦之薮,谤讪之的,攻击之场。古之智人,往往望而却步。
  夫人厚积经营布置,生息防守,其劳不可胜言。则必有亲戚之请求,贫穷之怨望,僮仆之奸骗,大而盗贼之劫取,小而穿窬之鼠窃,经商之亏折,行路之失脱,田禾之灾伤,攘夺之争讼,子弟之浪费,种种之苦,贫者不知,惟富厚者兼而有之。
  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有四语: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
  虽至寒苦之人,但能读书为文,必使人钦敬,不敢忽视,其人德性亦必温和,行事决不颠倒,不在功名之得失,遇合之迟速也。
  人之居家立身,最不可好奇。一部《中庸》,本是极平淡,却是极神奇。人能于伦常无缺,起居动作,治家节用,待人接物,事事合于矩度,无有乖张,便是圣贤路上人,岂不是至奇?
  汝辈今皆年富力强,饱食温衣,血气未定,岂能无所嗜好?古人云,凡人欲饮酒博弈一切嬉戏之事,必皆觅伴侣为之,独读快意书,对山水,可以独自怡悦。凡声色货利一切嗜欲之事,好之,有乐则必有苦。惟读书与对山水,止有乐而无苦。今曹与其狎无益之友,听无益之谈,赴无益之应酬,曷若珍重难得之岁月,纵读难得之诗书,快对难得之山水乎?
   (清)张英《聪训斋语》

  ■世,惟当寻欢喜,欢喜处处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于工作当生怜悯心,此皆自己实受用处。若夫忌人之成,乐人之败,何与人事?徒自坏心术耳。古语云:“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凡事暂时易,久则难。故凡人有说异事者,朕则曰:“且待日久再看。”朕自八岁登极,理万机五十余年,何事未经?虚诈之徒一时所行之事,日后丑态毕露者甚多。此等纤细之伪,朕亦不即宣出,日久令自败露。一时之诈,实无益也。
  人之一生,多由习气而成。盖自孩提以至十余岁,此数年间浑然天理,知识未判,一习学业,则有近朱近墨之分,及至成人,士农工商各随其习,习以成风,虽父兄之于子弟亦不能令其习好同也,故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必然者。

   (清)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亲戚不悦,不敢外交;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审,不敢言大。
  慎终如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春秋)曾参《告子言》
  ■贫非人患,惟和为贵。
  (蜀汉)向朗《戒子遗言》
  ■宏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
   (魏)嵇康《家诫》
  ■君子之言,多长厚端谨。小人之言,多刻薄浮华。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隐人之过,成人之善……步步是德,步步可积。
   (清)朱柏庐《劝言》
  ■孙叔敖为令尹,一老父教之云:“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袁子云:“贫贱愿人接己,富贵忘己接人。”
   (唐)李恕《戒子拾遗》
  ■《易》曰:“乱之所由生也,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南宋)叶梦得《石林家训》
  ■人家兴衰,只看后来人如何。后来人贤不肖未必是天生定,亦在人学不学尔。
   (明)周怡《示儿》
  ■言语忌说尽,聪明忌露尽,好事忌占尽。不独奇福难享,造物恶盈,即此三事不留余,人便侧目矣。……
  昔郭进建第成,坐诸匠于子弟右,曰“此造屋者”,指子弟曰“此是卖屋者”。识者谓为名言。今人为卑官,则恨不享大位,及位高而颠踬倾危,回想卑官而受清宁之福,天上矣。布衣粝食,妻子相保,则恨不富贵;一旦祸患及身,骨肉离散,回想布衣粝食,妻子相保时,天上矣。人聪明强健,则恨欲不称心;一朝疾病淹缠,呻吟痛苦,回想聪明强健时,天上矣。古今来,无人不患此病,若能先见一步,早退一步,必也明哲之士。


发表于 2012-4-9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9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18:48 , Processed in 0.257401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