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48|回复: 1

[佛教文化] 林清玄VS于丹拆字解析百味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0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清玄VS于丹拆字解析百味人生
        昨晚看了北京卫视的《五星夜话》节目,这次做客五星夜话的是于丹和林清玄老师。不得不感叹越有知识的人,越是一种安稳和清秀的感觉。这两种特征在林清玄老师的身上表现的相当明显,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至高境界吧。因为是无意间看到的这个节目,所以听得不是很全,其中于丹的一个例子深深打动了我:
社会如同一锅滚开滚开的水,有三类人被放入其中


1.这类人如同一枚鸡蛋,本来是流动的,柔然的,被水一煮,变得坚硬,不会变通,愤世嫉俗
2.这类人如同一根胡萝卜,本来是笔挺的,可是经水一煮,变成了泥,甚至失去本心,成了个老好人
3.这类人如同一把茶叶,放入水中,越煮越香,越来越舒展
我想,是不是我已经变成了第二种人呢?于是,开始反省。
  拆解完“茶”,两位老师又对“舍”与“得”进行了拆解。
“舍得”是人生经常面临的一个困惑,在林清玄眼中要舍掉原来装满的东西,才可以加新的东西进来。他觉得一个人人生当中有物质、文明、灵性和境界三个层次,舍得其实并不是舍掉一切,舍得是舍掉那些使人沉重的、堕落的和走不远的状态,放下让人轻快的,或者向前迈进的东西,然后人才会得到一些东西。
而在于丹眼中舍与得则是同步的:“一个人的心要是留点空灵,绝不是空洞,能在空灵中报那万种境界,一个人心如果静,不是死寂的静,是虚静。你能了解别人的群体的动向,听见空、听见静这是舍,但在你包纳了解的时候是得。”

拆解百味人生
昨晚看了五星夜话的专访,可谓是精彩、感受颇深。
两岸国学大师对坐“五星台”,以文会友,以字为题,共同拆解百味人生。   
拆“爱”见“心”
“我觉得爱是最难拆开的一个字,爱拆开很简单就是心里必受,心里必然的感受,就是绝对的,没有商量余地的。你在街头看到一个人,就是天雷勾动地火,立即的、绝对的感受,如果慢慢来,或者没有很大撞击的不是爱。真正的爱应该回归到那种必然的绝对的态度,说我愿意为这个人付出我的一切。每次我看到爱字就很感动,会想说这个时代的人应该追回那样的情怀,那样的感动,一起进入更有力量的,更幸福的感情里面。”
除了“勉强”解读出“爱”字,林清玄还把“浪漫”拆解为“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一些时间散步,浪费一些时间吃饭,浪费一些时间一起喝茶,这是浪漫。”
而在于丹眼中,“爱”这个字最妙就是有“心”在字里面:“有心在,用了全部的心,这个‘爱’才能不断地成长,在爱里面去用心经营,我觉得这个世界有爱是一件永恒的事。”


拆“酒”见“豪”
林清玄的书中曾写到“酒到了最高境界的时候都是和豪气相通”,年轻时经常和古龙推杯换盏的林清玄虽然书中尽给人们“清雅悠扬”的感觉,但生活中的他却经常和古龙喝得“难解难分”。在《五星夜话》节目现场他不仅爆料曾为古龙为某小说编写结局,让“100多武林高手一夜之间被炸死”从而“天下归于太平”,还讲述了在古龙临死前三天找其对饮却被其劝诫戒酒,在其死后买了48瓶XO洒与其陪葬。
而于丹在提到古龙时则表示自己最痴迷于他书中的“邪”字:“读金庸会读得肃然起敬,而金庸写的最邪的人韦小宝也不如古龙写的最正的人身上有骨子里的邪气。”而在和林清玄一起聊起古龙的死时,她想象古龙先生可能在辞世前和李寻欢一样患有肺病,之所以他能把书中李寻欢的咳嗽写的“那么真实”很有可能是感同身受。


拆“茶”见“禅”
林清玄曾写过一本《平常茶非常道》,在林清玄眼中茶这个字从字面上看是人在草木之间,茶道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为什么茶道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因为茶其实是象征性的东西,它象征人跟天地,跟这个世界,跟境界的一种关联。人生有很多起落,经过滚烫的开水烫过以后,才知道人生的滋味,知道天人合一的境界,才会发现跟这个世界的草木没有分别才会进入茶的境界。
于丹在谈到茶时除讲述了自己写过的几个关于茶的故事外,还表达了对林清玄老师的崇拜和感激:“我读了很多林老师的作品,我在林老师的茶乡里悟到了太多。我说我懂得了有一种感恩的心情叫做林清玄。林老师让我懂得了品茶,现在我每天早晨把阳光放在茶叶里,一盏香茶隐隐滑升,一种馥郁缭绕在舌尖,在鼻息里,那种气让我一天身心柔软、宁静、从容。”
 
