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01|回复: 3

[大德开示] 净慧赵老:关于生活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3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生活禅 (转)

净慧长老  

将信仰落实干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生活禅是面对生活这一现实需要而提出的一种修行方法。修行不能脱离生活,禅不能脱离生活;禅要为现代人所接受,也不能够离开生活去谈玄说妙。

生活禅旨在将日常生活融入到禅的参悟,将禅的参悟融入到日常生活,目的在于以禅的超越精神净化生活的品味,提升生活的品质,使禅的参悟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这一特殊的净化人生的修行方式,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思想文化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中国佛教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中国佛教在两千年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就是强调佛法的信仰不能够离开日常生活的具体实践,强调将信仰与做人融为一体,将修行与生活打成一片。

印度的大乘佛教强调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盘下二的主旨,指出不能离开世间寻求出世间,出世间即是对世间的超越与净化,菩提即是烦恼的觉醒,涅盘即是对生死的勘破。

离开世间也就没有什么出世间,因为是在世间求出世,并不是在出世又去求出世,即世而出世才是佛法的根本精神。

离开烦恼亦无菩提可证,离开生死亦无涅盘可取。

中国佛教两千年来以弘扬大乘佛法为使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高唱“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的禅宗见地,开启了融参禅悟道于日常生活的广大法门。

生活禅正是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这一根本思想,以契理契机、积极进取的人间佛教思想为出发点,所提出的适应当今时节因缘的禅宗参禅悟道的一种修行理念。
  
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觉悟人生”就是上求佛道的大智慧,“奉献人生”就是下化众生的大慈悲。

佛法义理广博,其要旨不出悲智二门。

觉悟人生,上求佛道,自觉、自利、自度,以解脱道为重点;奉献人生,下化众生,觉他、利他、度他,以菩萨道为重点。

如果把慈悲与智慧配喻人的两只手,慈悲就是左手,它是柔性的;智慧就是右手,它是刚性的。悲智双运,刚柔相济,自觉的内省工夫与不舍众生的利他万行熔铸一身,成就菩萨人格,圆满利生大愿,佛弟子安身立命、济世利他的理念就能够真正得以施展,佛法住世的因缘亦可以得到究竟的落实。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活、生死。有了生命,第一步要求生存,第二步才有所谓生活,生死则是生命现象的全部,有生就意味着必然有死。

生死看起来是两件事,实际上是一件事。我们现在都是活蹦乱跳的,都生存在世,生活在世;如果顷刻之间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脆弱的生命马上就成了另外一个状态,那个状态就叫死亡。人们一般都认为:死亡与生存不是同时存在的,死亡不是当下的,生与死之间总还是有着一段距离。

如果我们仔细审视生命的现实就会发现:生与死是没有距离的,生存是当下的,死亡也是当下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年老的人,对死亡都要坦然面对。生与死总是同时存在,你想远离死亡,想等到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岁以后再死,实际上那只是人生的一种愿望而已。死亡之期是从来不会与人们预约的,随时都有可能到来。生命很脆弱,生死总是同在的。
  
既然如此,我们不要害怕死亡这件事,把它当作我们生命最亲密的朋友。这样来看待死亡,你就会善待死亡。善待死亡,我们的心理压力减少了,恐惧就减少了,那种大雄无畏的精神就能够逐渐养咸。到了死亡那一刻,无所畏惧,自然心地光明,清楚明白,自然就能够做得了主张。

我们看到许多人在临死的一刻呻吟不已,为什么呢?大部分人舍不得死,舍不得妻儿老小,舍不得高楼大厦,舍不得官位,舍不得财富,他不想离开这个世界,所以他就特别痛苦。如果我们能够坦然面对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把一切都看空了,连空都空掉了,你会有痛苦吗?绝对没有痛苦。贪生怕死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参透这一点,生死的痛苦就会大大地减少。
  
每个人的生命都在呼吸之间。有了生命,第一步是生存,第二步才是生活,生死是生命现象的整体。“生”就是指生命活动的延续,“死”就是指生命活动的暂时停息,“生”与“死”就是生命存在的两种形态。生命、生存、生活,其实都是由这两种形态共同组成、共同参与的。
 
“活”就是活动。在迷失的状态下,生命的活动以妄想为根本,以烦恼为基本内容。生活就是指生命在生存的全过程中每一瞬间与所依托的环境保持适应与对抗的全部活动。我们的生命与环境有时候是适应的,有时候是对抗的。生命在生活中要顺应时节因缘,随顺寸节因缘就能够减少痛苦。
  
生命有迷悟之别,生活由之亦有染净之分。生命的过程前无始,后无终。生命只有转化,没有终止,迷失的生命通过修行可以净化为觉悟的生命。因此,迷失的生命前无始;通过净化的生命,而后无终。迷失的生命无始而有终,觉悟的生命有始而无终。
  
生命的过程是由无数的生命点所构成。所谓的生命点就是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当下。生命是当下的,生活也是当下的,生死还是当下的;只有每一个当下才是生命存在的真实状态。

