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99|回复: 0

[与时俱进弘扬大乘] 我们无法让父母不变老,但是可以让父母更快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8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女无法使父母不老,但是可以让父母晚年的生活品质得以改善。当父母年老时,子女可以如何照顾他们?而当父母正开始迈向老年期,子女可以如何陪伴父母迎接老年,帮助他们规划一个黄金年代?
       在佳阳的童年记忆中,阿公总是坐在客厅里的一个角落里看书。他的话不多,见到孩子总会微微一笑,虽然他大部份时间都听不清楚年轻人在说些什么。
       大概是在阿公八十六、七岁的时候吧,佳阳发现阿公经常从早上就坐在客厅里,坐了一天几乎都没站起来过。不久,阿公得了痔疮,原来是阿公膝关节退化,坐下去就没力气站起来,他又怕麻烦子孙去搀扶他,所以一坐就是一整天,最后就长了痔疮。
       “阿公是个书生,自尊心强,宁可忍受痛苦,也不愿像个没用的老家伙,”佳阳说。
       和年老父母或祖父母沟通上的误解,是许多人曾经有的经验。
       志鸿小时候,外公外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他家住上几个月,“这叫做轮伙头,”志鸿说。
      “轮伙头”就是当父母年纪大了,轮流住到几个子女的家中,接受照顾。志鸿的外公、外婆当时就是在四个女儿之间轮伙头。“以前外公、外婆来的时候,我们都很高兴,可是后来他们年纪愈来愈大,就变得很容易生气,”志鸿回忆有一次,他问了外公一句:“你们还会住多久?”结果第二天,外公居然二话不说,款好包袱,就带着外婆离家出走。志鸿的妈妈心急如焚,最后才在二阿姨家找到他们。“你儿子在赶我们走啦!”外公很委屈地抱怨。“怎么会这样?我问那句话的意思,是希望你们可以住久一点的……,哎!”志鸿忙着解释。
       曾经呵护着我们长大,抱着我们吃奶、牵着我们的小手走路……,每个人心中的父母、祖父母,不管是多么的完美、坚强,终有一天,也会老去。当父母年老时,伴随着生理机能退化所带来的心理冲击,以及种种的失落感,使得父母与子女都容易产生心理的危机与压力。
少也彷徨,老也彷徨
       大陆作家余秋雨曾经写下一句话,“我无法不老,但我可以再年轻。”关于老,究竟是什么感觉?作家陈之藩曾经打趣,一个人是不是老了,可以从三个指标看出:第一个是“记远事,不记近事”;八百年前的丰功伟绩还记得一清二楚,可是昨天和谁吃饭已经记不得了。第二个指标是“在乎小钱,不在乎大钱”;张三去年欠你的两百块,你还牢记在心;李四前天向你借的五万元,你已经忘记了。第三个指标是“疼孙子,不疼儿子”:儿子说什么都不对,孙子怎么调皮都可爱。
       要学会和年老的父母相处,首先就必须了解他们正在经历的心理冲击。
       还记得自己青春叛逆期时,与父母格格不入、动辄口角的岁月吗?当父母年老时,也很容易发生这种情形,然而有着青春期彷徨茫然之感的,可能换成你的父母。
       台大社会系教授李开敏,曾经长期从事老人社工的心理谘商,他指出老年期一个重要的生命主题,就是面对失落,一种失而不可复得的感伤。不管是女性的空巢期,或是男性工作的失去,生理的、经济的、社会的,名片上的头衔、光环都没了。这会让老年人心理上有很大的失落,觉得好景不再。所以,老年期会重复青少年时的一个主题,就是重新追寻生命的意义,对生命重新的审视。
       台北市立疗养院社区精神科主任李文瑄也指出,在他多年的诊疗经验中发现,老年人常会面临人生整合的问题,也就是老年人常常会回顾:“我的一生到底做了些什么?”有些能整合,有些不能整合、或是会懊悔,所以有些人在晚年会觉得晚霞无限好,有些人则会感叹日暮沉沉。
       失落的感觉,伴随着记忆的混乱,甚至记忆的失落,更增加了心理的危机。李文瑄医师指出,记忆中珍藏的东西不见了,例如以前喜欢到圆环吃宵夜,结果圆环拆掉了,他会有一种混乱的感觉。而老化会导致记忆力的衰退,老年人的记忆有时会不连贯,而造成心理上的不连贯、不整合,对老人来讲也是一种痛苦。
如何和年老父母有效沟通?
