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68|回复: 0

[佛化生活] 2月25日龙泉日记:《阿底峡尊者传》导读之十一 ——“道次纲要”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6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月25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四十五:
《阿底峡尊者传》导读之十一
——“道次纲要”讲记
核心提示:传记中的大善知识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这里面很重要的因,就是对法的重视和恭敬。我们对法的体会、认识、希求是怎么样的呢?假如我们没有看到法的尊贵、对我的真正的价值,那么我们对这个可能会觉得很难理解。

恭敬供养
  下面讲到一位叫枯敦的弟子,他有一些我慢习气。他也迎请阿底峡尊者到他那边去,尊者一行就赶往拉萨去。“尔时藏人,请发心法”,那个时候藏人们就请阿底峡尊者给他们传发心的法。“尊者令设供”,尊者让他们去设供养,“藏人设花一盘,多购糌粑,自以为供设富盛,尊者观之曰:供太恶劣,心不能发,全无利益。遂白曰:宜重设。次戒胜译师另设妙供方传发心也。”藏人们请阿底峡尊者传发心法时供养了一盆花和糌粑,他们觉得供养已经非常丰盛了,阿底峡尊者看了以后说:你供养太恶劣了,心怎么能发呢?一点利益都没有,所以你们要重设。求法是很不容易的,要有虔诚的心。我们看很多传记,他们都是把自己的所有都供养给老师。像《般若经》上常啼菩萨把自己的骨髓卖了也愿意去求法。假如我们没有看到法的尊贵、对我的真正的价值,那么我们对这个可能会觉得很难理解。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这里面很重要的因,就是对法的重视和恭敬。对比起来,我们对法的体会、认识、希求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从供养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到阿底峡尊者对法的尊重?这也是大善知识真正行持的典范示现,假如我们内心没有这样的态度,以后我们对法的尊重就不太容易提起来了。
阿兰若师
  “有格喜阿兰若者生于康地”下面第二个比较重要的弟子就是阿兰若师,他的特色是很注重修行。不论阿底峡尊者在哪里,他都随同修行。他碰到尊者,顶礼供养:“我欲往喇嘛庞停跋谨前,惟愿加持,途中无诸留难。”我要去另外一位善知识那里,途中希望尊者加持我不要有什么留难。“尊者曰:灾难有之,莫行”,你去的话肯定会有灾难,你不要去那个地方,“我与汝法食可住此”,你在我这里留住,我给你讲法,送你吃的,没有问题。阿兰若师说:“乃至我此诸受用未尽不敢受食,惟愿请法”,阿兰若师说,他自己还有一些饮食,我自己没有受完的话,不敢受阿底峡尊者的供养,只让我听法就可以了。阿底峡尊者曰:“食我食有法,不食亦无法”。假如你接受我的食物的话才有法传给你,假如你不接受我的食物,也没有法。“遂将资具尽供尊者,任香灯职”,这样以后阿兰若师就把他的所有的资具、财物都供养了阿底峡尊者,自己任了香灯师,“不入众听法,唯专学修行之教授”。他平时不到大众里面听法,专跟阿底峡尊者听修行的教授。