生命存在的状态是什么呢?具体来说是不可捉摸的,只有抓住我们生存、生活的每一个当下,才能够真正掌握到生命存在的内容与价值。认识生命存在的当下性,有助于生命的觉醒,觉醒的前提是认识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无住不可得,所谓“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亦不可得”。既然是不可得,你要去找一个实在的我、实在的法,那只是一种徒劳无益、徒增痛苦的事情而已。所谓三际,无非是意识活动的安排,让生命点之间保持连接与沟通,并无实体可得。
  
生命的具体内容就是生命的延续与活动,这两者相加就是所谓的生活。生活是生命当下的存在,虽然也包含对往事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就其身心活动过程而言,生命的一切活动总摄在当下一念。因此,禅家有“融三世于一念”的名言。
 
生活大体上有如下一些特征:生活是具体的,无需理论架构。生活是直接的,不需要中间媒介。生活是经验的,是感觉的,是个性的,是不共的。他人只可从旁欣赏,无法介入其中。生活是当下的。
  
“禅”是什么?

禅是“无”,是“空”,是永远地突破。禅既是无得的,所以它是永远地突破,不停留在任何一点。如果禅停留在某一点,禅就死亡了。禅是一个流程,是一种大智慧。大智慧所面对的是世界上无穷无尽的问题,无穷无尽的烦恼,所以禅不会停留在某一点。禅是生命中无限的创造力,禅是生活中专注、清明、绵密的觉照,禅是一切,而又不局限于一切,同时超越一切。禅的生命如同山涧的源头活水,一直流淌,永不枯竭。禅在觉者的生命中,如同天心的一轮皓月,清辉无限。
  
生活禅的核心是由生、活、禅这三者组成的。

生活禅的宗旨是:要求将禅的无的精神、空的精神、突破与超越的精神融入到生活的每个当下,使生命与生活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每一个实践生活禅的人,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为依归。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使生活的内容成为落实”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宗旨的具体实践。针对修行生活禅的人的迷失状态,而说觉悟人生;针对修行生活禅的人的自私的心理状态,而说奉献人生。

从觉悟人生出发,以出离心为基础而修解脱道;从奉献人生出发,以菩提心、大悲心为基础而修菩萨道。

对于在家修行者来说,可以悲智双运为愿景,直接修菩萨道。

无论是修解脱道还是修菩萨道,都不能够离开日常生活,都要以生活为道场。在生活中培养出离心、菩提心、大悲心,即世而出世,在尘而不染尘,行禅于当下,觉悟人生于当下,奉献人生于当下。

在生活中培养专注、清明、绵密的觉照,以“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的八字方针为鹄的,不断优化自身素质,落实觉悟人生的要求。

以“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八字方针为鹄的,不断和谐自他关系,落实奉献人生的要求。
 
总之,以解脱道为目标优化自身素质,以菩萨道为目标和谐自他关系,以二道的完美结合落实“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生活禅宗旨。

生活是具体的、直接的、体验的、个性的。禅是生命的觉醒与超越。禅如同生活,它同样是具体的、直接的、体验的、个性的。禅与生活在生命的迷失阶段有区别。努力突破这一区别,正是生活禅的目标。
  
生活是个性的,禅同样是个性的;生活是别人无法代替的,禅也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一个人美好的言行,优秀的生活品质,与他人是不共的,旁观者只能欣赏赞叹某一个人的美好言行。但是,他人的美好言行永远是他人的,我们只可借鉴、欣赏、分享。我们对待佛祖也一样,佛陀的伟大、佛陀的智慧,我们可以学习,但是佛陀的智慧是佛陀的,佛陀的伟大是佛陀的,我们如果不努力学习,不自我觉悟,不上求下化,佛陀的伟大永远与那些停留在生死岸头的人无缘。所以,千言万语都要落实在修行上。
  
最后,让我们重温生活禅的四句口诀:

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

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作者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本文为作者在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虚云讲座演讲稿的第二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转)

净慧长老

时间过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禅夏令营,今天就要结束了。在这七天当中,各位法师、居士给大家作了非常精彩的、深入浅出的、如理如量的讲演,可以说是甚深的法布施。我本人也从这当中受到很多的教益。我想,各位一定也会有同感。这几天的讲演,始终是围绕着佛教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阐发,好比出世和入世的问题、事和理的问题、菩提和烦恼的问题、佛学与学佛的问题,如此等等,这都是佛教的一些基本问题、关键性的问题,各位法师的讲演都作了非常深刻的厘定。各位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够经常地回忆、思考、思维这些法义,我们在很多问题上就不至于迷失方向,就不至于走岔路。我想,今天我的这一场讲演本来就是多余的。为什么呢?各位都把要说的问题说了。既然课程表上安排了我的讲题,所以还是要来实现这个承诺。
  

我今天讲的可以分两个部分,一是试图对各位在这七天当中讲演的一些根本问题做一个归纳;二是用很短的时间讲一讲《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先讲第一个问题。各位老师的讲课,我刚才说了,都是如理如量的,对很多的法义进行了阐述。我只能简单地提几点,使大家在思想上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一是关于佛学与学佛的问题。