拆“舍得”见“智慧”
“舍得”是人生经常面临的一个困惑,在林清玄眼中要舍掉原来装满的东西,才可以加新的东西进来。他觉得一个人人生当中有物质、文明、灵性和境界三个层次,舍得其实并不是舍掉一切,舍得是舍掉那些使人沉重的、堕落的和走不远的状态,放下让人轻快的,或者向前迈进的东西,然后人才会得到一些东西。  
而在于丹眼中舍与得则是同步的:“一个人的心要是留点空灵,绝不是空洞,能在空灵中报那万种境界,一个人心如果静,不是死寂的静,是虚静。你能了解别人的群体的动向,听见空、听见静这是舍,但在你包纳了解的时候是得。”
两位大师留下了很多精典语句
林清玄说的一句话:贼光消失,宝光升起
很耐人寻味。之后,于丹解释说:这是庄子中“光而不耀”的境界。我们的内心有光辉,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光泽圆润,但这不是光芒万丈。
于丹的一个例子深深打动了我:
社会如同一锅滚开滚开的水,有三类人被放入其中
1.这类人如同一枚鸡蛋,本来是流动的,柔然的,被水一煮,变得坚硬,不会变通,愤世嫉俗
2.这类人如同一根胡萝卜,本来是笔挺的,可是经水一煮,变成了泥,甚至失去本心,成了个老好人
3.这类人如同一把茶叶,放入水中,越煮越香,越来越舒展
如果人生如茶,那么煎熬就成为一种成全。
于丹还说其实人生最高的境界不是花满枝头,也不是月满园;而是,花未开满,月未圆。花满枝头接下来便是凋谢,月盈接下来即是月缺,人生没有了期待,也便索然寡味了.
林清玄说:修行简单的根本就是,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
看似简单,懂得或者也容易,做起来真得很难。
茶味禅味,味味一味;佛心禅心,心心相印
林清玄一再主张的就是:活在当下