  下面就是人们碰到了阿底峡尊者请的人,在67页,他们向阿底峡尊者请教了五个问题:“谓方便及慧,随以一支慧成不成佛”?方便主要是指广大行,慧是指甚深见,广大行和甚深见这两个中,可以随便具备其中一个就能成佛吗?“菩萨律仪所依,须不须别解脱戒?”假如我们要受菩萨戒是不是要以别解脱戒为基础呢,是不是需要别解脱戒的受持呢?比丘戒、居家的五戒及沙弥十戒,都是别解脱的内涵,需不需要以它们为基础呢?“未得金刚阿阇黎之灌顶,可讲说密乘经否?”自己没有受过灌顶,可以讲这些密乘的经典吗?“未得灌顶,可否行密咒之行?”假如没有灌顶可以持这些密咒吗?“尊者曰:汝等不具心力(无智也)较彼尚多,拉尊跋途已问讫,尽载于菩提道炬论中,汝等所问者亦有之”。阿底峡尊者说,你们问的这些问题,我都在《菩提道炬论》里面说完了,看看哪个,这些问题都会了解了。“诸人取论观之,抉择已讫”,这些人看了以后,“辩才遂穷也”,所有的疑问都消除了。“渐至宁错,三月安居,众中讲《现观庄严论》,别为格喜悦兄弟等讲密乘所作部之修法,观音之修法等。格喜悦法自在修持六月,十一面观音现身”。这些就是为弟子众们讲法的一个过程。
大瑜伽师
  下面就是另一位弟子大瑜伽师。“格喜瑜伽者,生于康地,姓永,名菩提,后渐长”,后来他慢慢长大,他的母亲告诉他说:“我生汝惟令出家也,今可出家”,我出生你就是为了让你出家的,现在你可以出家了,他的母亲也很了不起,和无著、世亲菩萨的母亲很像,“谨依母教出家近圆”,听从母亲的教诲出家了。“住亲教处”,在他师父的地方,“诸事繁杂无暇修行”,事情很多没时间修行,他的母亲又说:“住此无益,可往藏中求学”,你现在住在这里也没什么利益,还是去藏地求学吧。“与诸珍帛,送三日程,临别时发愿曰”,给他准备了很多路上用的东西,送了三天,然后他的母亲就发愿说:“愿儿入藏遇善知识”,希望我的儿子进入西藏能遇到善知识,“愿遇已摄受”,遇到的时候还可以得到善知识的摄受,不摄受的话就没用了。“愿摄受已讲诸教授教诫”,摄受的时候还要讲教授教戒,不讲的话最后也没用。“教已愿如理修行教授教诫之法”,善知识讲了教授、教,他还可以去如理修行,“修时愿我亦生汝前,母子同修一切种智之道”,他的母亲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啊,她说在那个时候,你在修行的时候,我来生也可以投生在你的座下修行,一起来修成佛之道。“说已而回”,他母亲说了这些话以后就回去了,后来瑜伽师在藏区果然碰到了阿底峡尊者。
  阿底峡尊者继续往前走,走到了根巴绛塘,这个地方就离拉萨很近了,“尊者问曰:拉萨山上,树有旗等之处,有何也”?拉萨的山头上面,树上面有旗子的那是什么地方呢?“藏人详述拉萨之事迹”,西藏人就说拉萨的这些事,“尊者曰:彼处之上,罩三层霞光,众多天子,供养无间也,我等亦趣彼行”,说那个地方有三层的霞光,有很多天子来供养,我们也往那个地方去吧,所以就一起去了。后来行到了另一个地方,“尊者以衣覆首而行”,他用衣服把头脸盖上走的,大家问他怎么回事?曰:“此山纯以五宝所成,见生贪心。”这个山都是五宝所成的,见了怕会生起贪心,这里就讲到了阿底峡尊者的现证的境界跟别人是不同的。
  看下一段,“次住桑耶寺”,桑耶寺是莲花生大士去了西藏以后建的一个寺院,也是西藏第一座三宝具足的寺院。“尔时众会围绕,尊者思盥漱,瑜伽观其面轮而知,急下马取水以进,余人尽笑:菩提康呆子,无余可供而供水。对曰:菩提似呆实有大慧。尊者甚喜曰:阿梅,唯类一印度人也”。这里讲到大瑜伽师对尊者的承事,到了桑耶寺,请法的人都围绕着他,阿底峡尊者要洗漱,大瑜伽师看到他的面轮,就跑过去赶紧下马取了水进来,大家看了他都笑他,你这个人跟呆子一样,没什么可供,怎么可以供一盆水呢,他自己说,你不要看我呆,其实我是大智慧的人。阿底峡尊者很高兴,他说“阿梅”,你真像一个印度人,就是说印度人承事师长非常恭敬的,大瑜伽师承事师长也是这样恭敬。下面有讲其他人,包括证得果位的一些现象,以及一些护法供养阿底峡尊者的状况。