乐崇辉居士有一个概括,我觉得很好。大家还记得吗,什么是佛学呢?佛学从我们学佛的角度来讲相当于“解”;学佛就是“行”。他的这个概括,我觉得对于我们一个真正想进入佛法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用处的,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学、如何修。这就是佛学与学佛的关系,就是解和行的关系。大家要把这个概念记住,在今后学习和修行中可以不断地加以落实。
  

第二是关于学和修的问题。

实际上刚才也讲到了,就是佛学与学佛,再具体一点讲,就是学与修的问题。我们几位法师和居士的讲演,可以说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主题。学,是我们在安顿自己生命的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但是我们又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上,停留在这个阶段上,你永远都无法得到佛法的受用,你的生命也就永远无法安顿,那你始终是一个研究佛法或研究佛学的人,佛法与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的当下、与自己的烦恼不能对号入座。学、修不能脱离,要把佛法的知性认识和自己的生命本质对号入座。
 

第三是事与理的问题。

这也是各位法师反复强调的问题。在我们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固然我们要明理,但是要从事上去明理,不能脱离了事再去找一个什么理。脱离了事,没有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真理就寓于事相之中。今天上午杨老师回答了大家很多问题,其中就有一个是因果轮回业报的问题,年轻人信不及。这看起来是一个事相的问题,实际上它也是一个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信不及,就没法进入佛法。

因为佛法讲来讲去,虚云老和尚讲过,就只有两个字。两个什么字?一因,一果。三藏十二部教典,无非就是要讲明因果二字。

有因有果是佛法,无因无果是外道。因果,包括世间的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有漏因果和无漏因果。今天上午,杨老师举了种种例子使大家认识因果轮回业报的现实存在,这是从事上来明理。妙华法师讲了人生的许多哲理,这是从理上来明事。只有把事和理真正地圆融起来,学佛才有个入处。年轻人对因果轮回信不及,我想,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我们在思想上对释迦牟尼佛他的人格、他的伟大、他的崇高、他的智慧、他的功德信不信得及的问题。
  

因为怀疑因果轮回业报就是怀疑释迦牟尼佛究竟是不是我们的导师、是不是我们的皈依处。在这个问题上有怀疑,当然不是说不可以,但是我们要以求真的态度来怀疑,不能以否定的态度来怀疑。以否定的态度来怀疑,那就不是一个学法的人应有的态度。以求真的态度来怀疑、来探讨,那就是一个操作的问题,而不是态度的问题。所以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信什么呢?讲台上面的标语牌上写有四句话:“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我觉得这四句话概括了佛法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一个真正是要投入佛法的人,就要在求真的态度上建立起对佛法坚定不移的信念,我们自己还没有办法抉择的问题,就要以佛法、以佛陀的言教来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尺度和标准。古人将此称为圣言量,以圣言量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标准。这是我们学佛人的一个正确的态度。所以,建立正信必须“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第四中道的问题。

前面讲的有事有理,有学有修,有因有果,最后要归于中道。归于中道,就是不偏于一边;归于中道,就是真空妙有。昨天下午,明海给大家讲了《六祖坛经》里的“三无”。我觉得他讲三无有点体会。我再提醒大家,无住、无念、无相,这个“无”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无”不是有无的无,所以他说无住、无念、无相就是如是住、如是念、如是相。如是者,如其本来也,此即中道。所以我觉得他讲的有一些体会,说明他对《坛经》有思考。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六祖坛经》的一些根本问题,这个三无是《六祖坛经》里的根本思想,如是住、如是念、如是相就是中道。
  

我对这几天的讲法,就作这一简单的小结。下面我用很短的时间,讲讲“《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这次生活禅夏令营授课的内容是围绕《六祖坛经》来展开的。我在七、八年前就说《六祖坛经》是佛法的一个大宝藏,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也是指导我们人生生活的宝典。我们能够真正吃透这本《坛经》,然后依之而行,可以说学佛的大事就完成了。关于《六祖坛经》的种种问题,写出来的书和研究的文章,要比《六祖坛经》本身的字数超过一千倍。不管是从哪一个角度,是肯定它还是否定它,说明人们都是很重视这本经典。

昨天有位居士说,毛主席逝世以后,在他的床上找到一本《六祖坛经》。还听说毛主席生前外出的时候,有两本书是一定要带的:一本是《金刚经》,一本是《六祖坛经》。

最后由于毛主席建议,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的十本哲学著作中列入了《金刚经》和《六祖坛经》。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来对待这两本经,应该说毛主席是最有远见的。正是因为有见地、有见识,他才选准了这两本经。

毛主席认为《六祖坛经》是把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一本著作。他是这样来评价《六祖坛经》的。当然他的这个评价如何我们不去管它,至少他是在这本经书上面下了功夫的,这一点应该肯定。

毛主席重视《坛经》的事,赵朴老给我们讲过这么一件事。在文革以前,毛主席到广东视察工作的时候,省里的领导干部在一起开会,他就出了一个题目来问大家:广东在唐朝出了一个最大的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你们知道是谁吗?所有在场的领导干部都说不出来,只有当时任省委书记的陶铸知道,陶说那就是六祖慧能。接下来毛主席又问:他有一本著作把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发展到顶峰了,你们知道是哪一本书吗?大家依然不知道,也只有陶铸知道,陶说那就是《六祖坛经》。毛主席说你们要好好地看这本书,了解这本书。

