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71|回复: 1

[佛化生活] 3月23日龙泉日记:道次第的特点与时代文化的几个问题(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4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月23日龙泉日记“念法功德”系列之五十六:
道次第的特点与时代文化的几个问题(三)
——《教授殊胜》的启示
核心提示:遍观东西方文明发展史,“生命之学”是主流;“为学术而学术”的潮流,单纯追求知识以洞悉宇宙真相的潮流,只是其中的一支。道次第主要讲的是人的所做所思和终极信仰的关系,以及人们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在每件事情上看到生命永恒的价值。



二、知行分离与“一切圣言现为教授”
  沉重的书包,厚厚的眼镜片,堆满书桌的参考资料……然而心灵在呼唤。谁能忍受在题海中沉沦?
  如果我们去关注当今青少年教育的现状,会不可避免的注意到,知识与生命的分离,给灵性带来了损害;过度强化考试与竞争观念,导致学生们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单一的评价模式,导致身心、德智、群己的不平衡发展,缺乏对人生宗旨和目标的深思。
  学术研究领域展现出与此不同却又相关的一种情形。发表论文是唯一的标准,学者们为之憔悴身心,然而大部分论文实际上没有任何作用;每年数万份的学位论文除了导师和颁布学位的评委会看,其他很少有人问津;理科领域的研究,可能世界上只有几十个人能够大致相互交流。同时,学者们缺乏到民间去实践的勇气和时代的担当。
  文艺复兴的时期,牛顿、爱因斯坦的时代,那些时代曾经激动了当时的一代人,让他们有勇气突破成见、舍弃生命去追寻的那个“真理”,那个“学术的精神”,似乎已成为过去的辉煌了。人们在谈论同样的事物,同样一个理论,对它的认识也不断深进,然而背后的精神,那种追寻未知领域的好奇心,追寻真理的勇气却远不如前辈们了。这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学风的问题。近代以来学科分化,导致单一学科的研究越来越趋于琐碎,失去背后那种洞悉自然奥秘的精神。文艺复兴的学者们都认为自己在追寻一个真理,它是完整的,他们的视野涉及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当这一个完整的真理被分化,当人们发现无法从自己研究的一个局部窥见“真理”和“道”的整体的时候,学术与生命就慢慢脱钩了。
  当我们看不到终点的时候,就让我们回到起点。在一切文明的原初,宗教、哲学、科学、艺术都是一体的,是一种“生命之学”。当我们阅读古希腊哲人的作品,或者中国诸子百家的作品时,我们不会感受到那种题海书山的压迫感,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洒脱与丰满,直面真理的喜悦,月露清风的爽朗,老师与弟子之间心有灵犀的互动。
  原始宗教中,祭司们掌握着知识,主管着教育的职能。当人们想到知识、文化,会把它与圣洁、高尚、神奇等印象联系在一起。知识与信仰、与生命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一直有“惜字”的传统,即对一切知识的崇敬;而直到前十几年,我们还会看到长辈们用旧挂历的厚纸为每一本新书做好书皮。有一句话,“佛法从恭敬中求”,这种对“法”的恭敬,也就是在尊重自己的生命,因为佛法是真正让自己生命改善的。不仅是佛法,任何一种文明的传承与健康发展,都需要一种基本心态,也就是敬意。
  儒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涵盖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熏陶出来的君子想必是健康,又聪锐敏感的。《大学》的开篇第一句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语道破学问是用来启发自己内在光明的德行、潜能的;是用来关爱广大的民众,也让他们的内在光明得以启迪的;这两者要力求做到究竟圆满的境地,这就是儒家的学术精神。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学问之道,无非是要找回我们迷失的本心。
  在西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把道德伦理看做他们一切学说的中心,这种“伦理”就是如何切实改善人本身的一种学问。苏格拉底批判当时的智者学派对单纯知识和逻辑的过度重视,觉得那些与生命无关;柏拉图虽然重视几何、音乐等领域的知识,但他只是当作训练身心的方式,最终的目标也是“至善”,是个人伦理生命的圆满。近代西方的“绅士”潮流,学习知识的目的也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人本身。