月夜沏茶悟人生
连续好几天都在枯燥的公文中埋头,今天晚上9点多的火车又要去郑州过夜了,严重的感冒也退却了,坐在办公室这会是有闲的,沏一杯茶,点一支烟,让自己静下来.......
     前段时间看到林清玄和于丹关于人生如茶的一段对话,很是受用,今夜拿出来在月光下晒晒,在茶香里与朋友们品味、分享、领悟.........
    “茶”,在林清玄眼中,茶是给知味的人准备的,从字面上看是人在草木之间,茶道最高境界叫做天人合一。
     如果你读禅宗的书,你会发现茶跟禅经常被引用,有一个禅师的弟子问他:“师傅你平常都是怎么修行的?”
     禅师:“我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
     徒弟:“一般人不也是这样吗?你有什么特别的?”
     禅师:“一般人吃饭的时候,百般需索,睡觉的时候千般计较,因为吃饭的时候总是想昨天那一餐比较好吃,明天还要吃更好吃的,你眼前的那一餐饭,永远不是最好吃的那一餐;睡觉的时候想着明天要工作、要挣更多的钱,要做很多的事,所以你睡觉的那一个晚上,不会是最安稳的晚上。那修行的人就不一样了,修行的人就是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喝茶的时候喝茶,谈恋爱的时候专心谈恋爱,失恋的时候就专心的失恋吧”
     所以呢,人要珍惜当下。一个人在喝茶的时候,端起茶首先要想到“好好喝这杯茶吧,人这一生不可能喝到两杯一模一样的茶了”,这个时候你会全身心进入这个茶,品味当时的心情。
    日本有一个人讲的非常的好,就是你端起茶杯喝茶的时候,要有跟心爱的人会面时那种缠绵的心;当你把茶喝完了,要把茶杯轻轻的放下,要有跟爱人离别时,那种不舍的心;那你就会全身心的进入了一杯茶里面。
     所以你品味了一杯茶,其实就是品味了禅,品味了人生。只有经过时间的流失,岁月的磨练,才会体味到人生有很多起落,经过滚烫的开水烫过以后,才知道人生的滋味,有一天你站在天地之间,才会发现你与这个世界的草木没有分别的,才会进入茶的境界,茶味禅味  味味一味,诗心佛心  心心相印,这个时候你就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茶味禅味就是在喝茶的过程中能体会到茶的味道和禅的味道都是一个味道,这个味道就是可以回到“天真、单纯,没有分别的状态”;味味一味,就是人生有百味,一百个滋味里面,如果有一个滋味,你可以体会跟领略,其它的滋味,就可以体会和领略,到了最高的境界,其它的东西都是相通的。
    譬如说诗心佛心为什么心心相印,写诗的人写到很高的境界,像王维、陶渊明、苏东坡、李白这种境界跟佛的境界是相通的,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开悟的时候,一定会写诗。为什么开悟的时候要写诗呢?因为没有像诗这么简单的文字,可以表达这种心情。所以你把诗和佛的境界贯通以后,就可和诗人心心相印,也可和修行者心心相印,就可以使你的心和天地精神往来,随时都可以跟最高的境界相印。茶是象征性的东西,它象征人跟天地,跟这个世界,跟境界的一种关联。
    “茶”在于丹的释解里,开端就引用了苏东坡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人在当下体会的心就是用心多久才能知味,“茶”说白了就是草叶子,我们为什么喜欢品茶,还能品出滋味?我们品到的茶和牛羊吃的草有什么不同呢?无非是加了一份心情去糅制它,可以是生茶,可以是熟茶,可以是发酵的,可以是不发酵的,有绿茶、有红茶、有乌龙茶,都各自不同,其实是什么呢?不过是一段心情。
     所以我觉的做茶的人是知味的,品茶的人也要知味的。年少的人喜欢浓的滋味,喜欢酒、喜欢咖啡,爱的都是些山林传奇。
    什么是喝茶呢,人到三十来岁的时候,突然会觉得让心从容下来,每天早晨,如果能够把阳光沏进茶叶里,然后这一盏香茶淡而隽永,氤氲化身,那里面那种馥郁,缭绕在舌尖上,逐渐地回味在鼻息里,入口没有那么浓沉,但是它的那种萦旋之气,让你一天柔软、宁静、从容、疏朗,因为你早上喝了一杯沏着阳光的茶,所以喝茶的境界是有缘分的,有的时候心情不到,别人赠你好茶是喝不出来的,就是林老师所说的知味,有的时候你喝茶久了,就把自己喝成了茶。
     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就像我们说这个世界挺残酷的,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整个世界的规则,世界就像一锅滚开滚开的水,这个滚水里面谁进去都受煎熬,关键你要问问我自己是谁?
    如果说第一个人是一枚生鸡蛋的话,投到滚水里,煮啊煮啊煮,会被水煎熬的硬了,是变成硬梆梆的熟鸡蛋。我们经常会见到硬邦邦的人,愤世嫉俗、怨天尤人,以偏盖全,总说人生是很悲观的,世界是很茫然的,人心是很险恶的,所以这个硬邦邦的人就是原来那个鲜亮的、流动的鸡蛋,被生活煮硬了。
    第二锅水里面,你放进去一个胡萝卜,一开始很挺拔,有款有型,但是煮久了就变成胡萝卜泥,这就是被生活煮软了,软了的人处处妥协,老好人,大家说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随他人的意愿,那你问问你的本心在哪里?早不知道了,已经被水化散掉了。  
    第三锅水里,如果你投下一些干茶叶进去,这样的滚水和茶叶之间,滚的越久,茶叶越舒展,越丰美、越滋润,同时,它把这锅水改变成了香茶,如果人生如茶,你去跟这个残酷的世界相遇,那么煎熬就变成了一种成全,所以我觉得要学会喝茶...