毛主席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可能是抱着要知己知彼的态度,所以才认真地研究这两本书。当然也有可能有另外的用意,他也要从这些哲学著作中来吸收有用的成分。应该说这两种可能性是同时存在的,否则他不会推荐这两本书作为中国十本哲学名著的内容。可惜的是在我们哲学界真正了解《六祖坛经》的人太少了。这是从不是属于同一个思想范畴的大哲人毛主席来看他是怎样评价这本书的。
  
在我们佛教内部来说,千百年来无疑是把这本书和佛的经典等同看待的,因为中国高僧大德的著作被称作为经的独此一本,可见佛教界对这本书定位之高。因此,再不必作其他的评价,不必头上安头、画蛇添足。这是讲《坛经》的价值。
  
第二关于《坛经》的版本,这里不能展开来讲。《坛经》有不同的版本,大概有六、七种之多。我曾经为《六祖坛经》的版本问题写过两篇文章,都很长很长,那是考据性的东西,我始终相信,而且是坚定不移地相信,曹溪原本应该是《六祖坛经》最原始、最具有权威的本子。但我的这个观点与学术界恰恰是相反的,因为学术界主张,敦煌发现的只有一万多字而且有120多个错处的那个本子是最原始的本子,我始终不能同意这个意见。

我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呢?因为六祖说法是在南方,记录《六祖坛经》的法海禅师就是韶关人,六祖的衣钵和真身都保存在韶关的南华寺。我们佛教界历来的传统就是非常重视每一位祖师有形有相的遗物,认为遗物是法的代表、法的化身、法的体现,我们尊重这些遗物就是尊重法,这是从事相上来讲以事显理。那么对于真正记载六祖大师法语的《坛经》,他们没有理由不重视,没有理由不把它作为无上的法宝。所以在曹溪,就是六祖真身的所在之地保存了一部曹溪原本的《六祖坛经》,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我对学术界关于《坛经》版本的种种说法,包括胡适先生在内,还有我们台湾的印顺大师,我都不能接受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大都没有到过南华寺,没有那种真切的体验。
  
说到这个地方,不妨加一段小的插曲。六祖的真身保存了1300多年,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事。因为中国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国家,我们出家人想尽千方百计来保存祖师的遗体。这要有很大的决心,要有真诚的为法、为众生慧命献生命的勇气才能做得到。

我一直到现在都感到非常值得庆幸的是,我曾经在云门寺侍奉六祖真身的香火有一年的时间。因为南华寺地处交通要道,为了安全起见,1949年临近解放的前夕,虚云老和尚就请人将六祖大师和憨山大师两位祖师的真身运到云门寺保存供养。我是1951年到云门寺去的,受戒以后就在虚老身边当侍者。六祖大师的真身和憨山祖师的真身都供奉在方丈室的楼上,供在一个很矮的柜子上面,每天早晚烧香。六祖的真身1300多年中经过了多次油漆,身躯骨骼看不清楚;而憨山祖师只有300多年,他的双跏趺看得清清楚楚,骨骼也非常清楚。我们那时是小和尚,经常在烧香时揭开祖师的袈裟,抚摸祖师的真身,直到现在记忆很情晰,能够和祖师的身躯相接触,自然感到非常殊胜。虽然不能对话,但是我能够看《坛经》、看《梦游集》,也等于在同祖师对话。

到了1952年虚云老和尚离开云门寺的时候,才把两位祖师真身送回南华寺。我们出家人对于祖师真身的这种珍重珍惜胜过对自己生命的千万倍,我们宁舍身命,也不能让祖师的遗体、祖师的真身受到损害。同样,祖师遗留下来的法语《坛经》,在当时还没有印刷本,大家对于手抄本《坛经》一定是把它看作是跟真身一样宝贵的圣物而珍藏供奉。所以,保存有《六祖坛经》的曹溪原本,应该是确定无疑的。其它一切否定曹溪原本的论点,不管他们有多么充足的论据,它在事实上站不住脚。

因为任何一件事,不管理论上讲得怎么好,总要用事实来说话。

我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各位,我是希望我们在座的法师们、居士们、营员们能够认同我的这个观点,以后当你们出来写文章的时候,就不要在《六祖坛经》的版本问题上坚持那些谬误的观点。当然还有人说《六祖坛经》六祖没有说,是神会和尚说的。这就是胡适先生的观点。因为他在神会和尚语录里找到很多类似《六祖坛经》的语句。学者说出这样的话来,也好像是连起码的常识都没有。他不知道学生的知识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连知识的继承与发展的观点都否定了。关于《六祖坛经》的版本问题,讲了许多不相干的话,目的是要以事实来证明道理。
  
关于《六祖坛经》的内容,我刚才说了,那是非常丰富的,只要大家用心阅读,就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体会。我今天既然讲这个题目《六祖坛经》与生活禅,我想推荐大家学习其中的两首《无相颂》,真是说得好。我不用讲,希望大家回去以后,一定要把下面这首《无相颂》背诵下来。