       要能进入父母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适应老年期的挑战,有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美国家庭关系心理学家艾丁伯(Mark A. Edinberg)以所接触到的个案为例,分析了成年子女与父母沟通时最常碰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在一个个案中,大卫和伊娃发现他们的母亲凯思在过去这一两年来,似乎过得很不开心,他们觉得母亲应该更常出去活动,并加入社区的老人中心。
        当他们和母亲提起这个话题时,大卫的态度变得有些严厉,他叉着腰,手指着母亲,告诉她:“你应该多出去走走!”大卫接着一一列举应该多出去走走的理由,可是却完全没有去感受母亲的反应与处境。
        大卫心想,我的母亲看起来很不开心,如果她能和老人中心的人在一起,应该会好一些,因为老人中心有些人看起来满快乐的。
伊娃和母亲谈起这个话题时,语气却充满了自责与愧疚,觉得母亲变得不快乐,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好好照顾她。她没有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与焦虑,只是不断地为母亲的不快乐抱歉。
        而母亲凯思的反应呢?她完全推翻大卫的建议,很快转移话题,开始谈起以前她和过世的老伴聊天是如何愉快,而现在却没有人愿意听她说话。她也会抱怨伊娃没有帮上什么忙。最后,三个人会不由自主地陷入争执、互相指责。
       与老年人沟通时,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一般人都带着对老年的许多迷思和他们沟通。结果,一旦沟通不良或发生争执,就会把一切罪过归咎到父母“老”了。
厘清沟通管道的不同
       艾丁伯指出,要了解父母真正的感受,首先必须要能把你所看到、听到、感觉到的父母分成三个部份:一个是父母身为个人的部份、一个是父母因年老而产生的部份、另一个是因为你与他们沟通互动而导致的部份。在艾丁伯的观察中,沟通方式不当所引起的痛苦,往往比老迈所带来的压力还大。
        艾丁伯指出,一般人最主要的沟通管道有五个:视觉、听觉、感觉、嗅觉和触觉。在和年老的父母沟通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出你自己以及父母最习惯的沟通管道。同时了解到,你所善用的沟通管道,不一定是别人最主要的管道。
        在大卫和伊娃的故事中,大卫是很视觉导向的,他很在意母亲看起来如何。伊娃则是很感觉导向的,她常感觉愧疚、罪恶。凯思则是很听觉导向的,她一直强调没有人愿意听她说话。由于这三个人的沟通管道几乎没有交集,沟通就很容易出问题。
       虽然每个人所习惯的沟通管道不同,但是有一些技巧可以让沟通更顺畅。第一,就是尽量采取开放的沟通方式。也就是尽量不带主观判断的态度去聆听对方的观点,做双向的沟通。我们的肢体语言,常常会表达出我们的沟通方式。例如,如果你的眼神老在回避对方,可能是在暗示你对他的意见没兴趣。如果你老是打断对方的讲话,可能代表你不愿跟他开放沟通。
        第二是改善你和父母沟通技巧的方式,检视你和父母沟通时,所采取的是“任务导向”(task-oriented)的态度,还是“人际导向”(person -oriented)的态度。在上述个案中,大卫的沟通方式是比较任务导向的,伊娃则倾向人际导向。当你和父母沟通时,可以根据情境而采取适当的沟通模式。尤其要注意到父母的反应、感受。
        第三个建议:当你和父母沟通时,能够让父母感受到他们被接受,不管你认不认同他们的观点,都不需要去苛责他,或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父母虽然年纪大了,却未必会变成你所想像的老人模样,有时候一些偏见、误解,不但造成沟通上的困难,甚至引起更多的遗憾。
你是爱他,还是控制他?