今晚看了五星夜话的专访。
林清玄说的一句话我从没听过:贼光去掉,宝光升起
当时,我不懂。之后,于丹解释说:这是庄子中“光而不耀”的境界。我们的内心有光辉,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光泽圆润,但这不是光芒万丈,不能刺伤别人。
于丹的一个例子深深打动了我:
社会如同一锅滚开滚开的水,有三类人被放入其中
1.这类人如同一枚鸡蛋,本来是流动的,柔然的,被水一煮,变得坚硬,不会变通,愤世嫉俗
2.这类人如同一根胡萝卜,本来是笔挺的,可是经水一煮,变成了泥,甚至失去本心,成了个老好人
3.这类人如同一把茶叶,放入水中,越煮越香,越来越舒展
我想,是不是我已经变成了第一种人呢?于是,开始反省。
于丹还说其实人生最高的境界不是花满枝头,也不是月满园;而是,花未开满,月未圆。
这个道理我倒是很早就受到了安妮的熏陶,并且也承认,觉得很多事情和人做得太完满,反而索然无味。
林清玄说:修行简单的根本就是,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
看似简单,懂得或者也容易,做起来真得很难。

观《林清玄的拆字连心》所得
林清玄VS于丹两岸国学大师对坐《五夜星话》以文会友,以字为题,解读“茶”与“舍得”,共同拆解百味人生。林清玄以他的文字像轻盈的钥匙,30年中不断穿越海峡两岸为两代人开启智慧人生。于丹以她的语言像灵动的虹桥,让先哲的光芒在当下熠熠生辉。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读林清玄会让我们看清很多事情,会让我们变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种淡淡的香,看完之后会有感恩与善良的感觉。常常与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让我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人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馨香。林清玄的书,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平淡而隽永,值得一遍遍的去回味,轻松自然,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最细腻的内心感觉中把你打动。
       他的辞藻很朴素、浅显,更注重对思想、生活的感悟。就如同他本人所说:“美丽的辞藻是比较短暂的,只有真正的思想观点才可以恒久。” 饱含着他对佛教,人生的感悟,非常值得去玩味!
于丹,1965 年6月28日, 于丹品《
论语》、《庄子》使我们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文化瑰宝,讲座与书中也介绍了许多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哲理,在这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中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一位孔子、一位庄子相伴,来缓解社会带来的压力。于丹告诉我们,经典永远都不会被抛弃.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你会感到一阵放松,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生命的气息,让你豁达的去接受一切.
          林清玄曾写过一本《平常茶非常道》,在林清玄眼中“茶”这个字从字面上看是人在草木之间,茶道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如果你真的读过禅宗这本书的人,你就会发现,茶和禅经常会被人引用。有一个故事讲:记得有一位禅师,他的弟子问他,师傅你是怎么休息的?师父说,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他的弟子笑着说,你有什么特别,一般人不都这样吗?师父说不是,一般人吃饭的时候百般需索,睡觉的时候千般计较。因为吃饭的时候总想着昨天那一顿饭怎么好吃,明天那一顿饭又是怎么更好吃,结果你眼前的那一顿饭永远都不是最好的那一顿餐。睡觉的时候总是想明天要做很多事情,该怎么才能挣很多的钱,怎么工作等,结果那睡觉的一晚上不是最安稳的晚上。修行的人就不一样了,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喝茶的时候喝茶,就是这个样子,就是珍惜当下。怎样能够品味那个茶,当我们端起一杯茶来喝的时候,心中要升起一个信念,就说好好的喝着一杯茶吧,因为这辈子不可能喝到两杯一模一样的茶了,那就是当下的精神。日本禅师讲的非常好,当你端起一杯茶的时候,要有跟爱人会面时的缠绵之心,当您轻轻犯下那杯茶的时候就相是跟爱人离别时的那种不舍之心,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一杯茶里面,所以品味的一杯茶其实品位的是禅,品味人生。
       人生就是经过开水滚烫过几次以后,知道人生的滋味,慢慢接近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一天,站在天地之间发现,是和世界草木没有分别的,茶味禅味,味味一味,诗心佛心,心心相印,这个时侯你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以说茶在中国文化里面是最重要的东西,因为它是一种最高境界的象征和向往,那种文化的思维和禅宗的感受,喝茶的味道就是完全不一样、