背诵这首《无相颂》,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修行中来加以运用。

我们不妨在这里念一遍: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常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多好,对很多的问题,就是三言两语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我再一次希望大家很好地把这首《无相颂》背诵下来,能背诵了,受用无穷。

还有一首《无相颂》,内容上是相互发挥的。我们大家在口头上经常说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可惜我们的心难得平,我们的行难以直,所以我们还要持戒,还要参禅。持戒、参禅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心平、行直”。心没有平、行没有直的时候,还得持戒,还得修禅。这就是事和理的关系。)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我们读这两首《无相颂》,究竟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归结到本题来讲,首先是教我们破执,破除偏向一边的执著。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你偏执一边了,那就不合中道。如果你合乎中道,就没有执著了。执著从对待中产生,自他是对待,人我是对待,是非是对待,有无是对待……。

《六祖坛经》里指出有三十六对,把三十六对都能很好地运用了,就能破除这些执著。所以《六祖坛经》的第一个颂子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重点不是否定菩提树,也不是否定明镜台,而是要我们破除执著。
  
“执著”就是在事物的本身以外人们强加上去的种种分别计执。如其本来地认识一切事物,那就是中道。我们强加在那个事物上面的种种的分别计度,就是执著,不是如其本来,所以它就是执著。把一切事物上因人们的妄想而附在其上的执著去掉就是中道。

唯识宗关于三性三无性的道理讲得非常好。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性有一个比喻,圆成实性比喻麻,依他起性比喻用麻搓成的绳子,遍计所执性比喻晚上走路,看到麻绳执以为蛇,并产生种种恐惧,怕得要命。麻绳就是麻绳,如果执它是一条蛇,那就是我们不明事实真相,在麻绳上起种种分别、种种计度,所以叫遍计所执性。能在依他起性上去掉分别、计度,去掉遍计所执,看破了,明白了依他起性,当下就能证得圆成实性。这里并不是说离开了依他起,还有一个圆成实。就是把一切事物上的妄想、执著、分别、计度排除干净了,它所显示的如其本来的那种境界,那就是圆成实性。
  
要破除执著,所以说菩提本无树。你要说菩提是一棵树,那就错了。那菩提是不是一棵树呢?如果我们不加计度、分别,只是作为一个比喻而言,也可以讲。神秀大师讲“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他讲的并没有错,只是说他还没有真正达到绝对待、离分别的那个境界而已。所以,六祖慧能就在他的那首偈子上反其意而用之,实际上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来破除执著。这是很高明的,这是佛教辩论当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所以六祖大师开了悟以后,尽管他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他能够运用辩证逻辑、辩证思维来破除对方的执著。这显示出六祖见地的高明,显示出他充满着无漏的智慧。
  
破执是不是目的呢?我觉得不是目的。佛法不破世间相。破执是指我们在修证上的一种境界,一种体验,一种对法的认可。于法认可了,达到这种境界了,还要入世度生。菩提道路还漫长得很。所以从大乘的角度,从禅宗的角度来讲,出世是为了要入世,要度众生。破执实际上就是出世,就是妙华法师昨天引用朱光潜的那两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两首无相颂,都充分地说明了破执是为了什么。

入世以后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入世还要修行。怎么修呢?这就是禅宗经常讲的“保任”。因为从教下来讲,要到八地菩萨才不会退转,八地是不动地。保任的功夫有深有浅。你破执入世,
  
你要保任;我们平常所谓照顾脚下,照顾当下,实际上也是一个保任。保任什么呢?
  
保任你那个正念,使你不会在日用云为当中失去了你的正念,不会在生死当中被生死转。在这个地方讲生死,世间就是生死,出世间就是涅迷就是生死,悟就是涅。这个生死大体上讲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念念生死,一种是一期生死。念念有生灭,就是念念生死。我们哪一念觉悟了,我们那一念就是了生死,我们如果念念觉悟,那就念念在了生死。

谈到生活禅,我自己从学习佛法、修持佛法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禅是最难的修行法门,是最高的修行法门,是最契合如来本怀、契合历代祖师本怀的法门。佛说三藏教典,教我们做什么?教我们照管此心。这是个什么心呢?在迷的时候就是妄想心,打破了妄想就是真心,所以我们首先就是要照管这个妄想心。
  
保任有两个意思,在我们没有大彻大悟的时候,就要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正念,明明朗朗,清清楚楚。
  
前两年我对这种境界有一个概括,就叫轻安明净。就是说修行人一天24小时能否做到身体轻安,心地明净。我们修道的人做到轻安明净了,初步能够做到这一点,哪怕仅仅是一分钟、一秒钟做到这一点,你就要抓住它,不要放过它,要好好保任它、保持它、照管它。这是我们在迷失的时候,在用功的过程当中,保任、照管你那个正念。在你开悟了以后,你就要保任你那个悟境和体验,不要再被尘劳、烦恼染污。

有的人总在说,我们应该怎么修行怎么修行,把这个修行弄得支离破粹,把佛的法门弄得支离破粹。我们要明白,我们的心是念念生灭、念念生死,我们要对治这个心,要调伏这个心,调伏、看管此心,即是观心。

