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学贵意诚菩提心灯
法聚宝藏真无际 德源福海实难量
若有众生曾礼尊 礼彼亦名为善礼
圣德神功无有尽 我今智劣喻微尘
欲赞如来功德山 望崖怯退由斯止
无量无数无边境 难思难见难证理
唯佛圣智独了知 岂是凡愚所能赞
一毫一相充法界 一行一德遍心源
清净广大喻芳池 能疗众生烦恼渴
我赞牟尼功德海 凭斯善业趣菩提
普愿含生发胜心 永离凡愚虚妄识
——唐•义净译《一百五十赞佛颂》 本报记者史利伟
显身两会笑容灿烂
在人民大会堂的二楼,学诚法师正被围着签名和解惑;前来的人很多,记者驻足观察,只见法师不瘟不火,始终释放着由衷的笑容,他认真地为每一位虔诚的访者写下留言,好像他们每个人都是一粒即将破土的菩提种子;尤其是答疑解惑时,法师真诚地看着你,吐纳珠玉间,灿烂的笑容不加掩饰,刹那间,让人的疑雾惑霾烟消云散;那一刻,透过他那明晰的镜片,你可以看到,年逾不惑、立地书橱的学诚法师,那双眼睛依然单纯、清澈!
好不容易与学诚法师搭上话,他很热情让我在他身旁坐下,笑容可掬地对我说:“很乐意与媒体朋友聊天,但是采访是一件很郑重的事情,这个热闹的地方不太合适;我们可以通过邮件交流,我愿意认真地回答你每一个问题!”法师字字真诚而坦率,令人赞叹且心悦诚服,我想这应该就是佛教所讲的修行和圆融吧,斯是如此,夫复何求!
菩提心路孜孜以求
学诚法师俗名傅瑞林,一九六六年出生于福建仙游一个佛教氛围颇为浓厚的家庭。在祖母和母亲的影响下,十二岁的他就亲近佛经。少年时去附近的玉塔寺,总觉得寺院很熟悉、很亲切,尤其对寺内菩萨的慈祥与自在情有独钟。后来随着阅读的增加,尤其是玄奘舍身西行、精进求法的精神,对其影响至深。一九八二年农历二月初八,受宿生之愿驱使的他,毅然出家,于莆田广化寺礼定海长老剃度。第二年他考进福建佛学院预科班,幷以总分第一名成绩推选为班长。
一九八四年,学诚法师以优异的成绩入读中国佛学院本科班;从此他更加勤奋好学、刻苦专心,遨游佛法大海,孜孜求证。时常因求解一个问题而废寝忘食,从不虚度宝贵的光阴。他生活简单朴素,心灵善良单纯。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宁静祥和的教室里,时常会有一位身材瘦高威仪具足的学僧在课桌前,孜孜不倦地塑造自己远大而宽广的志愿并默默地耕耘着……
一九八八年本科毕业的学诚法师开始攻读硕士,继续攀登智慧的高峰,探索佛法的深邃,并于同年在四川成都文殊院宽霖大和尚座下求受三坛大戒。一九八九年,广化寺方丈毅然法师退居。当时,学诚的学识于佛教界已崭露头角,在德高望重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亲自关怀下,经毅然法师举荐和全体执事一致赞同,决定将年仅二十三岁还在就读研究生课程的他推上广化寺方丈的位置,成为全国年纪最轻学历最高的名寺方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法师任方丈期间仍一如既往、持之以恒地钻研学习,幷于一九九一年顺利通过了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的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同年兼任福建佛学院副院长。
一九九三年,学诚法师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那时,陪同老法师们国内外出访时,他总是谦虚地为同行的法师们服务,并从中观察他们如何为人处世、历境练心、方便度生。几年下来,勇猛精进,受益匪浅。二零零二年在第七届佛代会上,他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是中佛协新一届领导集体中最年轻的一位,同时兼任《法音》杂志主编。如今学诚法师还担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北京龙泉寺、陕西法门寺、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等衆多职务。
学至般若悟彻经远
日常生活中,学诚法师箪食瓢饮、发心修行,尽可能地把握时间用功。每天他的休息时间常常只有两三个小时,早上闻板起床,然后一杯开水,就开始思维皈依发心、规划一天的安排,有时也读书诵经。接下来随众上殿过堂,几十年来持之以恒,始终如一。他常说:“作为一个出家人不过宗教生活怎么可以呢?当头的要带头这样才能够领众熏修”。一次他因急着写一篇讲稿忘了过堂,此时上殿时间已到,可他还没用餐,侍者准备餐饮时他坚决说“饭可以不吃,殿不能不上”。