       茶是为了友谊而存在的,除了解渴之外,要体会更深的情感,然后以别人分享更美好的事物,他和水不一样,里面有文化,有思想,有艺术,有感情,有境界,变得丰富,20岁喝茶50岁喝茶的味道就不一样了。20岁的时候,桥头看风景,30岁的时候,楼头看风景,40岁的时候山上看风景,50岁的时候云上看风景,80岁的时候天上看风景,同样的风景,站的位置不一样,变得更开阔,更包容很多事物。
       林老师让我懂得了品茶,现在我每天早晨把阳光放在茶叶里,一盏香茶隐隐滑升,一种馥郁缭绕在舌尖,在鼻息里,那种气让我一天身心柔软、宁静、从容。”世界是挺残酷的,我们无法改变世界的规则,世界就像一锅滚开的水,滚谈的水里面谁进去都得煎熬。关键是问问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人生就像一杯茶,“煎熬”就是品出茶的味道。我们喝的茶叶与牛羊吃的草有什么区别呢?那就是心情,我们喝的是情感。
       有一个故事讲,第一锅水,一个生鸡蛋放到滚开的锅里面煮,就会看到鸡蛋里在锅里煎熬硬了,以后变的硬棒棒,我们看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人,偾事嫉俗,怨天尤人,以偏概全,总说人生是悲观的,人心是险恶的,世界的前途很茫然的,所以说这些硬棒棒的人就是原来鲜亮流动的鸡蛋,被生活煮硬了;第二锅水扔进去一个胡萝卜,一开始扔进去的时候很挺拔,有款有形,但煮久了就成了胡萝卜泥了,这就是被生活煮软了,软的处处都妥协,老好人,一切都随着他人的意愿,问问自己的本心在哪里,早就不知道了,已经被水化散掉了。第三锅水你投入一把干茶叶,这样滚开的水跟茶叶之间,滚的越久,茶叶越舒展,丰美,与滋润,同时他把这锅水改变成了香茶,如果人生如茶你确跟残酷的世界相遇,煎熬就变成了成全。
      “舍得”是人生经常面临的一个困惑,因为一个人最先装满的是物质的欲望的东西,装满的时候别的东西装不下了,掏出一点来把一些文化的思想的艺术的东西加一点灵性的,体验的境界的东西加进去,一个人人生有了三个层次物质欲望的层次,文明文化的层次,灵性与境界的层次,人生的三重层次都完整的人,舍得并不是舍掉一切,舍弃沉重的走不动的包袱。
       于丹讲舍和得是同步的而不是分着的,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人能舍的同时他一定也在得。人生要饱满要充实,拼命地的做加法,积累财富,积累文凭,积累情感,积累世界给我们一切的资本,但是我们就是不敢做减法,减点什么?禅宗里有一个境界说,什么是圆满,最好的境界不是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要留点空间,花全开以后,下一个就是个残损了,月全圆以后,下一个瞬间就是,凋敝了,花未全开月未圆,人老是有一种期待,这个时候是因舍而得,所以其实有舍而开始这是一个人生命的宁静和自信,一个没有信心的人是不敢舍的,一个心不静的人他也是不敢舍的,但舍掉以后获得最好的。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懂规则我们认同很多的文明价值,但是懂得很多了人心就会较劲,这知识多了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但知识就是全黏在一起生了病,他就变成了“痴”。你看那没知识的人没那么多恩怨痴缠,痴缠全是那些有知识的人,知识生了病就变“痴”所以说世上什么东西都不能过犹不及。要做到光而不耀,内心有光明但含蓄圆润的境界。
        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林清玄,有一种超然于世外的感觉,清新的话语,舒缓的语调,谈定的神态,无人能比,无人能达到这种境界。最近几天欣赏了作家林清玄的作品,体会到“茶味禅味,味味一味,诗心佛心,心心相印”的境界,人生百味归为一味,知味的妙趣,有一种如是负重的感觉,就像品了一杯扣人心脾,清澈身心,这杯茶值得的一品,回味无穷,芳香四溢。林清玄与于丹两位大师级人物对坐解读人生百味,非常精彩,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一观。林大师的茶和禅都是一个味道、于丹的人的舍是舍份量留质量;更感悟如果人生是一味茶,煎熬就是对他的成全。尤其是里面讲的小故事,很经典,对照着问问自己是一种什么人呢,肯定不是茶。在看到于丹解读庄子的“光而不耀”的境界,我们的内心有光辉,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光泽圆润,但这不是光芒万丈,刺伤别人的光。何日自己的贼光去掉,宝光升起,难以达到的一种境界。

[url=http://img.bimg.126.net/photo/uYtZaxX4SGMQ0moOhavOcQ==/4291648969907922182.jpg][/url]
春辉大地,听着优美的古筝经典名曲,再品味着林清玄的茶,那高山流水声,身临其境,云心禅心,心旷神怡,恰逢周末,天街小雨的滋润,心归自然,天人合一,陶醉其中,美哉,乐乎!好一幅人生的画卷。朋友不妨欣赏一下我的音乐,有无感觉?

发表于 2012-3-10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趣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07:48 , Processed in 0.314055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