观心法门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就不妨给你一个敲门的瓦片,给你一个拐杖,叫你念一句阿弥陀佛。这是把你的千百个妄念集中到一个念头上,集中到一句佛号上面,你就可以以妄治妄。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目的就是要我们调伏这个妄心。阿弥陀佛又说要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要把我们每个人追求财色名食睡的念头转移到追求往生净土上来,要想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无非是要制伏我们的妄心。

当你一旦桶底脱落,真正证得的时候,原来阿弥陀佛所说的极乐世界就已经到了;到那个时候,你到哪儿去都是极乐世界。在地藏菩萨的眼中,地狱就是极乐世界,所以他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因为他是乘愿而去,不是随业流转。所以我们说生活里到处有禅,但是,要把生活真正禅化,何其难哉!

我希望各位在学佛的过程当中,要立大志,走险道,攀高峰,这样才能够显示出我们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包括女营员在内,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男女相,人人都是大丈夫。在这里,可能有很多修净土法门的人,净土法门是我们当今最流行的一个法门。净土法门同样可以纳入到生活禅里面。因为离开了禅,没有法门可以说。一切法门,禅,是一个总的归口。“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小乘、生活禅

净慧长老  [按:本文根据净慧法师在“生活禅夏令营”演讲的录音整理而成。]
  
大乘与小乘?
  
这是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我首先就这个问题的性质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并希望通过这次夏令营大家能对佛教的几个基本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不管是大乘也好,还是小乘也好,都是佛法。大乘佛教是在小乘佛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小乘佛教适应不同时空环境,在特定时空环境、特定文化环境、历史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是建立在小乘佛教的基础之上的。从佛教的本意来讲,并没有什么大乘、小乘,只有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五乘佛教。严格说小乘佛教应该称为南传佛教,或者称为巴利语系佛教、上座部佛教,这样称呼才不会伤害他们的感情。我们的大乘佛教则应称为汉语系佛教或者是汉传佛教、北传佛教。?
  
小乘佛教在历史概念上来讲,应该是包括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原始佛教包括佛陀时代到佛灭一百年左右佛教没有分裂前的佛教。在佛陀涅槃后一百年左右由于戒律上的问题而产生了部派佛教。部派佛教开始只有两派,就是上座部和大众部。由于大众部的发展,就逐渐产生了象大乘佛教这样的思想。

我们从现在的佛像上就可以看出,佛陀时代,佛教中就有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在佛陀的僧团中,佛陀的亲属占了很大的比重。比如阿难尊者、难陀尊者、罗罗尊者。而另外一部分人是由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外道的长者加入佛教而组成的,如大迦叶尊者等。所以当时在一些问题上多少就有一点不同观点。

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就在佛教的教义、组织、戒律等方面形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一般认为大乘佛教是由大众部发展起来的,现在的南传佛教就是接受了原来的上座部佛教的原貌。上座部与大众部由戒律上的分歧逐步发展到思想上的分歧,才有了后来大乘佛教的发展。

根据太虚大师的判摄,在原始部派佛教时期,是大隐小显,大乘佛教在一个比较隐蔽的情况下传播。而到了部派佛教后期,大乘佛教才很公开地出来传播。这样判摄说明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同时传播,是同时从佛陀那里延续下来的。

现在在南传佛教国家以及台湾、日本的一些佛教学者认为大乘非佛说,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了很长时间,但是我们应该相信,佛教的经典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当时印度的罗汉、菩萨的传播,逐渐地结集起来的,这个结集的根据就是他们在师师相承中记诵了佛陀言教。

在部派佛教结束以后,才正式产生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这两派的佛教一个向南传播,一个向北传播。向南传到了斯里兰卡,向北传入了西域各国,最后传到中国。?

那么大乘与小乘的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

根本区别不外乎三点:第一就是行愿的不同。

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普贤菩萨代众生受苦;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三十二应等,无不显示了大乘佛教的拯救精神、奉献精神。我们每天在做功课的时候都要发四弘誓愿,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愿力,也是大乘佛教最具特色的宏大的愿力。佛教里有一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雷锋精神多少有一些相通之处。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讲到“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愿力的体现,奉献精神的体现。在中国,在日本、朝鲜、韩国这些大乘佛教传播的地区这种精神都非常完整地体现出来。中国佛教传播了近两千年,翻开中国佛教史,就可以看到在这将近两千多年中,佛教经历了种种的苦难、种种的曲折,但也到处体现了佛教救人救世的光辉事迹。

不说别的,就说现在保存下来的风景名胜,全国将近百分之七十是佛教的,是佛教徒一代又一代的辛苦努力,才能保存这么多的名胜古迹,名寺古刹。这是我国一千多年来的一笔无法估量的历史财富,至今还在发生作用。这些都是佛教的愿力的结晶,是佛教四众弟子节衣缩食奉献出来的精神财富。

在上座部佛教里也有种种利他的教导,种种具体的实践。他们以证阿罗汉果为最终目标。南传佛教国家当然也有一些辉煌的建筑,如缅甸的大金塔。但大多数的寺庙都比较简陋。从这些地方也能体现出愿力的大小,修行的重点不同。南传佛教重视的是每个人个体的修行,个人的宁静和精神生活的充实。

中国的大乘佛教同样是要追求自身的安宁、安祥、完善。但是这种完善、安宁、安祥是要在奉献当中来实践,在利生当中来实行,在行菩萨道的同时来实现。它的先后次第是有一些不同。声闻乘或者说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行愿不同。?