  来自印度的佛法更是一种完整、系统的生命教育。佛教中的“五明”,声明(语言、音乐)、因明(逻辑、哲学)、工巧明(科学、技术)、医方明(医学)、内明(佛法)。内明是直接关于生命如何净化、改善的学问,前面四明立意于利益众生、增长慈悲和观待缘起的智慧。
  儒释道三家在中国大地上融合汇通,产生了“身心性命之学”的说法,修养身心,复归本性,改变命运,这是三家的共识。在泛化的“生命之学”上,“身心性命之学”有了更清晰的目标(也即“成圣”、“成道”、“成佛”),对人性的洞察更深刻,提出了有力的实践方法。如果说“生命之学”只是“关于生命的学问”“用整个生命去投入的学问”, “身心性命之学”则是一种修行,是“彻底地、系统地改善、净化和提升生命的学问”,这也是中国最为独特和明显的学术传统。这一传统不以追求新的知识为标准,而以如何针对时代的特征,找到人类个体和群体心灵提升之路为目标。王阳明问,为什么尧舜没有制礼作乐而要等到周公?为什么周公没有删注六经而要等到孔子?圣人的心都是相通的,但时代的问题不同,所以所为各不相同。王阳明还特别论述了“知行合一”这个主题,强调“良知”异于一般知识,“良知”是内化了的、与我们的生命和心灵深处、与我们的终极信仰(对儒家而言即对人性本善、与天地相参的信仰)产生深切共鸣的知识。这也通于佛教讲的“正知见”,这样的知识本身就是善行的开端,因为生命已经因它而改变了。
  遍观东西方文明发展史,“生命之学”是主流;“为学术而学术”的潮流,单纯追求知识以洞悉宇宙真相的潮流,只是很小的支流;认为科学真理是超过一切人文和社会真理之终极真理,以此为信仰的思潮则是在科学大发展之后的近代,是在科学体系越来越庞大的趋势下,人们的一种猜想和主观的愿望。而一旦身与心、知与行、生命与学术出现分离时,往往意味着一个学科或者一种学术方向的生命力已经在下滑,乃至濒临末路。在基督教经院哲学的流弊中,科学和艺术兴起了,在程朱理学的流弊中,王阳明的心学兴起了,它们都将学术导上了新的方向。
  知与行的分离,导致无意义感的产生。仿佛在应对考试和工作的压力之外,任何的享受,任何的情感,任何的思想都是如此的苍白。所从事的事业和学业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最初的兴趣慢慢丧失,只是跟着人群向前奔跑,更何谈真理的发现和灵性的升华;与父母、老师、同事相处不再有那份温暖,仿佛离了很远的距离;生活仿佛被抽掉了颜色,不再能感知那些细微的瞬间,因为心已经被训练了固定的形状;读书不再有兴趣了,因为科学已经把一切都定义好了;乃至看到美丽的山水时,也不会有任何触动,因为物理学已经告诉我们每一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不过是一些原子、分子……要找到生命的意义,不能在自我中去寻找,而要跳出来,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与他人、与万事万物相感应、相联结,比如为他人付出,比如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因为无意义感的产生正在于“自我”的孤立,与整个世界的隔离。
  在宗大师的时代,佛教修行者出现了两种弊端,一种是研究许多佛教经典,学了很多理论,却无法在生活和修行中落实;一种是轻视理论,特别是看到第一类人的问题后,觉得只有修行实践才是真的,理论都是说说用的,因此轻毁广大的经典。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道次第就是要让一切圣者的教诲对我们当下的生命有启迪、有作用。道次第中的这些法类讲了什么呢?无非讲的是一个人,他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这每件事情的意义,和终极信仰的关系。怎么能在每件事情上看到生命永恒的价值?最初,它告诉我们学会听话和说话,就是如何与人沟通,特别是如何听和说对我们的生命有帮助的东西。其次,是如何亲近一个能教我们身心性命之学的老师,我们该怎样承事这样一个生命里的贵人。再次告诉我们暇满,也就是人生有多么宝贵,用它做什么才最有意义,只有提升心灵才不辜负它。而这样的人生又无比脆弱易逝,领受过许多的痛苦,死后却不知会往何处。因此要建立终极的信仰,信仰落实到行动,则要了解世间善、恶、苦、乐的因果道理。这个道理了解了,便要寻出那背后的真谛来。心灵漂泊,苦乐幻灭,梦幻泡影,怎样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平稳和自由?自他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帮助他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每天要遇到的问题。道次第指出了它们的深意,整个佛法也无外乎此。
  三、传统丧失与“易于获得胜者密意”
  传统丧失,或者说“文化断层”,让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得从新开始去摸索。