        宝拉92岁的时候,虽然身体有些不适也常健忘,但心智还算很健全。由于她经常要子女重复他们说过的话,她的子女便假设她已经开始患有老人痴呆症,对她的健忘也开始感到不耐烦。宝拉于是变得退缩不前,也不太敢问子女问题。子女说什么,她就点头回应,假装自己听懂了。直到一次身体检查才发现,宝拉的心智正常得很,记忆也还好,但是却已经耳聋了。这时,她的家人才开始想办法,解决她听力的问题。
        随着父母年纪渐长,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往往产生很多微妙的变化。
        台大社会系教授李开敏曾经接触很多个案,发现很多成年子女和父母一直停留在早年的关系,也就是没有办法转换权威与顺从的关系。
      “我记得我接过一个电话,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授,年老的妈妈摔倒了,他把她安置在养老院。但是他一直觉得很内疚,他们的关系中间还存在很多紧张。我看到的一个画面是,尽管他们都是两代白发人,但是他们的关系还是停留在年幼,畏惧妈妈、极度讨好妈妈,很不平等的关系。”
        李开敏教授认为,如果子女和父母可以慢慢发展为成人对成人的关系,有很多困难的决定是可以坐下来一起讨论的。子女也可以放下一些内疚,照顾一下自己的需要,长者也未必不能谅解。
       但是有时候,也会看到另外一种极端,就是当父母年老时,角色互换,儿女变成爸妈的爸妈。
       李开敏回忆她在荣总工作的时候,常常看到当父母年老力衰的时候,子女会过度的介入,接管了老人家的决定权。“我以前在荣总上班的时候,常常看到老人在病床上,一家人在病房外面讨论,以后父母往哪里送,当场就做了一个决定,再进去告诉老人家。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不平等关系,没有尊重到当事人的自主、自决的权力,”李开敏说。
        在和父母的关系上,要小心别掉落任何一个极端的陷阱。
        当台湾进入高龄化社会,如何与年老的父母相处,甚至如何及早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已经成为许多人最切身的议题。
       其实,从许多方面来看,老年期都是一个充满发展潜力的时期。
       李文瑄医师就认为,当我们谈到老人的时候,常常一概而论,其实,老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年轻的老人”(young old),一种是“年老的老人”(old old)。
老年正是黄金期
       年轻的老人一般来讲是指刚刚退休到七十几岁这段时期,这个时候的老人其实正是人生的黄金年代。
       “我常常鼓励这个时期的老人,不要觉得悲观,因为这个时候的老人又有钱、又有闲,而且身体病痛也还没有开始,最拥有的是时间,Young old应该很快乐,你甚至不能称他为‘老人’,这个时候要注重身体的保养,而且不要有老的心态,也不要倚老卖老。尽量跟年轻人融合在一起,”李文瑄医师说。
在这段时间,儿女可以是父母生涯规划上最好的军师。阳明医院精神科医师杨逸鸿就鼓励儿女在父母刚步入老年期时,甚至还没步入,就可以帮助父母尽量培养兴趣,扩展他们的社会网路,帮助他们打破自我设限的生活方式。
        企管顾问蔡益彬为了帮七十多岁的父母培养兴趣,特别去买了一台单眼相机。“拍得好不好没关系,重要的是在摄影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接触到一棵树的美、一片云的美,”蔡益彬说。现在他的父母已经迷上摄影,村子里有什么活动,他们就会带着相机去拍,拍出来的照片和邻居朋友分享,充满成就感。
        在广告公司担任文案的陈意凤,虽然妈妈才57岁,还称不上老人,但她和姊姊、弟弟,已经积极鼓励退休在家的母亲培养一些嗜好,还想尽方法鼓励她运动。
一开始是陈意凤的表姊发现她妈妈有缝东西的天分,她就帮妈妈报名去学中国女红。     “我看了一个六十几岁才学画画的人,而且学的很棒,我就讲给妈妈听,妈妈就很有信心,”陈意凤开心地谈起她如何为妈妈加油打气的情形。
        陈妈妈有事没事就在做女红,还经常和子女讨论如何配色、如何设计花样。而陈妈妈做的女红作品,也为她得来许多亲朋好友赞赏。