第二是见地不同。

大乘佛教认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它这个即并不是说不需要有一个净化的过程,而是在超越的过程当中就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平等。从四阿含乃至一切的大乘经典里到处都充满这样的观点。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见贤思齐”,还有一个成语说“比及丈夫我亦尔”,中国古代人以尧舜作为做人的最高榜样,所以又说“人人皆可为尧舜”。正是在这样一些思想的铺垫之下,佛教的人人皆可成佛,当下就是佛,即身即可成佛的思想在中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见地的问题,有这种见地才有这样的追求。

在禅宗里面特别强调见地,强调见地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见什么呢?就是要当机立断地承认自己是佛,你才能有断烦恼破无明的勇气,才能有去掉一切习气毛病的勇气。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离佛很远,我们没有成佛的希望,那么他在修行上的上进心一定会受到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告诉我们要立志高远,所谓见地就是立志的问题,就是一个直下承当的问题。虽然在教下的理论中没有很明显地提出直下承当,但是有关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意思,在许多大乘经典和其它各宗的经典里也都体现得非常充分。?

第三就是归宿的问题。

这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南传佛教徒认为证得涅槃后,关于法身常住还是不常住的问题不加讨论。佛涅槃了以后就是断了生死之流,也可以说是断了生命之流。大乘佛教则认为,佛的法身是常住的。小乘佛教是证无余涅槃,再没有任何东西留下来,大乘佛教是要证无住涅槃。证了涅槃并不住在涅里。涅槃是常乐我净。这是大乘佛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那么不住涅槃住什么呢?佛有千百亿化身,化身是为了度众生,所以大乘佛教处处都以众生为怀,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是为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他证得涅槃后还可能到众生中去,甚至到饿鬼中去。如面燃大士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现饿鬼相,肚子很大,喉咙很小,想吃东西永远咽不下去。饿鬼象征着众生的贪欲很难满足,欲壑难填,永远都是处于饥饿状态。所以佛菩萨随类化身,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在归宿问题上就存在这样大的差别。

中国佛教是大乘佛教最发达的地区,经过历代祖师的弘扬,创宗立说,发展到体系非常完备,非常充实,实践内容非常丰富。不管是按哪个宗派修行,都可以从境、行、果这样的一个次第逐步深入。

而今天的大乘佛教之所以非常笼统,是因为各宗各派都没有能把大乘佛教的教义真正弘扬出来。如天台宗的观法,可以说是各宗里最完备的一家,《摩诃止观》厚厚的一本,几十万字,就讲我们应该如何断惑证真,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著作。还有一本小止观,一般人如果能根据小止观修行,是非常有次第的,现在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张声作先生说: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的名山大寺都要有专门研究本宗经典、教义的人员,才能真正把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

我觉得,大乘佛教里一个最致命的问题,就是太圆融了,各个宗派之间的界限都抹杀了。圆融固然有它好的一面,大家你好我也好,禅净可以双修,净密可以双修,禅密可以双修,结果是一样都成就不了。各宗的教义大家都只能浅尝辄止,没有人进行深入的研究,深入的领会,深入的实践修证。这样下去势必各宗都不可能出现大师级的人物来弘扬。

我们怎样才能发挥我们的优势呢?那就要靠我们的修行,靠我们的修证,靠我们的实践取胜。我们在道风上、在自身建设上倘能够真正着力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力处于领先地位的。大乘佛教有它极其丰富的东西,各宗都有完备的思想体系和修行次第,这些都要靠我们来学习、研究、继承和发扬。

当然在台湾也好,在大陆也好都有一股要回归原始佛教时期、阿含时期的潮流,这个想法一点不错,但是要把中国佛教拉回二千五百多年前似乎是不太现实的,佛教在中国已经走过了漫长的二千多年的历程,如果再拉回去的话,这两千年的历程就白走了。这两天,王雷泉先生,于晓非先生都讲到佛教中国化的问题,大乘佛教在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现实基础,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应该也有责任把这些优良的东西发扬出来。?

悲与智?
  