  前面讲的枯敦他们请尊者去,他们希尊者讲《现观庄严论》和《般若经》。请去了没有好好地承事,枯敦自己受用很丰富,让阿底峡尊者一行吃得很差,尊者身边的人都特别的难过,不想呆了。大瑜伽师经常被枯敦辱骂、诽谤,因为他要在阿底峡尊者和枯敦之间传话,他受不了,觉得这个事情两面不讨好,不想当阿底峡尊者的侍者了。尊者不答应,“再三辞之,尔时尊者年越六十其发皆白,去其帽置首于瑜伽者之臂告曰”,阿底峡尊者把帽子放在大瑜伽师的手臂上说:“我生于印度东方,汝生于康地,是以往生之业而相遇,今我头亦如是,汝能放置而不顾,近住自可不为也。瑜伽者泣曰:若尔者则愿乃至住世而为近住也。尊者谓种曰:邬陂索迦,能有如是好心之人也!”我们俩千里来相逢,都是往世的业力来牵引,不然的话我们相互碰不到。我现在年纪也这么大了,头发也白了,你不能放置我不管啊。这样大瑜伽师很难过说,希望尊者在世的时候,我都能在您的身边承事做侍者。阿底峡尊者在西藏弘法也非常不容易,看碰到多少的困难。虽然在印度,他被大家尊重地犹如佛陀一样,但在弘法建教的过程中,一样会碰到许许多多的苦难,都需要一个个克服过去。
  阿底峡尊者感叹:“枯敦如轮王,我如黎庶”,他享受的像转轮王那样丰富,而我们就像平民百姓一样,受用的这么少。“种敦白曰:枯敦有所不喜,我可自回藏耶”。因为枯敦对大瑜伽师和种敦巴尊者都有意见,所以种敦巴尊者对阿底峡尊者说:他们不欢喜,我可以自己回去吗?“尊者曰:“近事去我亦去”,你要是去的话我也去,“近事住我亦住”,你在这里住的话,我也会在这里住,意思是不答应他独自离开。后来种敦巴尊者设了一个方便,聂塘这个地方山有林木,地上的青草虽然到了严冬,但是那里还是百花盛开,所以就对阿底峡尊者说:我们去那里吧,阿底峡尊者听了很高兴,那就跟你们一起去吧。他们想了个办法,晚上偷偷的离开,还用定力加持让枯敦他们都不知道。等阿底峡尊者他们都离开了以后,枯顿他们才晓得,但追也没追上。
  72页的下一段,讲了他们离开这里到了桑耶寺,看到了很多梵文的经论,阿底峡尊者翻阅了后说:“印度三遭火灭,印度无者”,印度的寺院三次被大火烧过,这样以后印度的很多经典都被烧毁了,原来这里还有。他就抄了《中观论》、《华严经》等,寄回印度。可看到阿底峡尊者去西藏的时候,印度的佛教已经被毁坏得非常严重了,像《华严经》这样重要的大乘经典连梵文的都找不到,这些根本的经典在印度都没有了,印度的佛法有慢慢衰微的迹象。
  种敦巴尊者、大瑜伽师在承事尊长的过程当中的态度、方式,这个是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这一支很有特色的地方。我们在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中间会看到宗喀巴大师特别赞叹他们的行仪,宗喀巴大师大概比阿底峡尊者要晚400年左右,但是他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引了很多尊者还有他的弟子、再传弟子的语录,这也是对阿底峡尊者的一种仰望和崇敬的心情的展现,我们在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体会一下。
                                                                       
                                                              


本文转自学诚法师博客,有问题的同修,请到学诚大和尚博客提问。左侧点击‘我要提问’。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73871159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10:20 , Processed in 0.337258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