        现在,陈意凤还是跟在大学时一样,每天晚上都会坐在床边和妈妈聊天。不爱说话的爸爸,则睡在一旁静静的听。由于母亲曾罹患癌症,为了她的健康,除了饮食上尽量吃的清淡之外,他们也鼓励爸妈规律运动,至于鼓励的方式,则是亲自陪他们运动。
      “以前我妈妈都不运动,她喜欢打麻将,就会一直坐着。我们就一直劝她,她现在已经加入健身俱乐部,我姊姊工作比较自由,就会陪我妈去运动,她现在动得比我还多!”陈意凤开心地说。
       当然,在鼓励父母培养嗜好、运动习惯时,也需要考虑到父母的个性与意愿。如果父母的个性就是不爱出去活动,不妨把资源、朋友带回来。
       杨逸鸿医师就建议,为父母安排活动,要考量父母的个性来做。有些子女一直鼓励妈妈去爬山,可是妈妈就是觉得爬山很无聊、很寂寞。还不如让她带着小孙女去散步。所以子女要考虑父母的个性,设计对他们有吸引力的活动。可以藉由踏青、赏鸟、赏花等全家性的活动,让父母达到运动的效果。如果子女以身作则,以家庭活动为由,他们会比较喜欢参与。另外可以藉由好友的力量,鼓励他们一起运动、休闲。
       另外,子女可以是父母最好的资讯搜集者与扩展社会网络的桥梁。台北市立疗养院卫教室主任林美珠建议,子女可以帮父母搜集相关的资讯,例如社区有哪些课程、哪些活动。有时为了帮助父母走出第一步,子女可以和父母一起参加这些活动,让他们先认识一些新朋友,建立新的社会网路,减少父母孤单的感受。李开敏教授认为,除了子女本身,也可以透过邻居、热心的邻里长做一个桥梁。
三代同邻最理想
        宏諅集团董事长施振荣至今仍与母亲施陈秀莲同住一堂,就近照顾年高八十的母亲,也享受母亲的爱;而施阿嬷也可以照顾子孙。三代同堂,和乐融融;去年,施家还被中华民国世界和平妇女会选为台湾的模范家庭。有时子女虽然未能和父母同住,但藉由一些安排,仍能和父母保持亲密的互动,同时拥有更多的自主空间。李开敏教授就认为,“三代同邻”是最健康理想的家庭。
        曾经以一首“龙的传人”传唱海峡两岸的歌手李建复,现在是雅虎台湾区总经理,他就选择了和父母住在同一栋大楼。“虽然房价贵了一些,但是还是咬了牙买下来,”李建复说,“和父母住得近,可以彼此照顾,不只是我们可以照顾他们,父母也可以照顾我们的小孩。”
       李建复的父亲是前经济部次长李模,哥哥李建中是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副主委,他也选择住在父母家附近。所以每到周末假期,几个兄弟就会安排活动,全家和父母同聚,享受三代同堂之乐。
       在媒体担任主管的郑宜媛,虽然夫妻两人都工作忙碌,但是总是会刻意安排全家人和公婆共处的时刻。“我们在结婚前就很重视对父母的照顾,所以不管加班到几点,我们都会全家一起吃晚饭,这是全家人很和乐的时光,”郑宜媛说。
        除了子女的协助之外,老年人自我的调适,往往是决定老年生活品质的关键。
        在博爱路社区老人中心里,每个星期四的早上,都会看见一个身体硬朗、气色红润,头发梳得井然有序,眼神发出光彩的95岁老人,人家都叫他“魔术伯伯”。七、八年来,他每个星期四早上都会来到这里开班授课,教老人中心的学生变魔术,风雨无阻。
        魔术伯伯本名叫竺翊汉,年轻时是空军机械修护员,后来在艺工队学了一些魔术技巧,从此兴趣愈浓。退休以后,就开始在很多地方教人变魔术。也许是因为变魔术需要眼明手快的关系吧,魔术伯伯虽然已经高龄95岁,除了一头雪白的头发与稍微重听,谈起话来还是有条有理,公事包里的文件整理得井然有序。
        魔术伯伯似乎没有特别的养生之道,如果有的话,就是他有一个热爱的兴趣——变魔术。一谈起魔术,他的眼神就泛起光彩,访谈中他不断强调:“我是风雨无阻,每星期四一定来上课!”
        研究显示,这些快乐的老人通常有三个特质:他很有弹性,不会拘泥于扮演一个角色。第二,他很乐观。第三个特性就是他能善用资源。
       李开敏教授指出,有些人上了年纪就变得非常封闭,这是非常不利的,最后就容易变成忧郁的“孤老”。
       其实,年纪愈大,愈需要依赖外界资源,能够弹性、乐观、善用外界资源,可以说是最佳的抗老化良方。而当父母逐渐迈向老年,亲子关系也应随之成长,儿女不再只是听话的儿女,也不应强做父母的“父母”,现代“孝道”的最佳定义,应该是做父母的——好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20:59 , Processed in 0.284644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