  一个民族文化在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都会留下丰厚的积淀。一栋房子该怎么盖,它的朝向、内部的设计,小到一块砖该怎么摆,都有其特别的内涵,是很多代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文化融合中,当人们发现新的方法更有效,更强力的时候,老的方法连同其中许多深刻的内涵,就可能被遗忘。不幸的是在建筑行业,以及许多其他行业,我们恰恰处于这样一种情形当中。古人盖出的房子可以屹立千百年,而当今的房屋在设计时,往往只考虑五十年、七十年的使用寿命;城市的布局规划同样缺乏长远的考虑。传统的方式虽然有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地方,不容易全盘继承,但至少应该了解和领纳其精神。丧失了传统,我们的民族就成了一个五千岁的婴儿。
  以上说到的只是器物层面的一个例子,说到底不过是一些知识和经验,是容易弥补的,然而背后的生活习俗及伦理,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信仰,身心性命之学的内涵,则不是短期内能学到的,而需要长期熏习。
  不仅在中国,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在现代化浪潮中,如何保留传统并发挥它的价值,如何避免传统文化被流行文化侵蚀。
  在道次第的论述中,“易于获得胜者密意”与此相关,“胜者”与上文“圣者”同指佛陀,也可以扩展到一切对人类文明有贡献的人。这里谈到了两点,一是老师的重要,生命之学是一定需要靠老师、靠真正有这种体验和内涵的人来传递,各种传统的工艺、技能也都要很好地与老师互动才能领纳到老师的心法。第二点,就是圆满教法,依据道次第这张心灵地图的参照,可以将用心方法的内涵比对出来,且互不违背。
  四、道德滑坡与“极大罪行自趣消灭”
  道德滑坡也是现代人经常提到的问题。然而伦理道德的背后是信念和信仰,是生命的安顿。只有当生命有了一个安稳的止息之所,才能以此为基点启发符合道德的行为,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当内心还不安,没能清晰地在各种价值之间抉择时,一个人的行为是没有力量的。
  也就是说,信仰是道德的前提。而在现代社会中,信仰遭遇的问题便是各文化互相解构导致的崇高性的消失。在东方,儒家传统伦理受到巨大的冲击,在西方,“上帝死了”。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社会思潮变化起伏,加之网络的传播,一个人的思想形不成稳定的体系,而是在随着各种讯息起伏波动。
  要解决道德滑坡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价值冲突的问题,也就是找出一套普世的价值,为一言一行抉择出正确的轨道。反过来,每一个行业都需要自己的一套符合新时代的标准,规定怎样做才健康,对己、对众有帮助,能把行业带入良性竞争与发展。一旦这种伦理和轨道形成,人们就会慢慢去遵循,因为现代社会各种矛盾带给人心的压力,已经逼迫人们不得不从伦理和信仰中求得解决。
  “极大罪行自趣消灭”针对的主要的“罪行”是“谤法”,可以理解为“否定那些对人类生命提升有帮助的价值观和方法”,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这是价值冲突中的一种典型现象。各种价值观和修行方法各安其位,并行不悖,相互配合与增进,也就避免了“谤法”。那么解决道德滑坡的问题,抉择出人类伦理之出路也就并不遥远了。
                                                                       
                                                                     
                                                                     

                                                                       


本文转自学诚法师博客,有问题的同修,请到学诚大和尚博客提问。左侧点击‘我要提问’。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54042598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发表于 2012-3-24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02:37 , Processed in 0.30741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