学诚法师的佛学修为声震遐迩,他博学精修、广阅经论:如《华严经》《法华经》《大宝集经》《涅盘经》《大般若经》《净土五经》《六祖坛经》《四分律藏》《四分律比丘戒》《南山三大部》《大智度论》《中论》《慈氏五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分律比丘戒讲义》等,尤其对《戒律》《净土》《俱舍论》《唯识》《中观》《菩提道次第广论》有很深的研究与体会,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勤修佛学之余,也研读《古兰经》等其他宗教的经典,并认爲佛教应对其他宗教执包容、对话、交流的态度。学僧时期每逢寒暑假,通常闭关专修,即使现在,亦不时挤出时间专修或短期闭关,以此策励大家,要时刻把握当下,慎勿放逸。学诚法师不仅潜心佛法、弘法利生,还关心时事、体察民生。十几年来,撰写了近百万字的佛教论文,如《福建佛教的过去与未来》《对新世纪中国宗教的一些思考》《宗教关注全球化问题》《略论中国佛教的文化建设》《漫谈佛教人才建设》《现代丛林生活的趋势》《佛教的和平观》《佛教世俗化倾向的思考》《人类道德危机与宗教伦理关怀》等几十篇文章。发表在在《中国宗教》《人民政协报》《佛教文化》《法音》《福建宗教》《亚洲论坛》等海内外媒体上,受到教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今年“两会”上,学诚法师做了《从媒体传播看东西方文明的差异》的提案,在里面,他提出“心文化”的概念,认为这是以儒释道爲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以中国文化爲代表的东方文明的特质。如今,世界的文化重心有向东方移动的趋势,东西方文明的互补性对流将成为常态,应该利用媒体这个重要力量来推动不同文明的交融。
学诚法师认为,佛教与国家的命脉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来参入,世界各国也离不开中国。在寺院举办的法会上,他积极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引导佛教信众遵纪守法,做一个模范公民。他说:“出家众住持佛法,在家众护持佛法,这是大家的责任和义务”,并要求新世纪的僧尼,要进行内在的“心灵环保”,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建设“人间净土”为己任。他认爲,佛教的教育应该引导广大四众弟子从原始的、片面的、落后的、短视的、陈旧的观念里解放出来,走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道路。作为佛教徒要有远大的眼光,要能够把握新时代佛教命脉,要懂得利用现代化设备来弘法,用适合现代人生活的方式方法来弘法,紧跟时代,随机应变,契理契机,大胆吸收现代科学中涌现出来的观点正确、内容新颖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自己的学术领域,同时也要注重自身修养,以道感人,以德服人。所谓“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以真实修行,真实弘法,报谢四恩。
如今,学诚法师的汉语、英语、德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八种语言的微博全面开通,日日更新,内容涉及宗教、文化、艺术、教育、慈善、科技、哲学、对外交流等话题。一年内已有粉丝十余万,发布中文微博近五千条,据说有逾百个国家的读者浏览,为世界了解中国佛教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
禅心包容缘善和谐
学诚法师在刚刚完成的《中国宗教、宗派和谐的新启示》一文,深入浅出地阐述宗教、宗派和谐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启示。学诚认为宗教在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凝聚力量和文化源泉。他通过对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涂尔干的宗教思想研究,解析出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西方思想界在对宗教认识方面的演变过程。由此写道:纵观整个十九世纪,现代民族国家相继诞生,资本主义体系最终形成,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获得空前进步,西方世界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发展。知识精英们陶醉于科学与理性的伟大胜利,乐观地以为西方社会已经到达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历史将在此处终结。而宗教则被贴上了“反科学”、“反理性”的标签,被驱逐到社会的最边缘。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西方社会发生的一连串重大危机,彻底颠覆了西方人这种天真的想法。他又从文化、民族、精神和价值危机等方面对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及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是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当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分属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自相残杀的血腥场面,揭示出文化分裂与民族对立已经严重到行将毁灭整个西方社会的地步。实际上,文化问题与民族问题历来与宗教问题紧密相关,正是由于宗教的日渐式微,才使原本被掩盖的文化差距、民族矛盾豁然突显出来。西方各国在一味追求富国强兵、经济扩张的同时,错失了内部文化整合、民族融合的最佳时机,导致了种族主义的泛滥和民族矛盾的激化,把西方社会拖向瓦解与崩溃的边缘。