现在有不少人学佛都是从功利的目的来求神拜佛。如果从功利的目的学佛,他的心量是很小的。为了暂时的目的学佛,如求财、财子、求好运、求升官、求免其病等等。

这些求对不对呢?我觉得这些求都是是对的,也是有效的。有不少人都说学佛后身体好了,家庭平安了,事业顺利了,这很对。假使信佛不能带来好处也就没人来学佛了。信佛是能健康,平安的。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是信息的反映。大乘佛教说,佛菩萨的法身遍一切处,就象收音机一样,只要把频率拨对了,就能产生作用。佛的感应也是这样,只要我们信佛菩萨的愿力,我们乞求、呼喊就会有感应。有人说到某寺院去身体就好了,这是因为寺庙里都有一个良好的信息场。我们称寺庙为道场,是修道之场。有这么多带有好的信息的人到这个道场来,也就给这里留下了很多好的信息。但是,是否有感应,也跟每个人当时的心态有关。如果你自己的心态与这个道场没有产生共振、共鸣的话,那也是不会有效应的。

假使我们仅仅是为了一己的平安、幸福来信佛、拜佛是不够的。因为这样不能提高层次。我们应该把佛菩萨的悲智双运的精神贯彻到我们信佛学佛的实践当中去。

悲智双运是一种什么精神呢?应该是希望能代众生受苦。有人说,我信佛真有感应,有一次我上五台山,前面的车子翻了,我一路念文殊菩萨,所以能幸免于难,这种心量是不够大的。

慈悲,慈能与乐,给众生安乐;悲能拨苦,解救众生的苦难。如果不能拔苦与乐,慈悲何在呢?但是也不能一味地慈,没有智慧的慈悲也可能是感情用事,有智慧的慈悲才能从感情里升华出来。

我们一定要具有大慈悲心,具足大智慧,有这两样,就象车子有两轮,鸟有两翼,才能飞高至远。飞高是上求佛道,至远是下化众生,所以作为佛教徒是永远没有休息的,永远都应为众生勤恳地奉献。?

宗与教?
  
宗教最早是佛教的一个词,现在是对所有宗教的一个通称。有佛教里它有特定的含义,宗是指宗门,教是指教下,也有叫宗说的。就是说实践与理论两方面。说就是理论。它是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的判断。宗不能离开教。

宗教在《六祖坛经》中说:宗通及说通,如日处虚空,当来作佛种,现世破邪宗。禅宗把它广大的实践、高深的见地建立在佛教经典的基础上,尽管六祖是个不识字的人,但是坛经中引用的经典也有十一种之多,其中有一些是很重要的经典。禅宗的产生实际上是在教理的佛教也就是象唯识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等宗派产生了危机的时候出现的。

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因为这些宗派只注重理论研究,没有很好地继承本宗的实践和观法,就没有了灵魂,成了一种学问。所以禅宗起来弘扬以实践、修证为中心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它是不是就不要教理呢?不是。从达摩大师到六祖慧能,这一阶段的禅师都是把自己的言教建立在佛经的基础上的。达摩大师明确说要“藉教悟宗”,六祖在坛经里也曾明确表示不赞成不立文字,他说:只此不立二字也是文字。不立文字并不是不用文字。他说,你自己不肯看经,不要误了众生,误了众生是有罪过的。尽管六祖是个不识字的人,他开悟后弘扬佛法还是教育他的弟子要很好地通达经教。

后来由于历史的发展,禅教形成对立的局面,才有一些禅师反对看经,认为看经就会增长知见,知见多了烦恼就多。但也并不是一下手就让学人这样做。过去佛教的修学次第还是很明确的。学过沙弥律的都知道,出家人要求五夏之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可听教参禅。这个学习的次第非常好,我们知道禅宗的很多祖师,他们都有很好的教理基础。

所以,我们今天学佛更应该如此。要力戒狂禅,同时也要避免文字禅、葛藤禅。如果是狂禅,那就会是空中楼阁,没有理论基础,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禅;如果是文字禅,那就把这个修行的殊胜法门变成了一种知识,变成了口头禅,那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我希望所有学禅的一定要以经典为基础,不能离开教来谈禅。所谓: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

生活的迷失与生活的觉醒?
  
我们说的生活禅,如果就生活本身来说,应该是从迷失的生活到觉醒的生活,这个过程是生活禅,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从生活的觉醒到生活的超越是生活禅。

在生活中如何落实佛法;如何修行;如何体现佛法的精神?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能运用佛法,佛法与生活脱节,那不仅不是生活禅,也不是一个修行者应有的学佛的目的。学佛的最终目的,也可以说学佛的起步就是要跟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果不能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生活归生活,信仰归信仰,把生活与信仰打成两节,那我们学佛永远都不会有收获,不会有真正的体验。只有把佛法的精神,也就是戒定慧的精神、利他的精神、慈悲的精神、智慧的精神具体地运用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运用到做人的分分秒秒当中,这样才能得到信佛的效果。

要时时处处照管好自己,要用佛法的精神占据我们生活的分分秒秒,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空间。这样我们就能成为一个法的化身,成为一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行者。学佛不能如此,那就会是一个说食数宝的人,我们真正把佛法的精神食粮吃到肚子里去,把佛法的珍宝真正拥有,我们才是一个拥有佛法的人,体现佛法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学习生活禅的人。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非常忙碌的社会,也是一个挑战、引诱特别强烈的时空环境。我们举目时刻都可以见到利欲在引诱我们,在向我们挑战,我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做一个净化的人、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做一个自利利他的人,那就要用佛法的精神经常地、时时刻刻地来薰陶自己,使我们迷失的生活向觉醒的生活、净化的生活转向。?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学者已经给大家讲得很多,这里我就仅以此四点供养各位,也可以算作是给大家的临别赠言。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无相颂、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一起持诵

试试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12:47 , Processed in 0.276253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