其次是精神危机和价值危机。心理学家荣格发现,宗教的衰落是精神疾病快速增长的起因。他在治疗来自世界各国成百上千的病人之后断言:“在所有已进入人生后半期的病人中——即三十五岁以上的病人中,没有一个人的问题不是最终要找到一种关于人生的宗教观。我们可以安全地说,他们每一个人都病了,因爲他们丧失了每个时代的活的宗教给予追随者的东西。他们在没有重新获得宗教观之前,是不会被真正治愈的。”“牧师和精神治疗专家早应该联合起来,以迎接这一巨大的精神任务了。”今日,面对日益紧张的社会节奏和巨大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寻求宗教信仰的帮助,以重建个人的身心健康与心态平衡。
由于认识到宗教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西方学者们从十九世纪的回避、贬低、否定宗教,逐渐转变爲二十世纪的正视、尊重和肯定宗教。
学诚认为,西方宗教观的演变,对我们重新认识宗教的社会地位极具启发意义。因此呼吁,在宗教的价值日益得到证明和肯定的今天,爲了更好地承担起时代赋予宗教的社会责任,宗教自身需要处理好两大关系:一是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同一宗教内部的教派关系。而对于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存在状态,学诚法师力主“宗教、宗派和谐论”。在这方面,学诚从中国的历史经验中总结了诸多有益的啓示。
第一、宗教和谐的启示。早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阶段,士大夫们自觉地平等对待佛教与儒道思想,尤其注重发掘三者的内在统一性与实践互补性,总结出“儒佛一致”、“佛道幷修”等宝贵思想。东晋文学家孙绰提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之耳。……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其致不殊。”南齐文学家张融认为,“道也与佛,逗极无二,寂然不动。致本则同感而遂通,逢迹成异。”北齐文学家顔之推亦说:“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极为异,深浅不同”,“归周孔而背释宗,何其迷也!”
中国士大夫在平等的基础上会通整合不同宗教的做法,与西方单纯强调不同宗教的平等地位形成了强烈反差。西方世界中由于各种宗教一味地追求地位平等,造成了各宗教“唯我独尊”的自我中心主义相当盛行,结果反而阻碍了彼此朝着和谐共荣的方向进步。因此,宗教间的平等相待仅仅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彼此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在统一与实践互补。
第二、宗派和谐的启示。隋唐以来,汉传大乘佛教八宗相继创立,标志着中国佛教走向成熟。与此同时,佛教内部也开始出现宗派纷争、禅教诤讼的现象。华严宗五祖宗密大师率先倡导宗派融合,提出“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试图纠正宗派互诤的不良风气。五代时期,延寿大师兼法眼宗三祖、净土宗六祖于一身,着《宗镜录》,汇总诸家之说,归爲“一心”法门,把佛教的教义整合推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在宋代以后,“圆融无碍”逐渐成爲中国佛教的鲜明特征,不但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其显著的地位,而且爲中国的社会稳定和文化融合做出重要贡献。
先师们倡导的宗派融合思想,大大增强了佛教内部的向心力,促进了佛教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这与西方历史上宗教趋向分裂的离心现象再次形成鲜明对比,至今西方社会仍有很多新兴教派不断涌现。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宗教内部都无法很好地团结起来,那麽宗教间的和谐前景势必更加渺茫。
最后,学诚法师语重心长地指出:宗教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随着各界专家、学者们的深入研究,我们必将从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宝贵成果,爲当今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转自学诚法师博客,有问题的同修,请到学诚大和尚博客提问。左侧点击‘我要提问’。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73871159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